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髭须 拼音:zī xū
胡子。唇上曰髭,唇下为须。《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三·陌上桑》:“行者见 罗敷 ,下担捋髭鬚。”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二:“额濶頦宽眉卓竪,一部赤髭鬚也么台台。” 叶圣陶 《潘先生在难中》三:“‘不行’,姓 吴 的忧愁地说,但随即咽住了,捻着唇边仅有的几根二三分长的髭须。”词语解释:髭鬓 拼音:zī bìn
胡须和鬓发。 唐 白居易 《再到襄阳访问旧居》诗:“今过 襄阳 日,髭鬢串成丝。”《庄子·列御寇》“美髥长大” 唐 成玄英 疏:“髥,髭鬢也。” 元 关汉卿 《裴度还带》第一折:“忧愁的髭鬢斑白,尚兀自还不彻他这穷途债。”词语解释:髭髯 拼音:zī rán
胡须。《周书·杨忠传》:“ 忠 美髭髯,身长七尺八寸。” 宋 邹浩 《临江仙》词:“闻説度牒朝夕到,并除頷下髭髯。” 清 戴名世 《〈北行日记〉序》:“而陆行当严寒,手足皆僵如痿痺,冰结於髭髯,冷气彻骨。”词语解释:髭发 拼音:zī fā
须发。 晋 袁宏 《后汉纪·桓帝纪下》:“党事之兴, 馥 名在捕中, 馥 乃髠髭髮,易姓名,匿迹远窜,为人佣赁。”《敦煌变文集·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狱主报言:‘门外有一三宝,剃除髭髮,身披法服,称言是儿,故来访看。’” 宋 林逋 《送史殿省典封州》诗:“髭髮柂分白,旌旗瘴减红。”词语解释:髭根 拼音:zī gēn
胡须的根部。 宋 梅尧臣 《送雪窦长老昙颖》诗:“ 吴 霜点髭根,海鸟随众迎。”词语解释:髭王 拼音:zī wáng
指 周灵王 。相传其生而有髭,故名。《左传·昭公二十六年》:“在 定王 六年, 秦 人降妖,曰:‘ 周 其有 頿王 ,亦克能修其职,诸侯服享,二世共职。王室其有间王位,诸侯不图,而受其乱灾。’” 宋 苏轼 《东坡志林·周东迁失计》:“自 平王 至於亡,非有大无道者也。 頿王 之神圣,诸侯服享。”词语解释:髭胡 拼音:zī hú
指 金 军。 宋 辛弃疾 《满江红》词:“ 汉 水东流,都洗尽髭胡膏血。”词语解释:髭髭 拼音:zī zī
谓毛发张散。 老舍 《骆驼祥子》十三:“ 虎妞 刚起来,头发髭髭着。”词语解释:髭蟾 拼音:zī chán
亦称“ 鬍子蟾 ”。 我国特产动物。两栖纲,锄足蟾科。体长可达10厘米。身体背、面均呈蓝褐色,亦有灰色。眼色特殊,上半呈蓝绿色,下半深褐色。雄蟾上颌边缘有黑色角质刺,雌蟾上颌边缘有米色小点。头部扁宽,前肢长于后肢,趾间有蹼。生活于山地溪流附近的草丛、树洞、石缝等处,捕食昆虫、蛞蝓、蜗牛等。主要产于 四川 峨眉山 。词语解释:髭龙 拼音:zī lóng
唐太宗 的别称。 明 王世贞 《定武兰亭真本歌》:“髭龙蜕骨 咸阳 陌,玉匣千秋閟神蹟。”参见“ 髭圣 ”。
词语解释:髭圣 拼音:zī shèng
唐太宗 的别称。 宋 陶穀 《清异录·髭圣》:“ 唐文皇 虬鬚壮冠,人号‘髭圣’。” 明 王世贞 《褚河南文皇哀册歌》:“ 长安 城头日中暝,万户呼天哭‘髭圣’。”参见“ 髭龙 ”。词语解释:髭塔 拼音:zī tǎ
供奉佛须发之塔。《法苑珠林》卷十七:“佛告 阿难 曰:‘汝往父王所,取我髭来,合六十四茎。其二茎髭者已施梵王,餘并将来,我欲造塔。’ 阿难 依命取付世尊,佛告诸罗刹:‘我施汝二髭,当造七宝函及造旃檀塔,盛髭供养,以髭威力令汝得诸饮食。’……此之髭塔世尊湼槃时,六十髭塔付彼 无言菩萨 ,令加守护。”词语解释:髭圣 拼音:zī shèng
唐太宗 的别称。 宋 陶穀 《清异录·髭圣》:“ 唐文皇 虬鬚壮冠,人号‘髭圣’。” 明 王世贞 《褚河南文皇哀册歌》:“ 长安 城头日中暝,万户呼天哭‘髭圣’。”参见“ 髭龙 ”。
词语解释:髭龙 拼音:zī lóng
唐太宗 的别称。 明 王世贞 《定武兰亭真本歌》:“髭龙蜕骨 咸阳 陌,玉匣千秋閟神蹟。”参见“ 髭圣 ”。
词语解释:髭圣 拼音:zī shèng
唐太宗 的别称。 宋 陶穀 《清异录·髭圣》:“ 唐文皇 虬鬚壮冠,人号‘髭圣’。” 明 王世贞 《褚河南文皇哀册歌》:“ 长安 城头日中暝,万户呼天哭‘髭圣’。”参见“ 髭龙 ”。词语解释:髭毛 拼音:zī máo
方言。谓毛发直竖张散。形容发怒、发脾气。如:他听了这句话,当时就髭毛儿了。词语解释:髭毛儿 拼音:zī máo ér
恼怒发火。例如:他这人总爱髭毛儿。
惹是生非,制造事端。例如:这群小流氓总在街上髭毛儿。词语解释:髭捻 拼音:zī niǎn
谓沉思吟哦推敲字句而捻弄髭须。语本 唐 卢延让 《苦吟》:“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鬚。” 清 李渔 《意中缘·露丑》:“我则道哦韵试鏗鏘,却原来是髭捻太苦逼成凄响。”词语解释:髭发 拼音:zī fā
胡须和头发。《汉书·五行志中之下》:“ 哀帝 建平 三年十月, 汝南 西平 遂阳乡 柱仆地,生支如人形,身青黄色,面白,头有頿髮,稍长大,凡长六寸一分。”