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鸱鸮 拼音:chī xiāo
亦作“ 鴟梟 ”。 鸟名。俗称猫头鹰。常用以比喻贪恶之人。《诗·豳风·鸱鸮》:“鴟鴞鴟鴞,既取我子,无毁我室。”《文选·曹植〈赠白马王彪〉诗》:“鴟梟鸣衡扼,犲狼当路衢。” 李善 注:“鴟梟、豺狼,以喻小人也。” 明 王錂 《春芜记·解嘲》:“他奸谋恣行,恨鴟梟恶吻,把凤雏喧憎。” 鲁迅 《热风·随感录四十》:“我们能够大叫,是黄莺便黄莺般叫;是鸱鸮便鸱鸮般叫。”一说,指鹪鹩。又称桃虫鸟。见《诗·豳风·鸱鸮》 王先谦 集疏。《文选·张悛〈为吴令谢询求为诸孙置守冢人表〉》:“鴟鴞恤功,爱子及室。” 刘良 注:“鴟鴞,鸟也。言此鸟忧毁其室。”词语解释:钦鸮 拼音:qīn xiāo
1.即钦?。词语解释:泮鸮 拼音:pàn xiāo
典出《诗·鲁颂·泮水》。谓泮林中的猫头鹰,食泮林之桑葚,可变其丑音。比喻可以感化者。 清 魏源 《〈海国图志〉叙》:“ 大秦 海西,诸戎所巢,维利维威,实怀泮鴞。”参见“ 泮林革音 ”。
词语解释:泮林革音 拼音:pàn lín gé yīn
《诗·鲁颂·泮水》:“翩彼飞鴞,集於泮林,食我桑黮,怀我好音。” 郑玄 笺:“言鴞恒恶鸣,今来止於泮水之木上,食其桑黮。为此之故,故改其鸣,归就我以善音。喻人感於恩则化也。”后用“泮林革音”比喻在好的影响感化下而改变旧习性。 唐 刘禹锡 《唐故相国赠司空令狐公集序》:“自上化下,速於置邮,泮林革音,无復故态。”词语解释:枭鸮 拼音:xiāo xiāo
泛指恶鸟。 汉 东方朔 《七谏·怨世》:“梟鴞既以成羣兮,玄鹤弭翼而屏移。”《文选·刘孝标〈辩命论〉》“梟鸞不接翼” 李善 注引 晋 孙盛 《晋阳秋·王夷甫论》:“夫芝兰之不与茨棘俱植,鸞凤之不与梟鴞同栖。”词语解释:水鸮 拼音:shuǐ xiāo
鸥的别名。《说文·鸟部》:“鸥,水鴞也。” 明 刘基 《郁离子·专心》:“水鴞翔而大风作,穴蚁徙而阴雨零。”词语解释:见弹求鸮 拼音:jiàn dàn qiú xiāo
看到弹丸,就想得到鸟的炙肉。比喻过早估计实效。语本《庄子·齐物论》:“且女亦大早计,见卵而求时夜,见弹而求鴞炙。” 清 顾炎武 《答原一公肃两甥书》:“因罤觅菟,见弹求鴞。”亦作“ 见弹求鶚 ”。 明 张居正 《辛未会试程策》之三:“是以见弹求鶚,或欲速而不达;投珠抵鹊,或见小而妨大。”词语解释:狍鸮 拼音:páo xiāo
神话传说中的兽名。《山海经·北山经》:“﹝ 鉤吾之山 ﹞有兽焉,其状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齿人爪,其音如婴儿,名曰狍鴞,是食人。” 郭璞 注:“为物贪惏,食人未尽,还害其身,像在 夏 鼎,《左传》所谓饕餮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