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共136,分2页显示   1  2 下一页
首字词组
鼎湖鼎贵鼎成鼎餗鼎臣鼎台鼎趾鼎国
鼎鼐鼎峙鼎分鼎祚鼎席鼎业鼎铏鼎位
鼎沸鼎镬鼎新鼎门鼎铭鼎象鼎定鼎折
鼎来鼎实鼎轴鼎事鼎铛鼎槐鼎覆鼎富
鼎食鼎味鼎饪鼎釜鼎吕鼎科鼎赐鼎图
鼎鼎鼎重鼎肉鼎司鼎耳鼎运鼎湖山鼎锯
鼎烹鼎盛鼎器鼎列鼎邑鼎臑鼎能鼎贼
鼎彝鼎立鼎炉鼎革鼎力鼎辅鼎鼐和鼎士
鼎足鼎钟鼎气鼎养鼎鬲鼎玉鼎馈鼎膳
鼎俎鼎铉鼎甲鼎鱼鼎族鼎社鼎命鼎游

词语解释:鼎湖  拼音:dǐng hú
(1).地名。古代传说 黄帝 在 鼎湖 乘龙升天。 唐 顾况 《相和歌辞·短歌行》:“ 轩辕 皇帝初得仙, 鼎湖 一去三千年。” 明 夏完淳 《北风行》:“ 鼎湖 不见飞苍龙,阿阁何时栖赤凤。”
(2).借指帝王。《陈书·沉炯传》:“臣闻 乔山 虽掩,鼎湖之灵可祠。” 清 吴伟业 《圆圆曲》:“鼎湖当日弃人间,破敌收京下玉关。”
(3).指帝王崩逝。《周书·静帝纪》:“先皇晏驾,万国深鼎湖之痛,四海穷遏密之悲。” 清 孔尚任 《桃花扇·设朝》:“盼望,兵燹难消,松楸多恙,鼎湖弓剑无人葬;吾怎忍垂旒正冕,受贺当阳。” 柳亚子 《四月二十五日前明永历皇帝殉国纪念节也前十数日有滇中之捷感而赋此》诗:“赤县重开新日月,鼎湖遗恨旧风雷。”
(4).宫名。《文选·扬雄〈羽猎赋〉》:“ 武帝 广开 上林 ,南至 宜春 鼎湖 。” 李善 注引 晋灼 曰:“ 鼎湖宫 ,《黄图》以为在 蓝田 。”《汉书·扬雄传》作“鼎胡”。《三辅黄图·甘泉宫》:“ 鼎湖宫 ,在 湖城县 界…… 汉武帝 於此建宫。”
词语解释:鼎鼐  拼音:dǐng nài
(1).鼎和鼐。古代两种烹饪器具。《战国策·楚策四》:“故昼游乎江湖,夕调乎鼎鼐。” 宋 张邦基 《墨庄漫录》卷七:“予以谓古之鼎鼐皆无盖,而足皆圆直无作兽形者,此乃敦耳。”
(2).喻指宰相等执政大臣。 唐 苏颋 《唐紫微侍郎赠黄门监李乂神道碑》:“鼎鼐递袭,簪缨相望。” 元 汪元亨 《雁儿落过得胜令·归隐》曲:“惭居鼎鼐官,笑领烟霞伴。” 清 李渔 《玉搔头·分任》:“急递盐梅信,飞传鼎鼐家。”参见“ 鼎鼐调和 ”。
词语解释:鼎鼐调和  拼音:dǐng nài tiáo hé
相传 商 武丁 问 傅说 治国之方, 傅 以如何调和鼎中之味喻说,遂辅 武丁 以治国。后因以“鼎鼐调和”比喻处理国政。 元 郑光祖 《老君堂》第二折:“鼎鼐调和理庶民,安邦定国立功勋。”亦省作“ 鼎鼐和 ”。 唐 权德舆 《故司徒兼侍中赠太傅北平王挽词》:“授律勋庸盛,居中鼎鼐和。”
词语解释:鼎沸  拼音:dǐng fèi
(1).水涌流翻腾的样子。《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潏潏淈淈,湁潗鼎沸。驰波跳沫,汩濦漂疾。” 吕向 注:“‘漂疾’已上皆水之深盛相激涌沸奔流之皃。”《文选·曹植〈七启〉》:“於是盛以翠樽,酌以彫觴,浮蚁鼎沸,酷烈馨香。” 李善 注引《释名》:“酒有汎齐,浮蚁在上,汎汎然。” 宋 杨万里 《浮石清晓放船遇雨》诗:“秋江得雨茶鼎沸,怒点打篷荷叶鸣。”
(2).比喻形势纷扰动乱。《汉书·霍光传》:“今羣下鼎沸,社稷将倾。” 宋 王谠 《唐语林·识鉴》:“及 安禄山 之乱,华夏鼎沸。” 李兆麟 《第三路军成立纪念歌》:“举国鼎沸兮,全民总抗战。”
(3).形容喧闹、嘈杂。《文选·左思〈蜀都赋〉》:“諠譁鼎沸,则哤聒宇宙。” 李周翰 注:“諠譁之声,如鼎之沸乱聒於天地也。” 宋 范成大 《题张晞颜两花图·繁杏》诗:“若为报答春无赖,付与笙歌鼎沸中。”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四部五九:“幸亏 马慕韩 走到话筒前面,宣布大会开始。鼎沸的人声逐渐低沉下来。”
词语解释:鼎来  拼音:dǐng lái
方来;正来。《汉书·匡衡传》:“诸儒为之语曰:‘无説《诗》, 匡 鼎来; 匡 説《诗》,解人颐。’” 颜师古 注:“ 服虔 曰:‘鼎犹言当也,若言 匡 且来也。’ 应劭 曰:‘鼎,方也。’” 宋 王安石 《与张护戎启》:“鼎来敝邑,甫次近郊,传闻使旌,适在州部,将亲盛德,尤激欢悰。”《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 允文 ( 虞允文 )再具捷奏,且言:‘敌军鼎来,臣不当便引去。’”
词语解释:鼎食  拼音:dǐng shí
列鼎而食。指世家大族的豪奢生活。《墨子·七患》:“故凶饥存乎国,人君彻鼎食五分之五。” 唐 张九龄 《感遇》诗之十二:“鼎食非吾事,云山尝我期。” 郭沫若 《橄榄·行路难》:“啊,小鸟是用不着鼎食的,麋鹿是用不着衮衣的。”
词语解释:鼎鼎  拼音:dǐng dǐng
(1).形体怠缓貌。《礼记·檀弓上》:“故丧事虽遽不陵节,吉事虽止不怠。故骚骚尔则野,鼎鼎尔则小人,君子葢犹犹尔。” 郑玄 注:“鼎鼎,谓大舒。” 孔颖达 疏:“若吉事鼎鼎尔,不自严敬,则如小人然,形体宽慢也。” 明 张煌言 《山中屡空泊如也偶读渊明飢驱句犹觉其未介遂作反乞食诗仍用其韵》:“奈何饕餮者,朶颐鼎鼎来。”
(2).引申为蹉跎。 晋 陶潜 《饮酒》诗之三:“鼎鼎百年内,持此欲何成!” 宋 陆游 《老身》诗:“百年殊鼎鼎,万事祇悠悠。” 康有为 《除夕答从兄沛然秀才时将入京上书》诗:“鼎鼎百年言笑速,悠悠万里别离难。”
(3).盛大。 唐 元稹 《高荷》诗:“亭亭自抬举,鼎鼎难藏擪。” 清 梁章鉅 《浪跡丛谈·金衙庄》:“相府潭潭兼旷奥,侯门鼎鼎半萧森。” 姚华 《曲海一勺》:“无赫赫之位,乏鼎鼎之声。”
词语解释:鼎烹  拼音:dǐng pēng
亦作“ 鼎亨 ”。 鼎镬之刑。《汉书·严朱吾丘主父等传赞》:“ 主父 求欲鼎亨而得族。” 唐 杨乘 《甲子岁书事》诗:“竖子未鼎烹,大君尚旰食。”
词语解释:鼎彝  拼音:dǐng yí
亦作“ 鼎彝 ”。古代祭器,上面多刻着表彰有功人物的文字。 汉 许慎 《〈说文解字〉叙》:“郡国亦往往于山川得鼎彝,其铭即前代之古文,皆自相似。”《文选·任昉〈王文宪集序〉》:“前郡尹 温太真 、 刘真长 ,或功铭鼎彝,或德标素尚。” 李善 注:“《礼记》曰:鼎有铭,铭者,论譔其先祖之德美、功烈、勋劳,而酌之祭器。《左氏传》: 臧武仲 曰:大伐小,取其所得,以作彝器,铭其功,以示子孙。” 宋 王安石 《韩忠献挽辞》之二:“英姿爽气归图画,茂德元勋在鼎彝。” 胡适 《〈国学季刊〉发刊宣言》:“鼎彝、泉币、碑版、壁画、雕塑、古陶器之类,虽缺乏系统的整理,材料确是不少了。”
词语解释:鼎足  拼音:dǐng zú
(1).鼎有三足,比喻三方并峙之势。《史记·淮阴侯列传》:“参分天下,鼎足而居。”《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操 军破,必北还。如此则 荆 吴 之势彊,鼎足之形成矣。” 孙犁 《秀露集·耕堂读书记(一)》:“他这一败,关系大局,迅速动摇了鼎足的平衡,使 蜀汉 一蹶不振。”
(2).引申为匹敌。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论文上·王弇州文》:“后之论次 明 文者,不得不推为一大家。若 沧溟 孤峭,乃 孙樵 、 刘蜕 一流, 南溟 副墨大函,文涉应付,未足称鼎足焉。”
(3).指三公之位。 汉 张衡 《南都赋》:“ 周 召 之儔,据鼎足焉,以庀王职。”《后汉书·逸民传·严光》:“ 君房 足下,位至鼎足,甚善。” 清 吴伟业 《赠王鉴明五十》诗:“后皆保耆颐,或乃致鼎足。”
(4).比喻处于重要的地位。《汉书·彭宣传》:“三公鼎足承君,一足不任,则覆乱美实。”《后汉书·刘恺传》:“臣闻三公上则台阶,下象山岳,股肱元首,鼎足居职,协和阴阳,调训五品,考功量才,以序庶僚,遭烈风不迷,遇迅雨不惑,位莫重焉。”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结构》:“ 唐 则诗人济济, 宋 有文士蹌蹌,宜其鼎足文坛,为 三代 后之三代也。”
(5).犹鼎元。 唐 刘得仁 《送高湘及第后东归觐叔》诗:“此去几般荣,登科鼎足名。”
词语解释:鼎俎  拼音:dǐng zǔ
(1).鼎和俎。古代祭祀、燕飨时陈置牲体或其他食物的礼器。《周礼·天官·内饔》:“王举,则陈其鼎俎,以牲体实之。” 郑玄 注:“取於鑊以实鼎,取於鼎以实俎。实鼎曰脀,实俎曰载。”《礼记·曾子问》:“ 曾子 问曰:‘大夫之祭,鼎俎既陈,籩豆既设,不得成礼,废者几?’”
(2).泛称割烹的用具。《韩非子·难言》:“上古有 汤 至圣也, 伊尹 至智也;夫至智説至圣,然且七十説而不受,身执鼎俎为庖宰,昵近习亲,而 汤 乃仅知其贤而用之。” 唐 杜甫 《冬狩行》:“有鸟名鸜鵒,力不能高飞逐走蓬,肉味不足登鼎俎。” 唐 李匡乂 《资暇集》卷下:“必探求珍异,罗於鼎俎之前,竞新其味。”
(3).割烹。《淮南子·说山训》:“鸡知将旦,鹤知夜半,而不免於鼎俎。”《周书·晋荡公护传》:“有 李安 者,本以鼎俎得宠於 护 ,稍被升擢,位至膳部下大夫。” 宋 叶适 《治势上》:“虽然,鸟高飞於重云之上,鱼深游於潜渊之下,而皆不免有鼎俎之忧。”
词语解释:鼎贵  拼音:dǐng guì
(1).正当显贵。《汉书·贾捐之传》:“ 捐之 復短 石显 。 兴 曰:‘ 显 鼎贵,上信用之。今欲进,弟从我计,且与合意,即得入矣。’” 颜师古 注引 如淳 曰:“言方且欲贵矣。” 宋 蔡絛 《铁围山丛谈》卷三:“今州将鼎贵,且厚遇,逆之必不可,为之柰何?”
(2).显赫尊贵之人。《文选·左思〈吴都赋〉》:“其居则高门鼎贵,魁岸豪杰。” 张铣 注:“鼎贵,鼎食者。” 宋 叶适 《国子祭酒李公墓志铭》:“阉佞给使,当沉伏奔走,今名闻鼎贵,大贼也。” 清 唐孙华 《恕堂再次前韵见赠复次韵答之》:“知君仍世自鼎贵,朱轮十乘张彤幨。”
词语解释:鼎峙  拼音:dǐng zhì
亦作“ 鼎跱 ”。 谓如鼎足并峙。《三国志·吴志·吴主传论》:“故能自擅 江 表,成鼎峙之业。”《三国志·蜀志·郤正传》:“今三方鼎跱,九有未乂,悠悠四海,婴丁祸败。” 晋 陆机 《辩亡论》上:“遂躋天号,鼎跱而立。” 宋 陆游 《入蜀记》卷四:“登 华严 罗汉阁 ,阁与 卢舍阁 、鐘楼鼎峙,皆极天下之壮丽。”《文献》1991年第4期:“ 抚州 本传世者,《礼记》外闻有《公羊传》,得是本堪与鼎峙。”
词语解释:鼎镬  拼音:dǐng huò
(1).鼎和镬。古代两种烹饪器。《周礼·天官·亨人》:“亨人掌共鼎鑊以给水火之齐。” 郑玄 注:“鑊所以煮肉及鱼腊之器,既孰,乃脀于鼎,齐多少之量。”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十五:“《茶经》以鱼目涌泉连珠为煮水之节。然近世瀹茶,鲜以鼎鑊,用瓶煮水,难以候视,则当以声辨一沸二沸三沸之节。”
(2).古代的酷刑。用鼎镬烹人。《汉书·郦食其传赞》:“ 酈生 自匿监门,待主然后出,犹不免鼎鑊。” 宋 文天祥 《正气歌》:“鼎鑊甘如飴,求之不可得。”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越铎〉出世辞》:“顾专制久长,鼎鑊为政,以聚歛穷其膏髓,以禁令制其讥平,瘠弱槁枯,为日滋永。”
词语解释:鼎实  拼音:dǐng shí
鼎中所盛之物。语出《易·鼎》:“九二,鼎有实。” 汉 贾谊 《新书·谕诚》:“及 智伯 分吾以衣服,馅吾以鼎实,举被而为礼,夫国士遇我,我固国士为之报。” 晋 潘岳 《金谷集作诗》:“ 王生 和鼎实, 石子 镇海 沂 。” 宋 黄庭坚 《古诗二首上苏子瞻》之一:“古来和鼎实,此物升庙廊。”
词语解释:鼎味  拼音:dǐng wèi
(1).鼎中美食。《南齐书·刘休传》:“帝颇有好尚,尤嗜饮食, 休 多艺能,爰及鼎味,问无不解。” 唐 韩愈 《答柳柳州食虾蟇》诗:“居然当鼎味,岂不辱钓罩?”
(2).相传 商 武丁 问 傅说 如何治理国家, 傅 以如何调鼎中之味对。后以“鼎味”指国政。《晋书·裴秀传》:“孝友著於乡党,高声闻於远近。诚宜弼佐謨明,助和鼎味,毗赞大府,光昭盛化。”《宋书·隐逸传·周续之》:“若升之宰府,必鼎味斯和。”
词语解释:鼎重  拼音:dǐng zhòng
(1).指国家重任。 汉 蔡邕 《司空杨秉碑》:“沙汰海内,料简贞实,抽援表达,与之同兰芳,任鼎重。”
(2).敬辞。谓请您大力帮忙(表示请托时用)。 明 鹿善继 《与齐群玉张凤图书》:“仰藉年兄鼎重,先达於 李老公祖 。” 明 鹿善继 《与张溶吾书》:“本县念其素修,欲为申请,仰乞鼎重於太尊老公祖前,稍一斡旋,但得申至学臺,或可望留一綫。”
词语解释:鼎盛  拼音:dǐng shèng
(1).兴盛;昌盛。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时序》:“经典礼章,跨 周 轢 汉 , 唐 虞 之文,其鼎盛乎!”《红楼梦》第一一五回:“ 王夫人 道:‘现今府上復又出了差,将来不但復旧,必是比先前更要鼎盛起来。’” 朱自清 《那里走·我们的路》:“如大华饭店和云裳公司等处的生涯鼎盛。”
(2).正当壮年。《汉书·贾谊传》:“天子春秋鼎盛,行义未过,德泽有加焉,犹尚如是。”《南史·孔靖传》:“皇太子春秋鼎盛,圣德日躋,废立之事,臣不敢闻。”《明史·卢洪春传》:“陛下春秋鼎盛,诸症皆非所宜有。”
词语解释:鼎立  拼音:dǐng lì
(1).三方对立。语出《汉书·蒯通传》:“方今为足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参分天下,鼎足而立,其势莫敢先动。”《三国志·吴志·陆凯传》:“近者 汉 之衰末,三家鼎立, 曹 失纲纪, 晋 有其政。” 宋 叶适 《纪纲一》:“然边方鼎立,彼此窥伺,一有蹉跌,而祸败随之。”
(2).三者并立。 宋 苏轼 《见子由与孔常父唱和诗辄次其韵》:“自君兄弟还,鼎立知有补。” 施元之 题注:“ 常父 与兄 经父 ,弟 毅父 皆以文声起, 江 右鼎立, 元祐 时号三 孔 。” 清 叶廷琯 《鸥陂渔话·劫灰录李定国事》:“鼎立 何 瞿 堪合传,平心未取薄黄巾。”
(3).坚强挺立。 清 刘大櫆 《赠张絅儒序》:“当其伐之於石,而敷之於纸,常者鼎立,怪者龙兴,高者佶然以生,而下者鱼然以适。”
词语解释:鼎钟  拼音:dǐng zhōng
见“ 鼎鐘 ”。
亦作“ 鼎钟 ”。 鼎与钟。古代钟鼎上刻铭文,以旌有功者。有时即借指功业。《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每览史籍,观古忠臣义士,出一朝之命,以徇国家之难,身虽屠裂,而功铭著於鼎钟,名称垂於竹帛,未尝不拊心而叹息也。” 宋 叶适 《祭韩子师尚书文》:“所可寃者,天与魁杰;既堕鼎鐘,人共埋没。”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唐求》:“值三灵改卜,絶念鼎钟,放旷疎逸,出处悠然,人多不识。” 明 汪廷讷 《种玉记·乘访》:“儿今别去远从戎,指日勋庸建鼎鐘。”
词语解释:鼎铉  拼音:dǐng xuàn
(1).举鼎之具。亦借指鼎。《文选·史岑〈出师颂〉》:“泽霑遐荒,功铭鼎鉉。” 李善 注引《礼记》:“夫鼎者有铭,铭者,论譔其先祖之德美功烈勋劳而酌之祭器,自成其名焉。” 晋 葛洪 《抱朴子·诘鲍》:“弃鼎鉉而为生臊之食,废针石而任自然之病。” 明 许自昌 《水浒记·论心》:“酬死士万金立散,答君恩一剑时悬,且雌伏自功曹,有日名垂鼎鉉。”
(2).指宰相。《隶释·汉巴郡太守樊敏碑》:“书载俊乂,股肱干楨,有物有则,模楷后生,宜参鼎鉉,稽建皇灵。” 唐 韩愈 《为韦相公让官表》:“何意恩泽益深,猥令超参鼎鉉,窃自惟度,实不堪任。” 清 蒋士铨 《桂林霜·议恤》:“世掌丝纶,官居鼎鉉,中书惭,任调燮。”
词语解释:鼎成  拼音:dǐng chéng
见“ 鼎成龙去 ”。
词语解释:鼎成龙去  拼音:dǐng chéng lóng qù
《史记·封禅书》:“ 黄帝 采 首山 铜,铸鼎於 荆山 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鬚下迎 黄帝 。 黄帝 上骑,羣臣后宫从上者七十餘人,龙乃上去。”后以“鼎成龙去”指帝王去世。 宋 刘克庄 《水龙吟》词:“已被 昭阳 人妒,更那堪、鼎成龙去。”亦作“ 鼎成龙升 ”。 明 郎瑛 《七修类稿·国事一·象简龙衣联》:“ 高庙 鼎成龙升之日, 建文 即位, 成祖 以 燕王 来,奔丧而不朝,盖以叔不拜姪也。”亦省作“ 鼎成 ”。 清 钱谦益 《云南道监察御史赵于逵授文林郎制》:“勑曰:我先帝践阼未几, 舜 旌斯举,除授臺諫,如不终日。鼎成之后,接踵而来,皆先帝所遗朕也。”
词语解释:鼎分  拼音:dǐng fēn
犹鼎足三分。 宋 田锡 《迭嶂楼赋》:“自 春秋 、 战国 之后,洎 吴 魏 鼎分之际,干戈僭王,乘舆拟帝。” 明 徐渭 《送李子遂序》:“ 通 ( 蒯通 )欲鼎分王 韩信 。”
词语解释:鼎新  拼音:dǐng xīn
更新;革新。 唐 王勃 《广州宝庄严寺舍利塔碑》:“基构鼎新,亭欒櫨嶪。” 宋 曾巩 《请改官制前预选官习行逐司事务札子》:“官号法制,鼎新於上,而彝伦庶政,叙行於下。” 明 沉璟 《义侠记·恩荣》:“荷皇恩,把前非鼎新,男儿志欲酬圣恩。”
词语解释:鼎轴  拼音:dǐng zhóu
宰辅;宰相。 唐 韩愈 《山南郑相公樊员外酬答为诗其末咸有见及语樊封以示愈依赋十四韵以献》:“ 滎公 鼎轴老,烹斡力健倔。” 宋 司马光 《寒食御筵口号》之二:“圣主褒优鼎轴臣,金觴玉醴照青春。” 明 张居正 《考满辞加恩疏》:“伏念臣本以凡庸,躐司鼎轴,自先朝受任以来,误承优眷。”
词语解释:鼎饪  拼音:dǐng rèn
相传 商 傅说 以调鼎烹饪之事向 武丁 喻说治国之理。后遂以“鼎飪”喻治理国政或治国的大臣。 唐 康骈 《剧谈录·刘相国宅》:“虽謫居累年,再昇鼎飪,姦邪之口不能掩其善。”《旧唐书·贾耽传赞》:“ 元靖 訏謨,真谓纯儒,手调鼎飪,心运地图。” 宋 叶适 《寄李季章参政》诗:“已著鼎飪利,不共水火争。”
词语解释:鼎肉  拼音:dǐng ròu
已经解割的牲肉。亦指熟肉。《礼记·少仪》:“其以鼎肉,则执以将命。” 郑玄 注:“鼎肉,谓牲体已解,可升於鼎。”《孟子·万章下》:“ 繆公 之於 子思 也,亟问,亟餽鼎肉。” 朱熹 集注:“鼎肉,熟肉也。”
词语解释:鼎器  拼音:dǐng qì
炼丹容器。 唐 裴铏 《传奇·韦自东》:“二人因以泉涤其鼎器而饮之。”
词语解释:鼎炉  拼音:dǐng lú
亦作“ 鼎鑪 ”。
(1).道士炼丹的鼎和炉。《参同契》卷上:“偃月法鼎炉,白虎为熬枢,汞日为流珠。” 董德宁 发挥:“偃者,卧也,即仰也。言鼎炉之可容纳水火者,乃偃月之法象也。盖鼎象望月之圆,可容药物;而炉象弦月之缺,可纳火符,故曰偃月法鼎炉。” 唐 吕岩 《苏幕遮》词:“虚无中,尘色内。尽是还丹,歷歷堪收采。这箇鼎鑪解不解。”
(2).指鼎形香炉。 清 李调元 《龙洞》诗:“鼎炉烧降香,乍讶双童出。”
词语解释:鼎气  拼音:dǐng qì
《史记·封禅书》:“天子使使验问巫得鼎无姦诈,乃以礼祠,迎鼎至 甘泉 ,从行,上荐之。至 中山 ,......有黄云盖焉。”后因以“鼎气”指鼎所在上空的云气,为国运昌隆的吉祥之兆。 唐 杨炯 《庭菊赋》:“乃有 邕 乡贵族, 薛 县名家,共 汾河 之鼎气,同庶子之春华。”
词语解释:鼎甲  拼音:dǐng jiǎ
(1).指豪族大姓。 唐 薛廷珪 《授韦韬光禄卿等制》:“鼎甲华宗,松筠茂行。”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上:“四姓唯 郑 氏不离 滎阳 ,有冈头 卢 ,泽底 李 ,士门 崔 ,家为鼎甲。”
(2).科举制度中状元、榜眼、探花之总称。以鼎有三足,一甲共三名,故称。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听响卜》:“ 韦甄 及第年,事势固万全矣;然未知名第高下,志在鼎甲,未免挠怀。” 宋 苏轼 《答李方叔书》之二:“秋试时,不审已从吉未?若可以下文字,须望鼎甲之捷也。”《儒林外史》第八回:“因科名蹭蹬,不得早年中鼎甲。” 康有为 《大同书》辛部第十一章:“博士犹今之鼎甲也。”
词语解释:鼎餗  拼音:dǐng sù
指鼎中食品。后常借指政事。 晋 葛洪 《抱朴子·论仙》:“趍鼎餗,代耒耜。” 唐 权德舆 《仲秋朝拜昭陵》诗:“良将授兵符,直臣调鼎餗。” 清 魏源 《默觚下·治篇十六》:“鼎餗、用贤、履险、出坎、处困、震恐、行旅、丧羊,此可尽以是非决乎?”参见“ 鼎折覆餗 ”。
词语解释:鼎折覆餗  拼音:dǐng shé fù sù
《易·鼎》:“九四,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 孔颖达 疏:“施之於人,知小而谋大,力薄而任重,如此必受其至辱,灾及其身也,故曰其形渥,凶。”后以“鼎折覆餗”比喻力薄任重,必致灾祸。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九:“后之人儻经纶理学不逮 文贞 万万者,復以諛言日至,讜论无闻,或纯任权术,或曲谨小廉,依恃宽大,自命贤相,恐鼎折覆餗之讥,不待终日矣,可不危与!”亦作“ 鼎折餗覆 ”。 梁启超 《中国立国大方针》:“如吾子言,几欲举全国命脉託诸此辈,一旦鼎折餗覆,后事云胡可问。”亦省作“ 鼎覆 ”、“ 鼎折 ”。 汉 荀悦 《申鉴·时事》:“小能其职,以极登於大,故下位竞大,橈其任以坠於下,故上位慎其鼎覆刑焉,何惮於降。” 宋 李纲 《辞免尚书右仆射第一表》:“伏望皇帝陛下收还成命,改授其人,持危扶颠,允廸栋隆之吉,力小任重,免貽鼎折之凶。”
词语解释:鼎祚  拼音:dǐng zuò
犹国祚,国运。《晋书·汝南王亮等传序》:“ 光武 雄略纬天,慷慨下国……休祉盛於两京,鼎祚隆於四百。”《周书·晋荡公护传》:“臣所以勤勤恳恳,干触天威者,但不负 太祖 之顾託,保安国家之鼎祚耳。” 前蜀 杜光庭 《贺嗣位表》:“是以克绍宗祧,光昇宝位。鼎祚彰惟新之命,洪基显隆永之期。”
词语解释:鼎门  拼音:dǐng mén
(1).城门名。旧 洛阳 城东南有 鼎门 。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穀水》:“ 郟 ,山名, 鄏 ,地邑也。十年定鼎为王之东都,谓之新邑,是为王城。其城东南,名曰 鼎门 ,盖九鼎所从入也。” 唐 刘禹锡 《奉和裴令公新成绿野堂即书》:“蔼蔼 鼎门 外,澄澄 洛水 湾。” 唐 李贺 《许公子郑姬歌》:“桂开客花名 郑袖 ,入 洛 闻香 鼎门 口。”
(2).城门名。旧 丹阳 郡门。《文选·谢朓〈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诗》:“驱车 鼎门 外,思见 昭丘 阳。” 张铣 注:“ 鼎门 , 丹阳 郡门也。”
(3).名门贵族。 唐 王勃 《常州刺史平原郡开国公行状》:“公鼎门疏照,穴岫翔辉。”
词语解释:鼎事  拼音:dǐng shì
指书上关于鼎的记载。 清 王谟 《〈鼎录〉跋》:“兹録所隶鼎事,凡七十有二,而前三十五事,古帝王鼎,后二十七事,卿大夫鼎。”
词语解释:鼎釜  拼音:dǐng fǔ
即鼎锅。 明 徐渭 《代赠梁尚书公序》:“其所缺大者鼎釜无不告矣,小者豆俎无不咨矣。”参见“ 鼎锅 ”。
词语解释:鼎锅  拼音:dǐng guō
有足的煮器。《人民文学》1981年第5期:“他的全部家当是一口断了一条腿的鼎锅。”《人民文学》1981年第9期:“但他瞄了一眼,远远看见队长堂客在塘边刮鼎锅。”
词语解释:鼎司  拼音:dǐng sī
指重臣之职位。《文选·陈琳〈为袁绍檄豫州〉》:“父 嵩 ,乞匄携养,因赃假位,舆金輦璧,输货权门,窃盗鼎司,倾覆重器。” 刘良 注:“鼎司,谓司空非才而居此位,故云窃也。”《晋书·卞壸传》:“今之追赠,实未副众望,谓宜加鼎司之号,以旌忠烈之勛。” 宋 梅尧臣 《李少傅郑圃佚老亭》诗:“我公谢鼎司,嗣子都华秩,代言輟帝右,作藩辅王位。” 朱东润 校注:“﹝ 李若谷 ﹞以太子少傅致仕,卒年八十,赠太子太傅,謚 康靖 。嗣子 李淑 ,翰林学士,改给事中,知 郑州 。诗言‘代言輟帝右,作藩辅王室’指此。”
词语解释:鼎列  拼音:dǐng liè
鼎足而列。 唐 柳宗元 《咏三良》:“一心在陈力,鼎列夸四方。”
词语解释:鼎革  拼音:dǐng gé
见“ 鼎新革故 ”。
词语解释:鼎新革故  拼音:dǐng xīn gé gù
《易·杂卦》:“革,去故也;鼎,取新也。”旧时多以“鼎新革故”指朝政变革或改朝换代。后泛指事物的破旧立新。《参同契》卷上:“御政之首,鼎新革故。” 宋 李格非 《〈洛阳名园记〉序》:“配造物而相嫵媚,争妍竞巧于鼎新革故之际。”亦省作“ 鼎革 ”。 隋 许善心 《神雀颂》:“质文鼎革,沿习因成。” 唐 徐浩 《谒禹庙》诗:“鼎革固天啟,运兴匪人谋。” 明 徐复祚 《投梭记·渡江》:“朝廷多故,须知鼎革天之数。” 郭沫若 《我的学生时代》:“而且在那鼎革的时期,学校多是奉行故事。”
词语解释:鼎养  拼音:dǐng yǎng
犹鼎食。 宋 周煇 《清波杂志》卷八:“以是知贵人鼎养丰厚,冥冥中自有定数,贫儒岂可不安藜藿之分。”
词语解释:鼎鱼  拼音:dǐng yú
鼎中之鱼。比喻濒于灭亡的人或事物。 唐 杜甫 《喜闻官军已临贼境二十韵》:“鼎鱼犹假息,穴蚁欲何逃。”参见“ 鼎鱼幕燕 ”。
词语解释:鼎鱼幕燕  拼音:dǐng yú mù yàn
《文选·丘迟〈与陈伯之书〉》:“而将军鱼游於沸鼎之中,鷰巢於飞幕之上,不亦惑乎。” 李善 注:“ 袁崧 《后汉书》:‘ 朱穆 上疏曰:养鱼沸鼎之中,栖鸟烈火之上,用之不时,必也燋烂。’《左氏传》曰:‘ 吴 季札 曰:夫子之在此也,犹鷰巢于幕之上。’”后以“鼎鱼幕燕”比喻处于极危险境地的人或事物。 宋 王禹偁 《拟侯君集平高昌纪功碑序》:“我师则奉辞伐罪,鸣皷而前,鳞萃翼涉,然犹以之环合,鼎鱼幕燕,孤垒于是卵危。”《元史·外夷传一·高丽》:“大军已驻乎心腹,鼎鱼幕燕,亡在旦夕。”
词语解释:鼎臣  拼音:dǐng chén
重臣;大臣。《南史·文学传·丘灵鞠》:“尝还东,诣司徒 褚彦回 别。 彦回 不起,曰:‘比脚疾更增,不復能起。’ 灵鞠 曰:‘脚疾亦是大事,公为一代鼎臣,不可復为覆餗。’” 唐 刘禹锡 《慰王太尉薨表》:“鼎臣云亡,梁木斯坏。”
词语解释:鼎席  拼音:dǐng xí
指宰相之位。 唐 苏颋 《授薛稷中书侍郎制》:“俾迴践於纶闈,以增辉於鼎席。” 宋 王明清 《挥麈前录》卷二:“后数十年, 李士美 、 何文縝 亦以廷魁至鼎席。”
词语解释:鼎铭  拼音:dǐng míng
鼎上铸刻的铭文。《左传·昭公七年》:“故其鼎铭云:‘一命而僂,再命而傴,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余敢侮。饘於是,鬻於是,以餬余口。’” 唐 杜甫 《秦州见敕目薛三璩授司议郎毕四曜除监察与二子有故远喜迁官兼述索居凡三十韵》:“上将盈边鄙,元勋溢鼎铭。” 明 张凤翼 《灌园记·王蠋论谏》:“要知满损欢欹器,欲识盈亏诵鼎铭。”
词语解释:鼎铛  拼音:dǐng chēng
鼎和铛。泛指煮器。 宋 王安石 《一日不再饭》诗:“筋骸徽纆束,肺腑鼎鐺煎。” 明 徐渭 《启诸南明侍郎》:“盖雉兔之待鼎鐺,但知号己之急;而云雨之救枯槁,自有乘时之施。”
词语解释:鼎吕  拼音:dǐng lǚ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毛先生 一至 楚 ,而使 赵 重於九鼎大吕。 毛先生 以三寸之舌,彊於百万之师。” 司马贞 索隐:“九鼎大吕,国之宝器。言 毛遂 至 楚 ,使 赵 重於九鼎大吕,言为天下所重也。”九鼎,相传为 夏禹 所铸;大吕,为 周 宗庙的大钟。后遂以“鼎吕”指事物及言论的份量重。 宋 范成大 《寄赠泉石使李元直入觐》诗:“兹行公勿逊,安国如鼎吕。” 明 高攀龙 《文学景耀唐公墓志铭》:“重 于震 之言者若鼎吕。”
词语解释:鼎耳  拼音:dǐng ěr
(1).鼎上两耳。《易·鼎》:“九三,鼎耳革,其行塞。”《国语·晋语四》:“ 郑 人以 詹 予 晋 , 晋 人将烹之……乃就烹,据鼎耳而疾号。” 唐 刘禹锡 《游桃源一百韵》:“宝气浮鼎耳,神光生剑脊。”
(2).《书序》:“ 高宗 祭 成汤 ,有飞雉升鼎耳而雊。” 孔颖达 疏:“ 高宗 祭其太祖 成汤 於肜祭之日,有飞雉来升祭之鼎而雊鸣,其臣 祖己 以为王有失德而致此祥,遂以道义训王,劝王改脩德政。”后以“鼎耳”为劝王修德政的典故。 宋 苏轼 《东坡志林》卷三:“野鸟无故数入宫,此正灾异。使 魏徵 在,必以 高宗 鼎耳之祥諫也。 遂良 ( 褚遂良 )不知此,捨鼎耳而取陈宝,非忠臣也。”参见“ 鼎雉 ”。
词语解释:鼎雉  拼音:dǐng zhì
《书·高宗肜日》:“ 高宗 肜日,越有雊雉。 祖己 曰:‘惟先格王,正厥事。’” 孔颖达 疏:“ 高宗 既祭 成汤 ,肜祭之日,於是有雊鸣之雉在於鼎耳,此及怪异之事,贤臣 祖己 见其事而私自言曰:‘惟先世至道之王遭遇变异,则正其事而异自消也。’”后因以“鼎雉”指灾异的征象。《后汉书·刘陶传》:“故 武丁 得 傅説 ,以消鼎雉之灾, 周宣 用 申 甫 ,以济 夷厉 之荒。”《三国志·吴志·贺邵传》:“昔 高宗 脩己以消鼎雉之异, 宋景 崇德以退荧惑之变。” 明 郑若庸 《玉玦记·接望》:“追思寄食真如梦,喜充鼎雉膏成用,念不得糟糠妇同,空怀愧禄千钟。”
词语解释:鼎邑  拼音:dǐng yì
《左传·桓公二年》:“ 武王 克 商 ,迁九鼎于 雒邑 。”后遂以“鼎邑”指 洛阳 。 唐 杨炯 《途中》诗:“悠悠辞 鼎邑 ,去去指 金墉 。” 唐 王勃 《乾元殿颂》:“晷纬齐明,临 鼎邑 而重威灵。”
词语解释:鼎力  拼音:dǐng lì
(1).举鼎比力。 汉 桓宽 《盐铁论·刺权》:“隆豺鼎力,蹋鞠鬭鸡。”
(2).大力。对人有所请托,表示感谢的敬词。 明 张居正 《答枢辅张容斋书》:“以月之四日抵敝里,十六日奉先人柩归窆。幸克襄事,仰赖鼎力维持,获遂初愿。”《荡寇志》第一○一回:“ 希真 谢道:‘全仗贤乔梓鼎力周旋。’” 叶圣陶 《乡里善人》:“这篇节略交到 王晓初 那里,由 王晓初 寄给 费筱庄 。当然附一封‘倘因鼎力,承令师垂允,感同身受’云云的信。”
词语解释:鼎鬲  拼音:dǐng gé
鼎与鬲。泛指煮器。 唐 陆龟蒙 《食鱼》诗:“ 江 南春旱鱼无泽,岁晏未曾腥鼎鬲。” 宋 司马光 《旬虑十七韵呈同舍》诗:“蜚鸟开樊笼,跳鱼出鼎鬲。” 元 吾丘衍 《周秦刻石释音·郑樵石鼓音序》:“呜呼,鼎鬲远矣。世变风移,石鼓者,其立碑之渐与。”
词语解释:鼎族  拼音:dǐng zú
豪门贵族。 南朝 梁元帝 《讨侯景檄》:“诸君或世树忠贞,身荷宠爵,羽仪鼎族,书勋王府。” 唐 张辞 《上盐城令述德》诗:“门风常有蕙兰馨,鼎族家传覇国名。” 明 焦竑 《焦氏笔乘·金陵旧事下》:“ 金陵 鼎族,聚居 横塘 、 查浦 间,楼阁壮丽,天下莫比,至 赵宋 犹然。”
词语解释:鼎台  拼音:dǐng tái
指三公之位。 明 无名氏 《鸣凤记·夏公命将》:“凤阁龙楼位鼎台,朝朝辐輳满庭阶。”
词语解释:鼎业  拼音:dǐng yè
帝王之大业。《梁书·武帝纪上》:“丙辰, 齐帝 禪位于 梁王 。詔曰:‘……三光再沉,七庙如缀。鼎业几移,含识知泯。’”《周书·文闵明武宣诸子传论》:“是以 齐 晋 帅礼,鼎业倾而復振; 温 陶 释位,王纲弛而更张。” 唐 姚崇 《奉和圣制龙池篇》:“恭闻帝里生灵沼,应报明君鼎业新。”
词语解释:鼎象  拼音:dǐng xiàng
相传 夏禹 时以百物之象铸于鼎,使民知善恶。典出《左传·宣公三年》:“昔 夏 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姦。” 杜预 注:“象所图物,著之於鼎。” 明 唐顺之 《零陵县知县题名记》:“是则其为令也,善而名之也,甚于旂常之载焉;其为令也,恶而名之也,甚于鼎象之铸焉。”
词语解释:鼎槐  拼音:dǐng huái
比喻三公或三公之位。 宋 秦观 《致政通议口号》:“马鹤英姿,鼎槐华胄。身见 六朝 之盛,位登两省之崇。” 宋 江汉 《喜迁莺》词:“绣衮香浓,鼎槐风细,荣耀满门朱紫。”参见“ 槐棘 ”、“ 槐鼎 ”。
词语解释:鼎科  拼音:dǐng kē
谓科举考试中的甲科。 五代 殷文圭 《贺同年第三人刘先辈咸辟命》诗:“甲门才子鼎科人,拂地蓝衫榜下新。”参见“ 鼎元 ”、“ 鼎甲 ”。
词语解释:鼎运  拼音:dǐng yùn
帝王或国家的命运。《宋书·武帝纪论》:“鼎运虽改,而民未忘 汉 。” 南朝 梁 沉约 《为南郡王让中军表》:“皇衢肇啟,鼎运始资。”《旧唐书·音乐志四》:“基我鼎运,於万斯年。”
词语解释:鼎臑  拼音:dǐng nào
指鼎中煮熟的菜肴。《楚辞·大招》:“鼎臑盈望,和致芳只。” 王逸 注:“臑,熟也。” 明 归有光 《冰崖草堂赋》:“厌鼎臑之盈望兮,志不去乎糟糠。”
词语解释:鼎辅  拼音:dǐng fǔ
(1).执政的大臣。一般指宰相。《后汉书·朱浮传》:“即位以来,不用旧典,信刺举之官,黜鼎辅之任。”《宋书·五行志四》:“是时 贾后 陷害鼎辅,宠树私戚。”《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庆历五年》:“ 衍 ( 杜衍 )罢为尚书左丞,知 兗州 ,制辞略曰:‘自居鼎辅,靡协巖瞻,颇彰朋比之风,难处咨谋之地。’”
(2).泛指达官贵人。 郭沫若 《创造十年续篇》五:“尽管有‘鼎辅元勋’做序,老板们也怕你太红得烫人。”
词语解释:鼎玉  拼音:dǐng yù
鼎与玉玺。皆传国之宝。多借指帝业或政权。《南齐书·明帝纪》:“昔 中京 沦覆,鼎玉东迁。”
词语解释:鼎社  拼音:dǐng shè
轮流设乐集妓,谓之鼎社。 宋 陶穀 《清异录·鼎社》:“ 广顺 三年,以 柴守礼 子 荣 为皇子,拜 守礼 太子少保致仕。皇子即位,是为 世宗 。 守礼 居 西洛 与 王溥 、 王彦超 、 韩令坤 之父结友嬉游,裘马衣冠,僭逼逾制,当时人为一日具设乐集妓,轮环无已,谓之鼎社。”
词语解释:鼎趾  拼音:dǐng zhǐ
鼎之三足。 宋 曾巩 《道山亭记》:“城之中三山:西曰 闽山 ,东曰 九仙山 ,北曰 粤王山 。三山者鼎趾立。”
词语解释:鼎铏  拼音:dǐng xíng
煮牲之器及和羹之器。 宋 沉遘 《吴正肃公挽歌辞》之二:“柱石亏宫庙,盐梅輟鼎鉶。”
词语解释:鼎定  拼音:dǐng dìng
犹建国。 明 夏完淳 《大哀赋》:“若乃天南鼎定, 浙 右龙騫, 刘文叔 南阳 白水 , 越 勾践 《采葛》飞鳶。”
词语解释:鼎覆  拼音:dǐng fù
见“ 鼎折覆餗 ”。
词语解释:鼎折覆餗  拼音:dǐng shé fù sù
《易·鼎》:“九四,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 孔颖达 疏:“施之於人,知小而谋大,力薄而任重,如此必受其至辱,灾及其身也,故曰其形渥,凶。”后以“鼎折覆餗”比喻力薄任重,必致灾祸。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九:“后之人儻经纶理学不逮 文贞 万万者,復以諛言日至,讜论无闻,或纯任权术,或曲谨小廉,依恃宽大,自命贤相,恐鼎折覆餗之讥,不待终日矣,可不危与!”亦作“ 鼎折餗覆 ”。 梁启超 《中国立国大方针》:“如吾子言,几欲举全国命脉託诸此辈,一旦鼎折餗覆,后事云胡可问。”亦省作“ 鼎覆 ”、“ 鼎折 ”。 汉 荀悦 《申鉴·时事》:“小能其职,以极登於大,故下位竞大,橈其任以坠於下,故上位慎其鼎覆刑焉,何惮於降。” 宋 李纲 《辞免尚书右仆射第一表》:“伏望皇帝陛下收还成命,改授其人,持危扶颠,允廸栋隆之吉,力小任重,免貽鼎折之凶。”
词语解释:鼎赐  拼音:dǐng cì
极厚的赐予。旧时书信中的敬辞。 明 卢象昇 《与少司成吴葵庵书》之五:“小奴归,拜有鼎赐,兼承破格之恩,感而欲涕。”
词语解释:鼎湖山  拼音:dǐng hú shān
在广东省肇庆市东北。主峰鸡笼山,海拔1000米。层峦叠嶂,林木苍翠,有鼎湖钩樟、鼎湖冬青等珍贵树木。山上有庆云寺、白云寺、观雪亭、水帘洞、飞水潭等名胜古迹。为广东省四大名山之一和全国风景名胜区,并被列入联合国“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
词语解释:鼎能  拼音:dǐng néng
最有才能。 南朝 梁 袁昂 《古今书评》:“ 张芝 经奇, 钟繇 特絶, 逸少 鼎能, 献之 冠世。”
词语解释:鼎鼐和  拼音:dǐng nài hé
见“ 鼎鼐调和 ”。
词语解释:鼎鼐调和  拼音:dǐng nài tiáo hé
相传 商 武丁 问 傅说 治国之方, 傅 以如何调和鼎中之味喻说,遂辅 武丁 以治国。后因以“鼎鼐调和”比喻处理国政。 元 郑光祖 《老君堂》第二折:“鼎鼐调和理庶民,安邦定国立功勋。”亦省作“ 鼎鼐和 ”。 唐 权德舆 《故司徒兼侍中赠太傅北平王挽词》:“授律勋庸盛,居中鼎鼐和。”
词语解释:鼎馈  拼音:dǐng kuì
列鼎进食。谓进食丰盛。《管子·戒》:“ 桓公 外舍而不鼎馈。” 尹知章 注:“不以鼎馈食,言其饌不盛也。”
词语解释:鼎命  拼音:dǐng mìng
指帝王之位;国家之命运。《宋书·傅亮传》:“ 桓玄 暴篡,鼎命已移。”《北史·僭伪附庸传序》:“至如 晋 、 宋 、 齐 、 梁 虽曰偏据,年渐三百,鼎命相承。”《旧唐书·穆宗纪赞》:“皇皇上帝,为民立正。此何人哉,遽主鼎命。”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忧危竑议前纪》:“且主上乾纲独断,鼎命时隆。”
词语解释:鼎国  拼音:dǐng guó
(1).指朝廷重臣。 南朝 梁 江淹 《齐太祖高皇帝诔》:“况乃鼎国,资涤资匡。临朝阐命,遏昏立纲。”
(2).鼎立的三个国家。 元 杨维桢 《题钱选画长江万里图》诗:“东风一信 江 上发,从此鼎国 曹 孙 刘 。”
词语解释:鼎位  拼音:dǐng wèi
指宰相等重要职位。亦借指宰相。 唐 孙逖 《故陈州刺史赠兵部尚书韦公挽词》:“奕叶金章贵,连枝鼎位尊。” 明 彭大翼 《山堂肆考·臣职·宰相》:“《姑臧集》谓宰相为鼎臣,又曰鼎位。”参见“ 鼎臣 ”。
词语解释:鼎臣  拼音:dǐng chén
重臣;大臣。《南史·文学传·丘灵鞠》:“尝还东,诣司徒 褚彦回 别。 彦回 不起,曰:‘比脚疾更增,不復能起。’ 灵鞠 曰:‘脚疾亦是大事,公为一代鼎臣,不可復为覆餗。’” 唐 刘禹锡 《慰王太尉薨表》:“鼎臣云亡,梁木斯坏。”
词语解释:鼎折  拼音:dǐng shé
见“ 鼎折覆餗 ”。
词语解释:鼎折覆餗  拼音:dǐng shé fù sù
《易·鼎》:“九四,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 孔颖达 疏:“施之於人,知小而谋大,力薄而任重,如此必受其至辱,灾及其身也,故曰其形渥,凶。”后以“鼎折覆餗”比喻力薄任重,必致灾祸。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九:“后之人儻经纶理学不逮 文贞 万万者,復以諛言日至,讜论无闻,或纯任权术,或曲谨小廉,依恃宽大,自命贤相,恐鼎折覆餗之讥,不待终日矣,可不危与!”亦作“ 鼎折餗覆 ”。 梁启超 《中国立国大方针》:“如吾子言,几欲举全国命脉託诸此辈,一旦鼎折餗覆,后事云胡可问。”亦省作“ 鼎覆 ”、“ 鼎折 ”。 汉 荀悦 《申鉴·时事》:“小能其职,以极登於大,故下位竞大,橈其任以坠於下,故上位慎其鼎覆刑焉,何惮於降。” 宋 李纲 《辞免尚书右仆射第一表》:“伏望皇帝陛下收还成命,改授其人,持危扶颠,允廸栋隆之吉,力小任重,免貽鼎折之凶。”
词语解释:鼎富  拼音:dǐng fù
正当壮年。《新唐书·张濬传》:“陛下春秋鼎富,天资英特,内偪宦臣,外迫彊臣,故不能安。此臣所以痛心而泣血也。”
词语解释:鼎图  拼音:dǐng tú
《战国策·秦策一》:“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后遂以“鼎图”指国家的重要器物。《梁书·袁昂传》:“当其时也,负鼎图者日至,执玉帛者相望。”
词语解释:鼎锯  拼音:dǐng jù
见“ 鼎鑊刀锯 ”。
词语解释:鼎镬刀锯  拼音:dǐng huò dāo jù
古代四种酷刑的刑具。泛指最残酷的刑罚。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四:“真知夫进退得丧死生祸福之不足以累吾心,则虽鼎鑊刀锯,视之如寝饭之安矣。”《警世通言·拗相公饮恨半山堂》:“若见此奸贼,必手刃其头,刳其心肝而食之。虽赴鼎鑊刀锯,亦无恨矣!” 清 谭嗣同 《仁学》二:“民之俯首帖耳,恬然坐受其鼎鑊刀锯,不以为怪,固已大可怪矣。”亦省作“ 鼎锯 ”。《明史·雒于仁传》:“若怀忠守义者,即鼎锯何避焉。”
词语解释:鼎贼  拼音:dǐng zéi
大贼,国贼。 唐 张鷟 《朝野佥载》卷四:“﹝ 浮休子 ﹞答曰:‘ 三思 ( 武三思 )凭藉国亲,位超衮职。貌象恭敬,心极残忍。外示公直,内结阴谋,弄王法以復仇,假朝权而害物。晚封为 德静王 ,乃鼎贼也,不可以寿终。’竟为 节愍太子 所杀。”
词语解释:鼎士  拼音:dǐng shì
力能举鼎的人。指勇士。 汉 邹阳 《上书吴王》:“夫全 赵 之时,武力鼎士袨服 丛臺 之下者一旦成市,不能止 幽王 之湛患。”《汉书·邹阳传》引此文, 颜师古 注:“鼎士,举鼎之士也。”
词语解释:鼎膳  拼音:dǐng shàn
鼎中之食。 唐 路季登 《皇帝冬狩一箭射双兔赋》:“或畀臺阶,或归鼎膳,乃知我皇之盛德。”
词语解释:鼎游  拼音:dǐng yóu
谓鱼游于鼎釜。比喻无生路。 明 陈汝元 《金莲记·生离》:“鱼嗟鼎游,蛟悲涸投。帆归锦水何时又。”参见“ 鼎鱼幕燕 ”。
词语解释:鼎鱼幕燕  拼音:dǐng yú mù yàn
《文选·丘迟〈与陈伯之书〉》:“而将军鱼游於沸鼎之中,鷰巢於飞幕之上,不亦惑乎。” 李善 注:“ 袁崧 《后汉书》:‘ 朱穆 上疏曰:养鱼沸鼎之中,栖鸟烈火之上,用之不时,必也燋烂。’《左氏传》曰:‘ 吴 季札 曰:夫子之在此也,犹鷰巢于幕之上。’”后以“鼎鱼幕燕”比喻处于极危险境地的人或事物。 宋 王禹偁 《拟侯君集平高昌纪功碑序》:“我师则奉辞伐罪,鸣皷而前,鳞萃翼涉,然犹以之环合,鼎鱼幕燕,孤垒于是卵危。”《元史·外夷传一·高丽》:“大军已驻乎心腹,鼎鱼幕燕,亡在旦夕。”
共136,分2页显示   1  2 下一页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