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二十六宥去声 [liù][dòu][告发,自首,动词]寿[详注1][详注2]宿[xiǔ xiù,星宿][详注3][详注4][详注5][fù][详注6][又也,再也,副词][mào][róu][详注7][详注8][详注9][òu,动词][dòu,句读][zhòu][详注10][lóu][còu zòu][详注11][名词][wù][详注12][详注13][详注14][详注15][爭也]


注1:走 《释名》疾趋曰走。走,奏也。促有所奏至也。《群经音辨》趋向曰走。《书·武成》骏奔走。《孟子》弃甲曳兵而走。《尔雅·释宫》中庭谓之走。《注》走,疾趋也。 又与奏同。《诗·大雅》予曰有奔奏。《疏》今天下皆奔走而归趋之也。《释文》奏,本亦作走。音同。
注2:覆 敷救切,音与宥韵副同。《说文》盖也。《诗·大雅》鸟覆翼之。《礼·檀弓》见若覆夏屋者矣。 又扶富切,浮去声。伏兵曰覆。《左传·隐九年》君为三覆以待之。
注3:守 《唐韵》《广韵》《集韵》《韵会》《正韵》舒救切,音兽。《增韵》守之也,所守也,为之守也。天子巡诸侯所守,曰巡守。诸侯为天子守土,亦曰守。汉置郡太守。
注4:受 《正字通》神咒切,收去声。《诗·小雅》投畀有北,有北不受。
注5:吼 音蔻。《广韵》声也。 又《集韵》《类篇》厚怒声。
注6:留 音溜。宿留,停待也。《前汉·武帝纪》宿留海上。
注7:句 音九。《淮南子·地形训》自东北至西北方,有岐踵民,句瘿民。《注》句,读若九。 《说文》本作𠯶。𠯶篆文句字,
注8:收 音狩。获多也。《礼·月令》农事备收。《释文》收,如字,又守又反。 又《易·井卦》井收勿幕。《疏》凡物可收成者,则谓之收。《朱子·本义》收,汲取也。诗救反,又如字。
注9:仆 《集韵》《韵会》《正韵》敷救切,否去声。顿也。
注10:狃 《广韵》《集韵》《韵会》《正韵》女救切,音糅。《广韵》习也,就也。
注11:畜 chù,音嗅。《左传·僖十九年》古者六畜不相为用。《疏》养之曰畜,用之曰牲。《释文》畜,许又反。《周礼·天官·庖人》掌共六畜。《注》六畜,六牲也。《释文》畜,许又反。
注12:飂 liù,作高风貌解时与尤韵同。又《正韵》国名。高阳氏之后。《五音集韵》在南阳湘阳。 又姓。《左传·昭二十九年》昔有飂叔安。《注》飂,国名。叔安,君名。《音义》力谬反。
注13:油 音狖。浩油,地名。《公羊传·定四年》公及诸侯盟于浩油。《注》油音由,一音羊又反。又与釉同。《篇海》物有光也。《蔡襄茶录》珍膏油其面。
注14:伏 浮去声。禽覆卵也。《古今注》燕伏戊己。《前汉·五行志》丞相府史家雄鸡伏子。
注15:蔟 音凑。律名。《礼·月令》律中太蔟。《注》太蔟,言阳气大蔟,达于上也。
末字词组
鼯鼬髟鼬鼷鼬黄鼬狸鼬皋鼬  

词语解释:鼯鼬  拼音:wú yòu
指鼯鼠与鼬鼠一类动物。《魏书·崔光传》:“而令焚荒污毁,积榛棘而弗扫,为鼯鼬所栖宿,童竖之所登踞者哉!” 唐 韩愈 《南山诗》:“峥嶸躋冢顶,倏闪杂鼯鼬。” 清 陈维崧 《八六子·枫隐寺感旧》词:“松雏已老,梅妻都嫁,祇剩乱涧,閒腾鼯鼬。”
词语解释:髟鼬  拼音:biāo yòu
犹飘摇。飞扬貌。
词语解释:鼷鼬  拼音:xī yòu
鼷鼠与鼬鼠。泛指小鼠。 晋 葛洪 《抱朴子·正郭》:“以此为忧世念国,希拟素王,有似蹇足之寻龙騏,斥鷃之逐鸿鵠,焦冥之方云鹏,鼷鼬之比巨象也。”
词语解释:黄鼬  拼音:huáng yòu
俗称黄鼠狼。哺乳动物,体长约30厘米,尾长约15-20厘米。四肢短。背部棕灰色,口和颐白色,胸腹淡黄褐色。昼伏夜出,主要捕食鼠类,有时也吃家禽。毛皮可做衣、帽,尾毛可制毛笔。
词语解释:狸鼬  拼音:lí yòu
野猫、黄鼠之类。 汉 刘向 《新序·杂事五》:“驊騮騄驥,天下之俊马也,使之与貍鼬试於釜灶之间,其疾未必能过貍鼬也。”
词语解释:皋鼬  拼音:gāo yòu
古地名。 春秋 时 郑 地。故地在今 河南省 临颍县 。《春秋·定公四年》:“五月,公及诸侯盟于 皋鼬 。”一本作“皋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