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解释:壁经 拼音:bì jīng
(1).见“ 壁中书 ”。
(2).刻在石上的儒家经典。 唐 刘禹锡 《国学新修五经壁记》:“我有壁经既昧而明之。”
词语解释:壁中书 拼音:bì zhōng shū
亦称“ 壁书 ”。亦称“ 壁经 ”。 汉 代发现于 孔子 宅壁中藏书。近人认为这些书是 战国 时的写本,至 秦始皇 焚书坑儒时, 孔子 八世孙 孔鲋 (或谓 鲋 弟 腾 )藏入壁中的。 清 方东树 《汉学商兑》卷中之下:“今谓《説文》未作,《五经》不得本解,殊为傎误,至壁经自是古文……所谓书 孔氏 者,必是壁书本来字体如此。” 王国维 《观堂集林·〈史籀篇疏证〉序》:“至 许 书所出古文,即 孔子 壁中书。”参见“ 壁中字 ”。词语解释:壁中书 拼音:bì zhōng shū
亦称“ 壁书 ”。亦称“ 壁经 ”。 汉 代发现于 孔子 宅壁中藏书。近人认为这些书是 战国 时的写本,至 秦始皇 焚书坑儒时, 孔子 八世孙 孔鲋 (或谓 鲋 弟 腾 )藏入壁中的。 清 方东树 《汉学商兑》卷中之下:“今谓《説文》未作,《五经》不得本解,殊为傎误,至壁经自是古文……所谓书 孔氏 者,必是壁书本来字体如此。” 王国维 《观堂集林·〈史籀篇疏证〉序》:“至 许 书所出古文,即 孔子 壁中书。”参见“ 壁中字 ”。
词语解释:壁中字 拼音:bì zhōng zì
汉 代发现的 孔子 宅壁中藏书上所用的古字。《汉书·艺文志》:“ 武帝 末, 鲁恭王 坏 孔子 宅,欲以广其宫,而得《古文尚书》及《礼记》、《论语》、《孝经》凡数十篇,皆古字也。”这些书用当时通行于六国的文字写成。字体既与 汉 代通行的隶书不同,又与小篆有异,人称蝌蚪古文。《说文》所收“古文”,绝大部分都是这种字。 宋 曾巩 《孔教授张法曹以曾论荐特示长笺》:“壁中字为时人考,圯上书从老父传。”参见“ 壁中书 ”。词语解释:龚黄 拼音:gōng huáng
汉 循吏 龚遂 与 黄霸 的并称。亦泛指循吏。《宋书·良吏传论》:“ 汉 世户口殷盛,刑务简阔,郡县治民,无所横扰…… 龚 黄 之化,易以有成。” 唐 白居易 《寄李蕲州》诗:“下车书奏 龚 黄 课,动笔诗传 鲍 谢 风。” 宋 苏轼 《吴中田妇叹》诗:“ 龚 黄 满朝人更苦,不如却作 河伯 妇。”《西游记》第九七回:“名扬青史播千年, 龚 黄 再见。” 清 俞樾 《春在堂随笔》卷五:“何妨缓归棹,在此作 龚 黄 。”词语解释:孔壁 拼音:kǒng bì
(1). 孔子 故宅的墙壁。据传古文经出于壁中,故著称。《汉书·鲁恭王馀传》:“ 恭王 初好宫室,坏 孔子 旧宅以广其宫,闻鐘磬琴瑟之声,遂不敢復坏。於其壁中得古文经传。” 宋 周越 《法书苑·李阳冰书》:“ 阳冰 李大夫 书云:‘某志在古篆……常痛 孔 壁遗文、 汲冢 旧简,年代浸远,谬误滋多。’” 元 柳贯 《尊经堂诗》:“ 济南 耄言出, 孔 壁发神秘。” 元 王逢 《后无题》诗之五:“衣冠并入 梁园 宴,简册潜回 孔 壁光。”
(2).指 孔 壁古文经书。 清 龚自珍 《大誓答问第二十四》:“ 孔 壁,固古文也, 孔安国 以今文读之,则与博士何以异?”词语解释:磷缁 拼音:lín zī
亦作“ 磷淄 ”。 语出《论语·阳货》:“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緇。”磷,谓因磨而薄;缁,谓因染而黑。后因以比喻受外界条件的影响而起变化。 唐 杜甫 《暮冬送苏四郎徯兵曹适桂州》诗:“岁阳初盛动,王化久磷緇。” 宋 秦观 《庆禅师塔铭》:“呜呼我师,法妙难思,与物并作,而不磷緇。” 明 唐顺之 《赠王山人》诗:“自笑久磷緇,还真已是迟。” 梁启超 《论私德》:“即有一二达识热诚之士,苟欲攘臂为生民请命,则时或不得不用诡秘之道,时或不得不为偏激之行。夫其人而果至诚也,犹可以不因此而磷淄也。”词语解释:鲁壁 拼音:lǔ bì
(1).《〈书〉序》:“至 鲁共王 好治宫室,坏 孔子 旧宅,以广其居,於壁中得先人所藏古文 虞 、 夏 、 商 、 周 之书及传、《论语》、《孝经》,皆科斗文字。”后以“鲁壁”指 孔子 故宅藏有古文经传的墙壁。 唐玄宗 《晚宴两相》诗序:“乃命学者缮落简,缉遗编,纂 鲁 壁之文章,缀 秦 坑之煨烬。” 宋 陆游 《晴窗读书自勉》诗:“天全 鲁 壁藏,不堕 秦 火虐。” 明 何景明 《寄徐博士二十二韵》:“ 鲁 壁藏书日, 齐 门鼓瑟年。”
(2).指蝌蚪文书法。 宋 苏轼 《文勋篆铭》:“ 安国 用笔,意在隶前, 汲 冢 鲁 壁, 周 鼓 秦 山。”
(3).借指古代文化典籍。 宋 叶适 《祭朱文昭文》:“独钓孤耘,蜑浦蛮村; 汲 坟 鲁 壁,暗理冥论。” 清 吴伟业 《芦笔》诗:“扫来 鲁 壁枯难用,焚就 秦 灰煮不成。”词语解释:鲁室 拼音:lǔ shì
指 孔子 宅室。 唐 李德裕 《雨中访王侍御》诗:“青编尽以 汲冢 来,科斗皆从 鲁 室至。”参见“ 鲁壁 ”。
词语解释:鲁壁 拼音:lǔ bì
(1).《〈书〉序》:“至 鲁共王 好治宫室,坏 孔子 旧宅,以广其居,於壁中得先人所藏古文 虞 、 夏 、 商 、 周 之书及传、《论语》、《孝经》,皆科斗文字。”后以“鲁壁”指 孔子 故宅藏有古文经传的墙壁。 唐玄宗 《晚宴两相》诗序:“乃命学者缮落简,缉遗编,纂 鲁 壁之文章,缀 秦 坑之煨烬。” 宋 陆游 《晴窗读书自勉》诗:“天全 鲁 壁藏,不堕 秦 火虐。” 明 何景明 《寄徐博士二十二韵》:“ 鲁 壁藏书日, 齐 门鼓瑟年。”
(2).指蝌蚪文书法。 宋 苏轼 《文勋篆铭》:“ 安国 用笔,意在隶前, 汲 冢 鲁 壁, 周 鼓 秦 山。”
(3).借指古代文化典籍。 宋 叶适 《祭朱文昭文》:“独钓孤耘,蜑浦蛮村; 汲 坟 鲁 壁,暗理冥论。” 清 吴伟业 《芦笔》诗:“扫来 鲁 壁枯难用,焚就 秦 灰煮不成。”词语解释:陆机莼 拼音:lù jī chún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 陆机 诣 王武子 , 武子 前置数斛羊酪,指以示 陆 曰:‘卿 江 东何以敌此?’ 陆 云:‘有千里蓴羹,但未下盐豉耳。’”后因以“陆机蓴”借指家乡特产。 唐 李商隐 《赠郑谠处士》诗:“ 越 桂留烹 张翰 鱠, 蜀 薑供煮 陆机 蓴。”词语解释:履冰 拼音:lǚ bīng
行于冰上。比喻身处险境,戒慎恐惧之至。《汉书·韦贤传》:“如何我王,不思守保,不惟履冰,以继祖考。” 唐 司空图 《华帅许国公德政碑》:“至于恭命之时,犹切履冰之惧。” 宋 司马光 《为庞相公再让宰相表》:“需奏仰陈,冀安於涯分,纶言俯及,未照於悃诚,蹐地载惊,履冰逾畏。”参见“ 履薄临深 ”、“ 履薄 ”。词语解释:孟尝 拼音:mèng cháng
见“ 孟尝君 ”。
词语解释:孟尝君 拼音:mèng cháng jūn
即 田文 , 战国 齐 贵族,封于 薛 (今 山东 滕县 南),称 薛公 ,号 孟尝君 。为 战国 四公子之一,以善养士著称。一度入 秦 , 秦昭王 要杀害他,赖门客中擅长狗盗鸡鸣者的帮助而逃归。后卒于 薛 。 汉 刘向 《说苑·正谏》:“ 孟尝君 将西入 秦 ,宾客諫之百通,则不听也。” 宋 王安石 《读孟尝君传》:“士皆称 孟尝君 能得士。”《醒世恒言·杜子春三入长安》:“要学那 石太尉 的奢华, 孟尝君 的气概。”亦省作“ 孟尝 ”。《战国策·秦策四》:“ 王 问左右曰:‘今之 如耳 、 魏齐 ,孰与 孟尝 、 芒卯 之贤?’” 汉 贾谊 《过秦论》:“ 齐 有 孟尝 , 赵 有 平原 , 楚 有 春申 , 魏 有 信陵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晋 张华 《游侠篇》诗:“ 孟尝 东出关,济身由鸡鸣。” 唐 李白 《送薛九被谗去鲁》诗:“ 孟尝 习狡兔,三窟赖 冯諼 。” 明 李贽 《赠两禅客》诗:“ 孟尝 门下客三千,狗盗鸡鸣絶可怜。”词语解释:孟尝君 拼音:mèng cháng jūn
即 田文 , 战国 齐 贵族,封于 薛 (今 山东 滕县 南),称 薛公 ,号 孟尝君 。为 战国 四公子之一,以善养士著称。一度入 秦 , 秦昭王 要杀害他,赖门客中擅长狗盗鸡鸣者的帮助而逃归。后卒于 薛 。 汉 刘向 《说苑·正谏》:“ 孟尝君 将西入 秦 ,宾客諫之百通,则不听也。” 宋 王安石 《读孟尝君传》:“士皆称 孟尝君 能得士。”《醒世恒言·杜子春三入长安》:“要学那 石太尉 的奢华, 孟尝君 的气概。”亦省作“ 孟尝 ”。《战国策·秦策四》:“ 王 问左右曰:‘今之 如耳 、 魏齐 ,孰与 孟尝 、 芒卯 之贤?’” 汉 贾谊 《过秦论》:“ 齐 有 孟尝 , 赵 有 平原 , 楚 有 春申 , 魏 有 信陵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晋 张华 《游侠篇》诗:“ 孟尝 东出关,济身由鸡鸣。” 唐 李白 《送薛九被谗去鲁》诗:“ 孟尝 习狡兔,三窟赖 冯諼 。” 明 李贽 《赠两禅客》诗:“ 孟尝 门下客三千,狗盗鸡鸣絶可怜。”词语解释:千里莼 拼音:qiān lǐ chún
见“ 千里蓴羹 ”。
词语解释:千里莼羹 拼音:qiān lǐ chún gēng
旧时多作思乡之辞。语出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 陆机 诣 王武子 , 武子 前置数斛羊酪,指以示 陆 曰:‘卿 江东 何以敌此?’ 陆 曰:‘有 千里 蓴羹,但未下盐豉耳!’” 千里 ,湖名,在 江苏 溧阳县 。蓴羹,用蓴菜煮的汤。原为具有 吴 地风味的名菜,后泛指本乡特产,含思乡之意。亦作“ 千里蒓羹 ”。 金 王渥 《驿口桥看白莲》诗:“百年蓬鬢关心切, 千里 蒓羹与愿违。”亦省作“ 千里蓴 ”。 唐 杜甫 《赠别贺兰铦》诗:“我恋 岷山 芋,君思 千里 蓴。”参阅《晋书·陆机传》、 宋 曾三异 《因话录·莼羹》。词语解释:十日 拼音:shí rì
(1).古代神话传说天本有十日, 尧 命 后羿 射落九日。《山海经·海外东经》:“ 汤谷 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 黑齿 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淮南子·墬形训》:“若木在建木西,末有十日,其华照下地。”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诸子》:“按《归藏》之经,大明迂怪,乃称 羿 毙十日, 嫦娥 奔月。” 唐 韩愈 《月蚀诗效玉川子作》:“ 尧 呼大水浸十日,不惜万国赤子鱼头生。女於此时若食日,虽食八九无馋名。”参见“ 十日并出 ”。
(2).十干所表示的日子。《周礼·春官·冯相氏》:“ 冯相氏 掌十有二岁、十有二月、十有二辰、十日、二十有八星之位,辨其叙事,以会天位。”《左传·昭公七年》:“天有十日,人有十等。” 杜预 注:“甲至癸。” 唐 韩愈 《送幽州李端公序》:“国家失太平,於今六十年矣,夫十日十二子相配,数穷六十,其将復平,平必自 幽州 始。”《新五代史·司天考一》:“周天一藏,四时,二十四气,七十二候,行十日十二辰,以为历。”
词语解释:十日并出 拼音:shí rì bìng chū
(1).古代神话传说天本有十个同时出现的太阳。《庄子·齐物论》:“昔者十日并出,万物皆照,而况德之进乎日者乎!”《淮南子·本经训》:“逮至 尧 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按,《山海经·海外东经》和《大荒南经》、《楚辞·天问》等亦载有此传说。
(2).比喻暴乱并起。 清 钱谦益 《〈陈乔生诗集〉序》:“九婴暴起,十日并出。心穷填海,力尽移山。 原軫 之归元如生, 霽云 之断指犹动。” 清 夏燮 《中西纪事·天津新议续议》:“今以数万里外,不宾之荒服,一旦冯陵中夏,竟使爝火争明,十日并出。”词语解释:小陆 拼音:xiǎo lù
晋 陆云 与兄 机 俱有文名,世称 云 为 小陆 。后以喻善文者。 唐 杜甫 《答郑十七郎一绝》:“把文惊 小陆 ,好客见 当时 。” 清 宋琬 《过姜如农东莱草堂》诗:“孝友 元方 著,文章 小陆 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