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词: 共11084个典故

典故忘筌 

同源典故问旧蹄 得兔 得兔忘筌 得鱼忘筌 忘筌得鱼 忘筌蹄 忘蹄 弃筌 筌蹄 筌蹄弃 钓罢忘筌


《庄子集释》卷九上〈杂篇·外物〉~944~
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


作者诗题诗句
刘禹锡春日书怀寄东洛白二十二杨八二庶子曾向空门学坐禅,如今万事尽忘筌。
徐凝问渔叟如何临逝水,白发未忘筌。
杜甫寄刘峡州伯华使君四十韵妙取筌蹄弃,高宜百万层。
杜甫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风流俱善价,惬当久忘筌。
权德舆奉和李大夫题郑评事江楼往事尽筌蹄,虚怀寄杯杓。
温庭筠感旧陈情五十韵献淮南李仆射从师当鼓箧,穷理久忘筌。
郑谷卷末偶题三首一卷疏芜一百篇,名成未敢暂忘筌。
韩偓感事三十四韵独夫长啜泣,多士已忘筌。
词语解释:得鱼忘筌  拼音:dé yú wàng quán
见“ 得鱼忘荃 ”。
词语解释:得鱼忘荃  拼音:dé yú wàng quán
比喻已达目的,即忘其凭借。“荃”亦作“ 筌 ”。《庄子·外物》:“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 成玄英 疏:“筌,鱼笱也,以竹为之,故字从竹。亦有从草者,蓀荃也,香草也,可以饵鱼,置香於柴木芦苇之中以取鱼也。蹄,兔罝也,亦兔弶也,以繫係兔脚,故谓之蹄。此二事,譬也。” 三国 魏 嵇康 《兄秀才公穆入军赠诗》之十四:“嘉彼钓叟,得鱼忘筌。” 郭沫若 《新旧与文白之争》:“我们读书求学的,要在得意而忘言,得鱼而忘荃。”
词语解释:忘筌  拼音:wàng quán
(1).忘记了捕鱼的筌。比喻目的达到后就忘记了原来的凭借。语出《庄子·外物》:“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荃,通“ 筌 ”。 晋 何劭 《赠张华》诗:“奚用遗形骸,忘筌在得鱼。” 唐 韩偓 《感事三十四韵》:“独夫常独泣,多士已忘筌。”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崔秀才》:“ 刘 始大悟,不觉洒然曰:‘君去固自得矣,将无使吾为忘筌忘蹄之人哉!’”
(2).引申喻不值得重视的事或物。 唐 刘禹锡 《春日书怀寄东洛白二十二杨八二庶子》诗:“曾向空门学坐禪,如今万事尽忘筌。” 元 王祯 《农书》卷二二:“资尔屈伸功用毕,莫将良器等忘筌。”
词语解释:忘蹄  拼音:wàng tí
犹忘筌。《庄子·外物》:“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 陆德明 释文:“蹄,兔罥也;又云兔弶也,繫其脚,故曰蹄也。” 金 李纯甫 《画兔》诗:“捣药元无死,忘蹄始见渠。”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崔秀才》:“君去固自得矣,将无使吾为忘筌忘蹄之人哉!”
词语解释:筌蹄  拼音:quán tí
(1).亦作“ 筌蹏 ”。《庄子·外物》:“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筌,一本作“ 筌 ”,捕鱼竹器;蹄,捕兔网。后以“筌蹄”比喻达到目的的手段或工具。《书序》 唐 孔颖达 疏:“故《易》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是言者意之筌蹄,书言相生者也。” 清 姚鼐 《夜读》诗:“顾思文载道,筌蹏徒寄耳。” 清 龚自珍 《对策》:“之人也,少壮之心力,早耗於禄利之筌蹏,其仕也,餘力及之而已,浮沉取容,求循资序而已。” 蔡元培 《告北大学生暨全国学生书》:“社会上感於诸君唤醒之力,不能为筌蹄之忘,於是开会发电,无在不愿与诸君为连带之关係,此人情之常,无可非难。”
(2). 南朝 士大夫贵族讲经说法时手执的麈尾之类。《南史·贼臣传·侯景》:“上索筌蹄,曰:‘我为公讲。’”《南史·贼臣传·侯景》:“自篡立后,时著白纱帽,而尚披青袍,头插象牙梳,牀上常设胡牀及筌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