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典故、词汇
词牌
韵典(诗韵全璧)
词林正韵
简繁体互转
律诗校验
词格校验
用典分析
请输入关键词:
共11084个典故
1024个常用典故
按出处分检
按人物分检
典故
伏犀
《后汉书》卷六十三《李固传》
「固貌状有奇表,鼎角匿犀,足履龟文。」唐·李贤注:「鼎角者,顶有骨如鼎足也。匿犀,伏犀也。谓骨当额上入发际隐起也。足履龟文者二千石,见《相书》。」
作者
诗题
诗句
韩愈
送僧澄观(李邕泗州普光王寺碑。僧者。龙朔中西来。尝纵观临淮。发念置寺。既成。中宗赐名普光王寺。以景龙四年三月二日示灭于京。后澄观建僧伽塔于泗州。)
有僧来访呼使前,伏犀插脑高颊权。
词语解释:伏犀 拼音:fú xī
指人前额至发际骨骼隆起。旧时迷信者以为显贵之相。
《后汉书·李固传》
“ 固 貌状有奇表,鼎角匿犀,足履龟文” 唐 李贤 注:“匿犀,伏犀也。谓骨当额上入髮际隐起也。”
《旧唐书·方伎传·袁天纲》
:“ 马侍御 伏犀贯脑,兼有玉枕,又背如负物,当贵不可言。” 明 刘若愚
《酌中志·见闻琐事杂记》
:“此子顶圆眼秀,人中端正,山根直接印堂,合伏犀贯顶法,宜令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