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二十七感上声 [详注1][音黕。亦虎视。又音禫。徐视也。][dàn,憺然,名词]欿[《集韵》乌感切,庵上声。覆取也。与掩同。]


注1:歜 蚕上声。《左传·僖三十年》王使周公阅来聘享有昌歜。《杜注》昌歜,昌蒲菹。正义曰:《周礼·醢人》:朝事之豆,其实有昌本。郑康成云:昌本,昌蒲根,切之四寸为菹,知昌歜即是昌蒲菹也。齐有邴歜,鲁有公甫歜,其音为触,此昌歜之音,相传为在感反。遍检书传,昌蒲之草无此别名,未知其所由也。《韩愈·赠无本诗》家住幽都远,未识气先感。来寻吾何能,无殊嗜昌歜。 又叔歜,海外国名。《山海经》大荒之中有叔歜国,颛顼之子。《郭注》歜,乍感反。又音触。
现代汉语字典拼音:sǎn 繁体或异体字:糂糝感韵

糝、糂 sǎn
〈名〉
  • 米粒;饭粒
  • 厨乏聚蝇之糁。——《续传灯录》
  • 又如:糁粒(米粒)
  • 散粒,碎粒 。如:糁糁(粒粒,颗颗)
糝 sǎn
〈动〉
  • 以米和羹
  • 七日不食,藜羹不糁。——刘向《说苑·杂言》
  • 洒,散落
  • 六街惊糁,阿香车里行雷。——《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
  • 又如:糁盘(宋代风俗,除夕祭祀祖先及百神,在庭院架松柴齐屋,举火焚之)
  • 涂抹;粘
  • 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魏学洢《核舟记》
康熙字典

  •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桑感切,音𢕕。 (感韵)
  • 《說文》古文糂作糝,以米和羹也。一曰粒也。《周禮·天官》羞豆之實,酏食糝食。《註》取牛羊豕之肉,三如一,小切之,與稻米二肉一合以爲餌,煎之。《莊子·山木篇》孔子窮于陳、蔡之閒,七日不火食,藜羹不糝。《釋名》糝,𪏮也,相黏𪏮也。
  • 又《篇海》雜也。《周禮·天官疏》列國之諸侯大射,大侯九十弓,糝侯七十弓,豻侯五十弓。糝侯者,糝雜也。豹鵠而麋飾下天子大夫。
  • 又《類篇》蘇含切,音三。 (覃韵)
  • 《正韻》桑錦切,音沁。
  • 義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