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词: 共11084个典故

典故雁行 

同源典故断行 鸿雁


《礼记·王制》
父之齿随行,兄之齿雁行,朋友不相踰。


作者诗题诗句
刘商送李元规昆季赴举明朝问礼处,暂觉雁行稀。
刘沧怀汶阳兄弟终日路岐归未得,秋来空羡雁成行。
刘禹锡酬杨八庶子喜韩吴兴与余同迁见赠早遇圣明朝,雁行登九霄。
严维奉和皇甫大夫夏日游花严寺到宫龙节驻,礼塔雁行成。
戎昱送王端公之太原归觐相公也知人惜别,终美雁成行。
李群玉九日半岭残阳衔树落,一行斜雁向人来。
李群玉自澧浦东游江表途出巴丘投员外从公虞不如天边雁,南北皆成行。
杜牧寄兄弟南望仍垂泪,天边雁一行。
杜甫惜别行送向卿进奉端午御衣之上都麒麟图画鸿雁行,紫极出入黄金印。
杜甫舍弟观赴蓝田取妻子到江陵喜寄三首之一鸿雁影来连峡内,鹡鸰飞急到沙头。
杨巨源贺田仆射子弟荣拜金吾凤沼九重相喜气,雁行一半入祥烟。
权德舆和河南罗主簿送校书兄归江南断云无定处,归雁不成行。
权德舆送从弟广东归绝句知尔业成还出谷,今朝莫怆断行飞。
武元衡八月十五酬从兄常望月有怀地远惊金奏,天高失雁行。
皇甫冉送从弟豫贬远州独结南枝恨,应思北雁行。
章碣赠婺州苏员外鸾从阙下虽辞侣,雁到江都却续行。
钱起李四劝为尉氏尉李七勉为开封尉采兰花萼聚,就日雁行联。
韦庄寄从兄遵沧海十年龙景断,碧云千里雁行疏。
词语解释:断行  拼音:duàn xíng
果断行事;武断行事。《史记·李斯列传》:“顾小而忘大,后必有害;狐疑犹豫,后必有悔。断而敢行,鬼神避之,后有成功。” 梁启超 《再驳某报之土地国有论》:“当时商务大臣 巴科 既熟知之,徒惮于市有主义党之反抗,不敢断行,遂及延期,此其左右一国政治之明效也。”
隔断行列。 北周 庾信 《奉和赵王喜雨》:“惊鸟洒翼度,湿雁断行来。” 唐太宗 《春日望海》诗:“照岸在分彩,迷云雁断行。”
词语解释:雁行  拼音:yàn háng
亦作“鴈行”。
(1).飞雁的行列。 南朝 梁简文帝 《杂句从军行》:“邐迤观鹅翼,参差睹雁行。” 唐 卢纶 《春夜对月见寄》诗:“露如轻雨月如霜,不见星河见雁行。” 宋 王安石 《寄晁同年》诗:“日摧花蕊急,云避雁行高。” 元 郝经 《后听角行》诗:“霜天裂却浮云散,鴈行断尽疏星接。”
(2).形容排列整齐而有次序。《梁书·陈伯之传》:“今功臣名将,雁行有序。” 唐 李商隐 《昨日》诗:“二八月轮蟾影破,十三絃柱雁行斜。”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林氏》:“早起,命驾至母家,严妆子女,载与俱归。入门,令雁行立。” 瞿秋白 《文艺杂著·那个城》:“黄昏已经畏缩,赶紧拥抱一切城头塔顶,雁行的房屋,拥抱在自己的怀里。”
(3).指朝廷上的排班。《南史·张缅传》:“殿中郎缺,帝谓 徐勉 曰:‘此曹旧用文学,且雁行之首,宜详择其人。’ 勉 举 缅 充选。”
(4).阵名。横列展开,似飞雁的行列,故名。 银雀山 汉 墓竹简《孙膑兵法·威王问》:“雁行者,所以触侧应□﹝也﹞。” 银雀山 汉 墓竹简《孙膑兵法·十阵》:“雁行之阵者,所以接射也。”
(5).同列;同等。《梁书·侯景传》:“但尊王平昔见与,比肩共奬帝室,虽形势参差,寒暑小异,丞相司徒,雁行而已。”《隶释·石经论语残碑》 宋 洪适 释:“予详玩遗字,《公羊》《诗》《书》《仪礼》又在《论语》上, 刘宽 碑阴, 王曜 题名,则《公羊》《诗》《书》之雁行也。”一本作“鴈行”。 姚华 《曲海一勺·骈史上》:“且《诗》《书》相匹,其説旧矣。至以曲代史,而与诗雁行,未之前闻。”
(6).居前的行列。雁,通“ 颜 ”。《韩非子·存韩》:“先时五诸侯共伐 秦 , 韩 反与诸侯先为雁行以嚮 秦 军於 关 下矣。”《通雅·释诂》:“雁行,犹颜行……前行曰颜,通作雁。《韩非子》‘先为雁行以嚮 秦 军’,《战国·韩策》‘ 韩 ,居为隐蔽,出为雁行’,《燕策》‘使弱 燕 雁行’,《晋·王羲之传》‘我书比 钟繇 当抗行,比 张芝 犹当雁行’,皆谓颜行也。本借用,后又为之解曰:雁飞大者居前,故世习称雁行。而不知用颜行。”
亦作“鴈行”。
(1).侧身而进。形容恭谨。《庄子·天道》:“ 士成綺 雁行避影,履行,遂进而问:‘修身若何?’” 王先谦 集解引 宣颖 曰:“侧身貌。” 汉 桓宽 《盐铁论·世务》:“上下交让,道路鴈行。” 清 昭槤 《啸亭杂录·私造假印案》:“伺大员谈笑会饮时,将稿文雁行斜进。”
(2).《礼记·王制》:“父之齿随行,兄之齿鴈行,朋友不相踰。” 陈澔 集说:“父之齿,兄之齿,谓其人年与父等,或与兄等也。随行,随其后也;鴈行,并行而稍后也。”后因以比喻兄弟。 唐 钱起 《李四劝为尉氏尉李七勉为开封尉》诗:“采兰花萼聚,就日雁行联。” 明 张煌言 《祭四叔文》:“叔父雁行有四人,吾父居长。” 清 梁章鉅 《归田琐记·附兰省和韵》:“但惜雁行千里隔,不同绕膝学儿狂。” 清 孔尚任 《桃花扇·访翠》:“结罗帕,烟花雁行;逢令节,齐鬭新妆。”
词语解释:鸿雁  拼音:hóng yàn
亦作“ 鸿雁 ”。
(1).俗称大雁。一种候鸟。羽毛紫褐色,腹部白色,嘴扁平,腿短,趾间有蹼。主食植物的种子,也吃鱼和虫。群居在水边,飞时一般排列成行。可供食用,并可驯养。《孟子·梁惠王上》:“王立於沼上,顾鸿鴈麋鹿。”《淮南子·泰族训》:“以食狗马鸿雁之费养士,则名誉必荣矣。” 唐 韩愈 《送湖南李正字归》诗:“人随鸿鴈少,江共蒹葭远。” 徐迟 《火中的凤凰》八:“十年来被迫离开 北京 的朋辈友好,差不多全回来了,他们有如天边鸿雁,联群而至。”
(2).《诗·小雅·鸿雁序》:“《鸿鴈》,美 宣王 也;万民离散,不安其居,而能劳来还定,安集之,至于矜寡,无不得其所焉。”后即用以比喻灾乱流离之民。 清 蒲松龄 《拟上以山左饥荒截漕赈济全蠲四十三四两年钱粮仍亲巡地方省民疾苦群臣谢表》:“抱子离乡,劳哉鸿雁。” 清 杨伦 《流丐行》:“流亡尽復业,鸿雁期安栖。”
(3).《汉书·苏武传》载有大雁传书之事,后因以指书信。 清 孙枝蔚 《得方尔止越中消息》诗:“游 吴 曾有约,不谓滞 钱塘 。屡月无鸿鴈,沿途半虎狼。”参见“ 雁足书 ”。
(4).比喻兄弟。 唐 杜甫 《舍弟观赴蓝田取妻子到江陵喜寄》诗之一:“鸿雁影来连峡内,鶺鴒飞急到沙头。” 仇兆鳌 注:“《礼记》‘雁行’比先后有序,《毛诗》‘鶺鴒’比急难相须,故以二鸟喻兄弟。”参见“ 鸿雁行 ”。
词语解释:雁足书  拼音:yàn zú shū
系于雁足的书信。语出《汉书·苏武传》:“ 昭帝 即位。数年, 匈奴 与 汉 和亲。 汉 求武等, 匈奴 诡言 武 死。后 汉 使復至 匈奴 , 常惠 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 汉 使,具自陈道。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 上林 中,得雁,足有係帛书,言 武 等在某泽中。使者大喜,如 惠 语以让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 汉 使曰:‘ 武 等实在。’” 唐 权德舆 《寄李衡州》诗:“主人千骑东方远,唯望 衡阳 雁足书。”相传 元 郝经 亦有雁足传书事。 中统 年间, 郝经 以宣慰副使使 宋 ,被扣于 真州 ,十六年不还。 经 畜一雁,甚驯。一日 经 书诗于尺帛曰:“露冷风高恣所如,归期回首是春初, 上林 天子援弓缴,穷海纍臣有帛书。”系雁足而纵之。雁为猎者所获,献之 元 主, 元 主恻然,遂向南进军,越二年, 宋 亡。见 明 张萱 《疑耀》卷二。
词语解释:鸿雁行  拼音:hóng yàn háng
《礼记·王制》:“父之齿随行,兄之齿鴈行,朋友不相踰。”言兄弟出行,弟在兄后。后因以“鸿雁行”为兄弟之称。 清 蒲松龄 《八月为李大厅复孙俊服启》:“鸿雁行中,伯仲一门皆秀;鸳鸯牒上, 朱 陈 两姓偏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