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解释:赐环 拼音:cì huán
亦作“ 赐圜 ”。 旧时放逐之臣,遇赦召还谓“赐环”。语本《荀子·大略》:“絶人以玦,反絶以环。” 杨倞 注:“古者臣有罪待放於境,三年不敢去,与之环则还,与之玦则絶,皆所以见意也。” 唐 张说 《出湖寄赵冬曦》诗之二:“ 湘浦 未赐环, 荆门 犹主诺。” 明 陈汝元 《金莲记·闻繫》:“自解一官,又经数载。 軾 儿謫任 武林 ,未获赐环消息; 辙 儿召居諫院,犹然落魄规模。” 清 陈康祺 《壬癸藏札记》卷一:“他书多称 稚存 赐圜,由 文正 力,盖非事实也。” 章炳麟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呜呼 长素 ,何乐而为是耶?热中於復辟以后之赐环,而先为是齟齬不了之语,以耸东胡羣兽之听,冀万一可以解免。”词语解释:环玦 拼音:huán jué
(1).玉环和玉玦,并为佩玉。《汉书·隽不疑传》:“ 不疑 冠进贤冠,带櫑具剑,佩环玦,褒衣博带,盛服至门上謁。” 颜师古 注:“环,玉环也。玦即玉佩之玦也。带环而又著玉佩也。” 宋 苏轼 《虎跑泉》诗:“至今游人灌濯罢,卧听空堦环玦响。” 清 唐孙华 《溪边步月》诗:“呜咽笙簫别院曲,鏘鸣环玦过桥泉。”
(2).《荀子·大略》:“絶人以玦,反絶以环。” 杨倞 注:“古者,臣有罪,待放於境,三年不敢去;与之环则还,与之玦则絶。皆所以见意也。”后用“环玦”表示官员的内召和外贬。《后汉书·袁谭传》:“愿熟详吉凶,以赐环玦。”亦用为偏义,谓招还。 唐 刘禹锡 《望赋》:“望如何其望最伤,俟环玦兮思帝乡。”
(3).有缺口的玉环。 清 龚自珍 《乙丙之际塾议》十七:“日月星之见吉凶,殆为日抱珥,月晕成环玦,星移徙,彗孛。”词语解释:稷契 拼音:jì qì
稷 和 契 的并称。 唐 虞 时代的贤臣。 汉 王逸 《九思·守志》:“配 稷 契 兮恢 唐 功,嗟英俊兮未为双。” 汉 蔡邕 《再让高阳侯印绶符策表》:“臣闻 稷 契 之儔,以德受命,功德靡堪。” 唐 杜甫 《客居》诗:“ 稷 契 易为力, 犬戎 何足吞。” 明 方孝孺 《四月一日蒙赐宴浣花新建草堂感恩怀古偶作》诗:“徒抱 稷 契 心,莫覩 唐 虞 禪。”词语解释:神龙 拼音:shén lóng
(1).谓龙。相传龙变化莫测,故有此称。《韩诗外传》卷五:“如神龙变化,斐斐文章,大哉,《关雎》之道也!”《文选·张衡〈西京赋〉》:“若神龙之变化,章后皇之为贵。” 薛综 注:“龙出则昇天,潜则泥蟠,故云变化。”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乌仗那国》:“我所仗剑,神龙见授,以诛后伏,以斩不臣。”
(2). 三国 吴 都 建业 正殿名。《文选·左思〈吴都赋〉》:“抗 神龙 之华殿,施荣楯而捷猎。” 刘逵 注:“ 神龙 , 建业 正殿名。”词语解释:衔烛 拼音:xián zhú
(1).口含火炬。《楚辞·天问》“日安不到,烛龙何照” 汉 王逸 注:“言天之西北有幽冥无日之国,有龙衔烛而照之也。” 晋 陆机 《演连珠》之三八:“兰膏停室,不思衔烛之龙。” 隋 薛道衡 《和许给事善心戏场转韵》:“竟夕鱼负灯,彻夜龙衔烛。”
(2).指口含蜡烛。《旧唐书·西戎传·高昌》:“ 文泰 又献狗雌雄各一,高六寸,长尺餘,性甚慧,能曳马衔烛。”词语解释:颍客 拼音:yǐng kè
相传 尧 让天下于 许由 , 由 不受而逃去。 尧 又召为九州长, 由 不欲闻之,洗耳于 颍水 滨。事见 晋 皇甫谧 《高士传·许由》。后遂以“潁客”代称 许由 。亦泛指隐者。 唐 理莹 《送戴三徵君还谷口旧居》诗:“ 周王 尊 渭 叟, 潁 客傲 唐尧 。”词语解释:颍阳 拼音:yǐng yáng
颍水 之北。传说古高士 巢父 、 许由 隐居于此,后因以借指 巢 许 。《庄子·让王》:“故 许由 娱於 潁阳 而 共伯 得乎 共首 。” 成玄英 疏:“ 潁阳 ,地名,在 襄阳 ,未为定地名也。”《后汉书·逸民传序》:“是以 尧 称则天,不屈 潁阳 之高; 武 尽美矣,终全 孤竹 之絜。” 李贤 注:“ 潁阳 谓 巢 许 也。” 晋 郭璞 《游仙》诗之二:“翘跡企 潁阳 ,临河思洗耳。” 唐 贾岛 《寓兴》诗:“旷哉 潁阳 风,千载无其他。”词语解释:应徐 拼音:yīng xú
汉 应瑒 、 徐干 的并称。二人以诗文著名,为 曹丕 、 曹植 所礼遇。后亦用以泛称有才华的宾客。 唐 张说 《扈从幸韦嗣立山庄》诗之一:“菲才叨侍从,连藻愧 应 徐 。” 唐 高适 《苦雨寄房四昆季》诗:“兄弟方 荀 陈 ,才华冠 应 徐 。” 明 梁辰鱼 《红线女》第一折:“讌排仙苑,詔待公车,边开 卫 霍 ,舘接 应 徐 。”词语解释:游梁 拼音:yóu liáng
(1).典出《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司马相如 ﹞以貲为郎,事 孝景帝 ,为武骑常侍,非其好也。会 景帝 不好辞赋,是时 梁孝王 来朝,从游説之士 齐 人 邹阳 、 淮阴 枚乘 、 吴 庄忌夫子 之徒, 相如 见而説之,因病免,客游 梁 。”后以“游梁”谓仕途不得志。 南朝 梁 江淹 《青苔赋》:“游 梁 之客,徒马疲而不能去; 兔园 之女,虽蚕饥而不自禁。” 宋 晏殊 《假中示判官张寺丞王校勘》诗:“游 梁 赋客多风味,莫惜青钱万选才。” 明 何景明 《答雷长史》诗之三:“ 贾谊 功名终负 汉 , 马卿 辞赋尚游 梁 。” 清 张问陶 《独树店》诗:“ 宋玉 有怀仍忆 楚 , 相如 多病更游 梁 。”
(2).指斗拱结构中的梁上之梁。详“ 游极 ”。
词语解释:游极 拼音:yóu jí
即浮梁。《文选·陆机〈吴趋行〉》:“重欒承游极,回轩启曲阿。” 张铣 注:“游,浮;极,栋也。”参见“ 浮梁 ”。
指斗拱结构中的梁上的梁。《文选·张衡〈西京赋〉》:“跱游极於浮柱,结重欒以相承。” 薛综 注:“三辅名梁为极。作游梁,置浮柱上。”词语解释:周召 拼音:zhōu zhào
亦作“ 周邵 ”。 周成王 时共同辅政的 周公 旦 和 召公 奭 的并称。两人分 陕 而治,皆有美政。《礼记·乐记》:“武乱皆坐, 周 召 之治也。”《楚辞·刘向〈九叹·愍命〉》:“戚 宋万 於两楹兮,废 周 邵 於遐夷。” 王逸 注:“ 周 , 周公 旦 也; 邵 , 邵公 奭 也。” 唐 张说 《诏宴薛王山池序》:“《二南》迈 周 召 之风,百辟形金石之咏者也。” 清 金农 《怀甬东邢十九叔秋试》诗之二:“白头未嫁守家机, 周 召 餘风好发挥。”词语解释:烛龙 拼音:zhú lóng
(1).古代神话中的神名。传说其张目(亦有谓其驾日、衔烛或珠)能照耀天下。《山海经·大荒北经》:“西北海之外, 赤水 之北,有 章尾山 。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謁。是烛九阴,是谓 烛龙 。”《楚辞·天问》:“日安不到, 烛龙 何照?” 王逸 注:“言天之西北有幽冥无日之国,有龙衔烛而照之也。”《文选·谢惠连〈雪赋〉》:“若乃积素未亏,白日朝鲜,烂兮若 爥龙 衔燿照 崑山 。” 李周翰 注:“ 爥龙 , 崑山 神也,常衔爥以照。” 唐 吴筠 《游仙》诗之十九:“ 烛龙 发神曜,阴野弥焕炳。” 元 张宪 《烛龙行》:“ 烛龙 , 烛龙 ,女(汝)居 阴山 之阴,大漠之野……虵身人面髮如赭,衔珠吐光照天下。” 黄宗英 《橘》:“ 烛龙 啊, 烛龙 ,你口里含着明烛。相传北极日月照不到,你会含烛腾空去照耀。”参阅 清 俞正燮 《癸巳存稿·烛龙》。
(2).借指太阳。 唐 李邕 《日赋》:“烛龙照灼以首事,踆乌奋迅而演成。” 明 谢谠 《四喜记·喜逢甘雨》:“望长空烛龙燄消,长驱旱魃师碧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