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鹬蚌 拼音:yù bàng
比喻两相对峙的人和物。 唐 温大雅 《大唐创业起居注》卷二:“得入 关 ,据 蒲津 而屯 永丰 ,阻 崤 函 而临 伊 洛 ,东看羣贼鷸蚌之势,吾然后为 秦 人之渔父矣。” 清 金安清 《洋务宜遵祖训安内攘外自有成效说》:“使我驾驭得宜,操纵有法,则彼且为我用,使为鷸蚌可也,使为冰炭可也。”参见“ 鷸蚌相持,渔人得利 ”。词语解释:鹬聚 拼音:yù jù
谓喜好收集鹬毛冠,借以巧饰自己。典出《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郑 子华 之弟 子臧 出奔 宋 ,好聚鷸冠。” 唐 侯冽 《貂蝉冠赋》:“示威无假於鶡戴,呈巧岂矜於鷸聚。”词语解释:鹬蚌相争 拼音:yù bàng xiāng zhēng
同“ 鷸蚌相持 ”。 清 湘灵子 《轩亭冤·哭墓》:“波翻血海全球悯,问谁敢野蛮法律駡强 秦 ?笑他鷸蚌相争演出风云阵。” 朱德 《和董必武同志七绝》之三:“肃清 日 寇吾儕事,鷸蚌相争笑列侯。”词语解释:鹬鹬 拼音:yù yù
象声词。水鸟鹬的鸣声。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禽二·鹬》﹝集解﹞引 陈藏器 曰:“鷸如鶉,色苍觜长,在泥涂间鷸鷸声,村民云田鸡所化。亦鵪鶉类也。 苏秦 所谓鷸蚌相持者,即此。”词语解释:鹬蚌相斗 拼音:yù bàng xiāng dòu
同“ 鷸蚌相持 ”。 清 百一居士 《壶天录》卷下:“要之蛮触相争,原无关於轻重,鷸蚌相斗,要自互有损伤。”词语解释:鹬蚌相持 拼音:yù bàng xiāng chí
“鷸蚌相持,渔人得利”的省语。 元 尚仲贤 《气英布》第二折:“权待他鷸蚌相持俱毙日,也等喒渔人含笑再中兴。”《醒世恒言·乔太守乱点鸳鸯谱》:“ 李都管 本欲唆 孙寡妇 、 裴九老 两家与 刘秉义 讲嘴,鷸蚌相持,自己渔人得利。”词语解释:鹬蚌相危 拼音:yù bàng xiāng wēi
同“ 鷸蚌相持 ”。 北齐 魏收 《为东魏檄梁文》:“鷸蚌相危,我乘其弊。”词语解释: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拼音:yù bàng xiāng zhēng , yú wēng de lì
比喻双方争利、互不相让,结果两败俱伤,反而使第三者得利词语解释:鹬蚌相持,渔人得利 拼音:yù bàng xiāng chí , yú rén de lì
《战国策·燕策二》:“ 赵 且伐 燕 , 苏代 为 燕 谓 惠王 曰:‘今者臣来,过 易水 ,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拑其喙。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鷸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鷸。”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今 赵 且伐 燕 , 燕 赵 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 秦 之为渔父也。’”后遂以“鷸蚌相持,渔人得利”比喻双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从中得利。《古今小说·滕大尹鬼断家私》:“这正叫做‘鷸蚌相持,渔人得利’。若是 倪善继 存心忠厚,兄弟和睦,肯将家私平等分析,这千两黄金,弟兄大家该五百两,怎到得 滕大尹 之手?”《明史·外国传五·占城》:“王能保境息民,则福可长享;如必驱兵苦战,胜负不可知,而鷸蚌相持,渔人得利,他日悔之,不亦晚乎。” 毛泽东 《质问国民党》:“你们不应该打边区,你们不可以打边区。‘鹬蚌相持,渔人得利’,‘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两个故事,是有道理的。”词语解释:鹬冠 拼音:yù guān
以鹬羽为饰的冠。古时亦为知天文者之冠。《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郑子华 之弟 子臧 出奔 宋 ,好聚鷸冠。” 杜预 注:“鷸,鸟名。聚鷸羽以为冠,非法之服。” 章炳麟 《原儒》:“鷸冠者,亦曰术氏冠,又曰圜冠。”词语解释:鹬子 拼音:yù zǐ
鸟名。鹞。《太平御览》卷九二六引 晋 郭义恭 《广志》:“鷸子大如胡鷰,色似鷂,食雀。”《广雅·释鸟》:“鶙鵳、鷸子、笼脱,鷂也。” 曹宪 注:“鷸,音述。” 明 卢柟 《天目山赋》:“鷸子鵹黄,鸕诸鶗鴂。”词语解释: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拼音:yù bàng xiāng zhēng ,yú wēng de lì
比喻双方争利、互不相让,结果两败俱伤,反而使第三者得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