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二十三梗上声 [měng][jìng,形词][详注1][《廣韻》獸似狐,有翼。《集韻》飛狐也。][详注2][详注3]


注1:睛 音请。《字林》眳睛,不悦目貌。又音阱。与睁同。
注2:冥 《集韻》《韻會》母迥切《正韻》母耿切,銘上聲。《詩·小雅》無將大車,維塵冥冥。無思百憂,不出于熲。《朱註》冥冥,昏晦也
注3:囧 音憬。《说文》窗牖丽廔闿明,象形。 又伯囧,人名。周太仆。正本作囧,俗讹作炯。见《书·囧命》。 又与炯同。《韩愈诗》虫鸣室幽幽,月吐窗囧囧。《注》囧囧犹炯炯也。炯从火囧。
首字词组
鲠论鲠谔鲠朴鲠毅鲠欷鲠辞鲠固鲠裂
鲠直鲠言鲠怅鲠慰鲠朴鲠辅鲠噎 
鲠亮鲠骨鲠峭鲠愤鲠泗鲠烈鲠正 
鲠鲠鲠议鲠塞鲠恋鲠谅鲠涩鲠咽 
鲠切鲠介鲠气鲠急鲠避鲠涕鲠讦 

词语解释:鲠论  拼音:gěng lùn
(1).刚直的言论。《宋史·范纯仁传》:“庶几鯁论嘉谋,日闻忠告。”
(2).刚直地发表言论。 宋 沉作喆 《寓简》卷九:“予观 颜平原 书,凛凛正色,如在廊庙直言鯁论,天威不能屈。” 金 王若虚 《臣事实辨下》:“公( 陆宣公 )处昏邪臣间,直言鯁论,未尝有所屈。”
词语解释:鲠直  拼音:gěng zhí
刚直;率直。《后汉书·黄琬传》:“﹝ 刁韙 ﹞在朝有鯁直节,出为 鲁 、 东海 二郡相。”《水浒传》第五三回:“ 李逵 虽是愚蠢,不省理法,也有些小好处:第一,鯁直,分毫不肯苟取於人。” 巴金 《随想录·纪念雪峰》:“见第一面我就认为 雪峰 是个鲠直、真诚、善良的人,我始终尊敬他。” 梁斌 《红旗谱》十一:“﹝ 大贵 ﹞沉默了半天,才鲠直地说:‘我看着这脯红,三天不吃饭也不饥!’”
骾直:刚强正直。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二十篇:“其父 铁英 为御史, 中玉 虑以骾直得祸,入都諫之。”
词语解释:鲠亮  拼音:gěng liàng
谅直,刚直诚实。《新唐书·李勉传》:“其在朝庭,鯁亮廉介,为宗臣表。” 明 宋濂 《送张君之官山西宪府序》:“ 孟兼 ( 张孟兼 )性鯁亮,不善为依阿人,有曲必面白之,虽惭沮羞绪不暇顾。” 清 褚人穫 《坚瓠续集·无官御史》:“必甘清苦如老头陀,乃能攄鯁亮如真御史。”
词语解释:鲠鲠  拼音:gěng gěng
直言抗争貌。 宋 李公昂 《水调歌头·寿参政徐意一》词:“鯁鯁婴鳞语,不改铁心坚。” 明 唐顺之 《万古斋公传》:“於义有违,虽田夫野人女子之言,皆为之屈服;及引义争是非,虽遇达官势人,鯁鯁反覆,必伸己説,不少媕婀。”
词语解释:鲠切  拼音:gěng qiē
刚正率直。《新唐书·文艺传下·薛逢》:“﹝ 薛逢 ﹞持论鯁切,以谋略高自标显。” 宋 王明清 《挥麈后录》卷四:“若夫乐软熟而憎鯁切,取諛美而捨忠良,虽 尧 舜 无以致治。” 清 吴伟业 《行路难》诗之十一:“弹劾中黄门,鯁切无所避。”
词语解释:鲠谔  拼音:gěng è
刚直敢言。《新唐书·岑文本虞世南等传赞》:“ 文本 才猷, 世南 鯁諤。”
词语解释:鲠言  拼音:gěng yán
(1).坚决直率地言说,直言。《后汉书·任隗传》:“﹝ 任隗 ﹞独与司徒 袁安 同心毕力,持重处正,鯁言直议,无所回隐。” 李贤 注:“鯁言,执议不移。”《新唐书·韩愈传》:“操行坚正,鯁言无所忌。”《醒世恒言·隋炀帝逸游召谴》:“陛下圣性毅然,孰敢上諫?或有鯁言,即令赐死。”
(2).坚决直率的言论,刚直的言论。 岳珂 《桯史》卷十五引 宋 王才臣 《淳熙内禅颂》:“列圣一心,讳兵与刑,维鯁言是听,惟大猷是经。”
词语解释:鲠骨  拼音:gěng gǔ
指刚正不阿的品质。 郭沫若 《再用鲁迅韵书怀》:“五十六年餘骾骨,八千里路赴云旗。”
词语解释:鲠议  拼音:gěng yì
刚直的议论。 唐 吴兢 《贞观政要·论求谏》:“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匡救,冀凭直言鯁议,致天下太平。”
词语解释:鲠介  拼音:gěng jiè
正直耿介。 明 李东阳 《陈直夫墓志铭》:“ 直夫 鯁介寡合。” 清 蒋士铨 《空谷香·移官》:“向闻世兄为人鯁介,今听此言,实为可敬。” 清 王韬 《淞滨琐话·皇甫更生》:“ 皇甫向 字 更生 , 吴 人,少孤,习儒业,性鯁介。”
词语解释:鲠朴
鲠直朴实。《魏书·于栗磾传论》:“ 忠 以骾朴见亲,乘非其据,遂擅威权,生杀自己。”
词语解释:鲠怅  拼音:gěng chàng
念结于心而怅然不已。《新唐书·恭懿太子佋传》:“帝及后梦 佋 辞决流涕去,帝鯁悵,故册赠皇太子。”
词语解释:鲠峭  拼音:gěng qiào
刚正峭直,正直严峻。《新唐书·卓行传赞》:“ 德秀 ( 元德秀 )以德, 城 ( 阳城 )以鯁峭, 图 知命,其志凛凛与秋霜争严,真丈夫哉!” 宋 李心传 《建炎以来繫年要录·建炎元年六月》:“ 靖康 间号开言路,遇有议论鯁峭者輒加远窜,其实所以塞之也。” 宋 叶适 《故吏部侍郎刘公墓志铭》:“临事鯁峭,除民疾痛,刚果立发,必达其志而后已。”
骾峭:刚直严正。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贾奉雉》:“ 贾 为人骾峭,不避权贵。”
词语解释:鲠塞  拼音:gěng sāi
(1).哽咽气塞。鯁,通“ 哽 ”。 晋 陆云 《吊陈永长书》之三:“临书鯁塞,投笔伤情。”
(2).阻塞。 宋 苏轼 《进单锷〈吴中水利书〉状》:“古人非不知为挽路,以 松江 入海, 太湖 之咽喉,不敢鯁塞故也。”
词语解释:鲠气  拼音:gěng qì
刚直不阿的精神气度。《隋书·王韶元岩刘行本等传论》:“ 行本 ( 刘行本 )正色於 房陵 , 梁毗 抗言於 杨素 ,直辞鯁气,懔焉可想。”
词语解释:鲠毅  拼音:gěng yì
梗直刚毅。《新唐书·卢景亮传》:“ 景亮 志义崒然,多激发,与 穆质 同在諫争地,书数上,鯁毅无所回。”
词语解释:鲠慰  拼音:gěng wèi
谓心中郁塞得以宽解。《周书·颜之仪传》:“ 枚乘 二叶,俱得游 梁 , 应贞 两世,并称文学。我求才子,鯁慰良深。”
词语解释:鲠愤  拼音:gěng fèn
谓心中不平,充满义愤。《梁书·敬帝纪》:“大耻未雪,夙宵鯁愤。”
词语解释:鲠恋  拼音:gěng liàn
哽咽思恋。鯁,通“ 哽 ”。《南齐书·庾杲之传》:“仰违庭闕,伏枕鯁恋。”《魏书·恩倖传·王叡》:“今所病遂篤,虑必不起,延首闕庭,鯁恋终日。” 唐 上官仪 《为赵元楷请致仕表》:“望轩屏而徘徊,仰烟霄而鯁恋。”
词语解释:鲠急  拼音:gěng jí
刚直急躁。《新唐书·萧瑀传》:“ 瑀 爱经术,善属文。性鯁急,鄙远浮华。”
词语解释:鲠欷  拼音:gěng xī
哽咽欷歔。鯁,通“ 哽 ”。《新唐书·后妃传上·杨贵妃》:“﹝ 唐玄宗 ﹞命工貌妃於别殿,朝夕往,必为鯁欷。”
词语解释:鲠朴  拼音:gěng pǔ
鲠直朴实。《魏书·于栗磾传论》:“ 忠 以骾朴见亲,乘非其据,遂擅威权,生杀自己。”
词语解释:鲠泗  拼音:gěng sì
犹言哽咽流涕。鯁,通“ 哽 ”。 南朝 梁 江淹 《为萧太傅谢追赠父祖表》:“不任鯁泗荷珮之诚。”
词语解释:鲠谅  拼音:gěng liàng
刚正信实。 宋 李纲 《与张相公书》:“软美者进,骾谅者疎,逆耳苦口之言不闻,曲突徙薪之谋不至。”
词语解释:鲠避  拼音:gěng bì
语本《国语·晋语六》:“除鯁而避彊,不可谓刑。” 韦昭 注:“鯁,害也。”后以“鯁避”谓避害。 唐 孙樵 《孙氏西斋录》:“有所鯁避,则微文示讥;无所顾慄,则直书志慝。” 清 钱谦益 《跋王原吉〈梧溪集〉》:“ 谢皐羽 之于亡 宋 也, 西臺 之记,冬青之引,其人则以甲乙为目,其年则以羊犬为纪,廋辞讔语,喑哑相向,未有如 原吉 之发攄指斥,一无鯁避者也。”
词语解释:鲠辞  拼音:gěng cí
刚直的言辞。 唐 黄滔 《巫比》:“呜呼?设直士世用之如邪巫,鯁辞国纳之如簧言,则有国有家者何逮乎患!”
词语解释:鲠辅  拼音:gěng fǔ
谓刚直有力的辅佐者。《三国志·魏志·高堂隆传》:“若见丰省而不敢以告,从命奔走,惟恐不胜,是则具臣,非鯁辅也。”
词语解释:鲠烈  拼音:gěng liè
犹刚烈。《魏书·李冏传》:“ 冏 性鯁烈,敢直言,常面折 高祖 ,弹驳公卿,无所迴避,百僚皆惮之。”
词语解释:鲠涩  拼音:gěng sè
阻滞。 唐 谷神子 《博异志·阎敬立》:“旧馆无人已久, 敬立 误入之,但讶莱芜鯁涩。”
词语解释:鲠涕  拼音:gěng tì
哽咽流涕。鯁,通“ 哽 ”。《后汉书·皇后纪下·灵帝何皇后》:“扶 弘农王 下殿,北面称臣。太后鯁涕,羣臣含悲,莫敢言。”《资治通鉴·汉灵帝中平六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曰:“言不敢出声,但鯁咽而流涕也。”
词语解释:鲠固  拼音:gěng gù
刚直坚定。《韩非子·难言》:“敦祗恭厚,鯁固慎完,则见以为掘而不伦。” 洪诚 等校注:“鯁固:耿直,坚定。”
词语解释:鲠噎  拼音:gěng yē
(1).哽咽气塞。鯁,通“ 哽 ”。《晋书·庾亮传》:“帝幸 温嶠 舟, 亮 得进见,稽顙鯁噎。”
(2).谓食物堵住食管。 清 张岱 《陶庵梦忆·龙喷池》:“蹴醒驪龙,如寐斯揭,不避逆鳞,抉其鯁噎。”
(3).指喉病。
词语解释:鲠正  拼音:gěng zhèng
刚正,正直。《南史·蔡撙传》:“ 撙 风骨鯁正,气调英嶷,当朝无所屈让。”《旧五代史·晋书·田武传》:“ 武 出身戎行,性鯁正,御军治民,咸尽其善。” 明 黄佐 《广州人物传》卷三:“天下谓 瞻 ( 刘瞻 )鯁正,特为谗挤,举以为寃。”
词语解释:鲠咽  拼音:gěng yān
犹哽咽。鯁,通“ 哽 ”。 晋 陆云 《吊陈永长书》之二:“想念篤性,哀悼切裂,当可堪言,无因展告,望企鯁咽,财遣表唁,悲猥不次。”《南史·齐衡阳王萧钧传》:“先是贵人以华釵厨子并翦刻锦绣中倒炬凤皇莲芰星月之属赐 钧 ,以为玩弄。贵人亡后,每岁时及朔望,輒开视,再拜鯁咽,见者皆为之悲。” 章炳麟 《记印度西婆耆王纪念会事》:“二子道 印度 衰微之状,语次鯁咽,神情激越。”参见“ 哽咽 ”。
谓阻塞咽喉之地。 清 张岱 《陶庵梦忆·湘湖》:“游湖者坚欲去,必寻湖中小船与湖中识水道之人,遡十閼三,鯁咽不之畅焉。”
词语解释:哽咽  拼音:gěng yè
食物堵塞喉咙不能咽下。 汉 王充 《论衡·效力》:“渊中之鱼,递相吞食,度口所能容,然后嚥之,口不能受,哽咽不能下。” 三国 魏 曹植 《释愁文》:“临餐困於哽咽,烦寃毒於酸嘶。”
悲叹气塞,泣不成声。《乐府诗集·杂曲歌辞十三·焦仲卿妻》:“举言谓新妇,哽咽不能语。” 宋 辛弃疾 《祝英台近·晚春》词:“罗帐灯昏,哽咽梦中语。”《醒世恒言·李玉英狱中讼冤》:“ 李承祖 喉间哽咽,答应不出,点头涕泣而去。” 萧乾 《美国点滴·桥梁》:“当她放起《松花江上》时,一位来自 台湾 的中年作家在客厅的一角哽咽起来。”
词语解释:鲠讦  拼音:gěng jié
直言不讳地揭发、指斥。《诗话总龟·纪梦门上》引 宋 刘斧 《翰府名谈》:“﹝ 王素 ﹞昔以奏牘 玉帝 前,语伤鯁訐,遂责于世。” 鲁迅 《〈唐宋传奇集〉稗边小缀》:“ 僧孺 ,字 思黯 ,本 陇西 狄道人 ,居 宛 叶 间。 元和 初,以贤良方正对策第一,条指失政,鯁訐不避权贵,因不得意。”
骾訐:谓直率地揭露、指责过失而无所顾忌。《新唐书·牛僧孺传》:“条指失政,其言骾訐,不避宰相。”
词语解释:鲠裂  拼音:gěng liè
哽咽悲伤,心肝摧裂。《梁书·王僧辩传》:“西寇承间,復相掩袭, 梁主 不能固守 江陵 ,殞身宗祏,王师未及,便已降败,士民小大,皆毕寇虏,乃眷南顾,愤嘆盈怀。卿臣子之情,念当鯁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