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解释:触龙鳞 拼音:chù lóng lín
触犯龙的逆鳞。比喻臣子对君主的过失犯颜直谏。《后汉书·李云传》:“故敢触龙鳞,冒昧以请。”亦省作“ 触鳞 ”。《旧唐书·高宗纪论》:“虚襟似纳於触鳞,下詔无殊於扇暍。” 明 王世贞 《读陈佥事祚遗事有感》诗:“爱主投经术,如何遂触鳞。”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论文上·老苏谏论》:“夫犯颜之祸,将彰君过。宜上思 召公 咨商之义,下念 鲍勛 触鳞之诛也一段,又为 牧 之所本。”词语解释:犯鳞 拼音:fàn lín
《韩非子·说难》:“夫龙之为虫也,柔可狎而骑也。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尺,若人有婴之者,则必杀人。人主亦有逆鳞,説者能无婴人主之逆鳞,则几矣。”后以“犯鳞”喻臣子冒死直谏。《陈书·后主纪》:“世无抵角,时鲜犯鳞, 渭桥 惊马,弗闻廷争。” 唐 许浑 《宣城赠萧兵曹》诗:“客道耻摇尾,皇恩宽犯鳞。” 王闿运 《〈桂阳州志〉序》:“犯鳞捋须,考槃独寐。”参见“ 婴鳞 ”。
词语解释:婴鳞 拼音:yīng lín
谓触及龙之喉下逆鳞。比喻人臣犯颜直谏。语本《韩非子·说难》:“夫龙之为虫也,柔可狎而骑也;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尺,若人有婴之者,则必杀人。人主亦有逆鳞,説者能无婴人主之逆鳞则几矣。” 宋 苏轼 《谢中书舍人启》:“出而从仕,有狂狷婴鳞之愚。” 宋 李昴英 《水调歌头·寿参政徐意一》词:“鯁鯁婴鳞语,不改铁石坚。”词语解释:飞霜 拼音:fēi shuāng
(1).降霜。 晋 张协 《七命》:“飞霜迎节,高风送秋。”《文选·江淹〈诣建平王上书〉》:“昔者,贱臣叩心,飞霜击於 燕 地。” 李善 注:“《淮南子》曰: 邹行 尽忠於 燕惠王 , 惠王 信譖而繫之, 邹子 仰天而哭,正夏而天为之降霜。”后因用以指冤狱。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哄丁》:“飞霜冤,不比黑盆冤,一件件风影敷衍。” 吴梅 《自题风洞山传奇八绝句》之五:“西曹铸就飞霜狱,十二金牛挽不来。”
(2).犹飞白。 唐 王昌龄 《箜篌引》:“摇笔飞霜如夺鉤,鬼神不得知其由。”参见“ 飞白 ”。
(3).犹清新。 前蜀 杜光庭 《醮泸州安乐山词》:“虽申降福之仪,几闕飞霜之韵。”
词语解释:飞白 拼音:fēi bái
(1).亦作“ 飞白书 ”。一种特殊的书法。相传 东汉 灵帝 时修饰 鸿都门 ,匠人用刷白粉的帚写字, 蔡邕 见后,归作“飞白书”。这种书法,笔画中丝丝露白,像枯笔所写。 汉 魏 宫阙题字,曾广泛采用。 唐 张怀瓘 《书断》上:“飞白者, 后汉 左中郎将 蔡邕 所作也。 王隐 、 王愔 并云:飞白变楷製也。本是宫殿题署,势既径丈,字宜轻微不满,名为飞白。” 唐 李绰 《尚书故实》:“飞白书始於 蔡邕 ,在 鸿门 见匠人施堊箒,遂创意焉。”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中:“ 梁武帝 造寺,令 萧子云 飞白大书‘萧’字,至今‘萧’字存焉。” 清 赵翼 《王述庵道经毘陵停舟话旧》诗:“焚黄詔特荣先垄,飞白书应起赐楼。”
(2).中国画中一种枯笔露白的线条。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巧艺》:“ 顾长康 好写起人形,欲图 殷荆州 。 殷 曰:‘我形恶,不烦耳。’ 顾 曰:‘明府正为眼尔,但明点童子,飞白拂其上,使如轻云之蔽日。’” 宋 欧阳修 《归田录》卷一:“ 仁宗 万机之暇,无所翫好,惟亲翰墨,而飞白尤为神妙。凡飞白以点画象形物,而点最难工。” 清 钱谦益 《戏题万户部小像》诗:“ 荆州 恰好添飞白, 子夏 何妨戴小冠。”
(3).修辞学上辞格之一。白,指“白字”,“飞白”就是故意写白字。是明知其错而有意仿效的一种修辞方法。词语解释:邯郸步 拼音:hán dān bù
犹言 邯郸 学步。 唐 卢照邻 《释疾文》序:“未攀偃蹇桂,一臂连踡;不学 邯郸 步,两足匍匐。寸步千里,咫尺山河。” 宋 姜夔 《白石诗说》:“ 陶渊明 天资既高,趣诣又远,故其诗散而庄,澹而腴,断不容作 邯郸 步也。” 清 吕履恒 《长歌行送友人游大梁》:“后来者谁可与言,东里之顰 邯郸 步。”词语解释:邯郸匍匐 拼音:hán dān pú fú
《庄子·秋水》:“且子独不闻夫 寿陵 餘子之学行於 邯郸 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今子不去,将忘子之故,失子之业。”后因以“邯郸匍匐”比喻盲目效仿以致失去自己原来的长处。 金 元好问 《刘君用可庵》诗之二:“著脚绳桥已足忧, 邯郸 匍匐更堪羞。”参见“ 邯郸学步 ”。
词语解释:邯郸学步 拼音:hán dān xué bù
《庄子·秋水》:“且子独不闻夫 寿陵 餘子之学行於 邯郸 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 郭象 注:“以此效彼,两失之。” 成玄英 疏:“ 寿陵 , 燕 之邑。 邯郸 , 赵 之都。弱龄未壮,谓之餘子。 赵 都之地,其俗能行,故 燕国 少年远来学步。既乖本性,未得 赵国 之能;捨己效人,更失 寿陵 之故。”《汉书·叙传上》:“昔有学步於 邯郸 者,曾未得其髣髴,又復失其故步,遂匍匐而归耳。”后因用“邯郸学步”比喻模仿不成,反把自己原有的长处失去了。 宋 姜夔 《送项平甫倅池阳》诗:“论文要得文中天, 邯郸 学步终不然。” 明 王鏊 《震泽长语·文章》:“为文必师古,使人读之不知所师,善师古者也……若拘拘规傚,如 邯郸 之学步,里人之效顰,则陋矣。”《歧路灯》第一○一回:“‘什么古迹?’ 娄朴 道:‘学步桥。’ 盛希瑗 道:‘是 邯郸 学步,失其故步么?’”词语解释:邯郸学步 拼音:hán dān xué bù
《庄子·秋水》:“且子独不闻夫 寿陵 餘子之学行於 邯郸 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 郭象 注:“以此效彼,两失之。” 成玄英 疏:“ 寿陵 , 燕 之邑。 邯郸 , 赵 之都。弱龄未壮,谓之餘子。 赵 都之地,其俗能行,故 燕国 少年远来学步。既乖本性,未得 赵国 之能;捨己效人,更失 寿陵 之故。”《汉书·叙传上》:“昔有学步於 邯郸 者,曾未得其髣髴,又復失其故步,遂匍匐而归耳。”后因用“邯郸学步”比喻模仿不成,反把自己原有的长处失去了。 宋 姜夔 《送项平甫倅池阳》诗:“论文要得文中天, 邯郸 学步终不然。” 明 王鏊 《震泽长语·文章》:“为文必师古,使人读之不知所师,善师古者也……若拘拘规傚,如 邯郸 之学步,里人之效顰,则陋矣。”《歧路灯》第一○一回:“‘什么古迹?’ 娄朴 道:‘学步桥。’ 盛希瑗 道:‘是 邯郸 学步,失其故步么?’”词语解释:韩彭 拼音:hán péng
汉 代名将 淮阴侯 韩信 与 建成侯 彭越 的并称。《文选·李陵〈答苏武书〉》:“昔 萧 樊 囚縶, 韩 彭 葅醢。” 李善 注引《黥布传》:“ 薛公 曰:‘前年醢 彭越 ,往年杀 韩信 。’” 唐 杜甫 《大历三年春久居夔府将适江陵漂泊有诗凡四十韵》:“ 伊 吕 终难降, 韩 彭 不易呼。” 清 黄任 《彭城道中》诗:“当时何不怜功狗,留取 韩 彭 守四方。”词语解释:逆鳞 拼音:nì lín
(1).倒生的鳞片。《韩非子·说难》:“夫龙之为虫也,柔可狎而骑也,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尺,若人有婴之者则必杀人。人主亦有逆鳞,説者能无婴人主之逆鳞则几矣。”古人以龙比喻君主,因以触“逆鳞”、批“逆鳞”等喻犯人主或强权之怒。《战国策·燕策三》:“﹝ 燕 太子丹 ﹞谓其太傅 鞫武 曰:‘ 燕 秦 不两立,愿太傅幸而图之。’ 武 对曰:‘ 秦 地遍天下……柰何以见陵之怨,欲排其逆鳞哉!’”《旧唐书·苏世长韦云起等传赞》:“不有忠胆,安轻逆鳞。” 宋 陆游 《野兴》诗之三:“虚名仅可欺横目,戇论曾经犯逆鳞。”《花月痕》第一回:“做文章不中有司绳尺,言语直触当事逆鳞。” 柯灵 《香雪海·母与女》:“胳膊拧不过大腿去,她再强也不敢批这些人的逆鳞。”
(2).鲫鱼的别名。 清 厉荃 《事物异名录·水族·鲫》:“鯽鱼一名鮒, 熊氏 谓之逆鳞。”词语解释:批鳞 拼音:pī lín
(1).谓敢于直言犯上。《陈书·后主纪》:“若逢廷折,无惮批鳞。”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大审平反纪略》:“ 曹御史 狂戇批鳞,不识忌讳,囚繫十载。” 清 邵长蘅 《题冀渭公所藏杨忠愍梅花诗卷》诗:“溅血九原仍化碧,批鳞一疏独留丹。” 梁启超 《中国历史上革命之研究》:“足下而诚欲行革命也,诚欲行革命以救 中国 也,则批鳞逆耳之言,毋亦有一顾之价值耶!”参见“ 批逆鳞 ”。
(2).削除鱼鳞。 元 李文蔚 《燕青博鱼》第二折:“快与我抹下浅盆,磨下刀刃,你看我雪片也似批鳞。”
词语解释:批逆鳞 拼音:pī nì lín
传说龙喉下有逆鳞径尺,有触之必怒而杀人。常以喻弱者触怒强者或臣下触犯君主等。语本《战国策·燕策三》:“ 秦 地遍天下,威胁 韩 、 魏 、 赵 氏,则 易水 以北,未有所定也,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论说》:“虽批逆鳞,而功成计合,此上书之善説也。”参见“ 婴鳞 ”。词语解释:沈郎钱 拼音:shěn láng qián
(1).钱币名。 晋 沉充 所铸。《晋书·食货志》:“ 吴兴 沉充 又铸小钱,谓之 沉郎 钱。” 唐 韩翃 《送金华王明府》诗:“家贫 陶令 酒,月俸 沉郎 钱。” 清 金农 《复至武昌将还钱塘留别许士谔》诗之一:“一掌好风吹暖烟,乞来不费 沉郎 钱。”
(2).指榆荚。榆未生叶时,枝条间先生榆荚,形状似 沉充 所制之钱,故称。俗亦称榆钱。 唐 王建 《故梁园公主池亭》诗:“素柰花开 西子 面,緑榆枝散 沉郎 钱。” 唐 李商隐 《江东》诗:“今日春光太飘荡, 谢 家轻絮 沉郎 钱。” 宋 张炎 《忆旧游》词:“淡风暗收榆荚,吹下 沉郎 钱。” 清 王丹林 《寒食》诗:“香薺乱堆 梁苑 雪,緑榆小铸 沉郎 钱。”词语解释:寿陵失步 拼音:shòu líng shī bù
《庄子·秋水》:“且子独不闻 寿陵 餘子之学行於 邯郸 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后以“寿陵失步”比喻仿效不成,反而丧失了固有技能。 唐 李白 《古风》之三五:“丑女来效顰,还家惊四邻。 寿陵 失本步,笑杀 邯郸 人。” 秦牧 《艺海拾贝·“邯郸学步”》:“自从 庄子 的著作中叙述了它以后,‘邯郸学步’或者‘寿陵失步’这句成话,常常被许多人所引用。”词语解释:叔度 拼音:shū dù
(1). 汉 黄宪 字。 叔度 品学超群,尤以气量广远著称。 康有为 《赠陈镇南编修兄》:“ 叔度 自远量, 曼容 ( 汉 邴丹 的字)善知足。”
(2). 汉 廉范 字。 范 为名将 廉颇 的后代。《后汉书·廉范传》:“ 建初 中,迁 蜀 郡太守……旧制禁民夜作,以防火灾,而更相隐蔽,烧者日属。 范 乃毁削先令,但严使储水而已。百姓为便,乃歌之曰:‘ 廉叔度 ,来何暮?不禁火,民安作。平生无襦今五絝。’”后用以赞颂为百姓谋福利的官员。 唐 刘禹锡 《令孤相公自天平移镇太原以诗申贺》:“ 孔璋 旧檄家家有, 叔度 新歌处处听。” 明 何景明 《寄赠张方伯》诗:“行人尚闻歌 叔度 ,童子犹思迎 细侯 。”词语解释:丝纶 拼音:sī lún
(1).《礼记·缁衣》:“王言如丝,其出如纶。” 孔颖达 疏:“王言初出,微细如丝,及其出行於外,言更渐大,如似纶也。”后因称帝王诏书为“丝纶”。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诏策》:“《记》称丝纶,所以应接羣后。” 唐 杨炯 《为刘少傅谢敕书慰劳表》:“虔奉丝纶,躬亲政事。” 明 徐复祚 《投梭记·折齿》:“奉丝纶来报里阎,访贤才作楫济艰。”
(2).钓丝。 唐 无名氏 《渔父》词:“料理丝纶欲放船,江头明月向人圆。” 宋 张先 《满庭芳》词:“金钩细,丝纶慢捲,牵动一潭星。” 明 高明 《琵琶记·官媒议婚》:“笑满船空载明月,下丝纶不愁无处。” 胡惠生 《赠王亦梅》诗:“ 西湖 风景好,何日理丝纶。”
(3).即丝。粗于丝者为纶。 三国 魏 曹植 《车渠椀赋》:“緼丝纶以肆采,藻繁布以相追。”词语解释:学步 拼音:xué bù
(1).见“ 学步邯郸 ”。
(2).(小孩)学习走步。亦比喻学习做,学习从事。 宋 陆游 《三山杜门作歌》之一:“我生学步逢丧乱,家在中原厌奔窜。” 孙中山 《建国方略·民权初步序》:“孩提之举步也,必有保母教之。今国民之学步,亦当如是。” 郭小川 《乡村大道》诗:“当我脱离了娘怀,也还不得不在上面学步。”
词语解释:学步邯郸 拼音:xué bù hán dān
《庄子·秋水》:“且子独不闻夫 寿陵 餘子之学行於 邯郸 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 成玄英 疏:“ 赵 都之地,其俗能行,故 燕国 少年,远来学步。”《汉书·叙传上》作“学步於 邯郸 。”后用“学步邯郸”比喻模仿别人不成,反而丧失固有的技能。《周书·艺术传·赵文深》:“及平 江陵 之后, 王褒 入关,贵游等翕然并学 褒 书。 文深 之书,遂被遐弃。 文深 慙恨,形於言色。后知好尚难反,亦攻习 褒 书,然竟无所成,转被讥议,谓之学步 邯郸 焉。” 明 杨慎 《升庵诗话·右丞诗用字》:“岂止学步 邯郸 ,效顰 西子 ,乃是丑妇生疮,雪上再霜也。”亦省作“ 学步 ”。 南朝 宋 鲍照 《侍郎报满辞阁疏》:“画虎既败,学步无成。” 唐 李绅 《州中小饮别牛相》诗:“耻矜学步貽身患,岂慕醒狂躡祸阶。” 裘廷梁 《论白话为维新之本》:“效顰以为工,学步以为巧。”词语解释:燕霜 拼音:yàn shuāng
《初学记》卷二引《淮南子》:“ 邹衍 事 燕惠王 ,尽忠。左右譖之,王繫之。仰天而哭,夏五月,天为之下霜。”后以“燕霜”为蒙冤之典。 唐 李白 《送张秀才谒高中丞》诗:“我无 燕 霜感,玉石俱烧焚。” 郭沫若 《李白与杜甫·李白在长流夜郎前后》:“由于内战,使得‘玉石俱焚’, 李白 本人正被囚在狱中等待处分。说‘我无 燕 霜感’,其实正是我有弥天的 燕 霜之感。”词语解释:婴鳞 拼音:yīng lín
谓触及龙之喉下逆鳞。比喻人臣犯颜直谏。语本《韩非子·说难》:“夫龙之为虫也,柔可狎而骑也;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尺,若人有婴之者,则必杀人。人主亦有逆鳞,説者能无婴人主之逆鳞则几矣。” 宋 苏轼 《谢中书舍人启》:“出而从仕,有狂狷婴鳞之愚。” 宋 李昴英 《水调歌头·寿参政徐意一》词:“鯁鯁婴鳞语,不改铁石坚。”词语解释:章甫 拼音:zhāng fǔ
亦作“ 章父 ”。
(1). 商 代的一种冠。《礼记·儒行》:“ 丘 少居 鲁 ,衣逢掖之衣;长居 宋 ,冠章甫之冠。” 孙希旦 集解:“章甫, 殷 玄冠之名, 宋 人冠之。”《庄子·逍遥游》:“ 宋 人资章甫而适诸 越 , 越 人断髮文身,无所用之。”《汉书·贾谊传》:“章父荐屨,渐不可久兮。” 颜师古 注:“章父, 殷 冠名也……父读曰甫。”
(2).称儒者之冠。 宋 梅尧臣 《杨畋赴官荆州》诗:“ 吴 钩皆尚壮,章甫几为儒?”
(3).指仕宦。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正始寺》:“輙以山水为富,不以章甫为贵,任性浮沉,若淡兮无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