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齿牙 拼音:chǐ yá
(1).牙齿。《汉书·东方朔传》:“ 朔 对曰:‘臣观其臿齿牙,树颊胲,吐脣吻……臣 朔 虽不肖,尚兼此数子者。’” 唐 韩愈 《赴江陵途中寄赠三学士》诗:“自从齿牙缺,始慕舌为柔。” 清 俞樾 《茶香室三钞·葡卜冰》:“啟竇摘食,齿牙淅淅作声。”
(2).口头。《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此特羣盗鼠窃狗盗耳,何足置之齿牙间?” 唐 韩愈 《与鄂州柳中丞书》:“况此小寇,安足置齿牙间?”
(3).称誉,说好话。 宋 苏轼 《与王荆公书》之二:“愿公少借齿牙,使增重於世。”《水浒传》第八一回:“万望恩相不惜齿牙,早晚於天子前题奏,速降招安之典。” 清 王晫 《今世说·德行》:“凡词塲艺苑,苟擅一长,必倾心倒屣,不惜齿牙为游扬。”词语解释:齿发 拼音:chǐ fà
(1).牙齿和头发。 三国 魏 缪袭 《挽歌》:“形容稍歇灭,齿髮行当堕。” 宋 苏轼 《到颍未几公帑已竭斋厨索然戏作》诗:“岁月令几何,齿髮日向疎。” 清 蒋士铨 《冬青树·野哭》:“俺 张千载 ,久备木函一个,前日在 柴市 收拾了 文丞相 齿髮,不免到 万柳堂 中,哭拜一回。”
(2).指年龄。 唐 白居易 《祭崔相公文》:“与公居第门巷相连,与公齿髮甲子同年。” 唐 令狐楚 《夏至日衡阳郡斋书怀》诗:“齿髮将六十,乡关越三千。” 宋 曾巩 《代曾侍中乞退札子》:“今齿髮已暮,理当乞身。”
(3).借指人。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大审平反纪略》:“ 长安 齿髮之伦俱惻,生等狐兔之悲可知。”词语解释:齿颊 拼音:chǐ jiá
(1).牙齿与腮颊。 宋 苏轼 《橄榄》诗:“待得微甘回齿颊,已输崖蜜十分甜。” 宋 张耒 《旦起》诗:“瓦盎汲石泉,漱濯齿颊凉。”《人民日报》1990.4.16:“但见茶色乳白,一口初饮,口舌生津,齿颊流香。”
(2).嘴巴。 明 郑若庸 《玉玦记·截发》:“我帛束玄云,知难再结。恨堕马妖妆,污人齿颊。”《明史·钱一本传》:“科塲弊竇,污人齿颊。”
(3).谓口头谈说。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六:“ 灌夫 不负 竇婴 於摈弃之时, 任安 不负 卫青 於衰落之日, 徐晦 越乡而别 临贺 , 后山 出境而见 东坡 ,宜其足以馨千载之齿颊也。”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侠女》:“每获餽饵,必分给其母,女亦略不置齿颊。” 金松岑 《论写情小说于新社会之关系》:“吾非必谓情之一字,吾人不当置齿颊。”词语解释:齿豁 拼音:chǐ huò
齿缺。指年老。 唐 韩愈 《上兵部李侍郎书》:“髮秃齿豁,不见知己。” 梁启超 《新民说》十四:“其潦倒者,则八股八韵,风簷矮屋,磨至头童齿豁之年。”词语解释:齿齿 拼音:chǐ chǐ
(1).排列如齿状。 唐 韩愈 《柳州罗池庙碑》:“桂树团团兮白石齿齿。”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仙人岛》:“觉杖粗如五斗囊,凌空翕飞,潜捫之,鳞甲齿齿焉。” 林纾 《记超山梅花》:“梅身半枯,侧立水次,古干詰屈,苔蟠其身,齿齿作鳞甲。”
(2).比喻一个接一个,连续不断。 明 徐渭 《问军中之系于国用》诗:“緜延值盛 明 ,仕版颇齿齿。先人秉鱼须,联蝉及诸季。”词语解释:齿寒 拼音:chǐ hán
(1).牙齿外露而寒。比喻有外忧。《穀梁传·僖公二年》:“语曰:脣亡则齿寒,其斯之谓与。”《旧唐书·田弘正传》:“自 弘正 归国, 幽 、 恆 、 鄆 、 蔡 有齿寒之惧。”《新唐书·窦建德传》:“二国兵不解, 唐 彊 郑 弱,势必举 郑 , 郑 灭则大 夏 有齿寒之忧。”参见“ 脣亡齿寒 ”。
(2).齿酸。 宋 孙艤 《菩萨蛮·落梅》词:“一点著枝酸, 吴姬 先齿寒。”
词语解释:唇亡齿寒 拼音:chún wáng chǐ hán
唇缺则齿露受冷。比喻关系密切,利害相关。语本《左传·僖公五年》:“ 晋侯 復假道於 虞 以伐 虢 。 宫之奇 諫曰: 虢 , 虞 之表也; 虢 亡, 虞 必从之……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 虞 虢 之谓也。”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六:“时虽已下 荆楚 , 孟昶 有唇亡齿寒之惧。” 清 孙枝蔚 《〈甲申述忧〉序》:“何况 关中 陷没,海内动摇,匪独唇亡齿寒,螫手断腕而已。”
脣亡齒寒:嘴唇失去,牙齿即要寒冷。比喻互为依存,利害相关。《左传·僖公五年》:“ 晋侯 復假道於 虞 以伐 虢 。 宫之奇 諫曰:‘ 虢 , 虞 之表也; 虢 亡, 虞 必从之……谚所谓“辅车相依,脣亡齿寒”者,其 虞 虢 之谓也。’”脣,一本作“ 唇 ”。《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赵 之於 齐 楚 ,扞蔽也,犹齿之有脣也,脣亡则齿寒,今日亡 赵 ,明日患及 齐 楚 。” 晋 袁宏 《后汉纪·安帝纪》:“边境者,中国之脣齿,脣亡则齿寒,其理然也。”《续资治通鉴·宋理宗绍定六年》:“ 蒙古 灭国四十,以及 西夏 , 夏 亡,及於我,我亡必及於 宋 。脣亡齿寒,自然之理。”亦作“ 脣竭齿寒 ”、“ 脣揭齿寒 ”。《庄子·胠箧》:“脣竭则齿寒。”《吕氏春秋·权勋》:“先人有言曰:‘脣竭而齿寒。’” 高诱 注:“竭,亡也。”《淮南子·说林训》:“川竭而谷虚,丘夷而渊塞,脣竭而齿寒。”《战国策·韩策二》:“臣闻之,脣揭者其齿寒。” 鲍彪 注:“揭,犹反也。”按,此谓反举其唇以向上。词语解释:齿痕 拼音:chǐ hén
物体被咬啮后留下的牙齿痕迹。 清 徐士銮 《宋艳·奇异》:“ 徐氏 入一竹丛间,俛而捫地,若有所索,归仍咀嚼……已而视其箱中,齿痕之石甚多。”词语解释:齿颊香 拼音:chǐ jiá xiāng
见“ 齿颊生香 ”。
词语解释:齿颊生香 拼音:chǐ jiá shēng xiāng
嘴边觉有香气生出。形容谈及之事使人产生美感。 清 黄景仁 《即席分赋得卖花声》之二:“怜他齿颊生香处,不在枝头在担头。”《儒林外史》第三四回:“我只爱 駪夫 家的 双红姐 ,説着还齿颊生香。”亦省作“ 齿颊香 ”。 宋 道璨 《和郭澹溪》:“可人溪上来,语妙齿颊香。”词语解释:齿冷 拼音:chǐ lěng
耻笑。因笑则张口,牙齿会感到冷,故称。《南齐书·孝义传·乐颐》:“人咲 褚公 ,至今齿冷。” 唐 司空图 《南北史感遇》诗之二:“ 江 南不有名儒相,齿冷 中原 笑未休。” 清 郑燮 《潍县署中与舍弟第五书》:“近日写字作画,满街都是名士,岂不令 诸葛 怀羞,高人齿冷?” 方志敏 《可爱的中国·清贫》:“但我说出那几件‘传世宝’来,岂不要叫那些富翁们齿冷三天!”词语解释:齿舌 拼音:chǐ shé
(1).指舌面,口腔。 宋 文同 《大热过散关因寄里中友人》诗:“喉鼻喘不接,齿舌津屡涸。”
(2).口舌,非议。 唐 柳宗元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平居望外遭齿舌不少,独欠为人师耳。”
(3).口才。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七:“余谓 孟子 以 仪 秦 之齿舌,明 周 孔 之肺肠,的切痛快,苏醒万世,此何可非!”
(4).泛指口头。 明 何良俊 《世说新语补·文学》:“ 桓宣武 北征, 袁虎 时从,被责免官。会须露布文,唤 袁 倚马前令作,手不輟笔,俄得七纸,殊可观。 东亭 在侧,极叹其才。 袁虎 云:‘当令齿舌閒得利。’” 王世懋 注:“言有此才而官不利,徒得齿舌閒赞嘆而已。”词语解释:齿德 拼音:chǐ dé
(1).《孟子·公孙丑下》:“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后用“齿德”指年龄与德行。 宋 魏了翁 《古今考》:“满千钱者升之堂上,不则退之堂下,惟商财贿,毋问齿德。” 明 许自昌 《水浒记·投胶》:“一方保正,喜今日共推,齿德皆尊。”
(2).年高德劭。 明 瞿佑 《归田诗话·锺馗图》:“予视先生犹大父行,而先生不以齿德自居。” 清 方苞 《万季野墓表》:“惟余不与,而 季野 独降齿德而与余交。”
(3).指年高德劭的人。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仙人岛》:“ 桓 命於邻党中,招二三齿德来。”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一五○:“里门风俗尚敦庞,年少争为齿德降。”词语解释:齿宿 拼音:chǐ sù
年老。《新唐书·李百药传》:“帝尝与偕赋《帝京篇》,叹其工,手詔曰:‘卿何身老而才之壮,齿宿而意之新乎?’” 宋 郑刚中 《答喻郎中书》:“某再拜,駢缄烂然,与来帖俱玩,不能去手,齿宿意新,字字有来处,非后生浅学所能读也。”词语解释:齿根 拼音:chǐ gēn
牙齿根部。 宋 欧阳修 《哭圣俞》诗:“此会天幸非人谋,頷鬚已白齿根浮。” 明 唐顺之 《书医施氏妇事》:“妇忍死齿刀,贼以手推刀,至齿根乃止。”词语解释:齿录 拼音:chǐ lù
(1).收录;录用。《魏书·卢水胡沮渠蒙逊传》:“前后奉表,贡使相望……未审津涂寇险,竟不仰达,为天朝高远,未蒙齿録?” 宋 王安石 《辞赴阙状》:“辠逆餘生,尚蒙齿録,非臣陨首所能报称。” 康有为 《赠陈镇南编修兄》诗:“落魄行路隅,谁肯加齿録?”
(2).科举时代,汇刻同榜者姓名、年龄、籍贯、三代等的册籍。也称同年录。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故一·试录齿录》:“科场试録齿録,其来已久。”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张鸿渐》:“月餘,孝廉偕一同榜归,云是 永平 张 姓,十八九少年也。 张 以乡、谱俱同,暗中疑是其子;然邑中此姓良多,姑默之。至晚解装,出齿録,急借披读,真子也。”词语解释:齿衰 拼音:chǐ shuāi
指年老。《汉书·赵充国传》:“臣 充国 材下,犬马齿衰。”《后汉书·韦义传》:“犬马齿衰,旅力已劣。” 宋 王安石 《致仕虞部曲江谭君挽辞》:“岂惜埋辞追往事,齿衰才尽独伤神。”词语解释:齿长 拼音:chǐ cháng
(1).年纪大。《左传·昭公二十年》:“子之齿长矣,不能事人。”《国语·周语中》:“ 郑伯 捷 之齿长矣,王而弱之,是不长老也。”
(2).以年龄长幼所定的人伦之礼。《管子·八观》:“禁罚不严,则齿长辑睦,毋自生矣。” 尹知章 注:“乡里长弟当以齿也。”词语解释:齿更 拼音:chǐ gēng
即换齿。人到六、七岁时,乳牙(出生六、七月生长之牙)脱落,渐被恒牙所代替,谓之齿更词语解释:齿尊 拼音:chǐ zūn
语本《孟子·公孙丑下》:“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因以“齿尊”指受人尊崇的高寿。 清 孙枝蔚 《寿汪夐岩母王太夫人》:“阿母坐絳帐,齿尊颜正红。”词语解释:齿少 拼音:chǐ shǎo
年幼。《史记·卫康叔世家》:“ 周公旦 惧 康叔 齿少,乃申告 康叔 。” 元 刘祁 《归潜志》卷九:“ 杨 虽视 赵 进稍后,且齿少, 赵 以其学问、政事过人,雅重之。”词语解释:齿序 拼音:chǐ xù
(1).按照年龄长幼所定的礼节。《旧唐书·珍王諴传》:“姻族闕齿序之义,舅姑有拜下之礼。” 清 吴炽昌 《客窗闲话初集·冯皮匠》:“吾儕行规,不以齿序,惟财为雄。”
(2).年龄的次序。《水浒传》第五二回:“虽是军师严令,论齿序,他也是你哥哥。”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张诚》:“乃以齿序: 别驾 四十有一,为长; 诚 十六,最少; 訥 二十二,则伯而仲矣。”《清史稿·定安亲王永璜传》:“皇长子诞自青宫,齿序居长。”词语解释:齿壮 拼音:chǐ zhuàng
壮年。《后汉书·杜诗传》:“及臣齿壮,力能经营剧事。” 唐 刘得仁 《哭翰林丁侍郎》诗:“官清仍齿壮,儿小復家贫。”词语解释:齿暮 拼音:chǐ mù
年老。 明 张居正 《答蓟镇抚院刘北川言分将当虏书》:“惜其齿暮,无以自见,得公为之表章,亦足以偿其平生矣。” 清 钮琇 《觚賸·圆圆》:“ 延陵 潜蓄异谋, 邢 窥其微,以齿暮请为女道士。”词语解释:齿尽 拼音:chǐ jìn
指年老将死。《后汉书·张奋传》:“臣犬马齿尽,诚冀先死见礼乐之定。”词语解释:齿胄 拼音:chǐ zhòu
指太子入学与公卿之子依年龄为序。《文选·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出龙楼而问竖,入虎闈而齿胄。” 李周翰 注:“公卿之子为胄子。言太子入学,以年大小为次,不以天子之子为上,故云齿胄。齿,年也。” 唐 韩愈 《贺皇帝即位表》:“爰自主鬯春宫,齿胄国学,孝友之美,实形四方。” 宋 徐铉 《文献太子挽歌词》之五:“綵仗清晨出,非同齿胄时。”《旧五代史·唐书·明宗纪四》:“太常丞 段顒 请国学五经博士各讲本经,以申横经齿胄之义,从之。”词语解释:齿革 拼音:chǐ gé
上古特指象牙和犀牛皮。《书·禹贡》:“厥贡……齿革、羽毛。” 孔颖达 疏:“《诗》云:‘元龟象齿。’知齿是象牙也……革之所美,莫过於犀,知革是犀皮也。”《周礼·天官·内府》:“凡四方之币献之金玉、齿革、兵器,凡良货贿入焉。”引申为珍贵的器物材料。 明 唐顺之 《赠张地官督赋江南》诗:“舳艫接水通千里,齿革盈筐备五材。”词语解释:齿弟 拼音:chǐ dì
犹次第。《管子·霸言》:“夫王者之心方而不最列,不让贤,(贤)不齿弟择众,是贪大物也。” 戴望 校正引 陈奂 曰:“不最列,不会聚贤人於列位也……齿弟犹次弟,谓不能於众人中次弟以择之也。此皆不愿予人以爵禄,故曰贪大物也。”词语解释:齿剑 拼音:chǐ jiàn
犹伏剑。指被杀害或自杀。 晋 陆机 《豪士赋》序:“则 伊生 抱明允以婴戮, 文子 怀忠敬而齿剑,固其所也。” 唐 陈子昂 《为副大总管屯营大将军苏宏暉谢表》:“遂得齿剑餘魂,更参授鉞之任。” 清 徐乾学 《马文毅公广西殉难始末》:“如其不济,惟有与妻子同齿剑死。”词语解释:齿稚 拼音:chǐ zhì
年幼,未成年。 唐 刘长卿 《哭张员外继公及夫人相次没于洪州》诗:“抚孤怜齿穉,叹逝顾身衰。”《花月痕》第六回评语:“ 秋香 齿穉, 福奴 色衰。”词语解释:齿耄 拼音:chǐ mào
年老。 宋 陆游 《祭朱元晦侍讲文》:“路脩齿耄,神往形留。”词语解释:齿吻
齿及唇词语解释:齿班 拼音:chǐ bān
并列。 唐 刘肃 《大唐新语·识量》:“ 仙客 本 河湟 一吏典耳,拔昇清流,齿班常伯,此官邪也。又欲封之,良为不可。”词语解释:齿决 拼音:chǐ jué
用牙齿咬断。《礼记·曲礼上》:“濡肉齿决,乾肉不齿决。” 孔颖达 疏:“濡,湿也。湿软,不可用手擘,故用齿断决而食之。决,犹断也。”《孟子·尽心上》:“放饭流歠,而问无齿决,是之谓不知务。” 朱熹 集注:“齿决,啮断乾肉,不敬之小者也。” 梁启超 《新史学·论书法》:“《史记》之书法也,岂尝有如 庐陵 之《新五代史》, 晦菴 之《通鉴纲目》,咬文嚼字,矜愚饰智,齗齗於緦小功之察,而问无齿决者哉!”词语解释:齿龈 拼音:chǐ yín
即牙床。又称牙龈。 王维城 《新乐府》之一:“我言至此眥忽裂,髮上衝兮齿齦血,普天之愤誓一洩。”参见“ 牙牀 ”。
词语解释:牙床
亦作“ 牙床 ”。
1.饰以象牙的眠床或坐榻。亦泛指精美的床。 南朝 梁 萧子范 《落花》诗:“飞来入斗帐,吹去上牙牀。” 唐 李商隐 《细雨》诗:“帷飘白玉堂,簟卷碧牙牀。”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闹榭》:“承众位雅意,让我两个并坐牙床,又吃一回合卺双杯,倒也有趣。” 任光椿 《戊戌喋血记》第二一章:“﹝少妇﹞正躺在锦褥牙床上将息。”
2.即齿龈。
3.中医指下颌骨。词语解释:齿列 拼音:chǐ liè
(1).齐齿并列。多用于人。《史记·陈杞世家》:“ 滕 、 薛 、 騶 , 夏 、 殷 、 周 之閒封也,小,不足齿列,弗论也。” 司马贞 索隐:“然三国微小, 春秋 时亦预会盟,盖史缺无可叙列也。”《汉书·货殖传》:“又况掘冢搏掩,犯姦成富, 曲叔 、 稽发 、 雍乐成 之徒,犹復齿列。” 颜师古 注:“身为罪恶,尚復与良善之人齐齿并列。” 宋 叶适 《兵部尚书蔡公墓志铭》:“初,同县 陈君举 ,声价喧踊,老旧莫敢齿列。” 明 蔡汝楠 《创建大复何先生祠记》:“谓文章不得与节义齿列,则又未尝不投翰兴嘆也。”
(2).依年龄大小排的位次。 明 刘元卿 《贤奕编·怀古》:“召同乡中士绅饮,序以齿列,不论官。”词语解释:齿位 拼音:chǐ wèi
(1).按年龄大小所定的席次。《周礼·地官·党正》:“国索鬼神而祭祀,则以礼属民而饮酒于序,以正齿位。” 郑玄 注:“正齿位者,《乡饮酒义》所谓‘六十者坐,五十者立侍。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是也。”
(2).排列的官位。 明 赵南星 《与吴复庵书》:“輒忘其齿位之卑,与明公剖心而盟。”《续资治通鉴·元顺帝至正二十六年》:“初, 李思齐 与 察罕特穆尔 同起义师,齿位相等。”
(3).年龄与官位。特指长寿与高位。 唐 韦应物 《送郗詹事》诗:“既获天爵美,况将齿位并。” 唐 权德舆 《唐故长安主簿李君墓志铭》:“齿位皆屈,而智者叹焉。”词语解释:齿学 拼音:chǐ xué
语本《礼记·文王世子》:“行一物而三善皆得者,唯世子而已,其齿於学之谓也。”因以“齿学”指太子入学,不敢居人之前,与公卿之子依年龄大小为序,以示谦卑。 唐 吴兢 《贞观政要·尊敬师傅》:“臣闻郊迎四方,孟侯所以成德;齿学之让,元良由是作贞。” 宋 曾巩 《代皇子免延安郡王第一表》:“虽甫逮胜衣,习为容於趋拜;而方思就傅,赖齿学之渐磨。”《明史·黄凤翔传》:“绎《世子》篇陈保傅之教,齿学之仪,则可见皇储之当早建豫教。”词语解释:齿力 拼音:chǐ lì
年龄与体力。《新唐书·李夷简传》:“久之,请老,朝廷谓 夷简 齿力可任,不听。”词语解释:齿记 拼音:chǐ jì
提及,记挂。 宋 司马光 《与吴丞相书》:“今日特蒙齿记,感荷知己之恩,终身岂敢忘哉。”词语解释:齿耋 拼音:chǐ dié
年老。《汉书·孔光传》:“臣 光 智谋浅短,犬马齿臷,诚恐一旦颠仆,无以报称。” 颜师古 注:“臷,老也。读与耋同。” 三国 魏 吴质 《答魏太子笺》:“时迈齿臷,犹欲触匈奋首,展其割裂之用也。”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瞿萨旦那国》:“其王迁都作邑,建国安人,功绩已成,齿耋云暮,未有胤嗣,恐絶宗绪。”词语解释:齿年 拼音:chǐ nián
年龄。《吕氏春秋·上农》:“齿年未长,不敢为园囿。” 明 方孝孺 《与郑叔度书》之二:“僕齿年尚富,又受君子之诲,自谓不至此不止。” 明 何景明 《初度》诗:“齿年今不小,心事已多违。”词语解释:齿杖 拼音:chǐ zhàng
古代帝王授给老年人的手杖。《周礼·秋官·伊耆氏》:“共王之齿杖。” 郑玄 注:“王之所以赐老者之杖。” 孙诒让 正义:“此王所赐老者之杖,校年以授之,故谓之齿杖。” 唐 柳宗元 《植灵寿木》诗:“敢期齿杖赐,聊且移孤茎。”词语解释:齿爵 拼音:chǐ jué
年龄和官职。 明 无名氏 《鸣凤记·陆姑救易》:“孩儿!我齿爵俱尊,儿孙共贵。”参见“ 齿德 ”。
词语解释:齿德 拼音:chǐ dé
(1).《孟子·公孙丑下》:“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后用“齿德”指年龄与德行。 宋 魏了翁 《古今考》:“满千钱者升之堂上,不则退之堂下,惟商财贿,毋问齿德。” 明 许自昌 《水浒记·投胶》:“一方保正,喜今日共推,齿德皆尊。”
(2).年高德劭。 明 瞿佑 《归田诗话·锺馗图》:“予视先生犹大父行,而先生不以齿德自居。” 清 方苞 《万季野墓表》:“惟余不与,而 季野 独降齿德而与余交。”
(3).指年高德劭的人。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仙人岛》:“ 桓 命於邻党中,招二三齿德来。”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一五○:“里门风俗尚敦庞,年少争为齿德降。”词语解释:齿及 拼音:chǐ jí
谈到,提到。 宋 陈亮 《与韩无咎尚书书》:“今者尚书见 亮 城中故旧,輒为齿及姓名。” 明 张居正 《答蓟辽总督张心斋言东师报捷书》:“至於阁臣,前已奉旨,不得叙功,幸免齿及。” 梁启超 《意大利建国三杰传》第十三节:“而 加富尔 惟唯唯诺诺,时吐一二奇警之言,使人知此中有一人物而已,其关於大计者,终不齿及。”词语解释:齿召 拼音:chǐ zhào
录用征召。 三国 魏 曹植 《上责躬应诏诗表》:“不图圣詔,猥垂齿召。”《宋书·谢晦传》:“童稚之目,猥荷齿召,荐女迁子,合门相送。”词语解释:齿音 拼音:chǐ yīn
用舌面或舌尖抵住门牙或门牙附近发出的音词语解释:齿叙 拼音:chǐ xù
(1).录用。《三国志·蜀志·许靖传》:“少与从弟 劭 俱知名,并有人伦臧否之称,而私情不协。 劭 为郡功曹,排摈 靖 不得齿叙,以马磨自给。”《周书·武帝纪上》:“詔 魏 大统 九年以前,都督以上身亡而子孙未齿叙者,节级授官。”
(2).按年龄大小定位次。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谢恩》:“拜讫,主事云:‘请诸郎君叙中外。’状元已下各各齿叙,便谢恩。餘人如状元礼。”词语解释:齿穷 拼音:chǐ qióng
谓年老将死。《后汉书·皇甫规传》:“臣素有固疾,恐犬马齿穷,不报大恩。”词语解释:齿齯 拼音:chǐ ní
老人齿落后再生。指长寿。 唐 柳宗元 《永州崔中丞万石亭记》:“吾儕生是州,蓺是野,眉厖齿齯,未尝知此。”齯,一本作“ 鯢 ”。参见“ 齯齿 ”。
词语解释:齯齿 拼音:ní chǐ
(1).老人齿落后复生之细齿。《尔雅·释诂上》:“黄髮、齯齿、鮐背、耇老,寿也。” 郭璞 注:“齯齿,齿堕更生细者。” 宋 张师锡 《老儿诗五十韵》:“鸡皮尘渐渍,齯齿食频填。” 清 恽敬 《与耒卿书》:“家母生齯齿,髮落復生,可喜之至。”
(2).借指老人。 汉 焦赣 《易林·复之家人》:“绥我齯齿。”词语解释:齿旧 拼音:chǐ jiù
录用旧臣。《晋书·慕容暐载记》:“圣恩齿旧,未忍遐弃,奄冉偷荣,愆责弥厚。”词语解释:齿危发秀 拼音:chǐ wēi fā xiù
年高眉秀。《文选·任昉〈王文宪集序〉》:“至若齿危髮秀之老,含经味道之生,莫不北面人宗,自同资敬。” 李善 注:“ 郑玄 《礼记》注曰:危,高也。然齿危谓高年也。髮秀犹秀眉也。” 宋 陈瞻 《宣抚记》:“ 零陵 古郡, 湘水 通州,有齿危髮秀之徒,凡四百人相与歌咏。”词语解释:齿后音 拼音:chǐ hòu yīn
齿后的辅音词语解释:齿剑如归 拼音:chǐ jiàn rú guī
犹言视死如归。《晋书·列女传论》:“比夫悬梁靡顾,齿剑如归,异日齐风,可以激扬千载矣。”参见“ 齿剑 ”。
词语解释:齿剑 拼音:chǐ jiàn
犹伏剑。指被杀害或自杀。 晋 陆机 《豪士赋》序:“则 伊生 抱明允以婴戮, 文子 怀忠敬而齿剑,固其所也。” 唐 陈子昂 《为副大总管屯营大将军苏宏暉谢表》:“遂得齿剑餘魂,更参授鉞之任。” 清 徐乾学 《马文毅公广西殉难始末》:“如其不济,惟有与妻子同齿剑死。”词语解释:齿历 拼音:chǐ lì
年龄。《文选·颜延之〈赭白马赋〉》:“齿歷虽衰,而艺美不忒。” 李善 注:“《尔雅》曰:‘歷,数也。’” 章炳麟 《箴新党论》:“翰林院之尊先辈,逾於三老五更,不计齿歷之高下,学术之浅深,惟入选后先是问。”词语解释:齿颊挂人 拼音:chǐ jiá guà rén
谓为人们所称道。 何启 胡礼垣 《新政论议》:“往者泰西博览之会,是聚天下各国工艺之长,而评其甲乙者也;及知名之国皆有可取之物,齿颊掛人,多者二十餘种,次者十餘种,再次亦数种,惟 中国 则无一见称焉。”词语解释:齿马之惧 拼音:chǐ mǎ zhī jù
见“ 齿马之嫌 ”。
词语解释:齿马之嫌 拼音:chǐ mǎ zhī xián
典出《礼记·曲礼上》:“齿路马,有诛。” 孔颖达 疏:“若论量君马岁数,亦为不敬,亦被责罚。”后用“齿马之嫌”指议论宫廷内部事务的嫌疑。 明 沉榜 《宛署杂记·奶口》:“执事者以事关内庭,不敢犯齿马之嫌,而所费无几。”亦作“ 齿马之惧 ”。 明 沉榜 《宛署杂记·志遗八》:“上干宫禁,则有齿马之惧,吾不敢记也。”词语解释:齿贝 拼音:chǐ bèi
动物牙和贝壳。《旧唐书·西戎传·天竺》:“百姓殷乐,俗无簿籍,耕王地者输地利。以齿贝为货。”词语解释:齿如编贝 拼音:chǐ rú biān bèi
同“ 齿如齐贝 ”。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五二:“齿如编贝 汉 东方 ,不学咿嚘况对扬。”词语解释:齿颊生香 拼音:chǐ jiá shēng xiāng
嘴边觉有香气生出。形容谈及之事使人产生美感。 清 黄景仁 《即席分赋得卖花声》之二:“怜他齿颊生香处,不在枝头在担头。”《儒林外史》第三四回:“我只爱 駪夫 家的 双红姐 ,説着还齿颊生香。”亦省作“ 齿颊香 ”。 宋 道璨 《和郭澹溪》:“可人溪上来,语妙齿颊香。”词语解释:齿如齐贝 拼音:chǐ rú qí bèi
形容牙齿整齐洁白。贝,白色螺壳。《庄子·盗跖》:“脣如激丹,齿如齐贝。”词语解释:齿少气锐 拼音:chǐ shǎo qì ruì
见“ 齿少心锐 ”。
词语解释:齿少心锐 拼音:chǐ shǎo xīn duì
年轻气盛,锐意进取。 唐 柳宗元 《上门下李夷简相公陈情书》:“ 宗元 曩者齿少心鋭,径行高步,不知道之艰以陷於大阨。”亦作“ 齿少气鋭 ”。 宋 王禹偁 《答丁谓书》:“夫刚直之名,吾诚有之。盖嫉恶过当,而贤、不肖太分,亦天性然也。而又齿少气鋭,勇于立事,今四十有三矣。”词语解释:齿垽 拼音:chǐ yìn
即齿垢。 鲁迅 《坟·从胡须说到牙齿》:“直至我到 日本 的 长崎 ,再去寻牙医,他给我刮去牙后面的所谓‘齿垽’,这才不再出血了。”参阅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人一·齿垽》。参见“ 齿垢 ”。
词语解释:齿垢 拼音:chǐ gòu
齿上的积垢。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人一·齿垽》:“竹木入肉,针拨不尽者,以人齿垢封之,即不烂也。”词语解释:齿垢 拼音:chǐ gòu
齿上的积垢。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人一·齿垽》:“竹木入肉,针拨不尽者,以人齿垢封之,即不烂也。”词语解释:齿唇音 拼音:chǐ chún yīn
上齿和下唇接触而发出的辅音。也叫唇齿音。例如普通话语音中的f。词语解释:齿句 拼音:chǐ jù
指说唱。 况周颐 《蕙风词话续编》卷二:“﹝ 成岫 ﹞略涉书传,手谈齿句,鬭茗弹丝,并皆精妙。”词语解释:齿坐 拼音:chǐ zuò
依年龄大小排列座次。《晋书·石勒载记下》:“亲与乡老齿坐欢饮,语及平生。” 清 吴伟业 《送何省斋》诗:“衰白齿坐愁,逡巡与之避。”词语解释:齿让 拼音:chǐ ràng
以年岁大小相让,示长幼有序。《礼记·文王世子》:“故世子齿於学,国人观之,曰:‘将君我而与我齿让,何也?’” 明 归有光 《告昆山县城隍神文》:“吾邑人孝弟力田,乡里齿让。”词语解释:齿迹 拼音:chǐ jì
亦作“ 齿跡 ”。 犹厕身,置身。《旧唐书·元亨传》:“刑戮虽加,枝胤仍在,岂可復肩随近侍,齿迹朝行。” 唐 杨炯 《祭汾阴公文》:“公夕拜之时也,既齿跡於 渠阁 ;公春华之日也,又陪游於层城。” 唐 刘知几 《史通·核才》:“是以略观近代,有齿跡文章,而兼修史传。”词语解释:齿过肩随 拼音:chǐ guò jiān suí
谓尊礼长者。《梁书·文学传下·陆云公》:“见与齿过肩随,礼殊拜絶,怀抱相得,忘其年义。”参见“ 肩随 ”。
词语解释:肩随 拼音:jiān suí
(1).古时年幼者事年长者之礼。并行时斜出其左右而稍后。《礼记·曲礼上》:“年长以倍,则父事之:十年以长,则兄事之;五年以长,则肩随之。” 郑玄 注:“肩随者,与之并行差退。”后遂用作忝在同列,得以追随于后之意。 唐 李白 《感时留别从兄徐王延年从弟延陵》诗:“小子谢麟阁,雁行忝肩随。” 明 张居正 《寿封翁观吾王年丈六十序》:“ 王子 博学邃养,厚积而晚发,余以童稚浅薄,谬为有司所録,获从 王子 之后。其视 王子 ,丈人行也,不敢肩随焉。”
(2).犹追随。 南朝 齐 王屮 《头陀寺碑文》:“ 澄什 结辙於山西, 林远 肩随乎 江 左矣。”《梁书·张率传》:“纷高冠以连袵,鏘鸣玉而肩随。”《旧唐书·则天皇后纪》:“刑戮虽加,枝胤仍在,何得肩随近侍,齿列朝行?”《明史·高拱传》:“ 拱 为首辅, 居正 肩随之。”
(3).跟上,比得上。 清 方苞 《书〈王莽传〉后》:“此传尤 班 史所用心,其鉤抉幽隐,雕绘众形,信可肩随 子长 。”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九:“公画名与 元 赵学士 、 明 董尚书 埒,而清操劲节,非 湖州 、 华亭 所能肩随。” 孙中山 《建国方略·第三计划》:“欲使 营口 将来再能凌驾 大连 而肩随於前言三世界大港之后,吾人必须一面改良内地水陆交通,一面濬深其达海之通路。”词语解释:齿论 拼音:chǐ lùn
见“ 齿牙餘论 ”。
词语解释:齿牙余论 拼音:chǐ yá yú lùn
随口称誉的话。《南史·谢朓传》:“士子声名未立,应共奬成,无惜齿牙餘论。”《三国演义》第四四回:“今幸至 江东 ,欲烦先生不惜齿牙餘论,使令弟弃 刘备 而事 东吴 ,则主公既得良辅,而先生兄弟又得相见,岂不美哉?”亦省作“ 齿论 ”。 宋 欧阳修 《回三舍人尧臣启》:“匪期齿论,犹録踈顽。”词语解释:齿迈 拼音:chǐ mài
年老。 明 何景明 《送萧文彧分教临川序》:“吾官卑,吾齿迈,苟升斗私吾妻孥尔,安所为哉。”词语解释:齿躐 拼音:chǐ liè
犹齿列。并列。《 程大昌 《演繁露·注疏》引 晋 崔豹 《古今注》》:“ 毛公 尝为 康成 乡州太守,故 康成 不敢与之齿躐,而以笺为言。”词语解释:齿错 拼音:chǐ cuò
如牙齿上下交错。 明 唐顺之 《送太平守江君序》:“而 广西 之 太平 与 广东 之 钦廉 、 云南 之 广南 诸郡,尤綰三省之口,为 中国 出兵之户。其地与 交南 相齿错,故其选人尤重于他郡。”词语解释:齿马之嫌 拼音:chǐ mǎ zhī xián
典出《礼记·曲礼上》:“齿路马,有诛。” 孔颖达 疏:“若论量君马岁数,亦为不敬,亦被责罚。”后用“齿马之嫌”指议论宫廷内部事务的嫌疑。 明 沉榜 《宛署杂记·奶口》:“执事者以事关内庭,不敢犯齿马之嫌,而所费无几。”亦作“ 齿马之惧 ”。 明 沉榜 《宛署杂记·志遗八》:“上干宫禁,则有齿马之惧,吾不敢记也。”词语解释:齿豁头童 拼音:chǐ huò tóu tóng
齿缺发秃。指老态。 宋 陈师道 《宿柴城》诗:“卧埋尘叶走风烟,齿豁头童不计年。” 宋 陈与义 《雨中对酒庭下海棠经雨不谢》诗:“天翻地覆伤春色,齿豁头童祝圣时。” 宋 陆游 《示儿》诗:“齿豁头童方悟此,乃翁见事可怜迟。”词语解释:齿轮 拼音:chǐ lún
有齿的轮状机件,是机器上最常用、最重要的零件之一。通常都是成对啮合,其中一个转动,另一个就被带动。用来改变传动方向、转动方向、转动速度、力矩等。也叫牙轮。亦用以比喻整个事业不可缺少的部分。 秦牧 《艺海拾贝·核心》:“真正使我们的文艺成为整个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齿轮和螺丝钉。”词语解释:齿遇 拼音:chǐ yù
礼遇;平等相待。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贤媛》:“由此 李氏 在世,得方幅齿遇。” 余嘉锡 笺疏:“此言‘方幅齿遇’,犹言正当礼遇之也。”《南史·宋桂阳王休范传》:“ 休范 素凡訥,少知解,不为诸兄齿遇。”词语解释:齿如含贝 拼音:chǐ rú hán bèi
同“ 齿如齐贝 ”。
词语解释:齿如齐贝 拼音:chǐ rú qí bèi
形容牙齿整齐洁白。贝,白色螺壳。《庄子·盗跖》:“脣如激丹,齿如齐贝。”词语解释:齿頄 拼音:chǐ kuí
口头上。 明 吾丘瑞 《运甓记·挥麈驱车》:“有无嗣续皆由命,何必嘵嘵掛齿頄。”词语解释:齿轮传动 拼音:chǐ lún chuán dòng
利用两齿轮的轮齿相互啮合传递动力和运动的机械传动。按齿轮轴线的相对位置分平行轴圆柱齿轮传动、相交轴圆锥齿轮传动和交错轴螺旋齿轮传动。具有结构紧凑、效率高、寿命长等特点。词语解释:齿算 拼音:chǐ suàn
年龄。《文选·颜延之〈赭白马赋〉》:“齿筭延长,声价隆振。” 李善 注引 郑玄 《仪礼》注:“筭,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