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鼓吹 拼音:gǔ chuī
(1).即鼓吹乐。古代的一种器乐合奏曲。亦即《乐府诗集》中的鼓吹曲。用鼓、钲、箫、笳等乐器合奏。源于我国古代民族 北狄 。 汉 初边军用之,以壮声威,后渐用于朝廷。 晋 崔豹 《古今注·音乐》:“短簫鐃歌,军乐也。 黄帝 使 岐伯 所作也。所以建武扬德,风劝战士也。《周礼》所谓王大捷,则令凯乐,军大献,则令凯歌者也。 汉 乐有《黄门鼓吹》,天子所以宴乐羣臣。短簫鐃歌,鼓吹一章耳,亦以赐有功诸侯。” 南朝 梁 沉约 《梁鼓吹曲十二首》诗序:“鼓吹, 宋 齐 并用 汉 曲,又 克庭 用十六曲, 梁祖 乃去四曲,合日时也。更制新歌以述功德。” 宋 姜夔 《圣宋铙歌鼓吹曲十四首》诗序:“臣闻鐃歌者, 汉 乐也。殿前谓之鼓吹,军中谓之骑吹。” 明 杨慎 《升庵诗话·方泽杜常》:“观者不知其误,何耶?《鼓吹》之选,皆晚 唐 之最下者。”参阅《宋书·乐志一》。
(2).演奏乐曲。《东观汉记·段熲传》:“ 熲 乘轻车,介士鼓吹。” 唐 沉亚之 《湘中怨解》:“有弹弦鼓吹者,皆神仙娥眉。” 清 李渔 《奈何天·助边》:“内鼓吹开门介。”
(3).演奏乐曲的乐队。《后汉书·杨震传》:“及葬,又使侍御史持节送丧,兰臺令史十人,发羽林骑轻车介士,前后部鼓吹,又勑驃骑将军官属司空法驾,送至旧塋。” 宋 司马光 《论董淑妃谥议策礼札子》:“卤簿本以赏军功,未尝施於妇人。唯 唐 平阳公主 有举兵佐 高祖 定天下之功,方给鼓吹。” 清 潘荣陛 《帝京岁时纪胜·进春》:“立春日,各省会府州县卫遵制鞭春。京师除各署鞭春外,以綵绘按图经製芒神土牛,舁以綵亭,导以仪仗鼓吹。”
(4).鼓吹声;乐曲声。 唐 李山甫 《陪郑先辈华山罗谷访张隐者》诗:“谷风闻鼓吹,苔石见文章。” 清 孙枝蔚 《水叹》诗之四:“前有达官坐巨艑,鼓吹能使两耳聋。”
(5).比喻蛙鸣声。 唐 杨收 《咏蛙》:“兔边分玉树,龙底耀铜仪。会当同鼓吹,不復问官私。” 元 张可久 《满庭芳·山居》曲:“尘埃野马,风波海鸥,鼓吹池蛙。”
(6).谓阐发意义,引申为羽翼,辅佐者。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 孙兴公 云:‘《三都》、《二京》,五经鼓吹。’” 刘孝标 注:“言此五赋是经典之羽翼。” 前蜀 韦庄 《〈又玄集〉序》:“此盖诗中鼓吹,名下笙簧。” 明 吴承恩 《贺总制梅林胡公奏捷障词》:“恭惟臺下,政府羽仪,儒林鼓吹,巖廊柱石,宇庙津梁。”
(1).宣扬;宣传。 唐 杜甫 《进〈雕赋〉表》:“则臣之述作,虽不足以鼓吹六经,至於沉鬱顿挫,随时敏捷,而 扬雄 、 枚皋 之流,庶可跂及也。” 清 张岱 《陶庵梦忆·朱楚生》:“班中脚色,足以鼓吹 楚生 者,方留之,故班次愈妙。” 朱自清 《民众文学的讨论》:“鼓吹固然要紧,实行更为要紧;空言鼓吹,尽管起劲,又有何用!”
(2).吹嘘;吹捧。 明 王世贞 《〈艺苑卮言〉序》:“后得 于鳞 所与 殿卿 书云:‘ 姑苏 梁生 出《巵言》以示,大较俊语辨博,未敢大尽。英雄欺人,所评当代诸家,语如鼓吹,堪以捧腹矣。’” 章炳麟 《〈革命军〉序》:“卒其行事,乃相繆戾如彼!材者张其角牙以覆宗国,其次即以身家殉 满洲 ,乐文采者,则相与鼓吹之。” 陈毅 《鲁南大捷》诗:“快速部队走如飞, 印 缅 归来自鼓吹。”
(3).引申为捧场,怂恿。 孙芋 《妇女代表》:“没有你们这帮姑娘们老鼓吹,你嫂子当代表也不能这样心盛。”词语解释:鼓角 拼音:gǔ jiǎo
(1).战鼓和号角,两种乐器。军队亦用以报时、警众或发出号令。《后汉书·公孙瓒传》:“ 袁氏 之攻,状若鬼神,梯衝舞吾楼上,鼓角鸣於地中,日穷月急,不遑啟处。”《宋书·张兴世传》:“﹝ 张仲子 ﹞尝谓 兴世 :‘我虽田舍老公,乐闻鼓角,可送一部,行田时吹之。’ 兴世 素恭谨畏法宪,譬之曰:‘此是天子鼓角,非田舍老公所吹。’” 唐 杜甫 《阁夜》诗:“五更鼓角声悲壮, 三峡 星河影动摇。” 宋 苏轼 《和陶移居》之一:“歌呼杂閭巷,鼓角鸣枕席。” 明 梁辰鱼 《浣纱记·被擒》:“听譙楼鼓角乱吹,望营门杀气迷离。” 清 李渔 《比目鱼·神护》:“本处的乡风,但是祭奠神灵,都吹这件乐器,叫做鼓角。”
(2).鼓角声。 前蜀 韦庄 《登汉高庙闲眺》诗:“参差郭外楼臺小,断续风中鼓角残。” 宋 梅尧臣 《送徐君章秘丞知梁山军》诗:“蛟龙惊鼓角,云雾裛衣裘。” 毛泽东 《西江月·井冈山》词:“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词语解释:鼓鼙 拼音:gǔ pí
亦作“ 鼓鞞 ”。
(1).古代军中常用的乐器。指大鼓和小鼓。《礼记·乐记》:“君子听鼓鼙之声,则思将帅之臣。”《旧唐书·郭子仪传》:“ 子仪 遣六军兵马使 张知节 、 乌崇福 、羽林军使 长孙全绪 等将兵万人为前锋,营於 韩公堆 ,盛张旗帜,鼓鞞震山谷。” 清 恽敬 《答伊扬州书》之二:“是犹毁鼎彝而铸刀剑,舍琴瑟而听鼓鼙。”
(2).借指征战。《晋书·牵秀传》:“自谓居司直之任,当能激浊扬清;处鼓鞞之间,必建将帅之勋。” 唐 刘长卿 《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诗:“万里辞家事鼓鼙, 金陵 驛路 楚 云西。” 清 吴伟业 《避乱》诗:“为客贪虾菜,逢人厌鼓鼙。”词语解释:鼓舞 拼音:gǔ wǔ
(1).击鼓跳舞。《晏子春秋·外篇下一》:“今 孔丘 盛声乐以侈世,饰弦歌鼓舞以聚徒。” 汉 应劭 《〈风俗通〉序》:“故言语歌謳异声,鼓舞动作殊形,或直或邪,或善或淫也。”
(2).古时常用以祭神。《史记·孝武本纪》:“民閒祠尚有鼓舞之乐,今郊祠而无乐,岂称乎?”《南史·后妃传下·后主张贵妃》:“置淫祀於宫中,聚诸女巫使之鼓舞。” 宋 苏轼 《顷年杨康功使高丽还奏乞立海神庙于板桥次韵答之》:“谈笑出奇伟,鼓舞南海神。”
(3).手足舞动。表示欢欣。《孔子家语·辨政》:“天将大雨,商羊鼓舞。” 三国 魏 嵇康 《声无哀乐论》:“此为心悲者,虽谈笑鼓舞,情欢者,虽拊膺咨嗟,犹不能御外形以自匿,誑察者於疑似也。” 宋 苏轼 《奏户部拘收度牒状》:“吏民鼓舞,歌咏圣泽。” 元 萨都剌 《将至太平驿即兴》诗:“上滩泊处无十里,舟人鼓舞家家喜。” 茅盾 《追求》一:“有多少件事使人欢欣鼓舞,有多少件事使人痛哭流涕。”
(4).古代杂舞的一种。《淮南子·修务训》:“今鼓舞者,绕身若环,曾挠摩地,扶旋猗那,动容转曲,便媚拟神。”
(5).激发;激励。 汉 扬雄 《法言·先知》:“鼓舞万物者,雷风乎!鼓舞万民者,号令乎!” 明 宋濂 《元故婺州路儒学教授季公墓铭》:“设课试法,以待后进,鼓舞激励,唯恐有懈怠。” 巴金 《灭亡》第七章:“‘妹,你就唱一个罢,’ 李冷 在旁鼓舞道,众人也怂恿她唱。”
(6).古代臣子朝见皇帝时的一种礼仪。 唐 元稹 《贺圣体平复御紫宸殿受朝贺表》:“臣以守符外郡,不获称庆明庭,空怀鼓舞之心,有阻賡歌之末,无任跳跃欢欣瞻望徘徊之至。” 宋 司马光 《论西夏札子》:“况其人类,岂得不鼓舞抃蹈,世世臣服者乎!” 元 无名氏 《隽永录·来岁状元赋》:“二子素聪警,各尽记其赋,亟写于书帙后,无一字忘。相与拜赐鼓舞而去。”
(7).舞动;转动。 唐 卢纶 《陈翃郎中北亭送侯钊侍御赋得带冰流歌》:“撇捩寒鱼上復沉,羣鹅鼓舞扬清音。” 宋 苏轼 《快哉此风赋》:“寥寥南郭,怒号於万窍;颯颯东海,鼓舞於四维。” 清 俞正燮 《癸巳类稿·书武城家乘后》:“ 太史公 自鼓舞其笔,不为实据。”
(8).振作。 宋 杨万里 《袁和仲通鉴本末序》:“今读 子袁子 此书,如生乎其时,亲见乎其事,使人喜,使人悲,使人鼓舞。” 明 张居正 《请申旧章饬学政以振兴人才疏》:“精力既倦於鼓舞,学行又歉於模范。”《红楼梦》第三七回:“这是一件正经大事,大家鼓舞起来,别你谦我让的。”
(9).指振兴。 清 侯方域 《南省试策五》:“无以鼓舞天下之学,而徒欲振起乎天下之文,是逐之於其末也。”《红楼梦》第七十回:“咱们的诗社散了一年,也没有一个人作兴作兴;如今正是初春时节,万物更新,正该鼓舞另立起来才好。”
(10).煽动。《资治通鉴·后晋齐王天福八年》“ 延寿 信之” 元 胡三省 注:“ 赵延寿 为 契丹 主愚弄鼓舞,至死不悟,嗜欲深者天机浅也。”《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五:“我当然实是不知稼穡,被人鼓舞,朝歌暮乐,耗了家私。”词语解释:鼓钟 拼音:gǔ zhōng
见“ 鼓鐘 ”。
亦作“ 鼓钟 ”。
(1).敲钟。《诗·小雅·鼓锺》:“鼓钟将将, 淮水 汤汤,忧心且伤。”
(2).鼓与钟。《淮南子·本经训》:“雷鸣之声,可以鼓钟写也。” 唐 鲍溶 《闻国家将行封禅聊抒臣情》诗:“山知槱柞新烟火,臣望簫韶旧鼓鐘。” 宋 苏轼 《大别方丈铭》:“我作铭诗,相其木鱼,与其鼓鐘。”
(3).山名。《山海经·中山经》:“东三百里,曰 鼓钟之山 , 帝臺 之所以觴百神也。” 郭璞 注:“举觴燕会,则於此山,因名为 鼓钟 也。”
(4).古代掌管鼓钟的官吏。 郭沫若 《奴隶制时代·驳〈实庵字说〉》:“又请看《大克鼎》吧,所锡的不是有‘史,小臣,霝,龠,鼓钟’吗?霝就是灵,也就是巫。龠是籥师。鼓钟是司鼓钟的官。因为这三者都和史与小臣并列,故知必是同类。这是金文上以‘巫史吏职’为锡品的例子。”词语解释:鼓瑟 拼音:gǔ sè
(1).弹瑟。《诗·小雅·鼓锺》:“鼓钟钦钦,鼓瑟鼓琴,笙磬同音。”《楚辞·远游》:“使 湘灵 鼓瑟兮,令 海若 舞 冯夷 。” 郭沫若 《高渐离》第三幕:“自来弹琴鼓瑟的人都是瞎子,他不应该多了一双眼睛。”
(2). 汉 杨恽 与其妻感情甚笃,于《报孙会宗书》中曰:“家本 秦 也,能为 秦 声。妇, 赵 女也,雅善鼓瑟。奴婢歌者数人,酒后耳热,仰天拊缶而呼乌乌。”后以“鼓瑟”比喻夫妇感情融洽。 明 归有光 《归氏二孝子传》:“ 华伯 夫妇如鼓瑟, 汝威 卒变顽嚚,考其终皆有以自达。”词语解释:鼓腹 拼音:gǔ fù
(1).鼓起肚子。谓饱食。《庄子·马蹄》:“夫 赫胥氏 之时,民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鼓腹而游。” 唐 岑参 《南溪别业》诗:“逍遥自得意,鼓腹醉中游。” 清 曹寅 《五月十一夜集西堂限韵》:“在昔鼓腹游,真意非等伦。”
(2).拍击腹部,以应歌节。 元 无名氏 《醉写赤壁赋》第一折:“高歌鼓腹,长笑掀髯,我则待慢登临感慨悦他这箇 仲宣 楼。”
(3).捧腹大笑。 明 王世贞 《艺苑卮言》卷五:“余於国朝前辈名家,亦偶窥一斑,聊附於此,以当鼓腹。”词语解释:鼓笛 拼音:gǔ dí
(1).鼓和笛。 唐 白居易 《立部伎》诗:“堂上坐部笙歌清,堂下立部鼓笛鸣。”
(2).指鼓笛曲。《宋史·乐志十七》:“法曲、龟兹、鼓笛三部,凡二十有四曲。”
(3).乐器声。 唐 韩愈 《潭州泊船呈诸公》诗:“夜寒眠半觉,鼓笛闹嘈嘈。” 宋 王禹偁 《畬田词》:“畬田鼓笛乐熙熙,空有謌声未有词。”词语解释:鼓枻 拼音:gǔ yì
亦作“ 鼓栧 ”。 划桨。谓泛舟。《楚辞·渔父》:“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晋书·文苑传·庾阐》:“中兴二十三载,余忝守 衡 南,鼓栧三江,路次 巴陵 。” 唐 杜甫 《幽人》诗:“洪涛隐笑语,鼓枻 蓬莱池 。”《花月痕》第四八回:“陆兵纵马,水师鼓枻。”词语解释:鼓动 拼音:gǔ dòng
(1).鼓之使动;吹动。 南朝 梁 刘孝标 《辩命论》:“鼓动陶铸而不为功,庶类混成而非其力。” 唐 韩偓 《寄禅师》诗:“万物尽遭风鼓动,唯应禪室静无风。” 宋 苏舜钦 《上范公参政书》:“故诚之感人,如四时之气,鼓动万物,远近无不被也。” 郭沫若 《虎符》第一幕:“在园中徘徊,时时鼓动鼻翼,嗅吸桂花香气。”
(2).用语言、文字等激发人们的情绪,使人们行动起来。《后汉书·党锢传论》:“ 李膺 振拔污险之中,藴义生风,以鼓动流俗。” 宋 王安石 《翰林学士除三司使制》:“高文典策,足以鼓动当世。”《明史·张岳传》:“又陈时政,极言讲学者以富贵功名鼓动士大夫,谈虚论寂,靡然成风。” 鲁迅 《且介亭杂文末编·记苏联版画展览会》:“他的浪漫的色彩,会鼓动我们的青年的热情。”
(3).煽动。《新唐书·崔群传》:“边鄙无事,乃 羣 鼓动,欲以买直,归怨天子。”《英烈传》第二回:“凡在部下繫红巾为号,鼓动这些愚民,如神如鬼敬他。” 巴金 《沉默集·知识阶级》:“不过校长说有人在暗中鼓动风潮,好些学生受了利用。”
(4).激动。《后汉书·齐武王縯传论》:“大丈夫之鼓动拔起,其志致盖远矣。”《朱子语类》卷一三二:“某少年过 莆田 ,见 林谦之 、 方次荣 説一种道理,説得精神,极好听,为之踊跃鼓动!”
(5).引动。 明 吴承恩 《采茶歌》:“见如今庭下有桂花飘,麒麟种,凤凰毛,待桃花鼓动 禹门 涛。”
(6).颤动。 郭沫若 《洪波曲》第一章五:“尽管是怎样化了石的 广州 ,经受着抗战的大风暴,也微微地有生命的脉搏在鼓动。” 叶圣陶 《一课》:“他跟着他们望去,见一个白的蝴蝶飞舞窗外,两翅鼓动得极快,全身几乎成为圆形。”
(7).更鼓振响。指夜晚。 南唐 陈陶 《赠温州韩使君》诗:“严城鼓动鱼惊海,华屋樽开月下天。” 宋 陆游 《城东醉归深夜复呼酒作此诗》:“ 五门 鼓动灯火闹,意气忽觉如 章臺 。”亦指绝早。 唐 白居易 《早朝》诗:“鼓动出 新昌 ,鷄鸣赴 建章 。”词语解释:鼓棹 拼音:gǔ zhào
亦作“ 鼓櫂 ”。划桨。《晋书·陶称传》:“鼓棹渡江二十餘里。” 隋炀帝 《遗陈尚书江总檄》:“山川共有,我据上游,鼓櫂之能, 吴 楚 不异。” 王闿运 《衡阳彭公行状》:“头队皆小船,无篷桅,鼓櫂直下。”《解放日报》1942.7.4:“而抗战巨舟之能经历风浪鼓棹前进者,亦有赖于国内团结。”词语解释:鼓琴 拼音:gǔ qín
弹琴。《诗·小雅·鹿鸣》:“我有嘉宾,鼓瑟鼓琴。”《庄子·渔父》:“ 孔子 絃歌鼓琴,奏曲未半,有渔父者,下船而来。”《史记·齐悼惠王世家》:“ 魏勃 父以善鼓琴见 秦皇帝 。”词语解释:鼓旗 拼音:gǔ qí
鼓和旗。古代军中用以指挥战斗的工具。《管子·轻重乙》:“鼓旗未相望,众少未相知,而 莱 人大遁。”《史记·封禅书》:“祠 蚩尤 ,衅鼓旗。”《宋史·礼志二四》:“分骑士数千为左右翼,节以鼓旗。”词语解释:鼓箧 拼音:gǔ qiè
(1).谓击鼓开箧,古时入学的一种仪式。《礼记·学记》:“入学鼓篋,孙其业也。” 郑玄 注:“鼓篋,击鼓警众,乃发篋出所治经业也。”
(2).借指负箧求学。 唐 杨炯 《遂州长江县先圣孔子庙堂碑》:“ 华阳 曾子 ,鼓篋来游; 蜀国 颜生 ,抠衣请学。” 宋 王安石 《游土山示蔡天启秘校》诗:“ 东阳 故侯孙,少小同鼓篋。” 清 钱谦益 《娄江十子诗序》:“顾以余为可与言也,相与鼓篋而请事焉。” 梁启超 《论湖南应办之事》:“此间如学堂学生,鼓篋不过月餘耳。”
(3).借指经业、学术等。 唐 张说 《赠郎将葛君墓志》:“不承过庭之训,不渐鼓篋之术。” 清 梁章鉅 《归田琐记·常成二公》:“ 成公 之始至也,未及下车,礼先圣先师,退而嘆堂室湫狭,斆学荒隳,惧鼓篋之道寝,《子衿》之诗作。”词语解释:鼓翼 拼音:gǔ yì
犹振翅。 汉 张衡 《归田赋》:“王雎鼓翼,仓庚哀鸣。”《宋书·符瑞志上》:“凤凰鼓翼而舞。” 殷夫 《我醒时……》诗:“战栗的喜悦袭击着我,我不禁我诗灵鼓翼奔腾。”词语解释:鼓歌 拼音:gǔ gē
击鼓而歌。《庄子·在宥》:“乃斋戒以言之,跪坐以进之,鼓歌以儛之,吾若是何哉?”《淮南子·天文训》:“ 女夷 鼓歌,以司天和。”词语解释:鼓行 拼音:gǔ xíng
(1).击鼓行军。《周礼·夏官·大司马》:“鼓行,鸣鐲,车徒皆行。”《史记·淮阴侯列传》:“平旦, 信 建大将之旗鼓,鼓行出 井陘口 。” 唐 高适 《李云南征蛮诗》:“鼓行天海外,转战蛮夷中。” 邓慕韩 《史坚如事略》:“吾欲收 广东 为根据地,鼓行 湘 鄂 ,直讨 幽 燕 。”
(2).引申为大张声势地前去。 清 唐甄 《潜书·去名》:“天下之士闻之,益高其义,莫不鼓行而往,愿为之继也。”
(3).盛行;风行。 唐 刘禹锡 《唐故尚书主客员外郎卢公集纪》:“始以章句振起於 开元 中,与 王维 、 崔顥 比肩驤首,鼓行於时。” 宋 洪适 《〈元氏长庆集〉原跋》:“ 微之 以文章鼓行当时,谓之‘元和体’。”词语解释:鼓鞞 拼音:gǔ pí
见“ 鼓鼙 ”。
词语解释:鼓鼙 拼音:gǔ pí
亦作“ 鼓鞞 ”。
(1).古代军中常用的乐器。指大鼓和小鼓。《礼记·乐记》:“君子听鼓鼙之声,则思将帅之臣。”《旧唐书·郭子仪传》:“ 子仪 遣六军兵马使 张知节 、 乌崇福 、羽林军使 长孙全绪 等将兵万人为前锋,营於 韩公堆 ,盛张旗帜,鼓鞞震山谷。” 清 恽敬 《答伊扬州书》之二:“是犹毁鼎彝而铸刀剑,舍琴瑟而听鼓鼙。”
(2).借指征战。《晋书·牵秀传》:“自谓居司直之任,当能激浊扬清;处鼓鞞之间,必建将帅之勋。” 唐 刘长卿 《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诗:“万里辞家事鼓鼙, 金陵 驛路 楚 云西。” 清 吴伟业 《避乱》诗:“为客贪虾菜,逢人厌鼓鼙。”词语解释:鼓响 拼音:gǔ xiǎng
鼓声。《初学记》卷二十引 南朝 梁简文帝 《劝医文》:“明珠还耻其价,能使业门之下,鼓响独传,雍祀之傍,簫声犹在。” 宋 范成大 《复作耳鸣》诗之一:“梦中鼓响生千偈,觉后舂声失百非。”词语解释:鼓乐 拼音:gǔ yuè
(1).击鼓和奏乐。《孟子·梁惠王下》:“今王鼓乐於此,百姓闻王鐘鼓之声,管籥之音。”《周书·宣帝纪》:“数十里间,幡旗相蔽,鼓乐俱作。” 周立波 《参军这一天》:“这时候,从门外远处隐隐传来鼓乐的声音。”
(2).借指乐队。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三·赵解元》:“顷之,鼓乐騶从駢闐而至。”《儿女英雄传》第十三回:“到了吉期,鼓乐前导,花烛双辉,把 张金凤 姑娘一乘彩轿迎娶过来。”词语解释:鼓浪 拼音:gǔ làng
鼓起波浪。 晋 崔豹 《古今注·鱼虫》:“﹝鲸﹞鼓浪成雷,喷沫成雨,水族惊畏。”词语解释:鼓山 拼音:gǔ shān
在福建省福州市东郊、闽江北岸。海拔969米。岩壑幽奇,山径盘曲。山中有涌泉寺,始建于公元783年,建筑辉煌精巧。寺西有鼓山十八景和白云洞诸胜。还有c023c024峰、狮子峰、凤池山、灵源洞和鼓山摩崖石刻等名胜古迹。词语解释:鼓盆 拼音:gǔ pén
敲瓦罐子。《庄子·至乐》:“ 庄子 妻死, 惠子 弔之, 庄子 则方箕踞鼓盆而歌。” 成玄英 疏:“盆,瓦缶也。 庄子 知生死之不二,达哀乐之为一,是以妻亡不哭,鼓盆而歌。”后用以指丧妻。 明 顾大典 《青衫记·元白揣摩》:“壮岁鼓盆,久虚琴瑟之乐。” 清 赵翼 《悼亡》诗:“已分今生不服縗,谁知暮景鼓盆悲。” 清 秋瑾 《精卫石》第一回:“今日鼓盆初歌,明日便新人如玉。”词语解释:鼓荡 拼音:gǔ dàng
亦作“ 鼓盪 ”。 鼓动激荡。 唐 沉佺期 《被弹》诗:“有风自扶摇,鼓荡无伦匹。” 宋 梅尧臣 《和滕公游穿山洞》:“风雷自鼓盪,不久当何如?” 明 方孝孺 《王待制私谥议》:“发之文辞,敷腴蔚赡,浩乎若秋江之涛,鼓盪莫测,而其来有本也。” 孙犁 《种谷的人》:“有一股热烈的情感鼓荡着我,竟一时想起以后有多少工作要我去做,要去拼命完成!”词语解释:鼓铸 拼音:gǔ zhù
(1).鼓风扇火,冶炼金属,铸造器械或钱币。《史记·货殖列传》:“即铁山鼓铸,运筹策,倾 滇 蜀 之民,富至僮千人。” 唐 柳宗元 《兴州江运记》:“公命鼓铸,库有利兵;公命屯田,师有餘粮。” 郑观应 《盛世危言·铸银》:“ 美国 铸银钱之法,由熔化而鼓铸,范围、淘洗、印花、鏨印,计大者每分时可成八十枚,小者每分时可成一百二十枚。”
(2).谓陶冶、锻炼。 前蜀 杜光庭 《遂府相公周天醮词》:“至于诞形禀气,垂象纵灵,咸资鼓铸之功,率赖生成之力。” 明 李东阳 《寿祭酒罗先生七十次所寄韵》之一:“旧日贤才多鼓铸,老来神采尚飞扬。” 鲁迅 《集外集·斯巴达之魂》:“飘飘大旗,荣光闪灼,於鑠豪杰,鼓铸全军,诸君诸君,男儿死耳!”词语解释:鼓噪 拼音:gǔ zào
亦作“ 鼓譟 ”。
(1).古代指出战时擂鼓呐喊。《墨子·备蛾傅》:“夜半,而城上四面鼓噪,敌人必或,破军杀将。”《吴子·应变》:“若高山深谷,卒然相遇,必先鼓譟而乘之。”《后汉书·光武帝纪上》:“城中亦鼓譟而出,中外合执,震呼动地, 莽 兵大溃。” 宋 苏轼 《观杭州钤辖欧育刀剑战袍》诗:“两军鼓噪屋瓦坠,红尘白羽纷相戛。”
(2).喧嚷;起哄。《穀梁传·定公十年》:“两君就坛,两相相揖, 齐 人鼓譟而起,欲以执 鲁君 。” 范宁 注:“羣呼曰譟。” 明 张居正 《答宋阳山书》:“此事虽由 殷石汀 议处欠当,然既奉钦依,则令由上出,乃不行申诉,輒纠众鼓譟,是抗王法也。” 巴金 《雪》第四章:“于是众人停了锹鼓噪起来。”
(3).鼓惑,煽动。 何香凝 《回忆孙中山》四:“ 陈廉伯 公开鼓噪 广州 西关的商人进行‘罢市’抗拒,为此, 孙先生 曾痛心疾首地演说过几次,揭露帝国主义和商团的阴谋。”词语解释:鼓风 拼音:gǔ fēng
扇风。 唐 李德裕 《黄冶赋》:“圆方为鑪,造化为冶,鼓风为槖,炽阳为火。” 五代 王仁裕 《开元天宝遗事·红汗》:“贵妃每至夏月,常衣轻綃,使侍儿交扇鼓风,犹不解其热。”词语解释:鼓箫 拼音:gǔ xiāo
鼓和箫。泛指乐曲。 宋 王安石 《贺自启圣还内》诗:“天子当怀霜露感,都人亦嘆鼓簫悲。” 宋 苏轼 《太白词》之四:“骑裔裔,车斑斑。鼓簫悲,神欲还。”词语解释:鼓簧 拼音:gǔ huáng
(1).吹笙。簧,笙管中的铜叶,借指笙。《诗·秦风·车邻》:“既见君子,并坐鼓簧。” 毛 传:“簧,笙也。” 朱熹 集传:“簧,笙中金叶,吹笙则鼓动之以出声者也。” 汉 王逸 《九思·伤时》:“使素女兮鼓簧,乘戈龢兮謳謡。”
(2).称颂。 唐 李邕 《唐赠太子少保刘知柔神道碑》:“是以嗣前人,食旧德,鼓簧史传,柱石邦家,其来远矣。”
(3).比喻巧言善辩。 清 端方 《请平满汉畛域密折》:“而一二不逞之徒,竟敢乘此时机,造为 满 汉 异族权利不均之説,恣其鼓簧,思以凟皇室之尊严,偿叛逆之异志。”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清方档案·清吏条陈》:“天下皆知大乱将至,革匪乃得肆其鼓簧。”词语解释:鼓翅 拼音:gǔ chì
犹振翅。《战国策·楚策四》:“﹝黄雀﹞俯噣白粒,仰栖茂树,鼓翅奋翼,自以为无患,与人无争也。” 宋 苏轼 《鸦种麦行》:“徐行俛仰若自矜,鼓翅跳踉上牛角。” 何其芳 《试看天地翻覆》:“鼓翅乘风而上九万里的鲲鹏。”词语解释:鼓楫 拼音:gǔ jí
亦作“ 鼓檝 ”。 划桨;划船。《后汉书·张禹传》:“﹝ 张禹 ﹞遂鼓楫而过。” 唐 薛据 《泊震泽口》诗:“歌竟鼓楫去,三江多客愁。” 明 刘基 《鱼乐轩记》:“鮫人蜑夫,鼓檝生风。”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六》:“急呼舟人鼓檝,一夜追及其父兄。”词语解释:鼓车 拼音:gǔ chē
载鼓之车。古代皇帝出外时的仪仗之一。《汉书·燕剌王刘旦传》:“建旌旗鼓车,旄头先敺。”《南齐书·王融传》:“卿国既异其优劣,聊復相访。若千里日至,圣上当驾鼓车。” 唐 杜牧 《驌驦骏》诗:“遭遇不遭遇,盐车与鼓车。”词语解释:鼓刀 拼音:gǔ dāo
谓摆弄刀子发出响声。宰杀牲畜时敲击其刀,使之发声,故曰鼓刀。《楚辞·离骚》:“ 吕望 之鼓刀兮,遭 周文 而得举。” 王逸 注:“鼓,鸣也。或言 吕望 太公 , 姜 姓也,未遇之时,鼓刀屠於 朝歌 也。” 唐 王维 《夷门歌》:“ 亥 为屠肆鼓刀人, 嬴 乃 夷门 抱关者。”词语解释:鼓楼 拼音:gǔ lóu
旧时地方上设置大鼓的楼。用以击鼓报警,或按时敲鼓报告时辰。 宋 孔平仲 《孔氏谈苑·封置鼓楼》:“ 齐 李崇 为 兖州 刺史,州劫盗, 崇 乃村置一楼,楼悬一鼓,盗发之处,搥鼓乱击,诸村如闻者,槌鼓一通,次闻者,復挝以为节,俄顷之间,声布百里,伏其险要,无不擒获。诸村置鼓楼,自此始也。”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献一·司徒公历仕录》:“王怒,出府徃道署,署门闭,遂至府前,登鼓楼。” 沙汀 《凶手》:“但在十字口的鼓楼下面, 断腿天兵 被几个拉夫的大兵兜围住了。” 刘心武 《钟鼓楼·并非开头》:“鼓楼--又称谯楼--上,传来交更的阵阵鼓声,打破了这夜空的寂寥。”词语解释:鼓绝 拼音:gǔ jué
更鼓声断。指夜深。 唐 刘驾 《春台》诗:“六街尘满衣,鼓絶方还家。”词语解释:鼓缶 拼音:gǔ fǒu
(1).敲奏一种瓦质乐器。《易·离》:“日昃之离,不鼓缶而歌,则大耋之嗟,凶。” 汉 桓宽 《盐铁论·散不足》:“往者民间酒会,各以党俗,弹筝鼓缶而已。”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事类》:“管库隶臣,呵强 秦 使鼓缶。”
(2).《艺文类聚》卷三六引 晋 孙楚 《庄周赞》:“ 庄周 旷荡,高才英雋,本道根贞,归於大顺。妻之不哭,亦何所懽,慢弔鼓缶,放此诞言,殆矫其情,近失自然。”后即借“鼓缶”以指丧妻。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 荀奉倩 丧妻,神伤而卒,非鼓缶之情也。” 宋 刘克庄 《风入松·福清道中作》词:“萧瑟擣衣时候,凄凉鼓缶情怀。远林遥落晚风哀,野店犹开。”词语解释:鼓子 拼音:gǔ zǐ
(1). 春秋 时 鼓国 的国君。《国语·晋语九》:“ 中行伯 既克 鼓 ,以 鼓子 苑支 来。” 韦昭 注:“ 苑支 , 鼓子 鳶鞮 也。”
(2).古军中乐器。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七·旋花》:“其花不作瓣状,如军中所吹鼓子,故有旋花、鼓子之名。”
(3).见“ 鼓子花 ”。
词语解释:鼓子花 拼音:gǔ zǐ huā
(1).草花名。即旋花。 唐 郑谷 《长江县经贾岛墓》诗:“重来兼恐无寻处,落日风吹鼓子花。” 宋 辛弃疾 《临江仙·簪花屡堕戏作》词:“鼓子花开春烂熳,荒园无限思量。”亦省作“ 鼓子 ”。 清 黄宗羲 《小园记》:“因买瓦盆百餘,以植草花……铃儿、鼓子、忘忧、含笑。”
(2).比喻容色不佳的妓女。 宋 陈师道 《后山诗话》:“ 张子野 老于 杭 ,多为官妓作词,与 胡 而不及 靚 。 靚 献诗云:‘天与羣芳十样葩,独分颜色不堪夸。牡丹芍药人题徧,自分身如鼓子花。’ 子野 于是为作词也。” 元 乔吉 《扬州梦》第三折:“你题情休写香罗帕,我寄恨须传鼓子花。” 明 俞弁 《山樵野语》卷十:“诗人以妓女无颜色者谓之鼓子花。”词语解释:鼓勇 拼音:gǔ yǒng
(1).鼓足勇气。 唐 张碧 《鸿沟》诗:“山河欲拆人烟分,壮士鼓勇君王存。”《明史·倪岳传》:“今欲鼓勇前行,穷搜远击。” 清 嬴宗季女 《六月霜·瘈噬》:“儿郎们![众]有。[副浄]须鼓勇前去者。”
(2).使鼓起勇气。 宋 李心传 《建炎以来繫年要录·建炎元年五月》:“而图任将相,使之协谋共力,经营乎朔方。然后鼓勇 河 东, 河 北忠愤之人,使自为战,则强敌可摧。” 殷夫 《“孩儿塔”上剥蚀的题记》:“鼓励我出版的 林林 ,给我煞费心血插图的 白波 ,我想都并不想赞赏我的诗,只也是可怜我,同时又鼓勇我而已。”词语解释:鼓怒 拼音:gǔ nù
(1).形容事物鼓荡激动,气势很盛。《文选·郭璞〈江赋〉》:“激逸势以前驱,乃鼓怒而作涛。” 张铣 注:“言潮水激疾之势,先於平水而前走,则相鼓击怒而作波涛也。” 唐 岑参 《武威送刘单判官赴安西行营便呈高开府》诗:“ 赤亭 多飘风,鼓怒不可当。” 唐 康骈 《剧谈录·洛中大水》:“其日将暮,见暴水自 龙门川 北下,有如决江海,鼓怒之间,殷若雷震。”
(2).鼓足怒气。 唐 张说 《进巂州斗羊表》:“却鼓怒以作气,前躑躅以奋击。”词语解释:鼓震 拼音:gǔ zhèn
谓鼓声高鸣。 汉 应瑒 《驰射赋》:“旝动鼓震,譟声雷溃。” 唐 许浑 《汴河亭》诗:“凝云鼓震星辰动,拂浪旗开日月浮。”词语解释:鼓音 拼音:gǔ yīn
(1).战鼓的声音。《左传·成公二年》:“ 郤克 伤於矢,流血及屨,未絶鼓音。”《汉书·陈汤传》:“ 延寿 、 汤 令军闻鼓音皆薄城下,四面围城。”
(2).谓弹琴。 汉 袁康 《越绝书·外传春申君传》:“ 春申君 曰:‘何能?’对曰:‘能鼓音,读书通一经。’”词语解释:鼓桴 拼音:gǔ fú
鼓槌。《晋书·天文志上》:“旗端四星南北列,曰天桴,鼓桴也。” 唐 元稹 《阳城驿》诗:“昔公居 夏邑 ,狎人如狎鸥,况自为刺史,岂復援鼓桴。”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一:“其在 关 外之日,真人亲御鼓桴。”词语解释:鼓发 拼音:gǔ fā
(1).击鼓出发。 唐 张说 《岳州观竞渡》诗:“鼓发 南湖溠 ,标争 西驛楼 。”
(2).鼓舞激发。《明史·高弘图传》:“请声逆贼之罪,鼓发忠义。”词语解释:鼓钲 拼音:gǔ zhēng
(1).鼓和钲。军中用以指挥进退。 汉 扬雄 《太玄·廓》:“廓其外,虚其内,利鼓鉦。” 宋 朱熹 《再用十七日早霜晴观日出雾中喜而成诗韵》:“田舍占烟火,军家候鼓鉦。”《元史·兀良合台传》:“纵火攻之,皆不克。乃大震鼓鉦,进而作,作而止,使不知所为。”
(2).借指军中将帅。 明 夏完淳 《大哀赋》:“或墨衰以蒞金革,或班剑以任鼓鉦。”词语解释:鼓波 拼音:gǔ bō
激起波浪。 唐 白居易 《题海图屏风》诗:“喷风激 飞廉 ,鼓波怒 阳侯 。” 唐 韩云卿 《平淮碑铭》:“地祇号风,江灵鼓波。”《云笈七籤》卷一一九:“有二龙一青一白,横江鼓波。”词语解释:鼓橐 拼音:gǔ tuó
鼓动风箱。《墨子·备穴》:“以頡皋衝之,疾鼓橐熏之。”《淮南子·本经训》:“鼓橐吹埵,以销铜铁。” 高诱 注:“橐,冶炉排橐也。” 元 柳贯 《袁伯长侍讲虞伯生马伯庸二待制同赴北都却还夜宿联句》:“俯疑日沉车,闃若风鼓橐。”词语解释:鼓气 拼音:gǔ qì
鼓起气势;鼓舞士气。 宋 沉括 《泗州龟山水陆禅院佛顶舍利塔记》:“近岁过之,则舟人鼓气自若,无復向日危惧恂慄之色。”《朱子语类》卷一三三:“假使自欲如此做,也自鼓气不振。” 曹丹辉 《伟大的历程》:“中央机关的许多干部和一些负责同志也在这里向战士们呼口号鼓气。”词语解释:鼓作 拼音:gǔ zuò
(1).形容声音如鼓声大作。《文选·郭璞〈江赋〉》:“砯巖鼓作,漰湱澩灂。” 吕向 注:“砯巖,江岸坎穴也。餘皆水激射声。” 唐 赵冬曦 《三门赋》:“苞峦祕隒,砯其鼓作。”
(2).鼓舞振作。《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卷下:“夫含生禀血,鼓作鬪争,虽死不省者,气使然也。” 宋 李纲 《与赵相公书》:“重念某 靖康 间被命宣抚两 河 ,得兵二万,方欲有所设施,鼓作两 河 之人,以捍大敌。”《朱子语类》卷一三三:“ 孝宗 即位,鋭意雪耻,然事已经隔,与吾敌者,非亲杀吾父祖之人,自是鼓作人心不上。”词语解释:鼓下 拼音:gǔ xià
古代军中戮人之处。《左传·襄公十八年》:“其右 具丙 亦舍兵而缚 郭最 ,皆衿甲面缚,坐于中军之鼓下。”《后汉书·岑彭传》:“ 光武 知其谋,大怒,收 歆 置鼓下,将斩之。” 李贤 注:“中军将最尊,自执旗鼓。若置营,则立旗以为军门,并设鼓,戮人必於其下。” 唐 杜牧 《台城曲》之二:“ 王颁 兵势急,鼓下坐 蛮奴 。”词语解释:鼓舌 拼音:gǔ shé
掉弄口舌。多指花言巧语。《逸周书·芮良夫》:“贤智箝口,小人鼓舌。” 唐 刘禹锡 《观市》:“冒良苦之巧言,斁量衡於险乎。秒忽之差,鼓舌傖儜。” 陈独秀 《吾人最后之觉悟》:“而当时之顽固士大夫奋笔鼓舌,哓哓不已。”词语解释:鼓奏 拼音:gǔ zòu
犹弹奏。 郭沫若 《女神·浴海》:“太阳当顶了!无限的 太平洋 鼓奏着男性的音调!”词语解释:鼓弄 拼音:gǔ nòng
(1).蛊惑愚弄。 宋 周密 《齐东野语·洪君畴》:“不谓下石之人,撰造言语,鼓弄宦寺。”《封神演义》第七二回:“贪功网利!鼓弄愚民,以为己功。”《醒世姻缘传》第二一回:“这实吃了 晁无晏 那贼天杀的亏,今日鼓弄,明日挑唆,把俺那老斫头是挑唆转了。” 瞿秋白 《赤都心史》二二:“ 欧洲 的资本家还想借此鼓弄阴谋,几百万人的性命在文明人眼光里算得什么!”
(2).吹动摆弄。 明 叶子奇 《草木子·谈薮》:“鼓弄 滕六 ,招邀 巽二 ,只凭施威势。” 郭沫若 《塔·喀尔美萝姑娘》:“旧态依然的苍海,不断地在鼓弄风涛。”
(3).蠕动。 梁斌 《红旗谱》四一:“有个同学把一条毛毛虫放在我的书桌上,吓得我一天不敢去上课。一想起来,毛毛虫就像在心里鼓弄。”词语解释:鼓掌 拼音:gǔ zhǎng
拍手,今多表示高兴、赞成或欢迎。 明 贾仲名 《金安寿》第二折:“[ 铁拐 鼓掌大笑云]你愚眉肉眼,怎识的贫道那?”《明史·于孔兼传》:“自陛下有近日之举,而善类寒心,邪臣鼓掌。” 冰心 《寄小读者》十九:“从我们楼前走过的时候,我们曾鼓掌欢迎他们。”词语解释:鼓润 拼音:gǔ rùn
荡涤,滋润。语本《易·繫辞上》:“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序》:“同乾坤之覆载,齐风雨之鼓润。”词语解释:鼓笳 拼音:gǔ jiā
鼓和笳。两种乐器,为出行时的仪仗。 元 虞集 《城东观杏花》诗:“絶胜 羊傅 襄阳 道,归骑西风拥鼓笳。”词语解释:鼓板 拼音:gǔ bǎn
(1). 宋 元 民间的表演艺术。艺人用鼓、板、箫管、笙等乐器演奏。 宋 灌圃耐得翁 《都城纪胜·瓦舍众伎》:“琴单拨十四弦,吹赚动鼓板……中兴后, 张五牛 大夫因听动鼓板中,又有四片太平令,或赚鼓板(自注:即今拍板大筛扬处是也。)遂撰为‘赚’。”
(2).近代戏曲名。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新城北录下》:“后场一曰场面。以鼓为首,一面谓之单皮鼓,两面谓之葧薺鼓,名其技曰鼓板。”
(3).说唱时用的拍板,用来打拍子。一般用三块硬质木板做成,互相打击能发出清脆的声音。 明 顾起元 《客座赘语·戏剧》:“后乃变而尽用南唱,歌者只用一小拍板,或以扇子代之,间有用鼓板者。”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听稗》:“鼓板轻轻放,沾泪説书儿女肠。” 李季 《当红军的哥哥回来了》一:“鼓板一打开了场,这本书接续着《五月端阳》。”亦泛指箫管、笙等管乐器。 宋 灌圃耐得翁 《都城纪胜·瓦舍众伎》:“商谜,旧用鼓板吹《贺圣朝》,聚人猜诗谜、字谜、戾谜、社谜,本是隐语。”
(4).指卖唱。 清 洪昇 《长生殿·弹词》:“想起当日天上清歌,今日沿门鼓板,好不頽气人也!”词语解释:鼓节 拼音:gǔ jié
(1).古代行军时击鼓钲以为节,指示进退。《三国志·魏志·鲜卑传》:“故其勒御部众,拟则中国,出入弋猎,建立旌麾,以鼓节为进退。”《宋史·乐志》:“鐲,鉦也。形如小钟,军行鸣之,以为鼓节。”
(2).仪仗之类,表示官阶。 北周 庾信 《周柱国楚国公岐州刺史慕容公神道碑》:“ 永熙 元年,补子都督,并加鼓节军仪,除 桑乾 太守,辅补都督。”《周书·李延孙传》:“ 孝昌 中,朝议恐其为乱,乃以 长寿 为防蛮都督,给其鼓节,以慰其意。”词语解释:鼓槌 拼音:gǔ chuí
击鼓的棒。 南朝 梁 吴均 《续齐谐记·笼歌小儿》:“二小儿入 建康县 ,至阁下,遂成双漆鼓槌。” 茅盾 《子夜》一:“这句话像鼓槌一般打得 吴老太爷 全身发抖。”词语解释:鼓鱼 拼音:gǔ yú
鼓和木鱼。僧尼敲打的响器。 明 宋濂 《广利禅寺碑铭》:“禪师起继芳躅,益殫志虑,当鼓鱼寂寥之时,炽然建立。”词语解释:鼓铎 拼音:gǔ duó
鼓与铎。古代军中所用的乐器。《周礼·地官·乡师》:“简其鼓鐸、旗物、兵器,脩其卒伍。” 汉 刘向 《说苑·立节》:“鼓鐸之声未闻,矢石未交,长兵未接,子何务死之?为人臣之礼邪?” 唐 韩愈 李正封 《晚秋郾城夜会联句》:“旁午降丝纶,中坚拥鼓鐸。”词语解释:鼓合 拼音:gǔ hé
扇动纠合。 宋 陈亮 《甲辰秋答朱元晦秘书熹书》:“最好笑者,狱司深疑其挟监司之势,鼓合州县以求赂。”词语解释:鼓子花 拼音:gǔ zǐ huā
(1).草花名。即旋花。 唐 郑谷 《长江县经贾岛墓》诗:“重来兼恐无寻处,落日风吹鼓子花。” 宋 辛弃疾 《临江仙·簪花屡堕戏作》词:“鼓子花开春烂熳,荒园无限思量。”亦省作“ 鼓子 ”。 清 黄宗羲 《小园记》:“因买瓦盆百餘,以植草花……铃儿、鼓子、忘忧、含笑。”
(2).比喻容色不佳的妓女。 宋 陈师道 《后山诗话》:“ 张子野 老于 杭 ,多为官妓作词,与 胡 而不及 靚 。 靚 献诗云:‘天与羣芳十样葩,独分颜色不堪夸。牡丹芍药人题徧,自分身如鼓子花。’ 子野 于是为作词也。” 元 乔吉 《扬州梦》第三折:“你题情休写香罗帕,我寄恨须传鼓子花。” 明 俞弁 《山樵野语》卷十:“诗人以妓女无颜色者谓之鼓子花。”词语解释:鼓曲 拼音:gǔ qǔ
(1).鼓乐声。 隋 薛道衡 《奉和月夜听军乐应诏》:“笳清喧《陇水》,鼓曲噪《渔阳》。”
(2).击奏鼓乐。 宋 何薳 《春渚纪闻·木果异事》:“昔 唐明皇 晓起苑中,时春候已深,而林花未放……亟命取羯鼓,鼓曲未终而桃杏尽开。”词语解释:鼓史 拼音:gǔ shǐ
《周礼·地官·叙官》:“鼓人,中士六人,府二人,史二人,徒二十人。”后以“鼓史”指掌鼓的官吏。《后汉书·文苑传下·祢衡》:“闻 衡 善击鼓,乃召为鼓史。”亦特指 汉 祢衡 。 明 夏完淳 《大哀赋》:“人容 鼓史 之狂,世笑 愚公 之癖。”词语解释:鼓柁 拼音:gǔ duò
亦作“ 鼓柂 ”。 摇动船舵。谓泛舟。 晋 庾阐 《扬都赋》:“其中则有龙坻华屋,晨鳧之舸。青雀飞艫,艅艎鼓柂。” 元 郑元祐 《渔庄》诗:“争如顾循读书倦,馺沓浪花宵鼓柁。” 明 王世贞 《癸酉冬余迁岭右阻大风江上》诗:“我自鼓柁 吴淞 边,君亦西归渡 沅川 。”词语解释:鼓腾腾 拼音:gǔ téng téng
形容饱满而凸起的样子。例如:鼓腾腾的书包。词语解释:鼓吻 拼音:gǔ wěn
掀动嘴唇。形容大发议论。 元 萨都剌 《鬻女谣》:“冷官傲兀 苏 与 黄 ,提笔鼓吻趋文场。” 明 陶宗仪 《辍耕录·论秦蜀》:“不然,如两生、四皓、 伏生 之流,鸿飞冥冥,弋人何慕,肯摇脣鼓吻,自投於陷穽哉。”词语解释:鼓咙胡 拼音:gǔ lóng hú
亦作“ 鼓龙胡 ”。 谓不敢公开言说,私下传语。《后汉书·五行志一》:“ 桓帝 之初,天下童謡曰:‘小麦青青大麦枯,谁当穫者妇与姑。丈人何在西击 胡 ,吏买马,君具车,请为诸君鼓咙胡。’……请为诸君鼓咙胡者,不敢公言,私咽语。” 明 沉周 《牧童谣》:“交秋又点征 匈奴 ,我为大哥鼓龙胡。” 清 钱谦益 《戊寅元日偶读〈史记〉戏书纸尾》诗之三:“父子将兵俱百万,敢从狱吏鼓咙胡。”词语解释:鼓半 拼音:gǔ bàn
五鼓之半。谓夜深。 唐 李商隐 《公子》诗:“一盏新罗酒,凌晨恐易销。归应衝鼓半,去不待笙调。” 冯浩 笺注:“衝鼓半,谓夜深始归。”词语解释:鼓手 拼音:gǔ shǒu
(1).乐队中打鼓的人。《儒林外史》第二六回:“衙门外传了一班鼓手、两个儐相进来。”《儿女英雄传》第二三回:“姑娘跪在东间,朝外望着,但见一对对仪仗,一双双鼓手,进门都排列两边。”
(2).比喻鼓动者。 杨朔 《宝石》:“ 米欣达 的诗写得又多又好,确实不愧是位战斗的鼓手。”词语解释:鼓唇
鼓动唇舌。 明 王世贞 《慰明卿再谪长短歌二章和李于鳞》:“何方魑魅不抚掌,何处猿猱不鼓脣。”词语解释:鼓乱 拼音:gǔ luàn
煽动祸乱。 明 刘基 《郁离子·虞卿谏赏盗》:“趋而不禁,人尽盗矣。是鼓乱也,不臧孰甚焉?”词语解释:鼓转 拼音:gǔ zhuǎn
更鼓转换。表示时间推移。 宋 陆游 《谢王彦光提刑见访并送茶》诗:“颿回鼓转东城暮,酒冽橙香一笑新。”词语解释:鼓床
有围栏的鼓座。 北周 庾信 《和赵王看伎》:“细缕缠鐘格,圆花钉鼓牀。” 倪璠 注:“牀,鼓栏也。若井栏。”词语解释:鼓师 拼音:gǔ shī
戏曲演出的乐队中击鼓的人。 徐珂 《清稗类钞·戏剧·胡琴鼓板与唱戏之关系》:“ 乾 嘉 时,某崑部中,有鼓师 朱念一 者,将登场,鼓箭为人窃去,将以困之也。”词语解释:鼓吹乐 拼音:gǔ chuī lè
古乐的一种。用鼓、钲、箫、笳等乐器合奏。源于北方少数民族。 汉 初边军用之,后渐用于朝廷。当时鼓吹乐被认为是很隆重的音乐,万人将军方可备置。 魏 晋 以后,牙门督将五校均得用之, 明 以后士庶吉凶之礼及迎神赛会亦均用之。历代鼓吹乐多有歌辞配合。《辽史·乐志》:“鼓吹乐,一曰短簫鐃歌乐,自 汉 有之,谓之军乐。《辽杂礼》,朝会设熊羆十二案,法驾有前后部鼓吹,百官卤簿皆有鼓吹乐。” 宋 陆游 《作盆池养科斗数十戏作》诗:“未听两部鼓吹乐,且看一编科斗书。”词语解释:鼓唱 拼音:gǔ chàng
亦作“ 鼓倡 ”。 鼓吹倡导。 宋 苏辙 《论西边商量地界札子》:“故上下鼓唱,愿有边衅。”《宋史·倪涛传》:“於是言者论其鼓唱撰造。” 明 宋濂 《进〈元史〉表》:“丰亨豫大之言,鼓唱於 天历 之世;离析涣奔之祸,驯致于 至正 之朝。”词语解释:鼓妖 拼音:gǔ yāo
古谓发出怪声的不祥之兆。《汉书·五行志中之下》:“ 晋文公 卒,庚辰,将殯于 曲沃 ,出 絳 ,柩有声如牛。 刘向 以为近鼓妖也。”《隋书·五行志下》:“时则有鼓妖,有鱼孽,有彘祸,有黑眚黑祥,惟火沴水。”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二》:“忽大声如巨礟,发於床前……曰:‘此为鼓妖,非吉徵也。’”词语解释:鼓帆 拼音:gǔ fān
扬足船帆。词语解释:鼓弹 拼音:gǔ dàn
弹奏。 三国 魏 嵇康 《兄秀才公穆入军赠诗》之十六:“瑟琴在御,谁与鼓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