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一东平声 [zhōng,中间][kōng,空虚、空旷]鸿[lóng lǒng][详注1][chōng,直上、深远、淡泊]窿[详注2][tōng][tóng][cōng][详注3]罿[chóng][méng][méng,目不明][lóng][详注4][倥侗][cóng][详注5][tōng][详注6]糿[音蒙]


注1:逢 《集韻》《正韻》蒲紅切,音蓬。鼓聲也。《詩·大雅》鼉鼓逢逄。
注2:梦 音蒙。《潘岳·哀永逝文》既遇目兮无兆,曾寤寐兮弗梦。爰顾瞻兮家道,长寄心兮尔躬。
注3:拢 《集韻》《韻會》盧東切,音聾。理也。鄭氏曰:从攏轉註。
注4:庞 《集韵》《韵会》卢东切,音笼。《集韵》充实也。《诗·小雅》四牡庞庞。《前汉·司马相如传》湛恩庞洪。又《集韵》蒲蒙切,音蓬。充牣也。
注5:釭 音工。《班固·西都赋》金釭衔璧,是为列钱。《前汉·赵皇后传》壁带往往为黄金釭。《注》壁带,壁之横木,露出如带者也。於壁带之中,往往以金为釭,若车釭之形也。晋灼曰:以金环饰之也。釭,音工,流俗音江,非也。韵会云:俗谓金釭为灯,音杠。又书作缸,字义、字音、字画皆误。
注6:汎 音冯。亦浮也。《司马相如·上林赋》汎淫泛监。
共339,分5页显示   1  2  3  4  5 下一页
首字词组
鸿雁鸿门鸿业鸿断鸿阵鸿举鸿明鸿畴
鸿鹄鸿雁行鸿远鸿休鸿轩鸿徽鸿流鸿号
鸿毛鸿都鸿惊鸿鹄志鸿洞鸿鹤鸿文鸿信
鸿飞鸿钧鸿儒鸿图鸿宾鸿爪鸿便鸿泽
鸿蒙鸿渐鸿恩鸿禧鸿生鸿勋鸿鸾鸿祉
鸿冥鸿归鸿燕鸿胪鸿骞鸿绪鸿志鸿鹭
鸿宝鸿濛鸿枢鸿私鸿仪鸿福鸿化鸿霈
鸿声鸿荒鸿基鸿烈鸿头鸿天鸿多鸿龙
鸿名鸿翼鸿庆鸿源鸿藻鸿庞鸿隙鸿光
鸿沟鸿笔鸿羽鸿猷鸿音鸿翥鸿少鸿硕

词语解释:鸿雁  拼音:hóng yàn
亦作“ 鸿雁 ”。
(1).俗称大雁。一种候鸟。羽毛紫褐色,腹部白色,嘴扁平,腿短,趾间有蹼。主食植物的种子,也吃鱼和虫。群居在水边,飞时一般排列成行。可供食用,并可驯养。《孟子·梁惠王上》:“王立於沼上,顾鸿鴈麋鹿。”《淮南子·泰族训》:“以食狗马鸿雁之费养士,则名誉必荣矣。” 唐 韩愈 《送湖南李正字归》诗:“人随鸿鴈少,江共蒹葭远。” 徐迟 《火中的凤凰》八:“十年来被迫离开 北京 的朋辈友好,差不多全回来了,他们有如天边鸿雁,联群而至。”
(2).《诗·小雅·鸿雁序》:“《鸿鴈》,美 宣王 也;万民离散,不安其居,而能劳来还定,安集之,至于矜寡,无不得其所焉。”后即用以比喻灾乱流离之民。 清 蒲松龄 《拟上以山左饥荒截漕赈济全蠲四十三四两年钱粮仍亲巡地方省民疾苦群臣谢表》:“抱子离乡,劳哉鸿雁。” 清 杨伦 《流丐行》:“流亡尽復业,鸿雁期安栖。”
(3).《汉书·苏武传》载有大雁传书之事,后因以指书信。 清 孙枝蔚 《得方尔止越中消息》诗:“游 吴 曾有约,不谓滞 钱塘 。屡月无鸿鴈,沿途半虎狼。”参见“ 雁足书 ”。
(4).比喻兄弟。 唐 杜甫 《舍弟观赴蓝田取妻子到江陵喜寄》诗之一:“鸿雁影来连峡内,鶺鴒飞急到沙头。” 仇兆鳌 注:“《礼记》‘雁行’比先后有序,《毛诗》‘鶺鴒’比急难相须,故以二鸟喻兄弟。”参见“ 鸿雁行 ”。
词语解释:雁足书  拼音:yàn zú shū
系于雁足的书信。语出《汉书·苏武传》:“ 昭帝 即位。数年, 匈奴 与 汉 和亲。 汉 求武等, 匈奴 诡言 武 死。后 汉 使復至 匈奴 , 常惠 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 汉 使,具自陈道。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 上林 中,得雁,足有係帛书,言 武 等在某泽中。使者大喜,如 惠 语以让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 汉 使曰:‘ 武 等实在。’” 唐 权德舆 《寄李衡州》诗:“主人千骑东方远,唯望 衡阳 雁足书。”相传 元 郝经 亦有雁足传书事。 中统 年间, 郝经 以宣慰副使使 宋 ,被扣于 真州 ,十六年不还。 经 畜一雁,甚驯。一日 经 书诗于尺帛曰:“露冷风高恣所如,归期回首是春初, 上林 天子援弓缴,穷海纍臣有帛书。”系雁足而纵之。雁为猎者所获,献之 元 主, 元 主恻然,遂向南进军,越二年, 宋 亡。见 明 张萱 《疑耀》卷二。
词语解释:鸿雁行  拼音:hóng yàn háng
《礼记·王制》:“父之齿随行,兄之齿鴈行,朋友不相踰。”言兄弟出行,弟在兄后。后因以“鸿雁行”为兄弟之称。 清 蒲松龄 《八月为李大厅复孙俊服启》:“鸿雁行中,伯仲一门皆秀;鸳鸯牒上, 朱 陈 两姓偏多。”
词语解释:鸿鹄  拼音:hóng hú
(1).即鹄。俗称天鹅。《管子·戒》:“今夫鸿鵠,春北而秋南,而不失其时。”《艺文类聚》卷九十引 晋 张华 《博物志》:“鸿鵠千岁者皆胎产。” 清 陈梦雷 《西郊杂咏》之十四:“鸿鵠羣南飞,千里共盘桓。”因鸿鹄善高飞,常比喻志向远大的人。 明 徐复祚 《投梭记·渡江》:“我与你猛拼饮散百壶空,且将鸿鵠意,付作马牛风。”参见“ 鸿鵠之志 ”。
(2).鸿雁与天鹅。 三国 魏 阮籍 《咏怀》之四三:“鸿鵠相随飞,飞飞适荒裔。”
词语解释:鸿鹄之志  拼音:hóng hú zhī zhì
比喻远大的志向。《吕氏春秋·士容》:“夫驥驁之气,鸿鵠之志,有諭乎人心者诚也。”《史记·陈涉世家》:“ 陈涉 少时,尝与人佣耕,輟耕之垄上,悵恨久之,曰:‘苟富贵,毋相忘。’庸者笑而应曰:‘若为庸耕,何富贵也?’ 陈涉 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鵠之志哉?’” 唐 卢肇 《鸜鹆舞赋》:“况乃意绰步蹲,然后知鸿鵠之志,不与俗态而同尘。” 元 郑光祖 《王粲登楼》第一折:“大丈夫仗鸿鵠之志,据英杰之才。”亦省作“ 鸿鵠志 ”。《北史·张定和张奫等传论》:“当其鬱抑未遇,亦安知有鸿鵠志哉!” 宋 陆游 《庵中杂书》诗:“輟耕壠上鸿鵠志,长啸山中鸞凤音。” 郁达夫 《己未秋应外交官试被斥仓卒东行返国不知当在何日》诗:“燕雀岂知鸿鵠志,凤凰终惜羽毛伤!”
词语解释:鸿毛  拼音:hóng máo
鸿雁之毛。常用以比喻轻微或不足道的事物。《战国策·楚策四》:“是以国权轻於鸿毛,而积祸重於丘山。” 唐 韩愈 《贞女峡》诗:“漂船摆石万瓦裂,咫尺性命轻鸿毛。” 宋 葛长庚 《沁园春》词:“算此身此世,无过驹隙,一名一利,未值鸿毛。” 毛泽东 《为人民服务》:“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 泰山 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
词语解释:鸿飞  拼音:hóng fēi
(1).鸿雁飞翔。《诗·豳风·九罭》:“鸿飞遵渚。” 唐 苗神客 《乙速孤府君碑铭》:“鸿飞渐陆,振玉羽於元霄。”
(2).鸿雁高飞。比喻升迁腾达,奋发有为。《文选·沉约〈齐故安陆昭王碑文〉》“乃鸿騫旧 吴 ,作守东 楚 ” 李善 注引 三国 魏 吴质 《魏都赋》:“我太公鸿飞 兖 豫 。” 唐 梁肃 《为雷使君祭孟尚书文》:“昔在 天宝 ,滥觴登朝,爰自中兴,鸿飞乃高。” 清 林则徐 《送嶰筠赐环东归》诗:“漫道识途仍驥伏,都从遵渚羡鸿飞。”
(3).鸿雁远翔。比喻超脱尘世。 唐 孟浩然 《同曹三御史行泛湖归越》诗:“杳冥云外去,谁不羡鸿飞。” 宋 陆游 《故山》诗:“老尉鸿飞隐市门,千年犹有旧巢痕。”
(4).哀鸿遍飞。比喻灾民极多。 唐 李峤 《攀龙台碑》:“既而六师鱼渍,九野鸿飞,竟兆天亡之徵,卒成土崩之势。”
词语解释:鸿蒙  拼音:hóng méng
亦作“ 鸿濛 ”。
(1).宇宙形成前的混沌状态。《庄子·在宥》:“云将东游,过扶摇之枝,而适遭鸿蒙。” 成玄英 疏:“鸿蒙,元气也。”《淮南子·道应训》:“西穷窅冥之党,东开鸿濛之先。”《秦併六国平话》卷上:“鸿蒙肇判,风气始开。” 冰心 《寄小读者》十二:“又试问鸿蒙初辟时,又哪里有贫富贵贱?”
(2).迷漫广大貌。《汉书·扬雄传上》:“外则正南极海,邪界 虞渊 ,鸿濛沆茫,碣以崇山。” 颜师古 注:“鸿濛沆茫,广大貌。” 宋 范成大 《寿栎东斋午坐》诗:“屋角静突兀,云气低鸿濛。”《红楼梦》第一二○回:“我所居兮, 青埂 之峰;我所游兮,鸿蒙太空。”
(3).东方之野,日出之处。《淮南子·俶真训》:“提挈天地而委万物,以鸿濛为景柱,而浮扬乎无畛崖之际。” 高诱 注:“鸿濛,东方之野,日所出,故以为景柱。”
(4).混沌;浑噩。 唐 韩愈 《嘲鼾睡》诗之二:“鸿蒙总合杂,诡譎骋戾狠。”《吴礼部诗话》引 元 王履 诗:“半生堕落忧患界,万事元在鸿濛间。” 清 龚自珍 《世上光阴好》诗:“静原生智慧,愁亦破鸿濛。”
(5).指高空。 明 刘基 《通天台赋》:“矗鸿濛以建标兮,拖甘泉以为祛。”
词语解释:鸿冥  拼音:hóng míng
见“ 鸿飞冥冥 ”。
指高空。 宋 孔武仲 《轺车馆》诗:“野阔天长入望青,眼中虚豁到鸿冥。”
词语解释:鸿飞冥冥  拼音:hóng fēi míng míng
鸿雁飞向又高又远的空际。比喻隐者远走高飞,全身避害。亦比喻隐者的高远踪迹。 汉 扬雄 《法言·问明》:“治则见,乱则隐。鸿飞冥冥,弋人何慕焉?” 李轨 注:“君子潜神重玄之域,世网不能制御之。” 宋 王应麟 《困学纪闻·考史二》:“刚者必仁,佞者必不仁。 庞萌 为人逊顺,而 光武 以託孤期之,不惟失於知人,其惑於佞甚矣, 子陵 所以鸿飞冥冥也。” 明 徐渭 《四老图赞》:“或以为 商颜 采芝之辈,鸿飞冥冥矣,而胡为乎浅水平山?”后亦泛指远避祸患,逃之夭夭。 李劼人 《死水微澜》第五部分十五:“而正凶帮凶则鸿飞冥冥,连一点踪影都没有探得。”亦省作“ 鸿冥 ”。 唐 李白 《唐汉东紫阳先生碑铭》:“代业 黄 老 ,门清儒素,皆龙脱世网,鸿冥高云。” 宋 陆游 《被命再领冲佑有感》诗:“未能追鸿冥,乃復分鹤俸。”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四》:“隐示鸿冥物外,不预人世之是非也。”
词语解释:鸿宝  拼音:hóng bǎo
(1).道教修仙炼丹之书。《汉书·刘向传》:“上復兴神僊方术之事,而 淮南 有《枕中鸿宝苑祕书》。” 唐 皇甫冉 《故齐王赠承天皇帝挽歌》:“《鸿宝》仙书祕,龙旂帝服尊。” 宋 陆游 《夜读隐书有感》诗:“力探《鸿宝》寻奇诀,剩采青精试祕方。” 清 孙枝蔚 《戏赠莫大岸》诗:“家无《鸿宝》书,安得铸金丹。”
(2).泛指珍贵的书籍。 柳亚子 《题〈太平天囯战史〉》诗:“成王败寇漫相和,直笔何人继 董狐 。鸿宝一编珍贮袭,他年同调岂终孤?”
(3).大宝;珍宝。 唐 权德舆 《故尚书工部员外郎赠礼部尚书王公神道碑铭》:“ 王 之庄, 柳 之辩, 殷 之介,皆希代鸿宝。”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二》:“有士人得此书,珍为鸿宝。” 章炳麟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种种繆戾,由其高官厚禄之性素已养成,由是引犬羊为同种,奉豭尾为鸿宝。”
(4).《易·繫辞下》:“圣人之大宝曰位。”后因以“大宝”或“鸿宝”指帝位。 明 陈汝元 《金莲记·觐圣》:“朕 崇寧皇帝 是也,嗣登鸿宝,未敢燕閒。”参见“ 大寳 ”。
词语解释:大宝  拼音:dà bǎo
皇帝之位。例如:久居大宝。
珍贵的财宝、宝贝
对佛法的称呼
一种重五十两的银元宝
词语解释:鸿声  拼音:hóng shēng
(1).鸿雁鸣叫的声音。 唐 武元衡 《长安秋夜怀陈京昆季》诗:“萤影疏帘外,鸿声暗雨中。” 唐 张仲素 《秋思》诗之二:“秋天一夜静无云,断续鸿声到晓闻。”
(2).大声;高声。 汉 焦赣 《易林·困之离》:“鸿声大视,高举神化。”《汉书·百官公卿表上》“ 武帝 太初 元年更名大鸿臚” 颜师古 注引 汉 应劭 曰:“郊庙行礼讚九宾,鸿声臚传之也。”
(3).大名声。 晋 郭璞 《赠潘尼》诗:“擢颖盖 汉阳 ,鸿声骇皇室。” 唐 韩愈 《嘲鲁连子》诗:“高拱禪鸿声,若輟一盃水。” 明 高启 《送樊参议赴江西参政序》:“鸿声伟绩,足以焜燿不朽者, 啟 尚当执笔而嗣书焉。”
词语解释:鸿名  拼音:hóng míng
大名;盛名。《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前圣之所以永保鸿名而常为称首者用此,宜命掌故悉奏其义而览焉。” 唐 苏颋 《开元元年赦书》:“鸿名不可以深拒,盛典不可以固违。” 清 孙枝蔚 《蒿里曲》:“天子有道重人命,鸿名赫赫垂无穷。”
词语解释:鸿沟  拼音:hóng gōu
(1).古运河名。在今 河南省 。 楚 汉 相争时曾划 鸿沟 为界。《史记·项羽本纪》:“ 项王 乃与 汉 约,中分天下,割 鸿沟 以西者为 汉 , 鸿沟 而东者为 楚 。” 明 沉采 《千金记·延烧》:“ 楚 汉 争锋不得寧, 鸿沟 画界各相吞。” 清 许承钦 《白沟河》诗:“ 良 平 持庙算,谁定割 鸿沟 。”后亦借指疆土的分界。 北周 庾信 《拟咏怀》之八:“ 长坂 初垂翼,鸿沟遂倒戈。” 倪璠 注:“谓 元帝 即位,纔及三年, 魏 军至 襄阳 , 梁 王詧 率众会之,遂至於败也。时 梁 魏 地分南北,有若 鸿沟 。 詧 本 梁 朝宗室,助 魏 自伐,故云倒戈矣。”
(2).比喻事物间明显的界线。 清 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卷五:“昔人谓诗中不可著一词语,词中亦不可作一诗语,其间界若鸿沟。” 鲁迅 《〈伪自由书〉后记》:“从此之后, 中国 文坛新旧的界限,判若鸿沟。” 巴金 《秋》十:“他的主张跟他兄弟的主张的中间是有一道鸿沟的。”
(3).大河。 唐 欧阳询 《用笔论》:“若枯松之卧高岭,类巨石之偃鸿沟。” 清 王士禛 《荥泽渡河》诗之二:“渺渺星槎击楫登,鸿沟极目气飞腾。”
词语解释:鸿门  拼音:hóng mén
(1).高门,显贵之家。 明 无名氏 《鸣凤记·邹林游学》:“这个是远方朋友,想亦是鸿门之客,老兄拜揖。”
(2).古地名。在今 陕西 临潼 东。 楚 汉 相争, 项羽 驻军并会宴 刘邦 于此,故又称 项王营 。《史记·项羽本纪》:“当是时, 项羽 兵四十万,在 新丰 鸿门 。 沛公 兵十万,在 霸上 。” 晋 潘岳 《西征赋》:“ 籍 含怒於 鸿门 , 沛 跼蹐而来王。”《齐东野语·诗用史论》引 宋 钱舜选 诗:“ 项羽 天资自不仁,那堪 亚父 作谋臣。 鸿门 若遂樽前计,又一 商君 又一秦。” 明 李东阳 《鸿门高》诗:“ 鸿门 高,高屹屹。日光荡,云雾塞。双舞剑,三示玦。”
(3).古地名。 汉 西河郡 县名。 唐 时为 河东道 之边。故地在今 山西省 代县 、 朔州市 一带。 唐 李商隐 《即日》诗:“ 赤岭 久无耗, 鸿门 犹合围。” 冯浩 注:“《汉书·地理志》: 武帝 元朔 四年,置 西河郡 ,统三十六县,有 鸿门县 ,又有 离石县 。其地与 雁门 、 马邑 相接, 唐 时 河东道 之边也, 乌介 入犯正其地。”
词语解释:鸿雁行  拼音:hóng yàn háng
《礼记·王制》:“父之齿随行,兄之齿鴈行,朋友不相踰。”言兄弟出行,弟在兄后。后因以“鸿雁行”为兄弟之称。 清 蒲松龄 《八月为李大厅复孙俊服启》:“鸿雁行中,伯仲一门皆秀;鸳鸯牒上, 朱 陈 两姓偏多。”
词语解释:鸿都  拼音:hóng dōu
(1). 汉 代藏书之所。《后汉书·儒林传序》:“乃 董卓 移都之际,吏民扰乱,自辟雍、 东观 、兰臺、石室、 宣明 、 鸿都 诸藏典策文章,竞共剖散。” 晋 王羲之 《书论》:“ 蔡尚书 入 鸿都 观碣,十旬不返,嗟其出羣。”
(2). 东汉 灵帝 光和 元年设在 鸿都门 的学校。专习辞赋书画,出授高级官职。 唐 骆宾王 《久戍边城有怀京邑》诗:“杨沟连凤闕,槐路拟 鸿都 。” 唐 王维 《谢御书集贤院额表》:“于是九流百家,韦编緗帙,烂然虎观,盛彼 鸿都 。”
(3).借指秘书省。 唐 王昌龄 《灞上闲居》诗:“鸿都有归客,偃卧 滋阳村 。” 李云逸 注:“ 鸿都 , 汉 代朝廷藏书之所。此处代指 昌龄 供职之祕书省。”
(4).指仙府。参见“ 鸿都客 ”。
词语解释:鸿都客  拼音:hóng dōu kè
神仙中人。 唐 白居易 《长恨歌》:“ 临邛 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 清 洪昇 《长生殿·传概》:“鸿都客引会 广寒宫 ,织女星盟証 长生殿 。” 徐朔方 校注:“鸿都客,神仙中人……鸿都,仙府。”
词语解释:鸿钧  拼音:hóng jūn
(1).大钧。指天或大自然。《乐府诗集·燕射歌辞三·周朝飨乐章》:“鸿钧广运,嘉节良辰。” 元 吴澄 《咏雪》:“腊转鸿钧岁已残,东风剪水下天坛。” 明 张居正 《贺元旦表三》:“岁月更新于凤歷,气机初转于鸿钧。” 郭沫若 《湖心亭》:“明年鸿钧运转,四十六岁交大运。”
(2).比喻国柄;朝政。 宋 司马光 《效赵学士体成口号十章献开府太师》之十:“八十聪明强健身,况从壮岁秉鸿钧。” 宋 秦观 《代贺蔡相公启》:“ 姚元崇 入赞鸿钧,初闻远略; 霍子孟 建承顾命,益见忠谋。”亦指执掌国柄的大臣。 唐 李商隐 《为绛郡公上李相国启》:“仰台曜以瞻辉,望鸿钧而竚惠。”
(3).指鸿恩。 唐 苏颋 《代家君让左仆射表》:“非臣微命,能答鸿钧。” 宋 陆游 《上王宣抚启》:“伤弱植之易摇,悼鸿钧之难报。” 明 张居正 《贺冬至表》:“臣等袜线才微,愧无裨於龙袞;涓埃念切,期仰答乎鸿钧。”
词语解释:鸿渐  拼音:hóng jiàn
(1).《易·渐》:“初六,鸿渐于干”,“六二,鸿渐于磐”,“九三,鸿渐于陆”,“六四,鸿渐于木”,“九五,鸿渐于陵”。谓鸿鹄飞翔从低到高,循序渐进。 晋 潘岳 《西征赋》:“振鷺于飞,鳬跃鸿渐,乘云頡頏,随波澹淡。”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夷饰》:“言必鹏运,气靡鸿渐。” 宋 契嵩 《〈坛经〉赞》:“若形影之无碍也,若鸿渐之有序也。”
(2).比喻仕宦的升迁。《文选·班固〈幽通赋〉》:“皇十纪而鸿渐兮,有羽仪於上京。” 李善 注引 应劭 曰:“鸿,鸟也;渐,进也。言先人至 汉 十世,始进仕。” 南朝 宋 谢瞻 《于安城答灵运》诗:“鸿渐随事变,云臺与年峻。” 宋 陆游 《答发解进士启》:“将鸿渐於天廷,始龙驤於学海。”
(3).比喻仕进于朝的贤人。《后汉书·蔡邕传》:“君臣穆穆,守之以平,济济多士,端委縉綎,鸿渐盈阶,振鷺充庭。” 李贤 注:“喻君子仕进於朝。”
词语解释:鸿归  拼音:hóng guī
鸿雁归飞。形容笔势俊逸。 南朝 宋 鲍照 《飞白书势铭》:“差池鷰起,振迅鸿归。” 钱振伦 注引 卫恒 《书势》:“或引笔奋力,若鸿雁高飞,邈邈翩翩。”
词语解释:鸿濛
见“ 鸿蒙 ”。
词语解释:鸿蒙  拼音:hóng méng
亦作“ 鸿濛 ”。
(1).宇宙形成前的混沌状态。《庄子·在宥》:“云将东游,过扶摇之枝,而适遭鸿蒙。” 成玄英 疏:“鸿蒙,元气也。”《淮南子·道应训》:“西穷窅冥之党,东开鸿濛之先。”《秦併六国平话》卷上:“鸿蒙肇判,风气始开。” 冰心 《寄小读者》十二:“又试问鸿蒙初辟时,又哪里有贫富贵贱?”
(2).迷漫广大貌。《汉书·扬雄传上》:“外则正南极海,邪界 虞渊 ,鸿濛沆茫,碣以崇山。” 颜师古 注:“鸿濛沆茫,广大貌。” 宋 范成大 《寿栎东斋午坐》诗:“屋角静突兀,云气低鸿濛。”《红楼梦》第一二○回:“我所居兮, 青埂 之峰;我所游兮,鸿蒙太空。”
(3).东方之野,日出之处。《淮南子·俶真训》:“提挈天地而委万物,以鸿濛为景柱,而浮扬乎无畛崖之际。” 高诱 注:“鸿濛,东方之野,日所出,故以为景柱。”
(4).混沌;浑噩。 唐 韩愈 《嘲鼾睡》诗之二:“鸿蒙总合杂,诡譎骋戾狠。”《吴礼部诗话》引 元 王履 诗:“半生堕落忧患界,万事元在鸿濛间。” 清 龚自珍 《世上光阴好》诗:“静原生智慧,愁亦破鸿濛。”
(5).指高空。 明 刘基 《通天台赋》:“矗鸿濛以建标兮,拖甘泉以为祛。”
词语解释:鸿荒  拼音:hóng huāng
(1).太古,混沌初开之世。 汉 扬雄 《法言·问道》:“鸿荒之世,圣人恶之。” 南朝 宋 鲍照 《石帆铭》:“在昔鸿荒,刊启源陆;表里民邦,经纬鸟服。” 宋 陆游 《游武夷山》诗:“巢居寄千仞,鸿荒想 羲 轩 。” 郭沫若 《创造者》:“我要高赞这最初的婴儿,我要高赞这开辟鸿荒的大我。”
(2).边远荒僻之地。 唐 李白 《明堂赋》:“点翠綵于鸿荒,洞清阴乎羣山。” 王琦 注:“鸿荒,大荒也,谓旷远之地也。”
词语解释:鸿翼  拼音:hóng yì
(1).鸿鹄的羽翼。 汉 扬雄 《太玄·翕》:“次六:黄心鸿翼,翕于天。测曰:黄心鸿翼,利得辅也。” 司马光 集注:“君子以中庸为心,辅之者众,如傅鸿翼,其高飞无不至矣。” 唐 宋申锡 《义成军节度李公德政碑铭序》:“鸿翼将摶於九霄,驥足未展於千里。”
(2).比喻俊逸之才。《北史·文苑传序》:“于时 陈郡 袁翻 ……彫琢琼瑶,刻削杞梓,并为龙光,俱称鸿翼。”
(3). 金 官署名。《宣和遗事》后集:“ 金 人之鸿翼乃大朝之鸿臚也。”
词语解释:鸿笔  拼音:hóng bǐ
(1).大手笔。 汉 王充 《论衡·须颂》:“古之帝王建鸿德者,须鸿笔之臣褒颂纪载,鸿德乃彰,万世乃闻。” 唐 李翰 《〈河中鹳鹊楼集〉序》:“鸿笔佳什,声闻远方。” 清 唐孙华 《酬徐薲洲侍郎》诗:“况今史事久未就,非公鸿笔谁能胜。”
(2).巨笔。 唐 王延龄 《梦五色笔赋》:“夫何言吉梦兮杳杳冥冥,若有一人兮遗我鸿笔。”
词语解释:鸿业  拼音:hóng yè
大业。多指王业。《汉书·成帝纪》:“朕承 太祖 鸿业,奉宗庙二十五年。” 唐玄宗 《并州置北都制》:“守宗社之大寳,恢中原之鸿业。” 章炳麟 《国故论衡·论式》:“若夫詔书之作,自 文 景 犹近质, 武帝 以后,时称《诗》《书》,润色鸿业,始为诗之流矣。”
词语解释:鸿远  拼音:hóng yuǎn
宏大深远。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史书占毕二》:“昭代称明,近无所因,远无所袭,厥体冠裳,厥义鸿远。” 清 恽敬 《舟经丹霞山记》:“夫圣人之心,华邃鸿远,包孕天地,岂若拘儒之规规者哉!”
词语解释:鸿惊  拼音:hóng jīng
(1).鸿受惊而疾飞。形容疾奔。《文选·颜延之〈赭白马赋〉》:“欻耸擢以鸿惊,时濩略而龙翥。” 李善 注引 傅玄 《乘舆马赋》:“形便飞燕,势越惊鸿。”
(2). 三国 魏 曹植 《洛神赋》:“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后用“鸿惊”形容女子体态轻盈。 唐 宋之问 《秋莲赋》:“既如 秦女 艷日兮凤鸣,又似 洛妃 拾翠兮鸿惊。” 宋 周邦彦 《汴都赋》:“鸞悲凤鸣,纤丽歌也;鸿惊燕居,绰约舞也。”
词语解释:鸿儒  拼音:hóng rú
大儒。泛指博学之士。 汉 王充 《论衡·本性》:“自 孟子 以下至 刘子政 ,鸿儒博生,闻见多矣。” 唐 刘禹锡 《陋室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明史·吴山等传赞》:“ 吴山 等雍容馆阁,敭歷臺省,固所谓词苑之鸿儒,庙堂之岿望也。” 夏衍 《力与巧》:“看来,鸿儒们不容易懂的道理,被人认为低人一等的艺人们却是深知此中三昧的。”
词语解释:鸿恩  拼音:hóng ēn
大恩。多指皇恩。《汉书·匈奴传下》:“大化神明,鸿恩溥洽。” 南朝 梁 江淹 《杂体诗·效刘桢〈感遇〉》:“微臣固受赐,鸿恩良未测。” 清 蒲松龄 《巡河赦罪表》:“用行肆赦,诞布鸿恩。”
词语解释:鸿燕  拼音:hóng yàn
鸿雁和燕子。两者均为候鸟。于 长江 一带,前者秋来春去,后者秋去春来。 清 方文 《芜阴送钱既白游太湖》诗:“我方来尔邑,尔復去吾乡。交错如鸿燕,拼飞为稻粱。”
词语解释:鸿枢  拼音:hóng shū
旧谓中央政权的显要之职。 宋真宗 《天禧三年赐王钦若判杭州十韵》:“一参黄阁推良画,再陟鸿枢显至荣。” 宋 秦观 《代贺中书仆射范相公启》:“昔执鸿枢,既致干戈之戢;今居端揆,何难礼乐之兴。” 宋 陆游 《贺叶枢密启》:“恭审显膺明詔,进贰鸿枢。”
词语解释:鸿基  拼音:hóng jī
(1).宏大建筑物的基础。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五》:“北岸有 新臺 鸿基,层广高数丈, 卫宣公 所筑 新臺 矣。”
(2).伟大的基业。多指王业。 三国 蜀 刘禅 《策丞相诸葛亮诏》:“朕以幼冲,继承鸿基。” 宋 范仲淹 《圣人大宝曰位赋》:“固此鸿基,方君临於万国。” 明 沉采 《千金记·别姬》:“英雄志,当初指望造鸿基,如今一旦成虚费。”
词语解释:鸿庆  拼音:hóng qìng
(1).大庆;洪福。指王业。《晋书·乞伏乾归载记》:“将鼓淳风於东夏,建八百之鸿庆。”
(2).喻指年寿。 南朝 梁 徐勉 《故永阳敬太妃墓志铭》:“年高事重,志义方隆,宜永绥福履,而奄夺鸿庆,以 普通 元年十月廿三日遘疾,十一月九日己卯薨於第。”
词语解释:鸿羽  拼音:hóng yǔ
(1).鸿雁的羽毛。比喻轻微之物。 晋 葛洪 《抱朴子·嘉遯》:“抑轻则鸿羽沉於弱水,抗重则玉石漂於飞波。” 明 沉鲸 《双珠记·并拜荣升》:“可怜视死轻鸿羽,衔寃九地难追。”参见“ 鸿毛 ”。
(2).借指鸿雁。以其善高飞,故比喻腾达的仕途。 唐 钱起 《送李四擢第归觐省》诗:“鸿羽不低飞,龙津徒自险。” 王闿运 《〈桂阳州志〉序》:“进实鸿羽,退亦龙蟠。”
(3).《汉书·苏武传》载有鸿雁传书之事,故比喻信使。 宋 吕诲 《和邵尧夫见寄时知邓州》:“冥冥鸿羽在云天,邈阻风音已十年。” 宋 卢祖皋 《倦寻芳》词:“鸿羽难凭芳信短, 长安 犹近归期远。”
词语解释:鸿毛  拼音:hóng máo
鸿雁之毛。常用以比喻轻微或不足道的事物。《战国策·楚策四》:“是以国权轻於鸿毛,而积祸重於丘山。” 唐 韩愈 《贞女峡》诗:“漂船摆石万瓦裂,咫尺性命轻鸿毛。” 宋 葛长庚 《沁园春》词:“算此身此世,无过驹隙,一名一利,未值鸿毛。” 毛泽东 《为人民服务》:“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 泰山 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
词语解释:鸿断  拼音:hóng duàn
谓孤鸿失群。 宋 张耒 《岁暮书事》诗之一:“岁晏北风疾,山空万谷号。木枯随意折,鸿断不成高。”
词语解释:鸿休  拼音:hóng xiū
(1).鸿业;大统。《北齐书·文宣帝纪》:“朕入纂鸿休,将承世祀,籍援立之厚,延宗社之算。” 唐肃宗 《改元宝应赦文》:“总集瑞命,祗承鸿休。” 宋 司马光 《交趾献奇兽赋》:“臣等谓宜命协律播之声歌,詔太史编之简策,以发挥不世之鸿休,张大无伦之丕绩。”
(2).鸿福。称美上级或长者的荫庇与关怀。 唐 韩愈 《为宰相贺雪表》:“臣等职在燮和,慙无效用,覩斯庆泽,实荷鸿休。” 宋 苏辙 《代南京留守谢减降德音表》:“臣幸摄守留钥,亲被鸿休,乐与都人共陶圣化。” 明 汤显祖 《霞美山赋》:“窃燕閒而问思,遡鸿休而有云。”
(3).大善;美德。 唐 陶拱 《天晴景星见赋》:“叶妙理於上德,表鸿休於天造。”
词语解释:鸿鹄志  拼音:hóng hú zhì
见“ 鸿鵠之志 ”。
词语解释:鸿鹄之志  拼音:hóng hú zhī zhì
比喻远大的志向。《吕氏春秋·士容》:“夫驥驁之气,鸿鵠之志,有諭乎人心者诚也。”《史记·陈涉世家》:“ 陈涉 少时,尝与人佣耕,輟耕之垄上,悵恨久之,曰:‘苟富贵,毋相忘。’庸者笑而应曰:‘若为庸耕,何富贵也?’ 陈涉 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鵠之志哉?’” 唐 卢肇 《鸜鹆舞赋》:“况乃意绰步蹲,然后知鸿鵠之志,不与俗态而同尘。” 元 郑光祖 《王粲登楼》第一折:“大丈夫仗鸿鵠之志,据英杰之才。”亦省作“ 鸿鵠志 ”。《北史·张定和张奫等传论》:“当其鬱抑未遇,亦安知有鸿鵠志哉!” 宋 陆游 《庵中杂书》诗:“輟耕壠上鸿鵠志,长啸山中鸞凤音。” 郁达夫 《己未秋应外交官试被斥仓卒东行返国不知当在何日》诗:“燕雀岂知鸿鵠志,凤凰终惜羽毛伤!”
词语解释:鸿图  拼音:hóng tú
(1).宏大的基业。多指王业帝位。 唐玄宗 《幸并州推恩敕》:“兴王始封之地,鸿图创业之初,含育生灵,大造区宇。”《宋史·律历志三》:“ 太祖 生於 洛邑 ,而胞络惟黄;鸿图既建,五纬聚於奎躔,而镇星是主。” 明 陆采 《明珠记·返旆》:“定山河,扫尽妖氛清国步,翠华不日返神都,从今万载固鸿图。”
(2).远大的设想;宏伟的计划。如:立大志,展鸿图。
词语解释:鸿禧  拼音:hóng xǐ
洪福。《宋史·乐志九》:“宝命自天,鸿禧锡祚。” 清 赵翼 《圣寿覃恩典隆养老以年逾八十得拜绢绵米肉之赐》诗:“如此鸿禧逢七度,吾生幸亦几人同。”
词语解释:鸿胪  拼音:hóng lú
(1).官署名。《周礼》官名有大行人之职, 秦 及 汉 初称典客, 景帝 六年,更名大行令, 武帝 太初 元年,改称大鸿胪,主掌接待宾客之事。 东汉 以后,大鸿胪主要职掌为朝祭礼仪之赞导。 北齐 始置鸿胪寺, 唐 一度改为司宾寺, 南宋 、 金 、 元 废, 明 复之, 清 沿置。主官或称卿,或称正卿,副职为少卿,属官因各朝代而异,或有鸣赞、序班,或置丞、主簿。《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典客, 秦 官,掌诸归义蛮夷,有丞。 景帝 中六年更名大行令, 武帝 太初 元年更名大鸿臚。” 颜师古 注引 应劭 曰:“郊庙行礼讚九宾,鸿声臚传之也。”《新唐书·百官志三》:“凡客还,鸿臚籍衣齎赐物多少以报主客,给过所。”
(2).指该官署官员。 唐 韩愈 《袁氏先庙碑》:“始居 华阴 ,为 拓拔魏 鸿臚。” 明 李东阳 《十八日听传胪有作》诗:“黄纸数行丹詔字,鸿臚三唱甲科名。”
词语解释:鸿私  拼音:hóng sī
犹鸿恩。 南朝 梁 江淹 《萧领军让司空并敦劝启》:“且皇华之命,居上之鸿私;凤举之招,为下之殊荣。” 唐 杜审言 《和李大夫嗣真奉使存抚河东》:“雨霈鸿私涤,风行睿旨宣。” 宋 叶适 《代宋彦远青词》:“誓坚晚节,以答鸿私。”
词语解释:鸿烈  拼音:hóng liè
(1).大功业。《汉书·扬雄传下》:“《典》《謨》之篇,《雅》《颂》之声,不温纯深润,则不足以扬鸿烈而章缉熙。”《后汉书·朱祐景丹等传论》:“故 光武 鉴前事之违,存矫枉之志,虽 寇 邓 之高勋, 耿 贾 之鸿烈,分土不过大县数四,所加特进、朝请而已。” 唐 卢照邻 《答蜀父老问》:“莫不称赞鸿烈,揄扬颂声。”
(2).大明。用作书名。今所传《淮南子》别称《鸿烈解》,又省称《鸿烈》《西京杂记》卷三:“ 淮南王 安 著《鸿烈》二十一篇。鸿,大也;烈,明也;言大明礼教,号为《淮南子》。” 汉 高诱 《〈淮南子〉序》:“然其大较,归之於道,号曰《鸿烈》。鸿,大也;烈,明也;以为大明道之言也。”
(3).《淮南子》主道家学说,因用以指道经、道术。 南朝 陈 徐陵 《〈玉台新咏〉序》:“《灵飞》《太甲》,高擅玉函;鸿烈仙方,长推丹枕。” 清 曹寅 《游仙诗三十韵和汪萝山》之七:“丛桂蒙茸土一隅,拟求鸿烈问之无。”
词语解释:鸿源  拼音:hóng yuán
长河的源头。比喻初创的王业。《隋书·音乐志中》:“庆绪千重秀,鸿源万里长。”《宋史·乐志九》:“肃肃 艺祖 ,肇基鸿源。”
词语解释:鸿猷  拼音:hóng yóu
(1).鸿业;大业。 南朝 宋 谢庄 《求贤表》:“臣生属亨路,身渐鸿猷。” 唐肃宗 《命有司举行郊庙大礼诏》:“朕获嗣鸿猷,敢志虔敬。” 清 蒲松龄 《拟上谕纂修〈实录〉告成群臣进表》:“伏以圣孝开天,燕翼纪千秋之烈;王謨尊祖,鸿猷垂百代之书。”
(2).深远的谋划。 明 张居正 《答楚抚院王见峰书》:“顷者,陵工告竣,仰仗鸿猷,费省工坚,功高赏薄,尚当有待也。”
词语解释:鸿阵  拼音:hóng zhèn
(1).鸿雁飞行时排成的队形。 宋 张耒 《秋日登海州乘槎亭》诗:“隔水飞来鸿阵阔,趁潮归去櫓声忙。”
(2).指鸿雁飞行时发出的叫声。 宋 姜夔 《湘月》词:“谁解唤起 湘灵 ,烟鬟雾鬢,理哀絃鸿阵。” 吴无闻 注:“理哀弦鸿阵,谓从哀弦中弹出飞鸿叫声。 王勃 《滕王阁序》:‘雁阵惊寒,声断 衡阳 之浦。’”
词语解释:鸿轩  拼音:hóng xuān
鸿雁高飞。比喻举止不凡。《文选·颜延之〈五君咏·向常侍〉》:“交 吕 既鸿轩,攀 嵇 亦凤举。” 李善 注:“轩,飞貌。” 唐 李商隐 《灵仙阁晚眺寄郓州韦评事》诗:“定笑幽人迹,鸿轩不可攀。”
词语解释:鸿洞  拼音:hóng dòng
虚空混沌;漫无涯际。《淮南子·精神训》:“古未有天地之时,惟像无形,窈窈冥冥,芒芠漠閔,澒濛鸿洞,莫知其门。” 高诱 注:“皆无形之象。” 唐 柳宗元 《天对》:“东西南北,其极无方,夫何鸿洞,而课校修长。”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一》:“岂有乾坤斡运,元气鸿洞,反不能聚而上升,成至尊之主宰哉!”
融通,连续貌。《淮南子·原道训》:“靡滥振荡,与天地鸿洞。” 高诱 注:“鸿,大也。洞,通也。”《文选·王褒〈洞箫赋〉》:“风鸿洞而不絶兮,优嬈嬈以婆娑。” 李善 注:“鸿洞,相连貌。”
词语解释:鸿宾  拼音:hóng bīn
鸿归有期,因以“鸿賔”比喻宾服归顺。 宋 王禹偁 《北狄来朝颂》序:“遂使 朔 易 之方,戎狄之众,有见机之义,生嚮化之心,行事大之仪,陈任土之贡,离越沙漠,舞蹈 藁街 。远逐鸿賔,豁 唐 虞 之日月;至同蚁慕,观华夏之车书。”
词语解释:鸿生  拼音:hóng shēng
鸿儒;博学之士。《汉书·扬雄传上》:“於兹虖鸿生鉅儒,俄轩冕,杂衣裳,修 唐 典,匡《雅》《颂》,揖让於前。” 唐 韩愈 《燕河南府秀才》诗:“乃选二十县,试官得鸿生。” 清 厉鹗 《河清海晏颂》:“守臣腾跃而告之,太史连络而书之,鸿生鏗鍧而颂之。”
词语解释:鸿骞  拼音:hóng qiān
鸿飞。比喻升迁腾达。 南朝 梁 沉约 《齐故安陆昭王碑文》:“乃鸿騫旧 吴 ,作守东 楚 。”
词语解释:鸿仪  拼音:hóng yí
(1).《易·渐》:“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吉。” 孔颖达 疏:“处高而能不以位自累,则其羽可用为物之仪表,可贵可法也。”后以“鸿仪”比喻官位。《隋书·隐逸传·崔赜》:“谬齿鸿仪,虚班驥皁。”
(2).盛大的典仪。 宋 秦观 《代贺兴龙节表》:“令节载逢,鸿仪斯举。” 明 张居正 《归政乞休疏》:“今赖天地祖宗洪佑,中外安寧,大礼大婚,耕耤陵祀,鸿仪鉅典,一一修举。”《清史稿·礼志一》:“自 虞 廷修五体,兵休刑措,天秩虽简,鸿仪实容。”
词语解释:鸿头  拼音:hóng tóu
芡实的别名。 宋 范成大 《初秋闲记园池草木》诗之五:“马齿任藏汞冷,鸿头自胜硫温。”自注:“鸿头,芡实也。芡性煖,号水硫黄。” 清 厉鹗 《采菱词》之二:“鲜於莲子冷鸿头,船尾炊来趁晚秋。”
词语解释:鸿藻  拼音:hóng zǎo
雄文。 汉 班固 《东都赋》:“铺鸿藻,信景鑠,扬世庙,正雅乐。” 唐 常衮 《授张渭礼部侍郎制》:“博涉羣籍,通其源流,振起鸿藻,正其声律。” 宋 陆游 《朝议大夫张公墓志铭》:“今尚书之客,皆一时贤杰,其巨笔鸿藻,皆足以慰公於九泉。”
词语解释:鸿音  拼音:hóng yīn
(1).洪亮的声音。 唐 独孤及 《鹿泉本愿寺铜钟铭》:“虽鸿音未扬,识者已知其妙矣。”
(2).指音信。 清 陈梦雷 《寄长秋弟》诗:“新篇堪寄否?天外待鸿音。”
词语解释:鸿举  拼音:hóng jǔ
(1).鸿鹄高飞远翔。比喻奋发有为。 三国 魏 毌丘俭 《答杜挚》诗:“位当养羽翮,鸿举必有期。”
(2).比喻远逸。《明史·李世祺传》:“簪笔执简之臣,接跡囹圄;考槃薖轴之士,抗声鸿举。”
词语解释:鸿徽  拼音:hóng huī
大美;大善。多指极为人称誉的美德善行。 南朝 宋 谢庄 《为八座江夏王请封禅表》:“鸿徽洽于海表,威稜震乎沙外。” 唐 阎随侯 《西岳望幸赋》:“邦国之鸿徽克播,帝王之盛事毕陈。” 宋 司马光 《光献慈圣太后挽辞》:“只应彤管在,万古播鸿徽。”
词语解释:鸿鹤  拼音:hóng hè
(1). 晋 王嘉 《拾遗记·周灵王》:“ 老聃 在 周 之末,居 反景日室之山 ,与世人絶跡。帷有黄髮老叟五人,或乘鸿鹤,或衣羽毛,耳出於顶,瞳子皆方,面色玉洁,手握青筠之杖,与 聃 共谈天地之数。”“鸿鹤”指鸿鹄与仙鹤。后用以为隐居、出家或学道的典实。 唐 陆龟蒙 《奉和袭美初夏游楞伽精舍次韵》:“未为 尧 舜 用,且向烟霞託。我亦摆尘埃,他年附鸿鹤。”
(2).比喻志向远大。 唐 高适 《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诗:“且欲同鷦鷯,焉能志鸿鹤。”鹤,一作“鵠”。 唐 李峤 《攀龙台碑》:“时运未集,东皋息鸿鹤之心;天衢既亨,北面就人臣之礼。”
词语解释:鸿爪  拼音:hóng zhǎo
宋 苏轼 《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雪上偶然留爪印,鸿飞那復计东西。”后用“鸿爪”比喻往事留下的痕迹。 清 黄景仁 《和仇丽亭》:“鸿爪游踪首重回,经年褦襶逐尘埃。” 茅盾 《〈茅盾文集〉后记》:“旧诗若干首,都没有发表过,而今附印于纸尾,不是自觉得还像诗,而是为的可志鸿爪云尔。”
词语解释:鸿勋  拼音:hóng xūn
亦作“ 鸿勛 ”。 伟大的功勋;宏大的事业。 汉 蔡邕 《杨公碑》:“於是门人学徒,相与刊石树碑,表勒鸿勋讚懿德。” 宋 司马光 《相国魏忠献韩公挽辞》:“鸿勋柱石壮,劲节雪霜寒。” 曹亚伯 《武昌起义·布告全国电》:“想我神明贵族,不乏英杰挺生之士,曷勿执竿起义,共建鸿勛。”
词语解释:鸿绪  拼音:hóng xù
大统;王业。《后汉书·顺帝纪》:“陛下践祚,奉遵鸿绪。” 唐肃宗 《授彭王仅等节度大使制》:“朕以薄德,纘承鸿绪。”《清史稿·世祖纪二》:“朕纘承鸿绪,十有一年。”
词语解释:鸿福  拼音:hóng fú
洪福,大福。《宋史·乐志十六》:“华旦焕 尧 文,鸿福浩无垠。” 明 唐顺之 《与胡梅林总督书》:“我徼国家鸿福,仗督府胜算,歼尽此二巢, 浙 直可数年无事。” 鲁迅 《故事新编·理水》:“‘你们过得还好么?’‘托大人的鸿福,还好。’”
词语解释:鸿天  拼音:hóng tiān
高天。有时借指仙界。 北周 庾信 《道士步虚词》之三:“停鸞讌瑶水,归路上鸿天。” 清 蒲松龄 《代韩公募修郑公书院疏》:“彼夫白足之徒,黄冠之侣,庄严奈苑,则縹碧成宫,瞻瞩鸿天,则金银为闕。” 清 沉皞日 《大圣乐·寄郭匡山》词:“想碧水鸿天,诗成清絶。”
词语解释:鸿庞  拼音:hóng páng
庞大。 宋 叶适 《代宋彦远青词》之二:“自知延瞬息之微生,何以答鸿庞之厚施。” 明 危素 《小孤山歌》:“鸿庞稍见土宇旷,疏凿方知 夏后 勤。”
词语解释:鸿翥  拼音:hóng zhù
鸿鹄高飞。借指远行;远游。《文选·曹植〈七启〉》:“翔尔鸿翥,濈然鳧没。” 李善 注引《尔雅》:“翥,举也。” 唐 元稹 《送崔侍御之岭南二十韵》:“逸翮怜鸿翥,离心觉刃劖。” 宋 朱敦儒 《念奴娇·约友中秋游长桥魏倅邦式不预》词:“我遇清时无箇事,好约鶯迁鸿翥。”
词语解释:鸿明  拼音:hóng míng
(1).昌盛清明。《汉书·礼乐志》:“皇皇鸿明,荡侯休德,嘉承天和,伊乐厥福。” 唐 李德裕 《上尊号玉册文》:“诚宜玉版温润,鏤鸿明之德;神宝焜燿,荐万斯之年。”
(2).盛德;明德。 唐 颜师古 《明堂议》:“绍列辟之鸿明,成天下之壮观。”
词语解释:鸿流  拼音:hóng liú
(1).广为流布的德化。 三国 魏 嵇康 《声无哀乐论》:“六合之内,沐浴鸿流,荡涤尘垢,羣生安逸。”
(2).洪水。 唐 元稹 《答姨兄胡灵之五十韵》:“原燎逢冰井,鸿流值木罌。” 宋 陆游 《贺汤丞相启》:“譬犹震风凌雨之动地,夏屋愈安;鸿流巨浸之稽天,方舟独济。” 清 丘逢甲 《岁暮杂感》诗之二:“赤县鸿流堙息壤,紫垣狼燄迫勾陈。”
词语解释:鸿文  拼音:hóng wén
(1).鸿雁群飞时形成的文字之状。 汉 扬雄 《太玄·文》:“次六:鸿文无范,恣于川。” 司马光 集注:“谓鸿鴈之飞,偶有文字之象,而无法也,遇川则自恣而已。”
(2).巨著;大作。 汉 王充 《论衡·佚文》:“鸿文在国,圣世之验也。” 明 陈子龙 《行路难》诗:“鸿文虽留千载后,大抵是非都茫茫。”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七篇:“惟 谊 尤有文采,而沉实则稍逊,如其《治安策》《过秦论》,与 鼂错 之《贤良对策》《言兵事疏》《守边劝农疏》,皆为 西汉 鸿文,沾溉后人,其泽甚远。”
词语解释:鸿便  拼音:hóng biàn
指信使;书札。 明 李贽 《与焦漪园书》:“ 空菴上人 去后,鸿便杳然,想近日又为北上计矣。” 清 邹祇谟 《惜分飞·本意庚寅夏作》词:“此后更休相弃,鸿便须频寄。” 清 蒲松龄 《代毕刺史际有答陈翰林书》:“遂因鸿便,聊附尺帛,土物戔戔,少当远音。”
词语解释:鸿鸾  拼音:hóng luán
鸿、鸾高飞凌空,因用以指贤德之士。《文选·扬雄〈剧秦美新〉》:“振鷺之声充庭,鸿鸞之党渐阶。” 李善 注:“振鷺、鸿鸞,喻贤人也。” 晋 葛洪 《抱朴子·守塉》:“奇士之居也,进则侣鸿鸞以振翮,退则参 陶 白 之理生。” 宋 司马光 《和王道粹垂拱早朝王范二直阁班列在前戏成小诗》:“紫殿鸿鸞肃,金门虎豹环。”
词语解释:鸿志  拼音:hóng zhì
远大的志向。 唐 戴叔伦 《孤鸿篇》:“鸿志不汝较,奋翼起高飞。” 唐 高郢 《沙洲独鸟赋》:“鸿志非燕,鹤羣岂鸡?”参见“ 鸿鵠之志 ”。
词语解释:鸿鹄之志  拼音:hóng hú zhī zhì
比喻远大的志向。《吕氏春秋·士容》:“夫驥驁之气,鸿鵠之志,有諭乎人心者诚也。”《史记·陈涉世家》:“ 陈涉 少时,尝与人佣耕,輟耕之垄上,悵恨久之,曰:‘苟富贵,毋相忘。’庸者笑而应曰:‘若为庸耕,何富贵也?’ 陈涉 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鵠之志哉?’” 唐 卢肇 《鸜鹆舞赋》:“况乃意绰步蹲,然后知鸿鵠之志,不与俗态而同尘。” 元 郑光祖 《王粲登楼》第一折:“大丈夫仗鸿鵠之志,据英杰之才。”亦省作“ 鸿鵠志 ”。《北史·张定和张奫等传论》:“当其鬱抑未遇,亦安知有鸿鵠志哉!” 宋 陆游 《庵中杂书》诗:“輟耕壠上鸿鵠志,长啸山中鸞凤音。” 郁达夫 《己未秋应外交官试被斥仓卒东行返国不知当在何日》诗:“燕雀岂知鸿鵠志,凤凰终惜羽毛伤!”
词语解释:鸿化  拼音:hóng huà
宏大的教化。旧时歌颂帝王的套语。《后汉书·章帝纪》:“朕闻明君之德,启迪鸿化,缉熙康乂,光照六幽。” 唐 符载 《谢手诏第二表》:“瞻彼疆域,小有康寧,此皆陛下睿谋鸿化之所被及。” 宋 范仲淹 《苏州谢就除礼部员外郎充天章阁待制表》:“坦圣怀而虚受,期鸿化以咸孚。”
词语解释:鸿多  拼音:hóng duō
巨大而繁多。《魏书·匈奴刘聪等传论》:“史臣曰:夷狄不恭,作害中国,帝王之世,未曾无也。 刘渊 等假窃名目,狼戾为梗,污辱神器,毒螫黎元,丧乱鸿多,一至於此。”
词语解释:鸿隙  拼音:hóng xì
即 鸿隙陂 。《汉书·翟方进传》:“ 汝南 旧有 鸿隙 大陂,郡以为饶。” 颜师古 注:“ 鸿隙 ,陂名,藉其溉灌及鱼鳖萑蒲之利,以多财用。” 唐 无名氏 《对为人兴利判》:“昔 邓晨 开梦,理 鸿隙 而涤源; 何敞 效能,流 鮦阳 而刻石。” 明 汤显祖 《金堤赋》:“貲 寧成 之陂田兮,復 汝南 之 鸿隙 。” 清 全祖望 《煨芋分韵》:“上之应昴星,下或謡 鸿隙 。”参见“ 鸿隙陂 ”。
词语解释:鸿隙陂  拼音:hóng xì bēi
陂名。故址在今 河南 淮河 北 正阳 、 息县 间。跨 汝河 ,受 淮 北诸水,郡以为饶。 汉成帝 时, 关 东患水,陂溢为害, 翟方进 等奏罢之。后岁旱、民失其利。 东汉 邓晨 为 汝南 太守,修复旧陂,起塘四百馀里,灌田数千顷, 汝 土以饶。至 安帝 永初 三年,诏以陂假与贫民,自是遂废。 宋 秦观 《汝水涨溢说》:“《汉书》称 汝南 有 鸿隙陂 , 翟方进 为相始奏罢,郡人怨甚切。意 鸿隙陂 者,非特为灌溉之利,菱芡蒲鱼之饶,实一郡瀦水处也。”
词语解释:鸿少  拼音:hóng shǎo
鸿胪寺少卿的省称。 清 戴璐 《藤阴杂记》卷二:“员外内用九阶方得四品,故有九转丹成之号。谓员外、郎中、御史、掌道、给事中、掌科、鸿少、光少、通参也。”
词语解释:鸿畴  拼音:hóng chóu
最大的谋略。 唐 韩愈 《赴江陵途中寄赠三学士》诗:“復闻 颠 夭 辈,峨冠进鸿畴。”
词语解释:鸿号  拼音:hóng hào
大名;美称。 唐 韩愈 《争臣论》:“致吾君於 尧 舜 ,熙鸿号於无穷也。” 宋 岳珂 《桯史·淳熙内禅颂》:“惟我 寿皇 ,圣孝孔时,力靡遗餘,爱敬既究,熙以鸿号。” 明 张居正 《圣孝纪》:“鸿号之称定,则一本之义昭。”
词语解释:鸿信  拼音:hóng xìn
指书信。 清 黄景仁 《寄维衍》诗:“苦忆梅花寻庙市,且随鸿信到江城。” 清 二石生 《十洲春语》卷中:“兄妹无恩鸿信阻,年年风雨走关梁。”
词语解释:鸿泽  拼音:hóng zé
(1).巨大的恩泽。多指皇恩。 唐 韦承庆 《上东宫启》:“荡荡鸿泽,霑濡不已。”《旧唐书·玄宗纪上》:“爰承后命,载阐休期,总军国之大猷,施云雨之鸿泽。” 清 查慎行 《十二月初四日恭闻大行皇帝于十一月十三日宾天》诗:“功高参赞道弥纶,鸿泽靡涯造化均。”
(2).古泽名。 汉 李尤 《鸿池陂铭》:“ 鸿泽之陂 ,圣王所规,开水东注,出自城池。”参见“ 鸿隙陂 ”。
词语解释:鸿隙陂  拼音:hóng xì bēi
陂名。故址在今 河南 淮河 北 正阳 、 息县 间。跨 汝河 ,受 淮 北诸水,郡以为饶。 汉成帝 时, 关 东患水,陂溢为害, 翟方进 等奏罢之。后岁旱、民失其利。 东汉 邓晨 为 汝南 太守,修复旧陂,起塘四百馀里,灌田数千顷, 汝 土以饶。至 安帝 永初 三年,诏以陂假与贫民,自是遂废。 宋 秦观 《汝水涨溢说》:“《汉书》称 汝南 有 鸿隙陂 , 翟方进 为相始奏罢,郡人怨甚切。意 鸿隙陂 者,非特为灌溉之利,菱芡蒲鱼之饶,实一郡瀦水处也。”
词语解释:鸿祉  拼音:hóng zhǐ
鸿福。《宋史·乐志十五》:“升烟 太一 修郊报,鸿祉介烝民。”
词语解释:鸿鹭  拼音:hóng lù
(1).泛指鹄、雁、鹅、鸥等大型水鸟。《云笈七籤》卷二三:“ 太虚真人 曰:鸿者,羽族之总名也,其鵠、鴈、鹅、鸥皆曰鸿鷺也。古謌曰:鸿鷺十年鸟,为有致天真。”
(2).鸿雁、鹭鸶飞行有序,因以比喻朝官的班列。 南朝 梁 刘孝绰 《侍宴集贤堂应令》诗:“官属引鸿鷺,朝行命金碧。”《魏书·李谐传》:“缀鸿鷺之末行,连英髦之茂序。”
(3).古 黑水 的异称。《穆天子传》卷二:“天子北征东还,甲申,至於 黑水 , 西膜 之所谓 鸿鷺 。” 晋 郭璞 《山海经图赞·海内西经》:“ 崑仑 之阳, 鸿鷺 之阿,爰有嘉穀,号曰木禾。”
词语解释:鸿霈  拼音:hóng pèi
犹鸿恩。 唐 武元衡 《奉和圣制重阳日即事》:“徒然被鸿霈,无以报玄功。” 唐 刘禹锡 《贺复吴少诚官爵表》:“敷鸿霈而覃及蠢类,鼓仁风而臻於太和。” 宋 范仲淹 《苏州谢就除礼部员外郎充天章阁待制表》:“望已絶於青云,咎未更於鸿霈。”
词语解释:鸿龙  拼音:hóng lóng
象声词。形容铃声。 唐 李贺 《绿章封事》诗:“青霓扣额呼宫神,鸿龙玉狗开天门。”一说为守天门之兽,见 王琦 汇解。 清 厉鹗 《游仙百咏》之七四:“鸿龙玉狗启天閽,东海团团吐晓暾。”参见“ 鸿瓏 ”。
词语解释:鸿珑  拼音:hóng lóng
象声词。形容铃声。 唐 李贺 《昌谷》诗:“鸿瓏数铃响,羈臣发凉思。” 王琦 汇解:“铃,谓宫殿檐角上所悬之铃。鸿瓏,其声也。” 清 厉鹗 《晓起彻上人导行黄鹤峰下观龙藏泉遂寻龙洞至仙姑洞》诗:“重扉蓄内景,鸿瓏古谁撼。”
词语解释:鸿光  拼音:hóng guāng
(1).指盛大光辉的事业。 南朝 宋 鲍照 《河清颂》:“大明方徽,鸿光中微,圣命谁堪。”
(2).盛大光辉。 唐 常衮 《答请上尊号第三表》:“是谓典礼,鸿光赫然。”
词语解释:鸿硕  拼音:hóng shuò
(1).指学识渊博。 唐 吕温 《与族兄皋请学〈春秋〉书》:“所与者不唯鸿硕之老,博洽之士,与我同志者则为吾师。” 宋 陆游 《贺周参政启》:“维时鸿硕之彦,早冠清华之途。”
(2).指学识渊博的人。 唐 苏颋 《封东岳朝觐颂》:“而左辅右弼,杂縉绅鸿硕之伦。” 宋 尹拙 《请令张昭田敏等校勘〈经典释文〉状》:“况今朝廷,富有鸿硕。”
(3).指宏富的学术流派。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引》:“夫其渊源六籍,藪泽九流,紬绎百家,溯洄千古,固文明之盛集,鸿硕之大观也。”
共339,分5页显示   1  2  3  4  5 下一页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