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八齐平声 西[qī,夫妻][yī][tí][详注1][dī]觿[ní][lí][bī pī][bǐ][详注2][详注3][guī][guī][xī][tí][详注4][qí jī][pí]


注1:儿 音霓。姓也。《前汉·艺文志》儿良一篇。《注》师古曰:六国时人也。《儿宽传》儿宽,千乘人也。又《韵会》弱小也。通作倪。《孟子》反其旄倪。
注2:媞 音题。美好,如“西施~~而不得见兮。”安详,如“有女怀芬芳,~~步东厢。”
注3:澌 音西。与嘶同。《说文》散声也。《徐曰》若今谓马鸣为嘶也。
注4:錍 又《集韵》篇迷切。《尔雅·释器·金镞翦羽谓之鍭注》今之錍箭是也。《扬子·方言》凡箭簇胡合嬴者,广长而薄镰,谓之錍。《注》錍,普蹄反。
共167,分3页显示   1  2  3 下一页
首字词组
鸡鸣鸡啼鸡子鸡絮鸡香鸡桑鸡娘鸡刀
鸡豚鸡头鸡翘鸡肤鸡鞠鸡孙鸡缸鸡男
鸡黍鸡舌鸡距鸡场鸡群鹤鸡德鸡眼鸡飞狗走
鸡唱鸡树鸡酒鸡省鸡园鸡栖车鸡旦鸡骨支床
鸡栖鸡冠鸡口鸡舌香鸡黍期鸡黄鸡骇鸡鸣候旦
鸡群鸡豚社鸡皮鸡卜鸡鹿鸡鹿塞鸡槟鸡鸣之助
鸡鹜鸡叫鸡黍约鸡蹠鸡骨鸡舍鸡祸鸡飞狗跳
鸡林鸡笼鸡苏鸡梦鸡心鸡台鸡蒙鸡飞狗窜
鸡人鸡竿鸡肥鸡埘鸡塞鸡鹄鸡彝鸡鸣戒旦
鸡肋鸡窗鸡坊鸡雏鸡卵鸡头肉鸡坛鸡鸣壶

词语解释:鸡鸣  拼音:jī míng
(1).鸡叫。常指天明之前。《诗·郑风·风雨》:“风雨凄凄,鸡鸣喈喈。” 南朝 宋 鲍照 《行药至城东桥》诗:“鸡鸣关吏起,伐鼓早通晨。” 清 顾炎武 《燕中赠钱编修秉镫》诗:“ 燕 市鸡鸣动客轮,九门驰道足黄尘。” 鲁迅 《秋夜有感》诗:“中夜鸡鸣风雨集,起然烟卷觉新凉。”
(2).《世说新语·赏誉》“ 刘琨 称 祖车骑 为朗诣” 刘孝标 注引 晋 孙盛 《晋阳秋》:“ 逖 ( 祖逖 )与司空 刘琨 俱以雄豪著名。年二十四,与 琨 同辟 司州 主簿,情好绸繆,共被而寝。中夜闻鸡鸣,俱起,曰:‘此非恶声也。’每语世事,则中宵起坐,相谓曰:‘若四海鼎沸,豪杰共起,吾与足下相避中原耳。’”事又见《晋书·祖逖传》。后以“鸡鸣”为身逢乱世当及时奋起之典。 唐 李白 《宣城送刘副使入秦》诗:“虎啸俟腾跃,鸡鸣遭乱离。”
词语解释:鸡豚  拼音:jī tún
(1).鸡和猪。古时农家所养禽畜。《孟子·梁惠王上》:“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唐 刘禹锡 《武陵书怀五十韵》:“来忧御魑魅,归愿牧鸡豚。” 明 谢谠 《四喜记·寻乐江村》:“鸡豚早秋敛,盆醪自酣。”
(2).指平民之家的微贱琐事。语出《礼记·大学》:“畜马乘,不察於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 郑玄 注:“畜马乘,谓以士初试为大夫也。伐冰之家,卿大夫以上……鸡豚牛羊,民之所畜养以为利者也。” 明 唐寅 《上吴天官书》:“ 寅 夙遭哀閔,室无强亲,计盐米,图婚嫁,察鸡豚,持门户。” 清 龚自珍 《明良论一》:“其讲官学士,左经右史,鲜有志温饱,察鸡豚。”
词语解释:鸡黍  拼音:jī shǔ
亦作“鷄黍”。
(1).指饷客的饭菜。语本《论语·微子》:“止 子路 宿,杀鸡为黍而食之。”《北史·卢道虔传》:“﹝ 卢道虔 ﹞为尚书同僚於草屋之下设鸡黍之膳,谈者以为高。” 宋 司马光 《招鲜于子骏范尧夫》诗:“轩车能朅来,鸡黍足充馁。” 明 徐复祚 《红梨记·初会》:“鸡黍惭无,深媿居停。” 清 方文 《禊日与蔡芹溪同舟作》诗:“良朋咸在兹,先期命鷄黍。”
(2).借指深厚的情谊。 唐 秦系 《早秋宿崔业居处》诗:“鸡黍今相会,云山昔共游。” 唐 王起 《和李校书》:“詰朝始趋凤闕去,此日遂愁鸡黍违。” 五代 李瀚 《蒙求》诗:“ 陈 ( 陈重 ) 雷 ( 雷义 )胶漆, 范 ( 范式 ) 张 ( 张劭 )鸡黍。” 清 钱谦益 《送萧孟昉还金陵》诗:“鸡黍交期雪涕频,相看不语且霑巾。”参见“ 鸡黍约 ”。
词语解释:鸡黍约  拼音:jī shǔ yuē
东汉 范式 在他乡与其至友 张劭 约定,两年后当赴 劭 家相会。 劭 归告其母,请届时设酒食候之。母曰:“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相信之审邪?” 劭 谓 式 信士,必不乖违。至其日, 式 果至。二人对饮,尽欢而别。事见《后汉书·独行传·范式》。后以“鸡黍约”为友谊深长、聚会守信之典。 唐 唐彦谦 《道中逢故人》诗:“良会若同鸡黍约,暂时不放酒杯空。” 宋 苏轼 《送沉逵赴广南》诗:“君归赴我鸡黍约,买田筑室从今始。” 清 吴蔚光 《琐窗寒·暮秋》词:“待小春,开了山梅,重寻鸡黍约。”
词语解释:鸡唱  拼音:jī chàng
亦作“鷄唱”。 犹言鸡鸣、鸡啼。 唐 刘禹锡 《酬乐天初冬早寒见寄》:“霜凝南屋瓦,鷄唱后园枝。” 宋 文天祥 《闻鸡》诗序:“自入北营,未尝有鸡唱;因泊 谢村 ,始有闻。”《儿女英雄传》第十七回:“ 安老爷 心中有事,天还没亮,一觉醒在枕上,听得远寺鐘敲,沿村鸡唱。”
词语解释:鸡栖  拼音:jī qī
亦作“鷄栖”。 见“ 鸡栖 ”。
亦作“ 鸡栖 ”。亦作“鷄栖”。亦作“鷄栖”。 1.鸡栖息之所,鸡窝。语本《诗·王风·君子于役》:“鸡栖于塒,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后汉书·陈蕃传》:“车如鸡栖马如狗,疾恶如风 朱伯厚 。” 宋 苏轼 《自雷适廉宿于兴廉村净行院》诗:“荒凉海南北,佛舍如鸡栖。”一本作“鷄栖”。《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二:“今文鵷彩凤,误堕鷄栖中,岂不可惜?” 林纾 《畏庐漫录·伍氏》:“鸡栖尚餘五鸡,贼未尽取。”
(2).小车。 朱自清 《伯鹰有诗见及次韵奉酬》:“今世书生土不殊,鸡栖独乘日驰驱。”参见“ 鸡栖车 ”。
(3).皂角的别名。《三国志·魏志·刘放传》“然后帝崩” 裴松之 注引 晋 郭颁 《魏晋世语》:“ 放 资 久典机任。 献 肇 心内不平。殿中有鸡栖树,二人相谓:‘此亦久矣,其能復几?’指谓 放 资 。 放 资 惧,乃劝帝召 宣王 。” 唐 杜甫 《恶树》诗:“枸杞因吾有,鸡栖奈汝何?”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木二·皂荚》:“《广志》谓之鸡栖子, 曾氏 方谓之乌犀,《外丹本草》谓之悬刀。”
词语解释:鸡栖车  拼音:jī qī chē
亦作“鷄栖车”。 见“ 鸡栖车 ”。
亦作“ 鸡栖车 ”。 古代一种制作简陋的小车。 唐 李贺 《春归昌谷》诗:“独乘鸡栖车,自觉少风调。” 宋 苏轼 《林子中以诗寄文与可及余》诗:“坐令鸡栖车,长载 朱伯厚 。” 清 孙枝蔚 《五幼华明府署中送令弟竺来归里应试》诗:“自顾七尺躯,尚坐鷄栖车。”
词语解释:鸡群
亦作“鷄群”。 比喻平庸之辈。 唐 雍陶 《寄永乐殷尧藩明府》诗:“百里岂能容驥足,九霄终自别鸡羣。” 宋 范仲淹 《谢柳太傅惠鹤》诗:“鷄羣与处曾非辱,鹏路将翔孰谓荣。” 清 李渔 《蜃中楼·耳卜》:“甘心迟凤侣,刻意别鸡羣。”参见“ 鸡羣鹤 ”。
词语解释:鸡群鹤
比喻一般之中的突出者。语本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容止》:“有人语 王戎 曰:‘ 嵇延祖 卓卓如野鹤之在鸡羣。’” 宋 楼钥 《题赵尊道渥洼图》诗:“中间名种鸡羣鹤,无復瘦疮乌暮啄。”
词语解释:鸡鹜  拼音:jī wù
(1).鸡和鸭。比喻小人或平庸的人。《楚辞·九章·怀沙》:“凤皇在笯兮,鸡鶩翔舞。” 王逸 注:“言贤人困厄,小人得志也。”《陈书·蔡景历传》:“欲以鸡鶩厕鸳鸿於池沼,将移瓦砾参金碧之声价。” 唐 李白 《送崔度还吴》诗:“胡为杂凡禽,鸡鶩轻贱君。”
(2).鸡和鸭。古代以之为赠送礼品。 宋 曾巩 《应举启》:“仰遵旧礼,敢忘桑梓之恭;輒进曼辞,庶当鸡鶩之贄。”
词语解释:鸡林  拼音:jī lín
亦作“鷄林”。
(1).指佛寺。 唐 王勃 《晚秋游武担山寺序》:“鸡林俊赏,萧萧鷲岭之居。” 蒋清翊 注引《佛尔雅》:“鸡头摩寺,谓之鸡园……昔有野火烧林,林中有雉,入水渍羽,以救其焚。”
(2).古国名。即 新罗 。 东汉 永平 八年(公元65年), 新罗 王夜闻 金城 西 始林 间有鸡声,遂更名 鸡林 。 唐 杨夔 《送日东僧游天台》诗:“迴首 鸡林 道,唯应梦想通。” 清 孔尚任 《〈桃花扇〉本末》:“每宴必命家姬奏《桃花扇》……盖不知何人传入。或有 鸡林 之贾耶?”
(3).指 新罗 附近的国家和地区。 五代 齐己 《送僧归日本》诗:“却忆 鸡林 本师寺,欲归还待海风吹。” 清 赵翼 《王梦楼挽诗》:“生有笙歌矜马帐,死犹诗句在 鸡林 。”自注:“君少时随册使封 琉璃王 。”
(4).指 鸡林 贾。 宋 姜夔 《白石诗话》:“一家之语,自有一家之风味……模倣者语虽似之,韵亦无矣。 鷄林 其可欺哉!” 清 吴伟业 《画中九友》诗:“至尊含笑黄金投,残膏剩馥 鸡林 求。”参见“ 鸡林贾 ”。
词语解释:鸡林贾  拼音:jī lín jiǎ
古代对 新罗 商人的称呼。语本《新唐书·白居易传》:“ 居易 於文章精切…… 鸡林 行贾售其国相,率篇易一金。”后亦用为文章精美、为人购求之典。 元 宋旡 《忆旧寄金陵冯寿之》诗:“句满 鸡林 贾,名齐 雁塔 人。”
词语解释:鸡人  拼音:jī rén
亦作“鷄人”。 周 官名。掌供办鸡牲。凡举行大典,则报时以警夜。《周礼·春官·鸡人》:“鸡人掌共鸡牲,辨其物。大祭祀,夜嘑旦以嘂百官。凡国之大宾客、会同、军旅、丧纪,亦如之。凡国事为期,则告之时。凡祭祀,面禳衅,共其鸡牲。” 孙诒让 正义:“‘鸡人’者, 叶 钞《释文》作‘鷄人’。 阮元 云:‘从佳者小篆,从鸟者籀文。’”后指宫廷中专管更漏之人。 南朝 梁 陆倕 《新刻漏铭》:“坐朝晏罢,每旦晨兴,属传漏之音,听鸡人之响。” 宋 王安石 《和祖择之登紫微阁》之一:“宫楼唱罢鷄人远,门闕朝归虎士闲。”《花月痕》第四八回:“晨光隐约上檐端,絳幘鸡人促晓餐。”
词语解释:鸡肋  拼音:jī lèi
亦作“鷄肋”。
(1).鸡的肋骨。比喻无多大意味、但又不忍舍弃之事物。《三国志·魏志·武帝纪》“ 备 因险拒守” 裴松之 注引 晋 司马彪 《九州春秋》:“时王欲还,出令曰‘鸡肋’,官属不知所谓。主簿 杨脩 便自严装,人惊问 脩 :‘何以知之?’ 脩 曰:‘夫鸡肋,弃之如可惜,食之无所得,以比 汉中 ,知王欲还也。’” 宋 杨万里 《晓过皂口岭》诗:“半世功名一鸡肋,生平道路九羊肠。” 明 吾丘瑞 《运甓记·辞亲赴任》:“征舠已集,拜辞偷泪滴,只为鸡肋功名,把北堂杳隔。” 清 王韬 《淞隐漫录·何华珍》:“宦海中风波岂有定哉?君前程止此,久恋鸡肋何为?” 李存葆 《高山下的花环》三:“某些领导对咱看不惯,把咱当成‘鸡肋’!”
(2).鸡的肋骨。比喻瘦弱的身体。《晋书·刘伶传》:“尝醉与俗人相忤,其人攘袂奋拳而往。 伶 徐曰:‘鸡肋不足以安尊拳。’其人笑而止。” 唐 元稹 《授牛元翼深冀州节度使制》:“螳臂拒辙,鸡肋承拳,万万相殊,破之必矣。”一本作“鷄肋”。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逃难》:“叹十分狼狈,村拳共捱,鷄肋同坏。”
词语解释:鸡啼  拼音:jī tí
见“鸡叫”
词语解释:鸡叫  拼音:jī jiào
公鸡的啼鸣——亦称“鸡啼”
词语解释:鸡头  拼音:jī tóu
亦作“鷄头”。
(1).鸡的头。 汉 应劭 《风俗通·祀典·雄鸡》:“病贼风者,作鸡散(治之)。东门鸡头可以治蛊。由此言之:鸡主以御死辟恶也。” 李準 《大年初一》:“别像往年那样,鸡头、鱼翅一大堆挤在一块,干部们到咱家,反而连句话也说不成。”
(2).见“ 鸡头肉 ”。
(3).指 鸡头摩寺 。 南朝 陈 徐陵 《东阳双林寺傅大士碑》:“妙道犹祕,机缘未适,弗降 鸡头 ,寧开 狼迹 。” 吴兆宜 笺注引《法苑珠林》:“昔 天竺 鸡头摩寺 五通菩萨 往安乐界,请 阿弥陀佛 ,娑婆众生,愿生净土,无佛影像,顾力莫由,请垂降许,佛言:‘汝且往去,寻当现彼。’”
词语解释:鸡头肉  拼音:jī tóu ròu
亦作“鷄头肉”。
(1).芡实的别名。 唐 冯贽 《云仙杂记·时元亨炼真》:“明日便出如剥净鷄头肉者二三升许。”亦省作“ 鸡头 ”。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养鱼》:“鷄头,一名雁喙,即今茨子是也。由子形上花似鷄冠,故名曰鷄头。” 唐 徐凝 《侍郎宅泛池》诗:“莲子花边回竹岸,鷄头叶上盪兰舟。”《红楼梦》第三七回:“先揭开一个,里面装的是红菱、鸡头两样鲜果。”
(2).借指妇女的乳头。 宋 刘斧 《青琐高议·骊山记》:“一日, 贵妃 浴出,对镜匀面,裙腰褪,微露一乳……﹝帝﹞指妃乳曰:‘软温新剥鸡头肉。’”亦省作“ 鸡头 ”。《剪灯馀话·江庙泥神记》:“褪出鸡头带笑捫,夺得鸞篦称娇与。”
词语解释:鸡舌  拼音:jī shé
见“ 鸡舌香 ”。
词语解释:鸡舌香  拼音:jī shé xiāng
即丁香。古代尚书上殿奏事,口含此香。《初学记》卷一一引 汉 应劭 《汉官仪》:“尚书郎含鸡舌香伏奏事,黄门郎对揖跪受,故称尚书郎怀香握兰,趋走丹墀。” 唐 刘禹锡 《郎州窦员外见示与澧州元郎中郡斋赠答长句二篇因而继和》:“新恩共理犬牙地,昨日同含鸡舌香。” 明 陈汝元 《金莲记·接武》:“御杯共醉龙头榜,春雪同含鸡舌香。”亦省作“ 鸡香 ”、“ 鸡舌 ”。 唐 黄滔 《遇罗员外衮》诗:“豸角戴时垂素髮,鸡香含处隔青天。” 唐 李商隐 《行次昭应县道上送户部李郎中充昭攻讨》诗:“暂逐虎牙临故絳,远含鸡舌过新年。” 元 李裕 《次宋编修显夫南陌诗》:“鸡舌遥闻韵,猩脣厌授餐。”《天雨花》第四回:“愿为鸡舌噙於口,常作灵臺贮在心。”
词语解释:鸡树  拼音:jī shù
(1).指古代中书省。语本《三国志·魏志·刘放传》“帝独召 爽 与 放 ” 裴松之 注引 晋 郭颁 《世语》:“ 放 ( 刘放 ) 资 ( 孙资 )久典机任, 献 ( 夏侯献 )、 肇 ( 曹肇 )心内不平。殿中有鸡栖树,二人相谓:‘此亦久矣,其能復几?’”《北史·隐逸传·崔颐》:“ 汉 则 马迁 、 萧望 , 晋 则 裴楷 、 张华 ,鸡树腾声,鵷池播美。” 宋 司马光 《送二同年使北》诗之二:“金门祕鸡树,朱节耀龙庭。” 清 陆以湉 《冷庐杂识·内阁中书》:“谷鶯上鸡树而栖,虽云大乐;野鷺占凤池而浴,祇觉增惭。”
(2).指宰相府第中的树。 唐 白居易 《和春深》之三:“何处春深好,春深执政家。凤池添砚水,鸡树落衣花。”
词语解释:鸡冠  拼音:jī guān
(1).雄鸡头上的肉冠。 三国 魏 曹丕 《与锺大理书》:“窃见玉书称美玉,白如截肪,黑譬纯漆,赤拟鸡冠,黄侔蒸栗。”
(2).草本植物名。一年生,花状如鸡首之肉冠。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四·鸡冠》:“鸡冠,处处有之。三月生苗。入夏高者五六尺,矬者纔数寸……六七月梢间开花,有红白黄三色。其穗圆长而尖者,儼如青葙之穗;扁卷而平者,儼如雄鸡之冠。”《醒世恒言·灌园叟晚逢仙女》:“篱边撒下蜀葵、凤仙、鸡冠、秋葵、鶯粟等种。”
词语解释:鸡豚社  拼音:jī tún shè
古时祭祀土地神后乡人聚餐的交谊活动。 宋 陆游 《思归示儿辈》诗:“兴发鸡豚社,心阑翰墨场。” 元 汪元亨 《雁儿落过得胜会·归隐》曲:“耻随鸳鷺班,笑结鸡豚社。”参阅 南朝 梁 宗懔 《荆楚岁时记》
词语解释:鸡叫  拼音:jī jiào
公鸡的啼鸣——亦称“鸡啼”
词语解释:鸡笼  拼音:jī lóng
育肥鸡用的鸡栏
词语解释:鸡竿  拼音:jī gān
亦作“鷄竿”。 一端附有金鸡的长竿。古代多于大赦日树立。《新唐书·百官志三》:“赦日,树金鸡於仗南,竿长七丈,有鸡高四尺,黄金饰首,衔絳幡长七尺,承以綵盘,维以絳绳,将作监供焉。” 唐 许浑 《正元》诗:“高揭鸡竿闢帝閽,祥风微暧瑞云屯。”后用为赦罪之典。 清 余京 《毕孝子宁古塔负祖父骨归里》诗:“鸡竿明詔下鰲禁,忽许枯骼还山邱。” 清 周亮工 《儿子南来寿格移尊过慰静一老人同赋二月十六日诗》:“鷄竿唱彻人争听,鸦室声寒我独悲。”
词语解释:鸡窗  拼音:jī chuāng
亦作“ 鸡牕 ”。 《艺文类聚》卷九一引 南朝 宋 刘义庆 《幽明录》:“ 晋 兖州 刺史 沛国 宋处宗 尝买得一长鸣鸡,爱养甚至,恒笼著窗间。鸡遂作人语,与 处宗 谈论,极有言智,终日不輟。 处宗 因此言巧大进。”后以“鸡窗”指书斋。 唐 罗隐 《题袁溪张逸人所居》诗:“鸡窗夜静开书卷,鱼槛春深展钓丝。” 宋 范成大 《嘲蚊四十韵》:“鸡窗夜可诵,蛩机晓犹织。” 清 孙道乾 《小螺庵病榻忆语》:“还期他日,鸡牕映雪,早作和羹。”
词语解释:鸡子  拼音:jī zǐ
亦作“鷄子”。
(1).鸡蛋。《汉书·五行志中之下》:“ 宣帝 地节 四年五月, 山阳 济阴 雨雹如鸡子。” 宋 梅尧臣 《观杨之美画》诗:“设色鲜润笔法奇,绢理腻滑鸡子皮。”《儒林外史》第十七回:“ 潘保正 又拿了十来个鸡子来贺喜,一总煮了出来。” 田汉 《关汉卿》第四场:“您想想,您这样拼命似的写,我能睡吗?去煮个鸡子儿吧。”
(2).鸡雏。《说文·隹部》:“雏,鸡子也。” 段玉裁 注:“鸡子,鸡之小者也。”《儒林外史》第十六回:“集上带了一个小鸡子,在嫂子房里煮着。”
亦作“鷄子”。 方言。鸡。 王西彦 《黄昏》:“四天前一个黑早,如果有鸡子,大概只有头一啼吧,她摸黑给男人起来煮点心。”《新华日报》1990.8.23:“目前鸡子存栏还有589万只。”
词语解释:鸡翘  拼音:jī qiào
(1).鸾旗。帝王仪仗之一。《后汉书·舆服志上》:“鸞旗者,编羽旄,列繫幢旁。民或谓之鸡翘,非也。” 唐 李商隐 《茂陵》诗:“内苑只知含凤觜,属车无復插鸡翘。” 宋 王安石 《送项判官》诗:“握手祝君能强饭,华簪常得从鸡翘。” 明 陈汝元 《金莲记·觐圣》:“九死自拚埋马革,五更重幸插鸡翘。”
(2).色彩名。《急就篇》卷二:“春草鸡翘鳧翁濯。” 颜师古 注:“皆谓染彩而色似之,若今染家言鸭头緑,翠毛碧云。”
词语解释:鸡距  拼音:jī jù
(1).雄鸡的后爪。借指短锋的毛笔。 唐 白居易 《鸡距笔赋》:“故不得兔毫,无以成起草之用;不名鸡距,无以表入木之功。” 宋 梅尧臣 《九华隐士居陈生寄松管笔》:“鸡距初含润,龙鳞不自韜。” 宋 晁迥 《清风十韵》:“健资鸡距笔,偷撼兽鐶扉。”
(2).为毛笔名。 明 王志坚 《表异录·器用》:“ 山谷 诗‘ 宣城 变样蹲鸡距, 诸葛 名家捋鼠鬚’,皆笔名。”
词语解释:鸡酒  拼音:jī jiǔ
(1).鸡和酒。 晋 王嘉 《拾遗记·魏》:“ 田畴 , 北平 人也。 刘虞 为 公孙瓚 所害, 畴 追慕无已,往 虞 墓设鸡酒之礼,慟哭之音动于林野。” 清 钱谦益 《病榻消寒杂咏》:“南国梟卢谁 剧孟 , 北平 鸡酒有 田畴 。”
(2).指简单的酒菜。 宋 刘汲 《过盘岭宿义园》诗:“村家应最乐,鸡酒夜相呼。”参见“ 隻鸡斗酒 ”。
词语解释:只鸡斗酒  拼音:zhī jī dǒu jiǔ
(1).指菲薄的祭品。语出《后汉书·桥玄传》:“又承从容约誓之言:‘徂没之后,路有经由,不以斗酒隻鸡过相沃酹,车过三步,腹痛勿怨。’” 宋 苏轼 《纵笔》诗之三:“明日东家当祭灶,隻鸡斗酒定膰吾。” 元 宫天挺 《范张鸡黍》楔子:“您兄弟隻鸡斗酒,等待我的哥哥也。”《花月痕》第五回:“升俎豆之馨香,隻鸡斗酒。”
(2).指简单的酒菜。 宋 文天祥 《读〈赤壁赋前后〉》诗之二:“一笑沧波浩浩流,隻鸡斗酒更扁舟。” 胡鄂公 《辛亥革命北方实录》:“前夕, 熊得山 劳以隻鸡斗酒,席间各自道生平,感慨嘘唏,咸涕泣不能自已。”亦作“ 隻鸡樽酒 ”。 宋 叶绍翁 《四朝闻见录·胡紘李沐》:“此非人情,隻鸡樽酒,山中未为乏也。”
词语解释:鸡口  拼音:jī kǒu
(1).鸡喙。《史记·苏秦列传》:“臣闻鄙谚曰:‘寧为鸡口,无为牛后。’今西面交臂而臣事 秦 ,何异於牛后乎?” 张守节 正义:“鸡口虽小,犹进食;牛后虽大,乃出粪也。”
(2).常以喻低微而安宁之地位。 唐 陆龟蒙 《奉和袭美二游诗·任诗》:“甘閒在鸡口,不贵封龙额。” 明 杨慎 《丹铅杂录·黄滔律赋》:“无名氏作《孟尝君夜度函谷赋》:‘嘆 秦 关之百二,难骋狼心;笑 齐 客之三千,不如鸡口。’亦可喜也。” 清 钮琇 《觚賸·七月天》:“岂鸡口之福难消,毕竟因差果错;乃牛后之羞旋至,大似谷震鐘鸣。”
词语解释:鸡皮  拼音:jī pí
比喻老年人起皱的皮肤。 北周 庾信 《竹杖赋》:“鹤髮鸡皮,蓬头歷齿。” 宋 赵与时 《宾退录》卷六:“鸡皮尘屡积,齯齿食频填。” 明 陈汝元 《金莲记·湖赏》:“投至得貌惨鸡皮,有谁怜衣沾鹃泪。”
词语解释:鸡黍约  拼音:jī shǔ yuē
东汉 范式 在他乡与其至友 张劭 约定,两年后当赴 劭 家相会。 劭 归告其母,请届时设酒食候之。母曰:“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相信之审邪?” 劭 谓 式 信士,必不乖违。至其日, 式 果至。二人对饮,尽欢而别。事见《后汉书·独行传·范式》。后以“鸡黍约”为友谊深长、聚会守信之典。 唐 唐彦谦 《道中逢故人》诗:“良会若同鸡黍约,暂时不放酒杯空。” 宋 苏轼 《送沉逵赴广南》诗:“君归赴我鸡黍约,买田筑室从今始。” 清 吴蔚光 《琐窗寒·暮秋》词:“待小春,开了山梅,重寻鸡黍约。”
词语解释:鸡苏  拼音:jī sū
草名。即水苏。其叶辛香,可以烹鸡,故名。 宋 苏轼 《石芝》诗:“鏘然敲折青珊瑚,味如蜜藕如鸡苏。”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三·水苏》:“其叶辛香,可以煮鸡,故有龙脑、香苏、鸡苏诸名。”
词语解释:鸡肥  拼音:jī féi
肥鸡。 清 徐大椿 《洄溪道情·田家乐》:“宰一隻鸡肥,捉几箇鸡肥。”
词语解释:鸡坊  拼音:jī fāng
(1). 唐 代宫庭养鸡之所。《太平广记》卷四八五引 唐 陈鸿 《东城父老传》:“ 玄宗 在藩邸时,乐民间清明节鬪鸡戏。及即位,治鸡坊於两宫间,索 长安 雄鸡,金毫铁距,高冠昂尾千数,养於鸡坊。选六军小儿五百人,使驯扰教饲。上之好之,民风尤甚。”
(2).犹街坊。 宋 刘克庄 《贺新郎·席上闻歌有感》词:“道是华堂簫管唱,笑杀鸡坊拍衮。”一本作“ 街坊 ”。
词语解释:鸡絮  拼音:jī xù
鸡和用酒浸的绵絮。相传 汉 徐穉 以此祭奠 黄琼 。见《后汉书·徐穉传》。 宋 刘克庄 《风入松》词:“昔人徒步陈鸡絮,愧公家,僕马觥罍。”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三:“有 蜀 人 史叔夜 者,怀鸡絮,号慟墓前,其家大喜,因厚遗之。”参见“ 隻鸡絮酒 ”。
词语解释:只鸡絮酒  拼音:zhī jī xù jiǔ
《后汉书·徐稺传》:“ 徐稺 尝为太尉 黄琼 所辟,不就。及 琼 卒归葬, 稺 乃负粮徒步到 江夏 赴之,设鸡酒薄祭,哭毕而去,不告姓名。” 李贤 注:“ 谢承 《书》曰:‘ 稺 诸公所辟虽不就,有死丧负笈赴弔。常於家豫炙鸡一隻,以一两緜絮渍酒中,暴乾以裹鸡,......以水渍緜使有酒气,斗米饭,白茅为藉,以鸡置前,醊酒毕,留謁则去,不见丧主。’”后遂以“隻鸡絮酒”谓以菲薄祭品悼念亡友。 宋 陆游 《闻王嘉叟讣报有作》诗:“隻鸡絮酒纵有时,双鱼素书长已矣。” 清 无名氏 《帝城花样·韵香传》:“以隻鸡絮酒酬 韵香 , 韵香 必含笑於九泉。”
词语解释:鸡肤  拼音:jī fū
亦作“鷄肤”。 形容老年人发皱的皮肤。 唐 白居易 《香山居士写真》诗:“鹤毳变玄髮,鸡肤换朱颜。”《清平山堂话本·西湖三塔记》:“鷄肤满体,鹤髮如银。”
词语解释:鸡场  拼音:jī chǎng
指斗鸡场。 唐 元稹 《代曲江老人百韵》:“鸡场潜介羽,马埒并扬尘。”
词语解释:鸡省  拼音:jī shěng
指中书省。 唐 罗隐 《郑州献卢舍人》诗:“鸡省露浓汤饼熟,凤池烟暖詔书成。”参见“ 鸡树 ”。
词语解释:鸡树  拼音:jī shù
(1).指古代中书省。语本《三国志·魏志·刘放传》“帝独召 爽 与 放 ” 裴松之 注引 晋 郭颁 《世语》:“ 放 ( 刘放 ) 资 ( 孙资 )久典机任, 献 ( 夏侯献 )、 肇 ( 曹肇 )心内不平。殿中有鸡栖树,二人相谓:‘此亦久矣,其能復几?’”《北史·隐逸传·崔颐》:“ 汉 则 马迁 、 萧望 , 晋 则 裴楷 、 张华 ,鸡树腾声,鵷池播美。” 宋 司马光 《送二同年使北》诗之二:“金门祕鸡树,朱节耀龙庭。” 清 陆以湉 《冷庐杂识·内阁中书》:“谷鶯上鸡树而栖,虽云大乐;野鷺占凤池而浴,祇觉增惭。”
(2).指宰相府第中的树。 唐 白居易 《和春深》之三:“何处春深好,春深执政家。凤池添砚水,鸡树落衣花。”
词语解释:鸡舌香  拼音:jī shé xiāng
即丁香。古代尚书上殿奏事,口含此香。《初学记》卷一一引 汉 应劭 《汉官仪》:“尚书郎含鸡舌香伏奏事,黄门郎对揖跪受,故称尚书郎怀香握兰,趋走丹墀。” 唐 刘禹锡 《郎州窦员外见示与澧州元郎中郡斋赠答长句二篇因而继和》:“新恩共理犬牙地,昨日同含鸡舌香。” 明 陈汝元 《金莲记·接武》:“御杯共醉龙头榜,春雪同含鸡舌香。”亦省作“ 鸡香 ”、“ 鸡舌 ”。 唐 黄滔 《遇罗员外衮》诗:“豸角戴时垂素髮,鸡香含处隔青天。” 唐 李商隐 《行次昭应县道上送户部李郎中充昭攻讨》诗:“暂逐虎牙临故絳,远含鸡舌过新年。” 元 李裕 《次宋编修显夫南陌诗》:“鸡舌遥闻韵,猩脣厌授餐。”《天雨花》第四回:“愿为鸡舌噙於口,常作灵臺贮在心。”
词语解释:鸡卜  拼音:jī bǔ
古代占卜法之一。以鸡骨或鸡卵占吉凶祸福。《史记·孝武本纪》:“乃令 越 巫立 越 祝祠,安臺无坛,亦祠天神上帝百鬼,而以鸡卜。上信之, 越 祠鸡卜始用焉。” 张守节 正义:“鸡卜法,用鸡一,狗一,生,祝愿讫,即杀鸡狗煮熟,又祭,独取鸡两眼,骨上自有孔裂,似人物形则吉,不足则凶。今 岭 南犹此法也。” 唐 张说 《宋公遗爱碑颂》:“犦牛牲兮菌鸡卜,神降福兮公寿考。” 宋 周去非 《岭外代答·鸡卜》:“南人以鸡卜。其法以小雄鸡未孳尾者,执其两足,焚香祷所占而扑杀之,取腿骨洗浄,以麻线束两骨之中,以竹梃插所束之处,俾两腿骨相背於竹梃之端。执梃再祷。左骨为儂,儂者,我也。右骨为人。人者,所占之事也。乃视两骨之侧所有细窍,以细竹梃长寸餘者徧插之,或斜或直或正或偏,各随其斜直正偏而定吉凶。其法有一十八变。大抵直而正或附骨者多吉,曲而斜或远骨者多凶。亦有用鸡卵卜者:焚香祷祝,书墨於卵,记其四维而煑之。熟乃横截,视当墨之处,辨其白之厚薄,而定儂人吉凶焉。”
词语解释:鸡蹠  拼音:jī zhí
亦作“ 鸡蹠 ”。鸡足踵。古人视为美味。语本《吕氏春秋·用众》:“善学者若 齐王 之食鸡也,必食其跖数千而后足。” 高诱 注:“跖,鸡足踵。” 三国 魏 应璩 《杂诗》之一:“狂言虽寡善,犹有如鸡跖。鸡跖食不已, 齐王 为肥泽。”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酒食》:“生鱼熊掌,《孟子》所称。鸡跖猩脣,《吕氏》所尚。” 宋 陆游 《龟堂杂兴》诗之一:“朝来地碓玉新舂,鸡蹠豚肩异味重。” 明 朱鼎 《玉镜台记·成婚》:“鸡跖猩脣罗五鼎,红肥锦缕飞霜,肉臺盆内总膏粱。”
词语解释:鸡梦  拼音:jī mèng
《晋书·谢安传》:“﹝ 谢安 ﹞雅志未就,遂遇疾篤……因悵然谓所亲曰:‘昔 桓温 在时,吾常惧不全。忽梦乘 温 舆行十六里,见一白鸡而止。乘 温 舆者,代其位也。十六里,止今十六年矣。白鸡主酉,今太岁在酉,吾病殆不起乎!’”后以鸡梦指死亡之兆。 宋 王安石 《游土山示蔡天启秘校》诗:“予衰极今岁,儻与鸡梦协。”
词语解释:鸡埘  拼音:jī shí
亦作“鷄塒”。 鸡窝。 唐 王驾 《社日》诗:“ 鹅湖山 下稻粱肥,豚栅鸡塒半掩扉。”一本作“ 鸡栖 ”。 宋 王安石 《歌元丰》:“豚栅鸡塒晻靄间,暮林摇落献南山。” 艾青 《黎明的通知》诗:“请村妇打开她们的鸡埘,请农夫从畜棚牵出耕牛。”
词语解释:鸡雏  拼音:jī chú
亦作“鷄雏”。 雏鸡。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归心》:“ 梁 世有人,常以鸡卵白和沐,云使髮光,每沐輒二三十枚。临死,髮中但闻啾啾数千鸡雏声。”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九:“ 宋 儒 黄勉齐 先生宰 临川 时有云:‘邑民犹鸡雏也,令,其母也。’” 徐怀中 《西线轶事》一:“如同鸡雏儿要冲破蛋壳,天数足了,怎么能阻止得了呢?”
词语解释:鸡香  拼音:jī xiāng
见“ 鸡舌香 ”。
词语解释:鸡舌香  拼音:jī shé xiāng
即丁香。古代尚书上殿奏事,口含此香。《初学记》卷一一引 汉 应劭 《汉官仪》:“尚书郎含鸡舌香伏奏事,黄门郎对揖跪受,故称尚书郎怀香握兰,趋走丹墀。” 唐 刘禹锡 《郎州窦员外见示与澧州元郎中郡斋赠答长句二篇因而继和》:“新恩共理犬牙地,昨日同含鸡舌香。” 明 陈汝元 《金莲记·接武》:“御杯共醉龙头榜,春雪同含鸡舌香。”亦省作“ 鸡香 ”、“ 鸡舌 ”。 唐 黄滔 《遇罗员外衮》诗:“豸角戴时垂素髮,鸡香含处隔青天。” 唐 李商隐 《行次昭应县道上送户部李郎中充昭攻讨》诗:“暂逐虎牙临故絳,远含鸡舌过新年。” 元 李裕 《次宋编修显夫南陌诗》:“鸡舌遥闻韵,猩脣厌授餐。”《天雨花》第四回:“愿为鸡舌噙於口,常作灵臺贮在心。”
词语解释:鸡鞠  拼音:jī jū
指斗鸡和蹴球。《汉书·东方朔传》:“郡国狗马蹴鞠剑客辐凑 董氏 。常从游戏 北宫 ,驰遂 平乐 ,观鸡鞠之会,角狗马之足,上大欢乐之。”
词语解释:鸡群鹤
比喻一般之中的突出者。语本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容止》:“有人语 王戎 曰:‘ 嵇延祖 卓卓如野鹤之在鸡羣。’” 宋 楼钥 《题赵尊道渥洼图》诗:“中间名种鸡羣鹤,无復瘦疮乌暮啄。”
词语解释:鸡园  拼音:jī yuán
指 鸡头摩寺 。佛教传说中的圣地。 唐 王勃 《益州德阳县善寂寺碑》:“湛衝罇於忍地,品藻 鸡园 ;推水砥於言河,扶持象化。”《释氏要览·居处》:“《中阿含经》云:‘佛灭后众多上尊名,德比丘,皆住 鸡园 。’” 宋 宋祁 《赠昭长老》诗:“鵠灯雪岭分千焰,蒲饌 鸡园 积聚香。”
词语解释:鸡黍期  拼音:jī shǔ qī
同“ 鸡黍约 ”。 唐 高适 《赠别王七十管记》诗:“款曲鸡黍期,酸辛别离袂。”
词语解释:鸡鹿  拼音:jī lù
见“ 鸡鹿塞 ”。
词语解释:鸡鹿塞  拼音:jī lù sāi
古塞名。在今 内蒙古 磴口 西北 哈隆格乃峡 谷口,是古代贯通 阴山 南北的交通要冲。 汉 时筑城塞于此。后亦泛指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汉书·匈奴传下》:“ 汉 遣 长乐 卫尉 高昌侯 董忠 、车骑都尉 韩昌 ,将骑万六千,又发边郡士马以千数,送单于出 朔方 鸡鹿塞 。” 清 赵翼 《己卯元日早朝》诗:“ 鸡鹿塞 俱编属国, 麒麟阁 已画功臣。”亦省作“ 鸡鹿 ”、“ 鸡塞 ”。《文选·班固〈封燕然山铭〉》:“遂凌 高闕 ,下 鸡鹿 。” 李善 注引《后汉书》:“ 竇宪 与 南匈奴 万骑出 朔方 鸡鹿塞 。” 唐 李商隐 《寄太原卢司空三十韵》:“ 鸡塞 谁生事?狼烟不暂停。” 南唐 李璟 《浣溪沙》词:“细雨梦回 鸡塞 远,小楼吹彻玉笙寒。”
词语解释:鸡骨  拼音:jī gǔ
(1).鸡的骨头。古时或用以占卜。 唐 柳宗元 《柳州峒氓》诗:“鹅毛御腊缝山罽,鸡骨占年拜水神。” 宋 苏轼 《雷州》诗之一:“呻吟殊未央,更把鸡骨灼。”参见“ 鸡卜 ”。
(2).比喻嶙峋瘦骨;瘦弱的身体。 元 无名氏 《冻苏秦》第二折:“虽然堂上公婆亲做主,你也不合容他便出门,只今强扶鸡骨投何地,你敢巧画蛾眉别嫁人。” 明 范濂 《云间据目抄》卷一:“会丁内艰,前后哀毁鸡骨。”《虞初新志》卷一引 清 无名氏《小青传》:“今兹鸡骨,殆復难支。”
词语解释:鸡卜  拼音:jī bǔ
古代占卜法之一。以鸡骨或鸡卵占吉凶祸福。《史记·孝武本纪》:“乃令 越 巫立 越 祝祠,安臺无坛,亦祠天神上帝百鬼,而以鸡卜。上信之, 越 祠鸡卜始用焉。” 张守节 正义:“鸡卜法,用鸡一,狗一,生,祝愿讫,即杀鸡狗煮熟,又祭,独取鸡两眼,骨上自有孔裂,似人物形则吉,不足则凶。今 岭 南犹此法也。” 唐 张说 《宋公遗爱碑颂》:“犦牛牲兮菌鸡卜,神降福兮公寿考。” 宋 周去非 《岭外代答·鸡卜》:“南人以鸡卜。其法以小雄鸡未孳尾者,执其两足,焚香祷所占而扑杀之,取腿骨洗浄,以麻线束两骨之中,以竹梃插所束之处,俾两腿骨相背於竹梃之端。执梃再祷。左骨为儂,儂者,我也。右骨为人。人者,所占之事也。乃视两骨之侧所有细窍,以细竹梃长寸餘者徧插之,或斜或直或正或偏,各随其斜直正偏而定吉凶。其法有一十八变。大抵直而正或附骨者多吉,曲而斜或远骨者多凶。亦有用鸡卵卜者:焚香祷祝,书墨於卵,记其四维而煑之。熟乃横截,视当墨之处,辨其白之厚薄,而定儂人吉凶焉。”
词语解释:鸡心  拼音:jī xīn
(1).枣子的一个品种。 南朝 梁简文帝 《赋枣》诗:“风摇羊角树,日映鸡心枝。”《初学记》卷二八引 晋 郭义恭 《广志》:“枣有狗牙、鸡心、牛头、羊角、獼猴、细腰之名。”
(2).一种鸡心形饰品。如:你这根鸡心项链值多少钱?
词语解释:鸡塞  拼音:jī sāi
见“ 鸡鹿塞 ”。
词语解释:鸡鹿塞  拼音:jī lù sāi
古塞名。在今 内蒙古 磴口 西北 哈隆格乃峡 谷口,是古代贯通 阴山 南北的交通要冲。 汉 时筑城塞于此。后亦泛指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汉书·匈奴传下》:“ 汉 遣 长乐 卫尉 高昌侯 董忠 、车骑都尉 韩昌 ,将骑万六千,又发边郡士马以千数,送单于出 朔方 鸡鹿塞 。” 清 赵翼 《己卯元日早朝》诗:“ 鸡鹿塞 俱编属国, 麒麟阁 已画功臣。”亦省作“ 鸡鹿 ”、“ 鸡塞 ”。《文选·班固〈封燕然山铭〉》:“遂凌 高闕 ,下 鸡鹿 。” 李善 注引《后汉书》:“ 竇宪 与 南匈奴 万骑出 朔方 鸡鹿塞 。” 唐 李商隐 《寄太原卢司空三十韵》:“ 鸡塞 谁生事?狼烟不暂停。” 南唐 李璟 《浣溪沙》词:“细雨梦回 鸡塞 远,小楼吹彻玉笙寒。”
词语解释:鸡卵  拼音:jī luǎn
鸡蛋。《吕氏春秋·明理》:“鸡卵多毈。” 唐 冯贽 《云仙杂记》卷一:“﹝ 郭元振 ﹞有婢数十人,客至,则拖鸳鸯襭裙衫。一曲终,则赏以糖鸡卵。” 明 徐渭 《徐相公碑》:“尝从道上拾鸡卵腋之,得白鸡,以鬭,莫有敌者。”
词语解释:鸡桑  拼音:jī sāng
桑的一种。 唐 陆龟蒙 《奉和夏初袭美见访题小斋次韵》:“四邻半是老农家,百树鸡桑半顷麻。”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木三·桑》:“白桑,叶大如掌而厚;鸡桑,叶细而薄;子桑,先椹后叶;山桑,叶尖而长。”
词语解释:鸡孙  拼音:jī sūn
雏鸡。 宋 陈师道 《次韵夏日江村》:“捲帘通燕子,织竹护鸡孙。” 宋 陈造 《山居》诗之四:“鸡孙当岁稔,竹母值秋阴。”
词语解释:鸡德  拼音:jī dé
鸡的德性。指文、武、勇、仁、信。语本《韩诗外传》卷二:“君独不见鸡乎?头戴冠者文也,足傅距者武也,敌在前敢鬭者勇也,见食相呼者仁也,守夜不失时者信也。鸡虽有此五德,君犹日瀹而食之者何也?” 唐 李频 《府试风雨闻鸡》诗:“不为风雨变,鸡德一何贞。”
词语解释:鸡栖车  拼音:jī qī chē
亦作“鷄栖车”。 见“ 鸡栖车 ”。
亦作“ 鸡栖车 ”。 古代一种制作简陋的小车。 唐 李贺 《春归昌谷》诗:“独乘鸡栖车,自觉少风调。” 宋 苏轼 《林子中以诗寄文与可及余》诗:“坐令鸡栖车,长载 朱伯厚 。” 清 孙枝蔚 《五幼华明府署中送令弟竺来归里应试》诗:“自顾七尺躯,尚坐鷄栖车。”
词语解释:鸡黄  拼音:jī huáng
亦作“鷄黄”。
(1).鸡蛋黄。《说郛》卷二二引 宋 苏轼 《物类相感志·禽鱼》:“鷄黄双者生两头及三足鷄。”
(2).比喻如鸡蛋黄之物。 唐 黄滔 《融结为河岳赋》:“岂非断乎鼇足之时,剖彼鸡黄之日,二仪各立以交泰,一气旁流而洋溢。”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四:“背画天图,子星歷歷;东升日影,鸡黄团团。”
(3).指小鸡。孵出不久的小鸡身上的绒毛大多呈黄色,故称。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内臣职掌纪略》:“林衡署、蕃毓署、嘉蔬署、良牧署……职掌进宫瓜蓏、襍果、菜、栽培树木、鷄黄、鹅黄、鸭蜑、小猪等项。”
词语解释:鸡鹿塞  拼音:jī lù sāi
古塞名。在今 内蒙古 磴口 西北 哈隆格乃峡 谷口,是古代贯通 阴山 南北的交通要冲。 汉 时筑城塞于此。后亦泛指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汉书·匈奴传下》:“ 汉 遣 长乐 卫尉 高昌侯 董忠 、车骑都尉 韩昌 ,将骑万六千,又发边郡士马以千数,送单于出 朔方 鸡鹿塞 。” 清 赵翼 《己卯元日早朝》诗:“ 鸡鹿塞 俱编属国, 麒麟阁 已画功臣。”亦省作“ 鸡鹿 ”、“ 鸡塞 ”。《文选·班固〈封燕然山铭〉》:“遂凌 高闕 ,下 鸡鹿 。” 李善 注引《后汉书》:“ 竇宪 与 南匈奴 万骑出 朔方 鸡鹿塞 。” 唐 李商隐 《寄太原卢司空三十韵》:“ 鸡塞 谁生事?狼烟不暂停。” 南唐 李璟 《浣溪沙》词:“细雨梦回 鸡塞 远,小楼吹彻玉笙寒。”
词语解释:鸡舍  拼音:jī shè
亦作“鷄舍”。 饲养鸡群的房舍。《扬子晚报》1990.7.28:“每幢鸡舍造价超过30万元。”
词语解释:鸡台  拼音:jī tái
台名。在 扬州 。相传 隋炀帝 常游于此。 唐 杜牧 《扬州》诗之二:“秋风放萤苑,春草斗 鸡臺 。” 冯集梧 注引 唐 杜宝 《大业拾遗记》:“ 煬帝 尝游 吴 公宅 鸡臺 ,恍惚间与 陈后主 相遇,尚唤帝为殿下。” 唐 罗隐 《所思》:“ 梁王 兔苑 荆榛里, 煬帝 鸡臺 梦想中。” 清 赵文哲 《台城路》:“梦远 鸡臺 ,海蠡谁解荐芳醑。”
词语解释:鸡鹄  拼音:jī hú
鸡和天鹅。语本《庄子·庚桑楚》:“ 越 鸡不能伏鵠卵, 鲁 鸡固能矣。鸡之与鸡,其德非不同也。有能有不能者,其才固有巨小也。” 宋 苏轼 《留别蹇道士拱辰》诗:“ 庚桑 託鸡鵠,未肯化 南荣 。”因以喻才能大小不同的人。 宋 苏轼 《和陶〈读山海经〉》之七:“ 蜀 士 李八百 ,穴居 吴 山阴。默坐但形语,从者纷如林。其后有 李宽 ,鸡鵠非同音。口耳固多伪,识真要在心。”
词语解释:鸡头肉  拼音:jī tóu ròu
亦作“鷄头肉”。
(1).芡实的别名。 唐 冯贽 《云仙杂记·时元亨炼真》:“明日便出如剥净鷄头肉者二三升许。”亦省作“ 鸡头 ”。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养鱼》:“鷄头,一名雁喙,即今茨子是也。由子形上花似鷄冠,故名曰鷄头。” 唐 徐凝 《侍郎宅泛池》诗:“莲子花边回竹岸,鷄头叶上盪兰舟。”《红楼梦》第三七回:“先揭开一个,里面装的是红菱、鸡头两样鲜果。”
(2).借指妇女的乳头。 宋 刘斧 《青琐高议·骊山记》:“一日, 贵妃 浴出,对镜匀面,裙腰褪,微露一乳……﹝帝﹞指妃乳曰:‘软温新剥鸡头肉。’”亦省作“ 鸡头 ”。《剪灯馀话·江庙泥神记》:“褪出鸡头带笑捫,夺得鸞篦称娇与。”
词语解释:鸡娘  拼音:jī niáng
亦作“鷄娘”。 方言。雌鸡。 郁达夫 《春潮》一:“我们家里有六只鸡娘,要它生蛋哩!”
词语解释:鸡缸  拼音:jī gāng
成窑酒杯中的一种精品。 清 蒋士铨 《临川梦·集梦》:“你在那槐庭酩酊倒鸡缸,我在这茆店昏沉偃石床。” 邵海清 校注:“鸡缸,成窑酒杯中的一种精品。 程哲 《窑器説》:‘鸡缸上画牡丹,下有子母鸡,跃跃欲动。’”
词语解释:鸡眼  拼音:jī yǎn
(1).一种不符规定的劣等钱币。《魏书·食货志》:“谨寻不行之钱,律有明式,指谓鸡眼,鐶凿,更无餘禁。”《资治通鉴·梁武帝天监十六年》:“指谓鸡眼。” 胡三省 注:“鸡眼者,谓钱薄小,其眼如鸡眼也。”
(2).病名。由局部表皮久受压迫或摩擦,脚掌或脚趾上生的小圆形硬结,有压痛。 明 阮大鋮 《燕子笺·驼泄》:“背包自有驼峯耸,搀手何愁鸡眼疼。”《儿女英雄传》第三八回:“不想那人一个躲不及,一倒脚又正造在老爷脚上那个跺指儿鸡眼上,老爷疼的握着脚噯哟了一声。” 张天翼 《包氏父子》二:“ 老包 的心脏上像长了一颗鸡眼。”
词语解释:鸡旦  拼音:jī dàn
指天明之前。《孽海花》第二七回:“天帷昵就,搅留仙似龙拏;鈿盒承恩,寓脱簪於鸡旦。”参见“ 鸡鸣戒旦 ”。
词语解释:鸡鸣戒旦  拼音:jī míng jiè dàn
怕失晓而耽误正事,天没亮就起身。语本《诗·齐风·鸡鸣序》:“《鸡鸣》,思贤妃也。 哀公 荒淫怠慢,故 陈 贤妃贞女夙夜警戒相成之道焉。”《晋书·文苑传·赵至》:“鸡鸣戒旦,则飘尔晨征;日薄西山,则马首靡託。”亦作“ 鸡鸣候旦 ”。 宋 徐铉 《和张先辈见寄》之二:“鸡鸣候旦寧辞晦,松节凌霜几换秋。”
词语解释:鸡骇  拼音:jī hài
犀角名。《战国策·楚策一》:“乃遣使车百乘,献鸡骇之犀,夜光之璧於 秦王 。” 鲍彪 注引 葛洪 《抱朴子》:“通天犀中有一白理如丝,置米其上以饲,鸡见之惊,故名‘骇鸡犀’。” 王念孙 《读书杂志·战国策二》“鸡骇”:“鸡骇之犀,当为骇鸡之犀。” 晋 傅咸 《〈犀钩铭〉序》:“世称鸡骇之犀。闻之父常侍曰:‘犀之美者有光,鸡见影而惊,故曰骇鸡。’”
词语解释:鸡槟  拼音:jī bīn
一种鸡心形的槟榔。 宋 范成大 《丙午新正书怀》诗之十:“乌欖鸡檳尝老酒,酥花芋叶试新灯。” 沉钦韩 集注:“《政和本草图经》云:檳榔有三四种。小而味甘者名山檳榔;大而味澁、核亦大者名猪檳榔;最小者名蒳子,又云尖长而有紫文者名檳,圆而矮者名榔;檳力小,榔力大。今医家不復细分,但取作鸡心状、破之作锦文者为佳。”
词语解释:鸡祸  拼音:jī huò
亦作“ 鸡旤 ”。鸡的灾殃。古代迷信。谓逢水之年,鸡多疫症。《汉书·五行志中之上》:“时则有服妖,时则有龟孽,时则有鸡旤。” 颜师古 注:“旤与祸同。”《隋书·五行志上》:“鸡祸……鸡鸣不鼓翅,类腋下有物而妨之,翮不得举。” 清 钱谦益 《病榻消寒杂咏》之十四:“鼓妖鸡旤史频书,孛入杓中自埽除。”
词语解释:鸡蒙  拼音:jī méng
鸡肉丝。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释谚·鸡濛》:“今酒筵有所谓鸡濛鱼翅者,古语作鸡纤。《释名·释饮食》:‘鸡纤,细擗其腊令纤,然后渍以酢也。’”
词语解释:鸡彝  拼音:jī yí
亦作“ 鸡夷 ”。 刻画有鸡形图饰的酒尊。古代祭器之一。《周礼·春官·司尊彝》:“春祠夏禴,祼用鸡彝、鸟彝,皆有舟。” 孙诒让 正义:“鸡彝、鸟彝,谓刻而画之为鸡凤皇之形。”《礼记·明堂位》:“灌尊, 夏后氏 以鸡夷, 殷 以斝, 周 以黄目。” 郑玄 注:“夷读为彝。”参见“ 六彝 ”。
词语解释:六彝  拼音:liù yí
祭祀所用的六种酒器。因刻画图饰各异,而名目不同。《周礼·春官·小宗伯》:“辨六彝之名物,以待果将。” 郑玄 注:“六彝:鸡彝、鸟彝,斝彝、黄彝、虎彝、蜼彝。”
词语解释:鸡坛  拼音:jī tán
《说郛》卷六十引 晋 周处 《风土记》:“ 越 俗性率朴,初与人交,有礼:封土坛,祭以犬鸡,祝曰:‘卿虽乘车我戴笠,后日相逢下车揖。我步行,君乘马,他日相逢卿当下。’”后遂以“鸡坛”为交友拜盟之典。 明 李东阳 《时用得诗见和似怪予破戒者用韵奉答》:“勿厌箴规言,鸡坛有明祀。” 清 吴伟业 《题华山檗庵和尚画像》诗之一:“四国鸡坛趋北面,千年雪岭启南宗。” 吴翌凤 注引《北户录》:“ 越 人每相交,作坛,祭以白犬丹鸡。” 陶牧 《和朴庵见答韵》:“除却春江鸥可狎,鸡坛仍在剩诗盟。”
词语解释:鸡刀  拼音:jī dāo
亦作“鷄刀”。 用以杀鸡之刀。语本《论语·阳货》:“割鸡焉用牛刀?” 汉 王充 《论衡·程材》:“牛刀可以割鸡,鸡刀难以屠牛。”一本作“鷄刀”。
词语解释:鸡男
雄鸡
词语解释:鸡飞狗走  拼音:jī fēi gǒu zǒu
鸡吓得飞起来,狗吓得逃跑。形容惊慌失措,乱成一团。《痛史》第十三回:“你看前两天那种搜索的样子,祇就我们歇宿的那一家客寓,已经是闹得鸡飞狗走,鬼哭神号。” 鲁迅 《故事新编·起死》:“因为孩子们的魂灵,要摄去垫鹿台脚了,真吓得大家鸡飞狗走,赶忙做起符袋来,给孩子们带上。”
词语解释:鸡骨支床
谓瘦骨嶙峋,衰弱之至。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德行》:“ 王戎 、 和嶠 同时遭大丧,俱以孝称, 王 鸡骨支牀, 和 哭泣备礼。” 刘孝标 注引《晋阳秋》:“ 戎 为 豫州 刺史,遭母忧,性至孝,不拘礼制,饮酒食肉,或观棊弈,而容貌毁悴,杖而后起。”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寄生》:“ 王孙 无词,惟日饮米汁一合,积数日,鸡骨支牀,较前尤甚。”
词语解释:鸡鸣候旦  拼音:jī míng hòu dàn
见“ 鸡鸣戒旦 ”。
词语解释:鸡鸣戒旦  拼音:jī míng jiè dàn
怕失晓而耽误正事,天没亮就起身。语本《诗·齐风·鸡鸣序》:“《鸡鸣》,思贤妃也。 哀公 荒淫怠慢,故 陈 贤妃贞女夙夜警戒相成之道焉。”《晋书·文苑传·赵至》:“鸡鸣戒旦,则飘尔晨征;日薄西山,则马首靡託。”亦作“ 鸡鸣候旦 ”。 宋 徐铉 《和张先辈见寄》之二:“鸡鸣候旦寧辞晦,松节凌霜几换秋。”
词语解释:鸡鸣之助  拼音:jī míng zhī zhù
指妻室之助。典出《诗·齐风·鸡鸣序》:“《鸡鸣》,思贤妃也。 哀公 荒淫怠慢,故 陈 贤妃贞女夙夜警戒相成之道焉。” 宋 胡继宗 《书言故事·禽兽比喻类》:“内助曰得鸡鸣之助。”
词语解释:鸡飞狗跳  拼音:jī fēi gǒu tiào
同“ 鸡飞狗走 ”。亦作“鷄飞狗跳”。 茅盾 《锻炼》二五:“然而 陈克明 却在这里想象,一方面疑神疑鬼,又一方面畏惧怨恨所造成的鸡飞狗跳、人人自危的情形。” 碧野 《没有花的春天》第十一章:“我们人多,不到三个时辰,就把他们赶得鸡飞狗跳的!”
词语解释:鸡飞狗窜  拼音:jī fēi gǒu cuàn
比喻受到惊动而引起骚乱
词语解释:鸡鸣戒旦  拼音:jī míng jiè dàn
怕失晓而耽误正事,天没亮就起身。语本《诗·齐风·鸡鸣序》:“《鸡鸣》,思贤妃也。 哀公 荒淫怠慢,故 陈 贤妃贞女夙夜警戒相成之道焉。”《晋书·文苑传·赵至》:“鸡鸣戒旦,则飘尔晨征;日薄西山,则马首靡託。”亦作“ 鸡鸣候旦 ”。 宋 徐铉 《和张先辈见寄》之二:“鸡鸣候旦寧辞晦,松节凌霜几换秋。”
词语解释:鸡鸣壶  拼音:jī míng hú
一种特殊的茶壶。用铜、锡或陶瓷制成,下配可以燃烧炭墼的底座,以保壶中的茶水不冷。常备作过夜之用。《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七回:“回头一看,那点心早已整整的摆了四盘在那里,还有鸡鸣壶燉上一壶热茶。”
共167,分3页显示   1  2  3 下一页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