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八霁去声 婿[qì,契约][详注1][jì,渡也][jì]羿[mèi][shuì,游说][jì][nì,拘泥][xiè][详注2][dài][qì][详注3][详注4][音翳。咽痛][详注5][dì][qì,以女妻人]濿[lì][详注6][详注7][详注8][jì]丿


注1:离 音荔。《广韵》去也。《书·胤征》畔官离次。《礼·曲礼》鹦鹉能言,不离飞鸟。又与荔同。《司马相如·上林赋》答沓离支。《注》晋灼曰:离支,大如鸡子,皮粗,剥去皮,肌如鸡子,中黄,味甘多酢少。又《广韵》《集韵》《韵会》音丽。《礼·月令》司天日月星辰之行,宿离不贷。《注》离,读如俪偶之俪,宿俪谓其属。冯相氏保章氏掌天文者,相与宿偶,当审伺候,不得过差也。《释文》离,吕计反。偶也。
注2:哕 huì,音翙。《玉篇》鸟鸣也。《诗·小雅》鸾声哕哕。
注3:揭 音憩。亦高举也。 又褰衣涉水,由膝以下也。《诗·邶风》浅则揭。《尔雅·释水》揭者,揭衣也。《司马相如·上林赋》涉冰揭河。 又《集韵》其例切,音偈。揭阳,县名。《前汉·地理志》南海郡揭阳县。
注4:切 音砌。众也。又一切,大凡也。《前汉·平帝纪》一切满秩如真。《注》师古曰:一切者,权时之事,如以刀切物,苟取整齐,不顾长短纵横,故言一切。又《韵补》砌或作切。《张衡·西京赋》设切厓隒。李善注:古字通。又叶音刺,与刺通。《仪礼注》采时世之诗为乐歌,所以通情相风切也。
注5:题 音第。视也。《诗·小雅》题彼脊令。《传》题,视也。《孔子·丘陵歌》题彼泰山。
注6:蹶 音刿。《尔雅·释诂》蹶,动也。蹶蹶,敏也。《诗·唐风》良士蹶蹶。《传》动而敏於事。《释文》蹶,俱卫反。又《大雅》文王蹶厥生。《传》蹶,动也。《释文》蹶,俱卫反。又《礼·曲礼》足毋蹶。《注》行遽。又《孔子閒居》子夏蹶然而起。
注7:浙 《集韵》征例切,音制。通作浙。亦作制。义同。
注8:欐 《唐韵》《集韵》《韵会》郎计切《正韵》力霁切,音例。梁栋别名。《列子·汤问篇》雍门鬻歌,余音绕梁欐,三日不绝。
末字词组
火齐上齐六齐     

词语解释:火齐  拼音:huǒ jì
(1).火候。《礼记·月令》:“﹝仲冬之月﹞陶器必良,火齐必得。” 孔颖达 疏:“‘火齐必得’者,谓炊米和酒之时,用火齐,生熟必得中也。”《荀子·强国》:“工冶巧,火齐得。” 杨倞 注:“‘火齐得’,谓生熟齐和得宜。” 章炳麟 《訄书·地治》:“以式法授酒材,而得火齐者,其始不过数人。”
(2).即火齐汤。《韩非子·喻老》:“﹝疾﹞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臣 意 即为之液汤火齐逐热,一饮汗尽,再饮热去,三饮病已。”参见“ 火齐汤 ”。
(3).即火齐珠。《文选·张衡〈西京赋〉》:“翡翠火齐,络以美玉。” 李善 注:“火齐,玫瑰珠也。”《梁书·诸夷传·中天竺国》:“火齐状如云母,色如紫金,有光燿。别之,则薄如蝉翼;积之,则如纱縠之重沓也。” 清 吴伟业 《咏拙政园山茶花》:“吐如珊瑚缀火齐,映如螮蝀凌朝霞。”参见“ 火齐珠 ”。
词语解释:火齐汤  拼音:huǒ jì tāng
古代清火的汤药名。《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臣 意 ( 淳于意 )饮以火齐汤,一饮得前﹝后﹞溲,再饮大溲,三饮而疾愈。” 王念孙 《读书杂志·史记五》:“‘一饮得前溲’,‘前’下当有‘后’字,言一饮而前后溲始通,再饮则大溲也。‘大溲’二字,兼前后言之。”
词语解释:火齐珠  拼音:huǒ jì zhū
(1).宝珠的一种。一说,似珠的石。《南史·夷貊传上·扶南国》:“﹝ 扶南国 ﹞献火齐珠。”《急就篇》卷三“係臂琅玕虎魄龙” 唐 颜师古 注:“琅玕,火齐珠也。一曰:石之似珠者也。” 沉宗畸 《题高丽闵王妃遗像》诗:“火齐珠悬玳瑁牀,水沉香爇鸳鸯被。”
(2).琉璃的别名。《太平御览》卷八○八引 晋 吕静 《韵集》:“琉璃,火齐珠也。”
词语解释:上齐  拼音:shàng jì
(1).指青铜(铜锡合金)中含锡量少于四分之一者。《周礼·考工记·輈人》:“攻金之工,筑氏执下齐,冶氏执上齐。” 郑玄 注:“多锡为下齐,大刃、削杀矢、鉴燧也;少锡为上齐,钟鼎、斧斤、戈戟也。” 贾公彦 疏:“据下文六等言之,四分已上为上齐,三分已下为下齐。” 孙诒让 正义:“锡少则金纯,故为上齐。少者,谓四分其金而锡居一。”
(2).上等饮料。 明 姚士麟 《见只编》卷下:“茶于 吴会 为六清上齐,乃自 大梁 迤北便食盐茶,北至 关中 则熬油极炒,用水烹沸点之,以酥持敬上客。”
向上升。齐,通“ 躋 ”。《礼记·乐记》:“地气上齐,天气下降。” 孔颖达 疏:“地气上齐者,齐,升也,谓地气上升天。” 元 元逢 《山行》诗序:“时云气上齐,若葆盖羽车然。”
词语解释:六齐  拼音:liù jì
我国古代创制的六种铜锡比例不同的合金配方。 唐 张说 《蒲津桥赞》诗:“赋 晋国 之一鼓,法《周官》之六齐。”
汉高祖 刘邦 封其子 刘肥 为 齐王 ,至 惠帝 时,乃分 齐 为六,分封 肥 之六子: 将闾 为 齐王 , 惠 为 济北王 , 贤 为 菑川王 , 雄渠 为 胶东王 , 邛 为 胶西王 , 辟光 为 济南王 ,称“六 齐 ”。《汉书·邹阳传》:“彊 赵 责於 河间 ,六 齐 望於 惠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