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词: 共11084个典故

典故巴歌 

同源典故下里 唱高 唱高和寡 寡和 巴人 巴曲 巴里 巴音 曲高 曲高和寡 白雪 郢唱 郢客 郢律 郢曲 郢歌 郢篇 郢声 郢词 郢雪 阳春 难和曲 雪唱 雪满琴


《昭明文选》卷四十五战国策·宋玉《对楚王问》
「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唐。李周翰注:「《下里》《巴人》,下曲名也;《阳春》《白雪》,高曲名也。」


典故简释
巴人指较俗的作品,或指民歌。唐权德舆《奉和于司空二十五丈新卜城南郊居接司徒公别墅即事书情奉献兼呈李裴相公》:“巴人宁敢和,空此愧游藩。”
巴歌指通俗化的作品。唐孟浩然《同曹三御史行泛湖归越》:“秋人诗人意,巴歌和者稀。”
曲高喻指作品或言论因格调高雅而难于被人赏识。唐张说《酬崔光禄冬日述怀赠答》:“曲高弥寡和,主善代为师。”
郢歌指高雅的作品。唐张九龄《和姚令公从幸温汤喜雪》;“还闻吉甫颂,不共郢歌俦。”

作者诗题诗句
于濆和绵州于中丞越王作二首郢曲思朋执,轻纱画胜游。
令狐楚奉和仆射相公酬忠武李相公见寄之作白头老尹三川上,双和阳春喜复惊。
储光羲酬李处士山中见赠始信郢中人,乃能歌白雪。
刘希夷春女行春女颜如玉,怨歌阳春曲。
刘禹锡和浙西李大夫霜对月听小童吹觱篥歌依本韵一奏荆人白雪歌,如闻雒客扶风邬。
刘禹锡酬元九侍御赠璧竹鞭长句初开郢客缄封后,想见巴山冰雪深。
刘长卿奉和李大夫同吕评事太行苦热行兼寄院中诸公仍呈王员外白雪和难成,沧波意空托。
刘长卿奉酬辛大夫喜湖南腊月连日降雪见示之作闾里何人不相庆,万家同唱郢中词。
刘长卿至德三年春正月时谬蒙差摄海盐令闻王师收二京因书事寄上巴曲谁堪听,秦台自有情。
吴融闻李翰林游池上有寄皇恩自抱丹心报,清颂谁将白雪酬。
吕温奉和武中丞秋日台中寄怀简诸僚友(时西蕃使回。奉命追和)更许穷荒谷,追歌白雪前。
唐彦谦樊登见寄四首之一醉来拔剑歌,字字皆阳春。
孟浩然同曹三御史行泛湖归越秋入诗人意,巴歌和者稀。
孟浩然和张二自稂县还途中遇雪歌疑郢中客,态比洛川神。
孟浩然和张明府登鹿门作谬承巴里和,非敢应同声。
孟浩然秋日陪(一作和。题上无秋日二字)李侍御渡松滋江坐听白雪唱,翻入棹歌中。
孟浩然送崔遏江山增润色,词赋动阳春。
孟郊送崔爽之湖南雪唱与谁和,俗情多不通。
寒山诗三百三首大有好笑事,略陈三五个。巴歌唱者多,白雪无人和。
岑参和祠部王员外雪后早朝即事闻道仙郎歌白雪,由来此曲和人稀。
岑参奉和中书舍人贾至早朝大明宫独有凤皇池上客,阳春一曲和皆难。
张九龄九月九日登龙山且泛篱下菊,还聆郢中唱。
张九龄和姚令公从幸温汤喜雪还闻吉甫颂,不共郢歌俦。
张九龄酬王六寒朝见贻渔为江上曲,雪作郢中词。
张乔郢州即事白雪无人唱,沧洲尽日闲。
张说酬崔光禄冬日述怀赠答(并序)曲高弥寡和,主善代为师。
张道符和主司王起更许下才听白雪,一枝今过郤诜荣。
徐凝送沈亚之赴郢掾几年白雪无人唱,今日唯君上雪楼。
方干叙雪献员外谢守来吟才更逸,郢词先至彩毫端。
方干陪李郎中夜宴(晏)遍请玉容歌白雪,高烧红蜡照朱衣。
施肩吾酬同秀才三展蜀笺皆郢曲,我心珍重甚琼瑶。
李世民帝京篇十首急管韵朱弦,清歌凝白雪。
李咸用览文僧卷调高非郢雪,思静碍箕瓢。
李咸用送人有客为儒二十霜,酣歌郢雪时飘扬。
李商隐和马郎中移白菊见示陶诗只采黄金实,郢曲新传白雪英。
李商隐喜雪联辞虽许谢,和曲本惭巴。
李商隐江亭散席循柳路吟归官舍寡和真徒尔,殷忧动即来。
李商隐镜槛隐忍阳城笑,喧传郢市歌。
李峤郢中吟白雪,梁上绕飞尘。
李损之都堂试贡士日庆春雪应知郢上曲,高唱出东堂。
李白古风试为巴人唱,和者乃数千。
李白古风之二十一郢客吟白雪,遗向飞青天。徒劳歌此曲,举世为谁传。
李白和卢侍御通塘曲长吟白雪望星河,双垂两足扬素波。
李白对雪奉饯任城六父秩满归京燕歌落胡雁,郢曲回阳春。
李白感遇四首之四巫山赋采云,郢路歌白雪。
李白淮海对雪赠傅霭寄君郢中歌,曲罢心断绝。
李白秋登巴陵望洞庭郢人唱白雪,越女歌采莲。
李白答杜秀才五松见赠登崖独立望九州,阳春欲奏谁相和。
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晋君听琴枉清角,巴人谁肯和阳春。
李白翰林读书言怀呈集贤(一本此下有院内二字)诸学士青蝇易相点,白雪难同调。
李白酬裴侍御留岫师弹琴见寄鼓琴乱白雪,秋变江上春。
李端和李舍人直中书对月见寄盈手入怀皆不见,阳春曲丽转难酬。
李端送潘述宏词下第归江外唱高人不和,此去泪难收。
李绅奉酬乐天立秋夕有怀见寄吟君白雪唱,惭愧巴人肠。
李群玉始忝四座奏状闻荐蒙恩授官旋进歌诗延英宣赐言怀纪事呈同馆诸公二十四韵庶期白雪调,一奏惊凡聋。
李群玉洞庭驿楼雪夜宴集奉赠前湘州张员外掷笔落郢曲,巴人不能酬。
李群玉自澧浦东游江表途出巴丘投员外从公虞巴歌掩白雪,鲍肆埋兰芳。
李群玉送友人之峡彩毫飞白云,不减郢中篇。
李群玉送郑京昭之云安送君扬楫去,愁绝郢城篇。
李骘读惠山若冰师集因题故院三首莫道声容远,长歌白雪词。
杜正伦冬日宴于庶子宅各赋一字得节清论畅玄言,雅琴飞白雪。
杜牧奉(一作春)和门下相公送西川相公兼领相印出镇全蜀诗十八韵唱高知和寡,小子斐然狂。
杜荀鹤和高秘书早春对雪登楼见寄之什因酬郢中律,霜鬓数茎新。
杨嗣复赠毛仙翁搜奇缀韵和阳春,文章不是人间语。
杨巨源奉酬端公春雪见寄兴逸何妨寻剡客,唱高还肯寄巴人。
杨巨源早朝圣道逍遥更何事,愿将巴曲赞康哉。
杨炯和刘长史答十九兄懦夫仰高节,下里继阳春。
杨炯奉和上元酺宴应诏襄城非牧竖,楚国有巴人。
权德舆和李中丞慈恩寺清上人院牡丹花歌花间一曲奏阳春,应为芬芳比君子。
权德舆奉和新卜城南郊居得与卫右丞邻舍因赋诗寄赠千年郢曲后,复此闻阳春。
权德舆奉和于司空二十五丈新卜城南郊居接司徒公别墅即事书情奉献兼呈李裴相公巴人宁敢和,空此愧游藩。
权德舆奉和李相公早朝于中书候传点偶书所怀奉呈门下相公中书相公阳春那敢和,空此咏康哉。
武元衡安邑里中秋怀寄高员外雄词封禅草,丽句阳春曲。
汪遵(一作遒)郢中莫言白雪少人听,高调都难称俗情。
温庭筠病中书怀呈友人(并序)白雪调歌响,清风乐舞雩。
温会奉陪段相公晚夏登张仪楼欲和关山意,巴歌调更哀。
独孤及喜辱韩十四郎中书兼封近诗示代书题赠长跪读书心暂缓,短章投我曲何高。
王传和襄阳徐相公商贺徐副使加章绶(一作和徐商贺卢员外赐绯鱼)华筵重处宗盟地,白雪飞时郢曲春。
王甚夷和主司王起(一作和主司酬周侍郎)遥仰高峰看白雪,多惭属和意屏营。
皎然奉酬袁使君高春游鹡鸰峰兰若见怀已见郢人唱,新题石门诗。
皎然杼山禅居寄赠东溪吴处士冯一首身当青山秀,文体多郢声。
皎然答俞校书冬夜新声殊激楚,丽句同歌郢。
卢纶奉和太常王卿酬中书李舍人中书寓直春夜对月见寄是夜巴歌应金石,岂殊萤影对清光。
卢纶题金吾郭将军石伏茅堂草奏风生笔,筵开雪满琴。
窦常酬舍弟牟秋日洛阳官舍寄怀十韵忽报阳春曲,纵横恨不如。
章孝标蜀中赠广上人疏讲青龙归禁苑,歌抄白雪乞梨园。
罗隐寄前户部陆郎中近日篇章欺白雪,早年词赋得黄金。
耿湋酬张少尹秋日凤翔西郊见寄闲吟寡和曲,庭叶渐纷纷。
薛涛酬文使君今日谢庭飞白雪,巴歌不复旧阳春。
许敬宗奉和喜雪应制姑峰映仙质,郢路杂歌尘。
许浑江西郑常侍赴镇之日有寄因酬和布令滕王阁,裁诗郢客楼。
许浑酬杜补阙初春雨中舟次横江喜裴郎中相迎见寄郢歌莫问青山吏,鱼在深池鸟在笼。
许浑酬江西卢端公兰口阻风见寄之什还似郢中歌一曲,夜来春雪照西楼。
贯休夜对雪寄杜使君遥思郢中曲,句句出冰壶。
郎士元酬萧二十七侍御初秋言怀曲高惭和者,惆怅闭寒城。
钱起奉和中书常舍人晚秋集贤院即事寄徐薛二侍御定笑巴歌拙,还参丽曲余。
钱起山中寄时校书蓬莱紫气温如玉,唯予知尔阳春曲。
钱起紫参歌蓬山才子怜幽性,白云阳春动新咏。
钱起美杨侍御清文见示初见歌阳春,韶光变枯木。
钱起美杨侍御清文见示谁知绝唱后,更有难和曲。
钱起送李四擢第归觐省齐唱阳春曲,唯君金玉声。
韦应物简卢陟可怜白雪曲,未遇知音人。
韦庄三用韵铮鏦闻郢唱,次第发巴音。
韦庄对酒赋(一作赠)友人白雪篇篇丽,清酤盏盏深。
骆宾王和王记室从赵王春日游陀山寺雅曲终难和,徒自奏巴人。
骆宾王蓬莱镇赖有阳春曲,穷愁且代劳。
骆宾王咏雪幽兰不可俪,徒自绕阳春。
高适同吕判官从哥舒大夫破洪济城回登积石军多福七级浮图一歌阳春后,三叹终自愧。
高适同吕员外酬田著作幕门军西宿盘山秋夜作白发知苦心,阳春见佳境。
高适同郭十题杨主簿新厅多君有知己,一和郢中吟。
高适宋中别周梁李三子白雪正如此,青云无自疑。
高适留上李右相(一作奉赠李右相林甫)兴中皆白雪,身外即丹青。
高适睢阳酬别畅大判官高才擅白雪,逸翰怀青霄。
魏奉古奉酬韦祭酒偶游龙门北溪忽怀骊山别业因以言志示弟淑奉呈诸大僚之作阳春和已寡,扣寂竟徒然。
鲍溶悼豆卢策先辈唯有阳春曲,永播清玉德。
鲍溶送僧东游独唱郢中雪,还游天际霞。
黄滔翁文尧员外拥册礼之归一路有诗名昼锦集先将寄示因书五十六字一轴郢人歌处雪,两重朱氏著来衣。
黄滔酬杨学士阳春唱后应无曲,明月圆来别是珠。
齐己寄曹松药中求见黄芽易,诗里思闻白雪难。
齐己对雪寄荆幕知己郢唱转高谁敢和,巴歌相顾自销声。
齐己谢王拾遗见访兼寄篇什愧把黄梅偈,曾酬白雪才。
词语解释:下里  拼音:xià lǐ
犹方面。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第四卷:“做箇夫人做不过,做得箇积世虔婆,教两下里受这般不快活。” 元 无名氏 《气英布》第一折:“喒一下里相迎,你且一下里趓。”《儿女英雄传》第三三回:“南北下里,南边对着我家庄门那座山的山阳里,有一片枫树林子……东西下里,尽西头儿,有个大苇塘。”
(1).谓乡里,乡野。 汉 刘向 《说苑·至公》:“臣窃选国俊下里之士曰 孙叔敖 。”《旧五代史·晋书·景延广传》:“ 延广 在军,母凶问至……曾无戚容,下里之士亦闻而恶之。” 清 刘大櫆 《与李侍郎书》:“其有沉沦下里,不得亲明公之謦欬者,皆闭门屏息,愧赧而不敢自比於人。”
(2).指民间歌谣。 晋 陆机 《文赋》:“缀《下里》《白雪》,吾亦济夫所伟。”《老残游记》第十回:“岂敢岂敢!只是‘《下里》’之音,不敢入耳。”参见“ 下里巴人 ”。
(3).谓人死归葬之所。《汉书·韩延寿传》:“百姓遵用其教,卖偶车马下里伪物者,弃之市道。”《汉书·田延年传》:“先是, 茂陵 富人 焦氏 、 贾氏 以数千万阴积贮炭苇诸下里之物。” 颜师古 注引 孟康 曰:“死者归蒿里,葬地下,故曰下里。”
词语解释:下里巴人  拼音:xià lǐ bā rén
(1).古代民间通俗歌曲。下里,乡里; 巴 ,古国名,地在今 川东 、 鄂西 一带。《文选·宋玉〈对楚王问〉》:“客有歌于 郢中 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数十人。” 李周翰 注:“《下里巴人》,下曲名也。”
(2).泛指通俗的文艺作品。 毛泽东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现在是‘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统一的问题,是提高和普及统一的问题。”
词语解释:寡和  拼音:guǎ hé
能唱和的人很少。 晋 陆机 《演连珠》之二三:“是以南 荆 有寡和之歌,东野有不释之辩。” 唐 张说 《酬崔光禄冬日述怀赠答》诗:“曲高弥寡和,主善代为师。” 唐 元稹 《酬乐天雪中见寄》诗:“满空飞舞应为瑞,寡和高歌只自娱。”
词语解释:巴人  拼音:bā rén
(1).古 巴州 人。 唐 刘禹锡 《杂曲歌辞·竹枝》:“ 楚 水 巴 山江雨多, 巴 人能唱本乡歌。”
(2).古曲名。 晋 张协 《杂诗》之五:“《阳春》无和者,《巴人》皆下节。” 唐 李白 《古风》之二一:“试为《巴人》唱,和者乃数千。”详“ 下里巴人 ”。
词语解释:下里巴人  拼音:xià lǐ bā rén
(1).古代民间通俗歌曲。下里,乡里; 巴 ,古国名,地在今 川东 、 鄂西 一带。《文选·宋玉〈对楚王问〉》:“客有歌于 郢中 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数十人。” 李周翰 注:“《下里巴人》,下曲名也。”
(2).泛指通俗的文艺作品。 毛泽东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现在是‘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统一的问题,是提高和普及统一的问题。”
词语解释:巴曲  拼音:bā qǔ
巴 地民间歌曲。 唐 杜甫 《社日》诗:“南翁 巴 曲醉,北雁塞声微。” 唐 白居易 《发白狗峡》诗:“ 巴 曲春全尽, 巫 阳雨半收。”
词语解释:巴里  拼音:bā lǐ
“巴人下里”之省称。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选优》:“巴里之曲,有厪圣怀,皆微臣之罪也。”参见“ 巴人下里 ”。
词语解释:巴人下里  拼音:bā rén xià lǐ
(1).即下里巴人。古代 楚国 流行的民间歌曲。用以称流俗的音乐。 巴 ,古国名,在今 四川 东部一带,古为 楚 地。下里,乡里。 南朝 梁简文帝 《与湘东王书》:“故玉徽金铣,反为拙目所嗤;《巴人下里》,更合 郢 中之听。” 唐 薛用弱 《集异记·王涣之》:“此辈皆潦倒乐官,所唱皆《巴人下里》之词耳,岂《阳春白雪》之曲俗物敢近哉?”
(2).泛指粗俗的作品。《平山冷燕》第十七回:“ 张寅 道:‘晚生末学,“巴人下里”之词只好涂饰閭里,怎敢陈于老太师山斗之下。’”参见“ 下里巴人 ”。
词语解释:曲高和寡  拼音:qǔ gāo hè guǎ
战国 楚 宋玉 《对楚王问》:“客有歌於 郢中 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意谓曲调高雅,能跟着唱的人就少。比喻知音难得。后亦以“曲高和寡”比喻言论或作品不通俗,能理解的人很少。《艺文类聚》卷四四引 三国 魏 阮瑀 《筝赋》:“曲高和寡,妙伎难工。” 元 耶律楚材 《评唱天童拈古请益后录序》:“独洞下宗风,未闻举唱,岂曲高和寡耶?抑亦待其人耶?”《老残游记续集遗稿》第五回:“我在省城只听人称赞 靚云 ,从没有人説起 逸云 ,可知道曲高和寡呢!”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三部二七:“工商界大多数人,老实讲,是比较落后的。曲高和寡,容易脱离群众。”
词语解释:白雪  拼音:bái xuě
(1).洁白的雪。《孟子·告子上》:“白雪之白,犹白玉之白与?” 战国 楚 宋玉 《登徒子好色赋》:“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 唐 岑参 《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岸旁青草常不歇,空中白雪遥旋灭。”《红楼梦》第四九回回目:“琉璃世界白雪红梅,脂粉香娃割腥啖膻。” 陈毅 《延安宝塔歌》:“红日照白雪,万众齐仰望。”
(2).比喻白色物。 唐 张鷟 《游仙窟》:“黑云裁两鬢,白雪分双齿。” 宋 苏舜钦 《次韵和师黯》:“青云失路初心远,白雪盈簪壮志闲。” 宋 孙奕 《履斋示儿编·诗说·白雪黄云》:“诗人喜 荆公 ‘繰成白雪桑重緑,割尽黄云稻正青’之句,莫不极口称诵,而不知其有斧凿痕。窃谓雪不成繰,云不可割,请易繰为捲,易割为收,则丝麦自见。” 元 卢挚 《沉醉东风·春情》曲:“白雪柳絮飞,红雨桃花坠。”
(3).古琴曲名。传为 春秋 晋 师旷 所作。 战国 楚 宋玉 《讽赋》:“中有鸣琴焉,臣援而鼓之,为《幽兰》《白雪》之曲。”《淮南子·览冥训》:“昔者 师旷 奏《白雪》之音,而神物为之下降。” 三国 魏 嵇康 《琴赋》:“扬《白雪》,发清角,理正声,奏妙曲。” 唐 李白 《月夜听卢子顺弹琴》诗:“《白雪》乱纤手,《緑水》清虚心。” 清 曹寅 《冬兰》诗:“此即希声曲,应和《白雪》弹。”
(4).喻指高雅的诗词。 唐 罗隐 《秋日有酬》诗:“腰间印佩黄金重,卷里诗裁白雪高。” 前蜀 韦庄 《对酒》诗:“白雪篇篇丽,清酤盏盏深。” 宋 王禹偁 《次韵和仲咸送池秀才西游》:“青霄路在何难到,白雪才高岂易酬。” 清 陈维崧 《沁园春·同远公和友人赠答之作》词:“况白雪连箱,读之气尽;红牙一曲,闻者心灰。”
(5).词调名。 宋 杨无咎 创作。双调九十五字。《词谱》卷二四:“《白雪》,调见《逃禪集》, 杨无咎 自製曲题,本赋雪,故即以‘白雪’名调。”
(6).道教语。指水银。一说指唾液。 唐 吕岩 《敲爻歌》:“拔取天根并地髓,白雪黄芽自长成。” 宋 苏轼 《辨道歌》:“离南为室坎为家,先凝白雪生黄芽。”《西游记》第十七回:“原来是三个妖魔,席地而坐……都在那里高谈阔论。讲的是立鼎安炉,摶砂炼汞,白雪黄芽,傍门外道。”
词语解释:郢唱  拼音:yǐng chàng
格调高雅的诗文。 五代 齐己 《对雪寄荆幕知己》诗:“ 郢 唱转高谁敢和, 巴 歌相顾自销声。” 前蜀 韦庄 《和薛先辈见寄初秋寓怀即事之作·三用韵》:“錚鏦闻 郢 唱,次第发 巴 音。” 明 陈子龙 《嘉靖五子诗·李于麟》:“感此 郢 唱稀,伤彼 楚 工惑。”亦作“ 郢中唱 ”。 唐 张九龄 《九月九日登龙山》诗:“且泛篱下菊,还聆 郢中 唱。”参见“ 郢曲 ”。
词语解释:郢曲  拼音:yǐng qǔ
战国 楚 宋玉 《对楚王问》:“客有歌于 郢中 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徵,而和者数人而已。”后以“郢曲”泛指乐曲。 南朝 宋 鲍照 《翫月城西门廨中》诗:“ 蜀 琴抽《白雪》, 郢 曲发《阳春》。” 唐 元稹 《赋得春雪映早梅》诗:“ 郢 曲琴空奏, 羌 音笛自哀。” 明 李东阳 《孙司徒馈雪酒》诗:“ 晋 书光忆贫时映, 郢 曲歌传醉后声。” 清 周弘 《己未二月二日午门听宣岳州大捷遇雪恭纪》诗:“朱鷺鐃歌翻 郢 曲,玉龙银甲洒春城。”
词语解释:郢客  拼音:yǐng kè
(1).指歌手、诗人。 唐 姚合 《咏雪》:“飞随 郢 客歌声远,散逐宫娥舞袖迴。” 明 李东阳 《寿祭酒罗先生七十次所寄韵》之二:“ 郢 客高词渐寡和, 杜陵 新赠怯轻为。”亦特指诗人 屈原 。 清 赵与楩 《九日杂咏》:“寒食弔 之推 ,端阳悲 郢 客。”
(2).借指格调高雅的乐曲或诗文。 宋 刘克庄 《最高楼·再题周登乐府》词:“八音相应谐韶乐,一声未了落梁尘。笑而今,轻 郢 客,重《巴人》。”
词语解释:郢曲  拼音:yǐng qǔ
战国 楚 宋玉 《对楚王问》:“客有歌于 郢中 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徵,而和者数人而已。”后以“郢曲”泛指乐曲。 南朝 宋 鲍照 《翫月城西门廨中》诗:“ 蜀 琴抽《白雪》, 郢 曲发《阳春》。” 唐 元稹 《赋得春雪映早梅》诗:“ 郢 曲琴空奏, 羌 音笛自哀。” 明 李东阳 《孙司徒馈雪酒》诗:“ 晋 书光忆贫时映, 郢 曲歌传醉后声。” 清 周弘 《己未二月二日午门听宣岳州大捷遇雪恭纪》诗:“朱鷺鐃歌翻 郢 曲,玉龙银甲洒春城。”
词语解释:郢歌  拼音:yǐng gē
指高雅的诗文。 唐 许浑 《酬杜补阙初春雨中舟次横江喜裴郎中相迎见寄》诗:“ 郢 歌莫问青山吏,鱼在深池鸟在笼。” 元 揭傒斯 《病中初度次韵奉酬并呈诸君子》:“ 郢 歌追《白雪》, 汉 赋愜《长杨》。” 清 潘其灿 《癸卯岁暮感怀》诗:“ 郢 歌《白雪》谁怜寡, 蜀 道青天始信难。”
词语解释:郢声  拼音:yǐng shēng
对他人诗文的美称。 唐 皎然 《杼山禅居寄赠东溪吴处士冯》诗:“身当 青山 秀,文体多 郢 声。”
词语解释:郢词  拼音:yǐng cí
见“ 郢中词 ”。
词语解释:郢中词  拼音:yǐng zhōng cí
美称他人的辞章。 唐 张九龄 《酬王六寒朝见贻》诗:“渔为江上曲,雪作 郢中 词。” 宋 谢薖 《浣溪沙·陈虚中席上和李商老雪》词:“赋丽谁为 梁 苑 客,调高难和 郢中 词。” 明 高启 《与诸公饮绿茗园》诗:“诗流 洛下 咏,歌艷 郢中 词。”亦作“ 郢词 ”。 唐 方干 《叙雪献员外》诗:“ 谢 守来吟才更逸, 郢 词先至彩毫端。”
词语解释:郢雪  拼音:yǐng xuě
见“ 郢中白雪 ”。
词语解释:郢中白雪  拼音:yǐng zhōng bái xuě
典出 战国 楚 宋玉 《答楚王问》:“客有歌於 郢中 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后以“郢中白雪”指高雅的乐曲或诗文。 唐 李白 《白紵辞》之二:“垂罗舞縠扬哀音, 郢中 《白雪》且莫吟。” 清 邵岷 《长歌留别江汉诸同学》:“ 郢中 《白雪》和者寡,我胡为是栖栖者?”亦省作“ 郢中雪 ”、“ 郢雪 ”。 唐 鲍溶 《送僧东游》诗:“独唱 郢中 《雪》,还游天际霞。” 唐 李咸用 《送人》诗:“有客为儒二十霜,酣歌 郢 《雪》时飘扬。” 宋 邓剡 《烛影摇红·雪楼得次子行台时治金陵》词:“ 郢 《雪》歌高,天教鹤子参鸣和。” 明 杨慎 《立春咏瓶梅》:“情惹 阳 云梦,歌成 郢 《雪》才。”
词语解释:阳春  拼音:yáng chūn
(1).春天;温暖的春天。《管子·地数》:“君伐菹薪,煮 泲水 为盐,正而积之三万钟,至阳春,请籍於时。” 唐 酒肆布衣 《醉吟》:“阳春时节天气和,万物芳盛人如何。”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媚座》:“朝罢袖香微,换了轻裘朱履;阳春十月,梅花早破红蕊。” 徐迟 《我们工地的农场》:“秋天的阳光,胜似阳春。”
(2).比喻德政。 南朝 梁 沉约 《梁鼓吹曲·昏主恣淫慝》:“悠悠亿万姓,於此覩阳春。”
(3).比喻恩泽。 唐 欧阳詹 《上郑相公书》:“上天至仁之膏泽,厚地无私之阳春。”
(4).比喻温柔淫靡。《警世通言·王娇鸾百年长恨》:“叮嚀此去 姑苏城 ,花街莫听阳春声。”
(5).古歌曲名。是一种比较高雅难学的曲子。 汉 李固 《致黄琼书》:“嶢嶢者易缺,皦皦者易污。《阳春》之曲,和者必寡。”后用以泛指高雅的曲调。 南朝 宋 鲍照 《翫月城西门廨中》诗:“ 蜀 琴抽《白雪》, 郢 曲发《阳春》。” 唐 白居易 《张十八员外以新诗二十五首见寄因题卷后》诗:“《阳春》曲调高难和,淡水交情老始知。” 明 许潮 《写风情》:“我安排彩袖,慇懃捧玉髓。轻盈舞羽衣,务教他锦囊倾出阳春句。”参见“ 阳春白雪 ”。
词语解释:阳春白雪  拼音:yáng chūn bái xuě
(1). 战国 时 楚国 的高雅歌曲名。《文选·宋玉〈对楚王问〉》:“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而已。” 李周翰 注:“《阳春》《白雪》,高曲名也。”后因用以泛指高雅的曲子。 唐 薛用弱 《集异记·王之涣》:“ 之涣 自以得名已久,因谓诸人曰:‘此辈皆潦倒乐官,所唱皆《巴人》《下里》之词耳,岂《阳春》《白雪》之曲,俗物敢近哉?’”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弹丝》:“那些个《阳春》《白雪》调偏高,赋写 甄 神醉里邀,风流难遇 五陵 豪。”
(2).喻指高深典雅、不够通俗易懂的文艺作品。 毛泽东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结论二:“现在是‘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统一的问题,是提高和普及统一的问题。”《当代》1981年第3期:“况且‘传统风格’完全可以写出堪称阳春白雪的作品。”
词语解释:雪唱  拼音:xuě chàng
语本 战国 楚 宋玉 《对楚王问》:“客有歌於 郢 中者……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而已。”后用“雪唱”指高雅的歌声。 唐 孟郊 《送崔爽之湖南》诗:“雪唱与谁和,俗情多不通。” 唐 崔轩 《和主司王起》:“共仰莲峰听雪唱,欲賡仙曲意怔营。” 五代 齐己 《谢孙郎中寄示》诗:“久伤琴丧人亡后,忽有云和雪唱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