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黜陟 拼音:chù zhì
指人才的进退,官吏的升降。《书·周官》:“诸侯各朝于方岳,大明黜陟。”《后汉书·韦义传》:“﹝ 韦义 ﹞数上书 顺帝 ,陈宜依古典,考功黜陟,徵集名儒,大定其制。” 唐 韩愈 《送李愿归盘谷序》:“理乱不知,黜陟不闻。” 康有为 《大同书》乙部第四章:“公政府官皆听政长黜陟。”词语解释:黜官 拼音:chù guān
(1).减省官吏。《左传·襄公二十二年》:“九月, 郑 公孙黑肱 有疾,归邑于公。召室老宗人,立 段 ,而使黜官薄祭。” 杜预 注:“黜官,无多受职。” 杨伯峻 注引 沉钦韩 补:“黜官者,减省其家臣。”
(2).贬降官职。《北史·魏咸阳王禧传》:“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 唐 韩愈 《蓝田县丞厅壁记》:“ 元和 初,以前大理评事言得失黜官,再转而为丞兹邑。”
(3).罢免官职。 唐 元结 《别何员外》诗:“黜官二十年,未曾暂崎嶇。终不病贫贱,寥寥无所拘。忽然逢知己,数月领官符。” 清 吴敏树 《太常徐先生传》:“其后库大狱兴,先后管库者,以库丁贿通姦伏法,或以失察黜官,而先生无预也。”词语解释:黜浮 拼音:chù fú
革除浮华。《新唐书·文艺传序》:“ 玄宗 好经术,羣臣稍厌雕瑑,索理致,崇雅黜浮,气益雄浑。”词语解释:黜幽 拼音:chù yōu
旧指斥免考绩劣下的官员。 宋 王禹偁 《谢加上柱国表》:“伏念臣因缘薄技,遭遇昌辰, 承明 四入於直庐,才非润色, 淮 甸三移於郡印,政昧循良,方俟黜幽,敢期受宠。” 明 张居正 《考满辞加恩疏》:“兹当课绩,方俟黜幽,岂意圣慈,更加隆施。” 清 侯方域 《汤御史传》:“今察典欲黜幽, 宾尹 不黜,谁当黜者?”词语解释:黜降 拼音:chù jiàng
斥退;降级。 宋 苏轼 《上神宗皇帝书》:“若官司格沮,并重行黜降,不以赦原。”《元典章新集·吏部·职官》:“巡捕不严,盗贼滋盛者,依例黜降。”《红楼梦》第五五回:“或有升迁,或有黜降,或有婚丧红白等事, 王夫人 贺弔迎送,应酬不暇。”词语解释:黜殡 拼音:chù bìn
在内室殡敛,不居正堂。 南朝 梁 任昉 《齐竟陵文宣王行状》:“黜殯之请,至诚恳惻。”词语解释:黜弃 拼音:chù qì
弃置。 唐 柳宗元 《蝜蝂传》:“及其怠而躓也,黜弃之,迁徙之,亦以病矣。”《宋史·牛冕传》:“ 真宗 语宰相曰:‘ 冕 素纯善,黜弃久矣,量宜甄敍。’” 梁启超 《论支那宗教改革》:“自 汉 以后定于一尊,黜弃诸子。”词语解释:黜奸 拼音:chù jiān
逐退奸恶者。 唐 元稹 《班肃授尚书司封员外郎制》:“闻尔为祠部员外郎,值吾黜姦之日。游其门者,莫不跧窜奔迸,惧罹其身。”词语解释:黜典 拼音:chù diǎn
贬降官员的典例。 宋 洪迈 《容斋三笔·判府知府》:“国朝著令,僕射、宣徽使、使相知州府者为判,其后改僕射为特进,官称如昔时。唯 章子厚 罢相守 越 ,制词结尾云:‘依前特进知 越州 。’虽曰黜典,亦学士院之误。”词语解释:黜削 拼音:chù xuē
罢免,削除。多指地位、官职而言。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 谢幼舆 贜贿黜削,违弃其餘鱼之旨也。” 唐 黄滔 《陈皇后因赋复宠赋》:“苟非兹赋之讚咏,奚救当时之黜削?” 清 龙启瑞 《春秋王不称天辨》:“夫因天下之无王,而託王以行法,己又黜削之,而自干夫无王之罪。”词语解释:黜责 拼音:chù zé
贬斥;责罚。《后汉书·王丹传》:“其轻黠游荡废业为患者,輒晓其父兄,使黜责之。”《旧唐书·段平仲传》:“ 平仲 与 吕元膺 抗疏论列,请加黜责。” 明 唐顺之 《廷试策一道》:“果能激浊扬清,不畏强御者,量加旌奬;其狥私容奸,及蔽贤不举者,量行黜责。”词语解释:黜落 拼音:chù luò
(1).旧指科场除名落第,落榜。 唐 杨凝 《下第后蒙侍郎示意指于新先辈宣恩感谢》诗:“遭逢好交日,黜落至公时。”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一:“ 绍兴 末,巨公丁丑生者数人。或戏以衰健放牓, 陈福公 作魁, 凌尚书 景夏 末名, 张魏公 黜落。” 清 阮葵生 《茶馀客话》卷四:“己未宏词科, 施愚山 以奸韵降等, 钱塘 王嗣槐 以失韵黜落。”
(2).斥退;落职。《新唐书·选举志下》:“大率十人竞一官,餘多委积不可遣,有司患之,谋为黜落之计,以僻书隐学为判目,无復求人之意。” 明 王琼 《双溪杂记》:“寻外补 麟 凤阳府 知府,后竟黜落。”词语解释:黜辱 拼音:chù rǔ
贬斥受辱;贬斥侮辱。《后汉书·列女传·曹世叔妻》:“战战兢兢,常惧黜辱,以增父母之羞,以益中外之累。” 南朝 梁 江淹 《建平王让镇南徐州刺史启》:“臣乏素能,或所不任,况在忧年,必取黜辱。” 洪深 《电影戏剧的编剧方法》第一章:“不可触犯人家的宗教,只有异教徒是不妨黜辱的。”词语解释:黜屏 拼音:chù píng
废除;摈弃。《隋书·高祖纪下》:“今恶子孙已为百姓黜屏,好子孙足堪负荷大业。”词语解释:黜浊 拼音:chù zhuó
斥退贪官。 汉 应劭 《风俗通·正失·宋均令虎渡江》:“今 均 思求其政,举清黜浊,神明报应,宜不为灾。”词语解释:黜色 拼音:chù sè
更改服色。词语解释:黜罢 拼音:chù bà
黜退,罢免。 宋 苏轼 《与滕达道书》之十二:“某近絶佳健,见教如 元素 黜罢,薄有所悟,遂絶此事,仍不復念。”词语解释:黜落法 拼音:chù luò fǎ
除名、落榜的法规。 宋 叶梦得 《石林燕语》卷九:“ 武帝 元光 五年,对策者亦百人, 公孙弘 为第一。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词语解释:黜贬 拼音:chù biǎn
贬斥。《警世通言·崔衙内白鹞招妖》:“后因 李白 学士题 沉香亭 牡丹诗,将 赵飞燕 比著 太真娘娘 ,暗藏讥刺,被 高力士 奏告贵妃,泣诉天子,将 李白 黜贬。”词语解释:黜羡遗华 拼音:chù xiàn yí huá
废弃多余的和华丽的。 明 袁宗道 《衡阳邹先生墓志铭》:“含贞葆慈,神理无尽兮,黜羡遗华,以不辱为荣兮。”词语解释:黜罚 拼音:chù fá
贬斥;处罚。 唐 柳宗元 《送薛存义之任序》:“向使佣一夫于家,受若直,怠若事,又盗若货器,则必甚怒而黜罚之矣。” 明 方孝孺 《孝友庵记》:“或父子异处,或兄弟殊迁,使其魂魄不相接,形气不相依,与黜罚其亲何异乎?” 清 朱克敬 《瞑庵杂识》卷一:“乃权臣即以之待言官,以为明行黜罚,则朝廷有拒諫之名,言者遂沽名之愿。”词语解释:黜衣缩食 拼音:chù yī suō shí
节衣缩食。指在生活上省穿省吃,力求节约。 明 宋濂 《重建龙德大雄殿碑》:“於是黜衣缩食,重剙大雄殿五楹间。”词语解释:黜挫 拼音:chù cuò
贬抑,贬降。《宋史·颜师伯传》:“ 师伯 寻领太子中庶子,虽被黜挫,受任如初。”词语解释:黜废 拼音:chù fèi
废黜,贬退。《南史·萧正德传》:“既累试无能,从是黜废,转增愤恨,乃阴养死士,常思国衅。” 宋 曾巩 《本朝政要策·训兵》:“然自此兵益以广,议者以动众为疑,而简练之纲遂疏,黜废之法益恕矣。” 明 袁宏道 《与朱司理书》:“拚一黜废,何求不得?”词语解释:黜放 拼音:chù fàng
贬退;放逐。 三国 魏 曹植 《转封东阿王谢表》:“臣以无功,虚荷国恩,爵尊禄厚,用无益于时,脂车秣马,志在黜放。不图陛下天父之恩,猥宣皇太后慈母之念迁之。”《晋书·殷浩传》:“虽被黜放,口无怨言。”词语解释:黜抑 拼音:chù yì
贬斥抑制。《明史·刘綎传》:“ 綎 为将,数被黜抑,性骄恣如故。”词语解释:黜恶 拼音:chù è
贬斥邪恶。 唐 陆贽 《优恤畿内百姓并除十县令诏》:“彰善黜恶,期於必行,凡百君子,各宜自逸。”词语解释:黜幽陟明 拼音:chù yōu zhì míng
见“ 黜陟幽明 ”。
词语解释:黜陟幽明 拼音:chù zhì yōu míng
黜退昏愚的官员,晋升贤明的官员。《书·舜典》:“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 孔 传:“黜退其幽者,升进其明者。” 三国 魏 曹操 《度关山》诗:“黜陟幽明,黎庶繁息。” 唐 陈子昂 《上军国利害事·出使》:“昔 尧 舜 氏不下席而天下理者,盖黜陟幽明能折中尔。”亦作“ 黜幽陟明 ”。《宋书·邓琬传》:“孤以不才,任居藩长,大惧宗稷,歼覆待日。故招徒 楚郢 ,飞檄京甸,志遵前典,黜幽陟明,庶七庙復安,海昏有绍。” 明 归有光 《送昆山县令朱侯序》:“ 有光 等与于南宫之试,亲见天子黜幽陟明之典。”词语解释:黜谪 拼音:chù zhé
贬谪。 晋 葛洪 《抱朴子·省烦》:“执卷从事,案文举动,黜謫之罚,又在其閒。” 宋 周密 《齐东野语·绍熙内禅》:“太学生 周瑞朝 等六人共一书,诉 汝愚 有大功,不当去位,皆被黜謫。” 清 夏燮 《中西纪事·闽浙再犯》:“上年 厦门 失守,即係伊任内之事,既不殉节,又未黜謫,已属侥幸苟免。”词语解释:黜革 拼音:chù gé
罢免;革除。《明律·名例·无官犯罪》:“为事黜革,笞杖以上皆勿论。” 清 昭槤 《啸亭杂录·亲骨肉》:“乙亥秋, 仪王 奉祭 裕陵 ,私回京邸,有司议以黜革,上惟罚鍰示惩而已。” 徐珂 《清稗类钞·狱讼·顺治辛丑奏销案》:“ 苏 、 松 、 常 、 镇 四属官绅士子,黜革至万数千人。”词语解释:黜除 拼音:chù chú
(1).贬斥;除名。 宋 曾巩 《祭黄君文》:“姦臣黜除,尤者摈死。”
(2).摈弃;删除。 田北湖 《论文章源流》:“ 孔氏 修订国典,更有黜除。”词语解释:黜陟幽明 拼音:chù zhì yōu míng
黜退昏愚的官员,晋升贤明的官员。《书·舜典》:“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 孔 传:“黜退其幽者,升进其明者。” 三国 魏 曹操 《度关山》诗:“黜陟幽明,黎庶繁息。” 唐 陈子昂 《上军国利害事·出使》:“昔 尧 舜 氏不下席而天下理者,盖黜陟幽明能折中尔。”亦作“ 黜幽陟明 ”。《宋书·邓琬传》:“孤以不才,任居藩长,大惧宗稷,歼覆待日。故招徒 楚郢 ,飞檄京甸,志遵前典,黜幽陟明,庶七庙復安,海昏有绍。” 明 归有光 《送昆山县令朱侯序》:“ 有光 等与于南宫之试,亲见天子黜幽陟明之典。”词语解释:黜黑 拼音:chù hēi
犹墨黑。 杨朔 《三千里江山》第七段:“天阴的很浓,门外黜黑黜黑。”词语解释:黜尸 拼音:chù shī
犹黜殡。《文选·陆机〈演连珠〉之十二》“是以 柳 庄 黜殯” 南朝 梁 刘孝标 注:“夫黜尸以明諫,触车以进贤,并发之於忠诚,岂有求而然哉!” 张铣 注:“昔 卫 大夫 史鱼 病将死,谓其子曰:我不能进 蘧伯玉 之贤,退 弥子瑕 之謟,死当殯我於侧室足矣。是黜尸於侧室,以进贤也。今言 柳庄 ,则无黜尸进贤之道,是 陆生 之误也。”词语解释:黜昏启圣 拼音:chù hūn qǐ shèng
贬退昏庸,开启圣明。《南史·谢灵运传论》:“ 谢晦 以佐命之功,当顾托之重,殷忧在日,黜昏啟圣,於社稷之计,盖为大矣。”词语解释:黜昏 拼音:chù hūn
贬退昏庸之辈。《宋书·谢灵运传》:“惧帝系之坠绪,故黜昏而崇贤。”词语解释:黜斥 拼音:chù chì
解除官职;斥退。 汉 王充 《论衡·自纪》:“今吾子涉世落魄,仕数黜斥。”《南史·何尚之传》:“ 曄 ( 范曄 )事迹未彰,便豫相黜斥,万姓将谓卿等不能容才,以我为信受谗説。” 明 顾起元 《客座赘语·黄督学》:“发案日,凡所赏识与所黜斥,口诵其文之佳恶,不遗一字,人以为神。”词语解释:黜逐 拼音:chù zhú
贬斥;逐退。 汉 蔡邕 《述行赋》:“怀 伊 吕 而黜逐兮,道无因而获人。” 宋 司马光 《请自择台谏札子》:“岂可更为之黜逐台諫,以长其威福,成其气势?臣窃为陛下寒心。” 清 卓尔堪 《虎丘谒莱阳二姜先生祠》诗:“后先救援多直臣,纷纷黜逐为庶人。”词语解释:黜汰 拼音:chù tài
贬职;罢官。《明史·阉党传·王绍徽》:“ 绍徽 倣民间《水滸传》,编东林一百八人为《点将録》,献之,令按名黜汰,以是益为 忠贤 所喜。”词语解释:黜退 拼音:chù tuì
贬黜;斥退。《后汉书·孔融传》:“前者黜退,懽欣受之。” 唐 吴兢 《贞观政要·忠义》:“ 贞观 六年,授左光禄大夫 陈叔达 礼部尚书,因谓曰:‘ 武德 中,公曾进直言於太上皇,明朕有克定大功,不可黜退云。’” 清 陆以湉 《冷庐杂识·高东谿》:“ 宋 高东谿 先生 登 ,上 渊圣皇帝 五书,集中尚存其四,大旨其主於任用君子黜退小人。”词语解释:黜迹 拼音:chù jì
犹匿迹。 唐 皮日休 《文中子碑》:“百氏黜迹,六艺腾英。”词语解释:黜远 拼音:chù yuǎn
斥逐,疏远。《左传·襄公十三年》:“是以上下有礼,而谗慝黜远。”《汉书·哀帝纪》:“敦任仁人,黜远残贼,期於安民。” 唐 柳宗元 《守道论》:“则又劝之以爵禄庆赏之美,惩之以黜远鞭扑梏拲斩杀之惨。”词语解释:黜邪崇正 拼音:chù xié chóng zhèng
斥退奸邪,崇尚正直。 太平天囯 林一环 《贬妖穴为罪隶论》:“庶几黜邪崇正,以为遐邇亲疏之永鉴云尔。”词语解释:黜遣 拼音:chù qiǎn
斥逐,打发回原处。《后汉书·郭太传》:“后司徒 袁隗 欲为从女求姻,见 允 而叹曰:‘得壻如是足矣!’ 允 闻而黜遣其妻 夏侯氏 。”《后汉书·皇甫规传》:“其常侍尤无状者,亟便黜遣。”词语解释:黜兵 拼音:chù bīng
犹罢兵。 汉 刘向 《说苑·立节》:“不復於君,黜兵而退,至於国郊。”词语解释:黜免 拼音:chù miǎn
降官或革职。《陈书·张种传》:“以 种 为征西东曹掾, 种 辞以母老,抗表陈请,为有司所奏,坐黜免。” 明 刘基 《前江淮都转运盐使宋公政绩记》:“其党与皆不宜任用,坐黜免者甚众。”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一章第三节:“礼多的升官,礼少的黜免。”词语解释:黜位削地 拼音:chù wèi xuē dì
贬降爵位,削减封地。 晋 葛洪 《抱朴子·审举》:“古者诸侯贡士,适者谓之有功;有功者,增班进爵。贡士不适者,谓之有过;有过者,黜位削地。”词语解释:黜伏 拼音:chù fú
斥退;降服。《书·汤诰》:“上天孚佑下民,罪人黜伏。” 孔 传:“ 桀 知其罪,退伏远屏。” 宋 沉辽 《南岩导师赞》:“大江之涘,有蛟为孽,无有善淫,舟舫联没,师为黜伏,龙洲始謐。”词语解释:黜嫚 拼音:chù màn
放逸怠忽。《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夫民生厚而用利,於是乎正德以幅之,使无黜嫚。” 杜预 注:“黜,犹放也。”词语解释:黜周王鲁 拼音:chù zhōu wáng lǔ
汉 代《公羊》学家因《春秋》用 鲁 记年,认为这是贬降 周 而以 鲁 为王。 晋 杜预 《〈春秋经传集解〉序》:“所书之王,即 平王 也;所用之历,即 周 正也;所称之公,即 鲁隐 也;安在其黜 周 而王 鲁 乎?” 孔颖达 疏:“若黜 周 王 鲁 ,则 鲁 宜称王, 周 宜称公。此言 周 王而 鲁 公,知非黜 周 而王 鲁 也。”《晋书·王接传》:“《公羊》附经立传…… 任城 何休 训释甚详,而黜 周 王 鲁 ,大体乖硋。”词语解释:黜升 拼音:chù shēng
犹黜陟。 宋 欧阳修 《太尉文正王公神道碑铭》:“相有赏罚,功当罪明;相所黜升,惟否惟能。”词语解释:黜华 拼音:chù huá
革除浮华。《旧唐书·礼仪志六》:“当圣上严禋敬事之时,会相公尚古黜华之日。” 何启 胡礼垣 《新政议论》:“次行选举,所以使政治之人黜华而崇实也。”词语解释:黜妇 拼音:chù fù
休弃妻子。 明 黄绾 《明道编》卷二:“黜妇不显其恶,使之可嫁;絶友不出恶声,使之可交。”词语解释:黜否 拼音:chù fǒu
罢斥佞邪小人。《孔子家语·贤君》:“任能黜否,则官府治理。”《晋书·纪瞻传》:“渐尚简朴,则贪夫不竞;尊贤黜否,则不仁者远。”词语解释:黜奢崇俭 拼音:chù shē chóng jiǎn
革除奢华,崇尚俭仆。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七:“ 嘉庆 某年,御製《观龙舟诗》,命词臣賡和。众皆窘於水嬉嬉字韵,独 钱唐 陈太史 嵩庆 句云:‘万国鱼龙呈曼衍,九重珠玉戒荒嬉。’葢上方以‘黜奢崇俭论’示廷臣也。” 清 谭嗣同 《仁学》二十:“本无所谓奢俭,而妄生分别以为之名,又为之教曰黜奢崇俭。”词语解释:黜冢 拼音:chù zhǒng
废弃正妻。 唐 孙樵 《孙氏西斋录》:“起王后已废之魂,上配天皇者何?登嫌黜冢,不可谓顺,予惧后世疑於禘祼也。”词语解释:黜名 拼音:chù míng
犹除名。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马介甫》:“学使案临,以劣行黜名。”词语解释:黜刺 拼音:chù cì
贬斥责罚。 汉 王符 《潜夫论·三式》:“是诚封三公以旌积德,试列侯以除素餐,上合建侯之义,下合黜刺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