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一屋入声 鹿宿[sù,住宿][qū,酒曲][dú,读书][fù][fú][yù][pù][cù][pǔ pò][chù xù][fú fù][zhòu][pù][详注1][niǔ][详注2][详注3][古代五音之一,相当于简谱“3”。][cù][xù chù][详注4][zhú][详注5][lù][fù,音覆。剖也,判也,裂也。动词][chù][zhuó,激水声也。][cù][详注6][音珿。《广韵》廉谨貌。]


注1:浊 《韻補》叶昌六切,音逐。《前漢·潁川歌》潁水濁,灌氏族。
注2:踧 cù,音蹴。踧踖,行而谨敬也。互详踖字注。又与蹙同。《后汉·陈蕃传》黄门从官,驺蹋踧蕃。《扬子·法言》或人踧尔。《木华·海赋》噏波则洪涟踧缩。
注3:菔 音服。《韵会》芦菔一名来服,言来麰之所服也。字亦与服通。《诗·小雅》象弭鱼服。《笺》服当作菔。《周礼·素服注》服当作菔,刀剑衣也。
注4:缪 音穆。与穆同。《礼·大传》序以昭缪。《注》缪,读如穆。《公羊传·隐三年》葬宋缪公。《释文》缪,左氏作穆。《史记·鲁世家》太公召公乃缪卜。《注》徐广曰:古书穆字多作缪。又通勠。
注5:囿 《唐韵》于六切,音哊。《诗·大雅》王在灵囿,麀鹿攸伏。又《刘向·九叹》莞芎弃於泽洲兮,瓟蠡橐於筐簏。麒麟奔於九皋兮,熊罴荤而逸囿。
注6:阿 《韻會小補》音屋。《古詩》家中有阿誰。《木蘭詩》阿耶無大兒。
末字词组
雁鹜凫鹜霞鹜趋之若鹜遐鹜刻鹄类鹜  
孤鹜野鹜阿鹜骋鹜家鸡野鹜刻鹄成鹜  
鸡鹜驰鹜趋之如鹜逸鹜烦鹜外鹜  

词语解释:雁鹜  拼音:yàn wù
亦作“鴈鶩”。 鹅和鸭。《战国策·燕策二》:“赖得先王鴈鶩之餘食,不宜臞。臞者,忧公子之且为质於 齐 也。” 南朝 梁 刘孝标 《广绝交论》:“分鴈鶩之稻粱,霑玉斝之餘沥。” 明 何景明 《画鹤赋》:“忆烟水而葺巢,甘鴈鶩以为伍。”
词语解释:孤鹜  拼音:gū wù
孤单的野鸭。 唐 王勃 《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鶩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宋 张元干 《念奴娇》词:“旧游何处,落霞空映孤鶩。” 元 钱惟善 《南江夕照》诗:“孤鶩倒飞天上下,长虹高卧水中央。”
词语解释:鸡鹜  拼音:jī wù
(1).鸡和鸭。比喻小人或平庸的人。《楚辞·九章·怀沙》:“凤皇在笯兮,鸡鶩翔舞。” 王逸 注:“言贤人困厄,小人得志也。”《陈书·蔡景历传》:“欲以鸡鶩厕鸳鸿於池沼,将移瓦砾参金碧之声价。” 唐 李白 《送崔度还吴》诗:“胡为杂凡禽,鸡鶩轻贱君。”
(2).鸡和鸭。古代以之为赠送礼品。 宋 曾巩 《应举启》:“仰遵旧礼,敢忘桑梓之恭;輒进曼辞,庶当鸡鶩之贄。”
词语解释:凫鹜  拼音:fú wù
鸭子。《尔雅·释鸟》:“舒鳧鶩。” 郭璞 注:“鸭也。” 邢昺 疏引 李巡 曰:“野曰鳧,家曰鶩。”《艺文类聚》卷六十引 汉 李尤 《弹铭》:“丸弹之利,以弋鳧鶩。”
词语解释:野鹜  拼音:yě wù
(1).野鸭。 清 彭孙遹 《豫章城下送春有怀故园兄弟》诗:“野鶩孤飞烟里没,江帆相背雨中开。”
(2).喻指外姓人家的书法技艺。 宋 苏轼 《跋〈庾征西帖〉》:“ 庾征西 初不服 逸少 ,有家鸡野鶩之论,后乃叹其为 伯英 ( 东汉 张芝 字)再生。” 宋 苏轼 《书刘景文左藏所藏王子敬帖绝句》:“家鸡野鶩同登俎,春蚓秋蛇总入奩。”
(3).喻非正式的匹偶。 清 李渔 《闲情偶寄·颐养·行乐》:“避女色而就孌童,捨家鸡而寻野鶩,是皆情理之至悖,而举世习而安之。”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胭脂》:“只缘两小无猜,遂野鶩如家鸡之恋;为因一言有漏,致得 陇 兴望 蜀 之心。”
词语解释:驰鹜  拼音:chí wù
见“ 驰騖 ”。
词语解释:驰骛  拼音:chí wù
亦作“ 驰鶩 ”。
(1).疾驰;奔腾。《逸周书·文傅解》:“畈渔以时,童不夭胎,马不驰騖,土不失宜。”《楚辞·东方朔〈七谏·自悲〉》:“驾青龙以驰騖兮,班衍衍之冥冥。” 王逸 注:“言极疾也。” 三国 魏 曹植 《节游赋》:“遂驾言而出游,步北园而驰騖。” 南朝 梁 江淹 《青苔赋》:“悲凹嶮兮,唯流水而驰騖。” 唐 独孤及 《唐故殿中侍御史赠考功郎中萧府君文章集录序》:“方将乘惊风以驰騖,视青云如咫尺,天道何喜而无报?” 清 李霨 《枫岭》诗:“驰騖违所往,邅迴增忧色。”
(2).奔走;奔竞。《史记·李斯列传》:“今 秦王 欲吞天下,称帝而治,此布衣驰騖之时而游説者之秋也。” 唐 独孤及 《送张泳赴举入关序》:“彼驰鶩乎士林者,鲜不争九流之胜负,徇三川之声利。” 明 何景明 《饮酒》诗:“寄言驰鶩子,从今任去留。” 清 唐孙华 《卧闻鸡鸣》诗:“身外驰騖息,胸中块礧平。”
(3).指在某个领域纵横自如,并有所建树。《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故驰騖乎兼容并包,而勤思乎参天贰地。” 唐 刘知几 《史通·探赜》:“按史之於书也,有其事则记,无其事则闕, 马迁 之驰騖今古,上下数千载,《春秋》已往,得其遗事者,盖唯 首阳 之二子而已。” 宋 徐铉 《奉酬度支陈员外》诗:“古来贤达士,驰鶩唯羣书。” 郑观应 《盛世危言·技艺》:“ 秦 汉 以后,佛老盛行 中国 ,才智之人皆驰騖於清净虚无之学。”
词语解释:霞鹜  拼音:xiá wù
落霞和孤鹜。语本 唐 王勃 《腾王阁序》:"“落霞与孤鶩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元 洪希文 《陪东泉郡公作霖料院雨登楫江水亭》诗:“瓦栋龟鱼知客至,水天霞鶩背人飞。”
词语解释:阿鹜  拼音:ā wù
三国 魏 荀攸 之妾的小名。《三国志·魏志·朱建平传》:“初, 潁川 荀攸 、 钟繇 相与亲善。 攸 先亡,子幼。 繇 经纪其门户,欲嫁其妾。与人书曰:‘吾与 公达 曾共使 朱建平 相, 建平 曰:“ 荀君 虽少,然当以后事付 钟君 。”吾时啁之曰:“惟当嫁卿 阿鶩 耳。”何意此子竟早陨没,戏言遂验乎!今欲嫁 阿鶩 、使得善处。’”后用以代称他人的妻妾。 唐 李縠 《醉中袭美先月中归》诗:“ 休文 虽即逃琼液, 阿鶩 还须掩玉闺。”
词语解释:趋之如鹜  拼音:qū zhī rú wù
见“ 趋之若鶩 ”。
词语解释:趋之若鹜  拼音:qū zhī ruò wù
像野鸭成群而往。比喻很多人争相趋附、前往。《孽海花》第二七回:“ 白云观 就是他纳贿的机关, 高道士 就是他作恶的心腹,京外的官员,那个不趋之若鶩呢!” 郑观应 《盛世危言·技艺·附录沪报〈制造说〉》:“为民上者,以名利二字驰使天下,而天下之民趋之若鶩”亦作“趋之如鶩。”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十一:“ 毕尚书 宏奬风流,一时学士文人趋之如鶩。” 茅盾 《脱险杂记》十:“在我们身后就有各种各样的摊贩。早上起来还没吃东西,自然大家趋之如鹜。”
词语解释:趋之若鹜  拼音:qū zhī ruò wù
像野鸭成群而往。比喻很多人争相趋附、前往。《孽海花》第二七回:“ 白云观 就是他纳贿的机关, 高道士 就是他作恶的心腹,京外的官员,那个不趋之若鶩呢!” 郑观应 《盛世危言·技艺·附录沪报〈制造说〉》:“为民上者,以名利二字驰使天下,而天下之民趋之若鶩”亦作“趋之如鶩。”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十一:“ 毕尚书 宏奬风流,一时学士文人趋之如鶩。” 茅盾 《脱险杂记》十:“在我们身后就有各种各样的摊贩。早上起来还没吃东西,自然大家趋之如鹜。”
词语解释:骋鹜
奔走驰骋
词语解释:逸鹜  拼音:yì wù
见“ 逸騖 ”。
词语解释:逸骛  拼音:yì wù
亦作“ 逸鶩 ”。 飞快地奔驰。《艺文类聚》卷二十引 晋 陆机 《祖德赋》:“腾絶风以逸鶩,庶遐踪于 公旦 。” 宋 叶适 《〈沉子寿文集〉序》:“观其开闔疾徐之间,旁贯而横陈,逸騖而高翔,盖宗庙朝廷之文,非自娱於幽远淡泊者也。”
词语解释:遐鹜  拼音:xiá wù
见“ 遐騖 ”。
词语解释:遐骛  拼音:xiá wù
(1).传播到远方;驰向远方。《文选·张衡〈东京赋〉》:“仁风衍而外流,谊方激而遐騖。” 薛综 注:“遐,远也。騖,驰也。” 南朝 梁 江淹 《丹砂可学赋》:“出湎泣而遐鶩,贯濛鸿而上厉。” 宋 晁补之 《照碧堂记》:“拊槛极目,天垂野尽,意若遐騖太空者。”
(2).谓远加搜求。 唐 杨於陵 《祭权相公文》:“百代遐騖,九流兼该。”
(3).指退隐。 宋 王令 《古风》诗:“谁能脱近役,自放就遐騖。”
词语解释:家鸡野鹜  拼音:jiā jī yě wù
见“ 家鸡野雉 ”。
词语解释:家鸡野雉  拼音:jiā jī yě zhì
晋 庾翼 善书法,初不服 王羲之 ,遂以家鸡比喻自己的书法,以野雉比喻 王氏 的书法。《太平御览》卷九一八引《晋书》:“﹝ 庾翼 ﹞书,少时与 右军 齐名, 右军 后进, 庾 犹不分,在 荆州 与都下人书云:‘小儿辈贱家鸡爱野雉,皆学 逸少 书,须吾下当比之。’”亦作“ 家鸡野鶩 ”。 宋 苏轼 《书王子敬帖》诗:“家鸡野鶩同登俎,春蚓秋蛇总入奩。” 明 李贽 《诗画》:“ 庾翼 初不服 逸少 ,有家鸡野鶩之论,后乃以为 伯英 再生。” 伯英 , 东汉 张芝 字。参见“ 家鸡 ”。
词语解释:烦鹜  拼音:fán wù
鸭的一种。
词语解释:刻鹄类鹜  拼音:kè hú lèi wù
亦作“ 刻鵠成鶩 ”。
(1).比喻仿效虽不逼真,但还相似。《后汉书·马援传》:“效 伯高 不得,犹为谨勅之士,所谓刻鵠不成尚类鶩者也。效 季良 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 宋 黄庭坚 《与赵伯充书》:“学 老杜 诗,所谓刻鵠不成尚类鶩也。”
(2).比喻仿效失真,适得其反。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比兴》:“比类虽繁,以切至为贵,若刻鵠类鶩,则无所取焉。” 清 卷盦 《〈蔽庐丛志〉序》:“又或食古如鯁,刻鵠成鶩。”
词语解释:刻鹄成鹜  拼音:kè hú chéng wù
见“ 刻鵠类鶩 ”。
词语解释:刻鹄类鹜  拼音:kè hú lèi wù
亦作“ 刻鵠成鶩 ”。
(1).比喻仿效虽不逼真,但还相似。《后汉书·马援传》:“效 伯高 不得,犹为谨勅之士,所谓刻鵠不成尚类鶩者也。效 季良 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 宋 黄庭坚 《与赵伯充书》:“学 老杜 诗,所谓刻鵠不成尚类鶩也。”
(2).比喻仿效失真,适得其反。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比兴》:“比类虽繁,以切至为贵,若刻鵠类鶩,则无所取焉。” 清 卷盦 《〈蔽庐丛志〉序》:“又或食古如鯁,刻鵠成鶩。”
词语解释:外鹜  拼音:wài wù
用心不专一;旁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