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解释:丹槛折 拼音:dān kǎn shé
《汉书·朱云传》:“上( 汉成帝 )大怒曰:‘小臣居下訕上,廷辱师傅,罪死不赦。’御史将 云 下, 云 攀殿槛,槛折……及后当治槛,上曰:‘勿易!因而辑之,以旌直臣。’”后用为臣子犯死直諫的典实。 唐 杜甫 《闻高常亡》诗:“致君丹槛折,哭友白云长。”词语解释:何水部 拼音:hé shuǐ bù
即 南朝 梁 诗人 何逊 。因其曾兼任尚书水部郎,后世因称之为 何水部 。见《南史·何逊传》。 清 孙枝蔚 《同孝威仙裳田授饮赵乾符郡丞署中》诗:“且和吟梅 何水部 ,休歌行路 鲍参军 。”词语解释:何水曹 拼音:hé shuǐ cáo
南朝 梁 诗人 何逊 ,曾任 建安王 水曹、行参军兼记室,后世因称为 何水曹 。见《南史·何逊传》。 唐 杜甫 《北邻》诗:“爱酒 晋 山简 ,能诗 何水曹 。”参见“ 何水部 ”。
词语解释:何水部 拼音:hé shuǐ bù
即 南朝 梁 诗人 何逊 。因其曾兼任尚书水部郎,后世因称之为 何水部 。见《南史·何逊传》。 清 孙枝蔚 《同孝威仙裳田授饮赵乾符郡丞署中》诗:“且和吟梅 何水部 ,休歌行路 鲍参军 。”词语解释:后庭花 拼音:hòu tíng huā
(1).花名。鸡冠花的一种。 宋 王灼 《碧鸡漫志》卷五:“ 吴 蜀 鸡冠花有一种小者,高不过五六寸,或红,或浅红,或白,或浅白,世目曰后庭花。”
(2).花名。雁来红的异名。 徐光启 《农政全书》卷五九引 明 朱橚 《救荒本草》:“后庭花,一名雁来红,人家园圃多种之……其叶众叶攒聚,状如花朵,其色娇红可爱,故以名之。”
(3).乐府清商曲 吴 声歌曲名。 唐 为教坊曲名。本名《玉树后庭花》, 南朝 陈后主 制。其辞轻荡,而其音甚哀,故后多用以称亡国之音。 唐 杜牧 《泊秦淮》诗:“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骂筵》:“出身希贵宠,创业选容,《后庭花》又添几种。”
(4).词牌名。双调,四十四字,前后段各四句,仄韵。又有《后庭花破子》,单调,三十二字,七句,五平韵。
(5).曲牌名。属北曲仙吕宫。字数与词牌《后庭花破子》同,但末句前可增加五字或六字句。可用作小令,也可用于套曲中。词语解释:画熊 拼音:huà xióng
《后汉书·舆服志上》:“诸车之文……公、列侯,倚鹿伏熊,黑轓,朱班轮,鹿文飞軨,九斿降龙。” 汉 制,公与列侯之车轼画熊为饰,后因以“画熊”为咏公卿及地方长官之典。 唐 王维 《河南严尹弟见宿弊庐访别人赋十韵》:“冠上方簪豸,车边已画熊。” 赵殿成 笺注:“ 刘昭 《后汉书·舆服志》註:‘《古今註》曰: 武帝 天汉 四年,令诸侯王大国朱轮,特虎居前,左兕右麋。小国朱轮,画特熊居前,寝麋居左右,卿车者也。’” 唐 杜甫 《奉送蜀州柏二别驾将中丞命赴江陵起居卫尚书太夫人》诗:“中丞问俗画熊频,爱弟传书彩鷁新。”词语解释:淮王术 拼音:huái wáng shù
(1).指 汉 淮南王 刘安 的方术。 唐 杜甫 《玩月呈汉中王》诗:“欲得 淮王 术,风吹晕已生。”亦称“ 淮南法 ”。 唐 吕岩 《忆江南》词:“ 淮南 法,秋石最堪夸。”参见“ 淮南王 ”。
(2).相传由 汉 淮南王 刘安 所创的制作豆腐的方法。 宋 朱熹 《次刘秀野蔬食十三诗韵·豆腐》:“种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腐。早知 淮王 术,安坐获泉布。”一本作“ 淮南术 ”。参阅 清 方以智 《物理小识》卷六, 汪汲 《事物原会》引 五代 谢绰 《宋拾遗录》。
词语解释:淮南王 拼音:huái nán wáng
(1). 汉高祖 子 刘长 的封号。 高祖 十一年封 长 为 淮南王 。 文帝 时 刘长 谋反,谪徙 蜀郡 ,途中不食而死。
(2). 汉 刘安 袭其父 刘长 的封号。 安 好文学,喜神仙之术,传说甚多,故一般所称 淮南王 多指 安 。 汉 应劭 《风俗通·正失·王阳能铸黄金》:“ 淮南王 安 鋭精黄白,庶几轻举,卒离亲伏白刃之罪。” 章炳麟 《原儒》:“ 淮南王 犬吠天上,鸡鸣云中。”
(3).古曲名。 晋 崔豹 《古今注·音乐》:“《淮南王》, 淮南小山 之作也。王服食求仙,遍礼方士,遂与八公相携俱去,莫知所在。王之徒思恋不已,乃作《淮南王》之曲。”词语解释:九转 拼音:jiǔ zhuàn
(1).九次提炼。道教谓丹的炼制有一至九转之别,而以九转为贵。 晋 葛洪 《抱朴子·金丹》:“九转之丹服之,三日得仙。” 元 无名氏 《货郎担》第四折:“恰便似九转飞芒, 老君 炼丹。” 清 王端履 《重论文斋笔录》卷九:“盖仙人以万斛朱沙,十年伏火,九转成此渥丹耳。”
(2).指九转丹或其炼制秘诀。 南朝 梁 何逊 《七召·神仙》:“寻玉尘於万里,守金灶於千年。三尸可度,九转难传。” 宋 苏辙 《唐修撰义问挽词》之一:“九转今犹在,参同岂妄传。”《镜花缘》第六回:“此草生於开闢之初,歷年既深,故功有九转之妙,洵为希世希珍。”
(3).指官秩相当于从三品。《南史·刘亨之传》:“ 亨之 出为 南郡 太守,帝谓尚书令 何敬容 曰:‘ 荆州 长史、 南郡 太守,皆是僕射出入。今者 亨之 便是九转。’”《旧唐书·职官志二》:“凡勋:十有二转为上柱国,比正二品;十一转为柱国,比从二品;十转为上护军,比正三品;九转为护军,比从三品。”
(4).九次迁官。《宋史·王安石传》:“ 慈圣 、 宣仁 二太后流涕谓帝曰:‘ 安石 乱天下。’帝亦疑之,遂罢为 观文殿 大学士知 江寧府 ,自礼部侍郎超九转为吏部尚书。”按 宋 制,礼部侍郎须九次转官始至吏部尚书。 王安石 由礼部侍郎迳转吏部尚书,故云“超九转”。参阅《宋史·职官志九》。
(5).反复诵读。 元 无名氏 《马陵道》第一折:“我和他十载习兵书,九转能成诵。”
(6).反复翻转。《平山冷燕》第八回:“一霎时,心中就有千思万虑,肠回九转。” 蔡东藩 许廑父 《民国通俗演义》第十四回:“ 元洪 数月以来,踌躇再四,受功忧乱,五内交萦,回肠九转,忧心百结。”词语解释:九转丹 拼音:jiǔ zhuàn dān
道教谓经九次提炼、服之能成仙的丹药。 唐 吕温 《同恭夏日题导真观李宽中秀才书院》诗:“愿君此地攻文字,如炼仙家九转丹。” 元 范康 《竹叶舟》第一折:“俺不用九转丹成千岁寿,俺不用一斤铅结万年珠。”《剪灯新话·水宫庆会录》:“共饮 三危 露,同餐九转丹。”参见“ 九转 ”。
词语解释:九转 拼音:jiǔ zhuàn
(1).九次提炼。道教谓丹的炼制有一至九转之别,而以九转为贵。 晋 葛洪 《抱朴子·金丹》:“九转之丹服之,三日得仙。” 元 无名氏 《货郎担》第四折:“恰便似九转飞芒, 老君 炼丹。” 清 王端履 《重论文斋笔录》卷九:“盖仙人以万斛朱沙,十年伏火,九转成此渥丹耳。”
(2).指九转丹或其炼制秘诀。 南朝 梁 何逊 《七召·神仙》:“寻玉尘於万里,守金灶於千年。三尸可度,九转难传。” 宋 苏辙 《唐修撰义问挽词》之一:“九转今犹在,参同岂妄传。”《镜花缘》第六回:“此草生於开闢之初,歷年既深,故功有九转之妙,洵为希世希珍。”
(3).指官秩相当于从三品。《南史·刘亨之传》:“ 亨之 出为 南郡 太守,帝谓尚书令 何敬容 曰:‘ 荆州 长史、 南郡 太守,皆是僕射出入。今者 亨之 便是九转。’”《旧唐书·职官志二》:“凡勋:十有二转为上柱国,比正二品;十一转为柱国,比从二品;十转为上护军,比正三品;九转为护军,比从三品。”
(4).九次迁官。《宋史·王安石传》:“ 慈圣 、 宣仁 二太后流涕谓帝曰:‘ 安石 乱天下。’帝亦疑之,遂罢为 观文殿 大学士知 江寧府 ,自礼部侍郎超九转为吏部尚书。”按 宋 制,礼部侍郎须九次转官始至吏部尚书。 王安石 由礼部侍郎迳转吏部尚书,故云“超九转”。参阅《宋史·职官志九》。
(5).反复诵读。 元 无名氏 《马陵道》第一折:“我和他十载习兵书,九转能成诵。”
(6).反复翻转。《平山冷燕》第八回:“一霎时,心中就有千思万虑,肠回九转。” 蔡东藩 许廑父 《民国通俗演义》第十四回:“ 元洪 数月以来,踌躇再四,受功忧乱,五内交萦,回肠九转,忧心百结。”词语解释:麟阁 拼音:lín gé
亦作“麐阁”。 “ 麒麟阁 ”的省称。 南朝 梁 虞羲 《咏霍将军北伐》:“当令 麟阁 上,千载有雄名。” 清 葆光子 《物妖志·兽类·猿》:“ 紇 子 欧阳诵 ,面似猴。 长孙无忌 嘲之曰:‘谁於 麟阁 上画此一獮猴。’”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四:“ 麐阁 糟邱样子殊,罡风正厉片时无。”词语解释:攀槛 拼音:pān kǎn
见“ 攀朱槛 ”。
词语解释:攀朱槛 拼音:pān zhū kǎn
汉 槐里 令 朱云 上书 成帝 ,请赐剑斩佞臣 安昌侯 张禹 。 成帝 大怒,命斩 朱 。 朱云 被拉下殿时抗声不止,攀住殿槛不放,把槛柱也拉断了。经人说情, 朱云 得以不死。后来修槛时, 成帝 命令保留折槛的原样,以表彰 朱云 的直谏。事见《汉书·朱云传》。后以“攀朱槛”为直言进谏的典故。 清 蒲松龄 《过孙给谏芙蓉斋》诗:“圣明无待攀朱槛,痛哭应烦裂白麻。”亦省作“ 攀栏 ”、“ 攀槛 ”。 元 马致远 《汉宫秋》第二折:“你们乾请了皇家俸,着甚的分破帝王忧,那壁厢锁树的怕弯着手,这壁厢攀栏的怕攧破了头。” 清 黄遵宪 《京乱补述》诗之五:“裂麻要帝诺,攀槛碎臣头。”词语解释:麒麟阁 拼音:qí lín gé
汉 代阁名。在 未央宫 中。 汉宣帝 时曾图 霍光 等十一功臣像于阁上,以表扬其功绩。封建时代多以画像于“麒麟阁”表示卓越功勋和最高的荣誉。《三辅黄图·阁》:“ 麒麟阁 , 萧何 造,以藏秘书,处贤才也。”《汉书·苏武传》:“ 甘露 三年,单于始入朝。上思股肱之美,迺图画其人於 麒麟阁 。” 颜师古 注引 张晏 曰:“ 武帝 获麒麟时作此阁,图画其像於阁,遂以为名。” 唐 高适 《塞下曲》:“画图 麒麟阁 ,入朝 明光宫 。” 清 李渔 《玉搔头·止兵》:“ 麒麟阁 主竟不容我这督师元老附箇名儿不成。”亦省称“ 麒阁 ”、“ 麒麟 ”。 唐 刘祎之 《酬郑沁州》诗:“ 麒阁 一代良,熊轩千里躅。” 唐 杜甫 《前出塞》诗之三:“功名图 麒麟 ,战骨当速朽。” 元 郑光祖 《三战吕布》第三折:“博得青史标名姓,图像 麒麟 第一人。”词语解释:请剑 拼音:qǐng jiàn
(1).《汉书·朱云传》:“ 云 上书求见,公卿在前。 云 曰:‘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 孔子 所谓“鄙夫不可与事君”、“苟患失之,亡所不至”者也。臣愿赐尚方斩马剑,断佞臣一人以厉其餘。’上问:‘谁也?’对曰:‘ 安昌侯 张禹 。’上大怒,曰:‘小臣居下訕上,廷辱师傅,罪死不赦!’御史将 云 下, 云 攀殿槛,槛折。 云 呼曰:‘臣得下从 龙逄 、 比干 游於地下,足矣!未知圣朝何如耳!’”后以“请剑”为忠直敢谏,请诛奸佞之典。 明 王世贞 《京山过故王侍御时育宅有感因伸薄酹仍许为其子铭墓》诗:“ 汉 贼不两立,臣死安足辞。唯怜请剑恨,犹鬱盖棺时。” 清 阎尔梅 《黄石斋先生南谪余于珠梅闸送之》诗:“魑魅充朝须请剑,豺狼当道且埋轮。” 清 林昌彝 《章槛词》:“休休休,伊谁请剑斩而头?”
(2).捧剑。旧时皇帝坐朝,有捧剑的侍者。 明 刘若愚 《酌中志·见闻琐事杂记》:“﹝ 王翱 ﹞歷陞 乾清宫 牌子,随朝请剑。”词语解释:熊轼 拼音:xióng shì
(1).伏熊形的车前横木。因以指代有熊轼的车。古时为显宦所乘。 南朝 陈 徐陵 《司空章昭达墓志》:“前軨熊軾,后乘龙轜。” 唐 许浑 《酬邢杜二员外》诗:“熊軾并驱因雀噪,隼旟齐驻是鸿冥。” 明 申时行 《题〈清秋出塞图〉诗》:“帝授节鉞临 玄菟 ,高凭熊軾佩虎符。”
(2).借指太守。 唐 钱起 《江宁春夜裴使君席送萧员外》诗:“主人熊軾任,归客雉门车。” 明 陈汝元 《金莲记·诗案》:“夺却鸞堤史职,謫为熊軾守臣。”词语解释:熊轩 拼音:xióng xuān
熊车。 唐 刘祎之 《酬郑沁州》诗:“ 麒阁 一代良,熊轩千里躅。” 唐 杜牧 《昔事文皇帝三十二韵》:“曾经触蠆尾,犹得凭熊轩。”参见“ 熊车 ”。
词语解释:熊车 拼音:xióng chē
有伏熊形横轼的车。 汉 时为公,列侯所用。 南朝 梁元帝 《玄览赋》:“应鸣鞞於龙角,覆缇幕於熊车。”后亦用以指代地方官。 明 陈汝元 《金莲记·湖赏》:“ 子瞻 既已深居鵷禁,因何反謫熊车?”词语解释:斩马剑 拼音:zhǎn mǎ jiàn
亦作“ 斩马劒 ”。 汉 宝剑名。其利可以斩马,故称。以其藏于尚方,后世俗称尚方宝剑。《汉书·朱云传》:“臣愿赐尚方斩马剑,断佞臣一人,以厉其餘。” 颜师古 注:“尚方,少府之属官也,作供御器物,故有斩马剑,剑利可以斩马也。”《后汉书·南匈奴传》:“又赐献马左骨都侯、右谷蠡王杂繒各四百匹,斩马劒各一。” 唐 卢照邻 《咏史》之四:“愿得斩马剑,先断佞臣头。”《旧唐书·狄仁杰传》:“如得尚方斩马剑加於君颈,虽死如归。”词语解释:折槛 拼音:shé kǎn
汉 槐里 令 朱云 朝见 成帝 时,请赐剑以斩佞臣 安昌 侯张禹 。 成帝 大怒,命将 朱云 拉下斩首。 云 攀殿槛,抗声不止,槛为之折。经大臣劝解, 云 始得免。后修槛时, 成帝 命保留折槛原貌,以表彰直谏之臣。见《汉书·朱云传》。后世殿槛正中一间横槛独不施栏干,谓之折槛,本此。后用为直言谏诤的典故。 唐 李嘉祐 《故燕国相公挽歌》之一:“共美持衡日,皆言折槛时。” 元 宇文虚中 《古剑行》:“嶙峋折槛霽天威,将军拜伏姦臣泣。” 清 龚自珍 《癸未十月初七日以言事下狱》诗:“九重容折槛,万死待浮 湘 。”亦作“ 折庭槛 ”。 明 无名氏 《鸣凤记·灯前修本》:“怪当朝无肯折庭槛,又谁箇敢牵裳?”词语解释:朱云折槛 拼音:zhū yún shé kǎn
汉 成帝 时 槐里 令 朱云 ,曾上书切谏,指斥朝臣尸位素餐,请斩佞臣 安昌侯 张禹 ( 成帝 的师傅)以厉其馀。 成帝 大怒,欲诛 云 , 云 攀折殿槛(殿堂上栏杆)。后来 成帝 觉悟,命保留折坏的殿槛,以旌直臣。事见《汉书·朱云传》。后以“朱云折槛”为直臣诤谏的事典。 晋 傅玄 《傅子·通志》:“ 朱云 折槛, 辛庆忌 叩头流血,斯乃宽简之风,所以歷年四百也。” 南朝 梁元帝 《忠臣传谏争篇赞》:“ 子政 鏗鏗,诚存社稷; 朱云 折槛,遂其婞直。” 清 张际亮 《答黄树斋鸿胪书》:“呜呼! 朱云 折槛, 张纲 埋轮,此风不復见矣。”亦省作“ 朱云槛 ”。 元 汪元亨 《沉醉东风·归田》曲:“怕筑成 傅説 墙,愁扳折 朱云 槛,急跳出虎窟龙潭。” 清 李渔 《玉搔头·微行》:“已拚血贱 朱云 槛,博取忠名万载香。”词语解释:紫泥 拼音:zǐ ní
古人以泥封书信,泥上盖印。皇帝诏书则用紫泥。《后汉书·光武帝纪上》“奉 高皇帝 璽綬” 李贤 注引 汉 蔡邕 《独断》:“皇帝六璽,皆玉螭虎纽……皆以 武都 紫泥封之。” 唐 杨炯 《崇文馆宴集诗序》:“封紫泥於璽禁,传墨令於银书。”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十二:“古印文作白字,盖用以印泥,紫泥封詔是也。”后即以指诏书。 南朝 梁 沉约 《为始兴王让仪同表》:“徒尘翠渥,方降紫泥,以兹上令,用隔下情。” 唐 白居易 《代书一百韵寄微之》:“恩随紫泥降,名向白麻披。” 清 吴伟业 《九峰草堂歌》:“紫泥欲下早蝉蜕,掉头不肯随东封。”词语解释:紫泥封 拼音:zǐ ní fēng
即紫泥书。 唐 武元衡 《送崔舍人起居》诗:“赤墀同拜紫泥封,駟牡连徵侍九重。” 宋 辛弃疾 《最高楼·闻周氏旌表有期》词:“看明朝,丹凤詔,紫泥封。” 元 本 高明 《琵琶记·新进士宴杏园》:“九重天上声名动,紫泥封已传丹凤。”参见“ 紫泥书 ”。
词语解释:紫泥书 拼音:zǐ ní shū
指皇帝诏书。 南朝 梁 刘孝威 《半渡溪》诗:“制赐文犀节,驛报紫泥书。” 唐 白居易 《和钱员外禁中夙兴见示》:“坐卷朱里幙,看封紫泥书。”参见“ 紫泥 ”。词语解释:紫泥书 拼音:zǐ ní shū
指皇帝诏书。 南朝 梁 刘孝威 《半渡溪》诗:“制赐文犀节,驛报紫泥书。” 唐 白居易 《和钱员外禁中夙兴见示》:“坐卷朱里幙,看封紫泥书。”参见“ 紫泥 ”。
词语解释:紫泥 拼音:zǐ ní
古人以泥封书信,泥上盖印。皇帝诏书则用紫泥。《后汉书·光武帝纪上》“奉 高皇帝 璽綬” 李贤 注引 汉 蔡邕 《独断》:“皇帝六璽,皆玉螭虎纽……皆以 武都 紫泥封之。” 唐 杨炯 《崇文馆宴集诗序》:“封紫泥於璽禁,传墨令於银书。”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十二:“古印文作白字,盖用以印泥,紫泥封詔是也。”后即以指诏书。 南朝 梁 沉约 《为始兴王让仪同表》:“徒尘翠渥,方降紫泥,以兹上令,用隔下情。” 唐 白居易 《代书一百韵寄微之》:“恩随紫泥降,名向白麻披。” 清 吴伟业 《九峰草堂歌》:“紫泥欲下早蝉蜕,掉头不肯随东封。”词语解释:紫泥诏 拼音:zǐ ní zhào
即紫泥书。 唐 李白 《王壶吟》:“凤凰初下紫泥詔,謁帝称觴登御筵。”亦省称“ 紫詔 ”。 南唐 李中 《送阎侍御归阙》诗:“羡君乘紫詔,归路指通津。” 清 孙雨林 《皖江血·刺恩》:“亲厚禄,恩承紫詔;镇 长江 ,位冠羣僚。”参见“ 紫泥书 ”。
词语解释:紫泥书 拼音:zǐ ní shū
指皇帝诏书。 南朝 梁 刘孝威 《半渡溪》诗:“制赐文犀节,驛报紫泥书。” 唐 白居易 《和钱员外禁中夙兴见示》:“坐卷朱里幙,看封紫泥书。”参见“ 紫泥 ”。
词语解释:紫泥 拼音:zǐ ní
古人以泥封书信,泥上盖印。皇帝诏书则用紫泥。《后汉书·光武帝纪上》“奉 高皇帝 璽綬” 李贤 注引 汉 蔡邕 《独断》:“皇帝六璽,皆玉螭虎纽……皆以 武都 紫泥封之。” 唐 杨炯 《崇文馆宴集诗序》:“封紫泥於璽禁,传墨令於银书。”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十二:“古印文作白字,盖用以印泥,紫泥封詔是也。”后即以指诏书。 南朝 梁 沉约 《为始兴王让仪同表》:“徒尘翠渥,方降紫泥,以兹上令,用隔下情。” 唐 白居易 《代书一百韵寄微之》:“恩随紫泥降,名向白麻披。” 清 吴伟业 《九峰草堂歌》:“紫泥欲下早蝉蜕,掉头不肯随东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