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词: 共11084个典故

典故渡杯

同源典故乘杯 木杯经 杯中渡 杯渡 泛杯 浮杯 浮杯渡 


《大正新脩大藏经》卷五十〈史传部三〉~390~2~
杯度者,不知姓名,常乘木杯度水,因而为目。初见在冀州,不修细行,神力卓越,世莫测其由来。尝于北方寄宿一家,家有一金像,度窃而将去,家主觉而追之,见度徐行,走马逐而不及。至孟津河,浮木杯于水,凭之度河,无假风棹,轻疾如飞,俄而度岸达于京师。

《高僧传》卷十
杯渡者,不知姓名,常乘木杯渡水,因而为目。初见在冀州,不脩细行,神力卓越,世莫测其由来。尝于北方寄宿一家,家有一金象,度窃而将去。家主觉而追之,见度徐行,走马逐而不及。至孟津河,浮木杯于水,凭之度河,无假风棹,轻疾如飞,俄而度岸,达于京师。

《大正新脩大藏经》卷五十三〈事汇部上〉~57~2~
西晋杯度沙门,不知何许人,出自冀州,年可七十许,隐匿姓字,不甚修行,时人未重也。尝寄宿一家,家有金像,杯度晨兴,辄持而去。主人策马追之,度自徐行,而骑走不及。至河,乘一小杯,以过孟津。因号曰杯度。


典故简释
杯渡喻指高僧。唐杜甫《题玄武掸师屋壁》:“锡飞常近鹤,杯渡不惊鸥。”

作者诗题诗句
刘长卿自道林寺西入石路至麓山寺过法崇禅师故居惆怅湘江水,何人更渡杯。
吴融送僧归日本国沧溟分故国,渺渺泛杯归。
戴叔伦赠行脚僧木杯能渡水,铁钵肯降龙。
李白赠僧崖公何日更携手,乘杯向蓬瀛。
李白送通禅师还南陵隐静寺岩种朗公橘,门深杯渡松。
杜甫题玄武禅师屋壁锡飞常近鹤,杯度不惊鸥。
牟融送僧烟水浮杯渡,云山只履行。
裴休赠黄蘖山僧希运挂锡十年栖蜀水,浮杯今日渡漳滨。
词语解释:乘杯  拼音:chéng bēi
谓乘坐木杯渡水。 南朝 梁 惠皎 《高僧传·神异下·杯度》:“ 杯度 者,不知姓名。常乘木杯度水,因而为目。”后泛指乘船。 唐 杨炯 《送并州旻上人》诗序:“水上乘杯,更似神仙之别。” 唐 李白 《赠僧崖公》诗:“何日更携手,乘杯向 蓬 瀛 ?” 清 赵翼 《题王摩诘渡水罗汉图》诗:“乘杯过河驶往还,踏芦渡江狎澔涆。”
词语解释:杯渡  拼音:bēi dù
晋 宋 时僧人,不知姓名。传说其常乘木杯渡水,故以 杯渡 为名。事见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神异下·杯渡》。后因以称僧人出行。 唐 杜甫 《题玄武禅师屋壁》诗:“锡飞常近鹤,杯渡不惊鸥。” 明 黄淳耀 《李龙眠画罗汉记》:“后世所谓高僧,犹云锡飞杯渡,而为渡江艰辛乃尔,殊可怪也。”
词语解释:浮杯  拼音:fú bēi
(1).古代每逢三月上旬的巳日集会水渠旁,在上流放置酒杯,任其飘浮,停在谁的面前,谁即取饮,叫做“浮杯”,也叫“流觴”。 唐 孟浩然 《上巳日涧南园期王山人陈七诸公不至》诗:“上巳期三月,浮杯兴十旬。” 五代 齐己 《答无愿上人书》诗:“必有南游山水兴, 汉江 平稳好浮杯。”
(2).罚饮满杯酒;满饮。《文选·潘岳〈闲居赋〉》:“浮杯乐饮,丝竹駢罗。” 李善 注:“《説苑》曰:‘ 公承不仁 举大白浮君。’《广雅》曰:‘浮,罚也。’” 唐 恒超 《辞郡守李公恩命》诗:“虚著褐衣老,浮杯道不成。” 宋 王禹偁 《寄赞宁上人》诗:“若念重瞳欲相见,未妨西上一浮杯。”
词语解释:渡杯  拼音:dù bēi
释 杯渡 (亦作 杯度 ), 晋 宋 时僧人,不知姓名。相传其常乘一木杯渡河,因号曰 杯渡 。见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神异·杯渡》。后以“渡杯”泛指僧人云游所携之物。 唐 苏味道 《和武三思于天中寺寻复礼上人之作》:“企躅瞻飞盖,攀游想渡杯。” 唐 刘长卿 《自道林寺西入石路至麓山寺过法崇禅师故居》诗:“惆悵 湘江 水,何人更渡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