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二冬平声 [chóng,重复][cóng,服从][gōng,供给][féng][chōng,交通要道、冲击][详注1][详注2][yóng][gōng][与雍通。周礼壅氏,汉书沟洫志壅皆作雍。][详注3][通颙]


注1:纵 从衡。《诗·齐风》衡从其亩。《类篇》东西曰衡,南北曰从。《贾谊·过秦论》合从缔交。《注》从,与纵同。
注2:笼 《广韵》《集韵》力钟切《正韵》卢容切,音龙。竹名。《张衡·南都赋》其竹则籦笼䈽篾。
注3:憃 音舂。《集韵》騃昏也。或作憧。《礼·哀公问》寡人憃愚冥顽。《注》憃,蔽於气质也。 又《集韵》昌容切,音冲。义同。
共738,分10页显示   1  2  3  4  5 下一页
首字词组
龙蛇龙楼龙媒龙节龙渊龙骨龙神龙舞
龙门龙尾龙骧龙卧龙须龙团龙韬龙井
龙虎龙颜龙湫龙种龙驾龙华龙潜龙剑
龙钟龙头龙池龙章龙津龙睡龙图龙跃
龙吟龙舟龙墀龙光龙马龙衮龙驹龙藏
龙鳞龙眠龙盘龙鸾龙伯龙翔龙腾龙穴
龙蟠龙沙龙髯龙公龙窟龙王龙女龙儿
龙飞龙象龙潭龙香龙庭龙蛰龙子龙鱼
龙泉龙涎龙孙龙阙龙首龙化龙气龙天
龙宫龙凤龙文龙旗龙城龙脑龙腥龙战

词语解释:龙蛇  拼音:lóng shé
(1).龙和蛇。《易·繫辞下》:“龙蛇之蛰,以存身也。”后因以“龙蛇”喻隐退。《汉书·扬雄传上》:“以为君子得时则大行,不得时则龙蛇。” 晋 陆云 《与陆典书书》:“ 太伯 清风,遯世立德,龙蛇 东岳 ,三让天下。”《晋书·陆喜传》:“ 孙晧 无道,肆其暴虐,若龙蛇其身,沉默其体,潜而勿用,趣不可测,此第一人也。”
(2).喻杰出的人、物。《左传·襄公二十一年》:“其母曰:‘深山大泽,实生龙蛇。彼美,余惧其生龙蛇以祸女。’” 杜预 注:“言非常之地,多生非常之物。” 金 马定国 《香严病中》诗:“金弹不徒惊燕雀,春雷终待起龙蛇。” 清 顾大申 《雪后登歌风台示沛令》诗:“井邑 新丰 旧,龙虵大泽深。” 朱德 《纪念广州起义》诗:“夺得政权声势众,中原革命走龙蛇。”
(3). 汉 刘邦 起义时曾于泽中斩大蛇,有老妪哭曰:“吾子,白帝子也,化为蛇,当道,今为赤帝子斩之。”见《史记·高祖本纪》。后因以“龙蛇”指 刘邦 和 项羽 。 唐 高适 《自淇涉黄河途中作》诗之十二:“屠钓称侯王,龙蛇争霸王。” 刘开扬 笺注:“龙蛇喻 刘 项 。” 唐 常楚老 《祖龙行》:“ 陈胜 城中鼓三下, 秦 家天地如崩瓦。龙蛇撩乱入 咸阳 。”
(4).喻贤不肖的两种人。 沉从文 《王谢子弟》:“不过族大人多,子弟龙蛇不一。”
(5).喻指成功者和失败者。 唐 栖一 《垓下怀古》诗:“弓指阵前争日月,血流 垓下 定龙蛇。”参见“ 龙蛇混杂 ”。
(6).喻桀骜不驯、凶横暴虐之人。 唐 杜甫 《喜晴》诗:“干戈虽横放,惨澹鬭龙蛇。” 仇兆鳌 注:“干戈龙蛇,指 禄山 之乱。” 唐 韩愈 《郓州溪堂诗序》:“公之始至,众未孰化,以武则忿以憾,以恩则横而肆。一以为赤子,一以为龙蛇,惫心罢精,磨以岁月,然后致之难也。” 唐 刘复 《长歌行》:“龙蛇出没经两朝,胡虏凭陵大道销。”
(7).指草书飞动圆转的笔势;飞动的草书。 唐 李白 《草书歌行》:“怳怳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 宋 陆游 《汉宫春·初自南郑来成都作》词:“淋漓醉墨,看龙蛇,飞落蛮笺。” 元 鲜于必仁 《折桂令·苏学士》曲:“醉朝云翠袖春香,半世疎狂。一笔龙蛇,千古文章。”
(8).泛指书法、文字。 宋 辛弃疾 《水调歌头·寿赵漕介庵》词:“金鑾当日奏草,落笔万龙蛇。” 元 马致远 《新水令·夜行船》套曲:“想 秦 宫 汉 闕,都做了衰草牛羊野,不恁么渔樵没话説,纵荒坟横断碑,不辨龙蛇。”
(9).借指书法作品。 清 孙枝蔚 《喜张穉恭南还因有赠》诗之五:“长开篋笥札嫌短,得挂龙蛇壁更新。”
(10).喻指植物屈曲的枝干。 唐 李商隐 《武侯庙古柏》诗:“ 蜀 相阶前柏,龙蛇捧閟宫。” 刘学锴 等集解:“ 段文昌 《古柏文》: 武侯祠 前,柏寿千龄,盘根拥门,势如龙形。” 宋 陆游 《眉州驿舍睡起》诗:“斜阳生木影,龙蛇满窗纸。” 金 冯延登 《藤花得春字》诗:“龙蛇奋起三冬蛰,缨络纷垂百尺身。” 清 查慎行 《紫藤花》诗:“蔓引龙蛇皆上走,花披瓔珞总交垂。”
(11).指矛戟等武器。 唐 吕温 《代郑相公谢赐戟状》:“武库龙蛇,忽追飞於陋巷。” 明 许潮 《午日吟》:“萧萧马鸣,风骤驊騮骋;悠悠旆旌,日荡龙蛇影。” 清 鲫士 《从军行》:“送郎送到大门前,替郎君装上一筒烟。龙蛇影闪旂门下,我郎的一马要当先。”
(12).指辰年和巳年。古代迷信以为凶岁。《后汉书·郑玄传》“五年春,梦 孔子 告之曰:‘起,起,今年岁在辰,来年岁在巳。’既寤,知命当终” 唐 李贤 注:“ 北齐 刘昼 《高才不遇传》论 玄 曰:‘辰为龙,巳为蛇,岁至龙蛇贤人嗟, 玄 以讖合之。’” 宋 苏轼 《再过超然台赠太守霍翔》诗:“昔饮 雩泉 别 常山 ,天寒岁在龙蛇间。” 王十朋 集注引 尧卿 曰:“公辰年冬末,罢知 密州 ,正在辰巳之间。”
(13).指贤士困厄之时。 明 许潮 《武陵春》:“老夫 秦 朝人也,不幸时逢阳九,岁值龙蛇。” 清 蒋士铨 《桂林霜·归骸》:“念爷娘妻子敢丢开,恰遇着岁在龙蛇劫运该。”
(14).兵阵名。即一字长蛇阵。 唐 刘禹锡 《观八阵图》诗:“水落龙蛇出,沙平鹅鸛飞。”
词语解释:龙蛇混杂  拼音:lóng shé hùn zá
喻好人坏人混杂在一起。《古尊宿语录》卷二:“ 大慧普觉 禪师语録: 无著 却问:‘和尚此间佛法如何住持?’ 殊 ( 文殊 )云:‘凡圣同居,龙蛇混杂。’”《封神演义》第九三回:“此时龙蛇混杂,是非莫辨。”《红楼梦》第九回:“未免人多了就有龙蛇混杂,下流人物在内。”《儿女英雄传》第二五回:“及至走了这条路,説不尽的风尘骯脏,龙蛇混杂。”
词语解释:龙门  拼音:lóng mén
(1).即 禹门口 。在 山西省 河津县 西北和 陕西省 韩城市 东北。 黄河 至此,两岸峭壁对峙,形如门阙,故名。《书·禹贡》:“导 河 积石 ,至于 龙门 。”《艺文类聚》卷九六引 辛氏 《三秦记》:“ 河津 一名 龙门 ,大鱼集 龙门 下数千,不得上,上者为龙,不上者□,故云曝鳃 龙门 。”
(2).喻声望高的人的府第。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德行》:“ 李元礼 风格秀整,高自标持,欲以天下名教是非为己任。后进之士,有升其堂者,皆以为登龙门。” 唐 李白 《与韩荆州书》:“一登龙门,则声誉十倍。”
(3).指众望所归者。 清 张明弼 《冒姬董小宛传》:“ 虞山 钱牧斋 先生维时不惟一代龙门,实风流教主也。”
(4).科举试场的正门。 唐 周墀 《贺王仆射放榜》诗:“欲到龙门看风雨,关防不许暂离营。”《红楼梦》第一一九回:“我们两个人一起去交了卷子,一同出来,在龙门口一挤,回头就不见了。”《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三回:“我被关了一个多月,闷得慌了,开了龙门就跑的。”
(5).借指科举会试。会试中式为登龙门。 唐 卢纶 《早春游樊川野居却寄李端校书兼呈崔峒补阙司空曙主簿耿湋拾遗》诗:“桂树曾争折,龙门几共登。” 宋 洪迈 《夷坚支志丁·刘改之教授》:“﹝ 刘过 ﹞ 淳熙 甲午预秋荐,将赴省试。临岐眷恋不忍行,在道赋《水仙子》一词……二更后,一美女忽来前,执拍板曰:‘愿唱一曲劝酒。’即歌曰:‘别酒未斟心先醉,忽听 阳关 辞故里。扬鞭勒马到皇都,三题尽,当际会。稳跳龙门三级水,天意令吾先送喜。’” 明 杨柔胜 《玉环记·约友赴选》:“才吞八斗气轩昂,一跃龙门姓字香。”
(6).山名。在 河南省 洛阳市 南。《汉书·沟洫志》:“昔 大禹 治水,山陵当路者毁之,故凿 龙门 ,辟 伊闕 。” 唐 李白 《汉东紫阳先生碑铭》:“王公卿士送及 龙门 ,入 叶县 ,次 王乔 之祠。” 王琦 注:“《文章正宗》:‘ 龙门 在 河南 县。’《地志》曰:‘ 闕塞山 ,一名 伊闕 ,而俗名 龙门 。’” 清 吴伟业 《送周子俶张青琱往河南学使者幕》诗:“置酒 龙门 夜,论文虎观秋。” 程穆衡 笺:“《闻见録》: 谢希深 、 欧阳永叔 官 洛阳 时,同游 嵩山 ,自 潁阳 归,暮抵 龙门 。”
(7).山名。在 四川省 广元市 东北,又名 葱岭山 ,产好钟乳。 葱岭 有石穴,高数十丈,其状如门,俗称为 龙门 。 唐 杜甫 《龙门阁》诗:“ 清江 下 龙门 ,絶壁无尺土。” 钱谦益 笺注:“《元和郡国志》: 龙门山 ,在 利州 绵谷县 东北八十二里,出好钟乳。《寰宇记》亦名 葱岭山 。《梁州记》云: 葱岭 有石穴,高数十丈,其状如门,俗号为 龙门 。”
(8). 司马迁 出生于 龙门 ,故以“龙门”指代 司马迁 。 北周 庾信 《哀江南赋》:“ 信 生世等於 龙门 ,辞亲同於 河 洛 。” 倪璠 注:“ 迁 生 龙门 ;太史公留滞 周南 ,病且卒,而子 迁 适反,见父子於 河 洛 之间。” 五代 齐己 《寄金陵幕中李郎中》诗:“ 龙门 支派富才能,年少飞翔便大鹏。” 明 徐渭 《读〈问棘堂集〉拟寄汤君》诗:“无限 龙门 蚕室泪,难偕书札报 任卿 。” 梁启超 《新中国未来记》第二回:“我若将这书做成 龙门 《史记》、 涑水 《通鑑》一般,岂不令看小説报的人懨懨欲睡,不能终卷吗?”
(9).古 楚国 都城 郢都 门名。《楚辞·九章·哀郢》:“过 夏首 而西浮兮,顾 龙门 而不见。” 王逸 注:“ 龙门 , 楚 东门也。言己从西浮而东行,过 夏水 之口,望 楚 东门,蔽而不见,自伤日以远也。” 洪兴祖 补注:“《水经》云:‘ 龙门 ,即 郢城 之东门。’又 伍端休 《江陵记》云:‘南关三门,其一名 龙门 ,一名 修门 。’”
(10).泛指都门、国门。 唐 王勃 《秋夜长》诗:“鹤关音信断,龙门道路长。” 元 傅若金 《正月十七日丽正门观迎接口号》:“龙门仗簇青云起,鹤禁香通紫气来。”绍剧《龙虎斗》:“[ 赵匡胤 :]孤, 大宋 乾德。自从 陈桥 兵变,登基以来,南征北讨,无不驯服,仅存 河东 、 西凉 未降,谅必不敢蠢动。今当大朝日期,内侍传旨,大开龙门。”
(11).堤坝合龙前的缺口。 宋 沉括 《梦溪笔谈·官政一》:“ 庆历 中, 河 决北都 商胡 ,久之未塞,三司度支副使 郭申锡 亲往董作。凡塞 河 决,垂合,中閒一埽,谓之‘合龙门’,功全在此。”
词语解释:龙虎  拼音:lóng hǔ
(1).龙与虎。 晋 王嘉 《拾遗记·颛顼》:“有曳影之剑,腾空而舒,若四方有兵,此剑则飞起指其方,则尅伐;未用之时,常於匣里如龙虎之吟。”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三》:“又铸铜为大鼓,及飞廉、翁仲、铜駞、龙虎,皆以黄金饰之,列于宫殿之前。”
(2).喻英雄俊杰。 三国 魏 应璩 《与尚书诸郎书》:“二三执事,以龙虎之姿,遭风云之会。” 唐 李白 《古风》之一:“龙虎相啖食,兵戈逮狂 秦 。” 宋 苏轼 《九日黄楼作》诗:“诗人猛士杂龙虎, 楚 舞 吴 歌乱鹅鸭。”自注:“坐客三十餘人,多知名之士。” 王十朋 注:“ 崔班 《灼灼歌》:坐中之客皆龙虎。” 宋 周必大 《益公题跋·跋刘仲威兰亭序》:“ 晋 人风度不凡,于书亦然, 右军 又 晋 人之龙虎也。” 清 孙致弥 《咏史次王玠右先生韵》:“龙虎亲军三十万,登坛空想 霍嫖姚 。”
(3).指君臣。 宋 王清惠 《满江红》词:“龙虎散,风云灭,千古恨,凭谁説。”
(4).五色斑斓貌。《史记·项羽本纪》:“﹝ 沛公 ﹞入 关 ,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唐 李白 《游泰山诗》之六:“想象鸞凤舞,飘颻龙虎衣。”
(5).喻炳焕的文章。
(6).道教语。指水火。 唐 李咸用 《送李尊师归临川》诗:“尘外烟霞吟不尽,鼎中龙虎伏初驯。” 宋 苏轼 《和章七出守湖州》之二:“鼎中龙虎黄金贱,松下龟蛇緑骨轻。” 宋 朱熹 《〈周易参同契〉考异》:“坎离水火龙虎鈆汞之属,只是互换其名,其实只是精气二者而已。精,水也,坎也,龙也,汞也;气,火也,离也,虎也,鈆也。”《老残游记》第九回:“既不是寂灭虚无,又不是铅汞龙虎。”
(7).堪舆家语。指墓左右两边的土堆。左为青龙,右为白虎。 明 缪希雍 《葬经翼·四兽砂水篇七》:“贴身左右二砂,名之曰龙虎者,以其护衞区穴,不使风吹,环抱有情,不逼不压,不折不窜,故曰青龙蜿蜒,白虎驯頫。”
(8).《太平御览》卷一五六引 晋 张勃 《吴录》:“ 刘备 曾使 诸葛亮 至京,因覩 秣陵 山阜,叹曰:‘ 钟山 龙盘, 石头 虎踞,此帝王之宅。’”后以“龙虎”借指 南京 。 清 金綎 《采石矶》诗:“龙虎一失险,洪波空荡漾。鬱鬱松柏枝, 钟山 日相望。”
词语解释:龙钟  拼音:lóng zhōng
亦作“ 龙鐘 ”。
(1).身体衰老,行动不灵便者。 北齐 杜弼 《檄梁文》:“委慈母似脱屣,弃宠弟如遗芥,龙钟稚子,痛苦成行。”
(2).衰老貌;年迈。 唐 沉佺期 《答魑魅代书寄家人》诗:“龙钟辞北闕,蹭蹬守南荒。” 宋 梅尧臣 《寄马御史》诗:“却顾旧埒老病马,尘沙歷尽空龙钟。” 清 王韬 《〈淞滨琐话〉自序》:“此数十寒暑中,自孩提无知以迄乎龙钟待尽,其间或疾苦,或颠连,或忧愁,备人世诸苦恼而一身受之。” 瞿秋白 《赤都心史》十二:“年老龙锺褴褛瘦弱的乞丐双手拱着等候基督教徒的慈悲。”
(3).失意潦倒貌。 唐 李华 《卧疾舟中相里范二侍御先行赠别序》:“ 华 也潦倒龙钟,百疾丛体,衣无完帛,器无兼蔬。” 唐 白居易 《十年三月三十日别微之于澧上》诗:“莫问龙鐘恶官职,且听清脆好文篇。” 清 唐孙华 《哭座主玉峰尚书徐公》诗之二:“却恨龙钟无报答,敢因时忌讳门生。”
(4).沾湿貌。 汉 蔡邕 《琴操·信立退怨歌》:“紫之乱朱,粉墨同兮;空山歔欷,涕龙钟兮。” 唐 岑参 《逢入京使》诗:“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乾。” 清 陈维崧 《采桑子·正月二十日从吴天石处获读纬云弟京邸春词》词之八:“年来怕作伤心句,双袖龙钟,左耳新聋,莫把箜篌唱懊儂。”《痛史》第十五回:“从此太皇太后得见了孙儿,却又失了媳妇,可怜一掬龙钟老泪,泣的没有乾时。”
(5).行进艰难貌。 唐 苏颋 《早发方骞驿》诗:“传置远山蹊,龙钟蹴烂泥。”
(6).指竹。 北周 庾信 《邛竹杖赋》:“霜风色古,露染斑深。每与龙钟之族,幽翳沉沉。” 唐 袁邕 《东峰亭各赋一物得阴崖竹》诗:“龙钟负烟雪,自有凌云心。” 清 曹寅 《移竹东轩和高竹窗学士来韵》:“稚子龙钟当户多,北堂曾种向南坡。”
词语解释:龙吟  拼音:lóng yín
(1).龙鸣。亦借指大声吟啸。《文选·张衡〈归田赋〉》:“尔乃龙吟方泽,虎啸山丘。” 李善 注:“言己从容吟啸,类乎龙虎……《淮南子》曰:龙吟而景云至,虎啸而谷风轃。”《易·乾》“云从龙” 唐 孔颖达 疏:“龙是水畜,云是水气,故龙吟则景云出。”
(2).形容箫笛类管乐器声音响亮。《初学记》卷二八引 南朝 梁 刘孝先 《咏竹诗》:“谁能製长笛,当为作龙吟。” 唐 李白 《宫中行乐词》之三:“笛奏龙吟水,簫鸣凤下空。” 元 郭钰 《和袁方茂才秋夜宴集》:“月明湖水龙吟细,云度 吴 山雁到稀。”
(3).形容声音深沉或细碎。 宋 陆游 《题庵壁》诗:“风来松度龙吟曲,雨过庭餘鸟迹书。” 明 刘基 《题石末元帅扇上有陈大初画松》诗:“永夜高风吹万窍,商声满地作龙吟。”《红楼梦》第二六回:“看那凤尾森森,龙吟细细。”
(4).形容语声洪亮。 唐 吕岩 《勉牛生夏侯生》诗:“鹤形兮龟骨,龙吟兮虎颜。”
(5).喻指君主的号令。 前蜀 杜光庭 《虬髯客传》:“起陆之贵,际会如期,虎啸风生,龙吟云萃,固非偶然也。”
词语解释:龙鳞  拼音:lóng lín
(1).龙的鳞甲。《文选·司马相如〈子虚赋〉》:“其土则丹青赭堊,雌黄白坿,锡碧金银,众色炫耀,照烂龙鳞。” 李善 注:“ 郭璞 曰:‘如龙之鳞彩也。’” 吕向 注:“言众物颜色相照烂然如龙鳞也。”
(2).《韩非子·说难》:“夫龙之为虫也,柔可狎而骑也,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尺,若人有婴之者,则必杀人。人主亦有逆鳞,説者能无婴人主之逆鳞,则几矣。”后因以“龙鳞”指人主。《后汉书·光武帝纪上》:“天下士大夫捐亲戚,弃土壤,从大王於矢石之间者,其计固望其攀龙鳞,附凤翼,以成其所志耳。” 唐 吴兢 《贞观政要·论任贤》:“若陛下不受臣言,臣亦何敢犯龙鳞,触忌讳也。” 宋 梅尧臣 《送马司谏使北》诗:“每逆龙鳞司諫諍,又持旄节使 阴山 。” 明 顾大典 《青衫记·蛮素至江》:“不道龙鳞难逆遭黜降,喜青山正对黄堂。”
(3).指皇帝的衮服,龙袍。 唐 杜甫 《秋兴》诗之五:“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 仇兆鳌 注:“龙鳞,谓袞衣之龙章。” 明 谢谠 《四喜记·双桂联芳》:“鸣鞘隐隐声传,仰见龙鳞日耀。”
(4).像龙鳞的样子。 汉 扬雄 《甘泉赋》:“金人仡仡其承钟虡兮,嵌巖巖其龙鳞。” 李善 注:“龙鳞,似龙之鳞也。” 吕延济 注:“言壮勇之金人饰以龙文,令负鐘虡。” 南朝 梁 江淹 《水上神女赋》:“石琼文而翕赩,山龙鳞而炤烂。” 宋 王禹偁 《和陈州田舍人留别》之五:“道服日斜披鹤氅,药畦春暖步龙鳞。”
(5).似龙鳞的事物。指水波,涟漪。 晋 郭璞 《江赋》:“溭淢濜溳,龙鳞结络。” 唐 厉玄 《从军行》:“战场收驥尾,清翰怯龙鳞。” 宋 梅尧臣 《汴水斗减寄彦国》诗:“深滩鼇背出,浅浪龙鳞斜。” 明 刘基 《摸鱼儿》词:“碧江风过龙鳞起,天际白云如絮。”
(6).幼竹。幼竹有箨,如龙鳞状。 唐 虞世南 《赋得临池竹应制》:“龙鳞漾 嶰谷 ,凤翅拂涟漪。”
(7).松桧之属。松桧之皮如龙鳞,故称。 唐 王维 《春日与裴迪过新昌里访吕逸人不遇》:“闭户著书多岁月,种松皆老作龙鳞。” 宋 梅尧臣 《桧咏》:“龙鳞已爱松身直,珠实还看柏华垂。”
(8).累累垂垂的葡萄。 唐 刘禹锡 《葡萄歌》:“马乳带轻霜,龙鳞曜初旭。”
(9).宝刀名。 三国 魏 曹丕 《剑铭》:“又造百辟露陌刀一,长三尺二寸,状如龙文,名曰龙鳞。”
词语解释:龙蟠  拼音:lóng pán
见“ 龙盘 ”。
词语解释:龙盘  拼音:lóng pán
亦作“ 龙蟠 ”。
(1).如龙之盘卧状。形容雄壮绵延的样子。 唐 李白 《金陵歌送别范宣》:“ 钟山 龙盘走势来,秀色横分 歷阳 树。” 明 徐复祚 《投梭记·逆节》:“王气龙蟠,奄有 长江 半,指日 江 东应纳款。” 陈去病 《夜宿张家口独步通桥望月》诗:“门外有长桥,蜿蜒如龙蟠。”参见“ 龙蟠虎踞 ”。
(2).形容书法飞动而苍劲有力。《晋书·王羲之传论》:“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
(3).喻豪杰之士隐伏待时。《三国志·魏志·杜袭传》:“ 袭 避乱 荆州 , 刘表 待以宾礼。同郡 繁钦 数见奇於 表 , 袭 喻之曰:‘吾所以与子俱来者,徒欲龙蟠幽藪,待时凤翔。’” 晋 张协 《七命》:“ 冲漠公子 含华隐曜,嘉遯龙盘,翫世高蹈。”《文选·袁宏〈三国名臣序赞〉》:“标牓风流,远明 管 乐 。初九龙盘,雅志弥确。” 李善 注:“《周易》曰:‘初九,潜龙勿用’……《方言》曰:‘未升天之龙,谓之蟠龙。’”
词语解释:龙蟠虎踞  拼音:lóng pán hǔ jù
见“ 龙盘虎踞 ”。
词语解释:龙盘虎踞  拼音:lóng pán hǔ jù
亦作“ 龙蟠虎踞 ”。
(1).《太平御览》卷一五六引 晋 吴勃 《吴录》:“ 刘备 曾使 诸葛亮 至京,因覩 秣陵 山阜,叹曰:‘ 钟山 龙盘, 石头 虎踞,此帝王之宅。’”后因以“龙盘虎踞”形容地势雄壮险要,宜作帝王之都。 唐 李白 《永王东巡歌》之四:“龙盘虎踞帝王州,帝子 金陵 访古丘。” 元 庾天锡 《黄莺儿》套曲:“残照底西风老树,据 秦 淮 终是帝王都。爱山围水绕,龙蟠虎踞,依稀覩, 六朝 风物。” 明 徐霖 《绣襦记·结伴毘陵》:“过前村 长安 近,龙盘虎踞帝王城,十里楼臺绕庆云。”
(2).借指 南京 。 明 张煌言 《师入太平府》诗:“此去神京原咫尺,龙蟠虎踞待重光。”
(3).喻为英雄豪杰所盘踞。 唐 欧阳詹 《曲江池记》:“真主巍巍,龙盘虎踞。”《三国演义》第一○八回:“﹝ 孙权 ﹞嘱讫而薨。在位二十四年,寿七十一岁,乃 蜀汉 延熙 十五年也。后人有诗曰:‘紫髯碧眼号英雄,能使臣僚肯尽忠。二十四年兴大业,龙盘虎踞在 江 东。’”
(4).喻斑斓的纹理。《西京杂记》卷六引 汉 刘胜 《文木赋》:“既剥既刊,见其文章,或如龙盘虎踞,復以鸞集凤翔。”
词语解释:龙飞  拼音:lóng fēi
(1).《易·乾》:“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孔颖达 疏:“若圣人有龙德,飞腾而居天位。”遂以“龙飞”为帝王的兴起或即位。《文选·张衡〈东京赋〉》:“我 世祖 忿之,乃龙飞 白水 ,凤翔参墟。” 薛综 注:“龙飞凤翔,以喻圣人之兴也。” 唐 刘知几 《史通·叙事》:“邦国初基,皆云草昧;帝王兆迹,必号龙飞。”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四:“ 陈鲁公 薨,以其遭际龙飞,又薨于位,与 王岐公 同,于是詔用 岐公 元丰 末赠典。” 清 李渔 《凤求凤·传捷》:“只因御驾亲征,被北人掳去,直待新主龙飞,方纔揭晓。”
(2).比喻仕途得意。 晋 傅咸 《赠何劭王济》诗:“吾兄既凤翔, 王子 亦龙飞。”
词语解释:龙泉  拼音:lóng quán
(1).宝剑名。即龙渊。 汉 王充 《论衡·率性》:“棠谿鱼肠之属,龙泉太阿之辈,其本鋌山中之恒铁也。”
(2).泛指剑。 唐 李白 《在水军宴赠幕府诸侍御》诗:“寧知草间人,腰下有龙泉。” 王琦 注:“龙泉即龙渊也, 唐 人避 高祖 讳,改称龙渊曰龙泉。”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五本第四折:“ 张珙 如愚,酬志了三尺龙泉万卷书; 鶯鶯 有福,稳请了五花官誥七香车。” 清 宋玉叔 《〈述哀〉题后》诗:“我有父兄千载恨,对君霑血拂龙泉。”
(3).喻行事果断。 唐 杨炯 《益州温江县令任晃神道碑》:“於是乎龙泉独断,龟旐旁求;品命千名,封疆万户。” 唐 常衮 《授京兆尹魏少游加御史大夫制》:“有玉壶之清澄,兼龙泉之断割。”
(4).佛寺名。 北周 庾信 《送灵法师葬》诗:“ 龙泉 今日掩,石洞即时封。” 倪璠 注:“《法苑》云: 庐山 西有 龙泉精舍 , 慧远 沙门之所立也。”
(5).常泛指僧院、佛门。 唐 陈子昂 《夏日晖上人房别李参军崇嗣》诗序:“来从 许 下,月旦出於龙泉;言入 蜀 中,星文见於牛斗。” 唐 贾岛 《送僧归太白山》诗:“夜禪临虎穴,寒漱撇龙泉。”
(6).喷泉。 南朝 梁 江淹 《游黄蘖山》诗:“阳岫照鸞采,阴谿喷龙泉。”
词语解释:龙宫  拼音:lóng gōng
(1).龙王的宫殿。在大海之底,为龙王神力所化。《法华经·提婆达多品》:“尔时 文殊师利 坐千叶莲花,大如车轮, 俱来菩萨 亦坐宝莲花,从於大海 娑竭罗 龙宫,自然涌出。” 前蜀 杜光庭 《录异记·龙》:“ 子华 罢秩,不知所之,俗云入龙宫得水仙矣。” 明 王宠 《旦发胥口经湖中瞻眺》诗:“龙宫嵑瑰丽,鮫室閟幽玄。” 陈国凯 《我应该怎么办》四:“当我迷惘地睁开眼睛,望着那白色的窗帘,白色的床单,和室内一些医疗器械,才意识到已置身在人间的医院里,而不是海底的龙宫。”
(2).佛经故事:海龙王诣 灵鹫山 ,闻佛说法,信心欢喜,欲请佛至大海龙宫供养。佛许之。龙王即入大海化作大殿,佛与诸比丘菩萨共涉宝阶入龙宫,受诸龙供养,为说大法。见《海龙王经·请佛品说》。因以“龙宫”指佛寺。佛寺为讲经说法之所。 唐 刘长卿 《戏赠干越尼子歌》:“厌向春江空浣沙,龙宫落髮披袈裟。” 唐 杨衡 《寄彻公》诗:“别来几度龙宫宿,雪山童子应相逐。”
词语解释:龙楼  拼音:lóng lóu
(1). 汉 代太子宫门名。《汉书·成帝纪》:“上尝急召,太子出 龙楼门 ,不敢絶驰道,西至 直城门 ,得絶乃度,还入 作室门 。” 颜师古 注引 张晏 曰:“门楼上有铜龙,若白鹤、飞廉之为名也。”
(2).借指太子所居之宫。《文选·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出 龙楼 而问竖,入 虎闈 而齿胄。” 李周翰 注:“ 龙楼 , 汉 太子门名也。” 唐 吴兢 《贞观政要·忠义》:“臣等昔受命太上,委质东宫,出入 龙楼 ,垂将一纪。”《白雪遗音·马头调·太子逃难》:“想当初,锦殿皇宫把福享彀,生长在 龙楼 ;到而今,后面追赶无人救,龙目泪交流。”
(3).借指太子。 唐 刘长卿 《至德三年春闻王师收二京因书事寄上浙西节度李侍郎五十韵》:“凤驾瞻西幸,龙楼议北征。”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三:“ 杜相国 侍学龙楼一十七载, 咸丰 壬子薨於位。”
(4).指朝堂。 唐 蒋防 《题杜宾客新丰里幽居》诗:“已去龙楼籍,犹分御廩储。” 明 无名氏 《霞笺记·得笺窥认》:“只恐他步云梯,登月殿,上龙楼,题虎榜,不念旧日鸞凰。” 清 曹寅 《明月逐人来·自御园与高渊公踏月归村寓》词:“长念龙楼待漏,一丸冷雪,偏难过,玉阑百折。”
词语解释:龙尾  拼音:lóng wěi
(1).星宿名。即箕宿,二十八宿之一。居东方苍龙七宿之末,故称。《左传·僖公五年》:“童謡云:‘丙之晨,龙尾伏辰,均服振振,取 虢 之旂。’” 杜预 注:“龙尾,尾星也。” 汉 张衡 《天象赋》:“歷龙尾以及箕,跨北 燕 而在兹。”
(2).谦称自己乃附托于名人而成立者。典出《三国志·魏志·华歆传》“ 华歆 字 子鱼 , 平原 高唐 人也”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 歆 与 北海 邴原 、 管寧 俱游学,三人相善,时人号三人为‘一龙’, 歆 为龙头, 原 为龙腹, 寧 为龙尾。”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九引《朱草衣诗》:“自惭龙尾非名士,肯把猪肝累使君?” 王国维 《送日本狩野博士游欧洲》诗:“幸免 仲叔 累猪肝,颇觉 幼安 惭龙尾。”
(3).草名。乌蔹莓的别名。《尔雅·释草》“拔蘢葛” 晋 郭璞 注:“似葛,蔓生,有节, 江 东呼为龙尾。”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七·乌蔹莓》:“俗名五爪龙, 江 东呼龙尾。”
(4).砚名。亦泛指砚。 宋 苏轼 《龙尾砚歌》:“君看龙尾岂石材,玉德金声寓於石。” 清 钱谦益 《赠砚》诗:“紫纯端砚镇书楼,牛后真令龙尾羞。” 清 蒋士铨 《一片石·宴阁》:“取麟毫麝煤龙尾凤笺来。”
(5).河堤防洪之物。伐大树连梢,置之堤旁。 元 欧阳玄 《河防记》:“隄前置龙尾大埽,龙尾者,伐大树连梢繫之隄旁,随水上下,以破嚙岸浪者。”
(6).古国名。 南诏 的别称。《新唐书·南蛮传上·南诏上》:“ 南詔 ,或曰 鹤拓 、曰 龙尾 ……本 哀牢夷 ,后乌蛮别种也。”参见“ 南詔 ”。
(7).盘旋而上的甬道。自上望下,宛如龙尾下垂,故称。 汉 袁康 《越绝书·外传记吴地传》:“ 无锡 西龙尾陵道者, 春申君 初封 吴 所造也。”《隋书·酷吏传·崔弘度》:“ 弘度 妹先适 迥 子为妻,及破 鄴城 , 迥 窘迫升楼, 弘度 直上龙尾追之。”《资治通鉴·陈宣帝太建十二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曰:“筑道陂陀以上城,其道下附於地,若龙垂尾然,故曰龙尾。”
(8).指宫殿前呈斜坡状的甬道。 唐 白居易 《醉后走笔酬刘五主簿长句》:“步登龙尾上虚空,立去天颜无咫尺。” 清 钱谦益 《天启乙丑五月奉诏削籍南归》诗:“趁朝龙尾还如梦,稳卧牛衣得此生。” 钱曾 笺注:“ 宋敏求 《长安志》:鐘楼鼓楼殿左右,有砌道盘上,谓之龙尾道。 李上交 《近事会元》: 含元殿 侧有龙尾道,自平阶至地,凡詰曲七转,由 丹凤门 北望,宛如龙尾下垂於地焉。”
词语解释:南诏  拼音:nán zhào
古国名。建于盛 唐 时,是以 乌蛮 为主体,包括 白蛮 等族建立的奴隶制政权,受 唐 册封,历十三王, 唐 末为贵族 郑买嗣 所灭。盛时辖有今 云南 全部、 四川 南部、 贵州 西部等地。《新唐书·南蛮传上·南诏上》:“ 蒙舍詔 在诸部南,故称 南詔 。” 唐 白居易 《红藤杖》诗:“ 南詔 红藤杖, 西江 白首人。” 清 赵翼 《龙尾关》诗:“缅维 天宝 年, 南詔 早自大。”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六章第一节:“ 南诏 是以 乌蛮 蒙 姓为国王, 白蛮 大姓为辅佐,集合境内各族(包括汉族)共同组成的统一国家。”
词语解释:龙颜  拼音:lóng yán
(1).谓眉骨圆起。《史记·高祖本纪》:“ 高祖 为人,隆準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 晋 潘岳 《西征赋》:“造长山而慷慨,伟龙颜之英主。”后因用以指帝王的容貌。《南史·褚彦回传》:“陛下不得言臣不早识龙颜。” 唐 黄滔 《喜侯舍人蜀中新命》诗之一:“五色綵毫裁凤詔,九重天子豁龙颜。” 鲁迅 《热风·智识即罪恶》:“他只穿一件极俭朴的爱国布的龙袍,但那龙颜却比活的时候胖得多了。”
(2).借指帝王。 晋 袁宏 《三国名臣序赞》:“夫未遇 伯乐 ,则千载无一驥;时值龙颜,则当年控三杰。” 南朝 梁 沉约 《郊居赋》:“值龙颜之鬱起,乃凭风而矫翼。” 明 王宠 《送饯太常元抑祠祭显陵》诗:“龙颜授玉册,殿上亲祗领。” 端木蕻良 《浑河的急流》:“龙颜一听大怒,因此就降旨灭他九族。”
(3).谓鱼头如龙。
词语解释:龙头  拼音:lóng tóu
(1).龙之头。《三国志·吴志·吴主权潘夫人传》:“﹝ 潘夫人 ﹞得幸有娠,梦有以龙头授己者,己以蔽膝受之,遂生 亮 。”
(2).指杰出人物的首领。《三国志·魏志·华歆传》“议论持平,终不毁伤人”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 歆 与 北海 邴原 、 管寧 俱游学,三人相善,时人号三人为‘一龙’, 歆 为龙头, 原 为龙腹, 寧 为龙尾。” 唐 王勃 《送白七序》:“当益友之龙头,处通侯之燕頷。” 唐 罗隐 《寄礼部郑员外》诗:“班资冠鷄舌,人品压龙头。”
(3).状元的别称。 唐 黄滔 《辄吟七言四韵攀寄翁文尧拾遗》诗:“龙头龙尾前年梦,今日须怜应若神。”旧注:“ 滔 卯年冬在 宛陵 ,梦 文尧 作状头及第。” 宋 王闢之 《渑水燕谈录·知人》:“ 孙何 、 孙仅 ,学行文辞倾动场屋。 何 既为状元, 王黄州 览 仅 文编,书其后曰:‘明年再就 尧 阶试,应被人呼小状元。’后牓 仅 果为第一……﹝ 黄州 ﹞并寄 何 诗曰:‘惟爱君家棣华牓,《登科记》上并龙头。’” 明 谢谠 《四喜记·琼英闺闷》:“淡扫眉妆不整,可嘆鸞镜分影,此去龙头独领,断肠鸳帐冷。”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一》:“ 浙 士曰:‘龙头竟不能属君矣。’”
(4).如龙形事物的顶端。(1)大山之巅。《吴子·治兵》:“无当天灶,无当龙头。天灶者大谷之口,龙头者大山之端。”(2)堪舆家语。气脉如龙的山脉之主峰。 唐 张约 《相崔巽墓》:“安龙头,枕龙角,不三年,自消鑠。”(3)藤萝的末端。 宋 司马光 《和安之喜雨》:“蔓喜龙头举,泉惊虎爪添。”(4)幡竿之顶端。《隋书·沉光传》:“ 光 以口衔索,拍竿而上,直至龙头。繫绳毕,手足皆放,透空而下,以掌拒地,倒行数十步。”
(5).《礼记·明堂位》“其勺, 夏后氏 以龙勺” 汉 郑玄 注:“龙,龙头也。”后因以“龙头”指柄端刻成龙头形的酒勺。 唐 李贺 《秦王饮酒》诗:“龙头泻酒邀酒星,金槽琵琶夜棖棖。” 宋 梅尧臣 《和江邻几景德寺避暑诗》:“龙头费挹酌,犊鼻彊遮蒙。” 元 顾瑛 《三迭前韵》:“剪雪作花云作絮,浪浪酒泻龙头注。”
(6).饰有龙头的琴。 元 张昱 《宫中词》:“宫中无以消长日,自擘龙头十二絃。”
(7).龙船的船头。 唐 温庭筠 《春江花月夜词》:“珠翠丁星復明灭,龙头劈浪哀笳发。”
(8).榨床上的酒液出口处。取其如龙之吐水。故名。 宋 范成大 《次韵子文》:“但促小槽添压石,龙头珠滴夜珊珊。”
(9).自来水管的放水活门。有旋转装置,可以打开或关上。 夏衍 《上海屋檐下》第一幕:“前面是自来水龙头和水门汀砌成的水斗。”
(10).帝王的头颅。 清 李渔 《玉搔头·微行》:“青衫覆却赭黄袍,将一顶鶡皮冠把龙头轻罩。” 聂绀弩 《独夫的最后》:“今天,想不到吧,金瓜武士,御林军,都不知到哪里去了,万岁们自己的龙头要被老百姓给砍下来了。”
(11).近代三合会、哥老会等的首领。 陈少白 《兴中会革命史要》:“我入了会,龙头就当堂封我为白扇。” 范文澜 《中国近代史》第七章第七节:“兴中会会员 华永年 联络 两湖 龙头 杨鸿钧 、 李云彪 等数十人归附兴中会, 杨 李 所开山堂,势力最大。”
(12).自行车的车把。如:他小心翼翼地把住龙头。
(13).火车的机车。如:龙头,就是火车头,人们已沿用成习。
词语解释:龙舟  拼音:lóng zhōu
(1).饰龙形的大船。《淮南子·本经训》:“龙舟鷁首,浮吹以娱。” 高诱 注:“龙舟,大舟也,刻为龙文。”《后汉书·张衡传》:“号 冯夷 俾清津兮,櫂龙舟以济予。” 唐 李白 《赠僧朝美》诗:“百川随龙舟,嘘吸竟安在?”
(2).专供皇帝乘御的船。《穆天子传》卷五:“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 郭璞 注:“舟皆以龙鸟为形制。今 吴 之青雀舫,此其遗象也。”《隋书·炀帝纪上》:“八月壬寅,上御龙舟,幸 江都 。” 宋 文天祥 《正月十三日》诗:“去年今日遁 崖山 ,望见龙舟咫尺间。”
(3).每年端午为纪念诗人 屈原 而竞渡的龙形船。 宋 余靖 《端午日寄酒庶回都官》诗:“龙舟争快 楚江 滨,弔 屈 谁知特愴神!” 明 无心子 《金雀记·开宴》:“满城佳节近中天,竞鬭龙舟吊 屈原 。” 清 陈维崧 《蝶恋花·五月词》词:“雪片崩涛飞彩帜, 妙高臺 下龙舟戏。” 冰心 《寄小读者》二三:“这天又是龙舟节,出去泛舟,或是两个学校间的竞渡,也是极好的日子。”
(4). 广东 民歌的一种。后演变为曲艺的一种。也叫“龙洲歌”。《中国谚语资料》上册:“快活龙舟愁闷戏。”注:“龙舟, 广东 民歌的一种。”
词语解释:龙眠  拼音:lóng mián
(1). 宋 代著名画家 李公麟 的别号。 公麟 致仕后,归老于 龙眠山 ,自号 龙眠居士 。 宋 苏轼 《书林次中所得李伯时归去来阳关二图后》诗之一:“ 龙眠 独识慇懃处,画山阳关意外声!” 元 马臻 《题〈唐十八学士图〉》诗:“后有 龙眠 传此本,礼乐衣冠激流俗。” 明 徐渭 《观音大士赞》:“真者有两,画者亦然,一似 道子 ,一似 龙眠 ,合两为一,妙哉 俞子 之管。”
(2).指归隐林下。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诗话下·张文和公风鸢诗》:“ 文端 则赐金归老,颐志龙眠,安虑野飆排撼乎?”
(3).山名。在 安徽 桐城 西北,与 舒城 、 六安 接界。借指 舒州 。 宋 王明清 《挥麈三录》卷二:“ 元祐 中 舒州 有 李亮工 者,以文鸣荐绅间,与 苏 黄 游,两集中有与其唱和。而 李伯时 以善丹青,妙絶冠世,且好古博雅,多收 三代 以来鼎彝之类为《考古图》。又有 李元中 ,字画之工,追踪 钟 王 。时号 龙眠 三 李 。” 清 蒋士铨 《第二碑·赓韵》:“﹝小生﹞姓 阮 名 剑彩 字 斗墟 , 楚 中 汉阳 人也。 龙眠 右族, 江 表名家。”
词语解释:龙沙  拼音:lóng shā
(1).即 白龙堆 。《后汉书·班超传赞》:“ 定远 慷慨,专功西遐。坦步 葱雪 ,咫尺 龙沙 。” 李贤 注:“ 葱岭 、 雪山 , 白龙堆 沙漠也。”参见“ 白龙堆 ”。
(2).今 河北 喜峰口 外 卢龙山 后的大漠。 唐 徐晶 《阮公体》诗:“ 秦王 按剑怒,发卒戍 龙沙 。”《资治通鉴·后汉高祖天福十二年》:“ 赵延寿 恨 契丹 主负约,谓人曰:‘我不復入 龙沙 矣。’” 胡三省 注:“ 卢龙山 后即大漠,故谓之 龙沙 。” 清 方式济 有《龙沙纪略》,专记 黑龙江 事。后因以称 东北 为“龙沙”。 蒋士超 《出关至沉阳作》诗:“野敞 龙沙 胡月白,天低 雁 磧塞云黄。”
(3). 南京市 内 狮子山 , 晋元帝 初渡 江 ,见其山岭连绵,险要如塞北 卢龙 ,故亦名 卢龙山 。遂以塞北 卢龙山 后沙漠指 南京 狮子山 后的江畔沙滩。 唐 李绅 《过锺陵》诗:“ 龙沙 江尾抱 钟陵 ,水郭村桥晚景澄。” 唐 罗隐 《送张绾游锺陵》诗:“南忆 龙沙 两岸行,当时天下尚清平。”
(4).指 江西 南昌 城北一带白沙丘。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赣水》:“ 赣水 又北逕 龙沙 西,沙甚洁白,高峻而陁,有龙形。” 唐 杜牧 《张好好诗》:“ 龙沙 看秋浪,明月游 东湖 。” 冯集梧 注:“《太平寰宇记》: 龙沙 在 豫章 城北一带,甚白而高峻,左右居人,时见龙跡。” 唐 钱起 《江行无题》诗之八二:“幽怀念烟水,长恨隔龙沙。今日 滕王阁 ,分明见落霞。”
(5).泛指塞外漠北边塞之地;荒漠。 唐 杨炯 《泸州都督王湛神道碑》:“旌节龙沙,轩旗 象浦 。” 金 元好问 《癸巳五月三日北渡》诗:“白骨纵横似乱麻,几年桑梓变龙沙。” 明 郑若庸 《玉玦记·掳掠》:“长驱胡骑翦提封,谁夺龙沙斩将功。” 清 曹寅 《十三夜南楼看月》诗:“直北再瞻兵气劲,龙沙早雪是今年。”
(6).草名。麻黄的别名。见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四·麻黄》
词语解释:白龙堆  拼音:bái lóng duī
沙漠名。在 新疆 天山 南路。简称 龙堆 。《汉书·匈奴传下》:“岂为 康居 、 乌孙 能踰 白龙堆 而寇西边哉,乃以制 匈奴 也。” 颜师古 注引 孟康 曰:“ 龙堆 形如土龙身,无头有尾,高大者二三丈,埤者丈餘,皆东北向,相似也。在 西域 中。” 唐 温庭筠 《塞寒行》:“一点黄尘起雁喧, 白龙堆 下千蹄马。” 清 赵翼 《南苑大阅恭纪》诗:“特许远夷观壁上,威声早过 白龙堆 。”
词语解释:龙象  拼音:lóng xiàng
(1).龙与象。水行中龙力大,陆行中象力大,故佛氏用以喻诸阿罗汉中修行勇猛有最大能力者。《大般涅槃经》卷二:“世尊,我今已与诸大龙象菩萨磨訶萨断诸结漏。”
(2).指高僧。 唐 王勃 《四分律宗记序》:“二边云彻,方知实相之尊;十刹风行,乃识真如之贵。将使龙象緇服,维明克允。” 清 钱谦益 《〈空一斋诗〉序》:“ 紫柏大师 以法门龙象,唱道东南。”
(3).指罗汉像。 唐 罗隐 《甘露寺火后》诗:“只道鬼神能护物,不知龙象自成灰。” 宋 苏轼 《自海南归过清远峡宝林寺敬赞禅月所画十八大阿罗汉·第十一罗怙罗尊者》:“龙象之姿,鱼鸟所惊。” 清 顾炎武 《重登灵岩》诗:“山静鼪猱栖佛地,堂空龙象散诸天。”
(4).象中体格壮健高大者。《维摩经·不思议品》:“譬如 迦叶 ,龙象蹴踏,非驴所堪。” 嘉祥 疏:“此言龙象者,只是一象耳,如好马名龙马,好象云龙象也。”
(5).指皇帝。 五代 齐己 《寄吴国西供奉》诗:“瑶闕合陪龙象位,春山休记鷓鴣啼。” 宋 岳珂 《桯史·献陵疏文》:“爰竭蚍蜉之诚,仰干龙象之驭。”
词语解释:龙涎  拼音:lóng xián
见“ 龙涎香 ”。
词语解释:龙涎香  拼音:lóng xián xiāng
抹香鲸病胃的分泌物。类似结石,从鲸体内排出,漂浮海面或冲上海岸。为黄、灰乃至黑色的蜡状物质,香气持久,是极名贵的香料。 宋 刘过 《沁园春·美人指甲》词:“见凤鞋泥污,偎人强剔,龙涎香断,拨火轻翻。”《儒林外史》第三五回:“内官一队队捧出金鑪,焚了龙涎香。”亦省称“ 龙涎 ”。 唐 苏鹗 《杜阳杂编》卷下:“暑气将盛,公主命取澄水帛,以水蘸之,掛于南轩。良久,满座皆思挟纊。澄水帛长八九尺,似布而细,明薄可鉴,云其中有龙涎,故能消暑毒也。” 宋 苏轼 《过子忽出新意以山芋作玉糁羹》诗:“香似龙涎仍釅白,味如牛乳更全清。” 明 无名氏 《鸣凤记·严嵩庆寿》:“凤蜡光摇,龙涎瑞靄,华堂恍如仙岛。” 郁达夫 《毁家诗纪》之十:“频烧絳蜡迟宵柝,细煮龙涎涴宿熏。”
词语解释:龙凤  拼音:lóng fèng
(1).龙与凤。《西京杂记》卷五:“ 赵后 有宝琴曰凤凰,皆以金玉隐起为龙凤螭鸞、古贤列女之象。”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原道》:“龙凤以藻绘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
(2).谓帝王或贵人形质超凡。《旧唐书·太宗纪上》:“ 太宗 时年四岁,有书生自言善相,謁 高祖 ,曰:‘公贵人也,且有贵子。’见 太宗 ,曰:‘龙凤之姿,天日之表,年将二十,必能济世安民矣。’” 唐 杜甫 《行次昭陵》诗:“讖归龙凤质,威定虎狼都。”《儒林外史》第一回:“为头一人头戴武巾,身穿团花战袍,白浄面皮,三綹髭鬚,真有龙凤之表。”
(3).比喻优异的才能。亦指才能优异的人。 晋 陆云 《赠顾彦先》诗之一:“腾都之骏,龙凤合尘。”《南齐书·王僧虔传》:“舍中亦有少负令誉弱冠越超清级者,于时 王 家门中,优者则龙凤,劣者犹虎豹。” 清 方文 《送王幼公之毘陵》诗:“忆昔故乡日,与君读书时,共秉珪璋器,各挺龙凤姿。”特指 诸葛亮 与 庞统 。时目 诸葛亮 为卧龙, 庞统 为凤雏。 明 高启 《咏隐逸庞公》:“ 南阳 有龙凤,乘时各飞翻。”
(4).喻文章。《文选·韦曜〈博弈论〉》:“勇略之士,则受熊虎之任;儒雅之徒,则处龙凤之署。” 李善 注:“龙凤五彩,故以喻文。” 唐 李群玉 《始忝四座奏状闻荐蒙恩授官旋进歌诗延英宣赐言怀纪事呈同馆诸公二十四韵》:“解薜龙凤署,怀铅兰桂丛。”
(5).喻飞舞的雪花。 唐 韩愈 《辛卯年雪》诗:“崩腾相排拶,龙凤交横飞。”
(6).见“ 龙凤团茶 ”。
词语解释:龙凤团茶  拼音:lóng fèng tuán chá
宋 时制为圆饼形贡茶,上有龙凤纹。 宋 王闢之 《渑水燕谈录·事志》:“建茶盛於 江 南,近岁制作尤精,龙凤团茶最为上品,一斤八饼。 庆歷 中, 蔡君謨 为 福建 运使,始造小团以充岁贡,一斤二十饼,所谓上品龙茶者也。 仁宗 尤所珍惜,虽宰臣未尝輒赐,惟郊礼致斋之夕,两府各四人,共赐一饼。宫人翦金为龙凤花贴其上,八人分蓄之,以为奇玩,不敢自试,有嘉客,出而传玩。”亦省称“ 龙凤 ”。 宋 欧阳修 《归田录》卷二:“茶之品,莫贵於龙凤,谓之团茶,凡八饼重一斤。 庆歷 中 蔡君謨 为 福建路 转运使,始造小片龙茶以进,其品絶精,谓之小团,凡二十饼重一斤,其价直金二两……宫人往往鏤金花於其上,盖其贵重如此。”
词语解释:龙媒  拼音:lóng méi
(1).《汉书·礼乐志》:“天马徠龙之媒。” 颜师古 注引 应劭 曰:“言天马者乃神龙之类,今天马已来,此龙必至之效也。”后因称骏马为“龙媒”。《晋书·庾亮传论》:“马控龙媒,势成其逼。” 宋 王安石 《追伤河中使君修撰陆公》诗之二:“ 皖城 初得故人诗,叹息龙媒踠壮时。”
(2).喻俊才。 唐 杨炯 《后周明威将军梁公神道碑》:“於是龙媒间出,麟驹挺生。 伯乐 多谢於精微, 日磾 有慙於牧养。” 唐 高适 《和贺兰判官望北海作》:“长鸣谢知己,所愧非龙媒。” 清 汪懋麟 《送子静主桂林省试》诗之二:“只为 雄 文工《羽猎》,故教絶域访龙媒。”
(3).指土龙。迷信者用土制成龙状,以为可招诱真龙来降雨。 北周 庾信 《和李司录喜雨》:“临河沉璧玉,夹道画龙媒。” 倪璠 注:“《新论》:‘ 刘歆 曰:致雨具作土龙。龙见者輒有风雨,起以迎送之,故缘其象类而为之。’”
(4). 唐 御马厩六闲之一。《新唐书·兵志》:“又以尚乘掌天子之御。左右六闲:一曰飞黄,二曰吉良,三曰龙媒,四曰騊駼,五曰駃騠,六曰天苑。”
词语解释:龙骧  拼音:lóng xiāng
(1).亦作“ 龙襄 ”。昂举腾跃貌。《汉书·叙传下》:“云起龙襄,化为侯王,割有 齐 楚 ,跨制 淮 梁 。” 颜师古 注:“襄,举也。” 唐 杨巨源 《观打球有作》诗:“亲扫毬场如砥平,龙驤骤马晓光晴。” 明 孙柚 《琴心记·牛酒交欢》:“新筑沙堤行宰相,喜今朝凤翥龙驤,燕友逢春,鶯朋出谷。” 清 徐文元 《春日阅武召百官诣南苑》诗:“龙驤万骑军麾转,鵠立千官拜舞同。”
(2).骏马。 唐 杜牧 《题安崇西平王宅太尉愬院六韵》:“半夜龙驤去,中原虎穴空。”
(3).指 晋 大将龙骧将军 王濬 。 唐 李白 《永王东巡歌》之八:“君看帝子浮江日,何似 龙驤 出峡来!” 王琦 注引《晋书·武帝纪》:“ 咸寧 五年十一月大举伐 吴 ,遣龙驤将军 王濬 、广武将军 唐彬 率 巴 蜀 之兵浮 江 而下。” 明 徐渭 《寿中军某侯帐词》:“惟愿绩流 燕石 ,名茂 龙驤 。”
(4).指画家 顾恺之 。 唐 温庭筠 《赠李将军》诗:“不学 龙驤 画山水,醉乡无迹似閒云。” 曾益 等注:“《画苑》:‘ 顾愷之 善画山水,仕至龙驤将军,每大醉始命笔,人称奇絶。’”
(5).《旧五代史·唐书·庄宗纪》:“ 梁 有龙驤、神威、拱宸等军,皆武勇之士也。每一人鎧仗费数十万,装以组绣,饰以金银,人望而畏之。”后以泛指英勇的军队。 明 徐渭 《上督府公生日诗》:“初捧兵符分虎竹,再衔使命驭龙驤。”
(6).指大船。 晋 龙骧将军 王濬 为伐 吴 曾造大船。 宋 苏轼 《大风留金山两日》诗:“龙驤万斛不敢过,渔舟一叶从掀舞。” 清 赵翼 《大风从丹徒口出江至瓜洲》诗:“我来正值游江閧,万斛龙驤莫敢动。” 严复 《救亡决论》:“第即使其説诚然,而举划木以傲龙驤,指椎轮以訾大輅,亦何足以助人张目,所谓詬弥甚耳!”参阅《晋书·王濬传》
词语解释:龙湫  拼音:lóng qiū
(1).上有悬瀑下有深潭谓之龙湫。《隋书·礼仪志一》:“鹿角生於杨树,龙湫出於 荆谷 。” 唐 杜荀鹤 《送吴蜕下第入蜀》诗:“鸟径盘春靄,龙湫发夜雷。” 清 顾炎武 《五台山记》:“北臺最高,后人名之 叶斗峯 。有龙湫,其东二十里为 华巖岭 。”
(2).瀑布名。在 浙江 雁荡山 。 前蜀 贯休 《无题》诗:“ 雁荡 经行云漠漠, 龙湫 宴坐雨濛濛。”
词语解释:龙池  拼音:lóng chí
(1).琴底的二孔眼之一。上孔曰龙池,下孔曰凤沼。 宋 赵希鹄 《洞天清录·古琴辩》:“ 雷 张 製槽腹有妙诀,於琴底悉洼,微令如仰瓦,盖谓於龙池凤沼之弦,微令有脣,餘处悉洼之。”《红楼梦》第八九回:“ 黛玉 笑道:‘这张琴不是短,因我小时学抚的时候,别的琴都彀不着,因此特地做起来的。虽不是焦尾枯桐,这鹤仙凤尾,还配得齐整;龙池雁足,高下还相宜。’”
(2).池名。所名之池非一。其一在 唐 长安 隆庆坊 玄宗 未即位时所居的旧邸旁, 中宗 曾泛舟其中。 玄宗 即位后于 隆庆坊 建 兴庆宫 , 龙池 被包容于内。在今 陕西 西安 兴庆公园 内。 唐 沉佺期 《龙池篇》:“ 龙池 跃龙龙已飞,龙德先天天不违。” 唐 苏颋 《龙池篇》:“ 西京 凤邸跃龙泉,佳气休光镇在天。” 朱鹤龄 笺注:“《雍録》:‘ 明王 为诸王时,故宅在京城东南角 隆庆坊 。宅有井,井溢成池, 中宗 时数有云龙之祥。后引 龙首堰 水注池,池面益广,即 龙池 也。 开元 二年七月,以宅为宫,是为 兴庆宫 。’”
(3).犹凤池。指中书省。 唐 陈子昂 《为陈舍人让官表》:“司言凤綍,挥翰龙池。” 明 徐渭 《送内兄潘伯海谒选》诗:“明岁承恩日,龙池万柳青。”
(4).借指内阁。《上海小刀会起义史料汇编·上海小刀会起事本末》:“ 宝山 蒋敦復 作《沪城纪事》诗八首:‘海水羣飞日,东南又不支,龙池机早代, 燕 省处方危。’”
词语解释:龙墀  拼音:lóng chí
(1).犹丹墀。 唐 刘禹锡 《杨柳枝》词之三:“凤闕轻遮翡翠幃,龙墀遥望麴尘丝。”《宋史·礼志四》:“帝諭 文彦博 等曰,郊坛第一龕者在堂,第二、第三龕设於左右夹廡及龙墀上。” 明 徐霖 《绣襦记·策射头名》:“参鸞驭,虎殿龙墀,口吐虹霓气。”
(2).借指皇帝。《敦煌曲子词·望江南》:“数年路隔失朝仪,目断望龙墀。” 宋 欧阳修 《和刘原父从幸后苑观稻呈经筵诸公》:“晓謁龙墀罢,行瞻凤盖翩。”
(3).法坛,道场。《水浒传》第四二回:“ 赵能 再入来看时,两三个土兵跌倒在龙墀里。” 清 洪昇 《长生殿·觅魂》:“你与我把招魂衣摄,遗照图悬,龙墀净扫,凤幄高褰。”
词语解释:龙盘  拼音:lóng pán
亦作“ 龙蟠 ”。
(1).如龙之盘卧状。形容雄壮绵延的样子。 唐 李白 《金陵歌送别范宣》:“ 钟山 龙盘走势来,秀色横分 歷阳 树。” 明 徐复祚 《投梭记·逆节》:“王气龙蟠,奄有 长江 半,指日 江 东应纳款。” 陈去病 《夜宿张家口独步通桥望月》诗:“门外有长桥,蜿蜒如龙蟠。”参见“ 龙蟠虎踞 ”。
(2).形容书法飞动而苍劲有力。《晋书·王羲之传论》:“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
(3).喻豪杰之士隐伏待时。《三国志·魏志·杜袭传》:“ 袭 避乱 荆州 , 刘表 待以宾礼。同郡 繁钦 数见奇於 表 , 袭 喻之曰:‘吾所以与子俱来者,徒欲龙蟠幽藪,待时凤翔。’” 晋 张协 《七命》:“ 冲漠公子 含华隐曜,嘉遯龙盘,翫世高蹈。”《文选·袁宏〈三国名臣序赞〉》:“标牓风流,远明 管 乐 。初九龙盘,雅志弥确。” 李善 注:“《周易》曰:‘初九,潜龙勿用’……《方言》曰:‘未升天之龙,谓之蟠龙。’”
词语解释:龙蟠虎踞  拼音:lóng pán hǔ jù
见“ 龙盘虎踞 ”。
词语解释:龙盘虎踞  拼音:lóng pán hǔ jù
亦作“ 龙蟠虎踞 ”。
(1).《太平御览》卷一五六引 晋 吴勃 《吴录》:“ 刘备 曾使 诸葛亮 至京,因覩 秣陵 山阜,叹曰:‘ 钟山 龙盘, 石头 虎踞,此帝王之宅。’”后因以“龙盘虎踞”形容地势雄壮险要,宜作帝王之都。 唐 李白 《永王东巡歌》之四:“龙盘虎踞帝王州,帝子 金陵 访古丘。” 元 庾天锡 《黄莺儿》套曲:“残照底西风老树,据 秦 淮 终是帝王都。爱山围水绕,龙蟠虎踞,依稀覩, 六朝 风物。” 明 徐霖 《绣襦记·结伴毘陵》:“过前村 长安 近,龙盘虎踞帝王城,十里楼臺绕庆云。”
(2).借指 南京 。 明 张煌言 《师入太平府》诗:“此去神京原咫尺,龙蟠虎踞待重光。”
(3).喻为英雄豪杰所盘踞。 唐 欧阳詹 《曲江池记》:“真主巍巍,龙盘虎踞。”《三国演义》第一○八回:“﹝ 孙权 ﹞嘱讫而薨。在位二十四年,寿七十一岁,乃 蜀汉 延熙 十五年也。后人有诗曰:‘紫髯碧眼号英雄,能使臣僚肯尽忠。二十四年兴大业,龙盘虎踞在 江 东。’”
(4).喻斑斓的纹理。《西京杂记》卷六引 汉 刘胜 《文木赋》:“既剥既刊,见其文章,或如龙盘虎踞,復以鸞集凤翔。”
词语解释:龙髯  拼音:lóng rán
亦作“ 龙髥 ”。
(1).龙之须。《史记·封禅书》:“ 黄帝 采 首山 铜,铸鼎於 荆山 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 黄帝 。 黄帝 上骑,羣臣后宫从上者七十餘人,龙乃上去。餘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髯,龙髯拔,堕,堕 黄帝 之弓。百姓仰望 黄帝 即上天,乃抱其弓与胡髯号,故后世因名其处曰 鼎湖 ,其弓曰乌号。”后用为皇帝去世之典。 唐 李峤 《汾阴行》:“自从天子向 秦关 ,玉輦金车不復还。珠帘羽扇长寂寞, 鼎湖 龙髯安可攀?” 清 顾炎武 《谒欑宫文》之一:“行年五十,慨驹隙之难留;涉路三千,望龙髯而愈远。” 清 叶方蔼 《授职翰林学士感恩述怀》诗:“身离牛口惊还在,梦挽龙髥恨不廻。” 梁启超 《中国积弱溯源论》第四节:“而 文宗 显皇帝 ,復为 英 法 联军所迫,北狩 热河 , 鼎湖 一去,龙髯不返。”
(2).帝王之须。 唐 李远 《赠写御容李长史》诗:“玉座尘消砚水清,龙髯不动綵毫轻。”
(3).喻松叶;松。 唐 李贺 《五粒小松歌》:“緑波浸叶满浓光,细束龙髯铰刀剪。” 宋 王安石 《道傍大松人取为明》诗:“虬甲龙髯不易攀,亭亭千尺荫南山。”
词语解释:龙潭  拼音:lóng tán
(1).深渊。 唐 李白 《求崔山人百丈崖瀑布图》诗:“龙潭中喷射,昼夜生风雷。” 宋 曾巩 《冬望》诗:“龙潭瀑布入胸臆,叹息但谢 宗 与 雷 。” 清 陈璋 《闽滩竹枝词》:“万丈龙潭千尺浪,也堪愁煞铁梢公。”
(2).喻凶险之处。《再生缘》第二二回:“母姊遭擒在此山,弟当前去鬭龙潭。”
词语解释:龙孙  拼音:lóng sūn
(1).骏马名。 唐 李商隐 《过华清内厩门》诗:“自是明时不巡幸,至今 青海 有龙孙。” 唐 曹唐 《病马五首呈郑校书章三吴十五先辈》之三:“不剪焦毛鬣半翻,何人别是古龙孙。”
(2).称帝王的后裔。《前汉书平话》卷下:“数内一人甚恶,却回 常山王 语:‘你甚圣主?’ 常山王 :‘寡人龙孙,怎敢无理!’”
(3).《魏书·王慧龙传》:“﹝ 王慧龙 ﹞幼聪慧, 愉 以为诸孙之龙,故名焉。”后因以“龙孙”敬称他人之孙。 宋 胡继宗 《书言故事·子孙类》:“龙孙,称人孙曰龙孙。”
(4).笋的别称。 宋 梅尧臣 《韩持国遗洛笋》诗:“龙孙春吐一尺芽,紫锦包玉离泥沙。” 宋 陆游 《癸亥正月十日夜梦三山竹林中笋出甚盛欣然有作》诗:“一夜四山雷雨起,满林无数长龙孙。” 明 方孝孺 《友筠轩赋》:“春之时也,暖律乍起,和气方刚,对穆穆之龙孙,列班班之鵷行。”
(5).指新竹。 宋 梅尧臣 《依韵和孙待制新栽竹》:“龙孙已见多奇节,凤实新生入翠枝。” 宋 陆游 《夏日》诗:“将雏燕子暂离巢,过母龙孙已放梢。”
(6).泛指竹。 宋 道潜 《慧觉孜师绿筠轩》诗:“会待龙孙添夏荫,借君此地眠清风。” 宋 陆游 《夹路多修竹》诗:“桑麻有餘地,家家养龙孙。”
(7).竹的一种。生山谷间,高不盈尺,细仅如针。 宋 许观 《东斋纪事·竹之异名》:“ 辰州 有一种小竹,曰龙孙竹,生山谷间,高不盈尺,细仅如针。”
(8).指小竹。 元 善住 《盆竹》诗:“岂知幺凤尾,元是古龙孙。”
(9).指红色的蜻蜓。《说郛》卷三一引《戊辰杂抄》:“有大龙蜕于 太湖 之湄,其鳞甲中出虫,顷刻化为蜻蜓,朱色。人取之者病疟。今人见蜻蜓朱色者谓之龙甲,又谓之龙孙。”
词语解释:龙文  拼音:lóng wén
(1).龙身上的纹理,龙鳞纹。《韩诗外传》卷八:“夫凤之象,鸿前而麟后,蛇颈而鱼尾,龙文而龟身,燕頷而鸡啄。” 清 戴名世 《书光给谏轶事》:“ 亨 就视之,中有物,光烁烁射人。命石工凿之,得一石龟焉,色如紫玉,身有龙文,具八卦,乃蓄於署内池中。”
(2).龙形的花纹。《史记·田单列传》:“收城中得千餘牛,为缝繒衣,画以五綵龙文,束兵刃於其角,而灌脂束苇於尾,烧其端。” 唐 骆宾王 《宿温城望军营》诗:“风旗翻翼影,霜剑转龙文。”
(3).指如龙鳞纹的东西。(1)微波。 唐 李白 《九日登巴陵置酒望洞庭水军》诗:“长风鼓横波,合沓蹙龙文。” 唐 元稹 《早春登龙山静胜寺因赠幕中诸公》诗:“龙文远水吞平岸,羊角轻风旋细尘。”(2)鱼鳞云。 明 何景明 《游猎篇》:“昨夜 昌平 入梦天,龙文赤日烧 燕 川。”
(4).喻雄健的文笔。语出 唐 韩愈 《病中赠张十八》诗:“龙文百斛鼎,笔力可独扛。” 明 夏完淳 《题王叔明〈柴桑图〉》诗:“祇今 江 左成龙文,卜历重光启中叶。”
(5).喻指书法,书体。 唐 李峤 《书》诗:“削简龙文见,临池鸟跡舒。”
(6).骏马名。《汉书·西域传赞》:“蒲梢、龙文、鱼目、汗血之马,充於黄门。” 颜师古 注引 孟康 曰:“四骏马名也。” 南朝 宋 颜延之 《三月三日曲水诗序》:“龙文饰轡,青翰侍御。”《梁书·诸夷传·西北诸戎》:“蒲梢龙文,希入於外署。”后常以比喻才华出众的子弟。《北齐书·杨愔传》:“ 愔 从父兄黄门侍郎 昱 特相器重,曾谓人曰:‘此儿驹齿未落,已是我家龙文。’”《北史·裴宣明传》:“二子 景鸞 、 景鸿 并有逸才, 河 东呼 景鸞 为驥子,呼 景鸿 为龙文。”
(7).指龙文剑。 北周 庾信 《哀江南赋》:“乃使玉轴扬灰,龙文折柱。” 倪璠 注:“龙文,剑名。” 唐 骆宾王 《军中行路难同辛常伯作》诗:“百发乌号遥碎柳,七尺龙文迴照莲。” 柳亚子 《剑池瀑布》诗之二:“应有中原人望气,龙文夜夜吐光芒。”
(8).《淮南子·本经训》:“龙舟鷁首。” 高诱 注:“龙舟,大舟也,刻为龙文。”因借“龙文”指刻有龙形花纹的大舟。 唐 王勃 《采莲赋》:“簫鼓发兮龙文动。”
词语解释:龙节  拼音:lóng jié
(1).龙形符节。《周礼·地官·掌节》:“凡邦国之使节,山国用虎节,土国用人节,泽国用龙节。” 郑玄 注:“泽多龙,以金为节,铸象焉。”
(2).泛指奉王命出使者所持之节。 唐 王维 《平戎辞》:“卷旆生风喜气新,早持龙节静边尘。” 宋 苏轼 《表忠砚碑》:“金券玉册,虎符龙节。” 明 宋濂 《浙东行省右丞李公武功记》:“倬彼 李公 ,实涖东 浙 。虎符煌煌,侑以龙节。导宣皇灵,德柔威刷。” 清 朱彝尊 《送少詹王先生代祀南海》诗:“先生储端乍迁秩,诞持龙节临百蛮。”
(3).竹节。亦借指竹。 袁枚 《随园诗话》卷十三引 吴维鹗 《题盆中飞白竹》诗:“细细分龙节,轻轻洗玉肌,生来凤尾贵,不怕雀头痴。”
词语解释:龙卧  拼音:lóng wò
喻高士隐居。 唐 卢纶 《奉和曹叔夏》:“龙卧人寧识,鹏摶鷃岂知?” 宋 王安石 《诸葛武侯》诗:“ 武侯 当此时,龙卧独摧藏。” 清 王士禛 《定军山诸葛公墓下作》诗:“知公抱遗憾,龙卧成千古。”
词语解释:龙种  拼音:lóng zhǒng
(1).龙所传种。 北周 庾信 《春赋》:“马是 天池 之龙种,带乃 荆山 之玉梁。”
(2).指骏马。《魏书·吐谷浑传》:“ 青海 周回千餘里,海内有小山,每冬冰合后,以良马置此山,至来春收之,马皆有孕,所生得驹,号为龙种。” 宋 苏轼 《韦偃〈牧马图〉》诗:“龙种尚与駑駘游,长秸短豆岂我羞。” 清 纳兰性德 《拟古诗》之二六:“天闲十万匹,对此皆凡材。倾都看龙种,选日登 燕臺 。”
(3).喻俊杰。 晋 习凿齿 《襄阳耆旧传·龙种来归》:“ 庞焕 去官还乡,里人曰:‘我家池里龙种来归。’”
(4).指帝王的子孙。《隋书·房陵王勇传》:“ 长寧王 儼 , 勇 长子也。诞乳之初,以报 高祖 , 高祖 曰:‘此即皇太孙,何乃生不得地?’ 云定兴 奏曰:‘天生龙种,所以因云而出。’时人以为敏对。” 唐 张说 《赠陈州刺史义阳王神道碑》:“王讳 琮 字某, 文帝 之孙, 纪王 之子,龙种异品,凤毛秀色。” 清 叶廷琯 《吹网录·明潞王画兰石刻》:“沧桑已换红羊刼,龙种五王从此絶。”
(5).竹的别名。 唐 陈子昂 《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龙种生 南岳 ,孤翠鬱亭亭。”
词语解释:龙章  拼音:lóng zhāng
(1).龙纹;龙形。《礼记·郊特牲》:“旂十有二旒,龙章而设日月,以象天也。” 南朝 宋 鲍照 《从庾中郎游园山石室》诗:“怪石似龙章,瑕璧丽锦质。”《南史·宋纪上·武帝》:“尝游 京口 竹林寺 ,独卧讲堂前,上有五色龙章,众僧见之。”
(2).指龙旗。《管子·兵法》:“三曰举龙章,则行水。”
(3).皇帝的仪仗。 唐 温庭筠 《湖阴词》:“白虬天子金鍠鋩,高临帝座回龙章。”亦借指皇帝。 唐 韩偓 《六月十七日召对自辰及申方归本院》诗:“清水帘开散异香,恩深咫尺对龙章。” 宋 秦观 《次韵东坡上元扈从三绝》之一:“赭黄繖底望龙章,不断惟闻蜡炬香。” 清 李渔 《鱼篮记·饯圆》:“自归顺以来,荷蒙丞相推荐呵,去专兵征强横,又得龙章宠。”
(4).指得专征伐的大将之旗。 清 钮琇 《觚賸·伪牍谕降》附 钮蕙 卜识:“上御 日本 贡刀,令予跨赤驦以试,深蒙嘉叹。随手授曰:资尔武备,戮力王家,越日载锡龙章,昭示奬劝。寻转参戎,量移副帅。”
(5).画或绣龙之服。天子之服。语出《礼记·明堂位》:“ 有虞氏 服韍, 夏后氏 山, 殷 火, 周 龙章。”《后汉书·邓禹传论》:“及其威损 栒邑 ,兵散 宜阳 ,褫龙章於终朝,就侯服以卒岁。” 李贤 注:“龙章,衮龙之服也。” 唐 骆宾王 《晚憩田家》诗:“龙章徒表 越 , 闽 俗本非华。” 明 杨慎 《送卞苏溪归叙州序》:“言 邓仲华 之贤,亦曰褫龙章而无愠。”
(6).衮龙之服和章甫之冠。《文选·赵至〈与嵇茂齐书〉》:“表龙章於裸壤,奏韶舞於聋俗。” 李善 注:“龙,衮龙之服。章,章甫之冠也。” 唐 李白 《自溧水道哭王炎》诗之一:“天上坠玉棺,泉中掩龙章。”
(7).喻不凡的文采、风采。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赏誉》:“ 顾彦先 ,八音之琴瑟,五色之龙章。” 南朝 梁 沉约 《贺齐明帝登祚启》:“龙章日綵,焕若丽天。” 唐 骆宾王 《上兖州崔长史启》:“伟龙章之秀质,腾孔雀於觿年。” 唐 李白 《冬日于龙门送从弟京兆参军令问之淮南觐省序》:“观夫笔走羣象,思通神明,龙章炳然,可得而见。” 清 陈田 《明诗纪事己籤·李攀龙》:“ 于鳞 七言,函思英发,襞调豪迈,如八音凤奏,五色龙章,开闔鏗鏘,纯乎美矣。”
(8).对皇帝文章的谀称。 明 何镗 《重刻〈诚意伯刘公文集〉序》:“天语焜燁龙章,具在《翊运篇》中。”借指诏书,敕令。 明 无名氏 《鸣凤记·林遇夏舟》:“凤鸞昔日轻分羽,正 上林 花媚忘归。忽蒙天使龙章坠。” 清 李果 《范文正公祠》诗:“先皇银榜龙章在,红树阶前交映明。”
词语解释:龙光  拼音:lóng guāng
(1).龙身上的光。喻指不同寻常的光辉。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沔水二》:“峨峨 南岳 ,烈烈离明,寔敷儁乂,君子似生,惟此君子,作 汉 之英,德为龙光,声化鹤鸣。” 唐 皮日休 《吴中苦雨》诗:“龙光倏闪照,虯角搊琤触。”
(2).指发生不同寻常的光辉。《梁书·陆倕传》:“还伊人而世载,并三骏而龙光。”
(3).天子气,瑞气。 蔡东藩 《南北史通俗演义》第一回:“ 裕 ( 刘裕 )微笑道:‘此刻龙光尚在否?’”
(4).非凡的风采,神采。《后汉书·文苑传下·高彪》:“﹝ 高彪 ﹞乃遗 融 ( 马融 )书曰:‘承服风问,从来有年,故不待介者而謁大君子之门,冀一见龙光,以敍腹心之愿。’” 明 吴承恩 《贺金秋泉翁媪障词引》:“日近灵椿,接龙光於瑞桂;露指慈竹,籍凤采於崇兰。”
(5).特指皇帝的风采。 清 唐孙华 《伏闻上从学士》诗之三:“忆从便殿覲龙光,咫尺青蒲近御牀。”
(6).指才华。《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惟 博陵 崔州平 , 潁川 徐庶 元直 ,与 亮 友善” 南朝 宋 裴松之 注:“若使游步中华,骋其龙光,岂夫多士所能沉翳哉!”《隋书·文学传序》:“ 范阳 卢思道 、 安平 李德林 、 河东 薛道衡 ……或鹰扬 河 朔,或独步 汉 南,俱骋龙光,并驱云路。”
(7).喻指有才华者。《北史·文苑传序》:“于时 陈郡 袁翻 、 翻 弟 跃 、 河东 裴敬宪 、弟 庄伯 ……雕琢琼瑶,刻削杞梓,并为龙光,俱称鸿翼。”
(8).宝剑的光芒。 唐 王勃 《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 明 王錂 《春芜记·说剑》:“萧萧永夜悲鸣也,怕龙光渐尔消灭。”亦借指宝剑。 明 何景明 《赠别孟望之》诗之四:“龙光久未试,姑以持赠君。”
(9).皇帝给予的恩宠,荣光。龙,通“ 宠 ”。语本《诗·小雅·蓼萧》:“既见君子,为龙为光。” 毛 传:“龙,宠也。” 郑玄 笺:“‘为宠为光’,言天子恩泽光耀被及己也。”《初学记》卷二一引 南朝 梁 刘孝绰 《谢为东宫奉经启》:“推择而举,尚多髦俊,龙光曲被,独在选中。”按,《艺文类聚》引作“宠光”。 唐 颜真卿 《中散大夫京兆尹鲜于公神道碑铭》:“ 嘉陵 淼淼, 云臺 矫矫,降生京兆,为龙光兮。” 明 唐顺之 《左编附序》:“隐士不事王侯而志可则,深处巖壑而龙光於朝,英主亦往往尊礼其人以风世。”
词语解释:龙鸾  拼音:lóng luán
(1).龙与凤。亦喻贤士。 三国 魏 曹植 《九愁赋》:“感龙鸞而匿跡,如吾身之不留。” 南朝 宋 颜延之 《吊屈原文》:“身絶 郢 闕,迹遍 湘 干。比物荃蓀,连类龙鸞。” 宋 苏轼 《送千乘千能两侄还乡》诗:“ 鹿门 上冢回,牀下拜龙鸞。”
(2).喻华美的文章。语本《文选·吴质〈答魏太子笺〉》:“摛藻下笔,鸞龙之文奋矣。” 李善 注:“鸞龙,鳞羽之有五彩,故以喻焉。” 吕向 注:“鸞龙,有五色文章也。” 唐 李白 《留别于十一兄逖裴十三游塞垣》诗:“ 裴生 览千古,龙鸞炳天章。”
(3).喻指乐器声音美妙,如龙吟凤鸣。 宋 叶适 《中塘梅林天下之盛也聊申鄙述启好游者》诗:“龙鸞变化异,笙笛音製殊。”
词语解释:龙公  拼音:lóng gōng
称龙王。 宋 苏轼 《聚星堂雪》诗:“窗前暗响鸣枯叶,龙公试手初行雪。” 宋 张孝祥 《浣溪沙·去荆州》词:“拟看 岳阳楼 上月,不禁 石首 岸头风。作牋我欲问龙公。” 金 元好问 《戊戌十月山阳雨夜》诗之一:“龙公为汝贺,桑榆定可收。”
词语解释:龙香  拼音:lóng xiāng
(1).常绿乔木。高可达30米。木材淡黄褐色,细致,有芳香,可提炼芳香剂。也称垂柏。 宋 梅尧臣 《龙柏》诗:“花非龙香叶飞柏,独窃二美夸芳蕤。”
(2).砚名。 元 谢应芳 《赠董明府惠炭》诗:“砚池冰释龙香暖,写我朝来抱膝吟。”
(3).即龙涎香。 宋 辛弃疾 《念奴娇》词:“透户龙香,隔帘鶯语,料得肌如雪。” 郑泽 《长沙谒烈士祠》诗:“篆兹新龙香,拂彼旧蛛网。”参见“ 龙涎香 ”。
(4).御香。 元 马祖常 《送忽都达儿著作祀岳渎》诗:“日长东观著书清,絳荐龙香为帝擎。”《水浒传》第一回:“目今京师瘟疫盛行,今上天子,特遣下官齎捧御书丹詔,亲奉龙香,来请天师,要做三千六百分罗天大醮,以禳天灾。”
词语解释:龙涎香  拼音:lóng xián xiāng
抹香鲸病胃的分泌物。类似结石,从鲸体内排出,漂浮海面或冲上海岸。为黄、灰乃至黑色的蜡状物质,香气持久,是极名贵的香料。 宋 刘过 《沁园春·美人指甲》词:“见凤鞋泥污,偎人强剔,龙涎香断,拨火轻翻。”《儒林外史》第三五回:“内官一队队捧出金鑪,焚了龙涎香。”亦省称“ 龙涎 ”。 唐 苏鹗 《杜阳杂编》卷下:“暑气将盛,公主命取澄水帛,以水蘸之,掛于南轩。良久,满座皆思挟纊。澄水帛长八九尺,似布而细,明薄可鉴,云其中有龙涎,故能消暑毒也。” 宋 苏轼 《过子忽出新意以山芋作玉糁羹》诗:“香似龙涎仍釅白,味如牛乳更全清。” 明 无名氏 《鸣凤记·严嵩庆寿》:“凤蜡光摇,龙涎瑞靄,华堂恍如仙岛。” 郁达夫 《毁家诗纪》之十:“频烧絳蜡迟宵柝,细煮龙涎涴宿熏。”
词语解释:龙阙  拼音:lóng quē
帝王的宫阙。 唐 岑参 《送韦侍御先归京》诗:“闻欲朝龙闕,应须拂豸冠。” 前蜀 贯休 《读玄宗幸蜀记》诗:“火从龙闕起,泪向 马嵬 垂。” 宋 张先 《木兰花·送张中行》词:“插花劝酒 盐桥馆 ,召节促行龙闕远。”
词语解释:龙旗  拼音:lóng qí
亦作“ 龙旗 ”。
(1).画有两龙蟠结的旗帜。天子仪仗之一。《周礼·考工记·輈人》:“龙旂九斿,以象大火也。” 郑玄 注:“交龙为旂,诸侯之所建也。” 贾公彦 疏:“九斿,正谓天子龙旂。”《后汉书·明帝纪》:“ 东海王 彊 薨,遣司空 冯魴 持节视丧事,赐升龙旄头、鑾輅、龙旂。” 李贤 注:“交龙为旂,唯天子用之,今特赐以葬。” 唐 司空图 《杨柳枝》词之四:“臺城细仗晓初移,詔赐千官禊饮时。緑帐远笼清珮响,更曛晴日上龙旗。” 清 曹寅 《正月二十九日随驾入侍恭纪》诗之一:“期门百队龙旂后,更有名王万骑陪。”
(2).借指天子。 宋 苏轼 《王晋卿作烟江迭障图仆赋诗十四韵晋卿和之语特奇丽因复次韵》:“屈居华屋啗枣脯,十年俯仰龙旂前。” 明 夏完淳 《大哀赋》:“登陴而鱼钥仓皇,入援而龙旂震荡。”
(3).指得专征伐的将帅之旗。 唐 岑参 《献封大夫破播仙凯歌》之三:“丈夫鹊印摇边月,大将龙旗掣海云。”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一:“ 冯双礼 将左, 白文选 将右,而 可望 建龙旗鼓吹居中。大兵急攻之,败走。”参见“ 龙章 ”。
(4). 清 代国旗。 清 黄遵宪 《香港感怀》诗:“山头风猎猎,犹自误龙旗。” 老舍 《老张的哲学》第八:“乡下人们对于城里挂着‘龙旗’,‘五色旗’,或‘日本旗’,是毫不关心的。”
词语解释:龙章  拼音:lóng zhāng
(1).龙纹;龙形。《礼记·郊特牲》:“旂十有二旒,龙章而设日月,以象天也。” 南朝 宋 鲍照 《从庾中郎游园山石室》诗:“怪石似龙章,瑕璧丽锦质。”《南史·宋纪上·武帝》:“尝游 京口 竹林寺 ,独卧讲堂前,上有五色龙章,众僧见之。”
(2).指龙旗。《管子·兵法》:“三曰举龙章,则行水。”
(3).皇帝的仪仗。 唐 温庭筠 《湖阴词》:“白虬天子金鍠鋩,高临帝座回龙章。”亦借指皇帝。 唐 韩偓 《六月十七日召对自辰及申方归本院》诗:“清水帘开散异香,恩深咫尺对龙章。” 宋 秦观 《次韵东坡上元扈从三绝》之一:“赭黄繖底望龙章,不断惟闻蜡炬香。” 清 李渔 《鱼篮记·饯圆》:“自归顺以来,荷蒙丞相推荐呵,去专兵征强横,又得龙章宠。”
(4).指得专征伐的大将之旗。 清 钮琇 《觚賸·伪牍谕降》附 钮蕙 卜识:“上御 日本 贡刀,令予跨赤驦以试,深蒙嘉叹。随手授曰:资尔武备,戮力王家,越日载锡龙章,昭示奬劝。寻转参戎,量移副帅。”
(5).画或绣龙之服。天子之服。语出《礼记·明堂位》:“ 有虞氏 服韍, 夏后氏 山, 殷 火, 周 龙章。”《后汉书·邓禹传论》:“及其威损 栒邑 ,兵散 宜阳 ,褫龙章於终朝,就侯服以卒岁。” 李贤 注:“龙章,衮龙之服也。” 唐 骆宾王 《晚憩田家》诗:“龙章徒表 越 , 闽 俗本非华。” 明 杨慎 《送卞苏溪归叙州序》:“言 邓仲华 之贤,亦曰褫龙章而无愠。”
(6).衮龙之服和章甫之冠。《文选·赵至〈与嵇茂齐书〉》:“表龙章於裸壤,奏韶舞於聋俗。” 李善 注:“龙,衮龙之服。章,章甫之冠也。” 唐 李白 《自溧水道哭王炎》诗之一:“天上坠玉棺,泉中掩龙章。”
(7).喻不凡的文采、风采。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赏誉》:“ 顾彦先 ,八音之琴瑟,五色之龙章。” 南朝 梁 沉约 《贺齐明帝登祚启》:“龙章日綵,焕若丽天。” 唐 骆宾王 《上兖州崔长史启》:“伟龙章之秀质,腾孔雀於觿年。” 唐 李白 《冬日于龙门送从弟京兆参军令问之淮南觐省序》:“观夫笔走羣象,思通神明,龙章炳然,可得而见。” 清 陈田 《明诗纪事己籤·李攀龙》:“ 于鳞 七言,函思英发,襞调豪迈,如八音凤奏,五色龙章,开闔鏗鏘,纯乎美矣。”
(8).对皇帝文章的谀称。 明 何镗 《重刻〈诚意伯刘公文集〉序》:“天语焜燁龙章,具在《翊运篇》中。”借指诏书,敕令。 明 无名氏 《鸣凤记·林遇夏舟》:“凤鸞昔日轻分羽,正 上林 花媚忘归。忽蒙天使龙章坠。” 清 李果 《范文正公祠》诗:“先皇银榜龙章在,红树阶前交映明。”
词语解释:龙渊  拼音:lóng yuān
(1).深渊。古人以为深渊中藏有蛟龙,故称。《尸子》卷下:“清水有黄金,龙渊有玉英。” 汉 扬雄 《甘泉赋》:“漂龙渊而迟九垠兮,窥地底而上回。” 唐 刘禹锡 《伤我马词》:“金臺已平骨空朽,投之龙渊从尔友。” 清 曹寅 《东城泛舟至斋僧馆》诗:“清吟彻龙渊,狂笑脱狗砦。”
(2).古剑名。《战国策·韩策一》:“邓师、宛冯、龙渊、太阿,皆陆断马牛,水击鵠鴈,当敌即斩坚。” 晋 刘琨 《扶风歌》:“左手弯繁弱,右手挥龙渊。”
词语解释:龙须  拼音:lóng xū
(1).草名。茎可织席。 三国 魏 吴普 《神农本草经·石龙刍》:“﹝石龙芻﹞一名龙鬚。” 唐 李白 《鲁东门观刈蒲》诗:“此草最可珍,何必贵龙鬚。” 王琦 注:“《蜀本草》:龙芻,丛生,茎如綖,所在有之,俗名龙鬚草,可为席。”参见“ 龙鬚草 ”。
(2).喻长而细如龙须之物。 唐 韩愈 《题张十一旅舍三咏·葡萄》:“若欲满盘堆马乳,莫辞添竹引龙鬚。” 方世举 注:“蒲萄藤蔓颇似龙鬚。” 宋 苏轼 《水龙吟·赠赵晦之吹笛侍儿》词:“ 楚 山修竹如云,异材秀出千林表。龙鬚半剪,凤膺微涨,玉肌匀绕。”
(3).见“ 龙鬚席 ”。
(4).指头足纲类的鱼,如章鱼等。
(5).帝皇之须。 唐 白居易 《七德舞歌》“翦鬚烧药赐功臣, 李勣 呜咽思杀身”自注:“ 李勣 常疾,医云:‘得龙鬚灰,方可疗之。’ 太宗 自剪鬚烧灰赐之,服讫而愈。 勣 叩头泣涕而谢。”
词语解释:龙须草  拼音:lóng xū cǎo
多年生草本植物。狭线形。初夏开花。茎叶可以做蓑衣、绳索、草鞋等,亦可织席、造纸。有的地方叫蓑草或蓑衣草。 晋 崔豹 《古今注·问答释义》:“有龙鬚草,一名縉云草。” 清 屈大均 《广东新语·器语·槟榔合》:“包以龙鬚草织成,大小相函,广三寸许。”
词语解释:龙须席  拼音:lóng xū xí
用龙须草编成的席子。《初学记》卷二五引《晋东宫旧事》:“太子有独坐龙鬚席、赤皮席、花席、经席。” 清 王端履 《重论文斋笔录》卷二:“ 唐 令 文 安定 (按,指 文定 , 安定 )、 彭原 、 汧阳 、 中部 、 洛交 、 天水 诸郡,俱供龙鬚席。”亦省称“ 龙鬚 ”。 唐 孟浩然 《襄阳公宅饮》诗:“綺席卷龙鬚,香杯浮码碯。” 唐 韩偓 《已凉》诗:“八尺龙鬚方锦褥,已凉天气未寒时。” 清 赵执信 《海鸥小谱·夜合花》:“龙鬚凤枕,黛眉几许低横?”
词语解释:龙驾  拼音:lóng jià
(1).龙拉的车。《楚辞·九歌·云中君》:“龙驾兮帝服,聊翱游兮周章。” 王逸 注:“言天尊云神,使之乘龙。”后泛指神仙的车驾。 唐 元稹 《古决绝词》:“虹桥薄夜成,龙驾侵晨列。” 唐 吴筠 《游仙》诗之一:“龙驾朝紫微,后天保令名。”
(2).天子的车驾。《艺文类聚》卷四引 南朝 齐 谢朓 《七夕赋》:“迴龙驾之容裔,乱凤管之凄鏘。” 唐 乔知之 《侍宴应制得分字》诗:“豫游龙驾转,天乐凤簫闻。”
词语解释:龙津  拼音:lóng jīn
(1).即 龙门 。 龙门 一名 河津 ,故称。《晋书·郭璞传》:“登降纷於九五,沦涌悬乎 龙津 。” 明 徐芳 《城门高》诗:“虾蝤百辈走耽耽,直取 龙津 为窟宅。”参见“ 龙门 ”。
(2).喻高德硕望。《梁书·陆倕传》:“过龙津而一息,望凤条而曾翔。”
(3).喻仕宦腾达之路。《晋书·孙绰传》:“﹝ 绰 ﹞尝鄙 山涛 ,而谓人曰:‘ 山涛 吾所不解,吏非吏,隐非隐,若以 元礼 门为 龙津 ,则当点额暴鳞矣。’” 唐 李商隐 《春日寄怀》诗:“欲逐风波千万里,未知何路到 龙津 。” 冯浩 注:“《三秦记》:‘ 河津 一名 龙门 ,水险不通,龟鱼之属莫能上,江海大鱼薄集门下数千,不得上,上则为龙。’”
(4).指龙池。 唐 李德裕 《离平泉马上作》诗:“十年紫殿掌洪钧,出入三朝一品身。 文帝 宠深陪雉尾, 武皇 恩厚宴 龙津 。”借指宫中。《醒世恒言·隋炀帝逸游召谴》:“轩内好,嬉戏下龙津。玉管朱絃闻尽夜,踏青鬭草事青春,玉輦从羣真。”参见“ 龙池 ”。
词语解释:龙门  拼音:lóng mén
(1).即 禹门口 。在 山西省 河津县 西北和 陕西省 韩城市 东北。 黄河 至此,两岸峭壁对峙,形如门阙,故名。《书·禹贡》:“导 河 积石 ,至于 龙门 。”《艺文类聚》卷九六引 辛氏 《三秦记》:“ 河津 一名 龙门 ,大鱼集 龙门 下数千,不得上,上者为龙,不上者□,故云曝鳃 龙门 。”
(2).喻声望高的人的府第。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德行》:“ 李元礼 风格秀整,高自标持,欲以天下名教是非为己任。后进之士,有升其堂者,皆以为登龙门。” 唐 李白 《与韩荆州书》:“一登龙门,则声誉十倍。”
(3).指众望所归者。 清 张明弼 《冒姬董小宛传》:“ 虞山 钱牧斋 先生维时不惟一代龙门,实风流教主也。”
(4).科举试场的正门。 唐 周墀 《贺王仆射放榜》诗:“欲到龙门看风雨,关防不许暂离营。”《红楼梦》第一一九回:“我们两个人一起去交了卷子,一同出来,在龙门口一挤,回头就不见了。”《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三回:“我被关了一个多月,闷得慌了,开了龙门就跑的。”
(5).借指科举会试。会试中式为登龙门。 唐 卢纶 《早春游樊川野居却寄李端校书兼呈崔峒补阙司空曙主簿耿湋拾遗》诗:“桂树曾争折,龙门几共登。” 宋 洪迈 《夷坚支志丁·刘改之教授》:“﹝ 刘过 ﹞ 淳熙 甲午预秋荐,将赴省试。临岐眷恋不忍行,在道赋《水仙子》一词……二更后,一美女忽来前,执拍板曰:‘愿唱一曲劝酒。’即歌曰:‘别酒未斟心先醉,忽听 阳关 辞故里。扬鞭勒马到皇都,三题尽,当际会。稳跳龙门三级水,天意令吾先送喜。’” 明 杨柔胜 《玉环记·约友赴选》:“才吞八斗气轩昂,一跃龙门姓字香。”
(6).山名。在 河南省 洛阳市 南。《汉书·沟洫志》:“昔 大禹 治水,山陵当路者毁之,故凿 龙门 ,辟 伊闕 。” 唐 李白 《汉东紫阳先生碑铭》:“王公卿士送及 龙门 ,入 叶县 ,次 王乔 之祠。” 王琦 注:“《文章正宗》:‘ 龙门 在 河南 县。’《地志》曰:‘ 闕塞山 ,一名 伊闕 ,而俗名 龙门 。’” 清 吴伟业 《送周子俶张青琱往河南学使者幕》诗:“置酒 龙门 夜,论文虎观秋。” 程穆衡 笺:“《闻见録》: 谢希深 、 欧阳永叔 官 洛阳 时,同游 嵩山 ,自 潁阳 归,暮抵 龙门 。”
(7).山名。在 四川省 广元市 东北,又名 葱岭山 ,产好钟乳。 葱岭 有石穴,高数十丈,其状如门,俗称为 龙门 。 唐 杜甫 《龙门阁》诗:“ 清江 下 龙门 ,絶壁无尺土。” 钱谦益 笺注:“《元和郡国志》: 龙门山 ,在 利州 绵谷县 东北八十二里,出好钟乳。《寰宇记》亦名 葱岭山 。《梁州记》云: 葱岭 有石穴,高数十丈,其状如门,俗号为 龙门 。”
(8). 司马迁 出生于 龙门 ,故以“龙门”指代 司马迁 。 北周 庾信 《哀江南赋》:“ 信 生世等於 龙门 ,辞亲同於 河 洛 。” 倪璠 注:“ 迁 生 龙门 ;太史公留滞 周南 ,病且卒,而子 迁 适反,见父子於 河 洛 之间。” 五代 齐己 《寄金陵幕中李郎中》诗:“ 龙门 支派富才能,年少飞翔便大鹏。” 明 徐渭 《读〈问棘堂集〉拟寄汤君》诗:“无限 龙门 蚕室泪,难偕书札报 任卿 。” 梁启超 《新中国未来记》第二回:“我若将这书做成 龙门 《史记》、 涑水 《通鑑》一般,岂不令看小説报的人懨懨欲睡,不能终卷吗?”
(9).古 楚国 都城 郢都 门名。《楚辞·九章·哀郢》:“过 夏首 而西浮兮,顾 龙门 而不见。” 王逸 注:“ 龙门 , 楚 东门也。言己从西浮而东行,过 夏水 之口,望 楚 东门,蔽而不见,自伤日以远也。” 洪兴祖 补注:“《水经》云:‘ 龙门 ,即 郢城 之东门。’又 伍端休 《江陵记》云:‘南关三门,其一名 龙门 ,一名 修门 。’”
(10).泛指都门、国门。 唐 王勃 《秋夜长》诗:“鹤关音信断,龙门道路长。” 元 傅若金 《正月十七日丽正门观迎接口号》:“龙门仗簇青云起,鹤禁香通紫气来。”绍剧《龙虎斗》:“[ 赵匡胤 :]孤, 大宋 乾德。自从 陈桥 兵变,登基以来,南征北讨,无不驯服,仅存 河东 、 西凉 未降,谅必不敢蠢动。今当大朝日期,内侍传旨,大开龙门。”
(11).堤坝合龙前的缺口。 宋 沉括 《梦溪笔谈·官政一》:“ 庆历 中, 河 决北都 商胡 ,久之未塞,三司度支副使 郭申锡 亲往董作。凡塞 河 决,垂合,中閒一埽,谓之‘合龙门’,功全在此。”
词语解释:龙池  拼音:lóng chí
(1).琴底的二孔眼之一。上孔曰龙池,下孔曰凤沼。 宋 赵希鹄 《洞天清录·古琴辩》:“ 雷 张 製槽腹有妙诀,於琴底悉洼,微令如仰瓦,盖谓於龙池凤沼之弦,微令有脣,餘处悉洼之。”《红楼梦》第八九回:“ 黛玉 笑道:‘这张琴不是短,因我小时学抚的时候,别的琴都彀不着,因此特地做起来的。虽不是焦尾枯桐,这鹤仙凤尾,还配得齐整;龙池雁足,高下还相宜。’”
(2).池名。所名之池非一。其一在 唐 长安 隆庆坊 玄宗 未即位时所居的旧邸旁, 中宗 曾泛舟其中。 玄宗 即位后于 隆庆坊 建 兴庆宫 , 龙池 被包容于内。在今 陕西 西安 兴庆公园 内。 唐 沉佺期 《龙池篇》:“ 龙池 跃龙龙已飞,龙德先天天不违。” 唐 苏颋 《龙池篇》:“ 西京 凤邸跃龙泉,佳气休光镇在天。” 朱鹤龄 笺注:“《雍録》:‘ 明王 为诸王时,故宅在京城东南角 隆庆坊 。宅有井,井溢成池, 中宗 时数有云龙之祥。后引 龙首堰 水注池,池面益广,即 龙池 也。 开元 二年七月,以宅为宫,是为 兴庆宫 。’”
(3).犹凤池。指中书省。 唐 陈子昂 《为陈舍人让官表》:“司言凤綍,挥翰龙池。” 明 徐渭 《送内兄潘伯海谒选》诗:“明岁承恩日,龙池万柳青。”
(4).借指内阁。《上海小刀会起义史料汇编·上海小刀会起事本末》:“ 宝山 蒋敦復 作《沪城纪事》诗八首:‘海水羣飞日,东南又不支,龙池机早代, 燕 省处方危。’”
词语解释:龙马  拼音:lóng mǎ
(1).古代传说中龙头马身的神兽。《书·顾命》“天球,河图,在东序” 孔 传:“ 伏牺 王天下,龙马出 河 。遂则其文,画八卦,谓之河图。”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一》:“粤在 伏羲 ,受龙马图於 河 ,八卦是也。” 明 李贽 《方竹图卷文》:“寧独是,龙马负图, 洛 龟呈瑞,仪於 舜 ,鸣於 文 ,获於 鲁叟 ,物之爱人,自古而然矣,而其谁能堪之。”
(2).《周礼·夏官·廋人》:“马八尺以上为龙。”因以“龙马”指骏马。 南朝 齐 谢朓 《送远曲》:“方衢控龙马,平路骋朱轮。” 南朝 梁简文帝 《洛阳道》诗:“金鞍照龙马,罗袂拂春桑。” 唐 李白 《白马篇》:“龙马花雪毛,金鞍 五陵 豪。” 清 范必英 《诸将》诗:“鵰旗铁阵参云黑,龙马 珠江 浴日红。”
(3).星宿名。即房宿。《周礼·夏官·校人》“春祭马祖” 汉 郑玄 注:“《孝经説》曰:‘房为龙马。’”
(4).官名。 汉 时太仆之属官。《汉书·百官公卿表上》:“龙马、闲驹、橐泉、騊駼、承华五监长丞。”
词语解释:龙伯  拼音:lóng bó
(1).指 龙伯国 的巨人。 唐 张说 《入海》诗之二:“ 龙伯 如人类,一钓两鼇连。”《三国演义》第四六回:“至若 龙伯 、 海若 、 江妃 、 水母 ,长鲸千丈,天蜈九首,鬼怪异类,咸集而有。”
(2).喻指渔者。 唐 李白 《大猎赋》:“龙伯钓其灵鼇, 任公 获其巨鱼。” 清 赵翼 《晚泊》诗:“远火晚廻龙伯驾,荒芦寒打雁奴更。”参见“ 龙伯国 ”。
词语解释:龙伯国  拼音:lóng bó guó
(1).古代传说中的大人国。《列子·汤问》:“ 龙伯之国 有大人,举足不盈数步而暨五山之所,钓而连六鼇。”《山海经·大荒东经》“有 波谷山 者,有 大人之国 ” 晋 郭璞 注:“《河图玉版》曰:‘ 龙伯国 人,长三十丈,生万八千岁而死。’” 民意 《告非难民生主义者》:“是又 梁氏 所谓犹以千百之 僬侥国 人,与一二之 龙伯国 人抗,蔑有济也。”
(2).近代亦借指凶狠的 英国 帝国主义。 清 魏源 《秦淮镫船引》:“十丈长人 龙伯国 ,翻天復地喷波涛。”
词语解释:龙窟  拼音:lóng kū
即龙宫。 南朝 梁简文帝 《上菩提树颂启》:“弘龙窟之威,绍 鷲山 之法。” 唐 项斯 《浊水求珠》诗:“沙寻龙窟远,泥访蚌津幽。” 宋 秦观 《还自汤泉十四韵》:“霸祠题玉筯,龙窟受金波。” 明 高启 《玩月》诗:“玉盘元沉龙窟底,忽起万丈谁能探。”参见“ 龙宫 ”。
词语解释:龙宫  拼音:lóng gōng
(1).龙王的宫殿。在大海之底,为龙王神力所化。《法华经·提婆达多品》:“尔时 文殊师利 坐千叶莲花,大如车轮, 俱来菩萨 亦坐宝莲花,从於大海 娑竭罗 龙宫,自然涌出。” 前蜀 杜光庭 《录异记·龙》:“ 子华 罢秩,不知所之,俗云入龙宫得水仙矣。” 明 王宠 《旦发胥口经湖中瞻眺》诗:“龙宫嵑瑰丽,鮫室閟幽玄。” 陈国凯 《我应该怎么办》四:“当我迷惘地睁开眼睛,望着那白色的窗帘,白色的床单,和室内一些医疗器械,才意识到已置身在人间的医院里,而不是海底的龙宫。”
(2).佛经故事:海龙王诣 灵鹫山 ,闻佛说法,信心欢喜,欲请佛至大海龙宫供养。佛许之。龙王即入大海化作大殿,佛与诸比丘菩萨共涉宝阶入龙宫,受诸龙供养,为说大法。见《海龙王经·请佛品说》。因以“龙宫”指佛寺。佛寺为讲经说法之所。 唐 刘长卿 《戏赠干越尼子歌》:“厌向春江空浣沙,龙宫落髮披袈裟。” 唐 杨衡 《寄彻公》诗:“别来几度龙宫宿,雪山童子应相逐。”
词语解释:龙庭  拼音:lóng tíng
亦作“ 龙廷 ”。
(1). 匈奴 单于祭天地鬼神之所。《后汉书·窦宪传》:“躡 冒顿 之区落,焚 老上 之 龙庭 。” 李贤 注:“ 匈奴 五月大会 龙庭 ,祭其先、天地、鬼神。” 南朝 齐 谢朓 《永明乐》诗之五:“化洽鯷海君,恩变 龙庭 长。西北騖环裘,东南尽龟象。”
(2).借指 匈奴 和其他边塞少数民族国家。 唐 李白 《古风》之六:“昔别 雁门关 ,今戍 龙庭 前。” 元 马致远 《汉宫秋》第四折:“枕席间,临寝处,越显的吾当薄倖。万里 龙廷 ,知他宿谁家一灵真性。” 清 龚自珍 《皇朝硕辅颂序》:“八地九天之奇兵,祕乎豹略;五行十守之正道,挞此 龙庭 。”
(3).指朝廷。《敦煌曲子词·菩萨蛮》:“ 敦煌 古往出神将,感得诸蕃遥钦仰。效节望龙庭, 麟臺 早有名。”《英烈传》第六八回:“孩儿应声道:‘万年天子坐龙廷。’” 鲁迅 《呐喊·风波》:“伊便知道这一定是皇帝坐了龙庭,而且一定须有辫子。”
(4).隆起的天庭。旧时以为帝王异相。《旧唐书·唐俭传》:“明公日角龙庭, 李氏 又在图牒,天下属望,非在今朝。”按,《新唐书》作“龙廷”。
词语解释:龙首  拼音:lóng shǒu
(1).龙的头。《仪礼·乡射礼》:“楅长如笴,博三寸,厚寸有半。龙首,其中虵交。” 郑玄 注:“两端为龙首,中央为蛇身相交也。”《淮南子·要略》:“今画龙首,观者不知其何兽也,具其形则不疑矣。”《后汉书·礼仪志下》:“载饰以盖,龙首鱼尾,华布墙,纁上周,交络前后,云气画帷裳。”
(2).科举时代称状元为龙首或龙头。 唐 冯贽 《云仙杂记·虮肝龙首》:“蟣肝之奉何堪,龙首之攀可望。” 宋 龚鼎臣 《东原录》:“ 叶道卿 尝带贴职知 秀州 ,时状元 宋公序 ,及同榜 郑天休 ,已修起居注。 道卿 有诗寄二公曰:‘相先一龙首,对立两螭头。’世称为警句。” 宋 文天祥 《为或人赋》:“龙首黄扉真一梦,梦回何面见 江 东。”
(3).投壶术语。箭入壶中而倚竿,箭首正向自己者称龙首。见 宋 司马光 《投壶新格·龙首》
(4).山名。在 陕西省 长安县 北。一名 龙首原 。 萧何 营 未央宫 于此。 汉 张衡 《西京赋》:“疏 龙首 以抗殿,状巍峩以岌嶪。”《后汉书·文苑传上·杜笃》:“规 龙首 ,抚 未央 。” 李贤 注:“ 龙首 ,山名, 萧何 於其上作 未央宫 。” 唐 沉佺期 《人日重宴大明宫赐綵缕人胜应制》诗:“拂旦鸡鸣仙衞陈,凭高 龙首 帝城春。”
词语解释:龙城  拼音:lóng chéng
(1). 汉 时 匈奴 地名。为 匈奴 祭天之处。《汉书·匈奴传上》:“岁正月,诸长小会单于庭,祠。五月,大会 龙城 ,祭其先、天地、鬼神。”
(2).借指 匈奴 。 南朝 梁简文帝 《陇西行》之一:“ 乌孙 涂更阻, 康居 路犹澁。月晕抱 龙城 ,星流照 马邑 。” 唐 张籍 《妾薄命》诗:“君爱 龙城 征战功,妾愿青楼歌乐同。”
(3).帝都,京城。 唐 骆宾王 《秋云》诗:“盖阴连凤闕,阵影翼龙城。” 宋 吴自牧 《梦粱录·孟冬行朝飨礼遇明禋岁行恭谢礼》:“凤阁祥烟,龙城佳气,明禋恭谢时丰。”
(4).地名。指今 广西 柳州 。 唐 柳宗元 《种木檞花》诗:“上苑年年重物华,飘零今日在天涯。祗应长作 龙城 守,剩种庭前木檞花。” 唐 韩愈 《赠别元十八协律》诗之六:“寄书 龙城 守,君驥何时秣?” 清 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广西四·柳州府》:“ 贞观 八年,改曰 柳州 。 天宝 初,曰 龙城郡 。 乾元 初,復曰 柳州 。”
词语解释:龙骨  拼音:lóng gǔ
(1).龙的骨骼。实际是古代某些动物的化石。中药上用做强壮剂。《史记·河渠书》:“穿渠得龙骨,故名曰 龙首渠 。” 北周 庾信 《和李司录喜雨》:“云逐鱼鳞起,渠从龙骨开。” 南朝 梁 任昉 《述异记》卷下:“ 汉惠帝 七年夏,雷震南山,林木皆自火,燃至根,其地悉皆燋黄,后其雨迅过,人就其间得龙骨一具。”
(2).喻瘦劲的枝干。 唐 先汪 《题安乐山》诗:“翠柏不凋龙骨瘦,石泉犹在镜光寒。” 宋 王禹偁 《送筇杖与刘湛然道士》诗:“有客遗竹杖,九节共一枝。鹤脛老更长,龙骨乾且奇。”
(3).枣的别名。枣树瘦劲,故称。 宋 孙奕 《履斋示儿编·杂记·人物异名》:“枣曰羊角、鸡心、龙骨。《地名志》:‘ 河中府 贡龙骨枣。’”按,《新唐书·地理志三》:“土贡:龙骨枣,凤栖梨。”
(4).见“ 龙骨车 ”。
(5).船只、飞机、建筑物等像脊椎和肋骨那样的支撑和承重结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十回:“他説这样子不对,照他的龙骨,恐怕走不动;照他的舵,怕转不过头来。” 沉从文 《从文自传·我上许多课仍然不放下那一本大书》:“那些造船工匠在太阳下安置一只小船的龙骨。”
(6).喻指主干,主心骨。《花城》1981年第4期:“那些群众的带头人,祖国的擎天柱,民族精华,党的‘龙骨’!”
(7).石砌的堤岸。 唐 李贺 《同沉驸马赋得御沟水》诗:“遶隄龙骨冷,拂岸鸭头香。” 王琦 汇解:“龙骨,似指沟边砌石。”
(8).禽类的胸骨。也称龙骨突起。
(9).腕骨的俗称。旧称高骨、锐骨或踝骨。《医宗金鉴·四肢部·腕骨》:“腕骨,即掌骨,乃五指之本节也,一名壅骨,俗名虎骨……其外侧之骨名高骨,一名鋭骨,亦名踝骨,俗名龙骨,以其能宛屈上下,故名曰腕。”
(10).指骏马。 前蜀 花蕊夫人 《宫词》之六七:“自从拣为真龙骨,别置东头小马房。” 元 萨都剌 《题画马图》诗:“ 汉水 扬波洗龙骨,房星堕地天马出。”
词语解释:龙骨车  拼音:lóng gǔ chē
水车的别名。带水的木板用木榫连接成环带,形如龙骨,故称。 宋 梅尧臣 《和十一月十二日与诸君登西园亭榭怀旧书事》之二:“更看白水满城下,説着当时龙骨车。” 宋 陆游 《春晚即事》诗之四:“龙骨车鸣水入塘,雨来犹可望丰穰。”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四编第一章第二节:“ 宋 朝推广种水稻,农民群众用多种水车引水灌溉。较为普遍使用的人力翻车,称龙骨车或踏车。”《古文苑·扬雄〈答刘歆书〉》:“作《绣补》《灵节》《龙骨》之铭诗三章, 成帝 好之。” 章樵 注:“龙骨,水车也。禁苑池沼中或用以引水。” 宋 王安石 《元丰行示德逢》诗:“倒持龙骨掛屋敖,买酒浇客追前劳。” 清 徐荣 《岭南劝耕诗·九月》:“潮来龙骨鸣,潮去禾虫碎。”
词语解释:龙团  拼音:lóng tuán
(1). 宋 代贡茶名。饼状,上有龙纹,故称。 宋 张舜民 《画墁录》卷一:“先 丁晋公 为 福建 转运使,始製为凤团,后又为龙团,贡不过四十饼,专拟上供,虽近臣之家,徒闻之而未尝见也。” 元 陈德和 《落梅风·雪中十事·陶穀烹茶》曲:“龙团细,蟹眼肥,竹炉红小窗清致。” 清 吴伟业 《新翻子夜歌》之四:“龙团与羊酪,相逢土风异。”
(2).盘龙纹饰。 清 昭槤 《啸亭续录·朝服龙团》:“定制:惟皇上御服朝衣於腰阑下前后绣龙团各四,诸王以下皆用素缎数则,以为辨别。”
词语解释:龙华  拼音:lóng huá
亦作“ 龙花 ”。指龙华树。传说 弥勒 得道为佛时,坐于龙华树下,树高广四十里。因花枝如龙头,故名。 唐 王勃 《益州德阳县善寂寺碑》:“翻宝宇之龙花,溽露低枝;荡真文於贝叶,天童润色。”《敦煌变文集·丑女缘起》:“供养佛僧消灭障,来生必定礼龙花。” 清 龚自珍 《百字令·蒋伯生得顾横波夫人小像靳予曰君家物也为填一词》词:“龙华刼换,问何人料理,断金零粉?”参见“ 龙华三会 ”、“ 龙华树 ”。
鲜丽闪耀的光彩。《艺文类聚》卷七三引 汉 应瑒 《车渠椀赋》:“纷玄黄以肜裔,曄豹变而龙华。”
词语解释:龙睡  拼音:lóng shuì
龙睡眠。语本《庄子·列御寇》:“夫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渊,而驪龙頷下。子能得珠者,必遭其睡也。”《南齐书·倖臣传论》:“窥盈缩於望景,获驪珠於龙睡。”后以“龙睡”喻指动必伤人者处于昏睡不动的状态。《北齐书·陆法和传》:“﹝ 陆法和 ﹞谓将士曰:‘卿观彼龙睡不动,吾军之龙甚自踊跃,即攻之。’”
词语解释:龙衮  拼音:lóng gǔn
(1).天子礼服。上绣龙纹。《礼记·礼器》:“礼有以文为贵者:天子龙衮,诸侯黼,大夫黻。” 唐 杜甫 《冬日洛城北谒玄元皇帝庙》诗:“五圣联龙衮,千官列雁行。” 闻一多 《红烛·艺术底忠臣》:“无数的人臣,仿佛真珠攒在艺术之王底龙衮上。”
(2).古代上公服。《礼记·王制》“制:三公一命卷” 汉 郑玄 注:“卷,俗读也,其通则曰衮。三公八命矣,復加一命则服龙衮,与王者之后同。” 孙希旦 集解:“卷与衮同,衮冕,九章之服也。三公八命,服鷩冕,加一命则为上公而服衮冕。”
词语解释:龙翔  拼音:lóng xiáng
喻帝王兴起。 元 揭傒斯 《开元宫碑诗》:“ 元 兴龙翔,大拓疆土,四海八荒,咸覿其主。”
词语解释:龙王  拼音:lóng wáng
传说中统领水族之神。《华严经·世主妙严品》:“復有无量诸大龙王,所谓 毗楼博叉龙王 , 娑竭罗龙王 , 云音妙幢龙王 ……如是等而为上首,其数无量,莫不勤力,兴云布雨,令诸众生,热恼消烕。”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十:“自释氏书入中土,有龙王之説而 河伯 无闻矣。”《红楼梦》第四回:“ 东海 缺少白玉牀,龙王来请 金陵 王 。” 魏钢焰 《宝地--宝人--宝事》:“旱塬栽秧,气死龙王!”
词语解释:龙蛰  拼音:lóng zhé
谓阳气潜藏。 晋 张协 《杂诗》之二:“龙蛰暄气凝,天高万物肃。”
词语解释:龙化  拼音:lóng huà
(1).如龙一样变化莫测,不可捉摸。 三国 魏 嵇康 《酒会诗》之五:“猗与 庄 老 ,栖迟永年;实惟龙化,荡志浩然。” 戴明扬 注引《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孔子 曰:‘吾今日见 老子 ,其犹龙乎?’”
(2).如龙兴起,飞腾发迹。《隋书·音乐志中》:“神心有应,龙化无待。义征九服,仁兵告凯。”
词语解释:龙脑  拼音:lóng nǎo
亦作“ 龙瑙 ”。
(1).即龙脑香树。 南朝 梁 任昉 《述异记》卷下:“ 成阳山 中有 神农 鞭药处,一名 神农原 药草山 ,山上 紫阳观 ,世传 神农 於此辨百药,中有千年龙脑。”参见“ 龙脑香树 ”。
(2).即龙脑香。用硝酸氧化时,变化为樟脑。医药上用做强心剂和清凉剂。 唐 长孙佐辅 《古宫怨》诗:“看笼不记薰龙脑,咏扇空曾秃鼠鬚。”《敦煌曲子词·内家娇》:“浑身掛异种罗裳,更薰龙瑙香烟。”
(3).即龙脑菊。 宋 刘蒙 《菊谱·龙脑》:“龙脑一名小银臺……香气芬烈,甚似龙脑。”参见“ 龙脑菊 ”。
词语解释:龙脑香树  拼音:lóng nǎo xiāng shù
木名。龙脑香科。树高八九丈,大可六七围。产于 苏门答腊 、古南海 波斯 及我国 闽 广 等地。树脂称龙脑香,为名贵的香料。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木篇》:“龙脑香树,出 婆利国 , 婆利 呼为固不婆律,亦出 波斯国 。其树有肥有瘦。瘦者有婆律膏香。一曰瘦者山龙脑香,肥者出婆律膏也。”
词语解释:龙脑菊  拼音:lóng nǎo jú
菊花的一种。因香气如龙脑而得名。 宋 刘蒙 《菊谱·龙脑》:“龙脑一名小银臺,出京师。开以九月末。类金万铃而叶尖,谓花上叶色类人间染鬱金,而外叶纯白。夫黄菊有浅深色两种,而是花独得深浅之中。又其香气芬烈,甚似龙脑。是花与香色俱可贵也。”
词语解释:龙神  拼音:lóng shén
指龙王。 唐 韩愈 《贺雨表》:“龙神效职,雷雨应期。” 宋 唐庚 《戊子大水》诗之一:“寄谢龙神且安处,熟睡深潭不惊汝。” 元 徐再思 《普天乐·吴江八景·华严晚钟》曲:“蝶梦惊,龙神听,夜坐高僧回禪定,诵琅函九九残经。”
词语解释:龙韬  拼音:lóng tāo
(1). 太公望 兵法《六韬》之一。泛指兵法、战略。 南朝 梁 江淹 《为萧让太傅扬州牧表》:“既罕《龙韜》《金匱》之効,又乏楹间帷中之绩。” 唐 钱起 《送崔校书从军》诗:“寧惟玉劒报知己,更有《龙韜》佐师律。” 明 汤显祖 《牡丹亭·御淮》:“排雁阵,展《龙韜》,断重围杀过 河阳 道。” 清 钮琇 《觚賸续编·圣武成功诗》:“鱼丽成前列,《龙韜》运上方。”
(2).古宫廷禁卫羽林军的别名。 唐 李德裕 《述梦诗四十韵》:“椅梧连鹤禁,壀堄接龙韜。”注:“内署北连春宫,西接羽林军。”《宋史·律历志三》:“日欲暮,鱼钥下,龙韜布。”
词语解释:龙潜  拼音:lóng qián
(1).语出《易·乾》:“潜龙勿用,阳气潜藏。”后因以“龙潜”指阳气潜藏,龙蛇蛰伏。 晋 葛洪 《抱朴子·吴失》:“七政告凶,陵谷易所。殷雷輷磕於龙潜之月,凝霜肃杀乎朱明之运。”按,龙潜之月,指冬季的月份。
(2).语出《易·乾》:“潜龙勿用,阳气潜藏。”喻帝王未即位。《后汉书·爰延传》:“陛下以 河南 尹 邓万 有龙潜之旧,封为通侯。” 宋 陆游 《贺皇后笺》:“辅佐积勤,实自龙潜之日。” 清 昭槤 《啸亭杂录·宪皇用鄂文端》:“ 鄂文端 任内务府时, 宪王 时龙潜藩邸,宪有所请。公拒之曰:‘皇子宜毓德春华,不可交结外臣。’上心善其言。”
(3).指贤士潜形匿迹。 明 夏完淳 《大哀赋》:“ 伍大夫 昭关 马渡, 张留侯 沧海龙潜。”
词语解释:龙图  拼音:lóng tú
(1).即河图。 汉 应劭 《风俗通·山泽·四渎》:“ 河 者,播也,播为九流,出龙图也。” 南朝 陈 徐陵 《劝进梁元帝表》:“卦起龙图,文因鸟迹。” 唐 张九龄 《龙池圣德颂》:“浩浩洪水,包山襄陵, 舜 亦命 禹 , 夏氏 以兴,龙图龟书,二王是膺。”
(2).借指神授的君权。 南朝 梁 江淹 《为建平王庆明帝疾和表》:“故 丹陵 之君,款金泥而谢贤; 嬀墟 之后,眷龙图而惭德。” 唐 张说 《大和舞》诗:“龙图友及,骏命恭膺。”参见“ 河图 ”。
(3).天子的雄图。 唐 薛克构 《奉和展礼岱宗涂经濮济》:“龙图冠胥陆,凤驾指云亭。”
(4).指皇帝的玺印。 唐太宗 《帝京篇》之二:“玉匣啟龙图,金绳披凤篆。”
(5).借指君权。 清 陈梦雷 《西洋贡狮子赋》:“皇帝御极,十有七载,凝龙图於黼座,握凤管於璇宫。”参阅《旧唐书·礼仪志三》
(6).画的龙。 清 袁于令 《西楼记·觅缘》:“怎奈 叶公 有龙图之好,涓人无骏骨之求。”
(7). 宋 代 龙图阁 学士的省称。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一:“ 吕 出殿门,深疑之,整巾拂面,索镜自照,问 周 曰:‘足下果见 溱 如何?’ 周 曰:‘ 龙图 无自疑,容彩安静。’”
(8).特指 宋 包拯 。因曾为 龙图阁 直学士,故名。 清 袁枚 《新齐谐·冤鬼戏台告状》:“ 乾隆 年间, 广东 三水县 前,搭臺演戱。一日,演 包孝肃 断乌盆,浄方扮 孝肃 上臺坐,见有披髮带伤人跪臺间作申寃状……浄云:‘我係伪作 龙图 ,不若我带汝赴县堂求官申寃。’”
词语解释:河图  拼音:hé tú
儒家关于《周易》卦形来源的传说。《书·顾命》:“大玉、夷玉、天球、河图,在东序。” 孔 传:“ 伏牺 王天下,龙马出 河 ,遂则其文以画八卦,谓之‘河图’。”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正纬》:“昔 康王 河图,陈于东序。” 宋 陆游 《读书》诗:“天球及河图,千古所共秘。”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英杰归真》:“且术士喜言怪诞,不曰予宗河图,则曰予宗洛书。” 闻一多 《书信·给梁实秋先生》:“河图则取义于 河 马负图, 伏羲 得之演为八卦,作为文字,更进而为绘画等等,所以代表中华文化之所由始也。”参见“ 河图洛书 ”。
词语解释:龙驹  拼音:lóng jū
(1).指骏马。 南朝 陈 徐陵 《骢马驱》诗:“白马号龙驹,雕鞍名鏤衢。” 唐 杜甫 《惜别行送刘判官》:“祗收壮健胜铁甲,岂因格鬭求龙驹。” 明 徐复祚 《投梭记·恣劫》:“请缨倜儻,僇长鲸龙泉射芒;死绥慨慷,斩 蚩尤 龙驹快驤。” 郭沫若 《题画赠朝鲜同志》诗:“龙驹一日行千里,国运升恒亦如此。”
(2).喻豪杰之士。 唐 李白 《永王东巡歌》之七:“战舰森森罗虎士,征帆一一引龙驹。” 唐 崔璐 《览皮先辈盛制因作十韵以寄用伸款仰》:“ 襄阳 得奇士,俊迈真龙驹。”
(3).喻英俊少年。参见“ 龙驹凤雏 ”。
词语解释:龙驹凤雏  拼音:lóng jū fèng chú
喻英俊秀颖的少年。语出《晋书·陆云传》:“ 云 字 士龙 ,六岁能属文,性清正,有才理。少与兄 机 齐名,虽文章不及 机 ,而持论过之,号曰‘二陆’。幼时 吴 尚书 广陵 閔鸿 见而奇之,曰:‘此儿若非龙驹,当是凤雏。’” 五代 殷鹏 《晋故竭诚匡定保乂功臣太傅罗公墓志铭》:“长子 延赏 ,守太子舍人,次 延绪 ,次 延宗 ,皆稟庭训,悉绍家声,龙驹凤雏,得非天性。”《红楼梦》第十五回:“ 北静王 见他语言清朗,谈吐有致,一面又向 贾政 笑道:‘令郎真乃龙驹凤雏。’”
词语解释:龙腾  拼音:lóng téng
(1).龙飞腾。《礼记·曲礼上》“前朱鸟而后玄武,左青龙而右白虎” 孔颖达 疏引 南朝 梁 何胤 曰:“如鸟之翔,如蛇之毒,龙腾虎奋,无能敌此四物。”
(2).如龙飞腾。《淮南子·兵略训》:“鸞举麟振,凤飞龙腾,发如秋风,疾如骇龙。”
(3).喻帝王兴起。 汉 扬雄 《剧秦美新》:“会 汉祖 龙腾 丰 沛 ,奋迅 宛 叶 。” 晋 左思 《吴都赋》:“拥之者龙腾,据之者虎视。”
(4).喻笔势遒劲。 唐 王维 《为舜闍黎谢御题大通大照和尚塔额表》:“龙腾金榜,凤转银钩。” 宋 苏轼 《孙莘老求墨妙亭》诗:“《兰亭》茧纸入 昭陵 ,世间遗跡犹龙腾。”
词语解释:龙女  拼音:lóng nǚ
传说中指龙王的女儿。《古诗源·绵州巴歌》:“下白雨,取龙女,织得绢,二丈五。” 宋 梅尧臣 《发长芦江口》诗:“篙师柂工相整衣,龙女庙中来宰豨。” 清 李渔 《意中缘·拒妁》:“据我看起来,你是 观音 面前的龙女转世。”
词语解释:龙子  拼音:lóng zǐ
(1).传说中龙王之子。《史记·吴太伯世家》“文身断髮” 裴駰 集解引 汉 应劭 曰:“常在水中,故断其髮,文其身,以象龙子,故不见伤害。” 汉 刘向 《列仙传·琴高》:“ 琴高 者, 赵 人也……入 涿水 中取龙子。”《魏书·西域传·波知》:“﹝ 波知国 ﹞有三池,传云大池有龙王,次者有龙妇,小者有龙子。” 郭沫若 《残春》二:“他跑来向我们指天画地地说,说他自己是龙王,他放了的那匹小鱼,原来是条龙子。”
(2).旧时称帝王的后代。《北齐书·琅琊王俨传》:“ 光 闻杀 士开 ,抚掌大笑曰:‘龙子作事,固自不似凡人。’”
(3).骏马名。《西京杂记》卷二:“ 文帝 自 代 还,有良马九匹,皆天下之骏马也……一名龙子,一名麟驹,一名絶尘,号为九逸。” 元 本 高明 《琵琶记·新进士宴杏园》:“[末白:]有甚好名儿?[丑白:]飞龙、赤兔……龙子。”
(4).见“ 龙子幡 ”。
(5).蜥蜴的别名。 晋 崔豹 《古今注·鱼虫》:“蝘蜓,一名龙子,一曰守宫,善上树捕蝉食之。” 北周 庾信 《夜听捣衣》诗:“花鬟醉眼纈,龙子细文红。”
(6).古贤人名。《孟子·滕文公上》:“ 龙子 曰:‘治地莫善於助,莫不善於贡。’” 赵岐 注:“古贤人也。”《太平御览》卷六三五引《尚书大传·甫刑》:“ 子张 曰:‘ 尧 舜 之王,一人刑而天下治,何则?教诚而爱深也。今一夫而被此五刑。’子 龙子 曰:‘未可谓能为书。’”
词语解释:龙子幡  拼音:lóng zǐ fān
绣花的旗帜。《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四角龙子幡,婀娜随风转。”《宋书·臧质传》:“﹝ 臧质 ﹞之镇,舫千餘乘,部位前后百餘里,六平乘并施龙子幡。”亦省作“ 龙子 ”。 明 孙临 《江南曲》诗:“东风四角吹龙子,札札橈声送急流。”
词语解释:龙气  拼音:lóng qì
(1).龙脑香的香气。 唐 温庭筠 《阳春曲》:“云母空窗晓烟薄,香昏龙气 凝暉阁 。” 顾嗣立 补注:“ 徐 注:《梁四公记》:西海出龙脑香。”
(2).《易·乾》:“云从龙。”后因称云雾为“龙气”。 元 张翥 《分题送京兆赵耕师尹之临安路帅府照磨得通海湖》诗:“雨归龙气溼,晴浴鹤媒骄。” 元 顾瑛 《芝云堂以风林纤月落分韵得纤字》:“龙气当天河皷溼,翠痕浮树月钩纤。”
(3).指帝王之气。《旧唐书·玄宗纪上》:“上所居宅外有水池,浸溢顷餘,望气者以为龙气。” 明 徐渭 《亚夫墓》诗:“王者从来云不死,共疑隆準及重瞳。已占龙气成天子,却幸 鸿门 败乃公。”参见“ 龙虎气 ”。
词语解释:龙虎气  拼音:lóng hǔ qì
(1).王气;天子气。语本《史记·项羽本纪》。 宋 陈与义 《和尹潜感怀》:“共説 金陵 龙虎气,放臣迷路感烟津。”参见“ 龙虎 ”。
(2).兵气;兵戎之气。 唐 杜甫 《喜闻盗贼总退口号》之一:“北极转愁龙虎气,西戎休纵犬羊羣。”按,此指龙虎军之气。 元 王逢 《无题》诗之三:“ 滦水 天迴龙虎气, 榆林 风逐马驼声。”
(3).丹气。炼丹时产生的气。 元 叶广居 《题西泠隐居》诗:“丹井夜交龙虎气,碧霄春躡凤凰翎。”
词语解释:龙腥  拼音:lóng xīng
(1).刀剑所带的铁腥味。 唐 李郢 《郢自街西醉归》诗:“銛刀剪裁多鹊媚,细鞘挥拂带龙腥。”
(2).水腥味。
(3).墨之气味。墨称龙宾,故称。《剪灯馀话·武平灵怪录》:“铜雀坠臺成凤咮,玉蟾吐水带龙腥。”参见“ 龙宾 ”。
词语解释:龙宾  拼音:lóng bīn
守墨之神。 唐 冯贽 《云仙杂记·陶家瓶馀事》:“ 玄宗 御案墨曰龙香剂。一日,见墨上有小道士如蝇而行。上叱之。即呼‘万岁’,曰:‘臣即墨之精-- 黑松使者 也。凡世人有文者,其墨上皆有龙宾十二。’上神之,乃以分赐掌文官。”后因用指名墨。 元 泰不华 《桐花烟为吴国良赋》诗:“龙宾十二吾何有,不意龙文入吾手。” 元 本 高明 《琵琶记·五娘书馆题诗》:“芸叶分香走鱼蠹,芙蓉妆粉养龙宾。”
词语解释:龙舞  拼音:lóng wǔ
指舞龙灯。古时用以祈雨,谓用假龙可引真龙来下雨。
词语解释:龙井  拼音:lóng jǐng
(1).地名。在 浙江省 杭州市 西湖 西南山地中。旧时亦名 龙泓 。井泉清冽,有盛名。井之附近产茶,世称龙井茶,驰名中外。 宋 秦观 《龙井记》:“ 龙井 旧名 龙泓 ,距 钱塘 十里。 吴 赤乌 中,方士 葛洪 尝鍊於此,事见《图记》其地当 西湖 之西, 淛江 之北, 风篁岭 之上,实深山乱石之中泉也。”《宋史·孝宗纪一》:“﹝ 乾道 二年﹞二月丁丑,罢 盱眙 屯田,振 两浙 、 江东 饥。戊寅,幸 玉津园 宴射,遂幸 龙井 。” 李光 《闻亚子秋叶穉兰诸子宴集杭州西园有作》诗:“唱酬有作题 龙井 ,梦寤无聊记 虎邱 。”
(2).井名。在 浙江省 馀姚县 西 龙泉寺 内。 宋 苏轼 《送刘寺丞赴馀姚》诗:“ 餘姚 古县亦何有, 龙井 白泉甘胜乳。” 施元之 注:“ 餘姚 有 龙泉寺 ,在县西。 王荆公 尝题诗云:山腰石有千年润,井眼泉无一日乾。天下苍生待霖雨,不知龙向此中蟠。”
(3). 中国 著名绿茶名。因产于 浙江 杭州 龙井 而得名。 老舍 《四世同堂》三七:“开水是昼夜不断,高等的香片与龙井随客人招呼,马上就沏好。” 张天翼 《清明时节》:“有几位还是从十六七岁--嗓子刚变粗的时候起,就天天来泡一壶龙井,吃这么一块烧饼,一直到现在五六十的年纪没间断过。”
词语解释:龙剑  拼音:lóng jiàn
亦作“ 龙劒 ”。古有宝剑名龙渊、龙泉。后因称宝剑为“龙剑”。 晋 郭璞 《蚍蜉赋》:“虎賁比而不慑,龙劒挥而不恐。” 唐 刘禹锡 《武陵观火诗》:“ 晋 库走龙劒, 吴 宫伤燕雏。” 明 傅新德 《送郭青字参藩巴蜀》诗:“万里江湖龙剑合,一尊风雨 蓟门 分。” 清 龚自珍 《自春徂秋偶有所触拉杂书之漫不诠次得十五首》诗之五:“匣中龙剑光,一鸣四壁静。” 柳亚子 《题〈张苍水集〉》诗之四:“ 延津 龙剑沉渊久,出匣依然百炼钢。”
词语解释:龙跃  拼音:lóng yuè
(1).喻王者兴起。语本《易·乾》:“见龙在田……或跃有渊。” 南朝 梁 沉约 《齐故安陆昭王碑文》:“ 太祖 龙跃傒时,作镇 淮 泗 。” 南朝 梁 刘孝标 《辩命论》:“而或者覩 汤 武 之龙跃,谓龕乱在神功。” 唐 李德裕 《幽州纪圣功碑铭》:“天地应而品物生,君臣应而功业成。故龙跃而云从,鹤鸣而子和。”
(2).喻纵横驰骋,奋发有为。 汉 孔融 《荐祢衡表》:“如得龙跃天衢,振翼云汉,扬声紫微,垂光虹蜺,足以昭近署之多士,增四门之穆穆。” 晋 葛洪 《抱朴子·广譬》:“ 淮阴 隐勇于跨下,不损其龙跃而虎视也。” 晋 张华 《与褚陶书》:“二 陆 龙跃於 江 汉 , 彦先 凤鸣於朝阳。” 唐 王勃 《上明员外启》:“凤鸣朝日,森梢烟雨之标;龙跃云津,盘礴江山之气。”
(3).飞驶貌。 晋 陆机 《辨亡论上》:“羽檝万计,龙跃顺流。” 唐 张鷟 《朝野佥载》卷六:“ 薛賚惑 者,善投壶,龙跃隼飞,矫无遗箭。”
(4).腾飞貌。 南朝 宋 鲍照 《舞鹤赋》:“始连轩以凤蹌,终宛转而龙跃。”
词语解释:龙藏  拼音:lóng zàng
亦作“ 龙臧 ”。 《易·乾》:“潜龙勿用,阳气潜藏。”后因以“龙臧”指潜藏勿用。 汉 袁康 《越绝书·外传记宝剑》:“ 轩辕 、 神农 、 赫胥 之时,以石为兵,断树木为宫室,死而龙臧,夫神圣主使然。”
亦作“ 龙臧 ”。 龙宫的经藏。指佛家经典。佛经故事相传 龙树 入龙宫赍《华严经》。 南朝 梁 沉约 《内典序》:“足蹈慧门,学通龙藏。” 唐 沉佺期 《乐城白鹤寺》诗:“碧海开龙藏,青云起雁堂。” 清 黄宗羲 《青词》:“爰集胜侣,用翻龙藏,清梵悠长,儼慈音之在邇。”见“ 龙藏寺碑 ”。
词语解释:龙藏寺碑  拼音:lóng cáng sì bēi
《恒州刺史鄂国公为国劝造龙藏寺碑》的简称。 隋 碑, 张公礼 撰,正书。书法遒丽宽博,为我国名碑之一。碑在 河北省 正定县 龙藏寺 内。亦省称“ 龙藏寺 ”、“ 龙藏 ”。 清 康有为 《广艺舟双楫·馀论》:“《龙藏寺》秀韵芳情,馨香溢时,然所得自 齐 碑出。 齐 碑中《灵塔铭》《百人造像》,皆於瘦硬中有清腴气。《龙藏》变化,加以活笔,遂觉青出於蓝耳。 褚河南 则出於《龙藏》,并不能变化之。”
词语解释:龙穴  拼音:lóng xué
(1).传说中龙所居住的洞穴。 北周 庾信 《周五声调曲·变宫调一》:“龙穴非难附,鸞巢欲可窥。” 倪璠 注:“龙居穴中,故以龙穴为言。”喻指瀑布注入的深潭。 宋 曾巩 《瀑布泉》诗:“飞泉一支天上来,寒影沉沉泻龙穴。”
(2).洞穴名。《文选·左思〈吴都赋〉》:“其方陬譎诡,则有龙穴内蒸,云雨所储。” 刘逵 注:“ 湘 东 新平县 有龙穴,穴中黑土,天旱,人人便共以水沾穴,则暴雨应之。常以此请雨也。”
(3).小洲名。在今 广东省 东莞市 虎门 海口外。 清 林则徐 《中秋饮沙角炮台眺月有作》诗:“森森寒芒动星斗,光射 龙穴 龙为愁。”注:“ 龙穴 ,指 龙穴洲 。”
(4).旧时堪舆家谓山的气脉所结处。宜作墓穴。 清 蒋平阶 《秘传水龙经》卷三:“横宫龙穴生荣显,借合穿龙主发财。”
词语解释:龙儿  拼音:lóng ér
(1).小龙。 前蜀 尹鹗 《女冠子》词:“嬾乘丹凤子,学跨小龙儿,叵耐天风紧,挫腰肢。”
(2).指骏马。
(3).笋,幼竹。 唐 卢仝 《寄男抱孙》诗:“竹林吾最惜,新笋好看守。万籜苞龙儿,攒迸溢材藪。”
词语解释:龙鱼  拼音:lóng yú
(1).即龙鲤。一说指鲵鱼,人鱼。《山海经·海外西经》:“龙鱼陵居在其北,状如貍。一曰鰕。” 郭璞 注:“或曰:龙鱼似貍,一角。” 郝懿行 笺疏:“龙鱼, 郭氏 《江赋》作龙鲤, 张衡 《思玄赋》仍作龙鱼……貍当为鲤,字之譌。” 袁珂 校注:“龙鱼,疑即《海内北经》所记陵鱼,盖均神话传説中人鱼之类也。” 唐 韩愈 《送诸葛觉往随州读书》诗:“入海观龙鱼,矫翮逐黄鵠。” 元 吕诚 《南海口号》之二:“船来争市龙鱼鮓,客至先需荔子盘。”参见“ 龙鲤 ”。
(2).古国名。《文选·张衡〈思玄赋〉》:“超 轩辕 於西海兮,跨 汪氏 之 龙鱼 。” 张铣 注:“ 轩辕 、 汪氏 、 龙鱼 ,皆国名。”
(3).道教符箓。 明 屠隆 《綵毫记·仙官列奏》:“龙鱼字 暘谷 传书,蝌蚪文传桑授道。”
词语解释:龙鲤  拼音:lóng lǐ
指穿山甲。又称鲮鲤。《文选·郭璞〈江赋〉》:“龙鲤一角,奇鶬九头。” 李善 注:“《山海经》曰:‘龙鲤陵居,其状如鲤。’或曰:‘龙鱼一角也。’”按,今本《山海经·海外西经》作“龙鱼”,《海内北经》作“陵鱼”。参阅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鳞一·鲮鲤》
词语解释:龙天  拼音:lóng tiān
佛教语。即天龙八部。皆为护法神。《翻译名义集·八部》:“一天,二龙,三夜叉……八摩睺罗伽。” 宋 朱熹 《次昭远致政丈得雨韵》:“诚通幽隐知无閒,喜动龙天信有因。” 明 邵璨 《香囊记·祈祷》:“叩首祷龙天,保禳特赐週全。”参见“ 天龙八部 ”。
词语解释:天龙八部  拼音:tiān lóng bā bù
佛教分诸天、龙及鬼神为八部。因八部中以天、龙二部居首,故曰天龙八部。《卢至长者因缘经》:“尔时世尊,天龙八部,四众围遶,王及大众,五体投地,为佛作礼。”参阅《翻译名义集·八部》
词语解释:龙战  拼音:lóng zhàn
本谓阴阳二气交战。《易·坤》:“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后遂以喻群雄争夺天下。 晋 潘岳 《杨荆州诔》:“天猒 汉 德,龙战未分。” 唐 胡曾 《题周瑜将军庙》诗:“共説前生国步难,山川龙战血漫漫。” 明 李梦阳 《艮岳篇》:“漫倚南云望南土,古今龙战是中州。” 清 魏源 《杂诗》之五:“天步方变更,龙战开屯难。”
共738,分10页显示   1  2  3  4  5 下一页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