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词: 共11084个典故

典故望夫台 

同源典故化作石 化石 化石心 妾身为石 山头似人石 山头化石 山头石 望夫山 望夫石 身化石


《幽明录》~237~
武昌阳新县北山上有望夫石,状若人立。相传:昔有贞妇,其夫从役,远赴国难,妇携弱子,饯送此山,立望夫而化为立石,因以为名焉。

《太平御览》卷五十二〈地部十七·石下〉~383~
《舆地志》曰:「南陵县有女观山,俗传云,昔有妇人,夫官于蜀,屡愆秋期,忧思感伤,登此骋望,因化为石,如人之形,所牵狗亦为石,今狗形犹存。」

《太平御览》卷四十六〈地部十一·江东诸山·望夫山〉~350~
《宣城图经》:「望夫山,昔人往楚,累岁不还,其妻登此山望夫,乃化为石。其山临江,周五十里,高一百丈。」

《水经注》卷十《浊漳水》
漳水又东北,历望夫山,山之南有石人,伫于山上,状有怀于云表,因以名焉。


典故简释
望夫石喻妻子思念丈夫,或形容精诚之至。唐元镇《春六十韵》:“望夫身化石,为伯首如蓬。”

作者诗题诗句
刘损愤惋诗三首愿作山头似人石,丈夫衣上泪痕深。
彭伉寄妻不须化作山头石,待我堂前折桂枝。
慎氏感夫诗便是孤帆从此去,不堪重上望夫山。
李嘉祐送郑正则汉阳迎妇望夫山上花犹发,新妇江边莺未稀。
李白别内赴徵三首之一白玉高楼看不见,相思须上望夫山。
李白拟古十二首之十二望夫登高山,化石竟不返。
李白长干行二首之一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李绅过荆门惆怅忠贞徒自持,谁祭山头望夫石。
词语解释:化石  拼音:huà shí
(1).比喻妇女对丈夫的坚贞和思念。典出《初学记》卷五引 南朝 宋 刘义庆 《幽明录》:“ 武昌山 上有望夫石,状若人立。古传云:‘昔有贞妇,其夫从役,远赴国难,携弱子饯送北山,立望夫而化为立石,因以为名焉。’” 明 何景明 《结肠赋》:“泪陨血而崩城兮,身立枯而化石。” 明 张煌言 《得友人书道内子艰难状》诗:“渐来应化石,遮莫但飞蓬。” 苏曼殊 《无题》诗之七:“分明化石心难定,多谢 云娘 十幅笺。”
(2).指变化为石。 元 郑元祐 《次韵刘宪副春日湖上有感》诗:“鹤老离巢松化石,鸞孤照水竹穿沙。” 明 刘基 《双带子》曲之四:“天上星辰能化石, 黄河 千岁也还清。”
(3).炼丹。 唐 骆宾王 《代女道士王灵妃赠道士李荣》诗:“漫道烧丹止七飞,空传化石曾三转。”
(4).保存于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或遗迹,埋藏在地下,经过自然界的作用,变化而成的保留原物体、遗迹形状、结构或印模的钙化、碳化、硅化、矿化的东西。研究化石可了解生物的发展情况,并能据以确定地层的年代。 艾青 《鱼化石》诗:“凝视着一片化石,傻瓜也得到教训:离开了运动,就没有生命。”
词语解释:望夫山  拼音:wàng fū shān
古迹名。各地多有,均属民间传说。其最著者有 辽宁省 兴城市 西南的 望夫山 ,相传为 秦 时 孟姜女 望夫之处,上有 孟姜女 庙。其他如 安徽省 当涂县 西北、 江西省 德安县 西北、 山西省 黎城县 西北, 湖北省 阳新县 西南等都有 望夫山 。参阅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江水三》《浊漳水》, 宋 乐史 《太平寰宇记·江南西道三·太平州》《嘉庆一统志·太平府》《潞安府一》。后用以抒发女子思念丈夫的真挚之情。 明 张景 《飞丸记·誓盟牛女》:“泪逐江流和水汲, 白龙江 作望夫山。”
词语解释:望夫石  拼音:wàng fū shí
古迹名。各地多有,均属民间传说,谓妇人伫立望夫日久化而为石。《初学记》卷五引 南朝 宋 刘义庆 《幽明录》:“ 武昌 北山 有望夫石,状若人立。古传云:昔有贞妇,其夫从役,远赴国难,携弱子饯送 北山 ,立望夫而化为立石。” 辽宁省 兴城市 西南 望夫山 之望夫石,则传为 孟姜女 望夫所化。其它如 宁夏回族自治区 隆德县 西南、 江西省 分宜县 昌山峡 水中、 贵州省 贵阳市 北 谷顶埧 、 广东省 清远市 均有望夫石。参阅《嘉庆一统志·锦州府》《平凉府》《袁州府》《贵阳府》及 清 屈大均 《广东新语·望夫石》。后用以喻女子怀念丈夫的坚贞。 明 朱有燉 《香囊怨》第二折:“凭着我志诚身端正,便化作望夫石也,坚等到 河 清。” 明 谢谠 《四喜记·翠阁耽思》:“仰望惟君子,无邪不害思,甘为望夫石,何日是归期?” 清 孙枝蔚 《甲申春日纪事》诗之二:“楼中身化望夫石,狱里声如啼夜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