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邹鲁 拼音:zōu lǔ
(1). 邹国 、 鲁国 的并称。 北周 庾信 《哀江南赋》:“里为冠盖,门成 邹 鲁 。” 唐 杨炯 《益州新都县学碑》:“国成 陶 唐 ,家成 邹 鲁 。”
(2). 邹 , 孟子 故乡; 鲁 , 孔子 故乡。后因以“邹鲁”指文化昌盛之地,礼义之邦。 清 钱谦益 《河南河南府永宁县知县孙志元授文林郎制》:“具官某服 邹 鲁 之遗教,作 江 汉 之名儒。”
(3).借指 孔 孟 。词语解释:东鲁 拼音:dōng lǔ
(1).原指 春秋 鲁国 。后以指 鲁 地(相当今 山东省 )。《文选·孔稚珪〈北山移文〉》:“世有 周子 ,雋俗之士,既文且博,亦玄亦史。然而学遁 东鲁 ,习隐 南郭 。” 李善 注引《庄子》:“ 鲁 君闻 颜闔 得道人也,使人以币先焉…… 颜闔 对曰:‘恐听谬而遗使者罪,不若审之。’使者反审之,復来求之,则不得矣。” 唐 李白 《赠武十七谔》诗:“爱子隔 东鲁 ,空悲断肠猿。”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七:“二公表章经籍,篤古崇儒,至求淑相攸,必属之 东鲁 圣人之裔,诚不愧儒雅风流矣。” 黎元洪 《檄山东文》:“ 东鲁 开化最早,文明独先。”
(2).指 孔子 。 孔子 为 春秋 鲁 人,故称。《陈书·周弘正传》:“ 东鲁 絶编之思, 西伯 幽忧之作。”词语解释:卓鲁 拼音:zhuó lǔ
汉 卓茂 、 鲁恭 的并称。均以循吏见称,后因以指贤能的官吏。 南朝 齐 孔稚圭 《北山移文》:“笼 张 赵 於往图,架 卓 鲁 於前籙。” 唐 王维 《送六舅归陆浑》诗:“伯舅吏 淮 泗 , 卓 鲁 方喟然。” 元 武汉臣 《生金阁》第三折:“做官的皆如 卓 鲁 ,令史每尽压 萧 曹 。” 明 刘基 《雁门太守行》:“贤哉 洛阳 令, 卓 鲁 相继踪。”词语解释:愚鲁 拼音:yú lǔ
亦作“ 愚卤 ”。 愚蠢粗鲁。 唐 柳宗元 《为韦京兆祭杜河中文》:“余弟 宗卿 ,获庇仁宇,命佐廉问,忘其愚鲁。假以羽翼,俾之鶱翥。” 元 高文秀 《渑池会》第四折:“ 廉颇 乃一愚鲁之人,不晓仁义,多有失礼,万望大夫恕罪。”《水浒传》第一一四回:“小弟虽是个愚卤匹夫,曾闻聪明人道:‘世事有成必有败,为人有兴必有衰。’”《老残游记》第十一回:“不才哪敢辩论!只是性质愚鲁,一时不能澈悟。” 闻一多 《〈西南采风录〉序》:“一群群乡下人从你的眼角滑过,你的印象是愚鲁、迟钝、畏缩。”词语解释:鱼鲁 拼音:yú lǔ
谓将鱼误写成鲁。泛指文字错讹。 南朝 梁元帝 《玄览赋》:“先鈆擿於鱼鲁,乃纷定於陶阴。” 唐 王起 《和李校书》:“忆昨谬官在乌府,喜君对门讨鱼鲁。” 明 盛杲 《〈齐东野语〉后序》:“传写既久,鱼鲁滋多。”参见“ 鲁鱼亥豕 ”。
词语解释:鲁鱼亥豕 拼音:lǔ yú hài shǐ
“鲁”和“鱼”、“亥”和“豕”篆文形似,以致引起误写错读。 晋 葛洪 《抱朴子·遐览》:“谚曰:‘书三写,鱼成鲁,虚成虎。’”《吕氏春秋·察传》:“有读史记者曰:‘ 晋 师三豕涉河。’ 子夏 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后以“鲁鱼亥豕”泛指书籍传写刊印中的文字错误。 元 黄溍 《日损斋笔记·辩史》:“去古既远,经史中鲁鱼亥豕,若此者不一。”《红楼梦》第一二○回:“既是‘假语村言’,但无鲁鱼亥豕以及背谬矛盾之处。” 游国恩 《〈离骚纂义〉总序》:“《楚辞》……二千年来,传写剥蚀之讹,鲁鱼亥豕之误,必不能免。”词语解释:颂鲁 拼音:sòng lǔ
春秋 鲁僖公 臣 公子鱼 ,字 奚斯 ,作《鲁颂·閟宫》,颂扬自己的君主与国家,“颂美 僖公 能復 周公 之宇”。见《诗·鲁颂·閟宫》 郑 笺 孔 疏。后因以“颂鲁”谓人臣颂扬君主功德的美行。《文选·班固〈两都赋〉序》:“故 皋陶 歌 虞 , 奚斯 颂 鲁 ,同见采於 孔氏 ,列于《诗》《书》,其义一也。” 李善 注:“《韩诗·鲁颂》曰:新庙奕奕, 奚斯 所作。 薛君 曰:‘ 奚斯 , 鲁 公子也。言其“新庙奕奕”然盛,是诗公子 奚斯 所作也。’”《后汉书·曹褒传》:“昔 奚斯 颂 鲁 , 考甫 咏 殷 。夫人臣依义显君,竭忠彰主,行之美也。”词语解释:朴鲁 拼音:pǔ lǔ
朴实鲁钝。亦用为谦词。《释名·释州国》:“ 鲁 ,鲁钝也,国多山水,民性朴鲁也。” 宋 岳飞 《辞少保第四札》:“臣性资朴鲁,久叨宠荣,每惧满盈,弗克负荷。”《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元年》:“而浮伪之徒……外示恬默,中实奔竞,外示朴鲁,中实姦猾。”
朴实鲁钝。有时用为自称谦词。《隋书·地理志中》:“ 东莱 人尤朴鲁,故特少文义。” 宋 苏轼 《与迈求亲启》:“某长子 迈 ,天资朴鲁。” 明 唐顺之 《廷试策》:“纪纲弗振,则憸邪者或以矫饰取容,循良者或以朴鲁见絀。”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阿纤》:“缘翁盛德,乃敢遽陈朴鲁:僕有幼弟三郎,十七岁矣。”词语解释:顽鲁 拼音:wán lǔ
亦作“ 顽卤 ”。
(1).顽劣愚钝,不敏锐。 汉 王充 《论衡·命禄》:“或时下愚而千金,顽鲁而典城。”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教子》:“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 明 夏完淳 《刘文学感遇》诗:“小臣顽鲁质,元后谬一顾。”
(2).谓不锋利。 宋 曾巩 《送欧阳员外归觐滁州舍人》诗:“顾我齿诸本,渐磨苦顽鲁。”
(3).愚妄而粗野。 元 孙仲章 《勘头巾》第二折:“此处官浊吏弊,人民顽卤。”词语解释:椎鲁 拼音:chuí lǔ
愚钝,鲁钝。 宋 苏轼 《六国论》:“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 杨树达 《〈积微居金文说〉自序》:“余受性椎鲁,不自揣量,妄欲用 王氏 校书之法治彝铭。”词语解释:质鲁 拼音:zhì lǔ
质朴鲁钝。《世说新语·品藻》“ 曹蜍 、 李志 虽见在,厌厌如九泉下人。人皆如此,便可结绳而治” 南朝 梁 刘孝标 注:“言人皆如 曹 李 质鲁湻慤,则天下无姦民,可结绳致治。” 宋 叶绍翁 《四朝闻见录·褒赠伊川》:“而浮伪之徒……外示恬默,中实躁竞;外示质鲁,中实姦滑。”《明史·周遇吉传》:“京营将多勛戚中官子弟,见 遇吉 质鲁,意轻之。”词语解释:淳鲁 拼音:chún lǔ
淳厚朴实。 宋 苏辙 《送柳子玉》诗:“老成慎趋好,后生守淳鲁。”词语解释:豕亥鱼鲁 拼音:shǐ hài yú lǔ
《吕氏春秋·察传》载有“己亥”误作“三豕”的故事。 晋 葛洪 《抱朴子·遐览》:“书字人知之,犹尚写之多误。故谚曰:书三写,鱼成鲁,虚成虎。此之谓也。”后以“豕亥鱼鲁”谓书籍传写或刊印中的文字错误。 宋 宋咸 《注〈孔丛子〉序》:“然士大夫号藏书者,所得本皆豕亥鱼鲁,不堪其读。”亦省作“ 豕鱼 ”。 清 宋世荦 《重刻〈广志绎〉序》:“蟫螙未埋,豕鱼难免。”参见“ 豕亥 ”。
词语解释:豕亥 拼音:shǐ hài
语本《吕氏春秋·察传》:“有读史记者曰: 晋 师三豕涉 河 。 子夏 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於 晋 而问之,则曰 晋 师己亥涉 河 也。”后以“豕亥”谓书籍传写或刊印中的文字错误。 宋 曾巩 《七月十四日韩持国直庐同观〈山海经〉》诗:“自笑成豕亥,更微注虫鱼。” 清 黄遵宪 《感怀》诗:“读史辨豕亥,订礼分袒袭。”词语解释:莽鲁 拼音:mǎng lǔ
草率;马虎。 清 赵翼 《游惠山》诗:“日斜归路促,胜游叹莽鲁。”词语解释:古鲁鲁 拼音:gǔ lǔ lǔ
(1).象声词。 元 无名氏 《杀狗劝夫》第三折:“一递里暗昏昏眼前花发,一递里古鲁鲁肚里雷鸣。” 元 杨梓 《豫让吞炭》第三折:“将匕首拔,覷着你软肋上扎,教古鲁鲁鲜血浸寒沙。”
(2).形容物体转动。 元 关汉卿 《绯衣梦》第三折:“直双双眉剔竖,古鲁鲁眼圆睁。”词语解释:酌鲁 拼音:zhuó lǔ
谓饮薄酒。 明 王思任 《〈苧萝山稿〉序》:“天寒雪甚,煨芋酌鲁,竟读其所为稿者,则何其纵,横佚宕奥衍冲邃之多也!”参见“ 鲁酒 ”。
词语解释:鲁酒 拼音:lǔ jiǔ
鲁国 出产的酒。味淡薄。后作为薄酒、淡酒的代称。 北周 庾信 《哀江南赋》序:“ 楚 歌非取乐之方, 鲁 酒无忘忧之用。” 宋 梅尧臣 《依韵和子聪夜雨》:“况值 相如 渴,无嫌 鲁 酒甜。” 清 李渔 《慎鸾交·造端》:“爹妈今日远行,孩儿与媳妇备有 鲁 酒奉饯。” 洪深 《戏剧导演的初步知识》上篇二:“ 鲁 酒是爆发侵略的淡酒。”参见“ 鲁酒薄而邯郸围 ”。
词语解释:鲁酒薄而邯郸围 拼音:lǔ jiǔ báo ér hán dān wéi
语出《庄子·胠箧》:“ 鲁 酒薄而 邯郸 围。” 陆德明 释文:“ 许慎 注《淮南》云:‘ 楚 会诸侯, 鲁 赵 俱献酒於 楚 王, 鲁 酒薄而 赵 酒厚。 楚 之主酒吏求酒於 赵 , 赵 不与。吏怒,乃以 赵 厚酒易 鲁 薄酒奏之。 楚 王以 赵 酒薄,故围 邯郸 也。’”后因以喻事情的展转相因,互相牵连。 北齐 刘昼 《新论·慎隙》:“ 鲁 酒薄而 邯郸 围,羊羹偏而 宋 师败, 郈孙 以鬭鷄亡身, 齐侯 以笑嬪破国。” 唐 刘知几 《史通·惑经》:“《春秋》捐其首谋,捨其亲弑,亦何异 鲁 酒薄而 邯郸 围,城门火而池鱼及。”词语解释:资质甚鲁
天资愚笨词语解释:骨鲁鲁 拼音:gǔ lǔ lǔ
见“ 骨碌碌 ”。
词语解释:骨碌碌 拼音:gū lù lù
亦作“骨淥淥”。亦作“ 骨鲁鲁 ”。亦作“ 骨嚕嚕 ”。
(1).滚转貌。 元 尚仲贤 《气英布》第三折:“諕得 项王 在坐上骨碌碌滚将下来。” 元 陈以仁 《存孝打虎》第二折:“死尸骸骨鲁鲁滚到四、五番。” 元 无名氏 《货郎旦》第一折:“气勃勃堵住我喉咙,骨嚕嚕潮上痰涎沫。”《水浒传》第一○二回:“那双眼睛,骨渌渌的把 王庆 从头上直看到脚下。” 明 沉自徵 《霸亭秋》:“骨碌碌好一片大江也呵。” 茅盾 《小圈圈里的人物》:“那两朵圆花就是乌溜溜骨碌碌的一对眼睛。” 唐 刘恂 《岭表录异》卷上:“涧中有石鳞次,水流其间……或有乘牛过者,牛皆促歛四蹄,跳跃而过。或失,则随流而下。见者皆以为笑。彼人谚曰:‘跳石牛骨碌,好笑好笑。’”《官场现形记》第三一回:“连忙一骨碌从床上爬起,察看动静。” 叶圣陶 《倪焕之》三:“他怅然回转头来,只见校长的眼睛骨碌骨碌对他转,像躲在树丛中的猫头鹰。”
(2).象声词。 鲁迅 《故事新编·奔月》:“ 羿 听到自己的肚子里骨碌骨碌地响了一阵,便在马上焦躁了起来。”词语解释:专鲁 拼音:zhuān lǔ
固执迟钝。 唐 柳宗元 《答贡士沉起书》:“僕之朴騃专鲁,而当 惠施 、 钟期 之位,深自恧也。”词语解释:高鲁 拼音:gāo lǔ
春秋 时 郑 人 弦高 、 战国 时 齐 人 鲁仲连 的并称。 弦高 犒 秦 师以解 郑 危; 鲁仲连 义却秦兵,解 赵 之急。 续范亭 《延水集·五百字诗序》:“在座诸君,皆为 颇 牧 。吾人咏歌,愿宗 高 鲁 。”词语解释:村鲁 拼音:cūn lǔ
粗鲁。 元 关汉卿 《五侯宴》第三折:“我父亲是 赵太公 ,祖传七辈都是庄稼出身,一生村鲁,不尚斯文。”词语解释:檐鲁 拼音:yán lǔ
古东方少数民族称郡城县邑为檐鲁。《梁书·诸夷传·东夷》:“号所治城曰固麻,谓邑曰檐鲁,如中国之言郡县也。”词语解释:迟鲁 拼音:chí lǔ
迟笨;不灵敏。《新唐书·沉传师传》:“尝择邸吏 尹伦 ,迟鲁不及事,官属屡白易之。” 宋 叶适 《提举江州陈公墓志铭》:“选愞迟鲁,儒之常患;质少文多,流俗所訕。”词语解释:八都鲁 拼音:bā dōu lǔ
蒙古语baatur音译,义为勇士,即满语之“把图鲁”。多见于 元 代史籍、戏剧等。 宋 彭大雅 徐霆 《黑鞑事略》:“有过则杀之,谓之‘按打奚’,不杀则罚充八都鲁军,或三次四次然后免。”原注:“犹 汉 之死士。”按,“八都鲁”亦译写作“八都儿”、“拔都”、“霸都”、“把阿秃儿”等。词语解释:黜周王鲁 拼音:chù zhōu wáng lǔ
汉 代《公羊》学家因《春秋》用 鲁 记年,认为这是贬降 周 而以 鲁 为王。 晋 杜预 《〈春秋经传集解〉序》:“所书之王,即 平王 也;所用之历,即 周 正也;所称之公,即 鲁隐 也;安在其黜 周 而王 鲁 乎?” 孔颖达 疏:“若黜 周 王 鲁 ,则 鲁 宜称王, 周 宜称公。此言 周 王而 鲁 公,知非黜 周 而王 鲁 也。”《晋书·王接传》:“《公羊》附经立传…… 任城 何休 训释甚详,而黜 周 王 鲁 ,大体乖硋。”词语解释:钝鲁 拼音:dùn lǔ
愚笨鲁钝。 明 陈子龙 《皇帝东郊赋》:“臣之钝鲁,犹有意乎作者。”词语解释:巴图鲁 拼音:bā tú lǔ
蒙语,意为勇士。 清 初,满族、蒙古族有战功者多赐此称。在巴图鲁称号之前,复冠他字为“勇号”,冠以满文如搏奇、乌能伊之类者,谓之清字勇号。后来也用于汉族武官,冠以汉文英勇、刚勇之类者,谓之汉字勇号。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五:“巴图鲁,译言好汉,与《元史》称拔都、拔突、霸都鲁等类字异义同。”《官场现形记》第十二回:“就是营、哨各官,也都是当时立过汗马功劳,甚么‘黄马褂’、‘巴图鲁’、‘提督军门头品顶戴’,一个个保至无可再保。” 张天翼 《夏夜梦》:“她爸爸生前是个在旗的将军,封了英勇巴图鲁,女儿现在可在卖唱。”词语解释:火奴鲁鲁 拼音:huǒ nú lǔ lǔ
美国夏威夷州首府和主要港口。又名檀香山词语解释:扈鲁 拼音:hù lǔ
即葫芦。《汉书·司马相如传上》“莲藕觚卢” 颜师古 注引 三国 魏 张晏 曰:“觚卢,扈鲁也。”词语解释:急留古鲁 拼音:jí liú gǔ lǔ
见“ 急留骨碌 ”。
词语解释:急留骨碌 拼音:jí liú gū lù
象声词。滚动声。 元 李文蔚 《燕青博鱼》第二折:“我则见五箇鏝儿乞丢磕塔稳,更和一箇字儿急留骨碌滚。”亦作“ 急留古鲁 ”。 元 尚仲贤 《气英布》第三折:“看沙场血浸横尸首,直杀的马头前急留古鲁乱滚滚死死死死人头。”词语解释:粗鲁 拼音:cū lǔ
亦作“ 粗卤 ”。 性格、行为等粗野鲁莽。 元 尚仲贤 《单鞭夺槊》第一折:“量 尉迟恭 只是一个粗鲁之夫,在 美良川 多有唐突,乞元帅勿罪。”《水浒传》第三回:“这 鲁达 虽好武艺,只是性格粗卤。” 鲁迅 《书信集·致娄如瑛》:“我不习于交际,对人常失之粗卤。”词语解释:秘鲁 拼音:bì lǔ
南美第三大国,与厄瓜多尔、哥伦比亚、巴西、玻利维亚、智利交界。面积 1285216 平方公里,人口 2233 万(1990),首都利马词语解释:嘟鲁 拼音:dū lǔ
见“ 嘟嚕 ”。
词语解释:嘟噜 拼音:dū lū
(1).量词。用于连成一串或一簇的东西。《红楼梦》第六七回:“这马蜂最可恶的,一嘟嚕上,只咬破两三个儿,那破的水滴到好的上头,连这一嘟嚕都是要烂的。” 梁斌 《播火记》十四:“每当初夏,树上垂着一嘟噜一嘟噜雪白的槐花,满村流泄着槐花的香气。”
(2).垂下来成为一堆。如:葡萄熟了,一串一串地嘟噜下来。
(3).形容颤动的样子。 柳杞 《好年胜景》四:“他爱大碗喝酒……爱吃夹起来肥颤颤打着嘟噜的肥肉。”
(4).用作形容词词尾,表示状态。 骆宾基 《山区收购站》:“那些伸出来的手指头呢,更不要提啦,全是紫嘟噜的,从染房出来的工人一般。” 骆宾基 《山区收购站》:“她们笑时露出的牙齿也都是紫嘟噜的。”
(5).嘟囔。 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十二章:“﹝ 罗大方 ﹞一边走,一边嘟噜着。” 綦水源 《三不吹》:“ 老张 满肚的火气还没有消,一边走嘴里一边嘟噜着。”
(6).滚动或转动的样子。 福庚 《追老姚》:“嘟噜--,一个翻身,又快又省事。”词语解释:剔留秃鲁 拼音:tī liú tū lǔ
亦作“剔留秃圞”。 圆转貌。 元 刘唐卿 《降桑椹》第一折:“看他两箇眼,剔留秃鲁的。他是箇真贼。” 元 无名氏 《飞刀对箭》第二折:“恰便似烟薰的 子路 ,墨洒就的金刚,横里一丈,竖里一丈,剔留秃鲁,不知甚么模样!” 元 无名氏 《独角牛》第二折:“身长一丈,膀阔三停,横里五尺,竖里一丈,剔留秃圞,恰似箇西瓜模样。”词语解释:一骨鲁 拼音:yī gǔ lǔ
一滚或一转。形容动作灵活迅速。《西游记》第十六回:“他心疑惑道:‘此时夜静,如何有人行得脚步之声?莫敢是贼盗,谋害我们的?’他就一骨鲁跳起。”词语解释:奥鲁 拼音:ào lǔ
(1).古代 蒙古 人出征时,留在后方的家属、辎重。又写作“阿兀鲁黑”,复数为“阿兀鲁兀惕”。译作“家小”、“老营”或“老小营”。亦为 元 代官名,专管辎重后勤事务。《元经世大典·军制》:“军出征戍,家在乡里曰奥鲁。”《元史·世祖纪十三》:“詔各路府、州、司、县长次官兼管诸军奥鲁。”《元典章新集·国典·诏令》:“远近诸军征行戍守,终岁劳苦,实可矜悯,其阵亡之家常例存恤限外更展一年,本管翼卫及奥鲁等官毋得非理科敛。”
(2).复姓。 元 有 奥鲁赤 。见《元史》本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