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词: 共11084个典故

典故九鼎

相关人物周成王 周武王 夏禹


《春秋左传正义》卷五〈桓公·传二年〉~90~
传二年。春。宋督攻孔氏。杀孔父而取其妻。公怒。督惧。遂弑殇公。君子以督为有无君之心。而后动于恶。故先书弑其君。会于稷。以成宋乱。为赂故。立华氏也。宋殇公立。十年十一战。民不堪命。孔父嘉为司马。督为大宰。故因民之不堪命。先宣言曰。司马则然。已杀孔父而弑殇公。召庄公于郑而立之。以亲郑。以郜大鼎赂公。齐陈郑皆有赂。故遂相宋公。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戊申。纳于大庙。非礼也。臧哀伯谏曰。君人者。将昭德塞违。以临照百官。犹惧或失之。故昭令德以示子孙。是以清庙茅屋。大路越席。大羹不致。粢食不凿。昭其俭也。衮。冕。黻。珽。带。裳。幅。舄。衡。紞。纮。綖。昭其度也。藻率。鞞。●。鞶。厉。游。缨。昭其数也。火。龙。黼。黻。昭其文也。五色比象。昭其物也。钖。鸾。和。铃。昭其声也。三辰旂旗。昭其明也。夫德。俭而有度。登降有数。文物以纪之。声明以发之。以临照百官。百官于是乎戒惧。而不敢易纪律。今灭德立违。而寘其赂器于大庙。以明示百官。百官象之。其又何诛焉。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赂章也。郜鼎在庙。章孰甚焉。武王克商。迁九鼎于雒邑。义士犹或非之。而况将昭违乱之赂器于大庙。其若之何。公不听。周内史闻之曰。臧孙达其有后于鲁乎。君违。不忘谏之以德。晋·杜预注:「九鼎,殷所受夏九鼎也。武王克商,乃营雒邑而后去之,又迁九鼎焉。」

《史记》卷十二〈孝武本纪〉~465~
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皆尝鬺烹上帝鬼神。遭圣则兴,迁于夏商。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沦伏而不见。

《旧唐书》卷六〈则天皇后武照本纪·万岁通天二年神功元年〉~26~
夏四月,铸九鼎成,置于明堂之庭,前益州大都督府长史王及善为内史。

词语解释:九鼎  拼音:jiǔ dǐng
(1).相传 夏禹 铸九鼎,象征九州, 夏 商 周 三代奉为象征国家政权的传国之宝。 战国 时, 秦 楚 皆有兴师到 周 求鼎之事。 周显王 时,九鼎没於 泗水 彭城 下。 唐 武后 、 宋徽宗 也曾铸九鼎。《史记·封禅书》:“ 禹 收九牧之金,铸九鼎。皆尝亨鬺上帝鬼神。遭圣则兴,鼎迁于 夏 商 。 周 德衰, 宋 之社亡,鼎乃沦没,伏而不见。”后亦以九鼎借指国柄。 南朝 宋 谢瞻 《张子房诗》:“力政吞九鼎,苛慝暴三殤。” 宋 杨万里 《读严子陵传》诗:“早遣 阿瞒 移九鼎,人间何处有 严陵 。” 清 龚自珍 《妙法莲华经四十二问》:“诸经有《法华》,王者之有九鼎,家业之有总帐簿也。”
(2).喻分量重。《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毛先生 一至 楚 ,而使 赵 重於九鼎大吕。” 司马贞 索隐:“言 毛遂 至 楚 ,使 赵 重於九鼎大吕,言为天下所重也。” 宋 黄庭坚 《次韵答叔原会寂照房呈稚川》:“声名九鼎重,冠盖万夫望。” 明 张煌言 《怀古》诗:“人定能胜天,一言重九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