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共133,分2页显示   1  2 下一页
末字词组
金鼎列鼎铸鼎瓦鼎真鼎调羹鼎燃鼎破鼎
钟鼎汉鼎玉鼎问鼎牛鼎爨鼎盘鼎饪鼎
石鼎扛鼎汤鼎篆鼎窥鼎干鼎轩鼎赴鼎
九鼎沸鼎台鼎夏鼎移鼎龟鼎汾鼎轩辕鼎
调鼎彝鼎分鼎覆鼎禹鼎陪鼎黄芽鼎卜鼎
五鼎周鼎匡鼎铭鼎文鼎龙鼎奠鼎九转鼎
宝鼎负鼎方鼎槐鼎阴鼎甘鼎于鼎孔鼎
鼎鼎炉鼎舐鼎晋鼎崇鼎沙鼎梁鼎染鼎
丹鼎和鼎铅鼎迁鼎郜鼎调九鼎折鼎三足鼎
药鼎神鼎定鼎鼋鼎函牛鼎三鼎鹄鼎司鼎

词语解释:金鼎  拼音:jīn dǐng
(1).黄金炊具。 汉 赵晔 《吴越春秋·阖闾内传》:“金鼎玉杯,银樽珠襦之宝,皆以送女。”
(2).为鼎类炊具的美称。 宋 陈师道 《满庭芳·咏茶》词:“华堂静,松风竹雪,金鼎沸湲潺。”
(3).特指道士炼丹之鼎炉。 南朝 宋 鲍照 《代淮南王》诗:“琉璃作盌牙作盘,金鼎玉匕合神丹。” 唐 聂夷中 《访嵩阳道士不遇》诗:“先生五岳游,文焰灭金鼎。” 唐 吕岩 《渔父·神异》词:“金鼎内,迴朦朧。换骨添筋处处通。”
(4).借指炼丹或炼丹之术。 唐 李白 《避地司空原言怀》诗:“倾家事金鼎,年貌可长新。” 明 陆采 《明珠记·访侠》:“愿弃了升斗微官,早学那刀圭金鼎。”
(5).指九鼎。古代传说 夏 铸九鼎,奉为传国之宝。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铭箴》:“ 夏 铸九牧之金鼎, 周 勒 肃慎 之楛矢。”《北齐书·文苑传·颜之推》:“旄头翫其金鼎,典午失其珠囊。”后亦用以喻指国家宰辅大臣。 宋 曾巩 《送沉谏议》诗:“金鼎盐梅须大用,九霄应已梦仪刑。” 元 李献卿 《刘寓叔先生挽诗》:“便调金鼎佐无为,凤池坐数 汾阳 考。”
(6).鼎形的金香炉。《红楼梦》第七六回:“香篆销金鼎,脂冰腻玉盆。”
词语解释:钟鼎  拼音:zhōng dǐng
(1).钟和鼎。《吕氏春秋·节丧》:“夫玩好货寳,钟鼎壶滥,轝马衣被戈剑,不可胜数。” 明 王鏊 《震泽长语·杂论》:“近世 山东 、 河南 粥钟鼎尊匜,穷极巧丽,皆墓中物也。”
(2).喻富贵荣华。 宋 黄庭坚 《次韵答王眘中》:“夸士慕钟鼎,寒儒守典坟。” 明 谢榛 《四溟诗话》卷四:“迺弟 诚轩 《炙背诗》曰:‘……钟鼎形骸外,溪山梦寐餘。’” 廖仲恺 《史坚如石像开幕演说》:“ 史 家里的进士、翰林、举人都有。实生在钟鼎之家。”参见“ 钟鸣鼎食 ”。
(3).指钟鼎文。 宋 赵令畤 《侯鲭录》卷一:“鼻上有八篆文,中有‘鲁国’二字可识之,奇古如钟鼎样。”
(1).钟和鼎。上面多铭刻记事表功的文字。《淮南子·泰族训》:“不大鐘鼎者,非爱金也。”《文选·刘孝标〈广绝交论〉》:“圣贤以此鏤金版而鐫盘盂,书玉牒而刻鐘鼎。” 李善 注引《墨子》:“琢之盘盂,铭於鐘鼎,传於后世。”《旧唐书·长孙无忌传》:“自古皇王,褒崇勋德。既勒铭於鐘鼎,又图形於丹青。” 明 唐顺之 《题王世新一枝窝》诗之一:“鐘鼎相传精古文,户庭不出玩初爻。” 华山 《远航集·窑洞阵地战》:“好些人家把祖传的钟鼎和铁香炉等等老古董,都拿到兵工厂去,给民兵换地雷。”
(2).指高官重任。 三国 魏 曹操 《陈损益表》:“臣以区区之质,而当鐘鼎之任。”
(3).指富贵。 唐 杜甫 《清明》诗之一:“鐘鼎山林各天性,浊醪粗饭任吾年。” 清 冯桂芬 《吴氏祭田记》:“晚近士大夫身都富贵,具鐘鼎之养,而庙貌不设,祭田不备者有之。”参见“ 鐘鸣鼎食 ”。
词语解释:钟鸣鼎食  拼音:zhōng míng dǐng shí
同“ 鐘鸣鼎食 ”。 《红楼梦》第二回:“谁知这样钟鸣鼎食的人家儿,如今养的儿孙,竟一代不如一代了。”
击钟列鼎而食。形容富贵豪华。语本《史记·货殖列传》:“洒削,薄伎也,而 郅氏 鼎食……马医,浅方, 张里 击钟。” 唐 王勃 《滕王阁序》:“閭阎扑地,鐘鸣鼎食之家。”《剪灯馀话·贾云华还魂记》:“鐘鸣鼎食,宛如向日之繁华。” 张贤亮 《灵与肉》:“他这个钟鸣鼎食的长房长孙,曾经裹在锦锻的襁褓中。”
词语解释:钟鸣鼎食  拼音:zhōng míng dǐng shí
同“ 鐘鸣鼎食 ”。 《红楼梦》第二回:“谁知这样钟鸣鼎食的人家儿,如今养的儿孙,竟一代不如一代了。”
击钟列鼎而食。形容富贵豪华。语本《史记·货殖列传》:“洒削,薄伎也,而 郅氏 鼎食……马医,浅方, 张里 击钟。” 唐 王勃 《滕王阁序》:“閭阎扑地,鐘鸣鼎食之家。”《剪灯馀话·贾云华还魂记》:“鐘鸣鼎食,宛如向日之繁华。” 张贤亮 《灵与肉》:“他这个钟鸣鼎食的长房长孙,曾经裹在锦锻的襁褓中。”
词语解释:石鼎  拼音:shí dǐng
陶制的烹茶用具。 北周 庾信 《周柱国大将军拓拔俭神道碑》:“居常服翫,或以布被、松牀;盘案之间,不过桑杯、石鼎。” 唐 皮日休 《冬晓章上人院》诗:“松扉欲啟如鸣鹤,石鼎初煎若聚蚊。” 宋 范仲淹 《酬李光化见寄》诗之二:“石鼎鬭茶浮乳白,海螺行酒灔波红。” 元 刘詵 《和友人游永古堂》:“胜日偶寻山寺幽,老僧石鼎沸茶沤。”
词语解释:九鼎  拼音:jiǔ dǐng
(1).相传 夏禹 铸九鼎,象征九州, 夏 商 周 三代奉为象征国家政权的传国之宝。 战国 时, 秦 楚 皆有兴师到 周 求鼎之事。 周显王 时,九鼎没於 泗水 彭城 下。 唐 武后 、 宋徽宗 也曾铸九鼎。《史记·封禅书》:“ 禹 收九牧之金,铸九鼎。皆尝亨鬺上帝鬼神。遭圣则兴,鼎迁于 夏 商 。 周 德衰, 宋 之社亡,鼎乃沦没,伏而不见。”后亦以九鼎借指国柄。 南朝 宋 谢瞻 《张子房诗》:“力政吞九鼎,苛慝暴三殤。” 宋 杨万里 《读严子陵传》诗:“早遣 阿瞒 移九鼎,人间何处有 严陵 。” 清 龚自珍 《妙法莲华经四十二问》:“诸经有《法华》,王者之有九鼎,家业之有总帐簿也。”
(2).喻分量重。《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毛先生 一至 楚 ,而使 赵 重於九鼎大吕。” 司马贞 索隐:“言 毛遂 至 楚 ,使 赵 重於九鼎大吕,言为天下所重也。” 宋 黄庭坚 《次韵答叔原会寂照房呈稚川》:“声名九鼎重,冠盖万夫望。” 明 张煌言 《怀古》诗:“人定能胜天,一言重九鼎。”
词语解释:调鼎  拼音:tiáo dǐng
(1).烹调食物。 南朝 梁元帝 《金楼子·立言上》:“余见宰人叹曰:‘ 伊尹 与 易牙 同知调鼎,而有贤不肖之殊。’” 唐 刘禹锡 《送太常萧博士弃官归养赴东都》诗:“侍膳曾调鼎,循陔更握兰。”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事始一》:“《左传》:‘ 晏子 曰:“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是古人调鼎用梅醢也。” 明 徐光启 《农政全书》卷二八:“《农桑通诀》曰:又一种泽蒜,可以香食。 吴 人调鼎,率多用此。”
(2).喻任宰相治理国家。语本《韩诗外传》卷七:“ 伊尹 ,故 有莘氏 僮也,负鼎操俎调五味,而立为相,其遇 汤 也。” 唐 孟浩然 《都下送辛大之鄂》诗:“未逢调鼎用,徒有济川心。” 元 萨都剌 《题光春卷上有萧滕王三学士赞》诗:“未经调鼎休惆悵,会见留酸到子孙。” 清 张大受 《呈竹垞先生四十韵》:“自此期调鼎,无端怨失弓。”
(3).指治理国家的才能。 唐 皇甫冉 《彭祖井》诗:“闻道延年如玉液,欲将调鼎献明光。”
词语解释:五鼎  拼音:wǔ dǐng
(1).古代行祭礼时,大夫用五个鼎,分别盛羊、豕、肤(切肉)、鱼、腊五种供品。见《仪礼·少牢馈食礼》《孟子·梁惠王下》:“前以三鼎,而后以五鼎与?” 明 陆采 《怀香记·钦赐异香》:“莫把年华空断送,整五鼎三牲脩供。” 明 沉受先 《三元记·辞亲》:“前呼后拥,显亲扬名,也胜是死后三牲五鼎之祭。”
(2).见“ 五鼎食 ”。
词语解释:五鼎食  拼音:wǔ dǐng shí
列五鼎而食。形容高官贵族的豪奢生活。亦喻高官厚禄。《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且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耳。”《晋书·束晳传》:“夕宿七娥之房,朝享五鼎之食。”亦省作“ 五鼎 ”。 南朝 梁 沉约 《君子有所思行》:“无以五鼎盛,顾嗤三经玄。” 唐 白居易 《把酒》诗:“朝飡不过饱,五鼎徒为尔。”
词语解释:宝鼎  拼音:bǎo dǐng
(1).古代的鼎。原为炊器,后以为政权的象征,故称宝鼎。《大盂鼎》:“ 盂 用对王休,用乍(作)且(祖) 南公 宝鼎。”《史记·五帝本纪》:“﹝ 黄帝 ﹞获宝鼎,迎日推筴。”《汉书·吾丘寿王传》:“天祚有德而宝鼎自出,此天之所以与 汉 ,乃 汉 宝,非 周 宝也。”《旧唐书·玄宗纪上》:“丁未 眉州 鼎皇山 下 江水 中得宝鼎。” 明 宋讷 《壬子秋过故宫》诗:“宝鼎百年归 汉 室,锦帆终古似 隋 家。”
(2).香炉。因作鼎形,故称。 清 陈维崧 《百字令·雨窗怀松之南水》词:“宝鼎香焦,画廊花瘦,阮又无心摘;茶烟颺起,细煎花乳翻白。”
(3).指鼎炉,道士炼丹煮药的炉子。 程善之 《春日杂感》诗:“宝鼎炼神药,不如手中巵。”
词语解释:鼎鼎  拼音:dǐng dǐng
(1).形体怠缓貌。《礼记·檀弓上》:“故丧事虽遽不陵节,吉事虽止不怠。故骚骚尔则野,鼎鼎尔则小人,君子葢犹犹尔。” 郑玄 注:“鼎鼎,谓大舒。” 孔颖达 疏:“若吉事鼎鼎尔,不自严敬,则如小人然,形体宽慢也。” 明 张煌言 《山中屡空泊如也偶读渊明飢驱句犹觉其未介遂作反乞食诗仍用其韵》:“奈何饕餮者,朶颐鼎鼎来。”
(2).引申为蹉跎。 晋 陶潜 《饮酒》诗之三:“鼎鼎百年内,持此欲何成!” 宋 陆游 《老身》诗:“百年殊鼎鼎,万事祇悠悠。” 康有为 《除夕答从兄沛然秀才时将入京上书》诗:“鼎鼎百年言笑速,悠悠万里别离难。”
(3).盛大。 唐 元稹 《高荷》诗:“亭亭自抬举,鼎鼎难藏擪。” 清 梁章鉅 《浪跡丛谈·金衙庄》:“相府潭潭兼旷奥,侯门鼎鼎半萧森。” 姚华 《曲海一勺》:“无赫赫之位,乏鼎鼎之声。”
词语解释:丹鼎  拼音:dān dǐng
炼丹用的鼎。 唐 卢照邻 《赠李荣道士》诗:“圆洞开丹鼎,方坛聚絳云。” 金 元好问 《游天坛杂诗》之五:“同向燕家舐丹鼎,不随鸡犬上青云。” 明 谢谠 《四喜记·椿庭庆寿》:“期鹤算谩吞石髓,保童颜何烦丹鼎。”
词语解释:药鼎  拼音:yào dǐng
煎药用具。亦指道家炼丹药所用的丹鼎。 唐 陆龟蒙 《秋日遣怀十六韵寄道侣》:“药鼎高低铸,云庵早晚苫。” 宋 陆游 《秋思》诗:“官闲况是频移疾,药鼎荧荧卧掩扉。”
词语解释:列鼎  拼音:liè dǐng
谓陈列置有盛馔的鼎器。古代贵族按爵品配置鼎数。《孔子家语·致思》:“从车百乘,积粟万钟,累茵而坐,列鼎而食。” 唐 王维 《寓言》诗:“列鼎会中贵,鸣珂朝至尊。”《水浒传》楔子:“我是朝廷贵官,在京师时重裀而卧,列鼎而食。” 明 刘基 《会稽张氏春晖堂》诗:“列鼎未酬欢,倚门已生悲。”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一编第四章第二节:“ 春秋 初年的 三门峡 上村岭 虢国 墓葬中,从 太子元 以下的各级贵族,列鼎的数目和车马都还有一定的组合,以‘别贵贱,辨等列’。”
词语解释:汉鼎  拼音:hàn dǐng
汉 代的鼎。为国之重器。亦用以指 汉 代社稷。 唐 司空图 《杂题》诗之一:“若使只凭三杰力,犹应 汉 鼎一毫轻。” 清 沉曰霖 《晋人麈·诗话·关侯祠联》:“独乩笔一联云:风裊餘烟悲 汉 鼎,花开三月忆桃园。”
词语解释:扛鼎  拼音:gāng dǐng
(1).举鼎。《吴子·料敌》:“力轻扛鼎,足轻戎马。”《文选·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彯摇武猛,扛鼎揭旗之士。” 刘良 注:“扛、揭,皆举也。” 清 薛雪 《一瓢诗话》:“若七古则一韵为难,苟非笔力扛鼎,无不失之板腐。”
(2).比喻攘夺国家政权。《晋书·明帝纪论》:“ 晋 氏不虞,自中流外,五胡扛鼎,七庙隳尊。”
(3).比喻有大才,能负重任。 明 张煌言 《祭监国鲁王表文》:“徒藴扛鼎之怀,愈抱号弓之痛。”
(4).《史记·项羽本纪》:“ 籍 长八尺餘,力能扛鼎。”后因以“扛鼎”指代 项羽 。 金 史肃 《过九里山》诗:“断蛇扛鼎两争雄,陈迹荒凉万事空。”
词语解释:沸鼎  拼音:fèi dǐng
(1).盛着滚水的鼎。《后汉书·刘陶传》:“﹝陛下﹞欲铸钱齐货以救其敝,此犹养鱼沸鼎之中,栖鸟烈火之上。” 南朝 梁 丘迟 《与陈伯之书》:“将军鱼游於沸鼎之中,鷰巢於飞幕之上,不亦惑乎!”
(2).比喻动乱的时局。 宋 程先 《锁寒窗》词:“纷纷沸鼎,负了青阳百五。待何时重睹太平,典衣貰酒相尔汝。”
(3).形容喧闹。 明 徐霖 《绣襦记·逼娃逢迎》:“听别院笙歌声沸鼎,偏有吾家无人及门。”
词语解释:彝鼎  拼音:yí dǐng
泛指古代祭祀用的鼎、尊、罍等礼器。《礼记·祭统》:“对扬以辟之,勤大命,施于烝彝鼎。” 郑玄 注:“彝,尊也。” 宋 欧阳修 《相州昼锦堂记》:“其丰功盛烈,所以铭彝鼎而被弦歌者,乃邦家之光,非閭里之荣也。” 清 俞正燮 《癸巳类稿·易安居士事辑》:“每穫一书,即校勘整集籤题。得画书彝鼎,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尽一烛为率。” 郑振铎 《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第三八章六:“其风格的壮遒古雅,大类绿锈重重的三代的彝鼎,令人一见便油然生崇敬心。”
词语解释:周鼎  拼音:zhōu dǐng
(1).指 周 代传国的九鼎。《史记·秦始皇本纪》:“ 始皇 还,过 彭城 ,斋戒祷祠,欲出 周 鼎 泗水 ,使千人没水求之,弗得。” 清 唐孙华 《夏日园居杂咏》之九:“ 蓟门 重险旧 尧 封, 周 鼎销沉 泗水 踪。”参见“ 九鼎 ”。
(2). 春秋 时 楚庄王 觊觎王位,因伐戎之便而至 周 境,遂问 定王 使臣 周 鼎之大小、轻重。事见《左传·宣公三年》。后因以“周鼎”借指国家政权。 唐 张说 《开元正历握乾符颂》:“ 神龙 中兴, 周 鼎归 唐 。” 陈毅 《赣南游击词》:“强寇北国问 周 鼎,大军西去渡 金沙 ,抗日要开花。”参见“ 问鼎 ”。
(3).比喻宝器。 汉 贾谊 《吊屈原赋》:“于嗟嚜嚜兮,生之无故!斡弃 周 鼎兮宝康瓠。” 晋 葛洪 《抱朴子·擢才》:“洪钟 周 鼎,不为委沦而轻其体。”
(4).古星名。属后发座。 汉 甘公 石申 《星经·周鼎》:“周鼎三星,足状,云鼎足星,在摄提大角西,主神鼎。”
词语解释:九鼎  拼音:jiǔ dǐng
(1).相传 夏禹 铸九鼎,象征九州, 夏 商 周 三代奉为象征国家政权的传国之宝。 战国 时, 秦 楚 皆有兴师到 周 求鼎之事。 周显王 时,九鼎没於 泗水 彭城 下。 唐 武后 、 宋徽宗 也曾铸九鼎。《史记·封禅书》:“ 禹 收九牧之金,铸九鼎。皆尝亨鬺上帝鬼神。遭圣则兴,鼎迁于 夏 商 。 周 德衰, 宋 之社亡,鼎乃沦没,伏而不见。”后亦以九鼎借指国柄。 南朝 宋 谢瞻 《张子房诗》:“力政吞九鼎,苛慝暴三殤。” 宋 杨万里 《读严子陵传》诗:“早遣 阿瞒 移九鼎,人间何处有 严陵 。” 清 龚自珍 《妙法莲华经四十二问》:“诸经有《法华》,王者之有九鼎,家业之有总帐簿也。”
(2).喻分量重。《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毛先生 一至 楚 ,而使 赵 重於九鼎大吕。” 司马贞 索隐:“言 毛遂 至 楚 ,使 赵 重於九鼎大吕,言为天下所重也。” 宋 黄庭坚 《次韵答叔原会寂照房呈稚川》:“声名九鼎重,冠盖万夫望。” 明 张煌言 《怀古》诗:“人定能胜天,一言重九鼎。”
词语解释:问鼎  拼音:wèn dǐng
(1).《左传·宣公三年》:“ 楚子 伐 陆浑 之戎,遂至于 雒 ,观兵于 周 疆。 定王 使 王孙满 劳 楚子 , 楚子 问鼎之大小轻重焉。” 禹 铸九鼎, 三代 视之为国宝。 楚王 问鼎,有取而代 周 之意。后遂称图谋王位为“问鼎”。《晋书·王敦传》:“﹝ 敦 ﹞遂欲专制朝廷,有问鼎之心。” 唐 刘知几 《史通·叙事》:“论逆臣则呼为问鼎,称巨寇则目以长鲸。” 明 屠隆 《綵毫记·渔阳鼙鼓》:“国号 大燕 ,伪署文武官爵,敢肆问鼎之奸。”
(2).泛指觊觎侵占别国。 李大钊 《警告全国父老书》:“非报 德 也,非助 英 也,盖欲伺瑕导隙,借以问鼎神州。”
(3).触犯;过问。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孙生》:“﹝ 辛氏 ﹞牀头常设锥簪之器以自卫。 孙 屡被刺剟,因就别榻眠。月餘,不敢问鼎。” 郑振铎 《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第十章一:“像《典论》那样的著作,是同时的诗人们所不敢轻于问鼎的。”
词语解释:负鼎  拼音:fù dǐng
指 伊尹 背负鼎俎见 汤 ,喻以烹调致 汤 王道之事。《史记·殷本纪》:“ 伊尹 名 阿衡 。 阿衡 欲于 汤 而无由,乃为 有莘氏 媵臣,负鼎俎,以滋味説 汤 ,致于王道。” 唐 李白 《送梁四归东平》诗:“ 殷王 期负鼎, 汶水 起垂竿。” 宋 叶适 《魏华甫鹤山书院》诗:“垂竿 桐江 笑短弱,负鼎 莘野 嫌豪粗。”后用以指辅佐帝王,担当治国之任。《后汉书·马援传论》:“ 马援 腾声 三辅 ,遨游二帝,及定节立谋,以干时主,将怀负鼎之愿,盖为千载之遇焉。”《晋书·纪瞻传》:“臣以凡庸,邂逅遭遇,劳无负鼎,口不商歌,横逢大运,频烦饕窃。” 唐 崔湜 《景龙二年春日赴襄阳途中言志》诗:“进无负鼎説,退惭补袞诗。”
词语解释:炉鼎  拼音:lú dǐng
(1).炉灶与鼎。炼丹用具。多借指内丹家所说的丹田。 唐 吕岩 《七言》诗之十二:“认得东西木与金,自然炉鼎虎龙吟。” 宋 苏轼 《东坡志林·乐天烧丹》:“ 乐天 作 庐山草堂 ,盖亦烧丹也,欲成而炉鼎败。”
(2).借指炼丹。 宋 陈鹄 《耆旧续闻》卷一:“公晚年专志炉鼎。”《醒世恒言·黄秀才徼灵玉马坠》:“ 吕用之 閒居私第,终日讲炉鼎之事。”
(3).指 庐山 香炉峰 。 明 王守仁 《登香炉峰次梦石韵》:“曾从炉鼎躡天风,下数天南百二峰。”
词语解释:和鼎  拼音:hé dǐng
(1).谓调味。古以盐、梅调味,因以“和鼎”指盐、梅。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造神麴并酒等》:“芳越薰椒,味超和鼎。” 石声汉 注:“盐、梅。”
(2).比喻辅佐君主的宰臣。《魏书·任城王澄传》:“臣诚才非臺弼,智闕和鼎。” 唐 张九龄 《敕赐宁王池宴》诗:“徒参和鼎地,终谢巨川舟。”参见“ 和羹 ”。
词语解释:和羹  拼音:hé gēng
(1).配以不同调味品而制成的羹汤。《书·说命下》:“若作和羹,尔惟盐梅。” 孔 传:“盐,咸;梅,醋。羹须咸醋以和之。” 南朝 宋 宗炳 《答何衡阳书》:“贝锦以繁采发华;和羹以盐梅致旨。”后用以比喻大臣辅助君主综理国政。 唐 钱起 《陪郭令公东亭宴集》诗:“不愁懽乐尽,积庆在和羹。” 清 钱谦益 《吴门送福清公还闽》诗之二:“举朝水火和羹苦,于野玄黄战血重。”
(2).喻宰辅之职。 宋 王禹偁 《授御史大夫可司徒门下侍郎平章事制》:“弄印之名已著,和羹之命爰行。”
词语解释:神鼎  拼音:shén dǐng
(1).鼎的美称。上古帝王建立王朝时必铸新鼎作为立国的重器。《史记·封禅书》:“闻昔 泰帝 兴神鼎一,一者壹统,天地万物所繫终也。” 汉 焦赣 《易林·渐之临》:“ 禹 作神鼎, 伯益 衔指。斧斤既折,撞立独倚。” 宋 罗泌《路史·后纪一·太昊》:“﹝ 太昊 ﹞爰兴神鼎,制郊禪。”后世因以“神鼎”喻指皇位。《宋书·袁顗传》:“神鼎将沦,宗稷几泯。” 清 沉德潜 《司马懿故居》诗:“中原回首移神鼎,竖子成名建禪坛。”
(2).指道教炼丹药的鼎器。 南朝 梁 江淹 《从冠军建平王登庐山香炉峰》诗:“ 广成 爱神鼎, 淮南 好《丹经》。”
词语解释:铸鼎  拼音:zhù dǐng
(1).见“ 铸鼎象物 ”。
(2).指 黄帝 铸鼎乘龙的传说。《史记·封禅书》:“ 黄帝 采 首山 铜,铸鼎於 荆山 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鬚下迎 黄帝 。 黄帝 上骑,羣臣后宫从上者七十餘人,龙乃上去。餘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鬚,龙鬚拔,堕,堕 黄帝 之弓。百姓仰望 黄帝 既上天,乃抱其弓与胡鬚号。” 唐 李白 《答杜秀才五松山见赠》诗:“铜井炎炉歊九天,赫如铸鼎 荆山 前。” 明 张居正 《泰陵春祀》诗:“当年闻铸鼎,此日想遗弓。”亦用为帝王死去之典。 唐 舒元舆 《八月五日中部官舍读唐历天宝已来追怆故事》诗:“天地方开泰,铸鼎成继述。”
词语解释:铸鼎象物  拼音:zhù dǐng xiàng wù
指 禹 收九州之金铸九鼎而象百物。后用此称颂君王功德。《左传·宣公三年》:“昔 夏 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姦。” 杜预 注:“象所图物,著之于鼎。”亦省作“ 铸鼎 ”。《墨子·耕柱》:“昔者 夏后开 使 蜚亷 折金於山,以铸鼎於 昆吾 。” 北周 庾信 《燕射歌辞·商调曲三》:“神奸不若,观铸鼎之形。” 前蜀 杜光庭 《忠州谒禹庙醮词》:“铸鼎之功既集,锡班之报攸彰。” 清 许秋垞 《闻见异辞·大头鬼》:“曾读 阮瞻 无鬼论,不须铸鼎与燃犀。”
词语解释:玉鼎  拼音:yù dǐng
(1).玉制的鼎。 晋 崔豹 《古今注·都邑》:“ 汉成帝 顾成庙有三玉鼎、二真金炉。”《宋书·符瑞志下》:“ 晋成帝 咸康 八年 庐江 舂穀 县 留珪 夜见门内有光,取得玉鼎一枚,外围四寸。 豫州 刺史 路永 以献。著作郎 曹毗 上《玉鼎颂》。”
(2).指传国重器。喻国运,政权。 明 夏完淳 《大哀赋》序:“玉鼎再亏,金陵不復。”
(3).古代炊具的美称。 南朝 梁 刘孝标 《东阳金华山栖志》:“故有忽白璧而乐垂纶,负玉鼎而要卿相。” 宋 秦观 《茶》诗:“玉鼎注漫流,金碾响杖竹。”
(4).指香炉。 元 耶律楚材 《和景贤七绝》之三:“声和塞色金徽润,香散穹庐玉鼎温。”
词语解释:汤鼎  拼音:tāng dǐng
(1).《史记·殷本纪》:“ 伊尹 名 阿衡 。 阿衡 欲奸 汤 而无由,乃为 有莘氏 媵臣,负鼎俎,以滋味説 汤 ,致于王道。”后因以“汤鼎”称颂辅政的大臣。 唐 贺知章 《奉和圣制集贤书院成送张说上集贤学士赐宴赋得谟字》:“三叹承 汤 鼎,千欢接 舜 壶。”
(2). 商汤 时所铸之鼎。 唐 温庭筠 《感旧陈情五十韵献淮南李仆射》:“书迹临 汤 鼎,吟声接 舜 弦。” 顾嗣立 案:“《宣和博古图》: 商 有 癸 鼎,今从四屮,此癸则一屮三包。 汉 扬雄 、 许慎 博羣书,穷训詁,而智不及知。无此鼎,则造书之精义奥旨,孰得而窥之。”
(3).煮水烹食之器。 宋 陆游 《雨中睡起》诗:“松鸣汤鼎茶初熟,雪积炉灰火渐低。”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六》:“惟此四种恶业至多,是以清我泥犂,供其汤鼎,以白晳者、柔脆者、膏腴者充魔王食。”
词语解释:台鼎  拼音:tái dǐng
古称三公为台鼎,如星之有三台,鼎之有三足。语本 汉 蔡邕 《太尉汝南李公碑》:“天垂三台,地建五岳,降生我哲,应鼎之足。”《后汉书·陈球传》:“公出自宗室,位登台鼎,天下瞻望。” 唐 颜真卿 《赠司空上柱国陇西郡开国公李公神道碑》:“儼然王公之量,鬱有台鼎之姿。” 明 沉采 《千金记·谒相》:“昔为刀笔之流,今居台鼎之职。” 清 钱泳 《履园丛话·杂记下·浮签》:“秀才本色基台鼎,元老深情託倡酬。”
词语解释:分鼎  拼音:fēn dǐng
谓三分天下而雄据一方。 唐 沉佺期 《铜雀台》诗:“昔年分鼎地,今日望陵臺。” 宋 王千秋 《贺新郎·石城吊古》词:“欲问 紫髯 分鼎事,只有荒祠烟树。”《三国演义》第一回:“后人有诗赞 玄德 曰:运筹决算有神功,二虎还须逊一龙。初出便能垂伟绩,自应分鼎在孤穷。”参见“ 三分鼎足 ”、“ 鼎立 ”。
词语解释:匡鼎  拼音:kuāng dǐng
《汉书·匡衡传》:“诸儒为之语曰:‘无説《诗》, 匡 鼎来; 匡 説《诗》,解人颐’。” 颜师古 注:“ 服虔 曰:‘鼎犹言当也,若言 匡 且来也。’ 应劭 曰:‘鼎,方也。’ 张晏 曰:‘ 匡衡 少时字 鼎 ,长乃易字 稚圭 。世所传 衡 与 贡禹 书,上言‘ 衡 敬报’,下言‘ 匡鼎 白’,知是字也。’ 服 、 应 二説是也。 贾谊 曰‘天子春秋鼎盛’,其义亦同,而 张氏 之説盖穿凿矣。假有其书,乃是后人见此传云‘ 匡 鼎来’,不晓其意,妄作 衡 书云‘鼎白’耳。字以表德,岂人之所自称乎?今有《西京杂记》者,其书浅俗,出於里巷,多有妄説,乃云 匡衡 小名 鼎 ,盖絶知者之听。”后世多从 张晏 和《西京杂记》之说,以“匡鼎”为 匡衡 。 唐 杜甫 《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恳諫留 匡鼎 ,诸儒引 服虔 。” 金 元好问 《喜李彦深过聊城》诗:“言《诗》 匡鼎 功名薄,去国 虞翻 骨相屯。” 姚华 《论文后编·目录上》:“ 匡鼎 以説《诗》名, 许 君以《説文》著,凡此之属,不絶於史,则又流入传记矣。”
词语解释:方鼎  拼音:fāng dǐng
两耳四足的方形饪食器。 商 周 时代流行并多用作祭器,如考古出土的兽面乳钉纹方鼎、司母戊方鼎、禾大方鼎等。《左传·昭公七年》:“ 晋侯 有间,赐 子产莒 之二方鼎。” 孔颖达 疏引 服虔 曰:“鼎三足则圆,四足则方。” 马承源 《中国古代青铜器·青铜礼器乐器及其它用器》:“浇铸如此巨大的方鼎(兽面乳钉纹方鼎),这在生产斗争中确实是一个非凡的成就。”
词语解释:舐鼎  拼音:shì dǐng
《太平广记》卷八引 晋 葛洪 《神仙传·刘安》:“ 八公 使 安 登山大祭,埋金地中,即白日昇天……时人传 八公 、 安 临去时,餘药器置在中庭。鸡犬舐啄之,尽得昇天。”后因以“舐鼎”喻攀龙附凤。鼎,指炼丹药之器。 前蜀 韦庄 《李氏小池亭十二韵》:“语窗鸡逞辨,舐鼎犬偏馋。” 宋 欧阳修 《〈龙茶录〉后序》:“丹成龙驾,舐鼎莫及。” 宋 苏轼 《富阳妙庭观董双成故宅发地得丹鼎》诗:“时有世人来舐鼎,欲随鸡犬事 刘安 。”
词语解释:铅鼎  拼音:qiān dǐng
炼丹炉。铅为道家炼丹的主要原料,故名。亦借指道家修炼之事。 宋 苏轼 《临江仙·龙丘子自洛至蜀作此记之》词:“ 龙丘 新洞府,铅鼎养丹砂。” 宋 苏轼 《次韵致政张朝奉仍招晚饮》:“自此养铅鼎,无穷走河车。” 施元之 等注引 杜光庭 《仙传拾遗》:“ 刘无名 ,有真人示以阳炉阴鼎柔金炼化水玉之方,伏汞炼铅成朱髓之诀,以铅为君,以汞为臣,八石为使,黄芽为田。”
词语解释:定鼎  拼音:dìng dǐng
(1).旧传 禹 铸九鼎,以象九州,历 商 至 周 ,作为传国重器,置于国都。因称定立国都为“定鼎”。《左传·宣公三年》:“ 成王 定鼎于 郟鄏 。” 晋 潘岳 《西征赋》:“考土中於斯邑, 成 建都而营筑;既定鼎于 郟鄏 ,遂钻龟而启繇。” 清 侯方域 《倪云林十万图记》:“ 明太祖 定鼎 金陵 ,建元于戊申。”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英杰归真》:“今我天王蒙天父天兄下凡带坐山河,创开天囯、天朝,定鼎 天京 ,奉天诛妖。” 柳亚子 《三月十八日东交民巷六国饭店夜坐有作诗》:“归心慵梦 江 南好,定鼎终须在 北京 。”
(2).指建立王朝。 南朝 宋 颜延之 《三月三日曲水诗序》:“ 高祖 以圣武定鼎,规同造物。” 唐 魏徵 《十渐不克终疏》:“臣观自古帝王受图定鼎,皆欲传之万代,貽厥孙谋。” 金 宇文虚中 《上乌林天使》诗之二:“定鼎未应 周 命改,登坛合许 赵 人平。” 明 张煌言 《姑熟既下》诗:“犹忆 高皇 初定鼎,和阳草昧正艰难。”《红楼梦》第五回:“吾家自国朝定鼎以来,功名奕世,富贵流传,已歷百年。”
词语解释:瓦鼎  拼音:wǎ dǐng
陶制有耳有足的炊器。《后汉书·礼仪志下》:“东园武士执事下明器……瓦鼎十二,容五升。” 宋 陆游 《初到荣州》诗:“地炉堆兽炽石炭,瓦鼎号蚓煎秋茶。”
词语解释:问鼎  拼音:wèn dǐng
(1).《左传·宣公三年》:“ 楚子 伐 陆浑 之戎,遂至于 雒 ,观兵于 周 疆。 定王 使 王孙满 劳 楚子 , 楚子 问鼎之大小轻重焉。” 禹 铸九鼎, 三代 视之为国宝。 楚王 问鼎,有取而代 周 之意。后遂称图谋王位为“问鼎”。《晋书·王敦传》:“﹝ 敦 ﹞遂欲专制朝廷,有问鼎之心。” 唐 刘知几 《史通·叙事》:“论逆臣则呼为问鼎,称巨寇则目以长鲸。” 明 屠隆 《綵毫记·渔阳鼙鼓》:“国号 大燕 ,伪署文武官爵,敢肆问鼎之奸。”
(2).泛指觊觎侵占别国。 李大钊 《警告全国父老书》:“非报 德 也,非助 英 也,盖欲伺瑕导隙,借以问鼎神州。”
(3).触犯;过问。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孙生》:“﹝ 辛氏 ﹞牀头常设锥簪之器以自卫。 孙 屡被刺剟,因就别榻眠。月餘,不敢问鼎。” 郑振铎 《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第十章一:“像《典论》那样的著作,是同时的诗人们所不敢轻于问鼎的。”
词语解释:篆鼎  拼音:zhuàn dǐng
有篆书铭文的鼎。 唐 杜牧 《〈李贺集〉序》:“瓦棺篆鼎,不足为其古也。”
词语解释:夏鼎  拼音:xià dǐng
即 禹 鼎。相传 夏禹 铸九鼎以象九州。其上镂山精水怪之形,使人以知神奸。参阅《左传·宣公三年》。 晋 左思 《吴都赋》:“名载於《山经》,形鏤於 夏 鼎。” 宋 欧阳修 《读〈山海经图〉诗》:“ 夏 鼎象九州,《山经》有遗载。”
词语解释:覆鼎  拼音:fù dǐng
(1).犹覆餗。 宋 苏舜钦 《了语不了语》诗之一:“公餗欲成忽覆鼎,银缾汲絶还沉井。” 明 郑若庸 《玉玦记·阴判》:“谩教覆鼎空号救,直须是染指还收。”
(2).指误事失职的权臣。 宋 刘子翚 《汴京纪事》诗:“空嗟覆鼎误前朝,骨朽人间駡未销。” 钱锺书 注:“出於《易经》《鼎》卦的爻辞,指误事失职的大臣。”参见“ 覆公折足 ”。
词语解释:覆公折足  拼音:fù gōng zhé zú
《易·鼎》:“鼎折足,覆公餗。”后以“覆公折足”比喻不胜重任,败坏公事。 晋 袁宏 《后汉纪·献帝纪二》:“太尉 樊稜 ,司徒 许相 ,皆窃位怀禄,苟进无耻,终无匡救之益,必有覆公折足之患。”亦省作“ 覆折 ”。《后汉书·李固等传论》:“ 李固 据位持重,以争大义,确乎而不可夺。岂不知守节之触祸,耻夫覆折之伤任也。”《周书·寇洛于谨等传论》:“及 谨 以耆年硕德,誉重望高,礼备上庠,功歌司乐,常以满盈为戒,覆折是忧。”
词语解释:铭鼎  拼音:míng dǐng
在钟鼎等器物上刻铸文辞。引申为建功立业,以传后世。 唐 羊士谔 《西川独孤侍御见寄七言四韵一首》诗:“文章立事须铭鼎,谈笑论功耻据鞍。” 明 张凤翼 《红拂记·奉征高丽》:“长风万里好横行,指日勒山铭鼎。”
词语解释:槐鼎  拼音:huái dǐng
比喻三公或三公之位。亦泛指执政大臣。槐,指三槐;鼎,国之重器,又有三足。《后汉书·方术传序》:“故 王梁 、 孙咸 名应图籙,越登槐鼎之任。”《南齐书·褚渊传》:“裂邑万户,登爵槐鼎。” 唐 刘知几 《史通·书事》:“若乃百职迁除,千官黜免,其可以书名本纪者,盖惟槐鼎而已。”《再生缘》第十六回:“槐鼎早承 高密 衮,梅花新试 寿阳 粧。”
词语解释:晋鼎  拼音:jìn dǐng
鲁昭公 二十九年, 晋国 大夫 赵鞅 和 荀寅 把前执政 范宣子 所制的刑法刻铸在鼎上,公之于众。后遂以“晋鼎”指代国法。 清 陈梦雷 《赠臬宪于公》诗:“臺衡需 晋 鼎,海宇佇回春。”
词语解释:迁鼎  拼音:qiān dǐng
(1).犹迁都。 北魏 于子建 《武德郡建沁水石桥记》:“属皇朝迁鼎,卜食 漳 滨,遂方割四县,在古州城置 武德郡 焉。” 南朝 齐 王融 《三月三日曲水诗序》:“度邑静鹿丘之嘆,迁鼎息大坰之慙。” 明 无名氏 《精忠记·赏春》:“粤自 夏 河亶甲 迁鼎於此,嗣后 秦 强 楚 霸定盟於兹。” 清 顾炎武 《晋王府》诗:“卜 雒 方迁鼎,封 唐 次翦珪。”
(2).易代;亡国。《晋书·桓玄传赞》:“肆逆迁鼎,凭威纵慝;违天虐人,覆宗殄国。” 唐 张鷟 《朝野佥载》卷一:“ 武后 彊盛, 武 三王 梁 、 魏 、 定 等并开府,自餘郡王十餘人,几迁鼎矣。” 前蜀 韦庄 《湘中作》诗:“臣心未肯教迁鼎,天道还应欲止戈。”
词语解释:鼋鼎  拼音:yuán dǐng
春秋 楚 人献鼋于 郑灵公 ,公以享诸大夫。 子公 ( 公子宋 )入,先动食指,公闻而弗与。 子公 怒,染指于鼎,尝之而出。事见《左传·宣公四年》《史记·郑世家》。后用以为典。 宋 范成大 《河豚叹》:“黿鼎 子公 怒,羊羹 华元 衄。” 宋 陆游 《杂咏园中果子》之三:“黿鼎若为占食指,麴车未用堕馋涎。”
词语解释:真鼎  拼音:zhēn dǐng
真品,真物。 清 沉初 《西清笔记》卷二:“ 颜鲁公 自书告身有两本,今并刊於《三希堂帖》中,究未知孰为真鼎。”
词语解释:牛鼎  拼音:niú dǐng
(1).可容一牛的鼎。语本《淮南子·诠言训》:“夫函牛之鼎沸,而蝇蚋弗敢入。” 高诱 注:“函牛,受一牛之鼎也。” 鲁迅 《故事新编·铸剑》:“王一见他们的冷笑,便觉自己受愚,回顾武士,想命令他们就将那欺君的莠民掷入牛鼎里去煮杀。”
(2).谓饭牛负鼎。指 伊尹 负鼎勉 汤 称王和 百里奚 饭牛车下之事。后以“牛鼎”借指远大的抱负。《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伊尹 负鼎而勉 汤 以王, 百里奚 饭牛车下而 繆公 用霸,作先合,然后引之大道。 騶衍 其言虽不轨,儻亦有牛鼎之意乎?” 司马贞 索隐:“《吕氏春秋》云‘函牛之鼎不可以烹鸡’,是牛鼎言 衍 之术迂大,儻若大用之,是有牛鼎之意。” 明 归有光 《与沉敬甫》之七:“《水利论》具有前人之论,特为疏剔之。意望当事者行其言,以惠东南之民,非有牛鼎之意也。”
(3).鼎名。其足饰形似牛首。 宋 吕大临 《考古图·牛鼎》:“深八寸六分,径尺有八寸,容一斛。按,今礼图所载牛羊豕鼎,各以其首饰其足,此鼎之足以牛首为饰,盖牛鼎也。”《金史·礼志一》:“进熟:奠玉币讫,降还小次。有司先陈牛鼎三、羊鼎三、豕鼎三、鱼鼎三,各在鑊右。”
词语解释:窥鼎  拼音:kuī dǐng
犹问鼎。谓阴谋篡国。 唐 张鷟 《朝野佥载》卷一:“ 梁王 武三思 ……果有窥鼎之志,被 郑克 等斩之。” 明 屠隆 《綵毫记·难中相会》:“ 永王 窥鼎动干戈,篡取忠良入网罗,军麾要我赞谋謨。”
词语解释:移鼎  拼音:yí dǐng
迁移九鼎。比喻政权的改易。《后汉书·孔融传》:“故使移鼎之迹,事隔於人存。”《南史·宋纪上·武帝纪论》:“ 桓温 雄才盖世,勋高一时,移鼎之业已成,天人之望将改。” 宋 李纲 《论孔文举》:“史臣称其高志直情,足以动义概而忤雄心,使移鼎之跡,事隔于人存,代终之规,启机于身后。”
词语解释:禹鼎  拼音:yǔ dǐng
(1).传说 夏禹 以九牧之金铸鼎,上铸万物,使民知何物为善,何物为恶。《左传·宣公三年》:“昔 夏 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姦。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两,莫能逢之。” 明 沉德符 《野获编·释道·毁皇姑寺》:“观 世宗 屡諭,不特明晰事理,且曲揣人情,真是 禹 鼎 秦 镜。” 清 赵翼 《题稚存万里荷戈集》诗:“即今一卷《荷戈》诗,己如 禹 鼎铸魅魑。” 清 何世麟 《感赋》诗:“ 越 裳依旧防 倭 寇, 禹 鼎何时铸 汉 奸。”
(2).即九鼎。传说 禹 铸九鼎,象征九州。后因以喻国家领土、政权。 陈毅 《赣南游击词》:“贼子引狼输 禹 鼎,大军抗 日 渡 金沙 。”
(3). 西周 晚期青铜器。 宋 代《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等书著录,称为“穆公鼎”。铭文二○五字,记述 禹 以 武公 的兵车百辆和徒御一千二百人随 周 王作战,俘获 鄂侯 事。1942年 陕西 岐山 又出一鼎,与 宋 代著录相同,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词语解释:文鼎  拼音:wén dǐng
刻镂花纹的鼎。《汉书·武帝纪》:“ 冀州 脽壤乃显文鼎,获荐於庙。” 颜师古 注:“文鼎,言其有刻鏤之文。”
词语解释:阴鼎  拼音:yīn dǐng
(1).编列次序为偶数的鼎。 晋 王嘉 《拾遗记·夏禹》:“ 禹 铸九鼎,五者以应阳法,四者以象阴数。使工师以雌金为阴鼎,以雄金为阳鼎。”
(2).道教所用炼丹之鼎。 唐 吕岩 《七言》之十九:“金丹不是小金丹,阴鼎阳炉里面安。”
词语解释:崇鼎  拼音:chóng dǐng
鼎名。古代宝器。一说为 周 时 崇国 之鼎;一说为 春秋 时 鲁国 之鼎,即谗鼎。《礼记·明堂位》:“崇鼎、贯鼎、大璜、封父龟,天子之器也。” 郑玄 注:“ 崇 、 贯 、 封父 皆国名。 文王 伐 崇 。古者伐国,迁其重器。”《左传·昭公三年》《谗鼎之铭》曰:‘昧旦丕显,后世犹怠’” 唐 孔颖达 疏:“ 服虔 云:‘谗鼎,疾谗之鼎,《明堂位》所云崇鼎是也。’一云, 谗 ,地名。 禹 铸九鼎於 甘谗 之地,故曰谗鼎。二者并无案据,其名不可审知。”按,《左传》 杨伯峻 注:“谗鼎本是 鲁 有,《韩非子·説林上》谓 齐 伐 鲁 ,索谗鼎云云,《吕氏春秋·审己篇》《新序·节士篇》皆作岑鼎,不知是此鼎否。” 宋 陈造 《赠钱郎中》诗:“彼此计乘除,得瓮丧崇鼎。”参阅 宋 王应麟 《困学纪闻·左氏传》
词语解释:郜鼎  拼音:gào dǐng
春秋 郜国 造的宗庙祭器,以为国宝。后被 宋国 取去。 宋 又将此鼎贿赂 鲁桓公 , 桓公 献于太庙。《左传·桓公二年》:“﹝ 宋 ﹞以 郜 大鼎赂公……夏四月,取 郜 大鼎於 宋 。戊申,纳於大庙,非礼也。”《左传·桓公二年》:“ 郜 鼎在庙,章孰甚焉?” 唐 韩愈 《石鼓歌》:“荐诸太庙比 郜 鼎,光价岂止百倍过。” 清 谭嗣同 《邹砚铭序》:“抚物追悼,幸不坠失,窃取 虢 鐘 郜 鼎之义,名曰‘ 邹 砚’,而系以辞。”
词语解释:函牛鼎  拼音:hán niú dǐng
见“ 函牛之鼎 ”。
词语解释:函牛之鼎  拼音:hán niú zhī dǐng
大鼎。《淮南子·诠言训》:“夫函牛之鼎沸,而蝇蚋弗敢入。” 高诱 注:“函牛,受一牛之鼎也。”《后汉书·刘陶传》:“其危犹举函牛之鼎,絓纤枯之末,诗人所以眷然顾之,潸焉出涕者也。” 李贤 注:“函牛之鼎谓大鼎也。” 三国 魏 刘劭 《人物志·材能》:“人材有能大而不能小,犹函牛之鼎,不可以烹鸡。”亦省作“ 函牛鼎 ”。 宋 梅尧臣 《依韵自和送诗寄潘歙州》:“源流本慷慨,吐论皆经邦。量犹函牛鼎,吾徒媿罌缸。”
词语解释:调羹鼎  拼音:tiáo gēng dǐng
喻治理政事。 明 张凤翼 《红拂记·仗策渡江》:“囊中黄石包玄妙,腰下青萍射斗牛,调羹鼎,济川舟,云龙风虎岂难投。”参见“ 调羹 ”、“ 调鼎 ”。
词语解释:爨鼎  拼音:cuàn dǐng
犹沸鼎。 唐 司空图 《后安南碑》:“遗孽偷魂,数将烬灭,鱼穷爨鼎,蚁惧搜穴。”
词语解释:干鼎  拼音:gàn dǐng
指 商 代 伊尹 以烹调事 汤 的故事。相传 伊尹 本系 汤 妃的陪嫁之臣,无由见 汤 ,乃制作佳肴以献,乘机说 汤 ,终佐 汤 取天下。事见《史记·殷本纪》。后因以“干鼎”指开国元勋。 清 顾炎武 《京阙篇》:“侧席推干鼎,回车载钓璜。”钓璜, 周文王 相 吕尚 的故事。
词语解释:龟鼎  拼音:guī dǐng
元龟与九鼎。古时为国之重器。因以比喻帝位。《后汉书·宦者传序》:“自 曹腾 説 梁冀 ,竟立昏弱。 魏武 因之,遂迁龟鼎。” 李贤 注:“龟鼎,国之守器,以諭帝位也。”《旧唐书·刘幽求传》:“外戚专政,姦臣擅国,将倾社稷,几迁龟鼎。” 宋 张齐贤 《洛阳缙绅旧闻记·梁太祖优待文仕》:“ 梁祖 既有移龟鼎之志,求宾席直言骨鯁之士。”
词语解释:陪鼎  拼音:péi dǐng
加鼎。即宴会时正菜之外的加菜。《左传·昭公五年》:“宴有好货,飧有陪鼎。” 杜预 注:“陪,加也。加鼎所以厚殷勤。” 杨伯峻 注:“据《仪礼·聘礼》,宾始入客馆,宰夫即设飧,有九鼎,牛鼎一、羊鼎一、豕鼎一、鱼鼎一、腊鼎(乾肉鼎)一、肠胃鼎一、肤鼎(切肉之鼎)一、鲜鱼鼎一、鲜腊鼎一。陪鼎一曰羞鼎,有三,牛羹鼎、羊羹鼎、豕羹鼎各一。”
词语解释:龙鼎  拼音:lóng dǐng
(1).以龙为饰之鼎。 南朝 梁 刘潜 《谢鄱阳王赐钵启》:“珍穷货贡,製极范金,用贵宝樽,文包龙鼎。” 唐 王维 《为画人谢赐表》:“髮衝鶡冠,力举龙鼎。” 赵殿成 笺注:“ 张载 《榷论》:‘孱夫与 乌获 讼力,非龙文赤鼎无以明之。’” 清 方文 《偕周兼三潘江如游焦山》诗:“龙鼎自 周 年更远,隺铭疑 晋 字何工。”
(2).《史记·封禅书》:“ 黄帝 采 首山 铜,铸鼎於 荆山 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 黄帝 。”后因以“龙鼎”为帝王崩殂之典。《旧唐书·穆宗纪论》:“ 元和 之政,几致昇平。鴟梟方革於好音,龙鼎俄伤於短祚。” 清 丘逢甲 《将之南洋留别亲友》诗之五:“虚无龙鼎讹 黄帝 ,郑重麟书拜素王。”
词语解释:甘鼎  拼音:gān dǐng
鼋的别名。 清 厉荃 《事物异名录·水族·鼋》:“《清异録》:黿名甘鼎。”
词语解释:沙鼎  拼音:shā dǐng
用陶土和沙烧制的一种三脚锅。 宋 黄庭坚 《世弼惠诗求舜泉辄欲以长安酥共泛一杯次韵戏答》:“沙鼎探汤供仰饮,不忧问字絶无人。”
词语解释:调九鼎  拼音:diào jiǔ dǐng
喻执掌大政。 明 方孝孺 《东河驿值雪次茅长史白战体韵》:“春来一月尚严凝,天上何人调九鼎?”
词语解释:三鼎  拼音:sān dǐng
(1).古代祭礼,因等级而异制,士用三鼎,大夫用五鼎。《仪礼·士昏礼》:“期初昏,陈三鼎於寝门外东方、北面、北上。” 郑玄 注:“鼎三者、升豚、鱼、腊也。”《孟子·梁惠王下》:“君所谓踰者,前以士,后以大夫,前以三鼎,而后以五鼎与?” 赵岐 注:“《礼》:士祭三鼎,大夫祭五鼎故也。”《南齐书·武帝纪》:“四爵内陈,义不期侈;三鼎外列,事岂存奢。”
(2).相传 黄帝 作三宝鼎。象天、地、人。见《汉书·郊祀志上》《三国志·魏志·锺繇传》“ 文帝 在东宫赐 繇 五熟釜”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太子与 繇 书曰:‘昔 有黄 三鼎, 周 之九宝,咸以一体使调一味,岂若斯釜五味时芳?’”
词语解释:燃鼎  拼音:rán dǐng
谓烧锅做饭。 唐 杜牧 《祭城隍神祈雨文》之二:“稺老孤穷,指苗燃鼎,将穗秀矣,忍令萎死,以絶民命?”
词语解释:盘鼎  拼音:pán dǐng
盘和鼎的并称。古代建功立业,常刻辞于盘鼎以记之。因以指功勋的记载。 南朝 宋 谢灵运 《谢封康乐侯表》:“亡祖奉国威灵,董符戎重,尽心所事,剋黜祸乱,功参盘鼎,胙土南服。”
词语解释:轩鼎  拼音:xuān dǐng
即 轩辕 鼎。喻王业、国运。 唐 郑亚 《太尉卫公〈会昌一品制集〉序》:“尽皇王之盛事,极臣子之殊功,而 轩 鼎将成, 禹 书就掩,然犹进先尝之药,献高手之医。” 宋 陈鹄 《耆旧续闻》卷五:“属 轩 鼎之俄迁,逮 汉 坛之未遂。” 元 黄溍 《日损斋笔记·辨史》:“值 轩 鼎之俄成,筑 韩 坛而未暇。”参见“ 轩辕鼎 ”。
词语解释:轩辕鼎  拼音:xuān yuán dǐng
古代传说中 黄帝 制造的鼎。事见《史记·封禅书》:“ 黄帝 采 首山 铜,铸鼎於 荆山 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鬚,下迎 黄帝 。 黄帝 上骑,羣臣后宫从上者七十餘人,龙乃上去。” 宋 王禹偁 《筵上狂歌送侍棋衣袄天使》:“移典 维扬 日望还,轩辕鼎成飞上天。”后因称道教炼丹炉。 元 柳贯 《浦阳十咏·昭灵仙迹》:“因山不启轩辕鼎,化石犹联婺女星。” 元 虞集 《步虚词》之三:“鍊丹轩辕鼎,濯景 崑仑 池。”
词语解释:汾鼎  拼音:fén dǐng
汉武帝 元鼎 四年于 汾阴 所得的 周 鼎,藏于 甘泉宫 。后用以指象征国祚的宝鼎。 唐 苏颋 《奉和圣制途次旧居应制》:“盛业铭 汾 鼎,昌期应 洛 书。”参阅《史记·封禅书》《汉书·吾丘寿王传》
词语解释:黄芽鼎  拼音:huáng yá dǐng
指炼丹的鼎。 前蜀 韦庄 《和陆谏议避地寄东阳进退未决见寄》:“开炉夜看黄芽鼎,卧瓮閒欹白玉簪。”
词语解释:奠鼎  拼音:diàn dǐng
传说 夏 禹 铸九鼎象征九州,历 商 至 周 ,都作为传国重器,置于国都。后因以称定都或建立王朝为“奠鼎”。 明 张居正 《恭述祖德诗》:“奠鼎卜 燕 朔,犁庭扫凶夷。”《清史稿·礼志一》:“ 世祖 奠鼎 燕京 ,建圜丘 正阳门 外南郊,方泽 安定门 外北郊,规制始拓。”
词语解释:于鼎  拼音:yú dǐng
谓居三公之位。
词语解释:梁鼎  拼音:liáng dǐng
谓 南朝 梁 江山。鼎,三代以九鼎为传国之宝,因以象征国家。 南朝 陈 徐陵 《广州刺史欧阳頠德政碑》:“ 番禺 连帅,实谓宗枝,迷我天机,目窥 梁 鼎。”
词语解释:折鼎  拼音:zhé dǐng
见“ 折足覆餗 ”。
词语解释:折足覆餗  拼音:zhé zú fù sù
《易·繫辞下》:“《易》曰:‘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言不胜其任也。”餗,鼎内食物。后以“折足覆餗”比喻力不能胜任,必至败事。《后汉书·谢弼传》:“今之四公,唯司空 刘宠 断断守善,餘皆素餐致寇之人,必有折足覆餗之凶。” 晋 葛洪 《抱朴子·知止》:“是以身名并全者甚希,而折足覆餗者不乏也。” 明 杨慎 《审己》:“二子审己量,乃视其力小任重,折足覆餗而犹不止者有异矣。” 何启 胡礼垤 《新政论议》:“真才育则庶官不旷,有各奏尔能之效,无折足覆餗之忧也。”亦作“ 折鼎覆餗 ”。《南史·张弘策传》:“ 祏 怯而无断, 喧 弱而不才,折鼎覆餗,跂踵可待。” 元 耶律楚材 《答杨行者书》:“今也抑意陈书,引年求退,惧折鼎覆餗之患,避牝鸡司晨之讥。”亦省作“ 折足 ”、“ 折鼎 ”。《汉书·叙传上》:“遇折足之凶,伏鈇鉞之诛。”《后汉书·窦融传赞》:“虽则折鼎,王灵以宣。” 宋 范仲淹 《睦州谢上表》:“时招折足之忧,介立犯颜之地。”
词语解释:鹄鼎  拼音:hú dǐng
《楚辞·天问》“缘鵠饰玉,后帝是饗” 汉 王逸 注:“后帝,谓 殷汤 也。言 伊尹 始仕,因缘烹鵠鸟之羹,脩玉鼎以事 汤 。 汤 贤之,遂以为相也。”后因以“鵠鼎”指佳肴。 南朝 梁简文帝 《卦名诗》:“丰壶要上客,鵠鼎命嘉宾。”
词语解释:破鼎  拼音:pò dǐng
传说 夏禹 铸九鼎以象九州,后因奉为国家政权的象征。因以“破鼎”借指亡国。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哭主》:“ 高皇帝 在九京,不管亡家破鼎,那知他圣子神孙,反不如飘蓬断梗。”
词语解释:饪鼎  拼音:rèn dǐng
亦作“餁鼎”。 烹饪的鼎。比喻朝廷大政。《魏书·咸阳王禧传》:“元弟 禧 虽在事不长,而戚连皇极,且长兼太尉,以和餁鼎。”
词语解释:赴鼎  拼音:fù dǐng
谓跳入汤镬而死。《史记·季布栾布列传》“趣汤如归者,彼诚知所处” 唐 司马贞 索隐述赞:“ 欒布 哭 越 ,犯禁见虏。赴鼎非冤,诚知所处。”
词语解释:轩辕鼎  拼音:xuān yuán dǐng
古代传说中 黄帝 制造的鼎。事见《史记·封禅书》:“ 黄帝 采 首山 铜,铸鼎於 荆山 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鬚,下迎 黄帝 。 黄帝 上骑,羣臣后宫从上者七十餘人,龙乃上去。” 宋 王禹偁 《筵上狂歌送侍棋衣袄天使》:“移典 维扬 日望还,轩辕鼎成飞上天。”后因称道教炼丹炉。 元 柳贯 《浦阳十咏·昭灵仙迹》:“因山不启轩辕鼎,化石犹联婺女星。” 元 虞集 《步虚词》之三:“鍊丹轩辕鼎,濯景 崑仑 池。”
词语解释:卜鼎  拼音:bǔ dǐng
九鼎是古代传国重器,政权的象征。择定置放九鼎之所在,即意味定都于其地。后即沿用为定都之称。《京本通俗小说·冯玉梅团圆》:“国家粗定, 高宗 卜鼎 临安 ,改元 绍兴 。”
词语解释:九转鼎  拼音:jiǔ zhuàn dǐng
炼丹的鼎。 宋 苏轼 《紫团参寄王定国》诗:“欲待三椏根,往侑九转鼎。为予置齿颊,岂不贤酒茗。”
词语解释:孔鼎  拼音:kǒng dǐng
正考父 庙之鼎。 正考父 系 孔子 先祖。《左传·昭公七年》:“及 正考父 佐 戴 、 武 、 宣 ,三命兹益共,故其鼎铭云:‘一命而僂,再命而傴,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余敢侮。饘於是,鬻於是,以餬余口。’其共也如是。” 杜预 注:“ 考父 庙之鼎。” 唐 李商隐 《韩碑》诗:“ 汤 盘 孔 鼎有述作,今无其器存其辞。” 宋 欧阳修 《集古录目序》:“ 汤 盘, 孔 鼎, 岐阳 之鼓, 岱山 、 邹邑 、 会稽 之刻石……皆三代以来至宝,怪奇伟丽、工妙可喜之物。”
词语解释:染鼎  拼音:rǎn dǐng
染指于鼎。指尝味。 宋 张世南 《游宦纪闻》卷二:“大虾蟇名曰石撞,乡人贵重之, 世南 亦尝染鼎,其味乃巨田鸡耳。”参见“ 染指 ”。
词语解释:染指  拼音:rǎn zhǐ
(1).《左传·宣公四年》:“ 楚 人献黿於 郑灵公 。 公子宋 (字 子公 )与 子家 将见, 子公 之食指动,以示 子家 ,曰:‘他日我如此,必尝异味。’……及食大夫黿,召 子公 而弗与也。 子公 怒,染指于鼎,尝之而出。”本谓用手指蘸鼎中黿羹,后用为典故。泛指品尝某种食品。 唐 白居易 《答皇甫十郎中秋深酒熟见忆》诗:“未暇倾巾漉,还应染指尝。” 清 金人瑞 《道树遣人送酱醋各一器》诗:“馋子背人先染指,老妻报我只攒眉。”
(2).比喻分取利益。多指分取非分利益。 明 陶宗仪 《辍耕录·论秦蜀》:“夫鼎足之説,始於 蒯通 。然 通 之説, 韩信 以此,犹有 汉 之一足。当 三国 时而为是説,则 献帝 无復染指之望矣。” 清 无名氏 《亡国恨·协约》:“这三 韩 一块土, 俄 人久欲染指。” 孙中山 《党员须宣传革命主义》:“ 广西 一切幸福权利,祇 陆荣廷 一人享之,一家享之,一派享之, 广西 同胞不能丝毫染指。”
(3).比喻参与做某种事情。 宋 苏轼 《次韵水宫》:“高人岂学画,用笔乃其天……丹青偶为戏,染指初尝黿。” 明 薛冈 《天爵堂笔馀》:“七言律法度贵严,纪律贵整,音调贵响,不易染指。” 清 钱谦益 《〈梅村先生诗集〉序》:“余老归空门,不復染指声律。” 朱自清 《〈背影〉序》:“至于戏剧,我更是始终不敢染指。我所写的大抵还是散文多。”
词语解释:三足鼎  拼音:sān zú dǐng
(1).三足之鼎。古为国家之重器。 汉 刘向 《说苑·君道》:“於是使人持三足鼎,祝山川。”
(2).如鼎之三足。 唐 刘禹锡 《蜀先主庙》诗:“势分三足鼎,业復五銖钱。”
词语解释:司鼎  拼音:sī dǐng
官名。光禄勋的别称。光禄勋, 秦 为郎中令, 汉武帝 时改此名。职权较广。 唐 以后专管皇室祭品、膳食及朝廷宴会。 唐 苏颋 《送光禄姚卿还都》诗:“不授纶为草,还司鼎用梅。”
共133,分2页显示   1  2 下一页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