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髻鬟 拼音:jì huán
古时妇女发式。将头发环曲束于顶。 唐 孟浩然 《美人分香》诗:“髻鬟垂欲解,眉黛拂能轻。” 元 文信 《西湖竹枝词》:“南北两峯船里看,却比阿儂双髻鬟。” 清 纳兰性德 《菩萨蛮·为陈其年题照》词:“曲罢髻鬟偏,风姿真可怜。”词语解释:髻丫 拼音:jì yā
(1).盘于头顶左右两边的发髻。 宋 苏轼 《送笋芍药与公择》诗之二:“还将一枝春,插向两髻丫。” 宋 陆游 《浣花女》诗:“江头女儿双髻丫,常随阿母供桑麻。”
(2).比喻植物顶部分杈。 清 曹寅 《冬兰》诗之一:“丛秀几釵股,顶分双髻丫。”词语解释:髻云 拼音:jì yún
形容发髻浓黑如云。 宋 欧阳修 《燕归梁》词:“髻云谩嚲残花淡,和娇媚,瘦嵓嵓。” 元 萨都剌 《越溪曲》:“谁家 越 女木兰橈,髻云堕耳溪风高。” 蔡东藩 《慈禧太后演义》第十三回:“ 莲英 为 西太后 梳成新式,较往时髻样尤高,髻云上拥,鬟凤低垂,越显出几分嫵媚。”词语解释:髻子 拼音:jì zǐ
(1).发髻。 宋 秦观 《临江仙》词:“髻子偎人娇不整,眼儿失睡微重。”《水浒传》第二八回:“﹝军人﹞又带个篦头待詔来,替 武松 篦了头,綰个髻子,裹了巾幘。” 王西彦 《古屋》第二部二:“她把它结成一个小小的可笑的髻子,顶在后脑上,显得安置的不是地方。”
(2).喻指山峰。 清 朱彝尊 《题沉上舍〈洞庭移居图〉》诗之五:“湿银三万六千顷,雨点青螺髻子浓。”词语解释:髻鸦 拼音:jì yā
即髻丫。 宋 米芾 《醉太平》词:“高梳髻鸦,浓妆脸霞,玉尖弹动琵琶。” 宋 陈与义 《清明》诗之一:“街头女儿双髻鸦,随蜂趁蝶学妖邪。”参见“ 髻丫 ”。
词语解释:髻丫 拼音:jì yā
(1).盘于头顶左右两边的发髻。 宋 苏轼 《送笋芍药与公择》诗之二:“还将一枝春,插向两髻丫。” 宋 陆游 《浣花女》诗:“江头女儿双髻丫,常随阿母供桑麻。”
(2).比喻植物顶部分杈。 清 曹寅 《冬兰》诗之一:“丛秀几釵股,顶分双髻丫。”词语解释:髻螺 拼音:jì luó
盘旋如螺状的发髻。 元 张可久 《凭阑人·席上分题》曲:“粧淡亭亭堆髻螺,歌缓盈盈停眼波。” 明 徐复祚 《红梨记·潜窥》:“则恐怕露溼渍纤罗,则恐怕树影参差搅鬆髻螺。” 清 舒位 《黔苗竹枝词·龙家苗之一》:“狗耳亭苕綰髻螺,鬼竿影里两婆娑。”词语解释:髻珠 拼音:jì zhū
佛教语。国王发髻中的明珠。语本《法华经·安乐行品》:“此《法华经》,是诸如来第一之説,於诸説中,最为甚深,末后赐与,如彼强力之王,久护明珠,今乃与之。”佛教因以“髻珠”比喻第一义谛、甚深法义。 南朝 梁元帝 《梁安寺刹下铭》:“髻珠孰晓,怀宝詎宣。”《景德传灯录·相国裴休》:“公当下知旨,如获髻珠,曰:‘吾师真善知识也。’”词语解释:髻影 拼音:jì yǐng
发髻的影子。 南朝 陈后主 《七夕宴重咏牛女》:“靨色随星去,髻影杂云来。”词语解释:髻根 拼音:jì gēn
发髻的基部。 唐 皮日休 《赤门堰白莲花》诗:“荷露倾衣袖,松风入髻根。” 唐 韩偓 《松髻》诗:“髻根鬆慢玉釵垂,指点花枝又过时。”词语解释:髻盘 拼音:jì pán
形容发髻绕旋如盘。 元 曾瑞 《蝶恋花·闺怨》套曲:“云堆髻盘,釵横凤冠,这憔悴除他来缓。”词语解释:髻荷 拼音:jì hé
指荷花形的发髻。 宋 向子諲 《鹧鸪天·同徐师川同过叶梦授家》词:“釵燕重,髻荷偏,两山斜叠翠连娟。”词语解释:髻钗 拼音:jì chāi
插定发髻的钗子。用金玉等制成,古亦为首饰之一种。 宋 陈师道 《菩萨蛮》词:“髻釵初上朝云捲,眼波翻动眉山远。”词语解释:髻丛 拼音:jì cóng
指发髻。 后蜀 毛熙震 《浣溪沙》词之四:“一隻横釵坠髻丛,静眠珍簟起来慵,绣罗红嫩抹酥胸。”词语解释:髻宝 拼音:jì bǎo
即髻珠。 唐 陆元浩 《仙居洞永安禅院记》:“早获衣珠,游泳而安闲若海;已收髻宝,卷舒而自在如云。”参见“ 髻珠 ”。
词语解释:髻珠 拼音:jì zhū
佛教语。国王发髻中的明珠。语本《法华经·安乐行品》:“此《法华经》,是诸如来第一之説,於诸説中,最为甚深,末后赐与,如彼强力之王,久护明珠,今乃与之。”佛教因以“髻珠”比喻第一义谛、甚深法义。 南朝 梁元帝 《梁安寺刹下铭》:“髻珠孰晓,怀宝詎宣。”《景德传灯录·相国裴休》:“公当下知旨,如获髻珠,曰:‘吾师真善知识也。’”词语解释:髻凤 拼音:jì fèng
指插戴于发髻的凤钗。《太平广记》卷四九二引 唐 无名氏《灵应传》:“余乃再拜,昇自西阶,见红粧翠眉、蟠龙髻凤而侍立者,数十餘辈。”词语解释:髻发 拼音:jì fā
即发髻。 徐珂 《清稗类钞·服饰·粤女之服饰》:“ 粤 女有三别,一为 潮州 ,纤趾广袖,髻髮如蜻,薄蝉簇鬢,行傴僂而步蹀躞,虽有佳人,大有 西子 不洁之慨。”参见“ 髮髻 ”。
词语解释:发髻 拼音:fà jì
一种发式。将头发挽成髻,盘在脑后或顶部两侧。 鲁迅 《朝花夕拾·藤野先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 叶圣陶 《在民间》:“一阵妇女的声音应和着,在旷场的空中散布开来。挽着发髻的背影便一群群地移动。” 巴金 《家》十五:“只是额上的皱纹深了些,脑后的辫子改成了发髻。”词语解释:髻角 拼音:jì jiǎo
男孩的发髻。语本《礼记·内则》:“三月之末,择日翦髮为鬌,男角女羈。”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三:“﹝ 欢郎 ﹞须臾至,髻角儿如鸦头绪儿白;穿一领紬衫,不长不短,不宽不窄。”词语解释:髻鬓 拼音:jì bìn
分梳于两旁的发髻和鬓发。 北周 庾信 《镜赋》:“量髻鬢之长短,度安花之相去。”词语解释:髻簪 拼音:jì zān
插定发髻的长针。用金玉等制成。亦为首饰之一种。 清 陆次云 《峒溪纤志·苗人》:“耳环盈寸,髻簪几尺。”词语解释:髻梁 拼音:jì liáng
横插于发髻的簪子。能起固定发髻的作用。 清 徐昂发 《宫词》之四五:“卸却髻梁釵燕子,红袍黄领念番经。”词语解释:髻髽 拼音:jì zhuā
梳在头两旁的发髻。 明 高启 《丫髻峰》诗:“双綰云鬟作髻髽,小姑当日嫁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