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词: 共11084个典故

典故草堂


《旧唐书》卷一百六十六〈白居易列传〉~4345~
居易儒学之外,尤通释典,常以忘怀处顺为事,都不以迁谪介意。在湓城,立隐舍于庐山遗爱寺尝与人书言之曰:「予去年秋始游庐山,到东西二林间香炉峰下,见云木泉石,胜绝第一。爱不能舍,因立草堂。前有乔松十数株,修竹千余竿,青萝为墙援,白石为桥道,流水周于舍下,飞泉落于檐间,红榴白莲,罗生池砌。」居易与凑、满、朗、晦四禅师,追永、远、宗、雷之迹,为人外之交。每相携游咏,跻危登险,极林泉之幽邃。至于翛然顺适之际,几欲忘其形骸。或经时不归,或踰月而返,郡守以朝贵遇之,不之责。

《全唐文》卷六百七十六〈白居易二十一·草堂记〉~6900~
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

词语解释:草堂  拼音:cǎo táng
茅草盖的堂屋。旧时文人常以“草堂”名其所居,以标风操之高雅。 南朝 齐 孔稚珪 《北山移文》:“ 钟山 之英,草堂之灵,驰烟驛路,勒移山庭。” 唐 杜甫 《狂夫》诗:“ 万里桥 西一草堂, 百花潭 水即沧浪。”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一:“ 杜少陵 在 成都 有两草堂,一在 万里桥 之西,一在 浣花 ,皆见於诗中。” 清 纳兰性德 《寄梁汾并葺茅屋以招之》诗:“聚首羡麋鹿,为君搆草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