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解释:焚林 拼音:fén lín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晋侯 赏从亡者, 介之推 不言禄,禄亦弗及……遂隐而死。”谓 介之推 从 晋文公 流亡,割股食 公 ,有功而不受祲,隐入 绵山 ,后 晋文公 焚烧树林逼迫,仍不出,抱树焚死。后以“焚林”为求取贤士的典故。《周书·苏亮等传论》:“既焚林而访 阮 ,亦牓道以求 孙 ,可谓野无遗才,朝多君子。” 唐 韦蟾 《上元》诗之三:“熏穴应无取,焚林固有求。” 唐 吴仁璧 《投谢钱武肃》诗:“累重虽然容食椹,力微无计报焚林。”词语解释:腐草 拼音:fǔ cǎo
(1).腐败的草。《逸周书·时训》:“大暑之日,腐草化为萤。” 唐 李商隐 《隋宫》诗:“於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一一二:“七里虹桥腐草腥,歌鐘词赋两漂零。” 鲁迅 《三闲集·〈近代世界短篇小说集〉小引》:“但也有一点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做会朽的腐草的近于不坏的意思。”
(2).喻卑微。 唐 欧阳詹 《元日陪早朝》诗:“江皋腐草今何幸,亦与恒星拱北辰。”词语解释:高阳酒徒 拼音:gāo yáng jiǔ tú
《史记·郦生陆贾列传》:“初, 沛公 引兵过 陈留 , 酈生 踵军门上謁……使者出谢曰:‘ 沛公 敬谢先生,方以天下为事,未暇见儒人也。’ 酈生 瞋目案剑叱使者曰:‘走!復入言 沛公 ,吾 高阳 酒徒也,非儒人也。’”后用以指嗜酒而放荡不羁的人。 唐 李白 《梁甫吟》:“君不见 高阳 酒徒起草中,长揖 山 东隆準公。” 明 李贽 《复麻城人书》:“今之好饮者,动以 高阳 酒徒自拟。” 郭沫若 《洪波曲》第十六章四:“ 经天 夫人的烹调很拿手,碰着我们这四大家族,都是饕餮大家而兼 高阳 酒徒,那就相得益彰了。”词语解释:高阳徒 拼音:gāo yáng tú
即 高阳 酒徒。 唐 杜牧 《张好好诗》:“尔来未几岁,散尽 高阳 徒。” 宋 范仲淹 《三醉石》诗:“巍巍八仙坛,上有三醉石。怜此 高阳 徒,如乐 华胥 域。” 清 孙枝蔚 《上巳日同于皇宾登见山楼》诗:“自笑 高阳 徒,醉中白髮新。”参见“高阳酒徒”。
词语解释:高阳酒徒 拼音:gāo yáng jiǔ tú
《史记·郦生陆贾列传》:“初, 沛公 引兵过 陈留 , 酈生 踵军门上謁……使者出谢曰:‘ 沛公 敬谢先生,方以天下为事,未暇见儒人也。’ 酈生 瞋目案剑叱使者曰:‘走!復入言 沛公 ,吾 高阳 酒徒也,非儒人也。’”后用以指嗜酒而放荡不羁的人。 唐 李白 《梁甫吟》:“君不见 高阳 酒徒起草中,长揖 山 东隆準公。” 明 李贽 《复麻城人书》:“今之好饮者,动以 高阳 酒徒自拟。” 郭沫若 《洪波曲》第十六章四:“ 经天 夫人的烹调很拿手,碰着我们这四大家族,都是饕餮大家而兼 高阳 酒徒,那就相得益彰了。”词语解释:歌裤 拼音:gē kù
《后汉书·廉范传》载: 廉范 字 叔度 ,为 蜀郡 太守时,“ 成都 民物丰盛,邑宇逼侧,旧制禁民夜作,以防火灾,而更相隐蔽,烧者日属。 范 乃毁削先令,但严使储水而已。百姓为便,乃歌之曰:‘ 廉叔度 ,来何暮?不禁火,民安作。平生无襦今五袴。’”后遂以“歌袴”为歌颂官吏德政之典。 宋 梅尧臣 《送阎中孚郎中知磁州》诗:“持麾邦寄重,歌袴民欣早。”词语解释:股肱 拼音:gǔ gōng
(1).大腿和胳膊。《书·说命下》:“股肱惟人,良臣惟圣。” 孔 传:“手足具乃成人,有良臣乃成圣。” 汉 刘向 《说苑·君道》:“ 楚国 之有不穀也,由身之有匈脇也;其有令尹司马也,由身之有股肱也。”《水浒传》第二十回:“自此 梁山泊 十一位头领聚义,真乃是交情浑似股肱,义气如同骨肉。”
(2).比喻左右辅佐之臣。《书·益稷》:“臣作朕股肱耳目。”《汉书·苏武传》:“上思股肱之美,乃图画其人於 麒麟阁 ,法其形貌,署其官爵姓名。” 元 雅琥 《上执政四十韵》:“济为舟楫重,任託股肱亲。” 孙中山 《上李鸿章书》:“夫以中堂之勛名功业,任寄股肱,而又和易同众,行之尚如此其艰,其他可知矣!”
(3).辅佐;捍卫。《左传·僖公二十六年》:“昔 周公 、 大公 股肱 周 室,夹辅 成王 。”《汉书·路温舒传》:“故大将军受命 武帝 ,股肱 汉国 。” 唐 韩愈 《贺徐州张仆射白兔书》:“伏惟閤下,股肱帝室,藩垣天下。” 太平天囯 洪秀全 《封干王诏》:“胞靖共尔位,世世股肱天朝也。”
(4).指拱卫首都或某一中心城市、与之有密切关系的地方。《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中牟 ,三国之股肱, 邯郸 之肩髀。” 唐 李德裕 《〈唐故开府仪同三司致仕上柱国扶风马公神道碑铭〉序》:“旋以股肱近地, 河 关 要津,爰輟信臣,再监戎旅。”《英烈传》第二十回:“今 常州府 及 宜兴 、 广德 、 寧国 、 镇江 等处,正是 金陵 股肱,若不即取,诚为手足之患。” 清 叶士宽 《上党》诗:“三辅真肩脊, 河东 旧股肱。”词语解释:黄金印 拼音:huáng jīn yìn
黄金制作的印章。古时公侯将相所佩。《史记·五宗世家论》:“ 高祖 时诸侯皆赋,得自除内史以下, 汉 独为置丞相,黄金印。” 唐 李白 《别内赴徵》诗之二:“归时儻佩黄金印,莫见 苏秦 不下机。” 明 吴昜 《威宁伯王襄敏公越》诗:“惨淡黄金印,零落白羽扇。” 郭沫若 《前茅·哀时古调》:“羡煞人,黄金印,顺口说合纵,横目说连衡。”词语解释:介推 拼音:jiè tuī
见“ 介之推 ”。
词语解释:介之推 拼音:jiè zhī tuī
(1).亦称“ 介子推 ”。 春秋 晋 人。从 晋 公子 重耳 ( 文公 )出亡。历经各国,凡十九年。 文公 还国为君,赏从亡者, 介之推 不言禄,禄亦不及。与母隐于 绵山 而终。《庄子·盗跖》:“ 介子推 至忠也。”《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晋侯 赏从亡者, 介之推 不言禄,禄亦弗及。” 明 胡侍 《真珠船》卷七:“古人名字,人少知者…… 介之推 姓 王 ,名 光 。” 明 张萱 《疑耀》卷二:“ 介之推 、 烛之武 , 介 与 烛 皆地名,非姓也。二人贤者,为国人所取信,故特标其地以异於众耳。”亦省称“ 介推 ”。 汉 王符 《潜夫论·遏利》:“ 白驹 、 介推 遯逃於山谷。” 唐 李涉 《长安闷作》诗:“每日除书空满纸,不曾闻有 介推 名。” 郁达夫 《初秋杂感》诗之二:“ 介推 辞禄人争说, 韩信 称王事岂真?”
(2). 春秋 时人。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介推》:“《说苑》, 介子推 十五为 荆 相,堂下有二十五进士,堂上有二十五老人,是又一 介子推 也。”词语解释:介子 拼音:jiè zǐ
(1).古代宗法,长子为宗子,宗子为士,庶子为大夫,祭於家庙,庶子则称介子。介,副。以示不敢僭越宗子。《礼记·曾子问》:“孝子某,使介子某,执其常事。” 孔颖达 疏:“介子,某介子,谓庶子为大夫者。介,副也,某,是庶子名也。”
(2).指庶子有官爵者。 宋 王安石 《谢葛源郎中启》:“追讲前人之欢,坐忘介子之丑。” 明 宋濂 《瞿孝子传》:“孝子年且耄,见介子 庄 宦学有立, 洪武 初,擢礼部员外郎,喜动颜色。”
(3). 春秋 晋 介子推 。《淮南子·说山训》:“ 介子 歌龙蛇,而 文君 垂泣。” 唐 郭郧 《寒食寄李补阙》诗:“ 介子 终知禄不及,王孙谁肯一相怜。”
(4).指 傅介子 。 西汉 时出使 西域 的使者。《旧唐书·西戎传论》:“西方之国,绵亘山川,自 张騫 奉使已来, 介子 立功之后,通於中国者多矣。” 清 黄鷟来 《咏史》诗之一:“ 介子 一书生, 楼兰 立奇功。”
(5).物理名词。质量介于电子和质子之间的基本粒子的总称。它们都不能稳定存在,能用来轰击原子核,引起核反应。词语解释:裤襦 拼音:kù rú
(1).《后汉书·廉范传》:“迁 蜀郡 太守……百姓为便,乃歌之曰:‘ 廉叔度 ,来何暮,不禁火,民安作,平生无襦今五袴。’”后遂以“袴襦”指地方官吏的善政。 唐 黄滔 《泉州开元寺佛殿碑记》:“初,僕射 太原公 ,以 子房 之帷幄布 泉 城,以 叔度 之袴襦纊 泉 民,而谓 竺 乾 之道与 尼聃 鼎。” 宋 苏轼 《庆源宣义王丈求红带》诗:“今年蚕市数州禁,中有遗民怀袴襦。” 清 赵翼 《偕孙渊如汪春田两观察游牛首山》诗:“岂有袴襦留 叔度 ,空传尸祝到 庚桑 。”
(2).衣裤。 宋 陆游 《贫甚戏作绝句》:“数种袴襦秋未赎,羡他邻巷捣衣声。” 宋 洪迈 《夷坚甲志·叶若谷》:“方初见时,著粉青衫,水红袴襦,既久未尝易衣,然常如新。”词语解释:裤襦歌 拼音:kù rú gē
对地方官吏善政的称颂。 宋 杨万里 《辛卯五月送邱宗卿太傅出守秀州》诗:“身达当难免,能称未要多。但无田里嘆,不必袴襦歌。” 宋 王禹偁 《戏题二章述滁州官况寄翰林旧同院》诗之一:“小郡既无衣袄使,丰年兼有袴襦歌。”参见“ 袴襦 ”。
词语解释:裤襦 拼音:kù rú
(1).《后汉书·廉范传》:“迁 蜀郡 太守……百姓为便,乃歌之曰:‘ 廉叔度 ,来何暮,不禁火,民安作,平生无襦今五袴。’”后遂以“袴襦”指地方官吏的善政。 唐 黄滔 《泉州开元寺佛殿碑记》:“初,僕射 太原公 ,以 子房 之帷幄布 泉 城,以 叔度 之袴襦纊 泉 民,而谓 竺 乾 之道与 尼聃 鼎。” 宋 苏轼 《庆源宣义王丈求红带》诗:“今年蚕市数州禁,中有遗民怀袴襦。” 清 赵翼 《偕孙渊如汪春田两观察游牛首山》诗:“岂有袴襦留 叔度 ,空传尸祝到 庚桑 。”
(2).衣裤。 宋 陆游 《贫甚戏作绝句》:“数种袴襦秋未赎,羡他邻巷捣衣声。” 宋 洪迈 《夷坚甲志·叶若谷》:“方初见时,著粉青衫,水红袴襦,既久未尝易衣,然常如新。”词语解释:来何暮 拼音:lái hé mù
本为 东汉 蜀郡 百姓对太守 廉范 的颂辞,后用为赞扬地方官德政之典。 唐 韩愈 《题合江亭寄刺使邹君》诗:“老郎来何暮,高唱久乃和。”详“ 来暮 ”。
词语解释:来暮 拼音:lái mù
《后汉书·廉范传》:“ 成都 民物丰盛,邑宇逼侧,旧制禁民夜作,以防火灾,而更相隐蔽,烧者日属。 范 乃毁削先令,但严使储水而已。百姓为便,乃歌之曰:‘ 廉叔度 ,来何暮?不禁火,民安作。平生无襦今五袴。’” 叔度 , 廉范 字。后遂以“来暮”为称颂地方官德政之辞。 唐 王勃 《上绛州上官司马书》:“藩维克振,既参来暮之歌;邦国不空,自有康沂之相。” 宋 柳永 《永遇乐》词:“拥朱旛,喜色欢声,处处竞歌来暮。” 何启 胡礼垣 《曾论书復》:“《卿云》之歌,金天之颂,来暮之嘆,去思之碑,无当亦无谓也。”词语解释:廉公裤 拼音:lián gōng kù
见“ 廉袴 ”。
词语解释:廉裤 拼音:lián kù
据《后汉书·廉范传》载, 廉范 ,字 叔度 , 建初 中为 蜀郡 太守,废除禁止百姓点灯夜作的旧制。百姓称便,作《五袴歌》以颂其功德。后遂以“廉袴”作为民众称颂地方官吏施行善政之词。 唐 李商隐 《为裴懿无私祭薛郎中衮文》:“ 汉 滎 出牧, 晋 议州兵, 廉 袴歌送, 刘 钱 赠行。”亦作“ 廉公袴 ”。 清 赵翼 《前守韦缘事罢官诗以送别》:“民犹争诵 廉公 袴,我敢相矜 范叔 袍。”参见“ 五絝 ”。词语解释:六印 拼音:liù yìn
(1).谓六国相印。《史记·苏秦列传》:“且使我有 雒阳 负郭田二顷,吾岂能佩六国相印乎!”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论说》:“六印磊落以佩,五都隐賑而封。” 唐 李白 《魏郡别苏明府因北游》诗:“ 洛阳 苏季子 ,剑戟森词锋。六印虽未佩,轩车若飞龙。” 金 元好问 《天门引》:“丈夫何意作 苏秦 ,六印才堪警儿女。”
(2).六将军印。《史记·封禅书》:“是时上方忧 河 决,而黄金不就,乃拜 大 ( 欒大 )为五利将军。居月餘,得四印,佩天士将军、地士将军、大通将军印…… 大 见数月,佩六印,贵震天下。” 司马贞 索隐:“谓五利将军、天士将军、地士将军、大通将军为四也。更加乐通侯及天道将军印,为六印也。”
(3). 唐 时官马身上的六种印记。 唐 杜甫 《瘦马行》:“细看六印带官字,众道三军遗路旁。” 明 胡震亨 《唐音癸籤·诂笺二》:“ 杜 《瘦马行》:‘细看六印带官字。’考《唐六典》:凡在牧马,以小官字印印右膊,以年辰印印右髀,以监名印印尾侧。二岁以飞字印印左髀膊。细马次马以龙形印印项左。送尚乘者,印三花及飞字印,外又有风字印。官马赐人者,以赐字印。配诸军及充传送驛者,以出字印。印凡八,此云六印,意赐、配者不在数耳。”词语解释:襦裤 拼音:rú kù
(1).短衣与裤。亦泛指衣服。《礼记·内则》:“十年,出就外傅,居宿於外,学书记,衣不帛襦袴。”《吕氏春秋·离谓》:“ 子产 治 郑 , 邓析 务难之,与民之有狱者约,大狱一衣,小狱襦袴。”《南史·儒林传·贺德基》:“ 德基 少游学都下,积年不归,衣资罄乏,又耻服故弊,盛冬止衣裌襦袴。” 清 唐孙华 《大雨叹》诗之二:“篋中无襦袴,堂上鸣笙竽。”
(2).见“ 襦袴歌 ”。
词语解释:襦裤歌 拼音:rú kù gē
东汉 廉范 为 蜀郡 太守,政治清明,百姓富庶,时人作歌颂扬之:“ 廉叔度 ,来何暮?不禁火,民安作。平生无襦,今五袴。”后遂用“襦袴歌”作为对官吏惠民德政的称颂。 唐 张玄晏 《授李思敬武军李继颜保大军节度使制》:“不乏循良之称,亟彰持重之名,继成襦袴之歌,显著山河之誓。”亦省作“ 襦袴 ”。 唐 白居易 《醉后狂言酬赠萧殷二协律》诗:“宾客不见綈袍惠,黎庶未霑襦袴恩。” 宋 司马光 《送峡州陈廉秘丞》诗之二:“襦袴嗟来暮,簪绅惜外迁。”词语解释:三杰 拼音:sān jié
(1).三位杰出的人物。指 汉 代的 张良 、 韩信 、 萧何 。《三国志·吴志·步骘传》:“近 汉高祖 擥三杰以兴帝业, 西楚 失雄俊以丧成功。” 宋 陈善 《扪虱新话·汉高祖项羽机会得失》:“ 汉高帝 尝与诸将论 汉 所以得天下,与 项羽 所以失天下,帝自谓能用三杰,而 项羽 不能用 范增 ,故得失异。” 郑观应 《盛世危言·学校》:“ 周 有十乱而国以兴, 汉 有三杰而基业以立。”
(2).三位杰出的人物。指 三国 蜀 的 诸葛亮 、 关羽 、 张飞 。《三国志·蜀志·先主传》“进围 成都 数十日, 璋 出降” 裴松之 注引《傅子》:“ 刘备 宽仁有度,能得人死力。 诸葛亮 达治知变,正而有谋,而为之相; 张飞 、 关羽 勇而有义,皆万人敌,而为之将,此三人者,皆人杰也。以 备 之略,三杰佐之,何为不济也。”
(3).三位杰出的人物。指 唐 代的 宋璟 、 张说 、 源乾曜 。《新唐书·宋璟传》:“十七年,为尚书右丞相,而 张説 为左丞相, 源乾曜 为太子少傅,同日拜。有詔太官设饌,太常奏乐,会百官尚书省东堂。帝赋《三杰诗》自写以赐。”词语解释:死灰 拼音:sǐ huī
(1).火灭后的冷灰。形容消沉、失望的心情。《庄子·知北游》:“形若槁骸,心若死灰。” 唐 杜甫 《秋日荆南述怀三十韵》:“自古江湖客,冥心若死灰。” 元 吴氏 《寄外》诗:“千思万想不成诗,心如死灰自得知。”
(2).形容颜色惨白。《史记·滑稽列传》:“皆叩头,叩头且破,额血流地,色如死灰。” 唐 李白 《结客少年场行》:“ 舞阳 死灰人,安可与成功!” 明 宋濂 《太白丈人传》:“ 文中子 面如死灰。” 王愿坚 《普通劳动者·七根火柴》:“他发现那个同志的脸色好像舒展开来,眼睛里那死灰般的颜色忽然不见了,爆发着一种喜悦的光。”
(3).比喻败亡的人或事。 唐 孙樵 《刻武侯碑阴》:“ 武侯 独愤激不顾,收死灰於 蜀 ,欲嘘而再然之,艰乎为力哉!” 明 刘基 《春秋明经·吴入郢於越入吴》:“死灰燃于 会稽 ,而太子毙于 姑蔑 。”词语解释:五裤歌 拼音:wǔ kù gē
指五袴谣。 宋 苏轼 《次韵子由送陈侗知陕州》:“君独一麾去,欲賡五袴歌。” 清 赵翼 《擢授贵西兵备道纪恩述怀》诗:“长途但拟单车赴,遗爱惭无五袴歌。”词语解释:五裤讴 拼音:wǔ kù ōu
指五袴谣。 唐 罗隐 《秋日有寄姑苏曹使君》诗:“水寒不见双鱼信,风便唯闻五袴謳。”词语解释:五裤谣 拼音:wǔ kù yáo
称颂地方官吏善政的歌谣。 唐 白居易 《西楼喜雪命宴》诗:“歌乐虽盈耳,惭无五袴謡。” 明 高启 《送长洲周丞陞吴县令》诗:“寂寞 长洲 路,空闻五袴謡。”参见“ 五絝 ”。
词语解释:五绔 拼音:wǔ kù
亦作“ 五裤 ”。 《后汉书·廉范传》:“﹝ 范 ﹞ 建初 中,迁 蜀郡 太守……旧制禁民夜作,以防火灾,而更相隐蔽,烧者日属。 范 乃毁削先令,但严使储水而已。百姓为便,乃歌之曰:‘ 廉叔度 ,来何暮?不禁火,民安作。平生无襦今五絝。’”后以“五絝”作为称颂地方官吏施行善政之词。 唐 储光羲 《晚次东亭献郑州宋使君文》诗:“籍籍歌五袴,祁祁颂千箱。” 宋 辛弃疾 《水调歌头·送郑厚卿赵衡州》词:“莫信君门万里,但使民歌五袴,归詔凤凰啣。”《金瓶梅词话》第六六回:“又久仰贵任荣修德政,举民有五袴之曲,境有三留之誉。” 清 钱谦益 《户部江西清吏司员外郎廉第授奉直大夫制》:“尔之字人可以庶,尔之祥刑可以教……〈无衣〉五袴之謡岂遂逊於前烈乎?”词语解释:五裤咏 拼音:wǔ kù yǒng
指五袴谣。 宋 王禹偁 《对雪感怀呈翟使君冯中允同年》诗:“深闻五袴咏,略减贰车愁。”词语解释:昭君 拼音:zhāo jūn
汉 南郡 秭归 (今属 湖北省 )人,名 嫱 ,字 昭君 晋 避 司马昭 讳,改称为 明君 ,后人又称 明妃 。 元帝 宫人。 竟宁 元年, 匈奴 呼韩邪 单于入朝,求美人为阏氏,以结和亲,她自请嫁 匈奴 。入 匈奴 后,被称为 宁胡閼氏 。生一男。 呼韩邪 死,其前阏氏子代立, 成帝 又命她从胡俗,复为后单于的阏氏。生二女。卒葬于 匈奴 。现 内蒙古 呼和浩特市 南有 昭君 墓,世称青冢。她的故事成为后来诗词、戏曲、小说、说唱等的流行题材。参阅《汉书·元帝纪》及《匈奴传》、《后汉书·南匈奴传》。词语解释:昭君怨 拼音:zhāo jūn yuàn
(1).琴曲名。相传为 汉 王昭君 嫁于 匈奴 后所作。《乐府诗集·琴曲歌辞三·昭君怨》 郭茂倩 题解引《乐府解题》:“ 昭君 恨帝始不见遇,乃作怨思之歌。”
(2).词牌名。又名《一痕沙》、《宴西园》。 宋 张元干 有《昭君怨》词。词语解释:子推 拼音:zǐ tuī
(1). 春秋 时 晋国 人,姓 介 。也称 介之推 、 介推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晋侯 赏从亡者。 介之推 不言禄,禄亦弗及。” 杜预 注:“ 介推 , 文公 微臣。之,语助。”《庄子·盗跖》:“ 介子推 至忠也,自割其股以食 文公 , 文公 后背之, 子推 怒而去,抱木而燔死。” 成玄英 疏:“ 晋文公 , 重耳 也,遭 驪姬 之难,出奔他国,在路困乏, 推 割股肉以飴之。公后还三日,封於后者,遂忘 子推 。 子推 作《龙蛇之歌》,书其营门,怒而逃。公后慙谢,追 子推 於 介山 。 子推 隐避,公因放火烧山,庶其走出。火至, 子推 遂抱树而焚死焉。” 汉 东方朔 《七谏·怨思》:“ 子推 自割而飤君兮,德日忘而怨深。”
(2).旧俗为纪念 介子推 在寒食前一日所作枣糕名。 宋 高承 《事物纪原·舟车帷幄·子推》:“故俗,每寒食前一日,谓之‘炊熟’,则以麪为蒸饼样,团枣附之,名为‘子推’。穿以柳条,插户牖间。相缘云 介子推 逃禄, 晋文公 焚山求之, 子推 焚死, 文公 为之寒食断火,故民从此物祀之,而名‘子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