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青鸾 拼音:qīng luán
(1).古代传说中凤凰一类的神鸟。赤色多者为凤,青色多者为鸾。多为神仙坐骑。 北周 庾信 《谢赵王赉干鱼启》:“文鳐夜触,翼似青鸞。” 唐 李白 《凤凰曲》:“ 嬴 女吹玉簫,吟弄天上春。青鸞不独去,更有携手人。” 王琦 注引《艺文类聚》:“《决疑註》曰:……多赤色者凤,多青色者鸞。” 元 杨暹 《刘行首》第二折:“跟着我骑白鹤,上青霄;跨青鸞,远市朝。” 清 陈珮 《哭程夫人》诗:“忽驾青鸞返碧虚,琼花吹折痛何如。”
(2).即青鸟。借指传送信息的使者。 宋 赵令畤 《蝶恋花》词:“废寝忘餐思想徧。赖有青鸞,不必凭鱼雁。” 清 纳兰性德 《月上海棠·中元塞外》词:“青鸞杳,碧天云海音絶。”
(3).相传 罽宾王 于 峻祁之山 ,获一鸾鸟,饰以金樊,食以珍羞,但三年不鸣。其夫人曰:尝闻鸟见其类而后鸣,何不悬镜以映之。王从其意,鸾睹形悲鸣,哀响中霄,一奋而绝。见《艺文类聚》卷九十引 南朝 宋 范泰 《鸾鸟诗序》。后因以“青鸞”借指镜。 闽 徐夤 《上阳宫词》:“妆臺尘暗青鸞掩,宫树月明黄鸟啼。” 明 汤三江 《题唐玄宗还宫感旧·双调夜行船序》套曲:“侍儿扶傍粧臺,懒把青鸞高照。” 清 阮元 《小沧浪笔谈》卷三:“青鸞不用羞孤影,开匣常如见故人。”
(4).亦作“ 青鑾 ”。銮铃。天子之车衡上有鸾,鸾口衔铃,故以“青鑾”借指天子车驾。 南朝 齐武帝 《耕藉诏》:“鸣青鸞於东郊,冕朱紘而莅事。” 南朝 梁 江淹 《倡妇自悲赋》:“侍青鑾以云耸,夹丹輦以霞飞。”
(5).指女子。 唐 王昌龄 《萧驸马宅花烛》诗:“青鸞飞入合欢宫,紫凤衔花出禁中。” 宋 柳永 《木兰花》词:“坐中年少暗消魂,争问青鸞家远近。” 明 杨珽 《龙膏记·错媾》:“偷看,分明旧识青鸞,却做双栖新燕。” 清 吴骞 《扶风传信录》:“二十八日生归,见惟空室,悵悢若失,乃为诗曰:‘灵琐知何处,青鸞杳不回。’”词语解释:乘鸾 拼音:chéng luán
(1).传说 春秋 时 秦 有 萧史 善吹箫, 穆公 女 弄玉 慕之, 穆公 遂以女妻之。 史 教 玉 学箫作凤鸣声,后凤凰飞止其家, 穆公 为作凤台。一日,夫妇俱乘凤凰升天而去。见 汉 刘向 《列仙传》。鸾凤统类,后因以“乘鸞”比喻成仙。 北周 庾信 《后魏骠骑将军荆州刺史贺拔夫人元氏墓志铭》:“既异乘鸞,翻然永去;虽非舞鹤,即掩泉门。” 唐 李群玉 《玉真观》诗:“高情帝女慕乘鸞,紺髮初簪玉叶冠。”《西游记》第六二回:“乘鸞登紫府,跨鹤赴 瀛洲 。”
(2).比喻求得佳偶。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小星》:“还问取雨香云艷,燕语鶯啼,好遂吹簫愿,喜嬴臺乘鸞风便。” 清 李渔 《慎鸾交·却媒》:“有多少官媒押定在乌纱后,不到乘鸞也死不休。”
(3).犹言仙逝。死的婉词。 宋 曾巩 《郧口》诗:“风光满眼宛如昨,故人乘鸞独腾騫。”词语解释:骖鸾 拼音:cān luán
谓仙人驾驭鸾鸟云游。《文选·江淹〈别赋〉》:“驾鹤上汉,驂鸞腾天。” 吕向 注:“御鸞鹤而升天汉。” 唐 薛逢 《汉武宫词》:“絳节几时还入梦,碧桃何处更驂鸞。” 明 何景明 《三山春宴图歌》:“仙人驂鸞倏来往,烟鬟雾珮流云霰。” 清 舒位 《黔俗以试院丹笔写魁星相饷遗为是诗》:“想见白袍吟立鹤,仗伊綵笔去驂鸞。”词语解释:孤鸾 拼音:gū luán
(1).孤单的鸾鸟。比喻高人隐士。 南朝 梁 江淹 《赠炼丹法和殷长史》:“譬如明月色,流采映岁寒。一待黄冶就,青芬迟孤鸞。”
(2).孤单的鸾鸟。比喻失去配偶或没有配偶的人。 北周 庾信 《拟咏怀》之二二:“抱松伤别鹤,向镜絶孤鸞。” 唐 杨炯 《原州百泉县令李君神道碑》:“琴前镜里,孤鸞别鹤之哀;竹死城崩, 杞 妇 湘 妃之怨。” 宋 张先 《卜算子》词:“临镜无人为整装,但自学孤鸞照。” 明 张珽 《龙膏记·空访》:“长垂天幔孤鸞舞,旋炙银笙双凤语。” 清 李渔 《意中缘·诳姻》:“多应是犯孤鸞,红颜数奇。”参见“ 孤鸞照镜 ”。
(3).琴曲名。 晋 陶潜 《拟古》诗之五:“上弦惊《别鹤》,下弦操《孤鸞》。” 宋 苏轼 《欧阳晦夫惠琴枕》诗:“《孤鸞》、《别鵠》谁復闻,鼻息齁齁自成曲。”
词语解释:孤鸾照镜 拼音:gū luán zhào jìng
南朝 宋 范泰 《鸾鸟诗》序:“昔 罽宾 王结罝 峻祁之山 ,获一鸞鸟。王甚爱之,欲其鸣而不能致也。乃饰以金樊,饗以珍羞,对之愈戚,三年不鸣。其夫人曰:‘尝闻鸟见其类而后鸣,何不悬镜以映之?’王从其言。鸞睹形感契,慨然悲鸣,哀响中霄,一奋而絶。”后以“孤鸞照镜”比喻无偶或失偶者对命运的伤悼。 南朝 陈 徐陵 《鸳鸯赋》:“山鷄映水那自得,孤鸞照镜不成双。”词语解释:彩鸾 拼音:cǎi luán
(1).即鸾鸟。 唐 李商隐 《寓怀》诗:“彩鸞餐顥气,威凤入卿云。” 明 汤显祖 《紫钗记·哭收钗燕》:“屏画彩鸞金帖尾,镜描红燕玉搔头。”
(2).传说中的仙女。与书生 文箫 相恋,归 锺陵 为夫妇。见 元林坤 《诚斋杂记》。 清 龚自珍 《太常行》词:“一身云影堕人间,休认 彩鸞 看。”
即鸾鸟。传说中的神鸟。 唐 李商隐 《寓怀》诗:“綵鸞餐顥气,威凤入卿云。” 唐 唐彦谦 《无题》诗之十:“几时重会鸳鸯侣,月下吹笙和綵鸞。”词语解释:鹓鸾 拼音:yuān luán
(1).比喻朝官。 唐 高适 《东平旅游奉赠薛太守二十四韵》:“鵷鸞粉署起,鹰隼 柏臺 秋。” 宋 刘克庄 《水调歌头·和林卿韵》词:“永别鵷鸞,已盟猿鹤,肯学 周顒 出草堂。”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四六:“彤墀小立缀鵷鸞,金碧初阳当画看。”参见“ 鵷鷺 ”。
(2).比喻贤者。 唐 王勃 《秋日楚州郝司户宅饯崔使君序》:“城池当要害之衝,寮寀尽鵷鸞之选。” 宋 苏轼 《叶公秉王仲至见和次韵答之》:“共喜鵷鸞归禁籞,心知日月在重霄。”
(3). 唐 时六厩之一。
词语解释:鹓鹭 拼音:yuān lù
(1).鵷和鹭飞行有序,比喻班行有序的朝官。《隋书·音乐志中》:“怀黄綰白,鵷鷺成行。文赞百揆,武镇四方。” 宋 叶适 《送叶路分》诗:“君今幅巾鵷鷺行,切勿著带貔虎傍。” 清 赵翼 《丙子元旦早朝》诗:“千行鵷鷺集初寅,肃听鸣鞭拜舞匀。”
(2).比喻有才德者。《北齐书·文苑传序》:“於是辞人才子,波骇云属,振鵷鷺之羽仪,纵雕龙之符采。” 唐 储光羲 《群鸦咏》:“冢宰收琳琅,侍臣尽鵷鷺。” 宋 马纯 《题能仁寺壁》诗:“十年衰病卧林泉,鵷鷺羣飞竞刺天。”词语解释:龙鸾 拼音:lóng luán
(1).龙与凤。亦喻贤士。 三国 魏 曹植 《九愁赋》:“感龙鸞而匿跡,如吾身之不留。” 南朝 宋 颜延之 《吊屈原文》:“身絶 郢 闕,迹遍 湘 干。比物荃蓀,连类龙鸞。” 宋 苏轼 《送千乘千能两侄还乡》诗:“ 鹿门 上冢回,牀下拜龙鸞。”
(2).喻华美的文章。语本《文选·吴质〈答魏太子笺〉》:“摛藻下笔,鸞龙之文奋矣。” 李善 注:“鸞龙,鳞羽之有五彩,故以喻焉。” 吕向 注:“鸞龙,有五色文章也。” 唐 李白 《留别于十一兄逖裴十三游塞垣》诗:“ 裴生 览千古,龙鸞炳天章。”
(3).喻指乐器声音美妙,如龙吟凤鸣。 宋 叶适 《中塘梅林天下之盛也聊申鄙述启好游者》诗:“龙鸞变化异,笙笛音製殊。”词语解释:飞鸾 拼音:fēi luán
(1).飞翔的鸾鸟。 汉 王粲 《赠蔡子笃诗》:“翼翼飞鸞,载飞载东。” 唐 李白 《古风》之二七:“焉得偶君子,共乘双飞鸞。” 唐 韩愈 《送桂州严大夫》诗:“远胜登仙去,飞鸞不假驂。”
(2).阁名。《新五代史·前蜀世家·王衍》:“起 宣华苑 ,有 重光 、 太清 、 延昌 、 会真 之殿, 清和 、 迎仙 之宫, 降真 、 蓬莱 、 丹霞 之亭, 飞鸞 之阁, 瑞兽 之门。”词语解释:翔鸾 拼音:xiáng luán
飞鸾。 晋 孙绰 《游天台山赋》:“覿翔鸞之裔裔,听鸣凤之嗈嗈。” 三国 魏 嵇康 《琴赋》:“玄云荫其上,翔鸞集其巔。”词语解释:伯鸾 拼音:bó luán
(1). 汉 梁鸿 的字。 鸿 家贫好学,不求仕进。与妻 孟光 共入 霸陵山 中,以耕织为业。夫妇相敬有礼。见《后汉书·逸民传·梁鸿》。后因以“ 伯鸾 ”借指隐逸不仕之人。 唐 孟郊 《下第东南行》诗:“试逐 伯鸞 去,还作 灵均 行。” 宋 苏轼 《哭王子立次儿子迨韵》之二:“非无 伯鸞 志,独有 子云 悲。” 王十朋 集注:“‘非无 伯鸞 志’,以言 王子立 有与妻共隐之意。”
(2).作为贤丈夫的代称。 唐 刘长卿 《送子壻崔真父归长城》诗:“送君卮酒不成欢,幼女辞家事 伯鸞 。” 明 许自昌 《水浒记·联姻》:“念伊少年,影形弔处,相依有 伯鸞 。”词语解释:鸳鸾 拼音:yuān luán
(1).鵷与鸾。皆凤属。《乐府诗集·燕射歌辞三·晋朝飨乐章》:“鸳鸞济济,鸟兽蹌蹌。”
(2).比喻贤人。 晋 葛洪 《抱朴子·逸民》:“夫鋭志於雏鼠者,不识騶虞之用心,盛务於庭粒者,安知鸳鸞之远指。”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追光寺》:“至於宗庙之美,百官之富,鸳鸞接翼,杞梓成阴。” 范祥雍 校注:“鸳与鵷通。鸳、鸞皆凤族,以比喻贤人。” 唐 韩偓 《和王舍人抚州饮席赠韦司空》:“席上弟兄皆杞梓,花前宾客尽鸳鸞。”
(3).比喻朝官、同僚。 唐 裴翻 《和主司王起》:“云霄幸接鸳鸞盛,变化欣同草木荣。” 唐 韩偓 《梦中作》诗:“紫宸初启列鸳鸞,直向龙墀对揖班。”
(4).指情侣。 明 王錂 《春芜记·家门》:“不料奸徒设计,阻佳期拆散鸳鸞。”
(5). 汉 宫殿名。 汉 张衡 《西京赋》:“后宫则 昭阳 、 飞翔 、 增成 、 合驩 、 兰林 、 披香 、 凤皇 、 鸳鸞 。”《文选·徐悱〈古意酬到长史溉登琅邪城诗〉》:“金沟朝 灞 滻 ,甬道入 鸳鸞 。” 李善 注:“ 潘岳 《关中记》曰:‘ 未央殿 东有 鸳鸞殿 。’”词语解释:紫鸾 拼音:zǐ luán
传说中神鸟。 唐 杜甫 《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紫鸞无近远,黄雀任翩翾。” 唐 李商隐 《海上谣》:“紫鸞不肯舞,满翅 蓬山 雪。” 明 梅鼎祚 《玉合记·义姤》:“玉笙吹彻也会双仙,一任天风驾紫鸞。”词语解释:红鸾 拼音:hóng luán
(1).神话传说中的红色仙鸟。 唐 曹唐 《小游仙诗》之五七:“忽闻下界笙簫曲,斜倚红鸞笑不休。” 前蜀 杜光庭 《题都庆观》诗:“三仙一一驾红鸞,仙去云閒遶古坛。”
(2).旧时星命家所说的吉星,主婚配等喜事。《水浒传》第一○四回:“目下红鸞照临,应有喜庆之事。” 明 梁辰鱼 《浣纱记·效颦》:“想红鸞天喜,未曾交运。” 清 李渔 《蜃中楼·耳卜》:“想此行呵,定有红鸞佳信。”词语解释:离鸾 拼音:lí luán
(1).比喻分离的配偶。 唐 李商隐 《当句有对》诗:“但觉游蜂饶舞蝶,岂知孤凤忆离鸞。” 宋 洪瑹 《齐天乐》词:“断雁无情,离鸞有恨,空想 吴 山 越 水。”
(2).琴曲《双凤离鸾》的简称。《花月痕》第五回:“驥方展足,伤心赋鵩之词;凤不高翔,掣泪《离鸞》之曲。”词语解释:金鸾 拼音:jīn luán
(1).金属制的鸾鸟;艺术品中的金色鸾鸟。 唐 曹唐 《小游仙诗》:“手抬玉尺红於火,敲断金鸞使唱歌。” 后蜀 阎选 《临江仙》词:“欲问 楚 王何处去?翠屏犹掩金鸞。”
(2).即金銮殿。 宋 梅尧臣 《七夕》诗:“独对 金鸞 月,宫词付小臣。” 明 谢谠 《四喜记·紫禁明扬》:“战捷南宫羡二难,明朝挟艺上 金鸞 。”参见“ 金鑾殿 ”。
词语解释:金銮殿 拼音:jīn luán diàn
(1). 唐 朝宫殿名,文人学士待诏之所。 唐 李白 《赠从弟南平太守之遥》诗之一:“承恩初入 银臺门 ,著书独在 金鑾殿 。” 宋 沉括 《梦溪笔谈·故事一》:“ 唐 翰林院在禁中,乃人主燕居之所, 玉堂 、 承明 、 金鑾殿 皆在其间。”
(2).泛指皇宫正殿。 元 白朴 《东墙记》第四折:“脱却了旧布衣,直走上金鑾殿。”《痛史》第二回:“﹝ 贾似道 ﹞到了朝门,不免下轿步行,上到金鑾殿。” 吴组缃 《山洪》六:“皇帝坐在金銮殿上,也免不得百姓说冷话,可是不是呢?”亦省作“ 金鑾 ”。 唐 白居易 《贺雨》诗:“小臣诚愚陋,职忝 金鑾 宫。” 宋 苏轼 《武昌西山》诗:“当时相望不可见, 玉堂 正对 金鑾 开。” 清 郑燮 《荆州亭·江上》词之二:“多少 六朝 闲账,近日渔樵都忘;只是怨 弘光 ,白昼 金鑾 选唱。”词语解释:孔鸾 拼音:kǒng luán
孔雀和鸾鸟。常喻指美好而高贵者。《文选·司马相如〈子虚赋〉》:“其上则有鵷雏孔鸞。” 李善 注引 张揖 曰:“孔,孔雀也;鸞,鸞鸟也。” 唐 韩愈 《南内朝贺归呈同官》诗:“明庭集孔鸞,曷取於鳧鷖。” 宋 叶适 《送龚叔虎》诗:“去从孔鸞翔,勿受斥鷃呼。” 明 何景明 《九咏》:“睇孔鸞之翠盖,像苍虬之玉音。”词语解释:凤鸾 拼音:fèng luán
(1).泛指凤凰之类的神鸟。 唐 令狐楚 《游义兴寺上李逢吉相公》诗:“凤鸞飞去仙巢在,龙象潜来讲席空。” 唐 宋若华 《嘲陆畅》诗:“十二层楼倚翠空,凤鸞相对立梧桐。”
(2).比喻佳偶。 清 李渔 《风筝误·惊丑》:“主婚作伐两凭谁,如何擅把凤鸞缔。”
(3).指笙箫等乐器。《云笈七籤》卷二十:“建紫毛之节,驾飞云丹舆,前吹凤鸞,后奏天钧。”词语解释:鸣鸾 拼音:míng luán
即鸣銮。銮声似鸾鸟之鸣,因称。《北齐书·文苑传·颜之推》:“竚既定以鸣鸞,修 东都 之大壮。” 唐玄宗 《途经华岳》诗:“飭驾去京邑,鸣鸞指 洛川 。” 清 陈梦雷 《抒哀赋》:“戒糗糒以扬舲兮,载鸣鸞而陟巘。”参见“ 鸣鑾 ”。
词语解释:鸣銮 拼音:míng luán
装在轭首或车衡上的铜铃。车行摇动作响。有时借指皇帝或贵族出行。《文选·班固〈西都赋〉》:“大路鸣鑾,容与徘徊。” 李善 注:“《周礼》曰:巾车掌玉輅,以鑾和为节。 郑玄 曰:鑾在衡,和在軾,皆以金铃也。” 吕延济 注:“鑾,车上铃也。” 唐玄宗 《早渡蒲津关》诗:“鸣鑾下 蒲坂 ,飞旆入 秦中 。”《宋史·仪卫志二》:“国朝承五姓荒残之弊,事从简略,每鸣鑾游豫,尽去戈戟、旌旗之制。” 元 王士熙 《次霍状元接驾韵》:“词苑恩波供染翰,秋风岁岁候鸣鑾。”词语解释:回鸾 拼音:huí luán
(1).旧俗指婚后三日女偕婿归省父母。又称双回门。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事部二》:“今人三日后,女偕壻省父母,谓之‘回鸞’, 闽 人谓之‘转马’,盖 春秋 时有‘回马’之义也。”参见“ 回门 ”。
(2).舞曲名。详“ 回鸞舞 ”。
(1).古代舞曲名。 南朝 梁 沉约 《侍皇太子释奠宴》诗:“《迴鸞》献爵,摐金委奠。” 北周 庾信 《春赋》:“《阳春》《緑水》之曲,《对凤》《迴鸞》之舞。”
(2).犹回銮。 南朝 梁 萧统 《和武帝游锺山大爱敬寺诗》:“岂若钦明后,迴鸞 鷲岭 岐。”
词语解释:回门 拼音:huí mén
(1).旧俗,女子出嫁后,首次回娘家探亲叫回门。与婿偕行者谓双回门。 元 无名氏 《隔江斗智》第二折:“等我对月回门之日,我见母亲,自有话讲。”《红楼梦》第一○八回:“一日, 史湘云 出嫁回门,来 贾母 这边请安。”
(2).泛指回家。 明 高明 《琵琶记·乞丐寻夫》:“久留不知因箇甚,年荒亲死不回门。”
词语解释:回鸾舞 拼音:huí luán wǔ
古舞曲名。 元 许有孚 《侍饮圭塘和桢韵》:“风吹杨柳回鸞舞,雨浥芙蕖堕马妆。”词语解释:玉鸾 拼音:yù luán
(1).玉銮。车铃的美称。《楚辞·离骚》:“扬云霓之晻蔼兮,鸣玉鸞之啾啾。” 朱熹 集注:“鸞,铃之著於衡者。” 三国 魏 曹植 《洛神赋》:“腾文鱼以警乘,鸣玉鸞以偕游。”
(2).白色的鸾鸟。 元 张昱 《次林叔大都事韵》:“掌上玉鸞看教舞,云中青鸟使传歌。”
(3).喻雪。 宋 杨万里 《早朝紫宸殿贺雪呈尤延之》诗:“雪妃月姊宴群仙,珠阁银楼集玉鸞。老子来看收不彻,梅梢拾得水晶盘。” 宋 辛弃疾 《水调歌头·吴江观雪》词:“造物故豪纵,千里玉鸞飞。”词语解释:八鸾 拼音:bā luán
亦作“ 八鑾 ”。
(1).八个鸾铃。鸾,结在马衔上的铃铛。马口两旁各一,四马八铃,故称八鸾。《诗·商颂·烈祖》:“约軧错衡,八鸞鶬鶬。” 郑玄 笺:“鸞在鑣,四马则八鸞。”
(2).称天子车驾。 南朝 宋 颜延之 《赭白马赋》:“勒五营使按部,声八鸞以节步。” 宋 苏轼 《次韵蒋叔颖二首·扈从景灵宫》:“英姿连璧从多士,妙句鏘金和八鑾。” 元 无名氏 《气英布》第二折:“暂时匹马去,少刻八鸞迎。”词语解释:祥鸾 拼音:xiáng luán
即祥凤。 北周 庾信 《奉和初秋》:“祥鸞栖竹实,灵蔡上芙蓉。” 唐 王建 《和少府崔卿微雪早朝》:“ 蓬莱 春雪晓犹残,点地成花遶百官。已傍祥鸞迷殿角,还穿瑞草入袍襴。”参见“ 祥凤 ”。
词语解释:祥凤 拼音:xiáng fèng
凤凰,古代传说中的瑞鸟。《淮南子·泰族训》:“黄龙下,祥凤至。” 唐 李吉甫 《贺大赦表》:“神鱼载舞,祥凤载鸣。”词语解释:镜鸾 拼音:jìng luán
(1). 南朝 宋 范泰 《鸾鸟》诗序:“昔 罽宾王 结罝 峻卯 之山,获一鸞鸟。王甚爱之。欲其鸣而不致也,乃饰以金樊,饗以珍羞。对之愈戚,三年不鸣。其夫人曰:‘尝闻鸟见其类而后鸣,何不悬镜以映之。’王从其意,鸞覩形悲鸣,哀响冲霄,一奋而絶。”后常以“镜鸞”比喻分离之夫妻。 宋 卢祖皋 《谒金门》词:“釵凤镜鸞谁问,想见粉香啼损。” 明 陆采 《千金记·佳音》:“一从那日镜鸞分,杳无音信。”
(2).指镜子。 元 无名氏 《碧桃花》第二折:“到如今翠减双眉,羞见这鬢边霜将镜鸞对。”词语解释:惊鸾 拼音:jīng luán
形容舞姿轻盈美妙。 清 纪昀 《游览》诗之十七:“桃花马上舞惊鸞, 赵 女身轻万目看。”词语解释:和鸾 拼音:hé luán
古代车上的铃铛。挂在车前撗木上称“和”,挂在轭首或车架上称“鸞”。《诗·小雅·蓼萧》:“和鸞雝雝,万福攸同。” 毛 传:“在軾曰和,在鑣曰鸞。”《汉书·五行志上》:“故行步有佩玉之度,登车有和鸞之节。” 宋 陈亮 《酌古论三》:“於是驾以轻车,鸣以和鸞。” 章炳麟 《原儒》:“礼、乐世变易,射、御於今麤粗,无参连白矢交衢和鸞之技,独书、数仍世益精博。”词语解释:枭鸾 拼音:xiāo luán
枭与鸾。相传枭为恶鸟,鸾为神鸟,对举以喻恶与善、小人与君子。 南朝 梁 刘孝标 《辩命论》:“然则天下善人少,恶人多,闇主众,明君寡,而薰蕕不同器,梟鸞不接翼。” 唐 杜甫 《王兵马使二角鹰》诗:“安得尔辈开其群,驱出六合梟鸞分。”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四》:“ 洛 闽 诸儒,无 孔子 之道德,而亦招聚生徒,盈千累百,梟鸞并集,门户交争,遂酿为朋党,而国随以亡。”词语解释:仪鸾 拼音:yí luán
(1).指 仪鸾殿 。《唐会要·祥瑞上》:“ 隋煬帝 好闻祥瑞,尝有野雀集於殿上……奏为鸞, 煬帝 不究直虚,即以为瑞,仍名此殿为 仪鸞 。”
(2).官署名。 五代 梁 称仪鸾院,置仪鸾院使,掌卤簿仪仗。 宋 称仪鸾司,属卫尉寺,掌管祀郊庙、出巡、宴会等所用帐幕。《新五代史·汉臣传·聂文进》:“迁右领军大将军,入谢,召诸将军设食朝堂,仪鸞、翰林、御厨供帐饮食, 文进 自如,有司不敢劾。” 宋 黄庭坚 《观伯时画马》诗:“仪鸞供帐饕蝨行,翰林湿薪爆竹声。”参阅 宋 高承 《事物纪原·横行武列》、《宋史·职官志四》。词语解释:苍鸾 拼音:cāng luán
鸟名。即青鸾。传说中的一种神鸟。《汉武帝内传》:“其次药有…… 蒙山 白凤之肺, 灵邱 苍鸞之血。” 元 黄清老 《古意怀仲章贡侍御》诗之二:“南枝挂孤月,上有苍鸞鸣。”词语解释:朱鸾 拼音:zhū luán
即朱鸟。《文选·潘岳〈为贾谧作赠陆机〉诗》:“英英朱鸞,来自南冈。” 刘良 注:“朱鸞,瑞鸟也。亦喻君子。”参见“ 朱鸟 ”。
词语解释:朱鸟 拼音:zhū niǎo
(1).星宿名。二十八宿中南方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的总称。七宿相联呈鸟形;朱色象火,南方属火,故名。《史记·天官书》:“南宫朱鸟。” 唐 杨炯 《浑天赋》:“南宫则黄龙赋象,朱鸟成形,五帝之座,三光之庭。”
(2).古代军事家按天文四宫布列前后左右军阵,军旗画四种图形为标识,前方的叫朱鸟。《礼记·曲礼上》:“行,前朱鸟而后玄武,左青龙而右白虎。” 孔颖达 疏:“此明军行象天文而作陈法也。前南,后北,左东,右西。朱鸟、玄武、青龙、白虎,四方宿名也。军前宜捷,故用鸟。” 明 沉寿民 《江上行》:“玄武后扈,朱鸟前騫。”
(3).南方之神。《太平御览》卷八八一引《河图》:“南方赤帝,神名 赤熛怒 ,精名朱鸟。”《文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朱鸟舒翼以峙衡,腾虵蟉虯而遶榱。” 李周翰 注:“朱鸟,朱雀,南方神也。” 唐 吴筠 《游仙》诗之九:“赤帝跃火龙,炎官控朱鸟。” 清 王韬 《瀛壖杂志》卷六:“怒控寒潮犹撼郭,魂归朱鸟已无城。”
(4).宫殿名。《文选·张衡〈西京赋〉》:“ 麒麟 、 朱鸟 、 龙兴 、 含章 。” 李善 注:“ 汉 宫闕名有 麒麟殿 、 朱鸟殿 。”
(5).鸟名。传说中的鸾鸟。 汉 贾谊 《惜誓》:“飞朱鸟使先驱兮,驾 太一 之象舆;苍龙蚴虬于左驂兮,白虎骋而为右騑。” 宋 梅尧臣 《送程殿丞知韶州》诗:“传闻古帝 舜 ,石上奏《九成》,凤皇为之下,朱鸟不復鸣。”参阅 晋 崔豹 《古今注·舆服》。
(6).鸟名。凤。《后汉书·张衡传》:“前 祝融 使举麾兮,纚朱鸟以承旗。” 李贤 注:“朱鸟,凤也。” 明 李梦阳 《杂诗》之一:“众羽日繽纷,朱鸟戢其翰。” 清 沉曰霖 《晋人麈·十二肖论》:“十二肖之宜黜者,若鼠、若猴;其宜收者,若元武、若朱鸟、若勾陈。不知何以不尔。”
(7).鸟名。雁。 汉 扬雄 《法言·向明》:“或曰:‘奚取於朱鸟哉?’曰:‘时来则来,时往则往,能来能往者,朱鸟之谓与!’” 宋咸 注:“朱鸟,随阳之鸟,谓鴈也。” 明 何景明 《织女赋》:“凤凰翼以翳车兮,命乌鹊以筑梁,先朱鸟以通媒兮,导应龙以启征。”
(8).道教语。指舌头。《云笈七籤》卷十一:“呼吸元气以求仙,仙公公子已可前,朱鸟吐缩白石源。”注:“朱鸟,舌象。白石,齿象。吐缩,导引津液。谓阴阳之气流通不絶,故曰源。”词语解释:鉴鸾 拼音:jiàn luán
犹镜鸾。 唐 王涣 《惆怅》诗之四:“诀别 徐郎 泪如雨,鑑鸞分后属何人。”词语解释:鸿鸾 拼音:hóng luán
鸿、鸾高飞凌空,因用以指贤德之士。《文选·扬雄〈剧秦美新〉》:“振鷺之声充庭,鸿鸞之党渐阶。” 李善 注:“振鷺、鸿鸞,喻贤人也。” 晋 葛洪 《抱朴子·守塉》:“奇士之居也,进则侣鸿鸞以振翮,退则参 陶 白 之理生。” 宋 司马光 《和王道粹垂拱早朝王范二直阁班列在前戏成小诗》:“紫殿鸿鸞肃,金门虎豹环。”词语解释:镜中鸾 拼音:jìng zhōng luán
镜中之鸾鸟。 唐 李贺 《贝宫夫人》诗:“长眉凝緑几千年,清凉堪老镜中鸞。” 唐 李商隐 《无题》诗之三:“多羞釵上燕,真愧镜中鸞。”参见“ 镜鸞 ”。
词语解释:镜鸾 拼音:jìng luán
(1). 南朝 宋 范泰 《鸾鸟》诗序:“昔 罽宾王 结罝 峻卯 之山,获一鸞鸟。王甚爱之。欲其鸣而不致也,乃饰以金樊,饗以珍羞。对之愈戚,三年不鸣。其夫人曰:‘尝闻鸟见其类而后鸣,何不悬镜以映之。’王从其意,鸞覩形悲鸣,哀响冲霄,一奋而絶。”后常以“镜鸞”比喻分离之夫妻。 宋 卢祖皋 《谒金门》词:“釵凤镜鸞谁问,想见粉香啼损。” 明 陆采 《千金记·佳音》:“一从那日镜鸞分,杳无音信。”
(2).指镜子。 元 无名氏 《碧桃花》第二折:“到如今翠减双眉,羞见这鬢边霜将镜鸞对。”词语解释:随鸾 拼音:suí luán
臣下随皇帝出行。鸞,通“ 鑾 ”。 唐 李贺 《马诗》之二二:“汗血到王家,随鸞撼玉珂。” 王琦 汇解:“鸞与鑾字义同,谓王者所乘之车。”词语解释:钗鸾 拼音:chāi luán
首端有鸾状镶饰物的钗。 清 黄遵宪 《都踊歌》:“貽我釵鸞兮餽我翠螺,荷荷!” 钱仲联 笺注:“ 苏鶚 《杜阳杂编》:‘ 唐 同昌公主 有九鸞釵。’ 李商隐 诗:‘鸞釵映月寒錚錚。’”词语解释:文鸾 拼音:wén luán
凤凰之类的神鸟。因有文彩,故云。 明 沉璟 《义侠记·诲淫》:“山鷄却与文鸞并,两下里不相称。” 清 袁枚 《随园诗话补遗》卷三:“近又见 詒庭 张观察 亦工此体。《无题》云:‘……珍重 瀛 壶 无限好,文鸞端合占琼枝。’”词语解释:鹤鸾 拼音:hè luán
鹤和鸾凤。皆为传说中仙人的坐骑。 金 王喆 《探春令》词:“云霞覆燾,鹤鸞前引,却赴 蓬莱岛 。”《白雪遗音·剪靛花·五色祥云》:“庆祝已毕跨鹤鸞,忽听空中音乐响。”词语解释:轻鸾 拼音:qīng luán
轻飞的鸾鸟。喻仙女。 唐 李商隐 《拟沉下贤》诗:“千二百轻鸞,春衫瘦著宽。” 清 黄子锡 《艳曲》诗:“轻鸞千二百,风起尽翻飞。”词语解释:鸣和鸾 拼音:míng hé luán
谓车行鸾和相鸣应。五种驾车马的技术之一。《周礼·地官·保氏》“四曰五驭” 郑玄 注引 汉 郑司农 曰:“五驭,鸣和鸞,逐水曲,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 贾公彦 疏:“‘鸣和鸞’者,和在式,鸞在衡。案《韩诗》云:‘升车则马动,马动则鸞鸣,鸞鸣则和应。’”词语解释:琼鸾 拼音:qióng luán
玉制的车铃。鸞,通“ 鑾 ”。 晋 陆机 《前缓声歌》:“羽旗栖琼鸞,玉衡吐鸣和。”词语解释:分鸾 拼音:fēn luán
喻指分离的夫妻。 南朝 梁 何逊 《为衡山侯与妇书》:“镜想分鸞,琴悲别鹤,心如膏火,独夜自煎。” 唐 杨衡 《夷陵郡内叙别》诗:“分鸞岂遐阻,别剑念相寻。”参见“ 离鸞 ”。
词语解释:离鸾 拼音:lí luán
(1).比喻分离的配偶。 唐 李商隐 《当句有对》诗:“但觉游蜂饶舞蝶,岂知孤凤忆离鸞。” 宋 洪瑹 《齐天乐》词:“断雁无情,离鸞有恨,空想 吴 山 越 水。”
(2).琴曲《双凤离鸾》的简称。《花月痕》第五回:“驥方展足,伤心赋鵩之词;凤不高翔,掣泪《离鸞》之曲。”词语解释:游鸾 拼音:yóu luán
指飞翔的鸾鸟。 晋 潘尼 《赠长安令刘正伯》诗:“游鸞凭太虚,腾鳞託浮霄。”词语解释:丹鸾 拼音:dān luán
神话传说中毛羽红色的鸾鸟。 元 马祖常 《息斋风竹图道士华山隐得之命予赋之》诗:“往年家住篔簹谷,丹鸞之实美如粟。”词语解释:锁凤囚鸾 拼音:suǒ fèng qiú luán
比喻拘禁美女。 明 陈汝元 《金莲记·诟奸》:“看翻云覆雨如飞电,倘人生裾马襟牛,后来时锁凤囚鸞。”词语解释:翥凤翔鸾 拼音:zhù fèng xiáng luán
盘旋飞举的凤凰。常喻美妙的舞姿。 明 梁辰鱼 《浣纱记·演舞》:“舞所以导人沉滞,故春风起于筵上,夜月聚于楼头,古有翥凤翔鸞,縈尘集羽,折腰翘袖,《激楚》《阳阿》,俱要俯仰应声,抑扬合节。”词语解释:凰鸾 拼音:huáng luán
凤凰和鸾鸟,比喻女乐。 清 孙枝蔚 《延令书怀二十二韵》:“ 东山 携粉黛,絳帐列凰鸞。”词语解释:倒凤颠鸾 拼音:dǎo fèng diān luán
(1).喻男女间的性行为。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四本第二折:“你绣幃里效绸繆,倒凤颠鸞百事有。” 元 曾瑞 《一枝花·买笑》套曲:“却想美甘甘尤云殢雨,喜孜孜倒凤颠鸞。”《清平山堂话本·风月瑞仙亭》:“二人倒凤颠鸞,顷刻云收雨散。”
(2).指织品上的花纹图案。 金 元好问 《赠答张教授仲文》诗:“天孙繰丝天女织,倒凤颠鸞金粟尺。”词语解释:伏鸾 拼音:fú luán
三国 魏 邓艾 的别号。《艺林伐山》卷十二引《玉箱杂记》:“ 邓艾 号 伏鸞 , 陆云 号 隐鵠 。”词语解释:鹄鸾 拼音:hú luán
鹄和鸾。皆体大性傲。《初学记》卷三十引 晋 傅玄 《鹰赋》:“擒狡免於平原,截鵠鸞於河渚。” 明 徐渭 《寿某刑部公七秩序》:“噫,此又非所云松苟不用,则临溪拔壑,饱霆霰,栖鵠鸞,而旅禽小鸟之所不敢望者耶?”词语解释:扶鸾 拼音:fú luán
扶乩。传说神仙来时驾凤乘鸾,故名。 明 陶宗仪 《辍耕录·箕仙咏史》:“悬箕扶鸞召仙,往往皆古名人高士来格。”《元典章新集·刑部·禁治集场祈赛等罪》:“祈神赛社,扶鸞祷圣,夜聚明散,已尝禁治。”《警世通言·金令史美婢酬秀童》:“后有人於 徽 商家扶鸞, 皮雀 降笔,自称……非击死也。”《红楼梦》第四回:“老爷只説善能扶鸞请仙,堂上设了乩坛,令军民人等祇管来看。”词语解释:笞凤鞭鸾 拼音:chī fèng biān luán
比喻拷打善良无辜的人。 清 吴兰修 《黄竹子传》:“ 张 故忍人,笞凤鞭鸞,輙加毒手,其女 小鸿 ,尝死之。”词语解释:刺凤描鸾 拼音:cì fèng miáo luán
谓刺绣。 清 陈维崧 《潇湘逢故人慢·题余氏女子绣柳毅传书图为阮亭赋》词:“龙綃一幄,有灵芸针线,刺凤描鸞,秋水漾波澜,正 洞庭 归客,憔悴思还。”词语解释:别鹤离鸾 拼音:bié hè lí luán
见“ 别鹤孤鸞 ”。
词语解释:别鹤孤鸾 拼音:bié hè gū luán
比喻离散的夫妻。 晋 陶潜 《拟古》诗之五:“知我故来意,取琴为我弹。上絃惊别鹤,下絃操孤鸞。”亦作“ 别鹤离鸞 ”。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四》:“君百计营求,归吾妻子,恒耿耿不忘。今君别鹤离鸞,自合为君料理。”参见“ 别鹤操 ”。词语解释:别鹤孤鸾 拼音:bié hè gū luán
比喻离散的夫妻。 晋 陶潜 《拟古》诗之五:“知我故来意,取琴为我弹。上絃惊别鹤,下絃操孤鸞。”亦作“ 别鹤离鸞 ”。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四》:“君百计营求,归吾妻子,恒耿耿不忘。今君别鹤离鸞,自合为君料理。”参见“ 别鹤操 ”。
词语解释:别鹤操 拼音:bié hè cāo
乐府琴曲名。 晋 崔豹 《古今注》卷中:“《别鹤操》, 商陵 牧子 所作也。娶妻五年而无子,父兄将为之改娶。妻闻之,中夜起,倚户而悲啸。 牧子 闻之,愴然而悲,乃歌曰:‘将乖比翼隔天端,山川悠远路漫漫,揽衣不寝食忘餐!’后人因为乐章焉。”后用以指夫妻分离,抒发别情。 唐 常建 《送楚十少府》诗:“因送《别鹤操》,赠之双鲤鱼。鲤鱼在金盘,别鹤哀有餘。” 明 何景明 《赠王文熙》诗之一:“泠泠朱丝絃,听我《别鹤操》。”参阅《乐府诗集》卷五八。词语解释:白玉鸾 拼音:bái yù luán
传说中仙人所乘的神鸟。 清 曹寅 《放舟瓜渚看月》诗:“小立添霜色,疑乘白玉鸞。”词语解释:玄鸾 拼音:xuán luán
黑凤。 汉 扬雄 《羽猎赋》:“玄鸞孔雀,翡翠垂荣。” 汉 郭宪 《洞冥记》卷一:“ 西王母 驾玄鸞,歌春归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