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解释:三德 拼音:sān dé
(1).三种品德。随文而异。《书·洪范》:“三德,一曰正直,二曰刚克,三曰柔克。” 孔颖达 疏:“此三德者,人君之德,张弛有三也。一曰正直,言能正人之曲使直;二曰刚克,言刚强而能立事;三曰柔克,言和柔而能治。”《周礼·地官·师氏》:“以三德教国子,一曰至德,以为道本;二曰敏德,以为行本;三曰孝德,以知逆恶。”《国语·晋语四》:“ 晋 公子善人也,而 卫 亲也,君不礼焉,弃三德矣。” 韦昭 注:“三德,谓礼宾、亲亲、善善也。” 宋 秦观 《辩士》:“所谓辩士者,必以其具三德,明五机而利口者不与焉。盖上知道德性命之原,下达礼义形器之变,旁通幽明时物之所宜者,识也。窘之而益出,费之而益新,掩之以卒而不乱,压之以重而不慑者,才也。经、传、子、史、天星、地志、医方、卜筮、百家之书,无所不涉而能谨守其宗者,学也。夫是之谓三德。”
(2).即三老。《大戴礼记·曾子本孝》:“任善不敢臣三德。” 卢辩 注:“三德,三老也。”
(3).指狐的三种特性。 唐 白行简 《狐死正丘首赋》:“寧九尾之足尚,实三德而可钦。”词语解释:玉振金声 拼音:yù zhèn jīn shēng
喻文章道德之盛。 唐 杨炯 《从弟去溢墓志铭》:“莫不玉振金声,笔有餘力。” 宋 高观国 《水龙吟·为放翁寿》词:“玉振金声,水增川涌,德兼才贵。”参见“ 金声玉振 ”。
词语解释:金声玉振 拼音:jīn shēng yù zhèn
(1).谓以钟发声,以磬收韵,奏乐从始至终。语出《孟子·万章下》:“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始条理者,智之事也;终条理者,圣之事也。” 清 李渔 《闲情偶寄·演习·授曲》:“丝竹肉三音,向皆孤行独立,未有合用之者。合之自近年始,三籟齐鸣,天人合一,亦金声玉振之遗意也。”
(2).比喻声名昭著远扬。 汉 荀悦 《汉纪·武帝纪五》:“唯天子建中和之极,兼总条贯,金声玉振。” 唐 李德裕 《仁圣文武至神大孝皇帝真容赞》:“政建中和,金声玉振。”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英杰归真》:“金声玉振,天理无不畅之机。”
(3).比喻音韵响亮、和谐。 宋 黄庭坚 《题子瞻书诗后》:“诗就金声玉振,书成蠆尾银钩。” 明 谢榛 《四溟诗话》卷一:“诵之行云流水,听之金声玉振,观之明霞散綺,讲之独茧抽丝。此诗家四关。” 老舍 《赵子曰》第一:“不用说对朋友们虚恭有礼,就是对仆役们也轻易不说一个脏字;除了有时候茶泡的太淡,酒热的过火,才金声玉振的赞美仆役们几声:‘混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