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词: 共11084个典故

典故遗簪


《韩诗外传》卷九~384~
孔子出游少源之野。有妇人中泽而哭,其音甚哀。孔子使弟子问焉,曰:「夫人何哭之哀?」妇人曰:「乡者、刈蓍薪,亡吾蓍簪,吾是以哀也。」弟子曰:「刈蓍薪而亡蓍簪,有何悲焉!」妇人曰:「非伤亡簪也,盖不忘故也。」

《史记》卷一百二十六〈滑稽列传〉~399~
威王大说,置酒后宫,召髡赐之酒。问曰:「先生能饮几何而醉?」对曰:「臣饮一斗亦醉,一石亦醉。」威王曰:「先生饮一斗而醉,恶能饮一石哉!其说可得闻乎?」髡曰:「赐酒大王之前,执法在傍,御史在后,髡恐惧俯伏而饮,不过一斗径醉矣。若亲有严客,髡帣韝鞠●,待酒于前,时赐余沥,奉觞上寿,数起,饮不过二斗径醉矣。若朋友交游,久不相见,卒然相睹,欢然道故,私情相语,饮可五六斗径醉矣。若乃州闾之会,男女杂坐,行酒稽留,六博投壶,相引为曹,握手无罚,目眙不禁,前有堕珥,后有遗簪,髡窃乐此,饮可八斗而醉二参。日暮酒阑,合尊促坐,男女同席,履舄交错,杯盘狼藉,堂上烛灭,主人留髡而送客,罗襦襟解,微闻芗泽,当此之时,髡心最欢,能饮一石。故曰酒极则乱,乐极则悲;万事尽然,言不可极,极之而衰●。」以讽谏焉。齐王曰:「善。」乃罢长夜之饮,以髡为诸侯主客。宗室置酒,髡尝在侧。

词语解释:遗簪  拼音:yí zān
亦作“ 遗簮 ”。
(1).指失落的簪子。《史记·滑稽列传》:“前有堕珥,后有遗簪。”《西湖游览志馀·熙朝乐事》引 刘邦彦 《上元十五夜观灯诗》:“归迟不属金吾禁,争觅遗簪与坠鈿。” 清 钱谦益 《房海客侍御初度赋长句十四韵为寿》:“去国味如初下第,掛冠情比旧遗簪。”
(2). 孔子 出游,遇一妇人失落簪子而哀哭。 孔子 弟子劝慰她。妇人曰:“非伤亡簪也,吾所以悲者,盖不忘故也。”事见《韩诗外传》卷九。后以“遗簪”比喻旧物或故情。 唐 李峤 《答李清河书》:“兄仁及遗簮,礼縟追賻,千古之下,凛然而高。” 唐 朱放 《九日陪刘中丞宴昌乐寺送梁廷评》诗:“不弃遗簮旧,寧辞落帽还。” 明 冯梦龙 《万事足·刑厅叩信》:“岂不念遗簪,奈胭脂虎视眈,背生有子今无憾。” 清 王夫之 《雪赋》:“有似去国之臣,裴徊赐玦;下山之妇,悵惘遗簪。”参见“ 遗簪坠屨 ”。
(3).卸去簪缨。谓挂冠辞官。 元 袁桷 《次韵杂诗》之五:“遗簪隐世德,忍垢躬灌园。”
词语解释:遗簪坠屦  拼音:yí zān zhuì jù
亦作“ 遗簪坠履 ”。
(1).《韩诗外传》卷九:“ 孔子 出游 少源 之野,有妇人中泽而哭,其音甚哀。 孔子 怪之,使弟子问焉,曰:‘夫人何哭之哀?’妇人曰:‘乡者刈蓍薪而亡吾蓍簪,吾是以哀也。’弟子曰:‘刈蓍薪而亡蓍簪,有何悲焉?’妇人曰:‘非伤亡簪也,吾所以悲者,盖不忘故也。’” 汉 贾谊 《新书·谕诚》:“昔 楚昭王 与 吴 人战, 楚 军败, 昭王 走,屨决眦而行失之,行三十步,復旋取屨。及至於 隋 ,左右问曰:‘王何曾惜一踦屨乎?’ 昭王 曰:‘ 楚国 虽贫,岂爱一踦屨哉?思与偕反也。’自是之后, 楚国 之俗无相弃者。”后人合两事为“遗簪坠屨”,比喻旧物或故情。《北史·韦夐传》:“ 孝宽 ( 韦孝宽 )为 延州 总管。 夐 至州,与 孝宽 相见。将还, 孝宽 以所乘马及轡勒与 夐 。 夐 以其华饰,心弗欲之,笑谓 孝宽 曰:‘昔人不弃遗簪坠屨者,恶与之同出,不与同归。吾之操行,虽不逮前烈,然捨旧録新,亦非吾志也。’於是乃乘旧马以归。”《周书·韦夐传》作“遗簪坠履”。 宋 曾肇 《陈州谢上表》:“篤遗簪坠屨之仁,推藏疾纳污之谊。”
(2).指遗弃的簪珥鞋袜。 明 冯梦龙 《永团圆·江边解闹》:“若是果然投江,必然留下物件为记,不免再到江边去,仔细寻觅一番,倘有遗簪坠履,也就是贤妻的芳魂所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