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鼻孔 拼音:bí kǒng
鼻腔跟外面相通的孔道。《灵枢经·师传》:“鼻孔在外,膀胱漏泄。” 宋 文天祥 《梅》诗:“以为香不香,鼻孔有通窒。”《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三回:“那老妈子又叫拿个雄鷄来,要鷄血灌点到嘴里,这才慢慢的觉着鼻孔里有点气了。” 茅盾 《色盲》一:“在车身往前一曳似的震撼中, 林白霜 的肩膀碰着了一些温暖柔软的东西,同时有一股醉人的异香钻进了他的鼻孔。”词语解释:鼻观 拼音:bí guàn
(1).佛教观想法,谓观鼻端白。 宋 苏轼 《和黄鲁直烧香》之一:“不是闻思所及,且令鼻观先参。” 宋 黄庭坚 《题海首座壁》诗:“香寒明鼻观,日永称头陀。” 清 林如璋 《和村居杂咏》:“鼻观微参色相空,凉生苹末满亭风。”参见“ 鼻端白 ”。
(2).鼻孔。指嗅觉。 宋 陆游 《登北榭》诗:“香浮鼻观煎茶熟,喜动眉间鍊句成。” 清 许秋垞 《闻见异辞·返魂奇事》:“昏沉中似有奇香透入鼻观,遂苏,渐次復原。” 陈炜谟 《狼筅将军》:“粼粼的风,送来一阵阵院子里的花香,沁入我的鼻观,全身顿觉轻松多了。”
(3).以鼻闻之。 宋 朱熹 《梅花开尽不及吟赏感叹成诗聊贻同好》之二:“鼻观残香里,心期昨梦中。”
词语解释:鼻端白 拼音:bí duān bái
佛教修行法之一。注目谛观鼻尖,时久鼻息成白。《楞严经》卷五:“世尊教我及 拘絺罗 观鼻端白,我初諦观,经三七日,见鼻中气出入如烟,身心内明,圆动世界,徧成虚浄,犹如琉璃,烟相渐销,鼻息成白,心开漏尽,诸出入息化为光明,照十方界,得阿罗汉。” 宋 黄庭坚 《谢曹方惠物》诗:“注香上褭褭,映我鼻端白。”词语解释:鼻息 拼音:bí xī
(1).从鼻腔出入的气息。 汉 张仲景 《伤寒论·辨温病脉证》:“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南朝 梁 刘孝标 《广绝交论》:“衡所以揣其轻重,纊所以属其鼻息。” 巴金 《寒夜》五:“可是他连鼻息也极力忍住,不敢发出一点声音,怕 周主任 会注意到他心里的不平。”
(2).特指熟睡时的鼾声。《宋史·王韶传》:“尝夜卧帐中,前部遇敌,矢石已交,呼声震山谷,侍者往往股栗,而 韶 鼻息自如。”《醒世恒言·张淑儿巧智脱杨生》:“齁齁鼻息,响动如雷。” 王统照 《搅天风雪梦牢骚》:“而左侧的 景武 也有了鼻息呼呼的声音。”
(3).比喻声势;气势。《后汉书·袁绍传》:“ 袁绍 孤客穷军,仰我鼻息。”《魏书·萧衍传》:“授以名器之尊,救其重围之死,凭人繫援,假人鼻息。” 唐 李白 《古风》之二四:“鼻息干虹蜺,行人皆怵惕。” 清 赵翼 《感兴和放翁韵》:“少年鼻息薄星河,只觉将来岁月多。” 郭沫若 《反正前后》第二篇:“在那时的司道府县的大小候补官员没有一个不去仰仰他的鼻息的。”词语解释:鼻端 拼音:bí duān
鼻子顶端,鼻尖。《庄子·徐无鬼》:“ 郢 人堊漫其鼻端,若蝇翼,使 匠石 斲之。” 宋 黄庭坚 《侯元功问讲学之意》:“木人得 郢 工,鼻端乃可斲。”参见“ 鼻堊挥斤 ”。
词语解释:鼻垩挥斤 拼音:bí è huī jīn
挥舞斧头削除鼻端之垩。比喻指正错误。典出《庄子·徐无鬼》:“ 郢 人堊漫其鼻端,若蝇翼,使 匠石 斲之, 匠石 运斤成风,听而斲之,尽堊而鼻不伤。” 宋 陆游 《叹老》诗:“平生师友凋零尽,鼻堊挥斤未有人。”词语解释:鼻祖 拼音:bí zǔ
(1).始祖,有世系可考的最初的祖先。《汉书·扬雄传上》:“有 周氏 之嬋嫣兮,或鼻祖於 汾 隅。” 颜师古 注:“ 雄 自言系出 周氏 而食采於 扬 ,故云始祖於 汾 隅也。” 金 元好问 《济南庙中古桧同叔能赋》诗:“ 瀨乡 留耳孙, 闕里 传鼻祖。” 清 秋瑾 《黄帝纪元大事表》:“ 黄帝 者, 汉 族之鼻祖也。”
(2).比喻某一学派或某一行业的创始人。 清 王韬 《瓮牖馀谈·西国造纸法》:“人莫不以 蔡伦 为造纸之鼻祖矣!” 李大钊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故社会主义经济学的鼻祖不能不推 马克思 。”
(3).比喻最早出现的某一事物。 明 陆时雍 《诗镜总论》:“五言在 汉 ,遂为鼻祖。” 清 杨懋建 《京尘杂录·梦华琐簿》:“庚戌 高宗 八旬万寿,入都祝釐,时称三庆徽,是为徽班鼻祖。”词语解释:鼻头 拼音:bí tóu
(1).鼻端;鼻尖。《乐府诗集·杂歌谣辞六·晋元康中洛中童谣》:“虎从北来鼻头汗,龙从南来登城看。” 唐 白居易 《自觉》诗之二:“结为肠间痛,聚作鼻头辛。” 巴金 《寒夜》四:“鼻子特别大,鼻头发红色。”
(2).即鼻子。《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第八回:“一个妖精还是一个鼻头,一个妖精还是一张口。” 茅盾 《秋收》一:“那是高撑着两根颧骨,一个瘦削的鼻头,两只大廓落落的眼睛,而又满头乱发。”参见“ 鼻子 ”。
(3).器物上的突起部分。一般有孔,便于系绳。《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第十七回:“还要百十根棕缆,每根要吊桶样的粗笨,穿起锚的鼻头来,纔归一统。”
(4).方言。称奴仆。 清 褚人穫 《坚瓠二集·鼻头》:“ 吴下 称奴为鼻头。 嘉靖 中 王氏 僕 吴一郎 ,富而恣,以资得官,尝乘四人轿赴姻家席,孝廉 张伯起 恶之。时有关白之警…… 伯起 曰:‘关白原是一怪,身长数十丈,腰大百围,截其头,亦重数千觔,碎之而后能举也。’ 吴 曰:‘那有此事。’ 伯起 曰:‘只一个鼻头,亦用四人抬之。’ 吴 知其誚己,不终席而去。”
词语解释:鼻子 拼音:bí zi
(1).人和高等动物的嗅觉器官,又是呼吸器官的一部分,位于头部,有两个孔。《儒林外史》第十四回:“风吹起来,身上的香一阵阵的扑人鼻子。”《儿女英雄传》第二回:“ 安老爷 一看,见那人生得大鼻子,高颧骨,一双鼠眼,几根黄鬚,看见就不像个安分之徒。” 曹禺 《日出》第一幕:“这高的是鼻子,凹的是嘴。”
(2).指门或箱柜等上锁用的部件。《歧路灯》第九六回:“ 盛希侨 道:‘叫一个小炉匠生发开他;十分开不得,把门鼻子起了,有什么难呢?’”
(3).始生子;长子。 宋 王应麟 《汉制考·说文》:“今俗以始生子为鼻子。”词语解释:鼻酸 拼音:bí suān
鼻发酸。形容悲痛伤心。《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海内深痛,观者鼻酸。” 唐 杜甫 《壮游》诗:“哭庙灰烬中,鼻酸朝未央。” 宋 吴坰 《五总志》:“呜呼! 济川 肉烂久矣,而二物悉罹於兵火,念之,令人鼻酸。”词语解释:鼻雷 拼音:bí léi
犹言鼻息如雷。 宋 王十朋 《前日寓邑偶值乍寒陈刘二生济我以衣童生济我以衾既别为二诗以赠》:“体粟不愁生旅舍,鼻雷想见撼比隣。” 明 陈献章 《与世卿闲谈兼呈李宪副》诗:“午枕清风汗不生,鼻雷打到日西倾。”词语解释:鼻绳 拼音:bí shéng
指拴在牛鼻上的绳子。《周礼·地官·封人》“凡祭祀,饰其牛牲,设其楅衡,置其絼,共其水槀” 郑玄 注引 汉 郑司农 曰:“絼,著牛鼻绳,所以牵牛者。”词语解释:鼻鼾 拼音:bí hān
熟睡时鼻子打呼噜的声音。 丁玲 《母亲》一:“在黑暗里便又响起了大声的鼻鼾。”参见“ 鼻鼾如雷 ”。
词语解释:鼻鼾如雷 拼音:bí hān rú léi
见“ 鼻息如雷 ”。词语解释:鼻涕 拼音:bí tì
鼻腔黏膜所分泌的液体。 汉 王褒 《僮约》:“目泪下落,鼻涕长一尺。”《醒世姻缘传》第三回:“你顶着我的天,踏着我的地,佔着我的汉子,倒赏我东西过节!这不是鼻涕往上流的事么?” 丁玲 《奔》:“有一些小摊,摊的旁边,围着一些脏的孩子,揩着鼻涕,用眼钉着那摊上的花生。”词语解释:鼻端白 拼音:bí duān bái
佛教修行法之一。注目谛观鼻尖,时久鼻息成白。《楞严经》卷五:“世尊教我及 拘絺罗 观鼻端白,我初諦观,经三七日,见鼻中气出入如烟,身心内明,圆动世界,徧成虚浄,犹如琉璃,烟相渐销,鼻息成白,心开漏尽,诸出入息化为光明,照十方界,得阿罗汉。” 宋 黄庭坚 《谢曹方惠物》诗:“注香上褭褭,映我鼻端白。”词语解释:鼻塞 拼音:bí sāi
鼻腔由于黏膜肿胀或鼻中隔弯曲等而堵塞,影响呼吸通畅。 汉 张仲景 《伤寒论·辨痉湿暍脉证》:“湿家病,身上疼痛,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红楼梦》第五二回:“ 晴雯 服了药,至晚间又服了二和,夜间虽有些汗,还未见效,仍是发烧头疼鼻塞声重。”《儿女英雄传》第一回:“次日便觉得有些鼻塞声重,胸闷头晕。”词语解释:鼻亭 拼音:bí tíng
(1).古地名。在今 湖南 道县 北,接 永州市 界。相传 舜 封弟 象 于此。《汉书·昌邑王刘贺传》“ 舜 封 象 於 有鼻 ” 唐 颜师古 注:“ 有鼻 在 零陵 ,今 鼻亭 是也。”
(2).指 舜 弟 象 。亦借指动物之象。 清 吴伟业 《象》诗:“神象何年至,传闻自战塲…… 越 人归驾驭,未许鼻亭狂。”词语解释:鼻尖 拼音:bí jiān
鼻子的尖端。 宋 黄庭坚 《答寄糖霜颂》诗:“正宗扫地从谁説,我舌犹能及鼻尖。”《花月痕》第四一回:“那一股酸楚直从脚跟涌上心坎,从心坎透到鼻尖。” 贾平凹 《妊娠》第四章:“他们的影子就投在墙上,一来一往,你指我的鼻子,我指你的鼻子,后来鼻尖就对着鼻尖。”词语解释:鼻针 拼音:bí zhēn
(1).即别针。一种别在衣领或胸襟上的装饰物。 徐珂 《清稗类钞·诙谐·娣肉二字之别解》:“上句言吾妹当胸之鼻针,有白色假金刚钻三粒。”
(2).针刺疗法的一种,在鼻部周围取穴,用毫针斜刺,以治疗某种疾病。词语解释:鼻根 拼音:bí gēn
(1).鼻梁上端与额部相连处。 唐 张鷟 《朝野佥载》卷一:“ 泉州 有客 卢元钦 染大疯,惟鼻根未倒。”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刑名·检肉尸》:“鼻根、鼻準。” 柳青 《创业史》第一部第十五章:“她这样想着,突然间鼻根一酸,眼泪涌上了美丽的眼圈。”
(2).佛教语。谓鼻,六根之一。 宋 陶穀 《清异录·陈设·青纱连二枕》:“ 舒雅 作青纱连二枕,满贮酴醿木犀瑞香散蕊,甚益鼻根。” 清 龚自珍 《五重义证》:“又 观世音 用耳根, 香积佛 众香世界 用鼻根, 智者大师 用意根,即是六根真常之証。” 章炳麟 《新方言·释形体》:“五官之谓五根,译佛书语也, 惠 、 潮 、 嘉应 之客籍,谓耳为耳根,谓鼻为鼻根。”参见“ 六根 ”。
词语解释:六根 拼音:liù gēn
(1).佛教语。谓眼、耳、鼻、舌、身、意。根为能生之意,眼为视根,耳为听根,鼻为嗅根,舌为味根,身为触根,意为念虑之根。《百喻经·小儿得大龟喻》:“凡夫之人亦復如是。欲守护六根,修诸功德,不解方便,而问人言:作何因缘而得解脱?” 宋 王安石 《望江南·归依三宝赞》词:“愿我六根常寂静,心如寳月映琉璃,了法更无疑。” 朱谦良 《感怀和病侠》:“书生自古崇三戒,侠士何时净六根?”
(2).泛指五官四肢。《四游记·华光占清凉山》:“ 华光 当天发下誓愿曰:‘ 华光 若寻见得母亲,不来归依佛道,伏侍师父, 华光 六根不得齐全。’”《传统相声集·八扇屏》:“ 王佐 所到之处,不准阻拦于他,他乃六根不全一苦人。”词语解释:鼻窍 拼音:bí qiào
鼻孔;鼻腔。《灵枢经·刺节真邪》:“刺邪以手坚按两鼻窍而疾偃,其声必应於针也。”《刘知远诸宫调·知远走慕家庄沙佗村入舍》:“蛇通鼻窍来共往, 三娘 时下好懽欣。” 明 陆粲 《庚巳编·人魂出游》:“又 嘉定 有士人尝访一僧,值其方睡,因坐榻前待之,忽见一小蛇自僧鼻窍中出,蜿蜒至地。”词语解释:鼻气 拼音:bí qì
鼻子呼出的气;鼻息。《刘知远诸宫调·知远别三娘太原投事》:“熟睡不省悟,鼻气若山前哮吼猛虎。”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青娥》:“女醒,闻鼻气休休;开目,见穴隙亮入。” 高晓声 《陈奂生上城》:“鼻气火热,一摸额头,果然滚烫。”词语解释:鼻吹 拼音:bí chuī
谓以鼻吹奏乐器。 清 翟灏 《通俗编·俳优》:“ 桓谭 :‘方士 董仲君 ,能鼻吹口歌。’《朝野僉载》:‘ 寿安 男子不知姓名,肘拍板,鼻吹笛,口唱歌,能半面笑,半面啼。’” 清 李调元 《弄谱百咏》:“鼻吹口歌今出世,胁肩謟笑是高人。”词语解释:鼻牛 拼音:bí niú
方言。鼻腔里干结的鼻涕。 老舍 《赵子曰》第三:“挖了挖鼻孔,掏出小蛤螺似的一个鼻牛。”词语解释:鼻笑 拼音:bí xiào
讥嘲或鄙视的表情。 宋 朱熹 《答李诚之书》:“又其后深詆 李 赵 诸公,诬谤已基,故读者往往心非而鼻笑之。”词语解释:鼻高 拼音:bí gāo
自鼻根到前鼻孔下缘中点的高度词语解释:鼻儿 拼音:bí ér
(1).鼻子。《儿女英雄传》第三二回:“登时喫得他杏眼微餳,桃腮添晕,一手擎着个空杯,一手指着公子,咬着牙,纵着鼻儿,笑容可掬的説道:‘小舅爷子,搁着你就是了。’”
(2).器物上面能够穿上其他东西的小孔。如:门鼻儿;针鼻儿。
(3).像哨子的东西。如:用苇子做了一个鼻儿。
(4).方言。谓汽笛。《电影创作》1981年第8期:“常常听到火车拉鼻儿的声音。”词语解释:鼻亭神 拼音:bí tíng shén
(1). 舜 封 象 于 鼻亭 ,后人立 象 祠称 鼻亭神 。 唐 元和 中 道州 刺史 薛伯高 毁之。《史记·五帝本纪》“﹝ 舜 ﹞封弟 象 为诸侯” 张守节 正义引 唐 李泰 《括地志》:“ 鼻亭神 在 营道县 北六十里。故老传云: 舜 葬 九疑 , 象 来至此,后人立祠,名为 鼻亭神 。” 唐 柳宗元 《道州毁鼻亭神记》:“ 鼻亭神 , 象 祠也。不知何自始立,因而勿除,完而恒新,相传且千岁。”
(2).指 舜 弟 象 。 宋 范成大 《读〈唐太宗纪〉·平内难》诗:“弟兄相贼斁天伦,自古无如 舜 苦辛。掩井捐阶危万死,不闻亲杀 鼻亭神 。”词语解释:鼻准 拼音:bí zhǔn
鼻尖;鼻梁。 元 杨载 《梦读退之诗颇奇诡已觉记其大旨作此篇》:“哀音起空洞,令人鼻準酸。”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五》:“所蓄犬,忽人立怒号,两爪抱持啮妇面,裂其鼻準。”《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三回:“大约这个人的年纪,总在二十以外了;鷄蛋脸儿,两颧上现出几点雀斑,搽了粉也盖不住,鼻準上及两旁,又现出许多粉刺。” 郭沫若 《今昔集·日本民族发展概况》:“这里 阿里安 人种,眼色蔚蓝,鼻准高,多毛。”词语解释:鼻哂 拼音:bí shěn
犹鼻笑。 宋 刘子翚 《云际会刘到致中》诗:“少年鼻哂轻流俗,歛鋭收毫今碌碌。”词语解释:鼻子 拼音:bí zi
(1).人和高等动物的嗅觉器官,又是呼吸器官的一部分,位于头部,有两个孔。《儒林外史》第十四回:“风吹起来,身上的香一阵阵的扑人鼻子。”《儿女英雄传》第二回:“ 安老爷 一看,见那人生得大鼻子,高颧骨,一双鼠眼,几根黄鬚,看见就不像个安分之徒。” 曹禺 《日出》第一幕:“这高的是鼻子,凹的是嘴。”
(2).指门或箱柜等上锁用的部件。《歧路灯》第九六回:“ 盛希侨 道:‘叫一个小炉匠生发开他;十分开不得,把门鼻子起了,有什么难呢?’”
(3).始生子;长子。 宋 王应麟 《汉制考·说文》:“今俗以始生子为鼻子。”词语解释:鼻饮 拼音:bí yǐn
以鼻饮水。《汉书·贾捐之传》:“ 骆越 之人,父子同川而浴,相习以鼻饮。” 南朝 梁简文帝 《南郊颂》:“于是龙光之地,日浴之乡,紫舌 黄支 ,头飞鼻饮。” 宋 朱辅 《溪蛮丛笑》:“ 犵狫 饮不以口而以鼻,自取其便,名曰鼻饮。” 清 彭孙贻 《驯象行示静因禅公》诗:“有时鼻饮费轆轤,碧筒曲注连千壶。”词语解释:鼻洟 拼音:bí tì
鼻涕。《北史·皇甫玉传》:“ 皇甫玉 不知何许人也,善相人。 齐文襄 之自 潁川 归, 文宣 从后, 玉 於傍纵观,谓人曰:‘大将军不作物。’指 文宣 曰:‘会是道北垂鼻洟者。’” 清 王有光 《吴下谚联·死人臭一里活人臭千里》:“汝阿附 严 府,为 嵩 贼叠被,为 世蕃 捧溺器,为 严鵠 吮鼻洟。”词语解释:鼻目 拼音:bí mù
鼻子和眼睛。比喻紧密联系的事物。 唐 杜牧 《祭故处州李使君文》:“君子小人,鼻目并列,与小人校,会无百一,於百一中,以秀夺实。” 宋 王安石 《送孙立之赴广西》诗:“相期鼻目倾肝胆,谁伴溪山避网罗。” 李壁 注:“犹言手足之捍头目,势必相须。”词语解释:鼻鸣 拼音:bí míng
指牲畜嘘气或鼓鼻作响。 何士光 《草青青》二:“我听见那头黄牛在栏里嚼草,不时喷着鼻鸣。” 王盛农 《猛士》第十一章:“小黄马仍旧很兴奋,烦躁地发出低低的鼻鸣。”词语解释:鼻褰 拼音:bí qiān
蛇名。 清 孙枝蔚 《蛇》诗:“ 通州 鼻褰种最恶, 巴中 吞象事亦奇。”词语解释:鼻山 拼音:bí shān
鼻亭山 。 唐 戴叔伦 《下鼻亭泷行八十里聊状艰险寄青苗郑副端朔阳》诗:“ 瀧水 天际来, 鼻山 地中坼。”词语解释:鼻眼 拼音:bí yǎn
鼻孔。 杜鹏程 《保卫延安》第二章:“ 李江国 鼻眼扇动,猛吸了几口气。” 古华 《丝竹园歌女》十三:“小时候你爱流鼻涕,总是在鼻眼里呼出呼进的。”词语解释:鼻烟 拼音:bí yān
亦作“ 鼻烟 ”。 烟草制品之一。以香味较好的烟叶,晒干后和入必要的名贵药材,磨成粉末,装入密封容器,经一定时间的陈化,即可应用。不需燃点,单以手指粘上烟末,轻轻由鼻孔吸入。 清 王士禛 《香祖笔记》卷七:“ 吕宋国 所产烟草,本名淡巴菰,又名金丝薰,余既详之前卷。近京师又有製为鼻烟者,云可明目,尤有辟疫之功。”《红楼梦》第五二回:“ 宝玉 使命 麝月 ,取鼻烟来,给他闻些,痛打几个嚏喷,就通快了。” 茅盾 《子夜》十:“ 杜竹斋 两个鼻孔里都吸满了鼻烟,正闭了眼睛,张大着嘴,等候打喷嚏。”词语解释:鼻梁骨 拼音:bí liáng gǔ
鼻中隔。《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头面部》:“鼻孔之界骨,名曰鼻梁骨。” 明 阮大鋮 《燕子笺·轰报》:“把你鼻梁骨打蹋不轻饶。”词语解释:鼻斤 拼音:bí jīn
《庄子·徐无鬼》:“ 郢 人堊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斲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斲之,尽堊而鼻不伤。”后以“鼻斤”比喻出众的才能。 宋 孙觌 《秋夜》诗之一:“鼻斤无可斲,尻驾不復犇。”词语解释:鼻息肉 拼音:bí xī ròu
鼻内良性肿物。常与鼻腔、鼻窦慢性炎症伴发,呈灰白色或淡红色,半透明,表面光滑,单个或多发性,可逐渐堵塞鼻腔。生长过多时使鼻外形膨大。《灵枢经·邪气脏腑病形》:“肺脉急甚为癲疾;微急为肺寒热,怠惰,咳唾血,引腰背胸,若鼻息肉不通。”词语解释:鼻气如雷 拼音:bí qì rú léi
见“ 鼻息如雷 ”。
词语解释:鼻息如雷 拼音:bí xī rú léi
形容熟睡时鼾声特别大。 唐 韩愈 《石鼎联句》诗序:“道士倚墻睡,鼻息如雷鸣。” 宋 沉括 《梦溪笔谈·人事一》:“上使人微覘 準 ( 寇準 )所为,而 準 方酣寝於中书,鼻息如雷。”《三国演义》第八一回:“因闻鼻息如雷,方敢近前,以短刀刺入 飞 腹。”亦作“ 鼻鼾如雷 ”、“ 鼻气如雷 ”。 宋 黄庭坚 《题东坡字后》:“ 东坡居士 ,性喜酒,然不能四五龠已烂醉,不辞谢而就卧,鼻鼾如雷。” 黄谷柳 《虾球传·一样礼物两样心情》:“天一亮,当那些醉酒鬼们横七倒八地在椅上鼻鼾如雷时, 虾球 就带着他的礼物,跑去看 亚娣 。”《三国志平话》卷上:“ 吕布 提剑入堂,见 董卓 鼻气如雷,卧如肉山……一剑断其颈,鲜血涌流。”词语解释:鼻孔朝天 拼音:bí kǒng cháo tiān
见“ 鼻孔撩天 ”。
词语解释:鼻孔撩天 拼音:bí kǒng liáo tiān
仰起头来鼻孔朝天。形容高傲自大。 宋 陆游 《入蜀记》卷五:“ 荆州 絶无禪林,惟二圣而已。然 蜀 僧出关,必走 江 浙 ,回者又已自谓有得,不復参叩。故语云:‘下 江 者疾走如烟,上 江 者鼻孔撩天。徒劳他二佛打供,了不见一僧坐禪。’”亦作“ 鼻孔辽天 ”、“ 鼻孔朝天 ”。《五灯会元·临济宗·蒋山善直禅师》:“诸佛不曾出世,人人鼻孔辽天;祖师不曾西来,箇箇壁立千仞。” 明 李贽 《征途与共后语》:“盖生死念头尚未萌动,故世间参禪学道之夫,亦只如此而止矣。则有鼻孔辽天者,亦足奇也,我愿 弱侯 勿太责之备也。”《花城》1981年第3期:“﹝ 李嵩平 ﹞平常那种鼻孔朝天的凌人盛气,不知跑到哪里去了。”词语解释:鼻毛 拼音:bí máo
长在鼻腔内的细毛。 王统照 《北国之春·生活的对照》:“有胡子与鼻毛冻结在一起的卖黍糕的老翁,有风尘满枪的厚衣警士。”词语解释:鼻斲 拼音:bí zhuó
削除鼻端之垩。事见《庄子·徐无鬼》。 宋 苏轼 《众妙堂记》:“庖丁之理解, 郢 人之鼻斲,信矣。”参见“ 鼻堊挥斤 ”。
词语解释:鼻垩挥斤 拼音:bí è huī jīn
挥舞斧头削除鼻端之垩。比喻指正错误。典出《庄子·徐无鬼》:“ 郢 人堊漫其鼻端,若蝇翼,使 匠石 斲之, 匠石 运斤成风,听而斲之,尽堊而鼻不伤。” 宋 陆游 《叹老》诗:“平生师友凋零尽,鼻堊挥斤未有人。”词语解释:鼻息如雷 拼音:bí xī rú léi
形容熟睡时鼾声特别大。 唐 韩愈 《石鼎联句》诗序:“道士倚墻睡,鼻息如雷鸣。” 宋 沉括 《梦溪笔谈·人事一》:“上使人微覘 準 ( 寇準 )所为,而 準 方酣寝於中书,鼻息如雷。”《三国演义》第八一回:“因闻鼻息如雷,方敢近前,以短刀刺入 飞 腹。”亦作“ 鼻鼾如雷 ”、“ 鼻气如雷 ”。 宋 黄庭坚 《题东坡字后》:“ 东坡居士 ,性喜酒,然不能四五龠已烂醉,不辞谢而就卧,鼻鼾如雷。” 黄谷柳 《虾球传·一样礼物两样心情》:“天一亮,当那些醉酒鬼们横七倒八地在椅上鼻鼾如雷时, 虾球 就带着他的礼物,跑去看 亚娣 。”《三国志平话》卷上:“ 吕布 提剑入堂,见 董卓 鼻气如雷,卧如肉山……一剑断其颈,鲜血涌流。”词语解释:鼻梁 拼音:bí liáng
亦作“ 鼻樑 ”。 鼻子隆起的部分。《儿女英雄传》第十五回:“鼻子嘴儿倒也端正,只是鼻梁儿塌些,嘴脣儿厚些。” 郭小川 《正当山青水绿花开时》诗:“谁管你皮肤是白是黑,鼻梁是高还是低。”亦称“ 鼻梁子 ”。《儿女英雄传》第十八回:“那马生得来一身的卷毛,两个绕眼圈儿,并且是个白鼻梁子。”词语解释:鼻梁子 拼音:bí liáng zǐ
见“ 鼻梁 ”。
词语解释:鼻梁 拼音:bí liáng
亦作“ 鼻樑 ”。 鼻子隆起的部分。《儿女英雄传》第十五回:“鼻子嘴儿倒也端正,只是鼻梁儿塌些,嘴脣儿厚些。” 郭小川 《正当山青水绿花开时》诗:“谁管你皮肤是白是黑,鼻梁是高还是低。”亦称“ 鼻梁子 ”。《儿女英雄传》第十八回:“那马生得来一身的卷毛,两个绕眼圈儿,并且是个白鼻梁子。”词语解释:鼻水 拼音:bí shuǐ
鼻涕。 陈映真 《将军族》:“头一次他发现伊有一只很好的鼻子,瘦削、结实,且因留着一些鼻水,仿佛有些凉意。”词语解释:鼻痔 拼音:bí zhì
鼻内所生瘜肉之类。初生形如石榴子,渐大下垂,色紫微硬,撑塞鼻孔,碍人气息难通。《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鼻部》:“鼻痔初起榴子形,久垂紫硬碍气通,肺经风湿热鬱滞,内服辛夷外点平。”词语解释:鼻洞 拼音:bí dòng
鼻孔;鼻腔。《灵枢经·忧恚无言》:“故人之鼻洞涕出不收者,頏顙不开,分气失也。”词语解释:鼻甲 拼音:bí jiǎ
把鼻腔分成窄缝的骨组织,左右鼻腔内各有三个,能使吸入的气流变得缓慢。词语解释:鼻珠 拼音:bí zhū
方言。鼻子。《醒世姻缘传》第七六回:“幸得别人再三力救,仅抠瞎了一隻眼,咬落了个鼻珠,不致伤命。”词语解释:鼻犀 拼音:bí xī
谓犀角长于鼻者。《埤雅·释兽》:“《交州记》曰:犀有二角,鼻上角长,额上角短,或曰三角者,水犀也,二角者山犀也。在顶者谓之顶犀,在鼻者谓之鼻犀。”词语解释:鼻疽 拼音:bí jū
马、骡、驴中蔓延最广、危害最严重的一种传染病。通常马为慢性,骡、驴为急性。人、骆驼和猫等亦能感染。病原为鼻疽杆菌。急性鼻疽的病状为呼吸迫促,咳嗽,流脓样鼻涕,鼻黏膜和皮下形成结节,坏死后,变成溃疡,病畜日见瘦削,以至死亡。词语解释:鼻疮 拼音:bí chuāng
中医学病名。指鼻孔内刺疼,色红,甚则鼻毛脱落,干燥易结痂,多由肺热引起。治宜祛风清肺。《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鼻部》:“鼻疮肺热生鼻中,燥乾如火微肿疼。”词语解释:鼻疔 拼音:bí dīng
中医学病名。指发于鼻孔内的恶性疖肿。初起干痒、胀痛,继而红肿,如局部酿脓,则疼痛加剧,严重时肿及上唇及周围组织,并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鼻部》:“鼻疔生在鼻孔中,鼻窍肿引脑门疼。”词语解释:鼻烟瓶 拼音:bí yān píng
即鼻烟壶。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桌上有一盆佛手,几只绿绢包好的鼻烟瓶,两三本古书。”参见“ 鼻烟壶 ”。
词语解释:鼻烟壶 拼音:bí yān hú
亦作“ 鼻烟壶 ”。 装鼻烟的小瓶。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掌故·沉文恪公对语》:“ 高庙 持套红鼻烟壶,一面鐫 兰亭 景,一面刻‘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十一字。”《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回:“买了几件鼻烟壶手鐲之类。” 茅盾 《第一个半天的工作》:“主任坐了,一手搁在那饱涨的文书皮包上,一手就掏出个鼻烟壶来。”词语解释:鼻烟壶 拼音:bí yān hú
亦作“ 鼻烟壶 ”。 装鼻烟的小瓶。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掌故·沉文恪公对语》:“ 高庙 持套红鼻烟壶,一面鐫 兰亭 景,一面刻‘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十一字。”《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回:“买了几件鼻烟壶手鐲之类。” 茅盾 《第一个半天的工作》:“主任坐了,一手搁在那饱涨的文书皮包上,一手就掏出个鼻烟壶来。”词语解释:鼻塌嘴歪 拼音:bí tā zuǐ wāi
形容脸部伤势严重。《儒林外史》第三九回:“那里禁得 萧云仙 的弹子打来,打得鼻塌嘴歪,无处躲藏。”《荡寇志》第七二回:“只见两个人搀着那鸟教头走出庙来,打得鼻塌嘴歪。”亦作“ 鼻塌唇青 ”。 李涵秋 《广陵潮》第六五回:“想罢再看看 严大成 ,已打得鼻塌唇青,简直不成模样。”词语解释:鼻塌唇青 拼音:bí tā chún qīng
见“ 鼻塌嘴歪 ”。
词语解释:鼻塌嘴歪 拼音:bí tā zuǐ wāi
形容脸部伤势严重。《儒林外史》第三九回:“那里禁得 萧云仙 的弹子打来,打得鼻塌嘴歪,无处躲藏。”《荡寇志》第七二回:“只见两个人搀着那鸟教头走出庙来,打得鼻塌嘴歪。”亦作“ 鼻塌唇青 ”。 李涵秋 《广陵潮》第六五回:“想罢再看看 严大成 ,已打得鼻塌唇青,简直不成模样。”词语解释:鼻注 拼音:bí zhù
鼻饮时用的管子。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四》:“茶中有鼻注, 张 不能饮。”词语解释:鼻渊 拼音:bí yuān
病名。俗称“脑漏”。鼻孔中常流黄色腥臭浊涕。久则鼻塞不通,嗅觉减退,甚或头目眩晕。《素问·气厥论》:“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百病主治药下·鼻》:“鼻渊,流浊涕,是脑受风热。”词语解释:鼻子眼儿 拼音:bí zi yǎn ér
鼻孔。《金瓶梅词话》第二三回:“你大娘当时和他一个鼻子眼儿里出气,甚么事儿来家不告诉我!”《红楼梦》第四六回:“这不是拿草棍儿戳老虎的鼻子眼儿去吗?”《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回:“ 张姑娘 见公子狂得章法大乱,只低了头抽了口烟,从两个小鼻子眼儿里慢慢的喷出来,笑而不语。”词语解释:鼻涕虫 拼音:bí tì chóng
(1).蛞蝓的别名。见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虫四·蛞蝓》。
(2).比喻驽弱、做事不干脆利索的人。 李国文 《冬天里的春天》第二章:“老头子火了:‘你倒是去跟那种鼻涕虫,过几天试试看。’” 古华 《相思树女子客店》七:“干革命干了二十几年、三十几年,倒不如一个社办小店的合同工、鼻涕虫。”词语解释:鼻环 拼音:bí huán
(1).穿在鼻中隔的环形装饰品。 徐珂 《清稗类钞·服饰·鼻环》:“鼻之有环,自蛮族外,不常见;有之为 江 淮 间之男女,盖例以牛之穿鼻而易育也。大率以银为之。”
(2).穿于兽鼻的圆环,用于系绳链以便牵引或拴住兽畜。 王盛农 《猛士》第十五章:“老 海伦 去冬从熊洞里捉来的那头小黑熊,已经穿了鼻子,戴上一只铁鼻环,鼻环上系着一根细细的铁链子,正拴在柴门旁。”词语解释:鼻炎 拼音:bí yán
病名。鼻腔黏膜发炎。有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急性鼻炎,由感冒或传染而起,黏膜红肿,鼻管闭塞,分泌水涕甚多。屡发者,也可能转为慢性鼻炎。词语解释:鼻洼 拼音:bí wā
见“ 鼻洼子 ”。
词语解释:鼻洼子 拼音:bí wā zǐ
鼻翼旁边凹下去的部分。 老舍 《二马》第四段五:“脸上还是笑着,可是鼻洼子那溜儿显出点冷笑的意思。”亦省称“ 鼻洼 ”。 尚钺 《预谋》一:“嘴唇、额头和脸上每一丝肌肉,每一根黄毛,甚至鼻洼沟阴影的深浅,都是他非常关心训练的。” 顾工 《金君玛梅》:“他们的脸孔……有的鼻洼边有很深的纹。”词语解释:鼻液 拼音:bí yè
鼻涕。 金 萧贡 《杨侯画晋公临江赏梅乐天与鸟窠禅师泛舟谈玄不顾而去戏为一绝》:“收拭风前寒鼻液,快来同醉雪中春。”《歧路灯》第三二回:“这一痛非比寻常,爬到地下又不敢放声,只泪珠鼻液,湿透了一个方砖。”词语解释:鼻洼子 拼音:bí wā zǐ
鼻翼旁边凹下去的部分。 老舍 《二马》第四段五:“脸上还是笑着,可是鼻洼子那溜儿显出点冷笑的意思。”亦省称“ 鼻洼 ”。 尚钺 《预谋》一:“嘴唇、额头和脸上每一丝肌肉,每一根黄毛,甚至鼻洼沟阴影的深浅,都是他非常关心训练的。” 顾工 《金君玛梅》:“他们的脸孔……有的鼻洼边有很深的纹。”词语解释:鼻涕团 拼音:bí tì tuán
山楂的别名。见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果二·山楂》。词语解释:鼻沟 拼音:bí gōu
鼻凹,鼻洼子。 碧野 《水阳江的沉郁》:“他好像突然变老了,鼻沟深深地陷下去,成了两条弧线。” 金平 《被撕碎的白净草原》:“﹝汗流﹞从鬓际、从腮旁、从鼻沟淌下来。”词语解释:鼻汀 拼音:bí tīng
鼻涕。《歧路灯》第九六回:“狗腿朋友,到了爷们乡绅人家,软似鼻汀浓似酱。”《歧路灯》第九八回:“ 绍闻 不能让客,坐在一把椅子上,歪着头,鼻汀眼泪流了一大摊。”词语解释:鼻子管 拼音:bí zi guǎn
鼻孔。《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记》:“阿伯三个鼻子管,不曾捻着你的碗。”词语解释:鼻官 拼音:bí guān
鼻子。鼻为五官之一,故称。《孽海花》第十回:“一股清俊的香味,趁着氤氤的和风,直透鼻官。”词语解释:鼻张 拼音:bí zhāng
鼻翼翕张。《灵枢经·五阅五使》:“故肺病者,喘息鼻张。”《史记·扁鹊仓公列传》:“闻太子不幸而死,臣能生之……子以吾言为不诚,试入诊太子,当闻其耳鸣而鼻张,循其两股以至於阴,当尚温也。”词语解释:鼻峰 拼音:bí fēng
鼻梁高耸处。《花月痕》第七回:“这 利仁 年纪二十餘岁,生得頎长白晳,鼻峯高耸。”词语解释:鼻山根 拼音:bí shān gēn
即鼻根。词语解释:鼻柱 拼音:bí zhù
(1).鼻梁。《灵枢经·师传》:“鼻柱中央起,三焦乃约。”
(2).鼻中隔。《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周身名位骨度》“鼻”注:“鼻者,司臭之窍也。两孔之界骨,名曰鼻柱。”词语解释:鼻孔辽天 拼音:bí kǒng liáo tiān
见“ 鼻孔撩天 ”。
词语解释:鼻孔撩天 拼音:bí kǒng liáo tiān
仰起头来鼻孔朝天。形容高傲自大。 宋 陆游 《入蜀记》卷五:“ 荆州 絶无禪林,惟二圣而已。然 蜀 僧出关,必走 江 浙 ,回者又已自谓有得,不復参叩。故语云:‘下 江 者疾走如烟,上 江 者鼻孔撩天。徒劳他二佛打供,了不见一僧坐禪。’”亦作“ 鼻孔辽天 ”、“ 鼻孔朝天 ”。《五灯会元·临济宗·蒋山善直禅师》:“诸佛不曾出世,人人鼻孔辽天;祖师不曾西来,箇箇壁立千仞。” 明 李贽 《征途与共后语》:“盖生死念头尚未萌动,故世间参禪学道之夫,亦只如此而止矣。则有鼻孔辽天者,亦足奇也,我愿 弱侯 勿太责之备也。”《花城》1981年第3期:“﹝ 李嵩平 ﹞平常那种鼻孔朝天的凌人盛气,不知跑到哪里去了。”词语解释:鼻屎 拼音:bí shǐ
鼻牛。 叶林 徐孝鱼 《没有门牌的小院》第二章:“ 老戴 手指一弹,一星鼻屎飞到空中。”词语解释:鼻孔撩天 拼音:bí kǒng liáo tiān
仰起头来鼻孔朝天。形容高傲自大。 宋 陆游 《入蜀记》卷五:“ 荆州 絶无禪林,惟二圣而已。然 蜀 僧出关,必走 江 浙 ,回者又已自谓有得,不復参叩。故语云:‘下 江 者疾走如烟,上 江 者鼻孔撩天。徒劳他二佛打供,了不见一僧坐禪。’”亦作“ 鼻孔辽天 ”、“ 鼻孔朝天 ”。《五灯会元·临济宗·蒋山善直禅师》:“诸佛不曾出世,人人鼻孔辽天;祖师不曾西来,箇箇壁立千仞。” 明 李贽 《征途与共后语》:“盖生死念头尚未萌动,故世间参禪学道之夫,亦只如此而止矣。则有鼻孔辽天者,亦足奇也,我愿 弱侯 勿太责之备也。”《花城》1981年第3期:“﹝ 李嵩平 ﹞平常那种鼻孔朝天的凌人盛气,不知跑到哪里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