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词: 共11084个典故

典故埋退笔 败笔如山 败笔成丘 秃笔作家 笔冢 笔无冢 退笔冢


《太平广记》卷二百七〈书二·僧智永〉~587~
梁周兴嗣编次千字文,而有王右军者,人皆不晓。其始乃梁武教诸王书,令殷铁石于大王书中,榻一千字不重者,每字片纸,杂碎无序。武帝召兴嗣谓曰:「卿有才思,为我韵之。」兴嗣一夕编缀进上,鬓发皆白,而赏锡甚厚。右军孙智永禅师,自临八百本,散与人外,江南诸寺各留一本。永公住吴兴永欣寺,积学书,后有秃笔头十瓮,每瓮皆数千。人来觅书,并请题额者如市。所居户限为穿穴,乃用铁叶裹之,谓为铁门限。后取笔头瘗之,号为退笔冢,自制铭志。

《太平广记》卷二百八〈书三·僧怀素〉
长沙僧怀素好草书,自言得草圣三昧。弃笔堆积,埋于山下,号曰「笔冢」。


典故简释
笔冢指人刻苦习字。唐裴说《怀素台歌》:“笔冢低低高似山,墨池浅浅深如海。”
词语解释:笔冢  拼音:bǐ zhǒng
亦作“ 笔塚 ”。 书法家埋藏废笔的处所。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中:“ 长沙 僧 怀素 好草书,自言得草圣三昧,弃笔堆积,埋於山下,号曰‘笔塚’。” 唐 裴说 《怀素台歌》:“ 永洲 东郭有奇怪,笔冢墨池遗跡在。” 清 吴伟业 《过中峰礼苍公塔》诗:“凄凉看笔冢,遗墨满江湖。”
词语解释:退笔冢  拼音:tuì bǐ zhǒng
见“ 退笔塚 ”。
亦作“ 退笔冢 ”。 埋秃笔头为冢。 唐 张怀瓘 《书断·僧智永》:“﹝ 智永 ﹞住 吴兴 永欣寺 ,积年学书,后有秃笔头十瓮,每瓮皆数石……后取笔头瘞之,号为‘退笔塚。’。”后用为积年勤学之典。 清 钱谦益 《代书砚答》诗:“退笔冢中悲力尽,短檠墙角嘆交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