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词: 共11084个典故

典故求三语

同源典故三语作掾 三语契 三语掾 将无同 工三语 

相关人物王戎 王衍 阮修 阮瞻


《世说新语笺疏》上卷下〈文学〉
阮宣子(修)有令闻,太尉王夷甫(衍)见而问曰:「老、庄与圣教同异?」对曰:「将无同?」太尉善其言,辟之为掾。世谓「三语掾」。

《太平御览》卷二百九〈职官部七·三公府掾属·太尉掾〉
《卫玠别传》曰:「玠字叔宝,陈留阮千里有令闻。当年太尉王君见而问曰:『老庄与圣教同异?』阮曰:『将无同?』太尉善其言而辟之为掾,世号曰『三语掾』。君见而嘲之曰:『一言可辟,何假三。』阮曰:『苟是天下民望可无言而辟复何假于一言。』」

《晋书》卷四十九〈阮籍列传·(咸子)阮瞻〉
瞻字千里。性清虚寡欲,自得于怀。读书不甚研求,而默识其要,遇理而辩,辞不足而旨有余。善弹琴,人闻其能,多往求听,不问贵贱长幼,皆为弹之。神气冲和,而不知向人所在。内兄潘岳每令鼓琴,终日达夜,无忤色。由是识者叹其恬澹,不可荣辱矣。举止灼然。见司徒王戎,戎问曰:「圣人贵名教,老庄明自然,其旨同异﹖」瞻曰:「将无同。」戎咨嗟良久,即命辟之。时人谓之「三语掾」。太尉王衍亦雅重之。瞻尝群行,冒热渴甚,逆旅有井,众人竞趋之,瞻独逡巡在后,须饮者毕乃进,其夷退无竞如此。


典故简释
三语掾代称幕府官员。唐元稹《答姨兄胡灵之见寄五十韵》:“官曹三语掾,国器万寻帧。”又借指椽史之官。唐柳宗元《同刘二十八院长述旧言怀感时书事奉寄遵州张员外使君五十二韵之作用其韵增至八十通赠二君子》:“谁采中原寂,徒巾下泽车。”

作者诗题诗句
刘商杂言同豆卢郎中郭南七里桥哀悼姚仓曹可怜三语掾,长作九泉灰。
王维同崔傅答贤弟更闻台阁求三语,遥想风流第一人。
词语解释:三语掾  拼音:sān yǔ yuàn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 阮宣子 有令闻,太尉 王夷甫 见而问曰:‘ 老 庄 与圣教同异?’对曰:‘将无同。’太尉善其言,辟之为掾。世谓‘三语掾’。”《晋书·阮瞻传》亦载此事,但 王衍 作 王戎 , 阮修 作 阮瞻 。后常以“三语掾”作为幕府官的美称。 唐 刘商 《杂言哀悼姚仓曹》诗:“可怜三语掾,长作九泉灰。” 宋 苏轼 《虔州景德寺荣师湛然堂》诗:“欲知妙湛与总持,更问 江 东三语掾。” 金 元好问 《益父曹弟见过》诗:“从事旧惭三语掾,通家犹记十年兄。”
词语解释:将无同  拼音:jiāng wú tóng
犹言莫非相同;恐怕相同。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 阮宣子 有令闻,太尉 王夷甫 见而问曰:‘ 老 庄 与圣教同异?’对曰:‘将无同?’”亦作“ 将毋同 ”。 宋 程大昌 《续演繁露·将毋同》:“ 王戎 问 老 庄 、 孔子 异, 阮瞻 曰:‘将毋同。’不直云同而云‘将毋同’者, 晋 人语度自尔也。”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附录《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第二讲:“‘将毋同’三字,究竟怎样讲?有人说是‘殆不同’的意思;有人说是‘岂不同’的意思--总之,是一种两可、飘渺恍惚之谈罢了。”参见“ 三语掾 ”。
词语解释:三语掾  拼音:sān yǔ yuàn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 阮宣子 有令闻,太尉 王夷甫 见而问曰:‘ 老 庄 与圣教同异?’对曰:‘将无同。’太尉善其言,辟之为掾。世谓‘三语掾’。”《晋书·阮瞻传》亦载此事,但 王衍 作 王戎 , 阮修 作 阮瞻 。后常以“三语掾”作为幕府官的美称。 唐 刘商 《杂言哀悼姚仓曹》诗:“可怜三语掾,长作九泉灰。” 宋 苏轼 《虔州景德寺荣师湛然堂》诗:“欲知妙湛与总持,更问 江 东三语掾。” 金 元好问 《益父曹弟见过》诗:“从事旧惭三语掾,通家犹记十年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