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山麓 拼音:shān lù
山脚。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泗水》:“今 彭城 南有 项羽 凉马臺 。臺之西南山麓上,即其冢也。” 唐 柳宗元 《零陵三亭记》:“ 零陵县 东有山麓,泉出石中,沮洳污涂。” 清 唐孙华 《偕同年游西泾次友人韵》:“东山多市廛,往往背山麓。” 许地山 《女儿心》:“她没力量攀住草木,一任双脚滑溜下去,直到山麓。”词语解释:林麓 拼音:lín lù
犹山林。《周礼·地官·林衡》:“林衡掌巡林麓之禁令,而平其守,以时计林麓而赏罚之。”《文选·张衡〈西京赋〉》:“林麓之饶,于何不有。” 薛综 注:“木丛生曰林。” 李善 注:“《穀梁传》曰:‘林属於山曰麓。’” 晋 葛洪 《抱朴子·崇教》:“或结罝罘於林麓之中,合重围於山泽之表。” 唐 杜甫 《客堂》诗:“舍舟復深山,窅窕一林麓。” 清 周安 《游道场山》诗:“逶迤步崇冈,奔迫下林麓。”词语解释:岳麓 拼音:yuè lù
亦作“岳麓”。 山名。一称 麓山 。在 湖南省 长沙市 郊, 湘江 西岸,因当 衡山 之足,故以麓名。山上有 晋 代修建的 麓山寺 ,山下有岳麓书院。 唐 李咸用 《夏日别余秀才》诗:“ 岳麓 云深麦雨秋,满倾杯酒对 湘 流。” 宋 陈傅良 《潭帅潘德鄜生辰》诗:“ 岳麓 沉沉秋柝静, 湘 波穆穆夜帆迟。”按,岳,旧时多写作“岳”。词语解释:翠麓 拼音:cuì lù
青翠的山麓。 宋 苏轼 《哨遍》词:“步翠麓崎嶇,泛溪窈窕,涓涓暗谷流春水。” 宋 陆游 《阅古泉记》:“﹝ 閲古泉 ﹞在 溜玉亭 之西,繚以翠麓,覆以美荫。” 明 刘基 《耕云诗》之三:“云来动丹霄,云去澄翠麓。”词语解释:岩麓 拼音:yán lù
山脚。 南朝 梁 谢灵运 《山居赋》:“葺駢梁于巖麓,栖孤栋于江源。” 宋 陈亮 《北山普济院记》:“ 周 显德 二年, 吴越王 始建寺于巖麓,曰 九龙 。”词语解释:东麓 拼音:dōng lù
东边山脚。 南朝 宋 谢惠连 《祭古冢文》:“轮移北隍,窀穸东麓。”《新唐书·文艺传中·李白》:“ 白 晚好 黄 老 ,渡 牛渚磯 ,至 姑孰 ,悦 谢 家 青山 ,欲终焉,及卒葬东麓。” 宋 苏轼 《送王伯敭守虢》诗:“ 华山 东麓 秦 遗民,当时依山来避 秦 。”词语解释:大麓 拼音:dà lù
犹总领,谓领录天子之事。《书·舜典》:“纳于大麓,烈风雷雨弗迷。” 孔 传:“麓,録也。纳 舜 使大録万机之政,阴阳和,风雨时,各以其节,不有迷错愆伏。”《后汉书·百官志一》“太尉,公一人” 刘昭 注引 汉 桓谭 《新论》曰:“昔 尧 试於大麓者,领録天子事,如今尚书矣。”一说为广大的山林。《淮南子·泰族训》:“既入大麓,烈风雷雨而不迷。” 高诱 注:“林属於山曰麓。 尧 使 舜 入林麓之中,遭大风雨不迷也。”词语解释:衡麓 拼音:héng lù
见“ 衡鹿 ”。
词语解释:衡鹿 拼音:héng lù
亦作“ 衡麓 ”。 官名。守护山林之官。《左传·昭公二十年》:“山林之木,衡鹿守之。” 孔颖达 疏:“《周礼》司徒之属,有林衡之官,掌巡林麓之禁……此置衡鹿之官,守山林之木,是其宜也。”一说为古代的宰相。 章炳麟 《官制索隐》:“《左传》曰:‘山林之木,衡鹿守之。’鹿即麓也。衡麓在后世祇为虞衡之官,而古代正为宰相。如 伊尹 官阿衡,亦名保衡,犹是衡麓之故名也。”词语解释:沙麓 拼音:shā lù
见“ 沙鹿 ”。
词语解释:沙鹿 拼音:shā lù
亦作“ 沙麓 ”。 古山名。一说古地名。故址在今 河北省 大名县 东。《春秋·僖公十四年》:“秋,八月辛卯, 沙鹿 崩。” 杜预 注:“ 沙鹿 ,山名。 平阳 元城县 东有土山。”《公羊传·僖公十四年》:“ 沙鹿 崩。 沙鹿 者何? 河 上之邑也。”据《后汉书·元后传》载, 春秋 晋国 有史官以为 沙麓 崩陷乃“阴为阳雄,土火相乘”之象,断言六百四十五年后宜有圣女兴。因以“沙鹿”作为颂扬皇太后、皇后之词。《汉书·翟方进传》:“太皇太后肇有 元城 沙鹿 之右,阴精女主圣明之祥。” 唐 白居易 《昭德皇后挽歌词》:“阴灵何处感? 沙麓 月无光。” 清 唐孙华 《长椿寺拜瞻明慈圣李太后御容恭赋四十韵》:“ 观津 原近 赵 , 沙鹿 本邻 燕 。”词语解释:旱麓 拼音:hàn lù
(1).《诗·大雅》篇名。颂扬 周 自 后稷 、 公刘 以来,后人承其事业,享受福禄。 旱 ,山名。 宋 苏轼 《叶教授和溽字韵诗复次韵为戏》:“归来煮瓠叶,弟子歌《旱麓》。”
(2).干旱的山脚。 唐 刘禹锡 《牛头山第一祖融大师新塔记》:“以慧力感通,故旱麓泉涌;以神功示现,故皓雪莲生。”词语解释:阴麓 拼音:yīn lù
山的北麓。 唐 皇甫枚 《三水小牍·王知古》:“乃渡 伊水 而东,南践 万安山 之阴麓,而鞲采之获甚伙。”词语解释:纳麓 拼音:nà lù
《书·舜典》:“纳于大麓,烈风雷雨弗迷。” 孔 传:“麓,録也。纳 舜 使大録万机之政。”后以“纳麓”谓总揽大政。 南朝 梁 江淹 《萧太尉上便宜表》:“菲躬谦度,方追 重华 纳麓之勤;约情撝操,乃取 文命 卑宫之义。”《旧唐书·哀帝纪》:“著 重华 纳麓之功,彰 文命 导川之绩。” 宋 王禹偁 《谢加朝请大夫表》:“去岁伏遇尊号皇帝陛下,详观国书,追念始祖,顾復不祧之庙,光扬纳麓之勋。”词语解释:麓麓 拼音:lù lù
犹历历,谓一一可数。 唐 寒山 《诗》之二六七:“青萝踈麓麓,碧涧响联联。”词语解释:高麓 拼音:gāo lù
犹高山。 宋 张耒 《书韩退之传后》:“独不见夫千仞之水,决而注之川乎?大木梗之,大石捍之,排以巨峡,迫以高麓,而后怒号哮吼,声振百里,抑之者愈大,则其声也愈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