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六鱼平声 [jū][yú,我也][动词][yú,同欤][jū][详注1][jū][jū][jū,拮据][详注2][yú][详注3][qú][详注4][xū][shū][xū,又以诸切,音余。芞藇,香草。][详注5][音如。水名,在南郡。]


注1:涂 《广韵》直鱼切《集韵》陈如切,音除。水名。与滁同。《晋书·宣帝纪》王淩诈言吴人塞涂水。涂水即滁水。
注2:沮 古水名。在今陕西省。《唐韵》《集韵》《韵会》《正韵》子余切,音苴。水名。《说文》水出汉中房陵,东入江。《水经》沮水出东汶阳郡沮阳县。 又《前汉·地理志》武都郡沮县沮水,出东狼谷。《水经注》沔水一名沮水。 又漆沮,二水名。《书·禹贡》漆沮既从。《诗·大雅》自土沮漆。《水经》漆水出扶风杜阳县俞山,东北入于渭。沮水出北地直路县北,东入于洛。《十三州志》漆沮,即洛水也。《诗·地理考》段氏曰:漆沮有二,皆出雍州,东入于渭,特有上流下流之别。诗漆沮入于渭之上流。书漆沮入于渭之下流。 又《水经注》肥如县,故肥子国,有大沮水,小沮水。 又沮中,地名。亦作柤。《吴志》赤乌四年,诸葛瑾取柤中。 又《广韵》侧鱼切《集韵》臻鱼切,音菹。姓也。黄帝史官沮诵,三国沮授。
注3:屠 《广韵》直鱼切《集韵》《韵会》音除。休屠,匈奴王号。休音朽。
注4:衙 音鱼。衙衙,行貌。《宋玉·九辨》导飞廉之衙衙。
注5:鐻 音渠。《集韵》金银器名。《山海经》青要之山,䰠武罗司之,穿耳以鐻。《郭璞曰》鐻,金银器名。《后汉·张奂传》遗金鐻八枚。《注》鐻,音渠。食器名。未详形制。《左思·魏都赋》鐻耳之杰。
现代汉语字典本字分属于多个韵部:
 韵 平声
 韵 平声 地方古音,读同之。

拼音:shū 繁体或异体字:鱼韵,另见

書 shū
〈动〉
  • (形声。从聿,者声。聿(yù),即笔。隶书省“者”成“曰”。《说文》:“书,箸也。”箸(著)即显明。合起来表示用笔使文字显明,“者、箸”音近,故“者”有表意作用。本义:书写,记录,记载)
  • 同本义
  • 書,著也。——《说文》。按说文序云:“著于竹帛谓之书。”
  • 五曰六书。——《周礼·保氏》
  • 作书。上古以刀录于竹若木,中古以漆画于帛,后世以墨写于纸。——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 易之以书契。——《易·系辞》
  • 书者,以笔画记之辞。——《尚书序》疏
  • 子张书诸绅。——《论语·卫灵公》
  •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史记·陈涉世家》
  • 大书一“屈”字,以两竿夹揭之,走诉行御史台。——·高启《书博鸡者事》
  • 众言同,于是乎书。——方苞《狱中杂记》
  • 又如:书候(写信问候);书孽(记载罪恶);书记手(担任抄写文书等的书吏);书画卯酉(上下班);书文(撰文并书写);书抄(指手抄本);书具(书写工具,文具);书券(书写契约);书砚(砚台);书狱(书写狱词);书命(书写诏书、命令);书格(一种文具,书写时用以支臂,使腕压着纸,以防墨污);书帖(书写简贴)
  • 今大将军问事,但令我书可邪?——《资治通鉴》。胡三省注:“书可,画可也。”
〈名〉
  • 书籍,装订成册的著作
  • 书,凡载籍谓之书。——《正字通》
  • 申子韩子皆著书。——《史记·韩非列传》
  • 何必读书,然后为学?——《论语·先进》
  • 书者,五经六籍总名也。——《史记·礼书》李隐
  • 黄生允修借书。随园主人授之书而告之曰。——·袁枚《黄生借书说》
  •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 又如:史书(历史书);图书(图和书。泛指书籍);书客(卖书籍、文具的商贩);书香之族(世代读书的家庭);书香一脉(知书达理的家风);书包翻身(指穷读书人发迹);书谜儿(将书中的话作成的谜语);书帕(礼金。明代官场习惯用书籍、手帕作礼物,称书帕);书剑(书和剑。古代文人随身携带之物。后亦指文人生涯);书笈(小书箱);书仪(托名买书而馈赠的礼金);书腐(蛀书虫。喻指迂腐的文人);书心儿(一部书中最精采的章节);书劫(书籍的劫难);书会(宋元时戏曲作者、说话人共同组织的社团);书呆(只知啃书本的人);书城(书籍环列如城,言其多);书脑(书籍装订时打眼穿线的部分);书阁(收藏书籍的地方);书录(图书目录);书囊(盛书籍的袋子)
  • 信件,信函
  •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杜甫《石壕吏》
  • 诸人徒见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恐慑,不复料其虚实,便开此议,甚无谓也。——《资治通鉴》
  • 又如:书介(传达书信的使人);书尾(书信、信函的末尾);书呈(亦作“书程”。给上司或长辈写的信,信函);书字(书信);书办(管办文书的官吏);书启师爷(管文书的幕友);书役(管理文书的小吏);书尺(尺牍,书信);书素(书信);书筒(古代盛书信的筒。亦指书信);书题(指书信);书缄(书信)
  • 奏章;文书,文件
  • 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战国策·齐策》
  • 先生有所陈奏,则著之于所进呈书之中而已。——·梁启超《谭嗣同传》
  •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乐府诗集·木兰诗》
  • 又如:证书;保证书;说明书;书可(批阅公文,书字认可);书禀(文书);书文(文书);书府(收藏文书图籍的府库);书佐(主办文书的佐吏);书办(管办文书的属吏)
  • 字体,字形 。如:书空(用手指在空中虚划字形)
  • 书法
  • 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 学书费纸,犹胜饮酒费钱。——欧阳修《学书费纸》
  • 又如:楷书;隶书;书判(判别书法与文章的优劣);书圣(指造诣最高的书法家);书意(书法的神髓);书品(评论书法优劣的书;书法的风格造诣);书格(书法的风格)
  • 《尚书》的简称
  • 《书》不云乎?“好问则裕。”——·刘开《问说》
  • 《书》曰:“满招损,谦得益。”——·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 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 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归有光《项脊轩志》
  • 文字
  • 怀中一方板,板上数行书。——李贺《感讽》
  • 又如:书理(即文理。文辞之义理与脉络);书士(从事文字、文书工作的人员);书轨(指国中所用文字与车轨);书计(文字与筹算)
  • 指“六书”,即中国古代分析文字的理论
  • 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学书计。——《礼记》。孙希旦集解:书、计,即六艺中六书、九数之学也。
  • 古代皇帝的诏书
  • 今以一郡一国之众,对无应书者,是王道往往而绝也。——《汉书》
  • 说书,曲艺的一种 。如:书寓;听书
  • 文体名,先秦时“书”为书信的总名 ,臣下向国君进言陈词,亲朋之间来往的信件,都称为“书”。如:《乐毅报燕惠王书》、《谏逐客书》、《报刘一丈书》、《与朱元思书》、《与妻书》
康熙字典

  • 《廣韻》傷魚切《集韻》《韻會》《正韻》商居切,𠀤音舒。 (鱼韵)
  • 《說文》作𦘠,著也。从聿从者。隷省作書。《易·繫辭》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註》書契,所以決斷萬事也。《周禮·地官·大司徒》六藝:禮、樂、射、御、書、數。《註》書,六書之品。又《地官·保氏》乃敎之六藝,五曰六書。《註》六書:象形、會意、轉注、處事、假借、諧聲。《許愼·說文序》黃帝之史倉頡初造書契,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卽謂之字。著於竹帛謂之書。書者,如也。
  • 又書有六體。《前漢·藝文志》六體者,古文、奇字、篆書、隷書、繆篆、蟲書。又《說文》書有八體: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蟲書,五曰摹印,六曰署書,七曰殳書,八曰隷書。
  • 又《尙書序疏》諸經史因物立名,物有本形,形從事著,聖賢闡敎,事顯於言,言愜羣心,書而示法,旣書有法,因號曰書。故百氏六經總曰書也。《史記·禮書註》書者,五經六籍總名也。《釋名》書,庶也。紀庶物也。
  • 又《詩·小雅》畏此𥳑書。《傳》𥳑書,戒命也。《疏》古者無紙,有事書之於𥳑,故曰𥳑書。又《周禮·天官·司書註》主計會之簿書。又《左傳·昭六年》鄭人鑄𠛬書。《註》鑄𠛬書於鼎。
  • 又《左傳·昭六年》叔向使詒子產書。
  • 按:卽書牘也。
  • 又《前漢·董仲舒傳》對亡應書者。《註》書,謂詔書也。
  • 又官名。《前漢·成帝紀》初置尙書,員五人。又《百官公卿表》中書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