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八庚平声 [héng xíng,行走][héng,纵横][gēng,更改][bīng bìng,相从也,合也,兼也][líng,使令][zhēng,正月][chéng,盛受][zhēng][chēng][详注1][cāng chen][音彭、祊。《说文》所以辅弓弩者。][héng][péng][qīng][qióng][音傖。搶攘,亂貌。][详注2][zhēng][hēng][tāng][xíng][chéng][míng][chēng][zhēng kēng][衆也,疾也。][zhēng][详注3][yíng hōng]櫿[音庚。《说文》秦晋谓坑为埂。]


注1:枪 《集韵》《韵会》楚耕切《正韵》抽庚切,音峥。《尔雅·释天》彗星为欃枪。亦叶音锵。《宋·谢瞻·张子房诗》婉婉幕中画,辉辉天业昌。鸿门销薄蚀,垓下陨欃枪。
注2:拼 俗拚字。又《唐韻》北萌切,音繃。與抨同。又《集韻》披耕切,音怦。《爾雅·釋詁註》拼荓同。詩大雅,荓云不逮。又有隨從之義。
注3:黾 《集韻》《類篇》眉耕切,音盲。地名。《史記·春申君傳》秦踰黽隘之塞而攻楚。《正義曰》黽隘之塞在申州。
首字词组
鹦鹉鹦哥鹦绿鹦舌鹦鹉瘴鹦哥嘴鹦鹉曲鹦螺
鹦鹉洲鹦鹉盏鹦鹉冢鹦哥帻鹦鹉热鹦哥娇鹦鹉车 
鹦鹉杯鹦鹉笔鹦鹉树鹦卮鹦母鹦哥舌鹦鹉学舌 
鹦林鹦语鹦鹆鹦哥花鹦鹉石鹦哥绿鹦猩 
鹦鹉螺鹦鹉舌鹦鹉绿鹦歌鹦鹉菜鹦树鹦螺杯 

词语解释:鹦鹉  拼音:yīng wǔ
(1).鸟名。头圆,上嘴大,呈钩状,下嘴短小,舌大而软,羽毛色彩美丽,有白、赤、黄、绿等色。能效人语,主食果实。《礼记·曲礼上》:“鸚鵡能言,不离飞鸟。”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羽篇》:“鸚鵡,能飞,众鸟趾前三后一,唯鸚鵡四趾齐分。凡鸟下瞼眨上,独此鸟两瞼俱动,如人目。” 清 吴兰修 《黄竹子传》:“竹窗昼静,鸚鵡呼茶,香奩之福地也。”
(2).比喻有才之士。 唐 纪唐夫 《送温庭筠尉方城》诗:“凤皇詔下虽霑命,鸚鵡才高却累身!”
(3).指鹦鹉杯。 南朝 梁简文帝 《答张缵谢示集书》:“车渠屡酌,鸚鵡骤倾。” 宋 张元干 《满庭芳·寿富枢密》词:“香檀缓,杯传鸚鵡,新月正娟娟。” 元 刘永之 《池阁独坐怀周伯宁诸公》诗:“鸚鵡怀深酌,空候想缓调。”
(4).指 鹦鹉洲 。 宋 刘过 《沁园春·送王玉良》词:“看飞鳧仙子,张帆直上, 周郎 赤壁 , 鸚鵡 汀洲。” 宋 姜夔 《清波引》词序:“予久客 古沔 , 沧浪 之烟雨, 鸚鵡 之草树, 头陀 、 黄鹤 之伟观, 郎官 、 大别 之幽处,无一日不在心目间。”
(5).指 汉 袮衡 所作《鹦鹉赋》。 唐 杜甫 《奉赠太常张卿垍二十韵》:“健笔凌《鸚鵡》,銛锋莹鷿鵜。” 仇兆鳌 注:“《后汉书》: 禰衡 在 黄祖 座,作《鸚鵡赋》,笔不停輟,文不加点。”
词语解释:鹦鹉洲  拼音:yīng wǔ zhōu
在今 湖北省 武汉市 西南 长江 中。相传 东汉 末 江夏 太守 黄祖 长子 射 在此大会宾客,有人献鹦鹉, 祢衡 作《鹦鹉赋》,故名。后 衡 为 黄祖 所杀,葬此。自 汉 以后,由于 江 水冲刷,屡被浸没,今 鹦鹉洲 已非 宋 以前故地。 唐 崔颢 《黄鹤楼》诗:“晴川歷歷 汉阳 树,芳草萋萋 鸚鵡洲 。” 元 白贲 《鹦鹉曲》:“儂家 鸚鵡洲 边住,是个不识字渔父。” 清 孔尚任 《桃花扇·投辕》:“你看城枕著 江 水滔滔, 鸚鵡洲 阔, 黄鹤楼 高。”参阅 宋 陆游 《入蜀记》
词语解释:鹦鹉杯  拼音:yīng wǔ bēi
(1).一种酒杯。用鹦鹉螺制成。 隋 薛道衡 《和许给事善心戏场转韵诗》:“共酌琼酥酒,同倾鸚鵡杯。” 唐 骆宾王 《荡子从军赋》:“凤凰楼上罢吹簫,鸚鵡杯中休劝酒。” 明 何景明 《艳曲》之八:“共藉鸳鸯綺,双持鸚鵡杯。”
(2).曲名。见 唐 崔令钦 《教坊记》
词语解释:鹦林  拼音:yīng lín
鹦鹉聚集的树林。常用指禅林座落之处。 唐 王勃 《彭州九陇县龙怀寺碑》:“雕鞍绣辖,瞻鷰崿而驰魂;黼带綖裾,指鸚林而鶩欵。” 唐 李峤 《奉和大荐福寺应制》:“雁沼开香域,鸚林降綵旃。”
词语解释:鹦鹉螺  拼音:yīng wǔ luó
海螺的一种。壳可制酒杯和装饰品。 唐 刘恂 《岭表录异》卷下:“鸚鵡螺,旋尖处屈而朱,如鸚鵡嘴,故以此名。壳上青緑斑文,大者可受二升。壳内光莹如云母。装为酒杯,奇而可玩。又红螺,大小亦类鸚鵡螺,壳薄而红,亦堪为酒器。刳小螺为足,缀以胶漆,尤可佳尚。” 宋 陆游 《行牌头奴寨之间皆建炎末避贼所经也》诗:“安得西国蒲萄酒,满酌南海鸚鵡螺。”参阅《艺文类聚》卷九七引《南州异物志》
词语解释:鹦哥  拼音:yīng gē
鹦鹉的俗称。 元 聂镛 《宫词》:“闻到 南闽 新入贡,雕笼进上白鸚哥。”《古今小说·临安里钱婆留发迹》:“众人道:‘这小鸟儿,又非鸚哥,又非鸜鵒,却会説话。’”
词语解释:鹦鹉盏  拼音:yīng wǔ zhǎn
亦作“ 鸚鵡盏 ”。 鹦鹉杯。 前蜀 李珣 《南乡子》词:“歌声远,椰子酒倾鸚鵡醆。” 宋 陈与义 《赴陈留》诗之二:“平生鸚鵡盏,今夕最关身。”
词语解释:鹦鹉笔  拼音:yīng wǔ bǐ
《后汉书·文苑传下·祢衡》载: 祢衡 少有才辩,而气刚傲物。 孔融 荐 衡 于 曹操 , 操 送 衡 于 刘表 , 表 又送之于 江夏 太守 黄祖 。 祖 长子 射 为 章陵 太守,与 衡 善。“ 射 时大会宾客,人有献鸚鵡者, 射 举巵於 衡 曰:‘愿先生赋之,以娱嘉宾。’ 衡 揽笔而作,文无加点,辞采甚丽。”后因以指 祢衡 作《鹦鹉赋》的高超文笔。 明 徐渭 《渔阳三弄》:“ 汉阳 江草摇春日,天帝亲闻鸚鵡笔。”
词语解释:鹦语  拼音:yīng yǔ
鹦鹉的鸣声。 唐 元稹 《有鸟》诗之十八:“山鸦野雀怪鸚语,竞噪争窥无已时。” 前蜀 魏承班 《谒金门》词:“雨细花零鸚语切,愁肠千万结。”
词语解释:鹦鹉舌  拼音:yīng wǔ shé
鹦鹉学舌之语。比喻语言新巧。 唐 元稹 《寄赠薛涛》诗:“言语巧偷鸚鵡舌,文章分得凤皇毛。” 五代 和凝 《何满子》词:“桃李精神鸚鵡舌,可堪虚度良宵。”亦省作“ 鸚舌 ”。 唐 元稹 《哭女樊四十韵》:“撩风妬鸚舌,凌露触兰英。”
词语解释:鹦绿  拼音:yīng lǜ
见“ 鸚哥緑 ”。
词语解释:鹦哥绿  拼音:yīng gē lǜ
绿色。因与鹦鹉羽毛的颜色相似,故称。《水浒传》第一○四回:“有脱了外面衫子,捲做一团,丢在一个桌上,里面是箭桿小袖紧身,鸚哥緑短袄。”亦省作“ 鸚緑 ”。 宋 陆游 《驿舍见故屏风画海棠有感》诗:“猩红鸚緑极天巧,迭蕚重跗眩朝日。”
词语解释:鹦鹉冢  拼音:yīng wǔ zhǒng
葬鹦鹉的坟。特指 唐 杨玉环 葬其宠物白鹦鹉的坟。 元 顾瑛 《天宝宫词寓感》之十二:“夜月不窥鸚鵡塚,春风每忆凤皇园。” 明 范濂 《云间据目抄·记祥异》:“ 开元帝 时, 华清 御有白鸚鵡,上与 玉妃 ,俱呼为雪衣娘,寻为苍隼所毙, 玉妃 伤之,赐瘞苑中,名鸚鵡塚。”参阅 宋 何薳 《春渚纪闻·陇州鹦歌》
词语解释:鹦鹉树  拼音:yīng wǔ shù
刺桐。 明 杨慎 《滇海曲》:“孔雀行穿鸚鵡树,锦鶯飞啄杜鹃花。”亦省作“ 鸚树 ”。 唐 徐彦伯 《唐柏梯寺之碑铭》:“明璣十斛,尽掷龙龕;珠橐千金,即悬鸚树。”参见“ 鸚哥花 ”。
词语解释:鹦哥花  拼音:yīng gē huā
刺桐花的别名。 明 杨慎 《升庵诗话·三句诗》:“近日 云南 提学 彭纲 《咏刺桐花》云:‘树头树底花楚楚,风吹緑叶翠翩翩,露出几枝红鸚鵡。’亦风韵可爱也。刺桐花, 云南 名为鸚哥花,花形酷似之。”参阅 清 厉荃 《事物异名录·花卉·刺桐》
词语解释:鹦鹆  拼音:yīng yù
鹦鹉与鸜鹆。皆能摹仿人语。 唐 韩愈 孟郊 《城南联句》:“货至貊戎市,呼传鸚鵒令。” 钱仲联 集释:“戎、貊、鸚鵡、鸜鵒,四也……按谓令鸚鵒传呼也。”
词语解释:鹦鹉绿  拼音:yīng wǔ lǜ
指美酒。 元 张昱 《惆怅》诗之一:“画阁小杯鸚鵡緑,玉盘纤手荔枝红。” 元 顾瑛 《玉鸾谣》:“大瓶酒泻鸚鵡緑,满头花插鸳鸯红。”
词语解释:鹦舌  拼音:yīng shé
见“ 鸚鵡舌 ”。
词语解释:鹦鹉舌  拼音:yīng wǔ shé
鹦鹉学舌之语。比喻语言新巧。 唐 元稹 《寄赠薛涛》诗:“言语巧偷鸚鵡舌,文章分得凤皇毛。” 五代 和凝 《何满子》词:“桃李精神鸚鵡舌,可堪虚度良宵。”亦省作“ 鸚舌 ”。 唐 元稹 《哭女樊四十韵》:“撩风妬鸚舌,凌露触兰英。”
词语解释:鹦哥帻
色彩红似鹦哥嘴的头巾
词语解释:鹦卮  拼音:yīng zhī
酒器名。 唐 段公路 《北户录·红蟹壳》:“至於鸚巵螺杯,不同年而语也。”
词语解释:鹦哥花  拼音:yīng gē huā
刺桐花的别名。 明 杨慎 《升庵诗话·三句诗》:“近日 云南 提学 彭纲 《咏刺桐花》云:‘树头树底花楚楚,风吹緑叶翠翩翩,露出几枝红鸚鵡。’亦风韵可爱也。刺桐花, 云南 名为鸚哥花,花形酷似之。”参阅 清 厉荃 《事物异名录·花卉·刺桐》
词语解释:鹦歌  拼音:yīng gē
即鹦哥。 宋 何薳 《春渚纪闻·陇州鹦歌》:“家人得鸚歌,忽语家人曰:‘鸚歌数日来,甚思量乡地。’”参见“ 鸚哥 ”。
词语解释:鹦哥  拼音:yīng gē
鹦鹉的俗称。 元 聂镛 《宫词》:“闻到 南闽 新入贡,雕笼进上白鸚哥。”《古今小说·临安里钱婆留发迹》:“众人道:‘这小鸟儿,又非鸚哥,又非鸜鵒,却会説话。’”
词语解释:鹦鹉瘴  拼音:yīng wǔ zhàng
病名。 唐 段公路 《北户录·鹦鹉瘴》:“ 广 之 南新 、 勤春 十州呼为 南道 ,多鸚鵡。凡养之,俗忌以手频触其背。犯者即多病颤而卒。土人谓为鸚鵡瘴。愚亲验之。”
词语解释:鹦鹉热  拼音:yīng wǔ rè
病名。由病毒引起,症状是突然寒战发热,喉痛,头痛,流鼻血,干咳,脉搏细微而慢,有时发生恶心呕吐,一周后身上可能出现小红疹。传染媒介多为鸟类(鹦鵡、鸡、鸭等)。
词语解释:鹦母  拼音:yīng mǔ
鹦鹉。《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 恪 之才捷,皆此类也” 裴松之 注引 晋 虞溥 《江表传》:“曾有白头鸟集殿前, 权 ( 孙权 )曰:‘此何鸟也?’ 恪 曰:‘白头翁也。’ 张昭 自以坐中最老,疑 恪 以鸟戏之,因曰:‘ 恪 欺陛下,未尝闻鸟名白头翁者,试使 恪 復求白头母。’ 恪 曰:‘鸟名鸚母,未必有对,试使 辅吴 (指 张昭 )復求鸚父。’ 昭 不能答,坐中皆欢笑。”
词语解释:鹦鹉石  拼音:yīng wǔ shí
浅绿色的孔雀石。 宋 杜绾 《云林石谱·鹦鹉石》:“ 荆南府 有石如巨碑仆路隅,色浅緑,不甚坚,名鸚鵡石,击取以铜盘磨,其色可靖笙。” 明 程敏政 《月河梵苑记》:“槐屋南为小亭,中庋鸚鵡石,其重二百斤,色浄緑,盖石之似玉者。”
词语解释:鹦鹉菜  拼音:yīng wǔ cài
菠菜的别名。 清 郝懿行 《证俗文》卷十二:“波稜。案波稜名鸚鵡菜,以根红似鸚鵡觜也。”
词语解释:鹦哥嘴  拼音:yīng gē zuǐ
蟛蜞螯的别名。 明 陶宗仪 《辍耕录·食品有名》:“若鱭鱼子名螳螂子,及 松江 之 上海 、 杭州 之 海寧 人,皆喜食蟛蜞螯,名曰鸚哥嘴,以有极红者似之故也。”
词语解释:鹦哥娇  拼音:yīng gē jiāo
比喻书艺尚未成熟。犹鹦鹉之学人语仅能数句,讨巧而已。 宋 苏轼 《仇池笔记·李十八草书》:“ 刘十五 ( 刘贡父 )论 李十八 ( 李公择 )草书,谓之‘鸚哥娇’。意谓鸚鵡能言,不过数句,大率杂以鸟语。” 元 朱德润 《题张樗寮楷书公孙大娘舞剑器行》:“八诀具全真足高,不学谩草鸚哥娇。”
词语解释:鹦哥舌  拼音:yīng gē shé
红盐草初结的果实。 宋 范成大 《桂海虞衡志·志果》:“鸚哥舌,即红盐草,果之珍者。实始结,即擷取红盐乾之,纔如小舌。”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三·豆蔻》:“ 广 人取生草蔻入梅汁,盐渍令红,暴乾荐酒,名红盐草果。其初结小者,名鸚哥舌。 元 朝饮膳,皆以草果为上供。”
词语解释:鹦哥绿  拼音:yīng gē lǜ
绿色。因与鹦鹉羽毛的颜色相似,故称。《水浒传》第一○四回:“有脱了外面衫子,捲做一团,丢在一个桌上,里面是箭桿小袖紧身,鸚哥緑短袄。”亦省作“ 鸚緑 ”。 宋 陆游 《驿舍见故屏风画海棠有感》诗:“猩红鸚緑极天巧,迭蕚重跗眩朝日。”
词语解释:鹦树  拼音:yīng shù
见“ 鸚鵡树 ”。
词语解释:鹦鹉树  拼音:yīng wǔ shù
刺桐。 明 杨慎 《滇海曲》:“孔雀行穿鸚鵡树,锦鶯飞啄杜鹃花。”亦省作“ 鸚树 ”。 唐 徐彦伯 《唐柏梯寺之碑铭》:“明璣十斛,尽掷龙龕;珠橐千金,即悬鸚树。”参见“ 鸚哥花 ”。
词语解释:鹦哥花  拼音:yīng gē huā
刺桐花的别名。 明 杨慎 《升庵诗话·三句诗》:“近日 云南 提学 彭纲 《咏刺桐花》云:‘树头树底花楚楚,风吹緑叶翠翩翩,露出几枝红鸚鵡。’亦风韵可爱也。刺桐花, 云南 名为鸚哥花,花形酷似之。”参阅 清 厉荃 《事物异名录·花卉·刺桐》
词语解释:鹦鹉曲  拼音:yīng wǔ qǔ
词牌名。一名《黑漆弩》,又名《学士吟》。 元 白贲 词有“儂家 鸚鵡洲 边住”句,故名《鹦鹉曲》《太平乐府》注正宫。双调五十四字,前段四句三仄韵,后段四句两仄韵。
词语解释:鹦鹉车  拼音:yīng wǔ chē
佛教语。指对所言不知其旨,亦不能实行的人。 明 张鼎思 《琅琊代醉编·鹦鹉车》:“设有人道得言语尖新,语中旨趣都总不知,必无实行,只谓之鸚鵡车可也,古禪师语。”
词语解释:鹦鹉学舌  拼音:yīng wǔ xué shé
《景德传灯录·越州大殊慧海和尚》:“僧问:‘何故不许诵经,唤作客语?’师曰:‘如鸚鵡只学人言,不得人意。经传佛意,不得佛意而但诵,是学语人,所以不许。’”后因以“鸚鵡学舌”比喻人云亦云,没有主见。 浩然 《艳阳天》第一三一章:“他甚至于非常顽固地想:这不是真的,这是鹦鹉学舌, 韩百安 这种人,决不会这么容易被 萧长春 ‘同化’过去。”
词语解释:鹦猩  拼音:yīng xīng
鹦鹉与猩猩。二者均为善于模仿人言的禽兽,故并称。语本《礼记·曲礼上》:“鸚鵡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 南朝 梁武帝 《孝思赋》:“虽万类之众多,独在人而最灵,礼义别於飞走,言语异於鸚猩。”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奏启》:“《礼》疾无礼,方之鸚猩。”
词语解释:鹦螺杯  拼音:yīng luó bēi
即鹦鹉杯。 明 汤显祖 《徐闻熊明府以鸡舌赠别期复为郎也却赠》诗:“鸚螺盃尖易行酒,鱼子笺灰难草麻。”参见“ 鸚鵡杯 ”。
词语解释:鹦鹉杯  拼音:yīng wǔ bēi
(1).一种酒杯。用鹦鹉螺制成。 隋 薛道衡 《和许给事善心戏场转韵诗》:“共酌琼酥酒,同倾鸚鵡杯。” 唐 骆宾王 《荡子从军赋》:“凤凰楼上罢吹簫,鸚鵡杯中休劝酒。” 明 何景明 《艳曲》之八:“共藉鸳鸯綺,双持鸚鵡杯。”
(2).曲名。见 唐 崔令钦 《教坊记》
词语解释:鹦螺  拼音:yīng luó
(1).鹦鹉螺。《文选·郭璞〈江赋〉》:“鸚螺蜁蜗。” 李善 注:“《南州异物志》曰:鸚鵡螺,状如覆杯,头如鸟头,向其腹视,似鸚鵡,故以为名也。”
(2).指鹦鹉杯。 清 李调元 《初迭前韵寄程鱼门》:“主人爱客出鸚螺,想见髯翁面最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