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十一尤平声 [详注1][móu,绸缪][ōu,水泡,名词][通‘不’,未定之辭也,多用于句末。][gōu][chóu][tōu][chōu chóu][liú][lōu][zhōu][chóu][音鎪。][音鄒。][dōu][gōu][ǒu][lǚ][zōu][sōu][详注2][jiū liú][fú][zōu zhōu chōu][yóu][ōu][zhōu][音浮。《集韵》或从包从不。][详注3][详注4]絿[qiū][yōu][róu qiú][qiū][yōu][yóu][zōu][gōu][音抔。《博雅》䥯䎧,耕也。]帿瀀[音求。《诗·周南》施于中逵。叶下仇。][fú fū][详注5][详注6]


注1:不 音浮。夫不,䳡也。亦作鳺鴀。《尔雅·释鸟》䳡其鳺鴀。《邢疏》陆玑云:今小鸠也。一名䳕鸠,幽州人或谓鷎鴡,梁宋闲谓之隹,扬州人亦然。 又未定之辞也。《陶潜诗》未知从今去,当复如此不。又姓。《晋书》汲郡人不准。◎按《正字通》云:不姓之不,转注古音,音彪。
注2:窭 音娄。《史记·淳于髡传》瓯窭满箦。《裴骃注》瓯窭,便侧之地。
注3:救 《韵补》叶居尤切。《诗·邶风》何有何亡,黾勉求之。凡民有丧,匍匐救之。《武王盘铭》溺于渊,尚可游也。溺于人,不可救也。
注4:蹂 揉擦。通“揉”。《广韵》耳由切《集韵》《韵会》《正韵》而由切,音柔。《诗·大雅》或簸或蹂。《笺》蹂之言润也。《疏》蹂黍,以水润米,必当蹂之使湿。《朱传》簸扬去糠也。蹂,蹂禾取谷以继之也。
注5:軥 《广韵》古侯切《集韵》《韵会》《正韵》居侯切,音钩。《广韵》车軥心木。
注6:涑 音锼。《说文》浣也。一说以手曰涑,以足曰浣。
首字词组
鼽欬鼽塞鼽窒鼽鼻鼽嚏鼽衄鼽荼 

词语解释:鼽欬  拼音:qiú kài
鼻塞不通,气逆作咳。 汉 王充 《论衡·自纪》:“犹和神仙之药,以治鼽欬。”
词语解释:鼽塞  拼音:qiú sāi
鼻窒塞。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五行逆顺》:“则民病喉欬嗽,筋挛鼻鼽塞。”《医宗金鉴·运气要诀·六气客气主病歌》“喘咳血溢及血泻,寒热鼽嚏涕流频”注:“是则知燥热交加,民病喘咳,血上溢,血下泄,寒热、鼽塞、喷嚏、流涕。”
词语解释:鼽窒  拼音:qiú zhì
鼻塞不通。《吕氏春秋·季秋》:“季秋行夏令,则其国大水,冬藏殃败,民多鼽窒。” 高诱 注:“民鼽窒,鼻不通也。”《灵枢经·经脉》:“实则鼽窒头背痛,虚则鼽衄,取之所别也。”
词语解释:鼽鼻  拼音:qiú bí
鼻塞不通。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石四·绿青》:“益气,止洩痢,疗鼽鼻。”
词语解释:鼽嚏  拼音:qiú tì
俗称伤风。鼻黏膜因受刺激而打喷嚔。《礼记·月令》:“﹝季秋之月﹞季秋行夏令,则其国大水,冬藏殃败,民多鼽嚏。” 唐 柳宗元 《时令论》:“大疫风欬,鼽嚏疟寒,疥癘之疾。”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梁彦》:“ 徐州 梁彦 ,患鼽嚏,久而不已。”
词语解释:鼽衄  拼音:qiú nǜ
亦作“鼽衂”。 指鼻出血和流清涕。《素问·金匮真言论》:“故春善病鼽衄。” 清 俞正燮 《癸巳类稿·持素证篇》:“目黄、口乾、鼽衄,喉痺。”
词语解释:鼽荼  拼音:qiú tú
受窒塞不通之苦。 清 龚自珍 《燕昭王求仙台赋》:“百腥塞填,七窍不得以蹔舒,万民鼽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