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八霁去声 婿[qì,契约][详注1][jì,渡也][jì]羿[mèi][shuì,游说][jì][nì,拘泥][xiè][详注2][dài][qì][详注3][详注4][音翳。咽痛][详注5][dì][qì,以女妻人]濿[lì][详注6][详注7][详注8][jì]丿


注1:离 音荔。《广韵》去也。《书·胤征》畔官离次。《礼·曲礼》鹦鹉能言,不离飞鸟。又与荔同。《司马相如·上林赋》答沓离支。《注》晋灼曰:离支,大如鸡子,皮粗,剥去皮,肌如鸡子,中黄,味甘多酢少。又《广韵》《集韵》《韵会》音丽。《礼·月令》司天日月星辰之行,宿离不贷。《注》离,读如俪偶之俪,宿俪谓其属。冯相氏保章氏掌天文者,相与宿偶,当审伺候,不得过差也。《释文》离,吕计反。偶也。
注2:哕 huì,音翙。《玉篇》鸟鸣也。《诗·小雅》鸾声哕哕。
注3:揭 音憩。亦高举也。 又褰衣涉水,由膝以下也。《诗·邶风》浅则揭。《尔雅·释水》揭者,揭衣也。《司马相如·上林赋》涉冰揭河。 又《集韵》其例切,音偈。揭阳,县名。《前汉·地理志》南海郡揭阳县。
注4:切 音砌。众也。又一切,大凡也。《前汉·平帝纪》一切满秩如真。《注》师古曰:一切者,权时之事,如以刀切物,苟取整齐,不顾长短纵横,故言一切。又《韵补》砌或作切。《张衡·西京赋》设切厓隒。李善注:古字通。又叶音刺,与刺通。《仪礼注》采时世之诗为乐歌,所以通情相风切也。
注5:题 音第。视也。《诗·小雅》题彼脊令。《传》题,视也。《孔子·丘陵歌》题彼泰山。
注6:蹶 音刿。《尔雅·释诂》蹶,动也。蹶蹶,敏也。《诗·唐风》良士蹶蹶。《传》动而敏於事。《释文》蹶,俱卫反。又《大雅》文王蹶厥生。《传》蹶,动也。《释文》蹶,俱卫反。又《礼·曲礼》足毋蹶。《注》行遽。又《孔子閒居》子夏蹶然而起。
注7:浙 《集韵》征例切,音制。通作浙。亦作制。义同。
注8:欐 《唐韵》《集韵》《韵会》郎计切《正韵》力霁切,音例。梁栋别名。《列子·汤问篇》雍门鬻歌,余音绕梁欐,三日不绝。
末字典故词语
堕髻
典出《后汉书》卷三十四《梁统传》附《梁冀传》
  • 「诏遂封冀妻孙寿为襄城君,兼食阳翟租,岁入五千万,加赐赤绂,比长公主。寿色美而善为妖态,作愁眉,啼妆,堕马髻,折腰步,龋齿笑,以为媚惑。」唐·李贤注引《风俗通》:「愁眉者,细而曲折。啼妆者,薄拭目下若啼处。堕马髻者,侧在一边。折腰步者,足不任体。龋齿笑者,若齿痛不忻忻。始自冀家所为,京师翕然皆放效之。」
 例句:

堕马髻
典出《后汉书》卷三十四〈梁统列传·(玄孙)梁冀〉~80~
  • 寿色美而善为妖态,作愁眉,啼妆,墯马髻,折步,龋齿笑,以为媚惑。唐·李贤注引《风俗通》曰:「愁眉者,细而曲折。啼妆者,薄拭目下若啼处。墯马髻者,侧在一边。」

一尺高髻 高髻
典出《后汉书》卷二十四《马援传》附《马廖传》
  • (马廖)上疏长乐宫以劝成德政,曰:「臣案前世诏令,以百姓不足,起于世尚奢靡,故元帝罢服官,成帝御浣衣,哀帝去乐府。然而侈费不息,至于衰乱者,百姓从行不从言也。夫改政移风,必有其本。传曰:「吴王好剑客,百姓多创瘢;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长安语曰:「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广眉,四方且半额;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斯言如戏,有切事实。
 例句:
  • 高髻云鬟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刘禹锡【赠李司空妓】
  • 古态日渐薄,新妆心更劳。城中皆一尺,非妾髻鬟高。——陆龟蒙【古态】

剪髻
典出《晋书》卷六十六《陶侃传》
  • 侃早孤贫,为县吏。鄱阳孝廉范逵尝过侃,时仓卒无以待宾,其母乃截发得双髲,以易酒肴,乐饮极欢,虽仆从亦过所望。
 例句:

螺髻 青螺髻
典出《全唐诗》卷六百十〈太湖诗〉
  • 头戴华阳帽,手拄大夏筇。清晨陪道侣,来上缥缈峰。带露嗅药蔓,和云寻鹿踪。时惊𪕍𪕌鼠,飞上千丈松。翠壁内有室,叩之虚䃔【案:户冬切】砻【案:音隆】。古穴下彻海,视之寒鸿蒙。遇歇有佳思,缘危无倦容。须臾到绝顶,似鸟穿樊笼。恐足蹈海日,疑身凌天风。众岫点巨浸,四方接圆穹。似将青螺髻,撒在明月中。片白作越分,孤岚为吴宫。一阵叆叇气,隐隐生湖东。激雷与波起,狂电将日红。??雨点大,金髇轰下空。暴光隔云闪,彷...[详细]

秦氏髻
典出《古今注》卷中〈音乐〉
  • 秦氏,邯郸人,有女名罗敷,为邑人千乘王人妻。……罗敷出采桑于陌上,赵王登台,见而悦之,因饮酒欲夺焉。罗敷乃弹筝,乃作〈陌上桑〉之歌,以自明焉。
 例句:     [更多...]

蜀城高髻
典出《全芳备祖》前集卷四〈花部·红梅·事实祖·纪要〉
  • 《摭遗》:蜀中有有红梅数本,郡侯建阁扃钥,游人莫得见。一日有两妇人高髻大袖凭栏大吟,郡侯启钥,阒不见人,惟东壁有诗云:「南枝向暖北枝寒,一种春风有两般。凭杖高楼莫吹笛,大家留取倚栏杆。」

一尺春风髻
典出《后汉书》卷二十四〈马援列传·(子)马廖〉~853~
  • 时皇太后躬履节俭,事从约,廖虑美业难终,上疏长乐宫以劝成德政,曰:「臣案前世诏令,以百姓不足,起于世尚奢靡,故元帝罢服官,成帝御浣衣,哀帝去乐府。然而侈费不息,至于衰乱者,百姓从行不从言也。夫改政移风,必有其本。传曰:『吴王好剑客,百姓多创瘢;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长安语曰:『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广眉,四方且半额;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斯言如戏,有切事实。前下制度未几。后稍不行...[详细]

拥髻
典出《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汉文》卷五十六〈伶玄·飞燕外传自序〉~433~
  • 通德占袖,顾视烛影。以手拥髻,凄然泣下,不胜其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