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麾幢 拼音:huī chuáng
官员出行时仪仗中的旗帜。《三国志·吴志·全琮传》“ 权 召 琮 还 牛渚 ,罢 东安郡 ” 裴松之 注引 晋 虞溥 《江表传》:“ 琮 还,经过 钱唐 ,修祭坟墓,麾幢节盖,曜於旧里。”词语解释:麾去
撤掉;退掉词语解释:麾节 拼音:huī jié
(1).指挥旗和符节。 晋 葛洪 《抱朴子·知止》:“丹旗云蔚,麾节翕赫。” 唐 李华 《韩国公张仁愿庙碑铭》:“瞻我麾节,以为进退。”
(2).借指将帅、节度使。 唐 元稹 《故中书令赠太尉沂国公墓志铭》:“天子未命,敢有言吾麾节者死。” 宋 周密 《癸辛杂识别集下·马光祖》:“吏事强敏,风力甚著,前后麾节,皆有可观。”词语解释:麾下 拼音:huī xià
1.谓将旗之下。《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独二人及从奴十数骑驰入 吴 军,至 吴 将麾下,所杀伤数十人。不得前,復驰还。” 唐 柳宗元 《贞符》诗序:“徒奋袒呼,犒迎义旅,讙动六合,至于麾下。”
2.即部下。《史记·秦本纪》:“ 繆公 与麾下驰追之,不能得 晋君 。”《后汉书·滕抚传》:“ 抚 所得赏赐,尽分於麾下。”《新唐书·逆臣传下·黄巢》:“ 威 ( 宋威 )因奏大渠死,擅纵麾下兵还 青州 。” 徐迟 《火中的凤凰》:“他很担心这一部伟大的戏曲总集已经给 齐督军 麾下兵士持作柴炊。”
3.喻指在有权势者的手下。《红楼梦》第五三回:“男人只有 贾芹 、 贾芸 、 贾菖 、 贾菱 四个--现在 凤姐 麾下办事的来了。”
4.对将帅的敬称。《三国志·吴志·张紘传》:“愿麾下重天授之姿,副四海之望。”词语解释:麾斥 拼音:huī chì
(1).纵横奔放貌。 宋 苏轼 《书丹元子所示〈李太白真〉》诗:“麾斥八极隘九州,化为两鸟鸣相酬。” 宋 周密 《齐东野语·脱靴返棹二图赞》:“凌轢兮万象,麾斥兮八极。” 清 刘石龄 《登祝融峰顶宿上封寺》诗:“麾斥隘八区,幽寻愜孤秉。”
(2).犹斥骂。 宋 洪迈 《容斋续笔·秦隋之恶》:“自 三代 讫於 五季 ,为天下君而得罪于民,为万世麾斥者,莫若 秦 与 隋 ,岂 二世 之恶浮于 桀 紂 哉?”词语解释:麾盖 拼音:huī gài
(1).将帅用的旌旗伞盖。《三国志·蜀志·关羽传》:“ 羽 望见 良 麾盖,策马刺 良 於万众之中,斩其首还。”《梁书·杨公则传》:“城中遥见麾盖,纵神锋弩射之。” 元 关汉卿 《单刀会》第二折:“麾盖下 颜良 剑标了首, 蔡阳 英雄立取头。”
(2).泛称仪仗。《晋书·卫瓘传》:“大车、官骑、麾盖、鼓吹诸威仪,一如旧典。” 唐 杨炯 《从弟去盈墓志铭》:“麾盖兵马,人知牧伯之尊。”《资治通鉴·唐昭宗乾宁二年》:“ 幽州 军民数万以麾盖歌鼓迎 李克用 入府舍。”词语解释:麾仗 拼音:huī zhàng
旌旗仪仗。《宋史·乐志九》:“导以麾仗,奏以金石。” 明 唐顺之 《请皇太子受朝疏》:“鑾舆麾仗,一应法物,早为完缮。”词语解释:麾军 拼音:huī jūn
指挥军队。《梁书·韦叡传》:“ 叡 乘素木舆,执白角如意,麾军一日数合。” 北周 庾信 《周柱国大将军纥干弘神道碑》:“公以白羽麾军,朱丝度水。” 元 韦居安 《梅磵诗话》卷中:“ 萧舜凯 《读〈周勃传〉》诗云:‘军门一入仗天戈,便合麾军作 汉 歌。’”词语解释:麾旌 拼音:huī jīng
(1).本为指挥旗。后多指将帅之旗。《三国志·蜀志·先主传》“ 曹公 东征 先主 , 先主 败绩” 裴松之 注引 晋 王沉 《魏书》:“﹝ 先主 ﹞自将数十骑出望公军,见麾旌,便弃众而走。”
(2).引申为旗仗。《隋书·音乐志中》:“鑾轩循辙,麾旌復路。”词语解释:麾诃 拼音:huī hē
犹言驱赶呵斥。 唐 白居易 《故滁州刺史赠刑部尚书荥阳郑公墓志铭》:“州民有暴悖者,相率遮道,麾訶不去。”词语解释:麾动 拼音:huī dòng
挥动,挥舞。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行军总要》:“大旗麾动在前,中队后队兵士速即装身,赶赴前队护阵。”词语解释:麾旗
指挥旗词语解释:麾旆 拼音:huī pèi
即摩旌。引申指军队。《南齐书·高帝纪上》:“麾旆所临,风行草靡。”词语解释:麾帜 拼音:huī zhì
将帅的旗帜。《吴子·论将》:“旌旗麾帜,所以威目。”《新唐书·王式传》:“ 式 发自 光福里 第,麾帜皆东靡,猎猎有声。”《宋史·兵志九》:“旌旗麾帜,各随方色。”词语解释:麾纛 拼音:huī dào
即麾旌。纛,大旗。 汉 史氏 《吴淞光复军纪略》:“ 苏 、 狼 、 福 三镇水陆各军队,亦咸隶于 吴淞 光復军麾纛之下。”参见“ 麾旌 ”。
词语解释:麾旌 拼音:huī jīng
(1).本为指挥旗。后多指将帅之旗。《三国志·蜀志·先主传》“ 曹公 东征 先主 , 先主 败绩” 裴松之 注引 晋 王沉 《魏书》:“﹝ 先主 ﹞自将数十骑出望公军,见麾旌,便弃众而走。”
(2).引申为旗仗。《隋书·音乐志中》:“鑾轩循辙,麾旌復路。”词语解释:麾日 拼音:huī rì
谓挥戈而使日却行。语本《淮南子·览冥训》:“ 鲁阳公 与 韩 搆难,战酣日暮,援戈而撝之,日为之反三舍。” 高诱 注:“撝日令反,却行三舍。” 汉 王充 《论衡·感虚》:“使圣人麾日,日终不反, 阳公 何人,而使日反乎?”参见“ 挥戈回日 ”。
词语解释:挥戈回日 拼音:huī gē huí rì
语本《淮南子·览冥训》:“ 鲁阳公 与 韩 搆难,战酣,日暮,援戈而撝之,日为之反三舍。”后多用为力挽危局之典。 明 刘基 《次韵和石抹公悲红树》之二:“却羡 鲁阳 功德盛,挥戈回日至今传。”亦作“ 挥戈退日 ”。 朱德 《赠友人》诗:“自信挥戈能退日,河山依旧战旗红。”亦省作“ 挥日 ”、“ 挥戈 ”。 唐 李商隐 《寄太原卢司空三十韵》:“酣战仍挥日,降妖亦鬭霆。” 明 王錂 《春芜记·寻真》:“到头来一梦里,白日疾如驰,挥戈总是痴。”词语解释:麾城 拼音:huī chéng
指挥攻城。 汉 扬雄 《长杨赋》:“所过麾城摲邑,下将降旗。” 晋 左思 《吴都赋》:“麾城若振槁,搴旗若顾指。”词语解释:麾驱 拼音:huī qū
挥赶。 唐 唐彦谦 《六月十三日上陈微博士》诗:“蚊蝇如俗子,正尔相妒嫉。麾驱非吾任,遁避亦无术。”词语解释:麾扫 拼音:huī sǎo
谓挥笔书写,迅疾如扫。 唐 白居易 《和微之诗二十三首》序:“然敌则气作,急则计生,四十二章,麾扫并毕。”词语解释:麾众
指挥大众词语解释:麾之即去 拼音:huī zhī jí qù
语本《史记·汲郑列传》:“使 黯 ( 汲黯 )任职居官,无以踰人。然至其辅少主,守城深坚,招之不来,麾之不去,虽自谓 賁 育 亦不能夺之矣。”原形容性情刚直不屈,能坚持原则。后反用其语,意谓命令他走,就离开。形容服从指挥,听候调遣。 宋 辛弃疾 《沁园春·将止酒戒酒杯勿使近》词:“杯再拜,道:‘麾之即去,招亦须来。’” 清 夏燮 《中西纪事》卷二十:“恐此时招之使来,他日不能麾之即去。”词语解释:麾存 拼音:huī cún
谓派人收存。 明 张居正 《寿陈松谷相公书》:“不腆薄币,阶长公而布之台座,少致冈陵之祝。惟鉴其诚悃,曲赐麾存,幸甚。”词语解释:麾叱 拼音:huī chì
犹言驱赶呵斥。《剪灯馀话·两川都辖院志》:“昨过其门,如不相识,麾叱使去。”词语解释:麾戈 拼音:huī gē
挥戈。 唐 司空图 《故盐州防御使王纵追述碑》:“日驻麾戈,云横山塞。白虏迎降,青 羌 自溃。”参见“ 麾日 ”。
词语解释:麾日 拼音:huī rì
谓挥戈而使日却行。语本《淮南子·览冥训》:“ 鲁阳公 与 韩 搆难,战酣日暮,援戈而撝之,日为之反三舍。” 高诱 注:“撝日令反,却行三舍。” 汉 王充 《论衡·感虚》:“使圣人麾日,日终不反, 阳公 何人,而使日反乎?”参见“ 挥戈回日 ”。词语解释:麾召 拼音:huī zhào
命令,召集。《汉书·韩信传》:“ 张耳 、 韩信 未起,即其卧,夺其印符,麾召诸将易置之。”词语解释:麾葆 拼音:huī bǎo
大旗与羽盖。借称统帅。《三国志·吴志·陆逊传》:“闻 徐晃 等少骑驻旌,闚望麾葆。 操 猾肤也,忿不思难,恐潜增众,以逞其心。”参见“ 麾盖 ”。
词语解释:麾盖 拼音:huī gài
(1).将帅用的旌旗伞盖。《三国志·蜀志·关羽传》:“ 羽 望见 良 麾盖,策马刺 良 於万众之中,斩其首还。”《梁书·杨公则传》:“城中遥见麾盖,纵神锋弩射之。” 元 关汉卿 《单刀会》第二折:“麾盖下 颜良 剑标了首, 蔡阳 英雄立取头。”
(2).泛称仪仗。《晋书·卫瓘传》:“大车、官骑、麾盖、鼓吹诸威仪,一如旧典。” 唐 杨炯 《从弟去盈墓志铭》:“麾盖兵马,人知牧伯之尊。”《资治通鉴·唐昭宗乾宁二年》:“ 幽州 军民数万以麾盖歌鼓迎 李克用 入府舍。”词语解释:麾钺 拼音:huī yuè
(1).麾旗和钺。古代将帅的旗仗。借指军旅。《南齐书·高帝纪上》:“麾鉞一临,凶党冰泮。”
(2).指节度使、安抚使等镇抚大员的官位。 宋 叶梦得 《怀西山》诗:“不作巢幕燕,肯从触藩羝?胡为滥麾鉞,坐听鸣鼓鼙!”词语解释:麾蚤 拼音:huī zǎo
谓以提早设祭为快。《礼记·礼器》:“君子曰:祭祀不祈,不麾蚤。” 郑玄 注:“麾之言快也。祭有时,不以先之为快。 齐 人所善曰麾。” 孔颖达 疏:“麾,快也。蚤,谓先时也。孝子感霜露而思亲,思亲而祭,不以霜露未至而先时蚤设为快也。”词语解释:麾汗 拼音:huī hàn
犹洒汗。谓汗流如注。形容天气的闷热。 宋 苏轼 《答王庄叔书》之二:“黄茅海瘴正坐於秋。蒸暑麾汗,不能尽意,恕之。”词语解释:麾棨 拼音:huī qǐ
指旗戟之类的仪仗。 唐 元稹 《授杨元卿泾原节度使制》:“士之捐妻子,冒白刃,勇於为国,轻於为身,贡先见之明於羣疑之际者,大则书竹帛以示后,次则建麾棨以临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