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词: 共11084个典故

典故首阳 

同源典故不事周 伯夷 伯夷食菜 北山薇 叩马西山 周粟不顾 问首阳 夷叔 夷齐 夷齐采薇 夷齐饿 夷齐饿首阳 孤竹 孤竹饿 耻周粟 采薇 故山薇 笑首阳 蕨薇 薇堪采 薇老首阳 西山羞 西山老 西山薇蕨 西山遗老 西山食粟 西山饿 采蕨 采蕨为粮 采薇 采薇歌 采薇士 采薇翁 采薇蕨 双麋不返 食周薇 食薇 饿死西山 饿首阳 首阳二子 首阳人 首阳山 首阳薇 首阳饿 首阳魂

相关人物伯夷 叔齐


《史记》卷六十一〈伯夷列传〉~222~
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其传曰: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唐·司马贞《史记索隐》:「薇,蕨也。」

《昭明文选》卷五十四〈论四·辩命论〉~2348~
夷叔毙淑媛之言,子舆困臧仓之诉。唐·李善注引《古史考》曰:「伯夷、叔齐者,殷之末世,孤竹君之二子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野有妇人谓之曰:子义不食周粟,此亦周之草木也。于是饿死。」

《孟子注疏》卷十上〈万章章句上〉~76~
孟子曰:「伯夷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横政之所出,横民之所止,不忍居也。思与乡人处,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也。当纣之时,居北海之滨,以待天下之清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

汉·陆贾《新语·无为》
曾闵之孝,夷齐之廉,岂畏死而为之哉?教化之所至也。


典故简释
夷齐喻指有气节,不接受敌人施舍。唐李白《梁园吟》:“持盐把酒但饮之,莫学夷齐事高洁。”

作者诗题诗句
于濆古征战苟非夷齐心,岂得无战争。
于濆感怀采薇易为山,何必登首阳。
储光羲酬綦母校书梦耶溪见赠之作以我采薇意,传之天姥岑。
储光羲杂诗二首耕凿时未至,还山聊采薇。
元季川登云中憀然歌采薇,曲尽心悠悠。
元稹有鸟二十章可惜官仓无限粟,伯夷饿死黄口肥。
元稹立部伎奸声入耳佞入心,侏儒饱饭夷齐饿。
元稹阳城驿公方伯夷操,事殷不事周。
刘叉勿执古寄韩潮州武王亦至明,宁哀首阳饥。请君勿执古,执古徒自隳。
刘商移居深山谢别亲故不食黄精不采薇,葛苗为带草为衣。
刘长卿罢摄官后将还旧居留辞李侍御旅食伤飘梗,岩栖忆采薇。
厉玄送顾非熊及第归茅山采薇留客饮,折竹扫仙坛。
吴融和睦州卢中丞题茅堂十韵好移钟阜蓼,莫种首阳薇。
吴融得京中亲友书讶久无音耗以诗代谢无才敢更期连茹,有意兼思学采薇。
孟郊感怀唯忆首阳路,永谢当时人。
孟郊感怀举才天道亲,首阳谁采薇。
孟郊罪松伊吕代封爵,夷齐终身饥。
岑参东归晚次潼关怀古伯夷在首阳,欲往无轻舟。
常建空灵山应田叟白水可洗心,采薇可为肴。
张九龄在郡秋怀二首挂冠东都门,采蕨南山岑。
徐夤逐臭苍蝇首阳山翠千年在,好奠冰壶吊伯夷。
李德裕忆药苗味掩商山芝,英逾首阳蕨。
李欣东京寄万楚濩落久无用,隐身甘采薇。
李白少年子夷齐是何人,独守西山饿。
李白月下独酌四首辞粟卧首阳,屡空饥颜回。当代不乐饮,虚名安用哉。
李白梁园吟持盐把酒但饮之,莫学夷齐事高洁。
李白笑歌行(以下二首。苏轼云是伪作。)巢由洗耳有何益,夷齐饿死终无成。
李白行路难三首有耳莫洗颍川水,有口莫食首阳蕨。含光混世贵无名,何用孤高比云月。
李白赠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御饮水箕山上,食雪首阳颠。
李白送张秀才从军周粟犹不顾,齐圭安肯分。
李谅苏州元日郡斋感怀寄越州元相公杭州白舍人举族共资随月俸,一身惟忆故山薇。
李邕铜雀妓颍水有许由,西山有伯夷。
李频嵩山夜还家住嵩山下,好采旧山薇。
杜牧中途寄友人何日一名随事了,与君同采碧溪薇。
杜甫早发薇蕨饿首阳,粟马资历聘。
杜甫送卢十四弟侍御护韦尚书灵榇归上都二十韵空里愁书字,山中疾采薇。
柳宗元种术留连树蕙辞,婉娩采薇歌。
王维偶然作六首复笑采薇人,胡为乃长往。
白居易访陶公旧宅(并序)立惟孤竹子,拂衣首阳山。夷齐各一身,穷饿未为难。
皇甫冉太常魏博士远出贼庭江外相逢因叙其事心同合浦叶,命寄首阳薇。
皮日休元鲁山吾爱元紫芝,清介如伯夷。
卢仝扬州送伯龄过江夷齐饿死日,武王称圣明。节义士枉死,何异鸿毛轻。
卢象家叔徵君东溪草堂二首自惟负贞意,何岁当食薇。
秦系献薛仆射由来那敢议轻肥,散发行歌自采薇。
耿湋赠韦山人流水知行药,孤云伴采薇。
薛稷秋日还京陕西十里作傅岩既纡郁,首山亦嵯峨。操筑无昔老,采薇有遗歌。
苏颋奉和圣制春台望应制伯夷位事愚臣忝,喜奏声成凤鸟来。
许棠过中条山孤竹人藏处,无因认本峰。
邵谒下第有感如何归故山,相携采薇蕨。
邵谒送从弟长安下第南归觐亲采薇秦山镇,养亲湘水源。
郑谷题汝州从事厅诗人公署如山舍,只向阶前便采薇。
钱起奉使采箭簳竹谷中晨兴赴岭入山非买山,采竹异采蕨。
钱起忆山中寄旧友数岁白云里,与君同采薇。
钱起晚归蓝田酬王维给事赠别徇禄仍怀橘,看山免采薇。
钱起玉山东溪题李叟屋壁野老采薇暇,蜗庐招客幽。
钱起落第刘拾遗相送东归独收和氏玉,还采旧山薇。
钱起酬陶六辞秩归旧居见柬去俗因解绶,忆山得采薇。
陈子昂感遇诗三十八首之十四西山伤遗老,东陵有故侯。
韦应物送褚校书归旧山歌故山可往薇可采,一自人间星岁改。
韩偓余卧疾深村闻一二郎官今称继使闽越笑余迂古潜于异乡闻之因成此篇枕流方采北山薇,驿骑交迎市道儿。
顾况从江西至彭蠡入浙西淮南界道中寄齐相公首阳及汨罗,无乃褊其衷。
鲍溶寄宋申锡评事时从李少师移军回归心期共贺太平世,去去故乡亲食薇。
鲍溶庐山石镜东岩采薇人,岩际朝见月。
词语解释:伯夷  拼音:bó yí
(1).相传为 颛顼 之师。《山海经·海内经》:“ 伯夷父 生 西岳 , 西岳 生 先龙 , 先龙 是始生 氐羌 , 氐羌乞 姓。” 郭璞 注:“ 伯夷父 , 顓頊 师,今 氐羌 其苗裔也。”《吕氏春秋·尊师》:“ 帝顓頊 师 伯夷父 。” 陈奇猷 校释:“《汉书·古今人表》作‘ 柏夷亮父 ’, 班固 自注云:‘ 顓頊 师’。案,柏、伯通。 伯夷 其氏…… 亮 其名,‘父’则是男子之美称也。”一说“亮”即“夷”字之误,隶书‘夷’字或作‘夷’,与‘亮’形近。见 清 王引之 《经义述闻·汉书》
(2). 舜 的臣子, 齐太公 的祖先。《书·舜典》:“帝曰:‘咨!四岳。有能典朕三礼?’僉曰:‘ 伯夷 。’” 孔 传:“ 伯夷 ,臣名, 姜 姓。”《墨子·尚贤中》:“ 伯夷 降典,哲民维刑。”《文选·张衡〈东京赋〉》:“ 伯夷 起而相仪, 后夔 坐而为工。” 薛综 注:“ 伯夷 , 唐 虞 时明礼仪之官也。”参阅《史记·五帝本纪》
(3). 商 末 孤竹君 长子。《孟子·公孙丑上》:“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 伯夷 也。” 明 徐元 《八义记·公孙赴义》:“我死埋我在 伯夷 首阳山 根底,万古留传作话儿。”详“ 伯夷叔齐 ”。
词语解释:伯夷叔齐  拼音:bó yí shū qí
商 末 孤竹君 之二子。相传其父遗命要立次子 叔齐 为继承人。 孤竹君 死后, 叔齐 让位给 伯夷 , 伯夷 不受, 叔齐 也不愿登位,先后都逃到 周 国。 周武王 伐 纣 ,二人叩马谏阻。 武王 灭 商 后,他们耻食 周 粟,采薇而食,饿死于 首阳山 。见《吕氏春秋·诚廉》《史记·伯夷列传》《论语·公冶长》:“ 伯夷 叔齐 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邢昺 疏引《春秋少阳篇》:“ 伯夷 姓 墨 ,名 允 ,字 公信 。伯,长也;夷,謚。 叔齐 名 智 ,字 公达 , 伯夷 之弟, 齐 亦谥也。”封建社会里把他们当作抱节守志的典范。
词语解释:夷叔  拼音:yí shū
伯夷 、 叔齐 的并称。 汉 应劭 《风俗通·正失·彭城相袁元服》:“ 伯楚 名 彭 ,清拟 夷 叔 ,政则 冉季 ,歷典三郡,致位上列。” 晋 陶潜 《饮酒》诗之二:“积善云有报, 夷 叔 在 西山 !” 南朝 宋 鲍照 《拟古》诗之五:“空谤 齐景 非,徒称 夷 叔 贤。”
词语解释:夷齐  拼音:yí qí
伯夷 和 叔齐 的并称。《孔丛子·陈士义》:“ 夷 齐 无欲,虽 文 武 不能制。” 唐 李白 《梁园吟》:“持盐把酒但饮之,莫学 夷 齐 事高洁。” 廖仲恺 《有感》诗:“扣马 夷 齐 思止暴,亡羊 臧 谷 共伤时。”参见“ 夷叔 ”。
词语解释:夷叔  拼音:yí shū
伯夷 、 叔齐 的并称。 汉 应劭 《风俗通·正失·彭城相袁元服》:“ 伯楚 名 彭 ,清拟 夷 叔 ,政则 冉季 ,歷典三郡,致位上列。” 晋 陶潜 《饮酒》诗之二:“积善云有报, 夷 叔 在 西山 !” 南朝 宋 鲍照 《拟古》诗之五:“空谤 齐景 非,徒称 夷 叔 贤。”
词语解释:孤竹  拼音:gū zhú
(1).独生的竹。《周礼·春官·大司乐》:“孤竹之管,云和之琴瑟,云门之舞,冬日至,於地上圜丘奏之。” 郑玄 注:“孤竹,竹特生者。” 贾公彦 疏:“孤竹,竹特生者,谓若 嶧阳 孤桐。” 汉 班固 《东京赋》:“尔乃孤竹之管,云和之瑟,雷鼓鼝鼝,六变既毕,冠华秉翟,列舞八佾。” 汉 刘桢 《赠从弟》诗之二:“凤凰集南岳,徘徊孤竹根。” 唐 杨炯 《盂兰盆赋》:“孤竹之管,云和之瑟,麒麟在郊,凤凰蔽日。”
(2).古代的一种管乐器。因用孤竹制成,故名。 晋 葛洪 《抱朴子·博喻》:“ 嶧阳 孤桐,不能无絃而激哀响; 大夏 孤竹,不能莫吹而吐清声。” 晋 张协 《七命》之二:“吹孤竹,拊云和,渊客唱《淮南》之曲,榜人奏《采菱》之歌。” 北周 庾信 《变宫调》之二:“孤竹调阳管,空桑节雅絃。” 宋 张先 《菩萨蛮》词之一:“佳人学得 平阳 曲,纤纤玉笋横孤竹。一弄入云声,海门江月清。”
(3).古代乐曲名。 北周 庾信 《为晋阳公进玉律秤尺斗升表》:“奏黄钟而歌大吕,变孤竹而舞《云门》。”《资治通鉴·后周世宗显德六年》“百官皆以为然,乃行之” 元 胡三省 注:“空桑、孤竹之韵足以礼神,《云门》《大夏》之容无亏观德。”
(4). 商 周 时国名。在今 河北省 卢龙县 。《国语·齐语》:“遂北伐 山戎 ,刜 令支 、斩 孤竹 而南归。” 韦昭 注:“二国, 山戎 之与也。 令支 ,今为县,属 辽西 , 孤竹 之城存焉。” 南朝 梁 任昉 《百辟劝进今上笺》:“ 山戎 孤竹 ,束马景从。” 唐 张说 《吊国殇文》:“北伐兮东胡,邈 辽阳 兮 孤竹 。” 明 唐寅 《出塞》诗之一:“摐金出 孤竹 ,飞旗掩二 榆 。”
(5).《庄子·让王》:“昔 周 之兴,有士二人,处於 孤竹 ,曰 伯夷 、 叔齐 。”后遂用“ 孤竹 ”借指 伯夷 、 叔齐 。 晋 葛洪 《抱朴子·博喻》:“ 孤竹 不以絶粒易 鹿臺 之富, 子廉 不以困匱贸铜山之丰。” 南朝 宋 范晔 《逸民传论》:“ 武 尽美矣,终全 孤竹 之絜。” 唐 李德裕 《赠右卫将军李安制》:“往者, 产 禄 擅朝, 充躬 交乱,每念王室,殆於阽危,不惮芳兰之焚,竟全 孤竹 之志。”
(6).竹的一种。 宋 赞宁 《笋谱·孤竹笋》:“ 襄阳 薤山 下有孤竹,三年方生一笋。及笋成竹,竹母已死矣。”
(7).复姓。见《通志·氏族二》
词语解释:采薇  拼音:cǎi wēi
殷 末, 孤竹君 二子 伯夷 、 叔齐 ,反对 周武王 伐 纣 ,曾叩马而谏。 周 代 殷 而有天下后,他们“义不食 周 粟”,隐于 首阳山 ,采薇蕨而食,及饥且死,作歌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兮,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兮。 神农 、 虞 、 夏 忽焉没兮,我安适归兮?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 首阳山 。”见《史记·伯夷列传》。后以“採薇”指归隐。其歌称《採薇歌》,后人谱为琴曲,称《採薇操》,亦省称《採薇》。见《乐府诗集·瑟曲歌辞一·〈採薇操〉序》《琴集》《乐府解题》。 晋 葛洪 《抱朴子·任命》:“愿先生委龙蛇之穴,升利见之涂……採薇何足多慕乎?” 唐 王维 《送别》诗:“遂令 东山 客,不得顾採薇。” 宋 王禹偁 《贤人不家食赋》:“当年 汉 殿,犹闻索米之言;今日 商山 ,不见採薇之老。”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梁生》:“而今一发穷无告,不久西山唱《採薇》。”
(1).《诗·小雅》篇名。《〈诗〉序》:“ 文王 之时,西有 昆夷 之患,北有 玁狁 之难,以天子之命命将率,遣戍卒,以守卫中国,故歌《采薇》以遣之。”后遂以“采薇”作调遣士卒的典故。 清 姚鼐 《吴戍桥》诗:“上相歌《采薇》,严军入悬瓠。”
(2).《史记·伯夷列传》载, 周武王 灭 殷 之后,“ 伯夷 、 叔齐 耻之,义不食 周 粟,隐於 首阳山 ,采薇而食之。”后因以“采薇”指归隐或隐遁生活。 三国 魏 嵇康 《幽愤诗》:“采薇山阿,散髮巖岫,永啸长吟,颐性养寿。” 唐 杜甫 《别董颋》诗:“当念著皂帽,采薇青云端。”《归潜志》卷十四引 元 刘肃 诗:“二 陆 不可作,故山归采薇。”
(3).指亡国。 黄人 《〈清文汇〉序》:“播佳种於龙野,存国粹於沧桑,以塞麦秀,采薇之痛。”
词语解释:蕨薇  拼音:jué wēi
蕨与薇。均为山菜,每联用之以指代野蔬。《诗·小雅·四月》:“山有蕨薇,隰有杞桋。” 宋 苏辙 《上清辞》:“玉食有不享兮,会潢污蕨薇之不弃。” 明 何景明 《沅州道中》诗之四:“果熟收梨枣,蔬香煮蕨薇。” 陈樗 《甲寅十一月感事》诗:“薪胆初闻忘 越 耻,蕨薇竟见拜 周 封。”
词语解释:采蕨  拼音:cǎi jué
借指隐居不仕的生活。 唐 张九龄 《在郡秋怀》诗之二:“挂冠东都门,采蕨南山岑。”
词语解释:采薇  拼音:cǎi wēi
殷 末, 孤竹君 二子 伯夷 、 叔齐 ,反对 周武王 伐 纣 ,曾叩马而谏。 周 代 殷 而有天下后,他们“义不食 周 粟”,隐于 首阳山 ,采薇蕨而食,及饥且死,作歌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兮,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兮。 神农 、 虞 、 夏 忽焉没兮,我安适归兮?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 首阳山 。”见《史记·伯夷列传》。后以“採薇”指归隐。其歌称《採薇歌》,后人谱为琴曲,称《採薇操》,亦省称《採薇》。见《乐府诗集·瑟曲歌辞一·〈採薇操〉序》《琴集》《乐府解题》。 晋 葛洪 《抱朴子·任命》:“愿先生委龙蛇之穴,升利见之涂……採薇何足多慕乎?” 唐 王维 《送别》诗:“遂令 东山 客,不得顾採薇。” 宋 王禹偁 《贤人不家食赋》:“当年 汉 殿,犹闻索米之言;今日 商山 ,不见採薇之老。”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梁生》:“而今一发穷无告,不久西山唱《採薇》。”
(1).《诗·小雅》篇名。《〈诗〉序》:“ 文王 之时,西有 昆夷 之患,北有 玁狁 之难,以天子之命命将率,遣戍卒,以守卫中国,故歌《采薇》以遣之。”后遂以“采薇”作调遣士卒的典故。 清 姚鼐 《吴戍桥》诗:“上相歌《采薇》,严军入悬瓠。”
(2).《史记·伯夷列传》载, 周武王 灭 殷 之后,“ 伯夷 、 叔齐 耻之,义不食 周 粟,隐於 首阳山 ,采薇而食之。”后因以“采薇”指归隐或隐遁生活。 三国 魏 嵇康 《幽愤诗》:“采薇山阿,散髮巖岫,永啸长吟,颐性养寿。” 唐 杜甫 《别董颋》诗:“当念著皂帽,采薇青云端。”《归潜志》卷十四引 元 刘肃 诗:“二 陆 不可作,故山归采薇。”
(3).指亡国。 黄人 《〈清文汇〉序》:“播佳种於龙野,存国粹於沧桑,以塞麦秀,采薇之痛。”
词语解释:首阳  拼音:shǒu yáng
山名。一称 雷首山 ,相传为 伯夷 、 叔齐 采薇隐居处。《诗·唐风·采苓》:“采苓采苓, 首阳 之巔。” 毛 传:“ 首阳 ,山名也。”《论语·季氏》:“ 伯夷 、 叔齐 ,饿于 首阳 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史记·伯夷列传》:“ 武王 已平 殷 乱,天下宗 周 ,而 伯夷 、 叔齐 耻之,义不食 周 粟,隐於 首阳山 ,采薇而食之。”按, 首阳山 在今何地,旧说不一。《论语》 何晏 集解引 汉 马融 曰:“ 首阳山 在 河东 蒲坂 , 华山 之北, 河曲 之中。” 蒲坂 故城,在今 山西省 永济县 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