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十四寒平声 [kān kàn][nán,艰难][guān,衣冠][gān,同干]竿[guān,观看][tán][详注1][pán][cuán][mán][zuān][fán,马头上的饰物,名词][pán][hán,可汗][gān gǎn][gān][详注2][同㙢。][pán][guān][音檀。触也。][dān][舍弃][hān][详注3][tuán][地名][huán][duān][详注4][tuán]


注1:漫 《集韵》《韵会》《正韵》谟官切,音瞒。水大貌。
注2:曼 音瞒。《博雅》曼曼,长也。《屈原·离骚》路曼曼其修远兮。《注》曼,或作漫。
注3:敦 《广韵》度官切《集韵》《韵会》《正韵》徒官切,音团。《诗·豳风》有敦瓜苦。《传》敦,犹专专也。《疏》敦,是瓜系蔓之貌,言瓜系於蔓,专专然也。《释文》徒丹反。《朱传》音堆。 又《诗·大雅》敦彼行苇。《传》聚貌。《释文》徒端反。
注4:弁 音盘。与般同。乐也。《诗·小雅》弁彼鸒斯。《传》弁,乐也。
共193,分3页显示   1  2  3 下一页
首字词组
鸾凤鸾舞鸾车鸾驾鸾篦鸾锦鸾翅鸾带
鸾鹤鸾影鸾扇鸾坡鸾箫鸾封鸾鹭鸾霄
鸾镜鸾旗鸾舆鸾笙鸾弦鸾惊鸾髻鸾步
鸾台鸾翔鸾回鸾龙鸾丝鸾阁鸾镳鸾渚
鸾凰鸾钗鸾刀鸾鸟鸾旂鸾鹊鸾杯鸾筝
鸾胶鸾骖鸾声鸾鸣鸾音鸾旌鸾山鸾书
鸾皇鸾翼鸾诰鸾和鸾姿鸾双鸾啸鸾巢
鸾鹄鸾笺鸾殿鸾佩鸾尾鸾吹鸾偶鸾帐
鸾歌鸾鉴鸾辂鸾觞鸾掖鸾仗鸾铃鸾凤友
鸾栖鸾孤鸾驭鸾鷟鸾枝鸾衾鸾绡鸾裀

词语解释:鸾凤  拼音:luán fèng
(1).鸾鸟与凤凰。 汉 刘向 《九叹·远游》:“驾鸞凤以上游兮,从玄鹤与鷦明。”《西京杂记》卷一:“ 武帝 匣上,皆鏤为蛟龙、鸞凤、龟麟之象。” 金松岑 《文学上之美术观》:“虽啸旨沦亡,不闻鸞凤之响,而琴引未沫,如听水仙之吟。”
(2).比喻贤俊之士。《楚辞·贾谊〈惜誓〉》:“独不见夫鸞凤之高翔兮,乃集大皇之壄。” 王逸 注:“以言贤者亦宜处山泽之中,周流观望,见高明之君,乃当仕也。” 唐 韩愈 《重云李观疾赠之》诗:“劝君善饮食,鸞凤本高翔。” 陈去病 《重九歇浦示侯官林獬仪真刘光汉》诗:“凄迷鸞凤同罹网,浩荡沧瀛阻远游。”
(3).比喻君王。《敦煌曲子词·菩萨蛮》:“良以安国部,金(今)喜迴鸞凤。”《旧唐书·马周传》:“ 太宗 尝以神笔赐 周 飞白书曰:‘鸞凤凌云,必资羽翼;股肱之寄,诚在忠良。’”
(4).比喻美人。 唐 卢储 《催妆》诗:“今日幸为 秦 晋 会,早教鸞凤下妆楼。”
(5).比喻夫妇。《醒世恒言·两县令竞义婚孤女》:“鸞凤之配,虽有佳期;狐兔之悲,岂无同志。”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陆判》:“岂有百岁不拆之鸞凤耶!”参见“ 鸞凤和鸣 ”。
词语解释:鸾凤和鸣  拼音:luán fèng hé míng
(1).鸾鸟与凤凰相应鸣叫,声音和悦。 三国 魏 嵇康 《琴赋》:“远而听之,若鸞凤和鸣戏云中。”《镜花缘》第一回:“此时鸞凤和鸣,百兽率舞。” 徐迟 《哥德巴赫猜想》八:“还有乐园鸟飞翔,有鸾凤和鸣,姣妙、娟丽,变态无穷。”
(2).《左传·庄公二十二年》:“初, 懿氏 卜妻 敬仲 。其妻占之,曰:‘吉。是谓凤皇于飞,和鸣鏘鏘。’” 杨伯峻 注:“此两语盖言其夫妻必能和好。”后因以“鸞凤和鸣”比喻夫妻和美。 宋 无名氏 《张协状元》戏文第十六出:“似鸞凤和鸣,相应青云际。效鶼鶼比翼,鸳鸯双双戏。”《镜花缘》第三五回:“此课‘红鸞’发现,该有婚姻之喜。可惜遇了‘空亡’,未免虚而不实,将来仍是各栖一枝,不能鸞凤和鸣。” 叶圣陶 《隔膜·一个朋友》:“他们有几个人称赞我那位朋友有福分,今天已经喝他令郎的喜酒了。有几个满口地说些‘珠璧交辉’、‘鸾凤和鸣’的成语。”
词语解释:鸾鹤  拼音:luán hè
亦作“ 鸞鸖 ”。
(1).鸾与鹤。相传为仙人所乘。 南朝 宋 汤惠休 《楚明妃曲》:“驂驾鸞鹤,往来仙灵。” 唐 黄滔 《大唐福州报恩定光多宝塔碑记》:“烟霞蓊蔚於城隅,鸞鸖盘旋於林表。” 清 高鹗 《题友人山水障子》诗:“林下马牛闲自放,岭头鸞鹤了无奇。”
(2).借指神仙。 唐 白居易 《酬赵秀才赠新登科诸先辈》诗:“莫羡 蓬莱 鸞鹤侣,道成羽翼自生身。”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八:“益彰 叔则 鸞鹤之姿,转映 王恭 神仙之状。” 明 王宠 《旦发胥口经湖中瞻眺》诗:“夙有邱壑向,缅怀鸞鹤踪。”
词语解释:鸾镜  拼音:luán jìng
《太平御览》卷九一六引 南朝 宋 范泰 《鸾鸟诗》序:“昔 罽宾 王结罝 峻祁之山 ,获一鸞鸟,王甚爱之,欲其鸣而不致也。乃饰以金樊,饗以珍羞。对之逾戚,三年不鸣。夫人曰:‘闻鸟见其类而后鸣,何不县镜以映之!’王从言。鸞覩影感契,慨焉悲鸣,哀响中霄,一奋而絶。”后即以“鸞镜”指妆镜。 唐 骆宾王 《代女道士王灵妃赠道士李荣》诗:“龙飆去去无消息,鸞镜朝朝减容色。” 明 唐顺之 《铜雀台》诗之二:“鸞镜时犹照,蛾眉岁不同。” 欧阳予倩 《木兰从军》第二十场:“许多年在战场不亲鸾镜,今日里回家来旧课重温。”
词语解释:鸾台  拼音:luán tái
(1).宫殿高台的美称。《文选·曹植〈应诏〉诗》:“朝发鸞臺,夕宿兰渚。” 李善 注:“鸞臺、兰渚,以美言之。” 唐 王勃 《九成宫颂》:“翊鸞臺之广宴,扈鸳砌之仙游。”
(2). 唐 时门下省的别名。后借指朝廷高级政务机构。《新唐书·百官志二》:“ 垂拱 元年改门下省曰鸞臺。” 宋 梅尧臣 《永叔寄澄心堂纸二幅》诗:“幅狭不堪作詔命,聊备麤使供鸞臺。” 清 朱彝尊 《送曹郡丞贞吉之官徽州》诗:“凤沼趍晨久,鸞臺典籍荣。”
(3).妆台。《敦煌曲子词·天仙子》:“燕语鶯啼惊觉梦,羞见鸞臺双舞凤。” 宋 张先 《木兰花·席上赠同邵二生》词:“弄妆俱学閒心性,固向鸞臺同照影。” 明 高明 《琵琶记·再报佳期》:“鸞臺罢妆,鹊桥初驾,佳期近也,请仙郎到河。”
词语解释:鸾凰  拼音:luán huáng
见“ 鸞皇 ”。
词语解释:鸾皇  拼音:luán huáng
亦作“ 鸞凰 ”。
(1).鸾与凤。皆瑞鸟名。常用以比喻贤士淑女。《楚辞·离骚》:“鸞皇为余先戒兮,雷师告余以未具。” 王逸 注:“鸞皇,俊鸟也。皇,雌凤也。以喻仁智之士。” 唐 韩愈 《苦寒》诗:“鸞皇苟不存,尔固不在占。” 明 无名氏 《鸣凤记·驿里相逢》:“老夫人,你平日呵,本是个天上鸞凰,今日受此大难呵,反做了风中尘垢。” 徐嘉 《论诗绝句》之十六:“ 彭城 二老啸鸞凰,一闋勤王泪满觴。”
(2).鸾凰配对。比喻夫妻或情侣。 元 荆干臣 《醉花阴·闺情》套曲:“分鶯燕,拆鸞凰,总是离人苦断肠。” 明 高濂 《玉簪记·回观》:“因此上收入在云房,今日呵,那知道为你结鸞凰。” 清 李渔 《比目鱼·发端》:“ 刘旦 生来饶艷质, 谭生 一见钟情极,默订鸞凰人不识。”
词语解释:鸾胶  拼音:luán jiāo
《海内十洲记·凤麟洲》载,西海中有 凤麟洲 ,多仙家,煮凤喙麟角合煎作膏,能续弓弩已断之弦,名续弦胶,亦称“ 鸞胶 ”。后多用以比喻续娶后妻。 五代 刘兼 《秋夕书怀呈戎州郎中》诗:“鸞胶处处难寻觅,断尽相思寸寸肠。” 清 金捧阊 《守一斋笔记·龙虎山道童》:“﹝ 刘侍郎 ﹞丧耦,欲续鸞胶,闻 裴抚 女贤且美,议婚。” 郁达夫 《无题》诗之一:“催妆何必题中馈,编集还应列外篇。一自 苏卿 羈海上,鸞胶原易续心弦。”
词语解释:鸾皇  拼音:luán huáng
亦作“ 鸞凰 ”。
(1).鸾与凤。皆瑞鸟名。常用以比喻贤士淑女。《楚辞·离骚》:“鸞皇为余先戒兮,雷师告余以未具。” 王逸 注:“鸞皇,俊鸟也。皇,雌凤也。以喻仁智之士。” 唐 韩愈 《苦寒》诗:“鸞皇苟不存,尔固不在占。” 明 无名氏 《鸣凤记·驿里相逢》:“老夫人,你平日呵,本是个天上鸞凰,今日受此大难呵,反做了风中尘垢。” 徐嘉 《论诗绝句》之十六:“ 彭城 二老啸鸞凰,一闋勤王泪满觴。”
(2).鸾凰配对。比喻夫妻或情侣。 元 荆干臣 《醉花阴·闺情》套曲:“分鶯燕,拆鸞凰,总是离人苦断肠。” 明 高濂 《玉簪记·回观》:“因此上收入在云房,今日呵,那知道为你结鸞凰。” 清 李渔 《比目鱼·发端》:“ 刘旦 生来饶艷质, 谭生 一见钟情极,默订鸞凰人不识。”
词语解释:鸾鹄  拼音:luán hú
鸾与鹄。比喻贤臣。 唐 鲍君徽 《奉和麟德殿宴百僚应制》:“玉筵鸞鵠集,仙管凤皇调。” 元 虞集 《赋壶洲》:“鱼龙夜护黄金鼎,鸞鵠晨朝紫綺裘。”
词语解释:鸾歌  拼音:luán gē
鸾鸟鸣唱。 南朝 陈 张正见 《重阳殿成金石会竟上诗》:“鸞歌 鳷鹊 右,兽舞射熊前。”亦比喻美妙的声音或歌乐。 唐 元稹 《莺莺传》:“龙吹过庭竹,鸞歌拂井桐。” 五代 和凝 《宫词》之五:“凤吹鸞歌晓日明,丰年观稼出神京。”
词语解释:鸾栖  拼音:luán qī
见“ 鸞栖 ”。
亦作“ 鸞栖 ”。 鸾鸟栖止。比喻贤士在位。《晋书·苻坚载记上》:“百姓歌之曰:‘ 长安 大街,夹树杨槐。下走朱轮,上有鸞栖。英彦云集,诲我萌黎。’” 南唐 伍乔 《送江少府授延陵后寄》诗:“莫因官小慵之任,自古鸞栖有异人。”
词语解释:鸾舞  拼音:luán wǔ
鸾鸟起舞。比喻和乐。 前蜀 毛文锡 《中兴乐》词:“红蕉叶里猩猩语,鸳鸯浦,镜中鸞舞,丝雨隔,荔枝阴。” 元 张翥 《小游仙词》之二:“五色烟中玉女窗,凤歌鸞舞一双双。”
词语解释:鸾影  拼音:luán yǐng
比喻女子身影。 唐 顾况 《晋公魏国夫人柳氏挽歌》:“鱼轩海上遥,鸞影月中销。” 元 戴表元 《浴蚕沙溪水为上饶陈烈妇作》诗:“烈妇何所言,絃中意缠緜。一説鸞影孤,二诉雏巢穿。” 明 程羽文 《鸳鸯牒》:“ 李弄玉 鸞影早孤,哀愤成响,藏名隐语,不减驛字鸡碑。”
词语解释:鸾旗  拼音:luán qí
亦作“ 鸞旂 ”。天子仪仗中的旗子。上绣鸾鸟,故称。《汉书·贾捐之传》:“鸞旗在前,属车在后。” 颜师古 注:“鸞旗,编以羽毛,列繫橦旁,载於车上,大驾出,则陈於道而先行。” 南唐 冯延巳 《寿山曲》词:“鸳瓦数行晓日,鸞旂百尺春风。侍臣舞蹈重拜,圣寿南山永同。”亦泛指一般仪仗的旗子。 清 李慈铭 《蓬莱驿》:“看他雀屏深,鸞旗护,帐中居,蝉冕貂褕。”
词语解释:鸾翔  拼音:luán xiáng
(1).鸾鸟飞翔。 晋 郭璞 《山海经图赞·南山经·鸾鸟》:“鸞翔 女牀 ,凤出 丹穴 。”
(2).比喻飞黄腾达。 晋 葛洪 《抱朴子·广譬》:“ 应侯 韜奇於溺簀,不妨其鸞翔而凤起也。”
词语解释:鸾钗  拼音:luán chāi
鸾形的钗子。 唐 李商隐 《河阳诗》:“湿银注镜井口平,鸞釵映月寒錚錚。” 刘学锴 余恕诚 集解引 道源 注:“《杜阳杂编》:‘ 唐 同昌公主 有九鸞之釵。’” 明 唐寅 《题美人图》诗:“鸞釵压鬢髻偏新,雾湿云低别种情。” 清 纳兰性德 《桂》诗:“露铸鸞釵色,风薰 鷲岭 香。”
词语解释:鸾骖  拼音:luán cān
仙人的车乘。 唐 王勃 《八仙径》诗:“ 代 北鸞驂至, 辽 西鹤骑旋。” 前蜀 杜光庭 《青城郑瑱尚书本命醮词》:“伏惟少驻鸞驂,下临尘壤,愍其歉迫,假以恩休。” 明 无名氏 《四贤记·赐胤》:“縹緲仙风,鸞驂鹤乘。”
词语解释:鸾翼  拼音:luán yì
鸾鸟的翅翼。比喻裙裾。 唐 李贺 《兰香神女庙》诗:“舞珮翦鸞翼,帐带涂轻银。”
词语解释:鸾笺  拼音:luán jiān
亦作“ 鸞牋 ”。 宋 苏易简 《文房四谱·纸谱》:“ 蜀 人造十色牋,凡十辐为一榻……然逐幅于方版之上砑之,则隐起花木麟鸞,千状万态。”后人因称彩笺为“鸞笺”。 宋 张镃 《池上木芙蓉欲开述兴》诗之二:“岸巾三酌便酣眠,堕地鸞牋写未全。” 明 陈汝元 《金莲记·慈训》:“歌《鸣鹿》,赋落鸿,写鸞笺惊蛇走龙。” 清 龚自珍 《丑奴儿令》词:“鸞笺偷写伊名字,琴语依稀,筝语依稀,花影无媒忽进幃。”
词语解释:鸾鉴  拼音:luán jiàn
即鸾镜。 宋 张元干 《兰陵王》词:“想娥緑轻晕,鸞鑑新怨。” 宋 石孝友 《行香子》词:“凤絃再续,鸞鑑重窥。”参见“ 鸞镜 ”。
词语解释:鸾镜  拼音:luán jìng
《太平御览》卷九一六引 南朝 宋 范泰 《鸾鸟诗》序:“昔 罽宾 王结罝 峻祁之山 ,获一鸞鸟,王甚爱之,欲其鸣而不致也。乃饰以金樊,饗以珍羞。对之逾戚,三年不鸣。夫人曰:‘闻鸟见其类而后鸣,何不县镜以映之!’王从言。鸞覩影感契,慨焉悲鸣,哀响中霄,一奋而絶。”后即以“鸞镜”指妆镜。 唐 骆宾王 《代女道士王灵妃赠道士李荣》诗:“龙飆去去无消息,鸞镜朝朝减容色。” 明 唐顺之 《铜雀台》诗之二:“鸞镜时犹照,蛾眉岁不同。” 欧阳予倩 《木兰从军》第二十场:“许多年在战场不亲鸾镜,今日里回家来旧课重温。”
词语解释:鸾孤  拼音:luán gū
鸾镜照孤影;孤鸾。谓情人离去,孤单独处。 唐 李敬方 《太和公主还宫》诗:“凤去楼扃夜,鸞孤匣掩辉。” 五代 刘兼 《春怨》诗:“锦书雁断应难记,菱镜鸞孤貌可怜。” 明 唐寅 《侥侥令·尾》曲:“寃家莫把人孤负,早会合共成一处,免教我凤隻鸞孤。”
词语解释:鸾车  拼音:luán chē
有鸾铃的车乘。(1)人君所乘的车。四马四镳八銮,行则铃声如鸾鸣。《礼记·明堂位》:“鸞车, 有虞氏 之路也。” 郑玄 注:“鸞,有鸞、和也。” 唐 元万顷 《奉和春日》之二:“凤輦迎风乘紫阁,鸞车避日转彤闈。” 明 梁辰鱼 《浣纱记·迎施》:“鸞车奉迎,笙歌迭进,王都近也。”(2)送葬时用以载牲体明器的车。《周礼·春官·冢人》:“及葬,言鸞车象人。” 郑玄 注:“鸞车,巾车所饰遣车也。亦设鸞旗。” 贾公彦 疏:“云亦设鸞旗者,以其遣车有鸞和之铃,兼有旌旗。”(3)神仙所乘的车。 唐 李白 《草创大还赠柳官迪》诗:“鸞车速风电,龙骑无鞭策。” 宋 苏舜钦 《顶破二山诗》:“磵泉走鸞车,松桂拥石楼。”
词语解释:鸾扇  拼音:luán shàn
羽扇的美称。 唐 李商隐 《念远》诗:“皎皎非鸞扇,翘翘失凤簪。” 冯浩 笺注:“按:《古今注》:扇始於 殷高宗 雊雉之祥,服章多用翟羽,故有雉尾扇,后为羽扇。扇名甚多,‘鸞扇’可通用矣。”《宋史·乐志十五》:“秋风一夜惊罗幕,鸞扇影空迴。” 元 刘詵 《江帆雪影》诗:“却疑 冯夷 宴未终,舞女犹持白鸞扇。”
词语解释:鸾舆  拼音:luán yú
天子的乘舆。亦借指天子。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质文》:“鸞舆尊盖,法天列象,垂四鸞。” 宋 蔡絛 《铁围山丛谈》卷一:“其后虽八骏忘返,然鸞舆竟还矣。” 清 方文 《庐山诗·汉王峰》:“鸞舆升碧巘,翠盖翔遥空。”
词语解释:鸾回  拼音:luán huí
见“ 鸞迴 ”。
亦作“ 鸞回 ”。
(1).鸾鸟回旋飞翔。常比喻舞姿。 北周 庾信 《和咏舞》:“鸞迴镜欲满,鹤顾市应倾。” 唐 李百药 《鹦鹉赋》:“应舞节以鸞回,慕知来而鹊起。”
(2).形容书法精美。 北周 庾信 《谢赵王示新诗启》:“琉璃彤管,鹊顾鸞迴;婉转緑沉,猿惊雁落。” 倪璠 注:“ 庾肩吾 《书品序》曰:‘波回堕镜之鸞,楷顾雕陵之鹊,并以篆籀重復见重昔时。’言 赵王 善书也。” 唐 杜甫 《奉贺阳城郡王太夫人恩命加邓国太夫人》诗:“紫誥鸞迴纸,清朝燕贺人。”
词语解释:鸾刀  拼音:luán dāo
刀环有铃的刀。古代祭祀时割牲用。《诗·小雅·信南山》:“执其鸞刀,以启其毛,取其血膋。” 毛 传:“鸞刀,刀有鸞者,言割中节也。” 孔颖达 疏:“鸞即铃也。谓刀环有铃,其声中节。” 晋 潘岳 《西征赋》:“雍人缕切,鸞刀若飞。应刃落俎,靃靃霏霏。” 宋 邵雍 《首尾吟》之五:“宝鑑造形难着髮,鸞刀迎刃岂容丝。” 明 宋濂 《奉制撰蟠桃核赋》:“鸞刀割蜜,神液流泉。”
词语解释:鸾声  拼音:luán shēng
(1).鸾铃鸣声。《诗·小雅·庭燎》:“君子至止,鸞声将将。” 北周 庾信 《奉和同泰寺浮屠》:“轮重对月满,鐸韵拟鸞声。” 倪璠 注:“言塔上悬镜疑月,摇鐸似鸞也。” 唐 权德舆 《酬李二十二兄主簿马迹山见寄》诗:“鸞声去已久,马跡空依然。” 清 黄遵宪 《八用前韵酬仲阏》:“鸞声夹道听讙呼,重覩官仪返上都。”参见“ 鸞和 ”。
(2).指笙箫声。 唐 刘禹锡 《窦夔州见寄寒食日忆故姬小红吹笙》诗:“鸞声窈眇管参差,清韵初调众乐随。” 唐 张仲素 《夜闻洛滨吹笙》诗:“凤管听何远,鸞声若在羣。”
词语解释:鸾和  拼音:luán hé
鸾与和。古代车上的两种铃子。《周礼·夏官·大驭》:“凡驭路仪,以鸞和为节。” 郑玄 注:“鸞在衡,和在軾,皆以金为铃。”《汉书·贾谊传》:“行以鸞和,步中《采齐》,趣中《肆夏》,所以明有度也。” 颜师古 注:“鸞和,车上铃也。”
词语解释:鸾诰  拼音:luán gào
天子封赠之辞。 明 邵璨 《香囊记·庆寿》:“那时节喜十年雪案萤囊,换五色金花鸞誥。”
词语解释:鸾殿  拼音:luán diàn
禁内的宫殿。 唐 宋之问 《王昭君》诗:“非君惜鸞殿,非妾妒娥眉。” 唐 张说 《唐西台舍人赠泗州刺史徐府君碑》:“同生标藻於鸞殿,重世含章於凤池。”
词语解释:鸾辂  拼音:luán lù
天子王侯所乘之车。《吕氏春秋·孟春纪》:“天子居青阳左个。乘鸞輅,驾苍龙。” 高诱 注:“輅,车也。鸞鸟在衡,和在軾,鸣相应和。后世不能復致,铸铜为之,饰以金,谓之鸞輅也。”《梁书·长沙嗣王业传》:“ 天监 元年,追崇丞相,封 长沙郡王 ,諡 宣武 ,给九旒、鸞輅、輼輬车。” 清 纳兰性德 《忆江南》词:“ 江 南忆,鸞輅此经过。”
词语解释:鸾驭  拼音:luán yù
驾御鸾鸟飞升。形容进入仙境。 宋 周邦彦 《长相思慢》词:“桃溪换世,鸞驭凌空,有愿须成。”
词语解释:鸾驾  拼音:luán jià
天子的车驾。后亦为车驾之美称。《文选·陈琳〈为袁绍檄豫州〉》:“后会鸞驾反旆,羣虏寇攻。” 刘良 注:“鸞驾,天子车也。” 唐 李庾 《两都赋·东都》:“鸞驾,鹤车,往来於中天。” 宋 张釜 《送鹤还齐云》诗:“欲追鸞驾烟霞上,肯处鸡羣伯仲间。”
词语解释:鸾坡  拼音:luán pō
翰林院的别称。 元 张昱 《奉天门早朝次韵》:“握兰凤阁舍人贵,视草鸞坡学士閒。” 明 陈汝元 《金莲记·构衅》:“管教他早离鹤禁鸞坡上,永絶云龙风虎交。”
词语解释:鸾笙  拼音:luán shēng
笙的美称。 宋 张元干 《好事近》词:“ 瑶池 清夜宴羣仙,鸞笙未吹彻。” 明 宋讷 《王子秋过故宫》诗:“兴隆有管鸞笙歇,劈正无官玉斧沉。”
词语解释:鸾龙  拼音:luán lóng
(1).鸾与龙。比喻帝王。《文选·吴质〈答魏太子笺〉》:“伏惟所天,优游典籍之场,休息篇章之囿,发言抗论,穷理尽微,摛藻下笔,鸞龙之文奋矣。” 李善 注:“鸞龙,鳞羽之有五彩,设以喻焉。” 晋 潘尼 《释奠颂》:“微微下臣,过充近侍。猥躡风云,鸞龙是厠。” 唐 武元衡 《学仙难》诗:“玉殿笙歌 汉 帝愁,鸞龙儼驾望 瀛洲 。”
(2).比喻优秀人材。 清 蒲松龄 《二月代刘世其与王司寇阮亭先生启》:“载维亲家:门内鸞龙,人门杞梓。”
(3).妇女头饰名。 清 王鹏运 《凄凉犯·用白石韵》词:“麝尘溅处,颤鸞龙宝釵零落。”
词语解释:鸾鸟  拼音:luán niǎo
传说中的神鸟、瑞鸟。《山海经·西山经》:“﹝ 女牀之山 ﹞有鸟焉,其状如翟而五采文,名曰鸞鸟,见则天下安寧。”《楚辞·九章·涉江》:“鸞鸟凤皇,日以远兮;燕雀乌鹊,巢堂坛兮。” 王逸 注:“鸞、凤,俊鸟也。有圣君则来,无德则去,以兴贤臣难进易退也。” 清 褚继曾 《〈小螺庵病榻忆语〉后序》:“而乃鹊桥欲渡,银汉云遮,鸞鸟纔鸣, 女牀 雨泣。”
地名。 汉 代 武威郡 有 鸾鸟县 ,在今 甘肃省 武威县 南。《汉书·地理志下》:“﹝ 武威郡 ﹞ 鸞鸟 。” 王先谦 补注:“《旧唐志》 鸞鸟 读曰鸛雀。”《后汉书·段熲传》:“ 熲 復追击於 鸞鸟 。” 李贤 注:“鸟音爵,县名,属 武威郡 ,故城在今 凉州 昌松县 北也。”
词语解释:鸾鸣  拼音:luán míng
(1).鸾铃鸣响。 唐 韩琮 《咏马》:“早晚飞黄引同皂,碧云天上作鸞鸣。”
(2).鸾凤和鸣。比喻夫妻和美。《醒世恒言·两县令竞义婚孤女》:“小女与令郎,久谐凤卜,准拟鸞鸣。”
(3).弹琴的一种指法。 明 陈继儒 《珍珠船》卷一:“弹琴轮指曰蟹行,侧转指曰鸞鸣,若全用甲则声乾而多悲思,全用肉则声重浊而不匀。”
词语解释:鸾和  拼音:luán hé
鸾与和。古代车上的两种铃子。《周礼·夏官·大驭》:“凡驭路仪,以鸞和为节。” 郑玄 注:“鸞在衡,和在軾,皆以金为铃。”《汉书·贾谊传》:“行以鸞和,步中《采齐》,趣中《肆夏》,所以明有度也。” 颜师古 注:“鸞和,车上铃也。”
词语解释:鸾佩  拼音:luán pèi
雕有鸾鸟的玉佩。 唐 李贺 《梦天》诗:“玉轮轧露湿团光,鸞珮相逢桂香陌。” 五代 和凝 《临江仙》词:“翠鬟初出绣帘中,麝烟鸞珮惹苹风。”
词语解释:鸾觞  拼音:luán shāng
刻有鸾鸟花纹的酒杯。《文选·嵇康〈杂诗〉》:“鸞觴酌醴,神鼎烹鱼。” 张铣注 :“鸞觴,盃也,刻为鸞鸟之文。”《乐府诗集·郊庙歌辞七·周郊祀乐章》:“上天垂景貺,哲后举鸞觴。” 唐 骆宾王 《冬日宴》诗:“促席鸞觴满,当鑪兽炭然。”一说,为刻成鸾鸟形状的酒杯。 宋 郑獬 《觥记注》:“ 嵇叔夜 刻杯为鸞鸟之形,名曰鸞觴。”
词语解释:鸾鷟  拼音:luán zhuó
鸾鸟与鸑鷟。皆凤属。用以比喻贤士。《文选·司马彪〈赠山涛〉诗》:“昔也植朝阳,倾枝俟鸞鷟。” 张铣 注:“鷟,凤也,鸞亦凤类,通言之也。” 唐 柳宗元 《自衡阳移桂十馀本植零陵所住精舍》诗:“倾筐壅故壤,栖息期鸞鷟。。”集注引 童宗说 曰:“鸞与鸑鷟也。”
词语解释:鸾篦  拼音:luán bì
鸾凤形的篦梳。 唐 李贺 《秦宫诗》:“鸞篦夺得不还人,醉睡氍毹满堂月。” 王琦 汇解:“鸞篦,必以鸞形象之也。” 叶葱奇 注:“‘鸞篦’,以象牙或玳瑁製成鸞形的篦子。” 宋 秦观 《江城子》词:“玉笙度颤鸞篦。落花飞,为谁吹。” 明 郑若庸 《玉玦记·祝寿》:“蓬壶上鹤算齐翻,绣幌内鸞篦初整。”
词语解释:鸾箫  拼音:luán xiāo
箫的美称。 元 刘壎 《西湖明月引·用白云翁韵送客游行都》词:“目断京尘,何日听鸞簫?” 明 无名氏 《霞笺记·霞笺题字》:“听 秦 楼一派鸞簫,闻巷陌几声筝调。” 清 马位 《中秋夜》诗:“彩霞縹緲现金闕,鸞簫凤吹音琅琅。”
词语解释:鸾弦  拼音:luán xián
琴弦的美称。因琴声如鸾鸣,故称。 南朝 陈 陆瑜 《独酌谣》:“忽逢凤楼下,非待鸞弦招。” 唐 周繇 《梦舞锺馗赋》:“不待乎调凤管,揆鸞弦,曳蓝衫而颯纚,挥竹简以蹁躚。”
词语解释:鸾丝  拼音:luán sī
丝带的美称。 元 吾丘衍 《玉佩谣》:“ 昆吾 剪月吹香风,鸞丝贯缕声瓏瓏。” 明 邵经邦 《明河南按察司佥事亶爰江公诔》:“鸞丝无调,蕙帐无温。”
词语解释:鸾旂
见“ 鸞旗 ”。
词语解释:鸾旗  拼音:luán qí
亦作“ 鸞旂 ”。天子仪仗中的旗子。上绣鸾鸟,故称。《汉书·贾捐之传》:“鸞旗在前,属车在后。” 颜师古 注:“鸞旗,编以羽毛,列繫橦旁,载於车上,大驾出,则陈於道而先行。” 南唐 冯延巳 《寿山曲》词:“鸳瓦数行晓日,鸞旂百尺春风。侍臣舞蹈重拜,圣寿南山永同。”亦泛指一般仪仗的旗子。 清 李慈铭 《蓬莱驿》:“看他雀屏深,鸞旗护,帐中居,蝉冕貂褕。”
词语解释:鸾音  拼音:luán yīn
(1).鸾鸟鸣声。 唐 李商隐 《寄华岳孙逸人》诗:“惟应逢 阮籍 ,长啸作鸞音。” 朱鹤龄 注:“《晋书》: 阮籍 尝於 苏门山 遇 孙登 ,与商略终古及栖神道气之术, 登 皆不应, 籍 因长啸而退。至半岭,闻有声若鸞凤之音,响动巖谷,乃 登 之啸也。” 明 张煌言 《师次湄岛诸勋镇行长至礼余以服制不与志感》诗:“太史徒然吹凤律,诸侯空自噦鸞音。”
(2).鸾铃的鸣声。 明 何景明 《述归赋》:“张孔雀之翠盖兮,谐鸞音于下辐。”
(3).比喻佳音,好消息。 明 许三阶 《节侠记·密报》:“惊看烽火关情紧,全凭这书信。雁帛莫浮沉,鸞音要详审。”
词语解释:鸾姿  拼音:luán zī
称美帝后的容姿。 南朝 梁 沉约 《九日侍宴乐游苑诗》:“琱箱凤綵,羽盖鸞姿。”
词语解释:鸾尾  拼音:luán wěi
鸾鸟之尾。借指锦鞋。 唐 温庭筠 《锦鞵赋》:“碧繶緗絇,鸞尾凤头。鞻称‘雅舞’,履号‘远游’。” 元 欧阳玄 《和李溉之舞姬脱鞋吟》:“宫袍绣蹙金花綺,红綃翠衬双鸞尾。” 清 王士禛 《忆石帆亭寄儿辈》诗之三:“仙人鸞尾何年堕,池北池南共岁寒。”
词语解释:鸾掖  拼音:luán yè
(1).宫殿边门。借指宫殿。 南朝 梁 江淹 《齐太祖高皇帝诔》:“祲缠鸞掖,悲赴紫扃。” 唐 王勃 《七夕赋》:“戒鵷舆,静鸞掖。”
(2).犹鸾台。门下省的别名。 唐 杨汝士 《宴杨仆射新昌里第》诗:“文章旧价留鸞掖,桃李新阴在鲤庭。” 明 李东阳 《送程克勤谕德归省尚书公》诗:“却倚三臺看北斗,鲤庭鸞掖正含情。” 清 郑鉽 《题陈南麓都谏匡山读书图》诗:“今宵直鸞掖,犹梦青芙蓉。”
词语解释:鸾枝  拼音:luán zhī
(1).栖息鸾凤的树枝。借指制作美琴的良木。 唐 陈标 《焦桐树》诗:“江上烹鱼採野樵,鸞枝摧折半曾烧。”
(2).见“ 鸞枝花 ”。
词语解释:鸾枝花  拼音:luán zhī huā
花木名。《广群芳谱·花谱三二·鸾枝》:“鸞枝花,木本。枝榦俱似桃,叶有刻缺似棣棠。三月附枝开花,或著树身最繁茂,瓣多而圆,似郁李而大,深红色。京师多有之。” 清 戴璐 《藤阴杂记》卷四:“壬子,公子招余饮堂前鸞枝花下。” 清 俞樾 《春在堂随笔》卷九:“余丙戌入都,寓 潘家河沿 。庭中有花盛开,浅红淡白,色颇娇艷。余初不识,问花农,曰:‘此鸞枝花也。’ 子原 则云:‘鸞枝花深红,今色浅,非是,乃榆叶梅耳。’”亦省作“ 鸞枝 ”。 清 查慎行 《是夕再饮严矱庵侍御鸾枝花下》诗之二:“僦居喜近 慈仁寺 ,移得鸞枝隔岁栽。”
词语解释:鸾锦  拼音:luán jǐn
有鸾鸟图案的织锦。 元 王逢 《喜朱子才知事迎太夫人至》诗之二:“鸞锦戴颁新誥命,鱼轩稳称小香车。” 清 姚燮 《双鸩篇》:“画簟六尺三,缘以鸞锦椒泥涂。”
词语解释:鸾封  拼音:luán fēng
鸾镜之匣关闭。谓失情侣。 明 张凤翼 《红拂记·奇逢旧侣》:“恩山重,把断絃再续,胜似鸞封。”
词语解释:鸾惊  拼音:luán jīng
(1).喻指笔势飞动。 唐 岑文本 《奉述飞白书势》诗:“凤举崩云集,鸞惊游雾疏。”
(2).鸾铃惊动。 唐 卢象 《奉和张使君宴加朝散》:“骑拥轩裳客,鸞惊翰墨林。”
词语解释:鸾阁  拼音:luán gé
指宫中的亭阁。 唐 李绅 《登禹庙回降雪五言二十韵》:“粉凝鸞阁下,银结凤池隈。”
词语解释:鸾鹊  拼音:luán què
南朝 梁 庾肩吾 《〈书品〉序》:“波迴堕镜之鸞,楷顾 雕陵 之鹊。”后以“鸞鹊”指书法优美。 唐 李商隐 《九成宫》诗:“荔支卢橘沾恩幸,鸞鹊天书湿紫泥。”
词语解释:鸾旌  拼音:luán jīng
即“鸾旗”。 唐 司空曙 《迎神》诗:“鸞旌圆盖望欲来,山雨霏霏江浪起。” 明 沉采 《千金记·登拜》:“摆鸞旌拥道,鼉鼓轰敲,马队纷紜,步卒喧噪,驃骑军营四遶。”参见“ 鸞旗 ”。
词语解释:鸾旗  拼音:luán qí
亦作“ 鸞旂 ”。天子仪仗中的旗子。上绣鸾鸟,故称。《汉书·贾捐之传》:“鸞旗在前,属车在后。” 颜师古 注:“鸞旗,编以羽毛,列繫橦旁,载於车上,大驾出,则陈於道而先行。” 南唐 冯延巳 《寿山曲》词:“鸳瓦数行晓日,鸞旂百尺春风。侍臣舞蹈重拜,圣寿南山永同。”亦泛指一般仪仗的旗子。 清 李慈铭 《蓬莱驿》:“看他雀屏深,鸞旗护,帐中居,蝉冕貂褕。”
词语解释:鸾双  拼音:luán shuāng
成对的鸾鸟形饰物。 宋 张至龙 《拟韩偓体》诗:“一声阿鹊颤鸞双,学调新词未得腔。”
词语解释:鸾吹  拼音:luán chuī
指笙箫等细乐。 唐 胡直钧 《太常观阅骠国新乐》诗:“舒散随鸞吹,喧呼杂鸟春。” 唐 李群玉 《升仙操》:“凤臺闭烟雾,鸞吹飘天风。”
词语解释:鸾仗
装饰有金属铃的帝王坐车
词语解释:鸾衾  拼音:luán qīn
绣有鸾凤花饰的衾被。《天雨花》第六回:“书童奉命都去了,和衣便睡盖鸞衾。”
词语解释:鸾翅  拼音:luán chì
(1).鸾鸟的翅羽。借指鸾鸟。 唐 项斯 《小古镜》诗:“鸞翅巢空月,菱花徧小天。”
(2).指排箫。 唐 项斯 《赠元载歌妓》诗:“雪面淡眉天上女,凤簫鸞翅欲飞去。”
词语解释:鸾鹭  拼音:luán lù
鸾与鹭。常用以比喻高贵者。 唐 柳宗元 《为桂州崔中丞上中书门下乞朝觐状》:“企鸞鷺於紫霄,独无羽翼;仰星辰於黄道,徒竭丹诚。” 唐 杨衡 《赠罗浮易炼师》诗:“鸞鷺振羽仪,飞翻拂旆旌。”
词语解释:鸾髻  拼音:luán jì
鸾形发髻。 明 陈汝元 《金莲记·湖赏》:“盈盈腰细,裛蔷薇春条暗飞,青丝髮半覆螺眉,唾窗绒高妆鸞髻。”
词语解释:鸾镳  拼音:luán biāo
(1).系鸾铃的马衔。《诗·秦风·驷驖》:“輶车鸞鑣,载獫歇骄。” 郑玄 笺:“置鸞於鑣,异於乘车也。” 孔颖达 疏:“《夏官·大驭》《玉藻经解》之注皆云:鸞在衡,和在軾,谓乘车之鸞也。此云鸞鑣,则鸞在於鑣,故异於乘车也。”《艺文类聚》卷六三引 南朝 梁 庾肩吾 《咏蔬圃堂》:“北堂多暇豫,时驾总鸞鑣。”
(2).借指鸾驾。 唐 韦嗣立 《奉和初春幸太平公主南庄应制》:“主第巖扃架鹊桥,天门閶闔降鸞鑣。” 元 王逢 《奉题宋谢后之祖太师深甫封卫王王之六世孙铎有诗名其子瑛以茂才荐授安仁县谕不就隐居海上》诗:“源 淇 左右鸞鑣远, 蒙 岱 崇高鹤帐虚。”
词语解释:鸾杯  拼音:luán bēi
鸾鸟为饰的酒杯。 唐 卢照邻 《辛法司宅观妓》诗:“长裙随凤管,促柱送鸞杯。”
词语解释:鸾山  拼音:luán shān
传说中的仙山名。 隋 卢思道 《神仙篇》:“寥廓 鸞山 右,超越 凤洲 西。”
词语解释:鸾啸  拼音:luán xiào
《晋书·阮籍传》:“ 籍 尝於 苏门山 遇 孙登 ,与商略终古及栖神导气之术, 登 皆不应, 籍 因长啸而退。至半岭,闻有声若鸞凤之音,响乎巖谷,乃 登 之啸也。”后遂以“鸞啸”为胸怀志趣更高的典故。 清 王士禛 《徐五兄自号嵇庵》诗:“我本澹荡人,早岁颇任诞,一闻如鸞啸,自顾为人浅。” 清 王士禛 《题乔子静桃花流水图》诗:“儻遇避 秦 人,或逢 鬼谷子 ,鸞啸一逌然,沙禽忽惊起。”
词语解释:鸾偶  拼音:luán ǒu
见“ 鸞耦 ”。
词语解释:鸾耦  拼音:luán ǒu
鸾鸟配对。比喻情侣。 宋 孙光宪 《临江仙》词:“燕双鸞耦不胜情。只愁明发,将逐 楚 云行。”一本作“ 鸞偶 ”。
词语解释:鸾铃  拼音:luán líng
(1).车铃的一种。 唐 苏鹗 《苏氏演义》卷下:“《礼》云:行,前朱雀。或谓朱鸟者,鸞鸟也。前有鸞鸟,故谓之鸞。鸞口衔铃,故谓之鸞铃。今或为鑾。事一而义异也。”
(2).系在马身上的响铃。《三国演义》第五回:“鸞铃响处,马到中军, 云长 提 华雄 之头,掷於地上。”《水浒传》第一○九回:“鸞铃响处,约有三十餘骑哨马,都戴青将巾,各穿緑战袍,马上尽繫着红缨,每边拴掛数十箇铜铃。”《二刻拍案惊奇》卷二:“正得写‘亭’字起,听得鸞铃响……果然 王秀才 骑了高头骏马,瞬息来到亭前。”
词语解释:鸾绡  拼音:luán xiāo
绣有鸾形图饰的绢裙。《再生缘》第十六回:“顿顿脚,鸞綃一歛坐西横。”
词语解释:鸾带  拼音:luán dài
一种两端有排须的宽腰带。《水浒传》第二十回:“﹝ 宋江 ﹞脱下上盖衣裳,搭在衣架上,腰里解下鸞带……便上床去那婆娘脚后睡了。”一本作“鑾带”。
词语解释:鸾霄  拼音:luán xiāo
指天空。 唐 韩偓 《漫作》诗之二:“黍谷纯阳入,鸞霄瑞彩生。”
词语解释:鸾步  拼音:luán bù
古代对贵者脚步的美称。 南朝 梁 沉约 《酬孔通直逷怀蓬居诗》:“两宫集鸞步,二闈引通籍。” 唐 孟郊 《投赠张端公》诗:“鸞步独无侣,鹤音仍寡儔。”
词语解释:鸾渚  拼音:luán zhǔ
即鸾台。门下省的别称。因中书省又称凤池,门下省与之相对,故称。 唐 刘知几 《史通·史官建置》:“暨皇家之建国也,乃别置史馆,通籍禁门。 西京 则与鸞渚为邻, 东都 则与凤池相接。” 唐 李峤 《为王方庆让凤阁侍郎表》:“下神畿而入仙禁,未变葭灰。自鸞渚而游凤池,仅彫蓂叶。”
词语解释:鸾筝  拼音:luán zhēng
筝的美称。亦泛指美乐。 明 何大成 《〈伯虎杂曲〉序》:“鶯声柳色,第闻亥豕鲁鱼;凤管鸞筝,莫辨浮沉清浊。”
词语解释:鸾书  拼音:luán shū
(1).书信。《剪灯馀话·田洙遇薛涛联句记》:“鸞书寄恨羞封泪,蝶梦惊愁怕念乡。” 明 李东阳 《山水图为曰会中书题送体斋先生》诗:“鸞书驛骑随车轮,倏忽咫尺如有神。” 明 沉琼莲 《送弟溥试春官》诗:“朝迎凤輦趋青琐,夕捧鸞书入紫微。”
(2).男女定亲的婚帖。 明 无心子 《金雀记·成亲》:“婚赖鸞书,姻盟帝府,光彩喜增门户。” 清 蒲松龄 《代毕器先覆颜山太史赵伸符启》:“伏愿金貂七叶,卜羔雁之成羣;兰桂满阶,见瑶环之并茁!欢同雀跃,喜报鸞书。”
词语解释:鸾巢  拼音:luán cháo
鸾凤之巢。比喻仙境。 北周 庾信 《燕射歌辞·〈变宫调〉之一》:“龙穴非难附,鸞巢欲可窥。” 倪璠 注:“言其攀龙附凤,有仙焉之志也……《竹书》云:‘ 黄帝 时,凤巢阿阁。’鸞、凤通称,故云鸞巢。”
词语解释:鸾帐  拼音:luán zhàng
指夫妻所共的床帐。《敦煌曲子词·凤归云》:“塞雁南行,孤眠鸞帐里,枉劳魂梦,夜夜飞颺。” 元 王举之 《折桂令·七夕》曲:“鹊桥横低蘸银河,鸞帐飞香,凤輦凌波。”
词语解释:鸾凤友  拼音:luán fèng yǒu
(1).指孔雀。 唐 韩愈 《奉和武相公镇蜀时咏使宅韦太尉所养孔雀》:“穆穆鸞凤友,何年来止兹。”
(2).指夫妻。 唐 韩氏 《婚宴集上索笔为诗》:“今日却成鸞凤友,方知红叶是良媒。”《警世通言·王娇鸾百年长恨》:“与君成就鸞凤友,切莫 苏城 恋花柳。”
词语解释:鸾裀  拼音:luán yīn
有鸾鸟图饰的褥垫。 唐 吕岩 《雨中花》词:“遥想望,吹笙玉殿,奏舞鸞裀。”
共193,分3页显示   1  2  3 下一页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