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解释:曾参杀人 拼音:zēng shēn shā rén
《战国策·秦策二》:“ 费 人有与 曾子 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 曾子 母曰:‘ 曾参 杀人。’ 曾子 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 曾参 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 曾参 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夫以 曾参 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后以“曾参杀人”比喻流言可畏或诬枉之祸。 南朝 宋 鲍照 《谢随恩被原疏》:“繇臣悴贱,可悔可诬, 曾参 杀人,臣岂无过。” 唐 韩愈 《释言》:“市有虎,而 曾参 杀人,谗者之效也。” 清 孔尚任 《桃花扇·辞院》:“这寃怎伸,硬叠成 曾参 杀人。”词语解释:瓜期 拼音:guā qī
(1).语出《左传·庄公八年》:“ 齐侯 使 连称 、 管至父 戍 葵丘 。瓜时而往,曰:‘及瓜而代。’期戍,公问不至。”原指戍守一年期满。后用以指官吏任期届满。 明 唐顺之 《答陈编修约之柏乡见寄》诗:“菟苑俱将命,瓜期独未归。” 清 赵翼 《门神》诗:“描来花样辉三径,报满瓜期例一年。” 清 马建忠 《适可斋记言·玛赛复友人书》:“瓜期已届,倥偬返旆,依然 吴 下 阿蒙 。”
(2).谓官吏就任。 元 柯丹丘 《荆钗记·家门》:“山妻守节,潜地去投江,幸神道匡扶捞救,同赴瓜期往异乡。” 明 无心子 《金雀记·寄书》:“恩颂圣朝,勑赐郎官誥。 河阳 路遥,喜出都门道,为赴瓜期,敢辞迴遶?”《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 刘元普 ﹞一夜梦见 裴使君 来拜道:‘某任都城隍已满,乞公早赴瓜期,上帝已有旨矣。’”
(3).谓女子出嫁之期。 明 陈汝元 《金莲记·量移》:“问瓜期何日,赐环梦断,赋鵩还羞。” 清 李渔 《慎鸾交·久要》:“倘若是瓜期不见把门来叩,请抱琵琶上别舟。”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洪由义》:“瓜期届矣,珠当见还也。”词语解释:瓜时 拼音:guā shí
(1).瓜熟之时。指七月。《左传·庄公八年》:“ 齐侯 使 连称 、 管至父 戍 葵丘 。瓜时而往,曰:‘及瓜而代。’”《史记·齐太公世家》:“瓜时而往。” 裴駰 集解引 服虔 曰:“瓜时,七月。” 明 董斯张 《广博物志·草木·瓜》:“ 郑灼 字 茂昭 ,励志好学,多苦心热,若瓜时輒偃卧、以瓜镇心,起便读诵,其篤志如此。”
(2).借指任职期满。 南朝 梁 荀济 《赠阴梁州》诗:“闻君戍 灵关 ,瓜时犹未还。” 唐 杜甫 《秋日夔府咏怀奉寄》:“瓜时犹旅寓,萍泛苦夤缘。” 宋 杨万里 《斋房戏题》诗:“醉乡无日不瓜时,书囿何朝无菜色。”参见“ 瓜代 ”。
(3).瓜一年一熟,故又以“瓜时”代年。 唐 西门元佐 《宫闱令西门珍墓志》:“凡积星岁,踰十瓜时。”
词语解释:瓜代 拼音:guā dài
《左传·庄公八年》:“ 齐侯 使 连称 、 管至父 戍 葵丘 。瓜时而往,曰:‘及瓜而代。’”谓到明年瓜熟时派人接替。后称官吏任职期满由他人接替为“瓜代”。 宋 贺铸 《答杜仲观登丛台见寄》诗:“行将及瓜代,暂喜摆羈束。” 清 刘书年 《说经残稿》:“予以南方田桑之法详细告之,其父老甚喜,求以所告者刊本,会瓜代,不果。”《文明小史》第二九回:“﹝ 陆朝棻 ﹞这时适逢瓜代回国,到京覆命。”词语解释:关令 拼音:guān lìng
古代司关的官员。后人诗文中也专指关令 尹喜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老子 ﹞至关,关令 尹喜 曰:‘子将隐矣,彊为我著书。’” 裴駰 集解引《列仙传》:“关令 尹喜 者, 周 大夫也…… 老子 西游, 喜 先见其气,知真人当过,候物色而迹之,果得 老子 。 老子 亦知其奇,为著书。与 老子 俱之 流沙 之西,服巨胜实,莫知其所终。”《周书·王褒传》:“同夫关令,物色异人。” 唐 岑参 《题观楼》诗:“荒楼荒井闭空山,关令乘云去不还。” 陈铁民 侯忠义 校注:“关令,即 尹喜 , 周 人,为 函谷关 令。”词语解释:管乐 拼音:guǎn yuè
(1).以管发声的乐器及其所奏的音乐。 汉 应劭 《风俗通·声音·箎》:“箎,管乐,十孔,长尺一寸。” 汉 蔡邕 《独断》:“王者必作四夷之乐以定天下之欢心,祭神明和而歌之,以管乐为之声。”
(2). 管仲 与 乐毅 的并称。两人分别为 春秋 时 齐国 名相, 战国 时 燕国 名将。 晋 袁宏 《三国名臣序赞》:“ 孔明 盘桓,俟时而动,遐想 管 乐 ,远明风流。” 唐 陈子昂 《同宋参军之问梦赵六赠卢陈二子之作》诗:“诸君推 管 乐 ,之子慕 巢 夷 。” 明 张简 《醉樵歌》:“ 管 乐 本是王霸才, 松 乔 自有烟霞具。” 清 黄鷟来 《送王远斋回会稽》诗:“閒心方 管 乐 ,逸气凌 絳 灌 。”词语解释:及瓜 拼音:jí guā
(1).《左传·庄公八年》:“ 齐侯 使 连称 管至父 戍 葵丘 ,瓜时而往,曰:‘及瓜而代’。”言任期一年,今年瓜时往,来年瓜时代之。后因以“及瓜”指任职期满。 唐 骆宾王 《晚渡天山有怀京邑》诗:“旅思徒漂梗,归期未及瓜。” 清 沉涛 《交翠轩笔记》:“余及瓜时,吾乡 陆费 春帆 观察来代。”
(2).指女子十六岁。泛指成年。 清 吴炽昌 《客窗闲话·查氏女》:“有 查 氏女者,年已及瓜,慧中秀外,久失恃。” 清 金人瑞 《无题》诗之一:“胸无宝袜初如菽,额有燕檀正及瓜。”词语解释:及瓜而代 拼音:jí guā ér dài
指为官任职期满,由人接代。《左传·庄公八年》:“ 齐侯 使 连称 管至父 戍 葵丘 ,瓜时而往,曰:‘及瓜而代’。” 宋 陈师道 《代罢郡谢□政书》:“顾无施设之劳,不觉岁时之逝。及瓜而代,曾不滞留,奉身以还,又逃罪戾。”词语解释:京兆 拼音:jīng zhào
见“ 京兆尹 ”。
词语解释:京兆尹 拼音:jīng zhào yǐn
(1). 汉 代京畿的行政区域,为 三辅 之一。在今 陕西 西安 以东至 华县 之间,下辖十二县。后因以称京都。见 清 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陕西二·西安府》。《汉书·地理志上》:“ 京兆尹 ,故 秦 内史 , 高帝 元年属 塞国 ,二年更为 渭南郡 ,九年罢,復为 内史 。 武帝 建元 六年分为 右内史 , 太初 元年更为 京兆尹 。”亦省称“ 京兆 ”。 唐 张说 《万泉县主薛氏神道碑》:“魂兮何归?京兆之野。” 陈世宜 《秋柳和渔洋》诗之二:“走马忽空京兆市,嫁衣重检 小蛮 箱。”
(2).官名。 汉 代管辖 京兆 地区的行政长官,职权相当于郡太守。后因以称京都地区的行政长官。《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内史, 周 官, 秦 因之,掌治京师。 景帝 二年分置左﹝右﹞内史。右内史 武帝 太初 元年更名京兆尹。” 唐 韩愈 《司徒许国公神道碑铭》:“其葬物,有司官给之,京兆尹监护。”亦省称“ 京兆 ”。《汉书·张敞传》:“ 敞 为京兆,朝廷每有大议,引古今,处便宜,公卿皆服,天子数从之。” 唐 韩愈 《与祠部陆员外书》:“有 韦羣玉 者,京兆之从子,其文有可取者,其进而未止者也。”词语解释:绝编 拼音:jué biān
1.《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 ﹞读《易》,韦编三絶。”后因以“絶编”为 孔子 读《易》的典故。《陈书·周弘正传》:“ 东鲁 絶编之思, 西伯 幽忧之作,事逾三古,人更七圣。”
2.犹绝学。《晋书·皇甫谧传》:“求絶编於天籙,亮我躬之辛苦。”参见“ 絶学 ”。
3.犹残编。 宋 张淏 《云谷杂记·书侍郎徐公帖后》:“絶编坏简徒自苦,炊沙鏤冰初何功。”
词语解释:绝学 拼音:jué xué
(1).弃绝学业。《老子》:“絶学无忧。”《庄子·山木》:“ 孔子 曰:‘敬闻命矣’,徐行翔佯而归,絶学捐书。” 宋 苏轼 《和桃花源》:“躬耕任地力,絶学抱天艺。”
(2).失传的学问。《汉书·韦贤传论》:“ 汉 承亡 秦 絶学之后,祖宗之制,因时制宜。” 宋 朱熹 《近思录》卷二:“为去圣继絶学,为万世开太平。” 清 黄景仁 《董子读书台》诗:“ 广川 绍絶学,命世 伊 吕 儔。”
(3).谓造诣独到之学。 清 恽敬 《〈说文解字谐声谱〉序》:“若夫成一家之絶学,求前人之坠绪,开后来之精识。” 章炳麟 《文学说例》:“ 高邮 以其絶学释 姬 汉 古书,冰解壤分,所无凝滞,信哉千五百年未有其人也。” 词语解释:灵台 拼音:líng tái
(1).台名。 周文王 建。《诗·大雅·灵台》:“经始 灵臺 ,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汉书·扬雄传上》:“非 章华 ,是 灵臺 。” 颜师古 注:“言以 楚灵王 章华 之臺为非,而 周文王 灵臺 之制为是也。” 晋 潘岳 《西征赋》:“经始 灵臺 ,成之不日,惟 酆 及 鄗 ,仍京其室。”
(2).台名。传说 夏桀 、 商纣 建。《晏子春秋·谏下十八》:“ 殷 之衰也,其王 紂 作为 顷宫 、 灵臺 ,卑狭者有罪,高大者有赏,是以身及焉。”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昔者 桀 起 灵臺 , 紂 起 鹿臺 ,阴阳不和,寒暑不时,五穀不熟。”
(3).台名。 春秋 时 卫侯 建。《左传·哀公二十五年》:“ 卫侯 为 灵臺 于 籍圃 。”《韩非子·难四》:“故 灵臺 之饮, 卫侯 怒而不诛,故 褚师 作难。”
(4).古时帝王观察天文星象、妖祥灾异的建筑。《文选·张衡〈东京赋〉》:“左制辟雍,右立灵臺。” 薛综 注:“司歷纪候节气者曰灵臺。” 唐 杨炯 《浑天赋》序:“朝夕灵臺之下,备见铜浑之象。” 清 昭槤 《啸亭杂录·善天文算法》:“ 仁皇 天纵聪明,夙习算法,特命灵臺皆以西法为主,惟置闰用 中 法以合《尧典》。”
(5).学宫。 唐 韩愈 《县斋有怀》诗:“尘埃紫陌春,风雨灵臺夜。” 钱仲联 集释引 陈景云 曰:“谓官四门博士也。 汉光武 立明堂、辟雍、灵臺,号三雍宫。” 唐 柳宗元 《叔父故殿中侍御史柳公墓表》:“来游京师,观艺灵臺。贡文有司,射策合程。”
(6).丘墓,祭台。《前汉书平话》卷中:“我王可怜 韩信 亏死,看旧日君臣之面,可亦建墓,高筑灵臺,盖一祠堂,受人祭祀。”
(7).今指追悼会上挂着遗像供人吊唁的台座。《光明日报》1982.10.10:“在摆满鲜花和花圈的灵台上,挂着一位中年人的大幅遗像。”
(8).收留亡灵的台。 唐 沉廷瑞 《垄穴遗诗》:“灵臺已得修真诀,尘世空留悟道篇。”《东欧女豪杰》第五回:“却是不偏不倚,正中要害,可怜呜呼哀哉,一命往灵臺去了。”
(9).传说中 尧 母 庆都 墓名。《汉书·地理志上》:“﹝ 济阴郡 ﹞ 成阳 有 尧 冢 灵臺 。”《后汉书·章帝纪》:“﹝ 元和 二年﹞使使者祠 唐尧 於 成阳 灵臺 。” 李贤 注引 郭缘生 《述征记》:“ 成阳县 东南有 尧 母 庆都 墓,上有祠庙, 尧 母陵俗亦名 灵臺大母 。”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瓠子水》:“今 成阳 城西二里有 尧 陵, 陵 南一里有 尧 母 庆都 陵,於城为西南,称曰 灵臺 。”
(10). 东汉 第五颉 客居之所。《后汉书·第五伦传》“少子 頡 嗣……卒官” 李贤 注引《三辅决录注》:“ 頡 字 子陵 …… 洛阳 无主人,乡里无田宅,客止 灵臺 中,或十日不炊。”后因用为居处僻陋之典。 北周 庾信 《谢明帝赐丝布等启》:“某比年以来,殊有闕乏,白社之内,拂草看冰, 灵臺 之中,吹尘视甑。” 唐 高适 《行路难》诗之二:“安知顦顇读书者,暮宿 灵臺 私自怜。”
(11).星名。《晋书·天文志上》:“其西南角外三星曰明堂……明堂西三星曰灵臺。”《魏书·术艺传·张渊》:“明堂配帝,灵臺考符。”原注:“明堂三星在太微西南角外,灵臺三星在明堂西。”
(12).指心。《庄子·庚桑楚》:“不可内於灵臺。” 郭象 注:“灵臺者,心也。”《文选·刘孝标〈广绝交论〉》:“寄通灵臺之下,遗跡江湖之上。” 李善 注:“寄通神於心府之下,遗跡相忘於江湖之上也。” 元 杨暹 《刘行首》第四折:“灵臺拂去是和非,丹用养就元阳气。” 鲁迅 《自题小像》诗:“灵臺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闇故园。”
(13).道教语。指头。《黄庭外景经·上部经》:“灵臺通天临中野。” 务成子 注:“头为高臺,肠为广野。”词语解释:鹿为马 拼音:lù wéi mǎ
“指鹿为马”的略语。 宋 王安石 《桃源行》:“ 望夷宫 中鹿为马, 秦 人半死 长城 下。”参见“ 指鹿为马 ”。
词语解释:指鹿为马 拼音:zhǐ lù wéi mǎ
《史记·秦始皇本纪》:“ 赵高 欲为乱,恐羣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於 二世 ,曰:‘马也’。 二世 笑曰:‘丞相误耶?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 赵高 。或言鹿, 高 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后羣臣皆畏 高 。”后以“指鹿为马”比喻有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后汉书·窦宪传》:“深思前过,夺主田园时,何用愈 赵高 指鹿为马?久念使人惊怖。”《旧唐书·仆固怀恩传》:“陛下必信矫词,何殊指鹿为马?”《醒世恒言·钱秀才错占凤凰俦》:“东床已招佳选,何知改羊易牛;西邻纵有责言,终难指鹿为马。” 郭沫若 《蒲剑集·文化与战争》:“倒黑为白,指鹿为马, 日本 的社会秩序早就为这些文化刽子手所毁坏无遗了。”亦作“ 指马 ”。《三国志·魏志·鲍勋传》:“大军还 洛阳 , 曜 有罪, 勛 奏絀遣。而 曜 密表 勛 私解 邕 事。詔曰:‘ 勛 指鹿作马,收付廷尉。’” 唐 贺兰进明 《古意》诗之一:“ 秦 庭初指鹿,羣盗满 山 东。” 宋 苏轼 《上神宗皇帝书》:“内重之弊,必有奸臣指鹿之患。” 清 吴伟业 《读史杂感》诗:“国中惟指马,閫外尽从龙。”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馀韵》:“指马谁攻 秦 相诈,入林都畏 阮生 狂。”词语解释:投梭 拼音:tóu suō
(1).织布时来回投射梭子。指织布。 五代 王周 《采桑女》诗:“採桑知蚕饥,投梭惜夜迟。”
(2).见“ 投梭折齿 ”。
词语解释:投梭折齿 拼音:tóu suō shé chǐ
《晋书·谢鲲传》:“邻家 高 氏女有美色, 鯤 尝挑之,女投梭,折其两齿。”后以“投梭折齿”为女子拒绝调戏的典故。 清 陈澧 《东塾读书记·诗》:“惟《静女》篇则真难解其言,此女俟我於城隅,又貽我以物,我悦其美。若称誉贤女,岂容作此等语,必至投梭折齿矣。”亦作“ 投梭之拒 ”。 唐 元稹 《莺莺传》:“君子有援琴之挑,鄙人无投梭之拒。” 鲁迅 《集外集·斯巴达之魂》:“不知有慕 涘烈娜 之 克力泰士 者,虽遭投梭之拒,而未能忘情者也。”亦省作“ 投梭 ”。 明 马銮 《投梭女》诗:“早识春蚕丝易尽,当时应悔误投梭。”词语解释:投杼 拼音:tóu zhù
(1).《战国策·秦策二》:“昔者 曾子 处 费 , 费 人有 曾参 者,与 曾子 同名族,杀人。人告 曾子 之母曰:‘ 曾参 杀人。’ 曾子 之母曰:‘吾子不杀人也。’织自若。有顷,人又曰:‘ 曾参 杀人。’其母尚织自若。顷之,一人又告之曰:‘ 曾参 杀人。’其母惧,投杼踰墻而走。夫以 曾子 之贤,与母之信,而三人疑之,虽慈母不能信也。”后以“投杼”比喻谣言众多,动摇了对最亲近者的信心。《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今臣之贤不若 曾参 ,王之信臣又不如 曾参 之母信 曾参 也,疑臣者非特三人,臣恐大王之投杼也。”《北齐书·文襄帝纪》:“当是不逞之人,曲为无端之説,遂怀市虎之疑,乃致投杼之惑。” 宋 孝宗 《复岳飞官封敕》:“会中原方议於櫜弓,而当路力成於投杼。” 明 何景明 《上杨邃庵书》:“夫谗言屡至,慈母投杼;浸渍之灌,可解胶漆。”
(2).织布。亦借指织女星。 明 夏完淳 《七夕咏牛女》:“汉北有负軛,汉南有投杼。”词语解释:指鹿 拼音:zhǐ lù
见“ 指鹿为马 ”。
词语解释:指鹿为马 拼音:zhǐ lù wéi mǎ
《史记·秦始皇本纪》:“ 赵高 欲为乱,恐羣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於 二世 ,曰:‘马也’。 二世 笑曰:‘丞相误耶?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 赵高 。或言鹿, 高 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后羣臣皆畏 高 。”后以“指鹿为马”比喻有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后汉书·窦宪传》:“深思前过,夺主田园时,何用愈 赵高 指鹿为马?久念使人惊怖。”《旧唐书·仆固怀恩传》:“陛下必信矫词,何殊指鹿为马?”《醒世恒言·钱秀才错占凤凰俦》:“东床已招佳选,何知改羊易牛;西邻纵有责言,终难指鹿为马。” 郭沫若 《蒲剑集·文化与战争》:“倒黑为白,指鹿为马, 日本 的社会秩序早就为这些文化刽子手所毁坏无遗了。”亦作“ 指马 ”。《三国志·魏志·鲍勋传》:“大军还 洛阳 , 曜 有罪, 勛 奏絀遣。而 曜 密表 勛 私解 邕 事。詔曰:‘ 勛 指鹿作马,收付廷尉。’” 唐 贺兰进明 《古意》诗之一:“ 秦 庭初指鹿,羣盗满 山 东。” 宋 苏轼 《上神宗皇帝书》:“内重之弊,必有奸臣指鹿之患。” 清 吴伟业 《读史杂感》诗:“国中惟指马,閫外尽从龙。”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馀韵》:“指马谁攻 秦 相诈,入林都畏 阮生 狂。”词语解释:指鹿为马 拼音:zhǐ lù wéi mǎ
《史记·秦始皇本纪》:“ 赵高 欲为乱,恐羣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於 二世 ,曰:‘马也’。 二世 笑曰:‘丞相误耶?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 赵高 。或言鹿, 高 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后羣臣皆畏 高 。”后以“指鹿为马”比喻有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后汉书·窦宪传》:“深思前过,夺主田园时,何用愈 赵高 指鹿为马?久念使人惊怖。”《旧唐书·仆固怀恩传》:“陛下必信矫词,何殊指鹿为马?”《醒世恒言·钱秀才错占凤凰俦》:“东床已招佳选,何知改羊易牛;西邻纵有责言,终难指鹿为马。” 郭沫若 《蒲剑集·文化与战争》:“倒黑为白,指鹿为马, 日本 的社会秩序早就为这些文化刽子手所毁坏无遗了。”亦作“ 指马 ”。《三国志·魏志·鲍勋传》:“大军还 洛阳 , 曜 有罪, 勛 奏絀遣。而 曜 密表 勛 私解 邕 事。詔曰:‘ 勛 指鹿作马,收付廷尉。’” 唐 贺兰进明 《古意》诗之一:“ 秦 庭初指鹿,羣盗满 山 东。” 宋 苏轼 《上神宗皇帝书》:“内重之弊,必有奸臣指鹿之患。” 清 吴伟业 《读史杂感》诗:“国中惟指马,閫外尽从龙。”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馀韵》:“指马谁攻 秦 相诈,入林都畏 阮生 狂。”词语解释:仲尼 拼音:zhòng ní
孔子 的字。 孔子 名 丘 , 春秋 鲁国 人。《庄子·人间世》:“ 颜回 见 仲尼 ,请行。”《史记·孔子世家》:“ 紇 与 颜氏 女野合而生 孔子 ,祷於 尼丘 得 孔子 。 鲁襄公 二十二年而 孔子 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 丘 云,字 仲尼 。”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铭箴》:“ 周公 慎言于金人, 仲尼 革容于欹器。” 唐 张说 《大唐祀封禅颂》:“ 仲尼 叙帝王之书。” 明 顾绛 《述古》诗:“ 仲尼 贵多闻, 汉 人犹近古。” 鲁迅 《两地书·致许广平四》:“掉了一顶帽子,又有何妨呢,却看得这么严重,实在是上了 仲尼先生 的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