词语解释:焚稿 拼音:fén gǎo
(1).犹焚草。烧掉底稿。《旧唐书·高士廉传》:“ 士廉 既任遇益隆,多所表奏,成輒焚稿,人莫知之。”《宋史·张庭坚传》:“ 庭坚 言论深切,退輒焚稿。”参见“ 焚草 ”。
(2).焚烧诗文手稿。《红楼梦》第九七回回目:“ 林黛玉 焚稿断痴情, 薛寳釵 出闺成大礼。”
词语解释:焚草 拼音:fén cǎo
(1).焚烧茅草。 唐 李华 《衢州龙兴寺故律师体公碑》:“焚草为香,採花为供。”
(2).烧掉奏稿,以示谨密。《宋书·谢弘微传》:“﹝ 弘微 ﹞每有献替及论时事,必手书焚草,人莫之知。”
(3).据《隋书·宇文化及传》载 宇文化及 等发动兵变时, 司马德戡 曾集兵城内举火与城外相应, 隋炀帝 闻声问是何事, 裴虔通 伪称:“草坊被焚,外人救火,故喧嚣耳。” 炀帝 信以为真,未加提防,遂被杀。史称此次兵变为“焚草之变”。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十一篇:“ 宇文化及 将谋乱,因请放官奴分直上下,詔许之,‘是有焚草之变’。”词语解释:共被 拼音:gòng bèi
同被而寝。亦谓亲如兄弟。《飞燕外传》:“ 昭仪 拜乃泣曰:‘姊寧忘共被,夜长苦寒不成寐,使 合德 雍姊背邪?’”《晋书·祖逖传》:“与司空 刘琨 俱为 司州 主簿,情好绸繆,共被同寝。” 唐 杨炯 《从弟去溢墓志铭》:“ 姜肱 没齿,无因共被之欢; 钟毓 生年,非復同车之乐。” 唐 杜甫 《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诗:“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仇兆鳌 注:“共被同行,所谓如弟兄也。 汉 姜肱 兄弟同被而寝。 晋 祖逖 、 刘琨 情好绸繆,共被同寝。”词语解释:观风 拼音:guān fēng
(1).察看时机。《易·观》“观我生进退” 唐 孔颖达 疏:“故时可则进,时不可则退,观风相几,未失其道,故曰观我生进退也。”
(2).指望风。《金瓶梅词话》第十三回:“我这里与你两箇观风。”
(3).谓观察民情,了解施政得失。语出《礼记·王制》:“命大师陈诗以观民风。” 南朝 宋 颜延之 《应诏观北湖田收》诗:“观风久有作,陈诗愧未妍。” 唐 张说 《奉和圣制暇日与兄弟同游兴庆宫作应制》:“问俗兆人阜,观风五教宣。” 清 李渔 《蜃中楼·传书》:“本院奉旨出巡,正要观风问俗。” 朱自清 《文学的标准与尺度》:“戏曲和小说不但可以观民风,还可以观士风,而观风就是写实,就是反映社会,反映时代。”
(4).观看风采。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诔碑》:“铭德慕行,文采允集。观风似面,听辞如泣。”
(5).观赏风光。 宋 王安石 《见远亭》诗:“观风南国最,应宿紫宸班。”《西游记》第二八回:“那林里是个清雅的去处,决然没有妖精。想是老和尚坐不住,往那里观风去了。”词语解释:姜被 拼音:jiāng bèi
《后汉书·姜肱传》:“ 肱 与二弟 仲海 、 季江 ,俱以孝行著闻。其友爱天至,常共卧起。” 李贤 注引《谢承书》曰:“ 肱 性篤孝,事继母恪勤。母既年少,又严厉。 肱 感《愷风》之孝,兄弟同被而寑,不入房室,以慰母心。”后因以“姜被”指兄弟和兄弟之情。 唐 杜甫 《寄张十二山人》诗:“ 歷下 辞 姜 被, 关西 得 孟 邻。” 唐 杜牧 《冬至日遇京使发寄舍弟》诗:“旅馆夜忧 姜 被冷,暮江寒觉 晏 裘轻。” 清 张廷璐 《哭梁贡》诗:“魂依 姜 被霜华冷,肠断 苏 机血泪枯。”词语解释:姜肱被 拼音:jiāng gōng bèi
即 姜 被。 金 元好问 《送钦叔内翰并寄刘白二君》诗之一:“半年 姜肱 被,所乐良不貲。” 明 高启 《期家兄宿东湖民家不至》诗:“谁信 姜肱 被,今宵还独眠。” 清 曹寅 《月夜书怀》诗:“暖忆 姜肱 被,羞弹 卜式 冠。”参见“ 姜被 ”。
词语解释:姜被 拼音:jiāng bèi
《后汉书·姜肱传》:“ 肱 与二弟 仲海 、 季江 ,俱以孝行著闻。其友爱天至,常共卧起。” 李贤 注引《谢承书》曰:“ 肱 性篤孝,事继母恪勤。母既年少,又严厉。 肱 感《愷风》之孝,兄弟同被而寑,不入房室,以慰母心。”后因以“姜被”指兄弟和兄弟之情。 唐 杜甫 《寄张十二山人》诗:“ 歷下 辞 姜 被, 关西 得 孟 邻。” 唐 杜牧 《冬至日遇京使发寄舍弟》诗:“旅馆夜忧 姜 被冷,暮江寒觉 晏 裘轻。” 清 张廷璐 《哭梁贡》诗:“魂依 姜 被霜华冷,肠断 苏 机血泪枯。”词语解释:琴瑟 拼音:qín sè
(1).乐器,琴和瑟。亦偏指琴瑟的一种。《书·益稷》:“戛击鸣球,搏拊琴瑟以咏,祖考来格。” 晋 陆机 《拟西北有高楼》诗:“佳人抚琴瑟,纤手清且闲。”琴,一本作“ 瑶 ”。 唐 杜甫 《锦树行》:“飞书 白帝 营斗粟,琴瑟几杖柴门幽。” 明 梁辰鱼 《浣纱记·见王》:“桐作琴瑟,音调和也。” 郭沫若 《历史人物·隋代大音乐家万宝常》:“琴瑟的输入,大约在 春秋 初年。”
(2).指琴瑟之声,古人以之为雅乐正声。《荀子·非相》:“听人以言,乐於钟鼓琴瑟。”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统序科第》:“琴瑟不改,而清浊殊涂;丹漆不施,而丰俭异致。” 元 方回 《仇仁近百诗序》:“琴瑟具而滛哇退舍;衣冠正而强暴拱手。”
(3).弹奏琴瑟。《诗·周南·关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后比喻夫妇间感情和谐。亦借指夫妇、匹配。 宋 苏轼 《答求亲启》:“许敦兄弟之好,永结琴瑟之欢。” 明 王錂 《春芜记·感叹》:“我年已逼桑榆,尔尚未谐琴瑟。”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竹青》:“且卿与僕,名为琴瑟,而不认一家,奈何!”
(4).比喻朋友的融洽情谊。 三国 魏 曹植 《王仲宣诔》:“吾与夫子,义贯丹青,好和琴瑟。” 南朝 梁 刘峻 《广绝交论》:“心同琴瑟,言鬱郁於兰茝;道叶胶漆,志婉孌於塤箎。” 唐 陈子昂 《春夜别友人》诗:“离堂思琴瑟,别路遶山川。”词语解释:荣期 拼音:róng qī
春秋 隐士 荣启期 的省称。 三国 魏 嵇康 《琴赋》:“於是遯世之士, 荣期 、 綺季 之畴,乃相与登飞梁,越幽壑。” 唐 吴筠 《高士咏·荣启期》:“ 荣期 信知止,带索无所求。” 清 钱大昕 《十驾斋养新录·古人姓名割裂》:“ 汉 魏 以降,文尚駢儷,诗严声病,所引用古人姓名,任意割省,当时不以为非,如 皇甫謐 《释劝》,‘ 荣期 以三乐感 尼父 ’, 庾信 诗‘唯有 丘明 耻,无復 荣期 乐’……谓 荣啟期 也。”词语解释:荣启期 拼音:róng qǐ qī
春秋 时隐士,传说曾行于 郕 之野,语 孔子 ,自言得三乐:为人,又为男子,又行年九十。事见《列子·天瑞》,又见《孔子家语·六本》。后用为知足自乐之典。《中州集·兰泉先生张建》引 金章宗 赐 张建 诗:“从今昼锦莲峯下,三乐休夸 荣启期 。”词语解释:散马 拼音:sàn mǎ
(1).谓把战马放散回山中。意谓战事不兴。 南朝 宋 谢庄 《宋世祖庙歌·孝武皇帝》:“復礼辑乐,散马堕城。” 隋 薛道衡 《〈隋高祖文皇帝颂〉序》:“休牛散马,偃武修文。”参见“ 散马休牛 ”。
(2). 太平天囯 时期, 广东 、 广西 一带天地会队伍自称为马,称起事为起马,称解散为散马。 清 严正基 《论粤西贼情兵事始末》:“起号起马,散号散马。”
(1).游散之马。 南朝 齐 王融 《上疏请给虏书》:“春草水生,阻散马之适;秋风木落,絶驱禽之欢。”
(2).即散差马。 明 刘基 《郁离子·千里马》:“ 江 淮 以南为散马,以递传服百役,大事弗任也。”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邮政·应付大差》:“须先探听官员几位,跟随若干人,乘马若干匹,以便预备官坐,散马扣除去。”参见“ 散差马 ”。
词语解释:散马休牛 拼音:sàn mǎ xiū niú
《书·武成》:“归马于 华山 之阳,放牛于 桃林 之野,示天下弗服”。 蔡沉 集传引《乐记》:“ 武王 胜 商 ,渡 河 而西,马散之 华山 之阳而弗復乘,牛放之 桃林 之野而弗復服”。后称不兴战事为“散马休牛”。 南朝 陈 徐陵 《为陈主答周主论和亲书》:“虽毁戈铸戟,未拟上皇,散马休牛,载怀偃伯。”
词语解释:散差马 拼音:sàn chà mǎ
供散差使用之马。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邮政·拨马》:“所谓散差马,乃长行之马。其马性缓而受鞭策。”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喂养》:“每夫可养八匹,此八马之中,官坐一匹,紧差马二匹……散差马一匹。”词语解释:桃林 拼音:táo lín
古地区名。在今 河南 灵宝 以西, 陕西 潼关 以东地区。为 周武王 放牛处。《书·武成》:“偃武修文,归马于 华山 之阳,放牛于 桃林 之野,示天下弗服。” 孔 传:“山南曰阳, 桃林 在 华山 东,皆非常养牛马之地,欲使自生自死,示天下不復乘用。”《史记·留侯世家》:“放牛 桃林 之阴,以示不復输积。” 唐 刘禹锡 《述旧贺迁寄陕虢孙常侍》诗:“关头古塞 桃林 静,城下长河竹箭迴。” 清 薛福成 《晋执政诸卿考》:“ 晋 用 先軫 诸臣,遏 楚 方张之言,而戢其问鼎之心,扼据 殽 函 之险要,横塞 秦 衝,俾不得越 桃林 一步。”词语解释:天上麒麟 拼音:tiān shàng qí lín
《南史·徐陵传》:“﹝ 徐陵 ﹞年数岁,家人携以候沙门释 宝誌 , 宝誌 摩其顶曰:‘天上石麒麟也。’”后因以“天上麒麟”称赞他人之子有文才。 唐 杜甫 《徐卿二子歌》:“君不见 徐卿 二子生絶奇,感应吉梦相追随。 孔子 释氏 亲抱送,并是天上麒麟儿。” 宋 范成大 《次韵徐提举游石湖三绝》:“天上麒麟翰墨林,当家手笔擅文心。”词语解释:休牛 拼音:xiū niú
归还军用的牛。谓停止战事。 汉 刘向 《新序·善谋下》:“休牛於 桃林 ,以示不復输粮。” 晋 潘岳 《西征赋》:“问休牛之故林,感徵名於 桃园 。”《周书·武帝纪下》:“八紘共贯,六合同风,方当偃伯 灵臺 ,休牛 桃塞 ,无疆之庆,非独在余。” 唐 独孤及 《送相里郎中赴江西》诗:“ 戎 狄 方搆患,休牛殊未遑。”参见“ 休牛归马 ”。
词语解释:休牛归马 拼音:xiū niú guī mǎ
亦作“ 休牛散马 ”。 放归军用的牛马,表示停止战事。语本《书·武成》:“乃偃武修文,归马于 华山 之阳,放牛于 桃林 之野,示天下弗服。”《隋书·薛道衡传》:“於是八荒无外,九服大同,四海为家,万里为宅。乃休牛散马,偃武修文。” 宋 卢多逊 《新修周武王庙碑》:“岂直休牛归马,但美於偃兵,保大定功,空歌於成德者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