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解释:白笔 拼音:bái bǐ
(1).古代侍从官员用以记事或奏事的笔,常插于冠侧。 晋 崔豹 《古今注·舆服》:“白笔,古珥笔,示君子有文武之备焉。”《晋书·舆服志》:“笏者,有事则书之,故常簪笔,今之白笔是其遗象。尚书令、僕射、尚书手版头復有白笔,以紫皮裹之,名曰笏。” 唐 李贺 《仁和里杂叙皇甫湜》诗:“还家白笔未上头,使我清声落人后。”《新唐书·舆服志》:“诸文官七品以上朝服者,簪白笔。”
(2).特指谏官用的笔。亦借指谏官。《太平御览》卷六八八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 明帝 时,尝大会,殿中御史簪白笔,侧阶而坐。上问左右:‘此何官?’侍中 辛毗 对曰:‘此谓御史,旧簪笔以奏不法,今但备官耳。’” 宋 陈鹄 《耆旧续闻》卷六:“ 周益公 除大观文,判 潭州 ,以言者夺职罢镇。后復职,仍判 潭州 。到任,谢表云:‘谓昔之销印,重违白笔之公言;故今者剖符,庸示清衷之本意。’” 明 何景明 《送王御史德辉西巡》诗:“白笔万人看气象,肯令 河 外有烟尘。” 清 谢启昆 《解州盐池歌》:“ 河东 鹺使始 元 明 ,盛世豸冠簪白笔。”词语解释:别鹤 拼音:bié hè
(1).即《别鹤操》。 南朝 齐 谢朓 《琴》诗:“是时操《别鹤》,淫淫客泪垂。” 明 刘基 《独不见》诗:“有人抱瑟上高阁,坐对粧臺弹《别鹤》。”
(2).喻离散的夫妇。 南朝 宋 鲍照 《拟行路难》诗之三:“寧作野中之双鳧,不愿云间之别鹤。” 唐 杨炯 《原州百泉县令李君神道碑》:“琴前镜里,孤鸞别鹤之哀;竹死城崩, 杞妇 湘妃 之怨。”词语解释:别鹤操 拼音:bié hè cāo
乐府琴曲名。 晋 崔豹 《古今注》卷中:“《别鹤操》, 商陵 牧子 所作也。娶妻五年而无子,父兄将为之改娶。妻闻之,中夜起,倚户而悲啸。 牧子 闻之,愴然而悲,乃歌曰:‘将乖比翼隔天端,山川悠远路漫漫,揽衣不寝食忘餐!’后人因为乐章焉。”后用以指夫妻分离,抒发别情。 唐 常建 《送楚十少府》诗:“因送《别鹤操》,赠之双鲤鱼。鲤鱼在金盘,别鹤哀有餘。” 明 何景明 《赠王文熙》诗之一:“泠泠朱丝絃,听我《别鹤操》。”参阅《乐府诗集》卷五八。词语解释:别鹤弄 拼音:bié hè nòng
即《别鹤操》。 南朝 梁 何逊 《昭君怨》诗:“昔闻《别鹤弄》,已自軫离情。”词语解释:搀枪 拼音:chān qiāng
见“ 搀抢 ”。
词语解释:搀抢 拼音:chān qiǎng
亦作“ 搀枪 ”。 彗星名。即天搀,天抢。《淮南子·俶真训》:“古之人处混冥之中……搀枪衡杓之气,莫不弥靡,而不能为害。” 汉 刘向 《说苑·辨物》:“搀抢、彗孛、旬始、枉矢、蚩尤之旗,皆五星盈缩之所生也。” 明 梅鼎祚 《昆仑奴》第一折:“真个是戈挥太白,劒扫搀抢。”古人以搀抢为妖星,主兵祸。故引申指凶渠。《文选·谢瞻〈张子房诗〉》:“ 鸿门 消薄蚀, 垓下 殞搀抢。” 李善 注:“薄蚀、搀抢,皆指 项羽 。”《陈书·高祖纪上》:“公左甄右落,箕张翼舒,扫是搀枪,驱其 獫狁 。”词语解释:搀抢 拼音:chān qiǎng
亦作“ 搀枪 ”。 彗星名。即天搀,天抢。《淮南子·俶真训》:“古之人处混冥之中……搀枪衡杓之气,莫不弥靡,而不能为害。” 汉 刘向 《说苑·辨物》:“搀抢、彗孛、旬始、枉矢、蚩尤之旗,皆五星盈缩之所生也。” 明 梅鼎祚 《昆仑奴》第一折:“真个是戈挥太白,劒扫搀抢。”古人以搀抢为妖星,主兵祸。故引申指凶渠。《文选·谢瞻〈张子房诗〉》:“ 鸿门 消薄蚀, 垓下 殞搀抢。” 李善 注:“薄蚀、搀抢,皆指 项羽 。”《陈书·高祖纪上》:“公左甄右落,箕张翼舒,扫是搀枪,驱其 獫狁 。”词语解释:风鹢
北周 庾信 《禹渡江赞》:“三江初凿,九谷新成,风飞鹢涌,水起龙警。”古代常画鷁像于船首,故以“风鷁”指乘风而驶的船。 唐 张登 《上巳泛舟得迟字》:“风鷁今方退,沙鸥亦未疑。”词语解释:桓伊笛 拼音:huán yī dí
见“ 桓郎笛 ”。
词语解释:桓郎笛 拼音:huán láng dí
《晋书·桓伊传》载, 桓伊 为 江州 刺史,善吹笛,独擅 江 左。 谢安 位显功盛,为人所谗, 孝武帝 疑之。会帝召 伊 饮宴, 安 侍坐。帝命 伊 吹笛,吹一弄后, 伊 请弹筝,而歌《怨诗》曰:“为君既不易,为臣良独难,忠信事不显,乃有见疑患。”声节慷慨。 安 泣下沾衿,乃越席捋其须曰:“使君于此不凡!”帝甚有愧色。后因以“桓郎笛”为巧用乐曲传达心曲的典故。 宋 刘克庄 《水龙吟·徐仲晦方蒙仲各和余去岁笛字韵为寿戏答二君》词:“笑 谢公 旷达,暮年垂泪,听 桓郎 笛。” 清 赵翼 《六哀诗·阿文成公》:“敢抚 桓伊 筝,聊破弥远钻。” 清 徐夔 《闻笛有忆》诗:“谁将清夜 桓伊 笛,吹入 山阳 向秀 心。”参见“ 桓伊三弄 ”。词语解释:莱妻 拼音:lái qī
春秋 楚 老莱子 之妻。据 汉 刘向 《列女传·贤明》载: 莱子 逃世耕于 蒙山 之阳, 楚王 遣使聘其出仕,其妻曰:“妾闻之,可食以酒肉者,可随以鞭捶;可授以官禄者,可随以鈇鉞。今先生食人酒肉,受人官禄,为人所制也,能免於患乎?妾不能为人所制。”遂行不顾,至 江 南而止。 老莱子 乃随其妻而居之。后因以“莱妻”作为贤妇的代称。 北周 庾信 《和裴仪同秋日》:“ 蒙 吏观秋水, 莱 妻纺落毛。”《太平广记》卷二七一引 唐 牛肃 《纪闻·牛应贞》:“异 莱 妻之乐道,殊 鸿 妇之安贫。”词语解释:老骥 拼音:lǎo jì
年老的骏马。多喻年老而壮志犹存之士。 唐 杜甫 《赠韦左丞丈济》诗:“老驥思千里,饥鹰待一呼。” 宋 欧阳修 《送张生》诗:“老驥骨奇心尚壮,青松岁久色逾新。” 叶剑英 《自题近照绝句》:“百年赢得十之八,老驥仍将万里行。”参见“ 老驥伏櫪 ”。
词语解释:老骥伏枥 拼音:lǎo jì fú lì
三国 魏 曹操 《步出夏门行》:“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后常以喻有志之士虽年老而仍有雄心壮志。 宋 陆游 《闻虏乱有感》诗:“羞为老驥伏櫪悲,寧作枯鱼过河泣。” 宋 陆游 《与何蜀州启》:“老驥伏櫪,虽未歇於壮心;逆风撑船,终不离於旧处。”词语解释:六鹢 拼音:liù yì
亦作“ 六鶂 ”。 《春秋·僖公十六年》:“六鷁退飞,过 宋 都。” 杜预 注:“鷁,水鸟。高飞遇风而退。 宋 人以为灾,告於诸侯,故书。”《史记·宋微子世家》:“六鶂退蜚,风疾也。”后以指灾异或局势逆转。 王闿运 《哀江南赋》:“ 潯阳 之长蛟浪激, 横江 之六鷁风吹。下 樅阳 而振籜,逼 金陵 而俯窥。”词语解释:退鹢 拼音:tuì yì
退飞之鷁。语本《春秋·僖公十六年》:“六鷁退飞过 宋 都。” 南朝 梁元帝 《将军名诗》:“楼船写退鷁,檣鸟狎飞鳧。” 唐 许棠 《献独孤尚书》诗:“退鷁已经三十载,登龙曾见一千人。”词语解释:玄成 拼音:xuán chéng
汉 韦贤 于 宣帝 时代 蔡义 为丞相, 元帝 时,其少子 玄成 ,复以明经历位至丞相。见《汉书·韦贤传》。后借指能继承先辈相位的人。 唐 岑参 《仆射裴公挽歌》:“莫埋承相印,留着付 玄成 。”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公荐》:“相公五君咏曰:‘凄凉丞相府,餘庆在 玄成 。’”词语解释:鹢路 拼音:yì lù
《左传·僖公十六年》:“六鷁退飞,过 宋 都。” 杜预 注:“鷁,水鸟。高飞遇风而退, 宋 人以为灾。”后因以“鷁路”比喻失意的仕途或不利的处境。 南朝 梁 萧统 《锦带书·姑洗三月》:“ 龙门 退水,望冠冕以何年;鷁路頽风,想簪缨於几载。” 唐 张鷟 《监尹勤奏学生多无经业举送至省落第并请退还本邑以激励庶望生徒进益》:“登上科者,高步於 龙门 ;落下第者,退飞於鷁路。”词语解释:簪笔 拼音:zān bǐ
(1).谓插笔于冠或笏,以备书写。古代帝王近臣、书吏及士大夫均有此装束。《汉书·赵充国传》:“﹝ 张安世 ﹞本持橐簪笔事 孝武帝 数十年,见谓忠谨,宜全度之。” 颜师古 注引 张晏 曰:“近臣负橐簪笔,从备顾问,或有所纪也。”《汉书·昌邑王刘贺传》:“﹝ 刘贺 ﹞衣短衣大袴,冠 惠文 冠,佩玉环,簪笔持牘趋謁。” 颜师古 注:“簪笔,插笔於首也。”《晋书·舆服志》:“笏者,有事则书之,故常簪笔。今之白笔是其遗象……手版即古笏矣。尚书令、僕射、尚书手版头復有白笔,以紫皮裹之,名曰笏。” 隋 薛道衡 《从驾幸晋阳》诗:“方观翠华反,簪笔上云亭。”
(2).指仕宦。 清 陆以湉 《冷庐杂识·改官诗》:“簪笔雍容志已虚,不如归去旧蓬庐。”参见“ 簪白笔 ”。
词语解释:簪白笔 拼音:zān bái bǐ
古时史官、谏官入朝,或近臣侍从,插笔于帽,以便随时记录、书写。后插白笔,为官员冠饰之一。 五代 马缟 《中华古今注·簪白笔》:“簪白笔,古珥笔之遗象也。腰带剑、珥笔,示君子有文武之备焉。”《宋史·舆服志四》:“立笔,古人臣簪笔之遗象。其制削竹为干,裹以緋罗,以黄丝为毫,拓以银缕叶,插於冠后。旧令,文官七品以上朝服者,簪白笔、武官则否,今文武皆簪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