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诗词典故、词汇词牌韵典(诗韵全璧)词林正韵简繁体互转律诗校验词格校验用典分析

诗艺杂侃

作者:陈振家

上月下旬,我选择了一个题目,想在今天讲述。因为最近读了《莲山诗集》,去年又读了《潮州诗萃》,加上以前读过的《古瀛诗苑》,还有过去零星读过的潮人诗草(主要指古、近代作者的作品),故想从中选出一些佳作,来和大家分享与探讨。几天来也写了一个开头,并选了若干诗作,准备拿来讲。不过,由于昨夜写了一首诗,并由此引起很多联想,因之忽然改变主意,把今天要讲的题目定为:“诗艺杂侃”。
那么,昨夜写了一首什么诗呢?当然并没有什么值得吹的东西,也属很平常的习作,无妨先写出来让大家评一评。

赠锡铭兄

矍铄伶俜耄耋翁,澄心一颗近乎童。手持椽笔行如水,足踩单车去似风。
鹤发萧萧颜沃若,霜眉皓皓耳和聪。问渠那得葆清健,身托自然怀抱冲。

这首诗是釆用白描手法来写的,也不见得很到位。不过,在下笔及构思的过程中,却引发了很多联想。首先,在构思时,想到的是怎样去抓住被描述的对象的若干特点,而且这些特点是比较主要和突出的,同时也是鲜明的。然后再是排比与技巧的焊接。但在结句的运思中,用词方面,产生了几种选择,一时尚无法确定。我想无妨把这过程也和大家讨论一下,反正题目定为“杂侃”,那么,怎么侃都行。此地并非诗国论坛,也非艺术殿堂,无须过于严格及长篇大论,有东西拿出来啃就是。
构思完毕后,我一口气写了六句,当要收结之时,忽然脑子里跳出了朱熹先生“问渠那得清如许”的这句诗来,开始觉得,拿朱先生这现成的句子,给它另赋一种新意,借以移入此诗,似有妙不可言的效果。但当落笔后,忽然又发觉整首诗重了一个“如”字,现成的名句,当然是无法改动的,那么就只好来看看三、四句是否改得?经过衡量、推敲,却也感到难度很大,结果只好用它前面四个字,后面就把它改成“葆清健”了。未句开始是用了“平易近人怀抱冲”作句,但立即又被否定了,原因是什么呢?问题又是重字,就是这个“近”字,与第二句重。而且用了一个成语,也似乎有太图现成之嫌。又再改之为“心不奢求怀抱冲”,初时觉得尚可以,看定了,又再予否定,原因何在呢?大嫌之处是,心与怀,原是一个意思,写法欠妥。最后只好来翻工具书,本来“虛冲”与“谦冲”两个词,均是不错的用词,没奈平仄欠妥,用不得!只好再检,结果发现道家的《云笈七签》里面有个句子:“摄自然以表真抱冲”,那就找对了,于是把它化为自己的句子,算是功德圆满。
虽然把诗写成了,但却不等于好了。其实尚有一项必不可少的事要做,就是从头把它咏起来。通过咏,去发现不足的地方,特别是,看看用词用字,有何不妥之处,或是否还有更好和更加贴切的词和字必须替換、矫正、润色等。最后,确也改动了几处(当然限于自己的学力和底蕴)。第一,是把原来第一句的“瘦削伶俜”,改“瘦削”为“矍铄”。第二,把五句开头的“银发”,改为“鹤发”。第三,把六句的“寿眉皑皑耳含聪”改为“霜眉皓皓耳和聪”。
修改的道理,我想也须来侃它一下,如“瘦削”,这词,本来也无不可,形象瘦削,确乎如是,但从总体倾向来审视,因整首作品在于赞一个人,意义还不如矍铄来得积极。矍铄形容老年人精神健旺,伶俜是形容灵活利索,这样合起来更佳,更活现了他老人家的形象。银与寿,一颜色词,一形容词对起来也不工,故改为都是名词的鹤与霜。又如皑皑,当然也是形容洁白的,但多是用于形容冰雪,还不如皓皓,它多专用于毛发须眉。含聪,这个含聪早已觉得有点不大到点,但又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平声字以换之,令人有点别忸,设若将就,实有不甘之心,后来还是决定取认真对待的态度,用点功夫,再搜索一下,结果,发现了《国语》里面有一句话,叫做:“听和则聪,视正则明。”于是把它改为和聪。到了这时方算搁笔,拍板了。
大家对这个过程,恐怕也都有同样的状况与感受罢。文字这东西,特别是诗词,确实需要多推敲和反复斟酌,方能臻于完善,方能写出较好的东西来。我之所以要说出来,目的只在于告诉大家:工夫不负有心人。并希望有些同仁,多点细心与耐心,摒弃草率完事的态度,便自然会使你的诗日见完美。
前面提过,我写完这首诗之后,引起很多联想。究竟联想起些什么事来呢?说实在,作诗之人,确实居多善于形象思维,喜欢浮想联翩的,故毛泽东先生在他写的二首《送瘟神》七律诗的序言上有过“浮想联翩,夜不能寐”这样的言语。我的很多联想又是另一类的事情:我觉得一首诗要让读者读得有味,确具很多方面的因素,如描述到位,比喻恰切是其中最不能免的东西,当然这还很不够,诸如:构思巧妙,立意新奇,语言凝炼,意景宏深,神情生动,用韵得当,用词、用字精警等等。当然,如此这般,确是说来话长。我将下面举一些名家的例子来说明它。
但我写完赠锡铭兄这首诗后,突然之间,却浮现了一个叫做形象变迭的另一联想。由锡铭兄的矍铄伶俜想到了另一位比他还大了几岁的潮人,汉学大师饶宗颐老先生。这完全只是形象比较幻变出来的,简直不知其思理何在,是什么由头勾出来的。记得去年,不知在一本什么书的扉页,内中刊印了饶老先生的手书一联,联句是这样的,上联是:“喜延明月常开户”,下联是:“贪看青山懒下楼”。这对联给了我一个惊喜,我想,这对联怎么象是为我而写的呢!我对它特别产生了共鸣。因为我这里通向外庭的门户是终年开着的,虽然赏月也是人生不可少的乐事,但倒不是对明月特别的动感情,此中还有为两只小狗大开“方便”之门的原因。但不关门总是事实,而面对西湖,贪看青山也是事实。令人喜爱的是一个“懒”字,活泼泼勾划出了本人的秉性来。我这人向来是懒得可以的,非因事所系都懒得出街,即使担搁些人情世理的事,也在所不惜。故而会没来由给人一些误会,以致不止一人,以为他在什么地方和我有不对劲的事,引起误会或不快。其实那是子虛乌有的事,都是懒惹出来的祸。
这杂侃,的确也很杂,居然又侃出这些题外话来。
现在把上文续上,这付对联,真使我忽然来一个对号入座。我真想拿这付雅而不俗的联,把它书作我的门联。当时我又有另一联想,此联是饶老的雅作,抑或是另有吟主呢?最后由我的小子逸云,从网上给查了出来,原来它是宋朝大诗人刘克庄的作品,题为《答翁定被酒(为酒所醉之意)二首》其中一首中的二句。全诗是这样的:

答翁定被酒(为酒所醉之意)二首 其一

牢落祠官冷似秋,赖诗消遣一襟愁。喜延明月常开户,贪对青山懒下楼。
客诧瀑奇邀往看,僧夸寺僻约来游。何当与子分峰隐,饥嗅岩花渴饮流。

乍读之下,确是一首上上之作,真是清奇旷远,逸兴遄飞,神彩四溢,令人叹绝。造句用字毫不泛设,可圈可点,令人吟诵再四。有一天,适培忠兄到我家中来,我立即把此诗让他共同欣赏,都叹赞有加,同时也各自惭形秽,似此境界与笔力,俱叹望尘之莫能及,咸觉学海无涯,唯有苦作舟而已矣。
联想这东西就是如此神奇:由一个人而联上另一个人,又忽然想起他书写的那付对联,继而又引出一首好诗来。由此又令我感到:在诗的创作过出中,能抓住咏象的突出特徵,或特殊形态,我姑将把它称为“酷点”,然后赋以想象与妙解,所谓思出天地之外,独立万古之前,变客观自然为人化自然,化具象为意象、为情思、为意境,然后把奇气灵光运动乎其间,自然会得到情景飞动的佳作。
好的作品,多数能使人读后激动不已,上面谈到毛泽东先生,它又令我把思路再联起来。上个月在翻《毛泽东诗词全集》时,无意间又被触了一次电。当时是翻开他1909年写的一首七绝,也就是说,该诗是他十六周岁时所作的。诗的题为《咏蛙》,内容是这样:“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那个虫儿敢作声?”姑不论其韵部不对,但格律倒是对的。也许排印有误,或当日是用他的韶山口音写的,自未可知。但任何作品,不管它采用何种体裁,只要精采、生动,即使算它是四句话也罢,同样会给人以震撼。我之所以形容又被触了一次电,相对上,是因四十余年前看到他发表的《沁园春?雪》,确也曾象触电一般,被它震过一次。可见作为领袖人物,气魄确乎非同凡响,其思维与想象,就象我上面所说的:思出天地之外,独立万古之前。酷点立即被他抓住,加上奇妙的想象与淋漓的表述,从一只小小青蛙口中,居然吐出了,独霸天下,震撼乾坤的威声,难怪乎其后之有“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之句了。可证十六岁的毛泽东,那时就已经有象孟子说的“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之气慨了。
毛泽东先生在晚年还写过一首词,这首词也可以说是非常大气,它不但气象恢宏,实也是古今罕见的佳作。但这首词却比较地少被人提到,虽然是写在离他发动的“文化大革命”的前一年(1964)期间,由于当时并没有刊登,因此注意的人,也就少了。但却是境界阔大,高亢雄浑的难得作品。这首词如下:
贺新郎 咏史

人猿相揖别。
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
铜铁炉中翻火焰,为问何时猜得?
不过几千寒热。
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
流遍了,郊原血。

一篇读罢头飞雪,但记得斑斑点点,几行陈迹。
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
有多少风流人物?
盗跖庄蹻流誉后,更陈王奋起挥黄钺。
歌未竟,东方白。

我们通常会听到一句俗话,叫做:“一部廿四史,不知从何说起!”这句话是借以来形容一件事情说来话长,而且很复杂,要一下子说清楚、理明白并非易事。但对于有高度才识和敏锐的观察能力的人来说,并不困难。你看,在毛泽东来说,不但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而且几句话,就连几百万年前都涵盖进去。一揖一磨,就一笔轻轻把它勾过去了。几块石头,几千寒热,转化成几行陈迹。从石器时代到铜器时代、铁器时代就只六句,三十五个字。“人世难逢开口笑”,这一句显然是借用杜牧《九日齐山登高》那首诗中那句“尘世难逢开口笑”来的,虽换一字,实等于无换,但与杜牧原意则有别,杜牧之意,是世态炎凉,人生悲多乐少,因之于尘世间,要经常看见人们的笑容,也就少了。毛泽东先生之意是,几千年的封建史,充满了暴力相向,打倒皇帝称皇帝的激烈斗争,给人民带来了无穷灾难,流离失所,以至于,在人世间很少见到快乐。所有隆重的事情,无非是,“上疆场彼此弯弓月”,给果呢?当然是,“流遍了,郊原血。”
这一部几千年充满血腥的阶级斗争史,读后自然令人心情大大的不快,忧恨交加,感慨不断。当然使人由忧愁而白发。在这种心情的支配下,来回顾这读后的情景,确实无法再有清晰的印象,那无非是“斑斑点点,几行陈迹”了!足见作者的浓缩和归纳的能力的超迈,这就叫做大手笔。下面就是作者对这几千年的发展史的批判了。作者的观点认为,所谓三皇五帝的神圣事业,无非是些骗人的东西,蒙蔽了无数英雄志士。他认为几千年来值得人们歌颂、赞许的倒是那些造反英雄,那些敢于向残酷的统治者说“不”的人。最后收结时也写得很好,铿锵有力。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这个“歌”字是指“诗词”,就是说,我的歌声尚未停歇,东方已露出曙色了。而另一个意思,也应是作者的真正意思是,漫长的几千年历史,也不过是“谈笑一挥间”的事,从奴隶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最终取得胜利,放出万丈曙光的事,大概也象作一首诗的时间这样久,一晃而过。一个没有人剥削人的人类理想社会已经呈现在人们的面前。前途无量,“风景这边独好”。
世上确实有天才这东西的存在,象孔子说的“生而知之”的那种人,当然也不是一坠地的孩子就什么事都知,我是这样理解的,有些人,他与生俱来就在骨子里面,携带有这种优越的软件,所以他聪明过人,理解能力超乎常人。象潮州的俗话:“指门楼,就知厝角头”。
据《毛泽东诗词全集》上载,毛泽东最早的诗是1906年秋,就是十三岁时作的一首五古。可见如果没有骨子里那东西,是很难做到的。古代有神童科的考试,如果没有神童这东西,这种设立就没依据了。
说起神童,就想起我原来开始准备作这次讲述的《潮人先贤佳作》一文中选择了于明洪武期间举神童的潮阳人,名叫苏福的所写的三十首咏月诗。那才是一个十四岁的孩子啊!什么时候开始写诗,那就不清楚了。但他十四岁就离开了人世,即使算这些诗是十四岁写的,那也了不起啊!可以说,他的三十首诗中,要算佳作的,应超过半数。他的想象力,非同小可,无妨略举一些例子来大家欣赏。

咏三十夜月绝句(选十二)

气朔盈虚又一初,嫦娥底事半分无。却于无处分明有,浑似先天太极图。(初一)
三足金乌已敛形,且看兔魄一痕生。嫦娥底事梳妆懒,终夜蛾眉画不成。(初二)
日落江城半掩门,城西斜眺已黄昏。何人伸得披云手,错把青天搦一痕。(初三)
禁鼓才闻第一敲,忽看新月挂松梢,谁家宝镜新藏匣,盖小参差掩不交。(初四)
此夜弯弓不上弦,名为残月似新鲜。三更吐焰东楼上,一瓣刚分太乙莲。(廿三)
三八良宵正此天,三更残月上楼前。嫦娥已自梳妆罢,斜插银梳在鬓边。(廿四)
破镜三分去二分,看来唯有一分存,嫦娥修饰何堪比,柳叶临妆添半痕。(廿五)
四鼓敲推更已阑,腰镰谁把上东山。似弓还大梳还小,仄影依光待日盘。(廿六)
频催玉漏夜迟迟,残月弯弓上海湄。想是惜花人早起,慌忙只画半边眉。(廿七)
五鼓才终擂正哗,蛾眉初上海之涯。江州商妇知羞者,犹把琵琶半面遮。(廿八)
东海金鸡已唱酬,未看初日上东楼,浮云收尽天如水,漁父还抛钓一钩。(廿九)
才周一月匝三旬,不见清辉有半痕。娥女夜眠甘受寂,恰如陈后闭长门。(三十)

这里列举的十二首,我以为是其中最精采的部分。其余当然亦并非差到哪里去。据载他的这三十首咏月诗,在当时潮州府境内,传诵甚广,可见其不同凡响。
采用比的方法,确乎是作诗的要素之一,没有展开想象之翅膀,没有调动起形象思维的魔法,妙喻如珠,并将这妙喻的灵气化出巧妙的句,造出清奇之语,而是直竿放直水,就没得异彩纷呈。毛泽东先生那咏蛙之诗,就是先把蛙喻为虎,因虎而引出惊人的意来,这就是想象的伟大地方。当然这里面确乎存在“奇才天授”的东西,孔子云:“人一之,吾十之;人十之,吾百之。”努力也会出成果的,所谓:“功夫不负有心人”是也。
让我们共同努力吧!


2008年3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