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二十三漾去声 [xiàng,卿相]访[jiàng,将帅][shàng,上下][sàng,丧失][liàng,数量][zàng,库藏,名词][详注1][dàng,适当][详注2][同飏][hàng][详注3][详注4][详注5][详注6][zhàng][kàng]广[详注7][zàng,内脏][bàng][详注8][tàng,通烫,又碰也][與障同。][yàng][详注9][dǎng dàng][guàng,横木、充满][qiàng][bàng][雨疾下也][音诳。欺也。][详注10]


注1:王 《正韻》凡有天下者,人稱之曰王,則平聲。據其身臨天下而言曰王,則去聲。
注2:长 《集韵》《韵会》《正韵》直亮切,音仗。《集韵》度长短曰长。 又《集韵》余也。《正韵》多也,冗也,剩也。《论语》长一身有半。《世说新语》平生无长物。《陆机·文赋》故无取乎冗长。 又《正韵》知亮切,音障。增盛也。《韩愈诗》得时方长王。
注3:养 《广韵》《正韵》余亮切《集韵》弋亮切,音恙。《玉篇》供养也,下奉上也。《礼·月令》收禄秩之不当,供养之不宜者。《注》谓凡恩命滥赐膳服,侈僭踰制者。
注4:仰 《集韵》《正韵》鱼向切。恃也。俟也,资也。《战国策》东周之民,可令一仰西周。《注》有望於上则仰。《史记·平准书》衣食仰给县官。
注5:桁 航去声。椸也。《古乐府·东门行》还视桁上无悬衣。
注6:两 通“辆”。车一乘。《唐韵》《集韵》《韵会》力让切《正韵》力仗切,良去声。《诗·召南·鹊巢》之子于归,百两御之。
注7:广 《玉篇》古旷切,光去声。《周礼·地官·大司徒》周知九州之地域广轮之数。《疏》马融云:东西为广,南北为轮。《释文》广,古旷反。 又车名。《周礼·春官·车仆》广车之萃。《注》广车,横陈之车也。《释文》广,古旷反。《左传·僖二十八年》西广东宫。《疏》楚有左右广,盖兵车之名。《宣二年》分为二广。《注》十五乘为一广。 又《正字通》音旷。《荀子·王霸篇》人主胡不广焉。《注》广,开泰貌。 又与旷通。《前汉·五行志》师出过时之谓广。
注8:妨 音访。《韩愈·岳阳楼别窦司直诗》轩然大波起,宇宙隘而妨。巍峨拔嵩华,腾跃较健壮。
注9:掠 《广韵》《集韵》《韵会》力让切《正韵》力仗切,音亮。亦夺取也。《左传·襄十一年》禁侵掠。又《昭二十年》输掠其聚。《前汉·高帝纪》所过毋得卤掠。
注10:潢 音幌。与滉同。水深广貌。《司马相如·上林赋》灏溔潢漾。又音暀。《释名》染纸也。《齐民要术》有装潢纸法。《唐六典》崇文馆有装潢匠五人。
首字词组
鬯茂鬯逐鬯碍鬯行鬯罔鬯圭鬯通鬯宣
鬯酒鬯弓鬯然鬯草鬯浃鬯遂鬯达 

词语解释:鬯茂  拼音:chàng mào
畅茂。旺盛。鬯,通“ 畅 ”。《汉书·郊祀志上》:“草木鬯茂。” 颜师古 注:“鬯,与‘畅’同。” 宋 王安石 《敕修南郊式表》:“物方鬯茂,以荐信而无惭。” 清 魏源 《默觚上·学篇十三》:“性根于心,萌芽于意,枝分为念,鬯茂为情,则性之华也。”
词语解释:鬯酒  拼音:chàng jiǔ
用于祭祀的香酒。《诗·大雅·江汉》“秬鬯一卣” 汉 郑玄 笺:“王赐 召虎 以鬯酒一罇。”参见“ 鬯 ”。
词语解释:鬯逐
生物生长舒肆旺盛
词语解释:鬯弓  拼音:chàng gōng
犹韔弓。把弓藏入弓袋。鬯,通“ 韔 ”。《诗·郑风·大叔于田》:“抑释掤忌,抑鬯弓忌。” 毛 传:“鬯弓,弢弓。” 孔颖达 疏:“鬯者,盛弓之器。鬯弓,谓弢弓而纳之鬯中。” 朱熹 集传:“鬯,弓囊也。与韔同。”
词语解释:鬯碍  拼音:chàng ài
畅通和阻碍。鬯,通“ 畅 ”。 清 魏源 《畿辅河渠议》:“不知以水势测之,而地势之高下见矣,而水之鬯碍亦见矣。”
词语解释:鬯然  拼音:chàng rán
畅然。舒畅貌。鬯,通“ 畅 ”。 清 魏源 《圣武记》卷十四:“至彼之后,打牲射猎屯种,各从其愿,兼许僱 汉 农以为之助,则旗人无不鬯然矣。”
词语解释:鬯行  拼音:chàng xíng
畅行。鬯,通“ 畅 ”。 周素园 《贵州民党痛史》第三篇第十六章:“务使人人知纸币之鬯行,即己身之利润。”
词语解释:鬯草  拼音:chàng cǎo
香草名。又名郁金香草。古代酿造郁鬯酒的原料。 汉 王充 《论衡·儒增》:“ 周 时天下太平, 越裳 献白雉, 倭 人贡鬯草。”《周礼·春官·鬱人》“和鬱鬯” 唐 贾公彦 疏:“《王度记》云‘天子以鬯’及《礼纬》云‘鬯草生庭’,皆是鬱金之草,以其和鬯酒,因号为鬯草也。”
词语解释:鬯罔  拼音:chàng wǎng
怅惘。失意貌。鬯,通“ 悵 ”。 汉 王逸 《九思·逢尤》:“走鬯罔兮乍东西,欲窜伏兮其焉如。”
词语解释:鬯浃  拼音:chàng jiā
畅达。鬯,通“ 畅 ”。 唐 杨嗣复 《〈权载之文集〉序》:“使和声顺气,发自廊庙而鬯浹于幽遐。”
词语解释:鬯圭  拼音:chàng guī
古代礼器,玉制,祭祀时用以酌鬯酒,故名。《国语·鲁语上》:“ 文仲 以鬯圭与玉磬如 齐 告糴。” 韦昭 注:“鬯圭,裸鬯之圭,长尺二寸,有瓚,以礼庙。”
词语解释:鬯遂  拼音:chàng suì
畅遂。鬯,通“ 畅 ”。谓生物生长舒肆旺盛。 宋 曾巩 《移沧州过阙上殿札子》:“六朝顺叙,百嘉鬯遂。” 明 归有光 《送郡太守历下金侯考绩序》:“原田沃美,生物鬯遂。”
词语解释:鬯通  拼音:chàng tōng
畅通。鬯,通“ 畅 ”。 清 莫友芝 《〈巢经巢诗抄〉序》:“其于诸经疑义,扶摘鬯通,及小学家书经发明者,已成若干编。”
词语解释:鬯达  拼音:chàng dá
畅达。鬯,通,“畅”。 明 宋濂 《饶氏杏庭记》:“春阳和煦,生气鬯达。” 明 方孝孺 《刘士安字说》:“由天地而观之,发育鬯达盈乎其间者,是理也。” 明 唐顺之 《西峪草堂记》:“君为人鬯达魁岸,尤以兵自雄。”
词语解释:鬯宣  拼音:chàng xuān
畅达说明。鬯,通“ 畅 ”。 清 龚自珍 《上国史馆总裁提调总纂书》:“餘小事,头绪尚多,未易鬯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